化妆学习计划范例

化妆学习计划

化妆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分析化学是化工、材料、冶金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发展和应用各种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得有关物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组成和性质的一门科学,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特点[1-2]。分析化学被称为“科学技术的眼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析化学的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重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目前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1分析化学教学现状

1.1课程内容抽象,知识点庞杂

分析化学课程多涵盖分析方法的范围广,知识点繁多而庞杂,涉及大量的计算、公式推导、曲线等,这是分析化学的重难点。目前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知识单靠“死记硬背”,在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厌烦心理,严重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心理,非化学专业学生对基础课不重视,使教学更加被动。

1.2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不同步

在教学计划中,分析化学实验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担任,因此,实验教学的进程安排不能与理论课很好的同步,往往超前或滞后与理论课程,就使得学生在无理论知识基础之上不加思考的机械性的验证实验或在实验中对之前学的理论知识印象不深,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有效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1.3课堂教学与实践应用联系不紧密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是基础,实践应用是目标,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理论教学较多,实践应用介绍较少,会使学生不明白学习分析化学这门课到底有什么用途,该如何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使用。

1.4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主体活动缺

目前分析化学的教学方法为传统讲授法,这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以课本为中心,过分的强调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会使学生感觉课程内容枯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及趣味性,不但学生学习效果差、效率低,也降低了教师的积极性。

1.5考核评价模式陈旧,缺乏过程考核

目前分析化学课程的考核基本采用期末闭卷的考试来评定学生学习效果,但通过一张期末试卷很难全面、公正、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课程成绩分布为平时成绩占40%,期末卷面成绩占60%。对平时考核力度不够,另外,考核内容常常局限于所学教材里面的基础知识,重点以课堂笔记和布置的课后作业内容为主,多为方法原理,概念和方法结果的计算,理论性强,没有考核学生实践方面的能力,整套试卷考察能力的少,死记硬套的多。部分学生在临考前突击背笔记、作练习题,即可侥幸过关,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由此可见,单一的考试模式并不适合分析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方式亟需探索。

2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学方法改革

2.1.1思维导图教学方法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东尼·博赞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创立的,旨在开发人的思维潜力、提高人思维能力的简单高效的图形工具,其能有效地处理分散的信息,建立不同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思维导图综合利用左脑的语言、数字、逻辑、顺序、分析、列表,以及右脑的形象、色彩、维度、空间感等多种大脑皮层思维技能,以增强人的思维能力,提升注意力和记忆力[3-5]。研究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通过视觉感官刺激的关键词、颜色、形状和联想意象等,使得记忆力增强,教学和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分析化学知识点虽然多而杂,但各个知识点之间是纵横交叉,相互联系,点、线、面联系交织,能形成一个网状的整合知识体系,零星的分析化学知识在思维导图中变的有序化、网络化,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分析化学过程中面临的信息量大,知识点多的障碍。针对分析化学每一个章节是独立的一种分析方法这一特点,教学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建立“关键词-设问-关键词扩充-设问-多级知识网络”的教学模式,下面以第三章滴定分析为例,来阐明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1)教师在新授课中用X-Mind、MindManager、MindMaster等思维导图软件绘制出“滴定分析”思维导图(一级分支),展现这一章节的学习内容,清晰的给出本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2)教师通过积极启发引导,借助设问引导学生对“关键词”扩充,形成自己的知识节点,帮助学生形成自有的二级思维导图(见图2)。①从滴定分分析的定义出发,以氢氧化钠滴定盐酸为例,引导学生理解滴定分析中滴定、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终点误差等基本概念。②滴定分析属于化学分析,即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那它所利用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在无机化学中我们所学到的化学反应是否都可以用来做滴定分析?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有哪些要求呢?③“诱敌深入”阶段:滴定分析的核心是利用已知的标准溶液与待测物发生定量的化学反应,那么标准溶液该如何配制?配制好的标准溶液它的浓度都有哪些表示方式呢?(3)在“标准溶液”这一重点学习过程中,教师针对配制和浓度表示分别展开。教学过程中对氢氧化钠标液的配制过程(计算-称量-配制-标定-计算),物质的量浓度与滴定度的关系展开学习,实现多级网络知识的建立,最终形成滴定分析的网状结构思维导图。(4)根据“滴定分析”网状结构思维导图,教师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并对知识点进行延伸,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请学生根据自己创建的思维导图回答下述问题:①滴定分析法适合测定常量还是微量组分分析?②如需测定食醋当中总酸含量的测定,怎样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哪种滴定方法?③如果某一试样中待测离子含量只有ppm级,需要选用什么分析方法进行测定(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空间,与后续所学的仪器分析法建立关联)。由此可以看出,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教学法,学生通过在听课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主动的对“关键字”进行扩展、分析和整理,使学习内容符合自己的认知规律,极大地提高了记忆力和理解力,使得所学知识立体化、直观化、可视化。另一方面,创建思维导图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时增加了学习趣味性和有效性。

2.1.2PBL教学法结合传统教学法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是1967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创建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6-8]。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将传统课程教学的“预习-听课-复习”模式改变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课堂讨论-老师总结”。在PBL教学法中,强调学生自我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获取知识信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单纯使用PBL教学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使用PBL教学法开展教学耗时较多,与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时有矛盾;(2)PBL教学法对学生要求高,对于部分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面对困难容易退缩;(3)分析化学中有一些抽象、复杂的内容,若仅让学生查找资料,没有讲解基础知识就进行PBL教学,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因此,结合课程实际,笔者认为应采用PBL教学法结合传统教学法,既保证学生系统的掌握了课程基本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提高了分析化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2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方式应既可以考出学生真正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又可以为课程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分析化学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该课程的传统考核模式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学生通常临近考试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死记硬背”,对知识的应用投入的精力和时间较少;(2)期末成绩比例过大,造成学生期末突击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学习积累中积极性不高;(3)传统的考核方式考试题型单一,缺乏创新性,对知识的检测偏向于识记方面,忽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发挥考试的诊断,调节和激励作用的有效机制,必须改变“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考核办法。

2.2.1改进考核模式

(1)强化过程评价

重视过程性学习评价与考核,灵活采用多种考核方式(雨课堂、小组汇报、课外作业、课堂提问等)。

(2)阶段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

在每两章结束后,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进行阶段性考核,由老师出几套不同练习题,在课余时间由学生找老师以现场随机抽取的方式作答,成绩计入平时成绩,这样即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也为后续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是否调整提供依据。同时,阶段性的考试可以督促学生平常认真学习,避免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的现象,促进学生真正掌握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达到“以考促学”的效果。

(3)考试内容增加综合性思考题或分析论述题

试卷考核内容除基本理论方法外,要体现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非标准答案的试题,提升教学效果。

2.2.2改进评价体系

建立全面客观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通过多次进行、多种途径的考试,达到对学生真实能力全面的客观评价,从而督促和引导学生学习,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工作,达到教与学的真正反馈。

3结语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了科学态度严谨、求真务实的新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波.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广州化工,2015,43(3):161-162.

[2]余乐正,柳凤娟,张进.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广州化工,2014,42(6):173-174.

[3]杨静,胡琴,魏芳弟,等.基于思维导图的分析化学教学实践与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0):810-812.

[4]严军,朱伟伟.浅析思维导图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6(7):59-60.

[5]杜金会,张娜,徐筠,等.将思维导图引入大学化学课程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4,16(2):73-77.

[6]马允.PBL教学法在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4,42(16):196-198.

[7]邵艳秋,刘素娟,任玉兰,等.分析化学教学现状与PBL教学法的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93(4):74-76.

化妆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中学英语;当前现状;应对策略

一、引言

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规划中明确要求“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作用”。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和倡导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学,各级教育单位尤其是中学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科学整合已有教学资源,研发新型教学技术,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化教学整体水准。然而当前我国整体信息化教学水平较低,中学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很难适应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的要求,这种局面给我国更快、更好地实现教育信息化造成了较大的阻碍。因此笔者认为,分析我国当前信息化教学应用现状,并根据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当前学术研究现状

(一)信息化教学研究现状

笔者在CNKI(中国知网)的主题检索栏内输入“信息化教学”,得到了近十年针对信息化教学展开的研究成果如图1所示:从查阅到的期刊论文看,关于信息化教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教学资源规划与建设、信息技术和教学整合、教育信息化体系构建等方面。博硕士学位论文中对于信息化教学的研究侧重于信息化教学体系持续发展机制、信息化教学实施水平、教学评价及信息化教学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方面。近10年会议论文则着力于探讨信息化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二)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研究现状

笔者以“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检索,发现针对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研究工作并不多见,近20年来仅有296篇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关于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学术研究主要是在理论基础上进行的实践研究。在信息化教学理论支持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例如电子白板、ipad等,适度取代书籍、粉笔与黑板等传统教学道具,将学科课程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从而促进常态课堂教学方式及教学环境的改革,并结合量表评价法、随堂听课评价法等教学评价方法分析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中学英语课堂上的实践效果。

三、山东省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应用现状

关于山东省中学信息化教学的软硬件条件,笔者先前有过大致的了解,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优越的,大部分学校都在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绝大部分青年教师包括部分年长教师都曾在或正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然而,对于省内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应用程度、中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等情况,笔者并没有确切的掌握,还需通过广泛、细致的调研才能获知。为了清楚了解当前山东省内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应用现状,笔者针对性地调查了山东省五个地级市的30所中学,并与各地市、各学校的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负责人、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大致了解了山东省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信息化教学保障措施、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信息化教学开展情况及实施效果等情况。

(一)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信息化教学离不开信息化硬软件的支持。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室、电子备课室、校园网络设备等信息化硬件基础的建设对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影响,学校网站教学资源库等软件资源的建设对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样也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山东省内五个地级市(青岛、东营、日照、济宁、菏泽、聊城)30所中学的调研发现,发达地区(青岛、东营)当前多媒体教室普及程度很高,95.3%的中学教室均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平均生机比为9.2∶1,平均师机比为1.2∶1;83.9%的学校为教师配备了备课电脑;配备电子备课室的学校虽只占调研对象的58.0%,但绝大部分提供了数字打印机、电子扫描仪、便携式存储设备、PPT翻页笔等信息化教学辅助设备。中等发达地区(日照、济宁)的多媒体教室普及程度较高,85.4%的中学教室配备有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平均生机比为10.5∶1,平均师机比为1.7∶1;欠发达地区(菏泽、聊城)的多媒体教室普及程度较低,为68.5%,平均生机比和平均师机比均在山东省11∶1、1.8∶1的平均水平之下。软件建设方面,青岛、东营的调研中学中有92.2%建立了数字校园网站,校园网普及率很高;在校园网站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80.5%的学校能在数据库中提供中学英语教学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素材、电子教案以及微课视频等资源的阅览及下载。日照、济宁等地区的访谈学校中,70.4%建立了数字化校园系统。然而在欠发达地区这一比例并不理想。

(二)信息化教学保障措施

《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山东省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指出要“全面推进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经费保障方面,调查学校普遍反映得到的信息化教学经费支持不够,对经费支持满意的学校仅占全部调研学校的20.8%。在信息化教学的经费来源中,55.4%的学校完全依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拨款,10.2%的学校主要通过校企合作等自筹经费手段推进信息化教学建设,34.4%的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经费来源于上级拨款和自筹经费两种方式。信息化教学制度建设方面,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是促进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保障,70.2%的学校设立了信息化教学督查小组,65.1%的学校配备了专职电教工作人员。近四成的调研学校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近三成的学校虽展开了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有关建设,但制度建设不够完善,近两成的学校正着手建立有关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不足一成的调研学校既未建立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也没有近期规划。各类信息化教学制度中主要明确了电教管理教师工作职责、网络教室管理教师职责、校园网管理人员职责、教室多媒体设备使用规定等。在信息化教学的检查与考核方面,48.4%的调研学校以教师在课堂上的信息化教学实施情况作为绩效考核、评优争先的重要标准,通过适当的激励手段鼓励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调研学校中对各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质量的评价考核主要采用公开课、优质课、教案及课件检查、说课竞赛等方式。在学校决策层重视程度方面,受访学校的中学英语教师中,有51.8%认为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英语教学并表示学校对于其在课堂上展开信息化教学给予了大力支持和一定的自由度。38.6%的受访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强调和支持不够,9.6%的英语教师认为决策层虽并不排斥信息化教学,但对于信息化教学的态度比较冷淡。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

教师信息技术技能掌握熟练程度决定了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效果,中学英语教师需要具备信息技术有关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能熟练地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内容无缝整合,熟练掌握现代化软硬件的基本操作,灵活地结合各种信息技术设备展开英语教学。访谈过程中,笔者通过询问“目前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有哪些?”,得到了有关反馈结果,92.5%的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信息技术主要形式是微软的office办公软件,然而大多数教师仅仅是结合office软件来演示文字、图片信息,而并不涉及较高级的操作过程,例如在PPT中运用VBA编程语言制作填空题,而这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当前的现状表明目前中学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处于相对初级的水平;82.2%的中学英语教师较多地使用电子邮箱或即时通讯软件与学生交流,主要目的是沟通交流,偶尔会针对一些英语问题展开探讨;58.9%的教师会浏览校园的数字教学资源库,利用有关资源制作教学课件;掌握网页开发和图片、视频处理技能的教师比例仅为12.0%。能灵活结合微课、MOOC、微信公众号等处于时代前沿的新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的中学英语教师则少之又少,仅占访谈对象的7.1%。另外,笔者在观摩公开课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课堂教学课件制作质量不佳,重难点突出不够明显、教学工具软件使用生疏、与学生的信息化交互程度低等。

(四)信息化教学开展情况及实施效果

通过访谈发现,山东省内大多数中学英语教师选择在日常课堂中开展信息化教学,极少数中学英语教师能在课后延展信息化教学,例如,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会应用最新的信息化平台;再例如,微信公众号来拓展学生的英语阅读视野、建群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布置小测验并反馈测试成绩等。另一方面,多数教师在一堂课中使用多媒体的时间比例较低,大部分时间都是投影仪投放着课件,而老师实际却按照书本进度展开教学,导致学生对学习重点的理解比较模糊。教师通常采用的信息化教学行为是文字投影、图像投影和播放视频等,信息化教学环节中教师使用最多的教学模式或方法是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通常会使用Word、PPT等比较简单的软件,很少使用到类似MacromediaAuthorware、Director一类的较高级工具。通过对学生的综合访谈发现,学生普遍愿意接受信息化教学,学生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纸面成绩和社会实践、创新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相比传统教学,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富有乐趣,课后的数字教学资源互动和分享使得师生交互更为紧密,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省内教师对中学英语信息化的深入研究主要集中优化课程环节设计、促进课程资源整合、搭建教育信息化平台等方面。对教师———学生纵向维度的研究较为深入,而在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提升这一横向维度展开的研究相对匮乏。从山东省内信息化教学的整体现状看,当前还存在很多不足。由于已有的良莠不齐的教学课件和资源的鱼目混珠,很多中学英语教师陷入了“拿来主义”的误区,直接拿现成的资源不经思索地进行教学,导致了部分中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素质的不足,进而导致了目前中学英语教师整体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很难适应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要求的局面。总体看来,山东省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存在着资源建设参差不齐、考核方式不完善、教师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信息化资源利用率低、实施效果有待加强等问题。

(一)资源建设参差不齐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山东省信息化教学资源体系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发达地区和中等发达地区信息化教学资源硬软件系统建设情况很好,然而在欠发达地区,无论是信息化教学相关硬件设施储备还是软件资源建设方面,都相对较为落后。

(二)经费和制度保障不足

通过现状分析发现,资金问题是制约当前山东省内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化教学体系建设的经费不足严重阻碍了信息化教学的展开。另外,仍有部分学校的信息化教学保障制度并不完整,甚至根本没有建立有关保障制度。部分中学没有将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作为该教师的考核指标,对于信息化教学的激励程度不够;同时,信息化教学评价手段过于依赖教师的课堂表现,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课余延续的信息化教学,譬如,少部分中学英语教师会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布置课后英语海报阅览作业,而这种方式取得的教学效果其实是很好的。

(三)教师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

通过访谈发现,当前山东省内中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水平较低,大部分教师掌握的都是一些很基础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而且掌握熟练程度不够,在一些高级的信息化教学技术方面,能够掌握的教师数量更少;教师吸纳新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能力不足。

(四)实施效果有待加强

虽然教师普遍认为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有益于学生英语学习,但是由于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素养的不高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由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不当,使得学生学习兴趣虽然提高了,但是课程成绩并没有很大的改善。

五、提升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应对策略

基于信息化教学在当前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若干实施策略。

(一)加强偏远地区学校信息化资源建设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重视偏远地区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派驻专职调研员调查偏远地区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建设面临的困难,并拟定扶持方案。在扶持力度方面,要有的放矢地加强对于偏远地区学校的资金投入,不能偏重于重点示范学校,应该以均衡、协调发展的原则指导建设工作。

(二)完善经费和制度保障

政府部门应当针对主管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增加财政预算,加大信息化教学支持力度,合理分拨信息化教学经费;学校自身也要积极加大优质校企合作力度,努力获取社会资助,开发扩大资金来源途径,实现多渠道筹集资金。作为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者和决策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决定了能否顺利地实施信息化教学。教育部门应该有计划地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教学规划蓝图,不断完善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保障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实施。具体到学校层面,笔者认为应着重强调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要求;(2)开展校内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的计划;(3)奖励在信息化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4)培训证书与绩效、职称评定相挂钩;(5)提高对信息技术课重视程度的具体措施;(6)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质量考核纳入绩效考核中。

(三)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1.中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积极增强信息化教学的主动意识。在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下,缺乏信息化教学素质的教师将无法适应未来的教育变革,努力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当前中学英语教师的当务之急。教师只有树立了与时俱进的信息化教学理念,积极实施信息化教学,才能将学生培养成适应信息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是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要素,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催化剂。笔者接触过一些同事,他们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很强,热衷于使用一些时代最前沿的工具,比如IM(instantmessenger即时通讯软件)进行信息化教学,比如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在课余时间推送英语美文并附以唯美的英文电影海报,拓展学生的英语阅读视野,陶冶学生的英语学习情操;个别动手能力强的同事更是基于第三方平台设计了微信小程序,比如在微信公众号账户里嵌入了课后学习分享模块和课后趣味小测试模块,前者可以使学生在课后时间与同学通过群聊的方式交流学习心得,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后者则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中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技术能力。实现差异化培训,保证培训效果。差异化培训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中一种先进的员工培训模式。由于个体原因,员工同各自工作岗位标准要求都有所差异,因此,培训工作要针对个体差异进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信息化教学培训对象是广大的人民教师群体,有必要对教师根据其信息化技术功底、学科背景、年龄大小进行差异化培训。针对中学英语教师设置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应该充分体现英语学科的特征,对于中学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培训考核内容和要求也应理所当然的有别于计算机类教师。在培训方法方面,要注意英语学科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具体特征的整合。提高中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可以从以下形式展开:(1)对教师进行规范的岗前教育培训;(2)注重对骨干英语教师的培训;(3)“校本培训”和“学习共同体”模式双管齐下;(4)适当结合网络培训。

(四)结合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学

教师要设计出优质、有效的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技能,掌握丰富的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所囊括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为中学英语课堂服务。教师不能单纯地为了信息化教学而教学,不能满足于肤浅地操控多媒体,而应该不断地深度了解和学习互联网信息时代的特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结合丰富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展开教学,大幅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华芳.巧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加灵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4)

[2]杜玉霞,贺卫国.英国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经验与启示[J].基础教育,2009(04)

[3]付云.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与课程开发———以广西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2013

[4]蒋国珍.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小学课堂的主要障碍[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4)

[5]邹艳萍.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化妆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护理;文献计量分析

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与技术,各个环节和要素得到科学安排,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实现教学、临床与信息技术三者之间的优化整合[1]。信息化模式利用信息技术的介入,开辟了一种新模式,它能充分激发个体积极性,主动对知识有效构建,深刻认识、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撑。信息化教学模式现已逐渐运用到护理教学及实践中并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培养了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但信息化模式在护理专业的具体实践应用中还会受到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不够完善;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不够先进;对护生自学能力要求较高等。因此,构建高效的适合护理学专业的信息化模式,还需广大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为更好了解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研究的发展趋势,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国内发表的有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信息与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选择高级检索,在“主题”字段或“题名或关键词”字段分别检索“信息化教学”AND“护理”。结果共显示130篇文献,删除无关和重复文献后,共检索到符合标准的文献110篇。

1.2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文献信息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标,应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收集文献相关信息。①文献基本情况:文题、作者、作者单位、发表期刊、发表年份、引文情况、基金来源、文献类型等;②文献主要内容:研究地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文献使用研究方法等。对每篇文献的以上信息进行整理并提取,将相应信息录入数据库。1.3统计学分析运用Excel软件对检出的文献从文献发表时间、作者、作者单位、发表期刊、研究内容、引文情况、基金资助情况、被引用频次等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文献分布

共检索到110篇论文,其中硕博士论文2篇,会议论文1篇,其余107篇发表于54种期刊上,平均发文量为1.98篇。其中发文3篇以上的期刊有9种,共发文43篇(40.18%),具体见表1。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总体呈稳健上升趋势,2008年2篇,2009年3篇,2010年1篇,2011年1篇,2012年3篇,2013年1篇,2014年7篇,2015年发表14篇,2016年发表35篇,2017年发表41篇。

2.2作者分布

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研究的相关论文涉及作者235人,不含外籍作者。有51篇论文为2名或多名作者合作完成,合作率为46.36%,篇均作者数量为2.1人。作者单位主要以高职高专及本科高等院校为主,但单位分布较分散。根据第一作者所在地区进行统计,110篇论文分别由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作者完成,按地区发文量,前7位分别为:江苏省24篇,湖北省15篇,湖南省14篇,重庆市7篇,山东省6篇,广西省6篇,陕西省4篇。

2.3文献类型

110篇文献中,科研论文数量较多,其次是经验总结论文,在科研文献中以实验性研究为主,设计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占21.82%。

2.4研究内容

110篇文献中,综合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的研究32篇(31.48%);探讨信息化模式在各个护理基础学科课堂教学及临床实践教学应用:基础护理学27篇(3.70%),外科护理学9篇(5.56%),内科护理学8篇(16.67%),解剖学6篇(%),健康评估6篇(2.78%),妇科护理学5篇(6.48%),儿科护理学5篇(%),急危重症护理学3篇(13.89%),老年护理学3篇(4.63%),病理学2篇(2.78%),护理礼仪、护理管理、生理学和英语各1篇(0.93%)。

2.5被引频次

110篇文献共引文653条,其中中文引文623条(95.41%),外文引文30条(4.59%)。所有文献中,被引论文共55篇,被引用1次者23篇,被引频次为2次者11篇,被引频次为3~9次者19篇,被引频次10次以上者共2篇,其中最高被引频次为14次,为2013年中华护理教育杂志发表的1篇文章[2]。

2.6基金资助情况

110篇文献中28篇(25.45%)论文受基金资助。其中受部级科研基金资助者1篇,受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者(如省卫生厅科研基金)20篇,受市级科研基金资助者6篇,受军队、院校各类科研基金资助者1篇。

3讨论

3.1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的相关研究稳步发展

信息化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图片、音像等电子资源将教学内容中难懂的部分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更多的知识,并有效地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信息化模式的发展已延伸到护理学专业教学的各个领域并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从发文的数量来看,研究论文总体呈稳健上升趋势,说明当前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被关注程度较高,特别是在2017年论文量达到41篇;登载护理学专业信息化论文的期刊有54种,其中7种是护理专业期刊,其它均为医学性综合期刊;文献作者散落于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布广泛,其中以江苏省发文量最多。

3.2国外研究成果借鉴有限,缺乏深入研究

引文是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重要方法,反映了作者对该领域科研前沿动态的掌握状况[3]。经文献计量分析,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研究的文献共653条引文,其中外文引文仅占4.59%,所占比例之低说明我国学者尚未充分吸取国外有关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的先进理论和研究成果。从基金资助情况来看,所统计的文献中仅有25.45%的论文受到基金资助,研究经费的欠缺也会限制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从作者情况来看,高产作者较少,从事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研究的核心科研力量尚未形成。从期刊状况来看,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较低,表明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的研究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上升空间巨大,需要积极引导增加投入。

3.3实证研究虽多但研究过程尚待完善

110篇文献中,虽然科研论文数量较多,但仍有51篇(46.36%)文献没有采用科学的统计学方法和严谨的科研设计,缺乏客观的评价指标和数据,并且结果大部分以定性论述为主,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严重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同时也会影响研究结果向护理临床实践等其他领域的延伸和应用。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明确研究总体构想,规范科研设计方法,确定评价指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规范化统计学处理,提升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为今后延伸性研究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3.4技术设备支持尚待跟进

化妆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创意成果转化;服装设计;教学模式;优化路径

国内外市场对创意型服装的需求,是促使服装设计领域不断进行创意设计从而提升自身在行业当中竞争力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保证高校服装设计专业领域人才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1]。因此,国内外众多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在近些年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就目前国内众多相关高校而言,创新能力的培养尚未与成果的转化形成正比,高校培养出的一大批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并未完全将自身的创造能力转化成受市场认可或高度认可的产品。因此,我国未来服装设计专业及领域在人才培养的模式及课程的设计上要遵循创意成果转化思维,帮助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掌握将创意转化为成果的方法。

一、服装设计专业创业成果转化现状

1.创意转化成果教学重视程度较低

在现阶段我国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众多高校中,绝大多数都已经开设专门的创意设计课程,然而针对创意成果转化问题却很少有高校进行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或教学工作[2]。尽管对服装设计领域而言,好的创意可以被视为服装设计的灵魂,也有设计师认为创意是决定服装设计成败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大学的教育阶段,由于缺乏创意转化成果的思维,会直接导致相关专业学生过度看重创意而轻视成果转化,最终造成服装设计的整体工作成为纸上谈兵,无法呈现出最终的设计成果。

2.课程开设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办校水平从985、211类院校到一般的高职院校均有,高校水平参差不齐,高校的资金和人才储备水平等差异比较大,造成我国部分高校无法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进行更多的创新和改变,大多仍选择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在对学生进行创意到成果的转化教育时,往往面临“不知道向什么方向转化”及“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转化”等问题[3],严重制约了学生服装设计创意的表达,学生的创新实践思维和能力也无法得到转化。

3.创意设计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

我国众多高校对服装设计领域人才的评价和考核方式均比较类似,基本上是按照“学生设计作品→教师评分”的传统形式对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进行考核。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中教师的作用被无限放大,教师能够完全凭借自身的地位和能力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完全主导性的评价。这在一般的传统专业中被证明是较为高效且合理的评分标准[4]。然而服装设计尤其是创意设计是一项艺术性很高、主观性较强的专业,服装创意设计的好坏并不能通过一个人的评判而被定性。这种一言堂式的考核方式已经严重伤害了服装设计及类似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已经被认为是一种过于单一且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考核方式,是阻碍当前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创意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

二、创意成果转化思维下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培养学生的创意成果转化思维

课程最终的教学目标既要满足学生进行创意的表达,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创作出的作品符合创意的设计需求及尽量符合市场对服装产品的要求。以往的服装设计教学课程由于受到思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更多的是将学习的重点集中在眼前的服装创新设计方面或在已有的成果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等。在创意成果转化的思维模式下,学生的创意能够被再一次激活,学生能够从形式、色彩及空间结构等方面充分打破原有课程中对自身的束缚,创作出更多大胆的、个性化的、富有特色的作品。

2.设计与转化方法的培养

在创意成果转化思维下,设计方法、转化方法的培养是教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设计与转化方法的培养,是系统地培养学生进行服装创新设计及成果转化的基本要素[5]。其中主要包括设计思路的把握、设计形式的创新、创意色彩的搭配、服装选材、销售渠道的分析、推广渠道的把控及如何应对市场检验等问题。这些内容需要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具备一定的服装设计、创新设计能力的基础上,把握市场动向、掌握创新设计的分寸,做到在充分发挥创新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作品能够满足消费者对款式、色彩、裁剪、使用场合、舒适程度等方面的要求。

三、创意成果转化思维下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方案

1.以市场化思维开展校企合作课程

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展多见于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进行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将会成为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创意成果转化的关键。服装设计专业在进行大三或大四阶段的课程安排时,应尽量利用各种资源积极探索与企业进行合作教学的可行性,带动企业的服装设计项目进入学校的相关课程,如将工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等思维与学生的创意设计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独立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培养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实践具备服装领域品牌化生产和运营的能力。促使学生的创意设计与厂家、市场、消费者之间对接,培养学生的企业设计师思维,从根本上改革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

2.聘用服装企业技术骨干任职教学工作岗位

在创意成果转化思维模式下,教师已经不再适合站在主导者的位置上进行教学工作,教师的价值应更多体现在对课程进行组织及关键时刻进行答疑解惑等方面。有资源和条件的高校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比如聘用服装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学校的部分教学工作岗位或参与到服装设计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下向学生传授相关产业信息及进行服装设计、创意成果转化工作的技术要点等。此外,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教学工作能够从厂家角度直接对学生的创意成果转化进行指导,具有极强的市场指导教学价值。

3.考核方式向市场化检验转变

在创意成果转化思维模式下,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考核方式应从传统的教师一言堂评价方式转变为由真实的教学成果接受市场化检验,从得到的市场反馈再结合教师的评价进行综合性评定。从而帮助服装设计领域的教学评价告别图纸优劣直接决定创意优劣的原始评价方法。市场化检验所得到的综合性评价标准将会更加客观、公平地对学生的创意及转化结果进行考核。此外,在考核方式向市场化检验转变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和学习工作的结束。学生的作品仍然在市场上进行运作,仍然会有源源不断的新客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新的评判。因此,在市场化检验的考核方式下,学生的作品评价将会是一段持续性强、不断进行重新量定的科学性评价。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会在阶段性评价中不断获得提升和走向成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基于创意成果转化思维对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优化,提出了优化后的教学课程方案。学生的创意成果转化思维是未来我国大部分服装业设计专业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同时也是该专业学生最难具备的能力之一。在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的设计工作时,既要注重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构建主义空间的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加强对学生个人设计风格的提炼、与客户对接能力的提升、营销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侃:《国外服装专业教学模式研究及启示》,《上海工艺美术,》2016年第1期,第107-109页。

[2]段婷:《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讨——以“工作室项目实践教学模式”为基点》,《职教论坛》2013年第23期,第35-36页。

[3]宋懿:《首饰设计教学成果市场化探索》,《中国黄金珠宝》2010年第2期,第62-64页。

[4]金晨怡:《基于工作室项目实践教学的服装设计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9卷第2期,第155-160页。

化妆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服装设计专业;学业;教学实践

随着职业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供给量不断攀升,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造成学校与企业的衔接不具体,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意识缺失,造成大批服装设计领域的人才发展受到影响。为此,如何不断提升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整体素养,更好地满足企业要求,达成就业与创业目标,则需要“四业”贯通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1]。

1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并不理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强化。从专业的建设角度看,无论是课时内容的安排、课时数量上的设置,都表现得较为密集,涉及到的专业教学内容较多。这些内容,带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对课时内容的感兴趣程度不断下降,自然专业技能的教学会大打折扣;其二,忽略与企业的有效衔接。大部分职业院校虽然已经尝试与企业寻求合作,但这种合作仅仅是人才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浅层次合作内容,对更深层面的合作机制并未建立。如借助服装企业的现有资源,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空间与平台,或者是企业的专业设计帮助学校更好地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强调实践性。作为一种理想状态,目前大部分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学校还并未与企业完成深度合作,浅层次的内容,所展现出的效果十分有限;其三,就业与创业教育缺失。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根本方向是服装设计领域,围绕技能的内容造成就业与创业意识缺失,自我成长与发展陷入困境。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目前存在一定问题,教学现状不容乐观[2]。

2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2.1以“四业”为教学基础目标

在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以学生技能强化和有效就业为主,但从反馈回来的效果看,专业毕业生连年增长,供给过旺,企业却存在人才缺口,这种矛盾问题主要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企业的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问题。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目标,以“四业”贯通为基础与核心,最终让教学内容的表现更充分、更全面[3]。学校方面,为“四业”贯通目标的实现提供更便捷的条件和优势,让“四业”贯通的实践目标得以达成。如充分重视与校外企业之间开展深度合作,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重视创业就业教育,积极推动就业创业教育与不同专业课程的融合进程。“四业”作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基础目标,突出强调内容的完整性,十分关键[4]。在明确目标的支持下,让“四业”贯通有实施基础。

2.2根据“四业”优化教学内容

“四业”贯通已然成为职业院校的主要选择,也是教学优化的根本方向。在传统的教学框架中,内容的单一性,造成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为此,要重构教学内容,让学业、企业、就业和创业走向融会贯通。在学业上,一直以来是职业院校的优势所在,为我国输送了各专业领域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但在具体实践中也要看到,内容更侧重技能强化,打好基础。教学过程要强调学生的趣味性培养,树立学生的积极学习意识,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来,掌握服装设计专业所需的必备技能和专业知识,该过程教师可以采取多元的现代教学法,如微课教学、翻转课堂等等,现代化的教学内容增强学习体验,立体感知更强烈;在企业上,在学校搭建平台之后,教师要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可以让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并设计服装作品,既能够实现学生理论到实践过程的转变,也能让企业准确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服装设计的专项技能,保证后续的人才选拔;在就业与创业方面。大部分学生对就业与创业缺少必要认知,造成在面临就业环境下激烈的人才竞争时显得较为盲目,盲目就业、盲目创业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在教学内容中做好创业就业内容的合理安排,显得格外重要。“四业”贯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还需要在不断优化中得到完善[5]。

2.3围绕“四业”开展教学评价

服装设计专业“四业”贯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还需要以科学评价来具体检验。在开展评价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自身特点,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情况,给出合理的评价。如在企业实践中考察学生专业知识的转化能力、正确的就业意识、明确的创业思路等等,这些都是要去考量的关键要素。只有把握好“四业”的相关细节,才能够保证教学侧重点的持续优化,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案,让“四业”贯通“一体化”实践模式得到持续优化。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培养的是服装设计领域的优质人才,“四业”贯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为这一群体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提升自我专业性的空间,打造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促进职业教育转型与改革。

参考文献:

[1]贺雪雪.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西部皮革,2020,42(06):95+108.

[2]穆雪梅.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服装设计专业“逐层递进”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福建茶叶,2020,42(03):117.

化妆学习计划范文6

关键词:中职学生;信息化管理;对策研究;

前言

信息化管理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中职学校实施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还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信息化管理在中职学校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阻碍了中职学校的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管理的发展。

一、信息化管理给中职学生管理带来的问题

(一)信息化管理带来的新问题。在网络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受到网络的影响,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会把网络中的规则带入现实,听信网络谣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1]。如何高效地管理学生,是现在中职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处于青春期阶段的中职学生沉浸于网络世界中分不清网络和现实,给其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如何借助网络教育学生,避免不良信息的影响,是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处应该做的。由于学校的部门多,需要统计很多的数据,这就造成无法及时统计新生的身体及心理状况。如果开学前就能把学生的信息统计好,那么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则会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部分的老教师反感使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但是时代在发展,很多中职学校已经有了自己的信息网络,而且学生信息化程度得到提高,学生几乎都有会智能手机,有的甚至拥有笔记本电脑吗,这些都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学校的管理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二)信息化管理资源使用的问题。1.各部门软件资源冲突问题。很多中职学校的信息化管理都有专门的软件提供的管理平台等对学生进行数据搜集,全校师生的信息都会到校园网络信息平台,目前就是教师和管理人员可以登入这个平台,但是学生却没有参与进来[2]。而为学生服务的学工系统,里面包含大量的学生管理数据,包含学生的日常工作生活,但是却缺乏学校的一些信息。部分老教师对信息化管理不是那么上心,要把学生的信息录入信息管理系统,管理思想也必须不断融入其中。从管理的层面来说,信息技术是用来管理学生的,但是许多教师仅仅把它当成技术性的管理手段,没有考虑管理的业务流程怎样,也没有想过改进,只是一味地追求任务的完成。2.经费、技术、安全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市面上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信息管理系统,只要学校的经费有保障,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就没有障碍。但是学生的信息化管理需要投入很大一笔资金,而且加强对学生的信息化管理的益处不是短时间内可以看出来的,因而一些学校就不重视。中职学生信息化管理中部分教师的管理水平不够,一旦设备出问题了只能找专业的技术人员检查,虽然平常由学校的教师管理,但是一旦出现问题只能找专业的人,这会影响学校的信息管理。学校的信息化安全也存在问题。很多中职学校没有专门的网络防护,使得学校的网络系统很容易被攻破,加上领导对网络信息安全的不了解,不进行投资,没有引进新的设备,这就是一个信息安全隐患问题。

二、中职学生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中职学校对学生实施信息化管理重要的举措就是要建立一个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它是推动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手段。信息化管理对学生的人学习和生活都能进行记录。中职学校在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时,需要注意把教师、实验室以及实训基地等的信息纳入其中,还要把学生的学籍、成绩以及实训结果等都完整地进行录入,此外还要注意完善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实现高效率的学生管理。学校要注意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问题,设置等级权限,分等级操作。比如,学生只能查询和浏览信息,部分教师可以新增信息,但是不能删除信息,学校的信息管理处可以修改和录入信息等,这对信息平台的安全非常重要。

(二)完善学校的管理平台。信息化管理的平台是需要实际的运作才能看出问题,进行解决不断完善,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信息管理平台必须要不时进行完善,查看信息检索以及查询是否有问题,学校的概况、基础设施、师资等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学籍、成绩等的信息完善[3]。另外,为了学生的发展就业,中职学校可以在信息管理平台设置求职板块,让学生能和用人单位直接沟通。完善信息管理平台还需要考虑学生。比如,要在其中设置学生的未来规划板块,让学生自己进行填写,为自己设计形象。辅导员可以对学生的生涯规划进行查看,了解学生的理想和志向,指导学生进行完善。

(三)提升信息化管理的安全。对学生进行信息化管理一定要是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的。学生是中职学校学习的主体,他们比较关心的就是信息资料的安全问题,这也是学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信息安全的问题需要学校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学校的信息管理处的人员也要学习信息安全的知识,重视信息安全,不断地完善防病毒系统,对病毒进行查杀,做到及时更新杀毒软件。提升信息安全的另一项重要的方法就是信息备份。就是对所有学生的信息资料都进行备份,对其进行保密,而且重要的资料可以多准备几份。现在信息网络不断发展,对资料进行备份可以在本地备份也可以进行云存储。同时还要注意备份的成本,以降低管理的程序,降低中职学校的资金花费,促进中职学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的高效发展。

三、总结

中职学校的学生信息化管理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观察现在的管理现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职学校除了要补充资金购买硬件设备以外,还需要提高管理的技术,保证管理的效率和品质。另外,中职学校的部分领导和教师要学会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对学生的益处,看到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信息化管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课堂的教学效率为目标,推进中职教育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耀.中职学生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9):84.

[2]南国农.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新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

化妆学习计划范文7

【关键字】信息化建设;现状探究;对策分析;普通中学

引言:

促进普通中学的信息化建设,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助力,实现教与学的减负增效是当前中学阶段的一个核心课题。但就我国普通中学当前的信息化建设来讲,其是一个十分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具备一定难度的教学任务设计,为我国普通中学的信息化建设者的未来工作带来了难题。为促进中学阶段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及建设,教育工作者势必要对普通中学当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明晰和了解。立足于普通中学信息化建设工作者的教学角度,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信息化解决措施,希望能够有效促进中学阶段的信息化建设活动发展,为中学阶段学生的健康成长、健康高效学习提供保障和支持。

一、普通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概念和本质内涵的探析

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概念出发,对其进行解释,教育信息化是指,为有效提升普通中学教学活动的效率和质量,领导者和教育工作者将信息经济时代的核心技术——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引入教育领域的教学过程,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和优势,促进教学活动高效发展。在教育教学领域内,促进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效引入,能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进行本质化的变革,促进教学活动的现代化发展;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以及智能化的优势提升教学活动发展的方式,更新教学活动发展的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开放性、协作性、共享性、交互性等特征,扩大普通中学教学活动的教学渠道和教学平台,丰富教学活动的教学资源,使得中学阶段的教学活动能够在内容上得到更新和迭代;最后,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育领域内,促进普通中学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是中学阶段教学活动发展的必经路径,也遵循了当前新时代下教学活动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能为我国培养出具备信息技术理念的先进性人才。

二、普通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析

2.1教育工作者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中学阶段的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内涵是指,有效利用信息中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探究□于洋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实现优化的过程,这一阶段是以促进教学活动效率的提升和促进教学活动质量的提升为标准的,更是以培养当今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创新创造性信息人才为基础的。但就当前我国普通中学教育信息化来讲,其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首先是对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的问题。虽然在当前阶段的教学活动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已经慢慢意识到新媒体时代下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价值和发展的必要性,也在其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融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利用计算机设备进行教学。这是对教育信息化的狭隘看法,并没有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带来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而这种狭隘的教育信息化观念,并未有效地将信息化技术与普通中学课程进行有机结合,没有重视信息化技术和普通中学教学课程的深层次发展;同时,这一狭隘的教育信息化观念只是从形式上进行了信息化教育,并未正确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资源共享、发展层次、教育整合等相关问题。而这些狭隘的教育信息化观念,使得我国中学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受阻。

2.2普通中学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其次对于中学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来讲,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其年龄过小,学习活动的主要开展主要是依靠教育工作者的设计。要想促进中学阶段学生教学活动的信息化建设,则首先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同时教育工作者还能够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与中学阶段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设置出专业性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案,促进教学活动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发展。这一阶段和步骤可以说是中学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阶段。

2.3普通中学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未得到完善

对于中学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来讲,一些基础的计算机设备是必备的,网络设施也是必备的。但就我国中学阶段当前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的现状来看,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其呈现出以下的现状:许多普通中学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硬件基础设施以及软件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对计算机终端设备的依赖和要求是必须的,但是在有些学校内,其终端设备配置不完善。在其信息技术课堂上,还经常会出现好几个同学共享一台计算机设备的状况;或者是,这些计算机设备过于落后,经常会出现黑屏或卡壳的情况,无法引导学生开展正常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这一问题也是当前阶段必须要解决的基础设施问题。

2.4在中学阶段的信息化建设活动中,缺乏相关的实践活动和实践机会

最后,对于中学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活动来讲,相关的实践活动和实践机会是必须的。只有具备实践机会,经历实践的锻炼,教师以及学生才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其信息化建设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才能够对这些实际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寻找具备针对性的教学解决建议。而且信息技术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能够引导教师以及学生有效培养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技术理念,引导教师以及学生对信息技术以及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认知,才能够为以后的教育信息化开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经验支持。但在我国当前的中学阶段来讲,其主要是以信息技术的理论课程为基础,学生缺乏相关的信息技术平台以及信息技术实践机会,这对中学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也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促进普通中学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积极教学策略探析

3.1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对中学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要想促进中学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定位十分重要和关键。所以在当前中学阶段的信息化建设活动中,必须要引导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手段、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价值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和定位,其要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对教学活动发展的意义、对中学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意义所在。在此基础上,普通中学的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更新自身落后的教育理念,其要紧紧结合时展的脉络和痕迹,有效掌握当前信息经济时代的核心技术——信息技术手段。并且在此基础上,教育工作者也必须要将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整合,为教学活动的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教学方案,以此来促进中学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

3.2国家以及社会企业要为普通中学信息化建设提供相关的资金支持

其次,必须要关注普通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问题。在资金问题方面,首先,国家可以对中学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设置相关的专项基金,以此来加大对普通中学信息化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其次,社会企业在重视其经济效益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为国家人才培养提供相关的资金支持,加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设备或资金投入。以此来形成以国家为主导,以社会组织或社会企业为补充的资金支持主体,为普通中学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合力。

3.3普通中学校园要注重培育专业化的信息化建设师资团队,为普通中学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教育工作者在中学阶段的信息化建设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普通中学学校必须要注重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要为普通中学的信息化建设培养专业的师资团队,从而为普通中学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针对这一点,学校可分为三个层面。首先,在进行人才选拔时,学校相关领导者可以将信息技术手段作为人才选拔的一项标准,选拔出具备较强信息技术能力以及先进信息技术理念的教师人才,以此来组建专业的师资团队。其次,学校可以为信息工作者提供相关的学习机会和实践机会。通过学习来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新时代下的新型信息化教学观念,不断增强教师自身的信息专业素养。同时通过实践机会,来提升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信息技术手段,从而为教师开展信息化的教学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第三层面是,学校相关领导者可以设置信息技术考核环节。要定期的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机考核,用考核以及竞争理念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压力,引导教育工作者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有效增强中学阶段教育工作的者的信息教学理念和信息教学技术。

3.4要有效完善普通中学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基础及软件基础

最后,是对普通中学信息化建设的设施完善问题。要想有效开展信息化建设,则相关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必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好比修高速公路,有了高质量的高速公路,信息才能传递的有序高速,所以普通中学要在这一方面进行有机完善。首先,学校相关领导者对教学资源要进行合理化的分配,加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占比程度,为信息技术活动的开展提供必备的信息技术基础终端硬件设备;其次,学校相关领导者也必须要完善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基础设施,为普通中学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网络支持。四、结束语除此之外,学校还要为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技术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引导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通过真枪实弹的实践活动,来进行有效的磨练,明确自身的信息化发展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要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从而确保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鲍素贞.现代信息技术在普通中学信息化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9):244-245.

[2]潘勇,全丽莉.普通中学智慧校园信息化学习系统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以华中师大一附中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0(2):70-77.

化妆学习计划范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妆专业;教学;应用

信息技术通常是专指于电脑程序中处理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影音的应用技术。随着网络、计算机等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化妆专业课程在教学中重视实用性和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审美水平的提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化妆造型设计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化妆专业的特点与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后复习,达到学习、巩固、提高的目的,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

1传统教学方式在化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化妆课程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在教学中强调最多的就是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并重,是一门技术活。化妆课程更是一门“时尚课”,课程的内容和安排要与社会紧密联系,要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是一门与时尚紧密相连的艺术。而时尚是人类求新、求异、求变、求美的本性。时代与科技都在不断地发展,学生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化妆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与其他传统专业有很多不同之处,完全照搬传统的教学模式,会导致教学手段单一、课堂呆板乏味、教学内容老旧、学生在课后得不到有效的复习,进而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缺乏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第一,化妆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专业,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意能力的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娴熟的化妆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在教学设计、备课的时候,受到教学设备的限制,无法充分适应学生学习的规律,单纯通过语言描述的授课方式,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课堂效率不高,不适应化妆专业的特点。在有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接触的化妆种类、专业资源和时尚资讯有限,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简单重复的学习、训练,不仅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创作,还会让学生对专业产生厌烦情绪,逐渐丧失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第二,化妆专业教学完全使用传统的板书、讲授的教学方式,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比较低。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学生围绕老师、黑板、粉笔,被动地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而对于化妆专业而言,化妆是属于艺术设计专业之一,学习内容以图片、视频资料为主,图片的讲解如果没有直观的演示,是很难词能达意的,也是很枯燥乏味的。第三,化妆专业属于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时尚的学科,而时尚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每年都有新的流行出现,每年也会涌现出很多新的设计师,新的优秀作品。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学习、训练最多的是一些基本的化妆造型,这样不仅会禁锢学生的创意思维,还会让学生丧失对化妆专业的热情和兴趣。

2信息技术在化妆专业教学中的优势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让学生直接轻松地作为一种礼物来享受,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信息技术是一种可以将图片、视频、表格等结合起来,并通过多媒体、网络传达的先进技术,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对现代教学现代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针对化妆专业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生动性、高效性和拓展性的优势,可以给化妆教学插上现代化的翅膀。

2.1信息技术的生动性,让学习内容生动起来

心理学家通过记忆率研究发现,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视觉与听觉配合起来,可以明显提高学习效率,而这就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习内容直观、生动起来,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学习内容,让学习对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把本来不可能展现在课堂上的事物和形象生动地、立体地表现出来,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在化妆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化妆课程的开始阶段,运用信息教学技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进行课堂互动设计,以视频导入法、知识罗列法、角色扮演法等创新的教学方法,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随着老师进入预设的学习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2信息技术的高效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传统课堂教学只能依靠老师的讲解、老师的板书,教学形式单一而且效率低,特别不适合化妆专业的专业特点。有了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网络媒体将教师自编教材以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向学生传递更多丰富多彩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除了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众所周知,化妆专业是一门时尚的学科,而时尚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学习化妆的时候,苦练动手能力、奠定扎实的业务技能是必须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流行趋势,掌握行业内最先进的技术。这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丰富性、选择性和开放性的优势,把最先进的造型技术、最流行的化妆趋势、最新的行业资讯,第一时间引入课堂,帮助教师增加知识储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既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也可以优化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

2.3信息技术的拓展性,让课堂教学得到延伸

信息技术将概念化的知识具象化。在化妆课堂上,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设计图文并茂的课件、直观明了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上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处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加投入,自觉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对化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化妆专业操作技能的理解。信息技术不但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工具,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课后,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及时复习、巩固,通过网络与老师分享学习中的心得体会;教师也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师生之间课后的拓展、沟通,让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让学生可以自主复习、练习,让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信息技术在化妆专业教学中的思考

第一,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同样也要遵循认知发展规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教授新知识、传授新概念到示范练习、作品分析,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方法的时候,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安排。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还要根据学情进行分析,课前做好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设计适合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不但要求学生听课、看课件,还要引导学生去思考。第二,信息技术让课堂比以前精彩多了,但是,教师要明白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授课。它在课堂上只能辅助教师教学,只能辅助学生学习,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授课,更不能因此而减少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第三,并非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在备课的时候要根据教材自身特点、课程目标和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例如,高职院校化妆专业的学生,其绘画基础比较薄弱,化妆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专业,在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意能力的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娴熟的化妆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化妆专业因此安排了很多实践课程,这些课程有的是去剧院参与演出化妆,这就需要学生多动手练习、勤动手练习。第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也是一把“双刃剑”,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时,还要注意学生的接受情况,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中的自觉性和接受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课堂上开放了网络资源,有的学生会产生懈怠心理,觉得课后还能通过网络自学,所以在课堂上就容易走神、分心。教学楼实现了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就会有不自觉的学生在课堂上偷偷玩手机、玩网络游戏。这时候,教师就要注意了,在课堂教学时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接受情况,及时提醒玩游戏的学生,也可以增加课堂提问环节,让学生集中精力,跟着老师去思考。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要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督促后进的学生提前预习、课后复习,跟上学习的进度。第五,新兴媒体与传统课堂的线上线下互动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能设备的普及,微课、慕课、爱课程等课堂教学的辅助软件出现,这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在线上学习理论,在线下学习技能。还可以将课堂示范录制下来,放到网上,让学生在课后也能重复观看、自主复习和巩固提高。在软件上的讨论模块上,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提出自己的问题,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告诉老师;老师也可以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且根据反馈调整自己下一阶段的教学重点和内容,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综上所述,信息技术针对化妆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极大地丰富了本专业教学的授课方式和课程内容,形象生动地从多渠道、多角度传授知识,方便快捷地扩大化妆专业的知识面,培养和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化妆专业教学的课堂效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激活化妆专业的课堂教学,化枯燥为趣味,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真正达到教学过程的现代化。当然,信息技术的使用也要适可而止,不是多多益善,要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和学生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和使用。笔者相信,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和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化妆专业教学的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古婷.高职人物化妆设计课程教学问题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9):134-135.

[2]崔智慧.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基础化妆课程实践教学八法[J].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62-163.

[3]王笑岩.信息技术在高职服装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3(A1):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