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论文范例

经济生活论文

经济生活论文范文1

1.1生理机能衰退

人是一个有生长周期的生物,其身体和生理状况会随着年龄的生长而产生一定的变化。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新城代谢减慢,身体出现行动限制,自愈能力下降等现象。一般而言,生命周期前期众向生长,到20岁开始停止生长,到30岁完全停止,并会出现大约1cm/10年变矮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钙和水分会流失,从而会使体重增加和骨骼的弱化。由于肌肉内部的细胞构造萎缩,弹性纤维开始老化,人的力量、灵活性和活动范围都会减弱,体力和耐力会衰减。与身体各种机能衰退同时退化的还有精神系统,这会使老人接收、处理和反馈信息的时间要比以前更长,出现反应迟钝和行动变慢的变化。

1.2认知机能退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感官知觉机能也会进一步减弱。由于水晶体老化,人的视力聚焦能力减弱,会出现老花现象,同时对色彩的感知和辨别力减弱,难以看清细微的图案差异。老年人的听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衰退,需要大声交谈才能听清。肌体的老化和血液循环的减缓,会使老年人对外界的感知灵敏度会下降,不易分辨所接触物体的细致差异和温度的变化。随着大脑容量的变化,老年人的记忆力也会发生改变,会变得以前的事情记得很清楚,而眼前的事情更容易忘记,出现人们所说的健忘的现象。

1.3心理特性变化

人到老年退休以后,由忙碌的工作状态转到休闲无事的状态,个人的社会交往圈子会变小,在家中也可能从一家之主逐渐转为辅助角色,这种社会、经济和身份地位的变化,加之生理机能的衰退,会使老人心理产生变化。有时会产生不自信的心理,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还会变得更加怀念以前的时光。具体表现有:孤独感,缺乏安全感,怀旧与依恋感,求实心理,求廉心理等等。当然不同老年人的心理状况与其所处环境、家庭状况、工作经历和自身性格和身体状况密切相关,也与子女关爱程度紧密相联。

2老年居家环境设计要素

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是老年人身心愉快、健康长寿的一个保障。结合老年人在生理状况、认知机能和心理特性等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变化,在具体的环境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从空间布局、环境装饰、家居陈设和氛围营造等方面着手,充分考虑老年人生理、心理方面的特殊需求,从而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健康、舒适、安全的居家生活环境。

2.1空间布局设计

老年人在居家生活中牵涉到的主要空间根据功能类型有门厅、起居室、卧室、书房、餐厅、厨房、洗手间等空间类型,为老年人提供交流、学习、休息和储藏等功能。在不同的空间内有不同的活动方式和不同的功能需求,设计中要结合老人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在各个环节予以细致考虑,将不同的空间进行有机组合。由于老年人的活动能力较弱,有些人还要靠轮椅进行交通辅助,在进行空间功能布局和组合时需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便于老人安全通行。各功能空间最好居于同一楼层并宜就近布局,如起居室作为居家中心要能快捷通达其它空间,卧室与卫生间要就近设计以利老人晚上起夜方便,餐厅和厨房就近设计。室内各空间的交通路线上也不宜设计台阶和高差,并在老人常走的交通路线沿墙设置安全扶手。

2.2起居室环境设计

起居室是老人在家中呆得比较久的一种空间,是老年人平时生活起居,交朋会友的主要场所。整体家居布置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空间要大些较好,能够让轮椅顺畅通行。家具布置平直整体为宜,能形成交流和对话的区域中心。家具选择要注意老人的身体条件,将实用性与美观相结合。沙发不宜太低太软,要考虑老人落座易起身难的问题,可以选择实木类或座垫较高的形式,并考虑与茶几有机配合,以减少老人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家具形体以圆润为佳,尽量少尖角直角,色调可选用深色,与老人的审美习惯趋同。空间整体色调浅色或暖色较好,可在空间视觉焦点装点少量装饰,以打造一个亲切宜人、幽雅的起居环境。

2.3卧室环境设计

老年人在卧室的活动时间占日常生活时间的比重最大,经调查约为35.4%。具体设计要考虑老人各方面的特点和需求。由于老年人可能需要有护理人员照顾,空间要适当大些,提供适当的活动场所和让轮椅周转的空间。房间最好朝南,能有自然光和自然通风进入,使室内更显清新,但墙壁、门窗隔声要好,以让老人能安心休息,不受外部环境干扰。室内家具布置要简明顺畅,其中床不宜太软太低,不利于老人起床和翻身,可以考虑适当增加特殊功能,如采用可自动折叠升降功能,有需要时老人可以半躺在床上看书休息或进食。床头要设便于老人控制的床头灯开关,以柔和适中的灯光配合才人老人晚上会频繁起夜的需求,有必要时可增设床头呼叫器,以便更为及时地为老人提供护助。室内整体色调可以浅色或暖色为主,配合窗帘、床罩等织物用品,打造一个清新恬淡或庄重雅致的空间环境,使老人能得到较好的休息。

2.4洗手间环境设计

由于老人晚上会频繁起夜,如厕时间长,家中最好要设一与卧室相连的专属卫生间。老人卫生间空间要适当大些,以满足轮椅以便利进出和在里面周转。洗手间门也要为轮椅进出提供便利,最好是可以在内外都可开启的推拉门,门上要设观察窗,以便必要时家人可以从外面观察内部状况甚至进去作必要的协助工作。卫生间内要配置洗脸器、座便器和洗浴器。其中洗脸器要适当高些(850mm为佳),使坐轮椅老人可以使用或减小老人的弯腰动作,洗漱用品宜放在老人容易拿到的地方。座便器要适当高些(450mm为佳),最好有电动加热、温水自洁功能,减少老人的肢体动作。洗浴器宜为冲浴器,可以设置浴座,使老人可以轻松地完成洗浴工作。如确实要设置浴缸也要注意台阶的处理,最好是下沉式,避免老人进出时太大的动作或滑倒,造成不可知的事故。卫生间是老人在家最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场所,要特别注意,沿墙或在主要卫浴器具边设安全扶手,地面和洗浴池要注意防滑处理。卫生间整体色调以白色为宜,不仅易于清洁处理也便于老人即时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

2.5厨房环境设计

在我国很多老人在家往往会承担一部分家务活动,其中有很多厨房工作会由家中老人完成。为便于老人放置物品,减少其通行困难,厨房宜靠近门厅。厨房空间和门都要适当增大,便于老人要坐轮椅时也能自由进出并在里面能随机周转进行相应操作活动。厨房内部设计要充分考虑老人的身体特点。操作台面深度和宽度都要比普通厨房要求要大些,台面下橱柜要适当后退,可考虑设置可抽出、置于轮椅上的隔板以利老人坐轮椅时仍能便捷进行炊事准备和操作。台上的吊柜不宜太高太深,要让老人能在轮椅上也能打开、存放或提取物品。台下橱柜可设计为抽出或抽屉式隔柜,避免老人过分弯腰操作,产生潜在危险。厨房炊具以电动类为佳,但不要太过复杂,要便于老人简单操作,最好配有自动提醒和断电装置,以免老人遗忘关闭相应设备产生危险。厨房整体色调宜以浅色为主,要光线明亮,通风良好,使老人能安全、舒适地进行烹饪工作。

3老年居家环境室内装饰

由于老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居室室内环境的空间处理、装饰格调和整体氛围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装饰功能应实用方便,直接面对老龄阶层所需而设。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居家氛围为使老人生活便利、心情愉悦,从而有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也能全身心地这享受美好地生活。

3.1空间界面处理

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老年人的 心智较为成熟,更容易接受总体形象较为稳重,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总体氛围,而老年人机动能力较弱的身体状况,要求居室室内装饰不要太过复杂,以免给老人的日常活动造成影响。对老年人家居环境的空间设计,要综合才会各方面的功能要求和形象要求,根据各不同空间进行细致考虑与处理。入口门厅作为居家进门的第一印象,宜以简洁洗练的造型作点睛之笔。可以考虑融收纳功能的屏风处理,顶部可适当造型处理,要注重环境照明和重点照明的结合,使人一进门就找到家的感觉。针对我目前家居环境的现实,大部分室内起居室与餐厅处于同一开敞式空间内,以使室内空间显得开阔舒适。这两个空间也是居家空间内较为开放性的接待性空间,是一个室内环境总体设计的主要表现载体。设计中可以考虑起居室背景墙作适当风格性的处理,但造型和色调不宜太过怪异和鲜艳,以免引起老人的不适。地面以简洁清爽,便于通行和清洁为主,无须过多材料搭配和造型处理。天花可以根据功能分区做适当叠级造型或选用造型灯具来限定空间,通过灯光的点缀和烘托形成室内的视觉中心。卧室和书房是休息或学习的空间,是属于老人自己的私密性空间,设计上要简洁淡雅,无须过多造型,通过家居用品和照明的搭配,让老人在里面能找到专属的领域感和宁静。厨房和洗手间是功能性空间,空间设计特别注意安全上的防护处理,各界面处理力求简洁清爽,使老人能在其中便捷安全地进行日常生活性活动。

3.2装饰材料选择

目前国内装饰材料品种繁多,类型丰富,从大件界面材料到小件附料应有尽有,既有各种天然性材料,又有多种人造材料,还有天然与人造材料相结合的复合性材料。但是在进行老人居家环境装饰时,对于装饰材料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总体装饰效果和老年人的特殊需求。首先要健康环保,为老人提供一个安全的家;其次要结合老人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材料的选择、搭配和收口处理便于老人日常生活起居。在居家装饰材料选择时,首先要少用含有化学成份、会有辐射的装饰材料,如花岗岩、大面积的墙纸之类。其次,各空间墙材料不宜过于粗糙,阳角部位宜柔化或做护角处理,以免磕碰伤到老人的身体。再次,要根据不同空间类型选择适合用途的产品。其中门厅、起居室、餐厅人流行动频繁的地方,地面可选定大理石、抛光砖或高强实木或实木复合地板,墙面和顶面宜用无辐射环保涂料,局部部位可根据设计要求适当搭配其它装饰性材料。卧室、书房等静态空间地面可选用木地板、地毯,给人感觉比较舒适和安静,墙面可用环保型墙布或涂料,顶面以乳胶漆为佳,材料色调以浅色或暖色比较符合老人的身心要求。厨房、卫生间等功能性空间特别强调安全和洁净,地面可以选用浅蓝色或浅米色的防滑砖,墙面可选用白色或淡蓝色墙砖,可含少量植物纹样图案,顶面要考虑水汽的吸收和管线的隐藏,可选用成品装配化穿孔或吸塑扣板处理,使空间显得洁静、舒适。

3.3室内陈设配置

室内整体氛围的形成,除了空间界面的处理、材料的搭配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室内空间中各种内含物的选择和配置。老年人居家环境内家具、织物、灯具、装饰品等陈设的配置,不仅要从效果出发装点温馨、舒适的居家氛围,还要从老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选配符合老年人身体条件和审美爱好的要求,让老人能从中体会到功能的满足、文化的认同。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在选配家具是要充分考虑到老人起身难、弯腰难等问题。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劳动能力逐渐丧失,对安全的需求性会更高。如沙发不宜选用过分柔软的,落座后将整体身体陷进去的布艺或薄皮沙发,可以选座位较高、座面较深的实木、实木布艺结合或厚皮沙发,避开老人起坐时不必要的身体消耗。茶几、餐桌椅、书桌椅不宜选用金属、玻璃等高反光、多异形类,给人感觉过于冷漠生硬,可选色调较稳重、造型简洁,有较好的触感的实木类,符合老人的身心要求。老年人床的选择非常重要,对老人的休息、睡眠和健康有相当大的影响。老年人的床不能过软,否则翻身非常困难,会对老人的骨骼和肌肉造成损伤;高度不能太低,要让老人较轻松地坐下和起身,条件认可最好选高度可以电动调节、折起的功能性床,让老人可以选择不同角度的形态,从而得到更好的休息。衣柜、书柜、斗柜等收纳类家具宜选用造型简单,开启方便,无需老人过度进行弯腰、出力的肢体动作,以免操作使用中出现意外。老年人居家环境中,窗帘、床上用品等软性织物,由于与老人会有亲密接触且面积往往较大,对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心情都有很影响。设计中可选配雅致的暖色或中性色系,比较淡雅的植物或几何图案,材料最好是以棉或麻,既触感舒适又便于清洗。灯具可结合不同空间适当选择,客厅可选带装饰性的灯具以装点空间,其它空间突出实用性。其中灯具的照明方式以泛光为主,避免直射光,以照度适中的暖光源营造温暖的居家氛围。为避免给老人造成不便,家中装饰品不宜过多,可在各功能空间的墙上挂些老人喜欢,有一定历史或故事书画、壁挂等主题性装饰,也可在书桌、书桌、床头放置老人生活经历中的生活小件,让老人想起以前的生活和故事,在回忆中找到之前的快乐,也找到空间的归属感。

4结语

经济生活论文范文2

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进入21世纪,全球油气资源不断趋紧,保障能源安全压力逐渐增大,全球环境容量瓶颈凸现,同时气候变化问题也成为有史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市场失灵”问题。在此背景下,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每年投入巨资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美国参议院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这一切对我国而言,已形成压力和挑战。

二、我国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的矛盾冲突

(一)存在的问题;

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节能减排是中国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之一,污染减排是中国“十二五”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且任务艰巨。中国经济翻两番面临能源约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面临环境约束;能源结构转换任务艰巨。据预测,到2020年和2030年,中国的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需求,将分别达到29.47亿吨标煤和42.49亿吨标煤。研究结果还显示,到2050年,在基准情形下,一次能源需求为64亿吨标煤;在政策情形下,一次能源消费为47亿吨标煤。政策情形相对于基准情形,减少能源消费27%,减少CO₂,排放39%。根据基准情形的计算结果,2050年,中国排CO₂放量为31亿吨。这就意味着,中国不仅将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排放国,而且中国未来几十年的中国温室气排放将持续快速上升。按国家发改委规定目标,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率十一五期间累计职只能达到20%,每年在5%以下。据统计2008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率为5.18%,四川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略低于全国水平,达到4.45%。从节能来看,今年至少要降低4.5%,才能完成五年任务。环保方面,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还要完成减排总量的6%~7%的任务,节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对于中国而言,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CO₂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超过2/3,这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格局大不相同。有数据表明,我国能源消费的CO₂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能源需求和消费增加,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目前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能源需求也在快速增长阶段,“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难以回避;“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高碳”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决定了中国能源是以煤为主的“高碳”结构,国内优质能源不足,能源结构不利于节能;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国内工业化比重不平衡,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比较大;中国经济南“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中国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绩效考核体系以及执法监管体系仍很不完善,在体制、政策、法规方面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同时又不盲目让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发展中国家的排放空间已被严重挤占,必须探索新型低碳发展的道路。发达国家历史,目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的高人均排放已经和持续过多地占用全球碳排放空间,全球已失去了按公平原则分配碳排放空间的机会。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沿袭发达国家以高能源消费为支撑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必须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因此,中国目前最需要的不单纯是规模更大的经济刺激计划,而是提高政策前瞻性,推动结构性改革,推进提高增长质量的深层次改革措施,其参照标准将不仅是GDP数量和股指,还应包含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环境、能耗等多重指标。对中国来讲,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提供很好的机会来实现经济结构转变,促进低能耗、高附加值行业发展。尽管目前我国进行二氧化碳绝对减排还不符合现实国情,但是结合国内的能源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和土地利用政策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减缓排放的效果及需求,实现国内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应通过以下途径:一是投资于新能源、洁净能源等能源基础设施等形成资本积累,通过资本增长率提高来促使产出增长率提高;二是新增投资于低碳能源技术促进新知识、新技能的产生,并外溢到其他经济部门,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产生内生增长;三是新增投资到低碳产业部门,往往会形成新的就业,于是通过劳动增长促进经济增长;四是新增投资用于改善碳排放产生的经济效益,通过碳生产力提高以促进经济增长并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我国要坚持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低碳发展道路。我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未来相当长时期温室气体排放量仍会继续增长。因此,我国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更应该强调发展过程和途径,通过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减缓由于经济快速增长新增能源需求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长,以相对较低的碳排放水平,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是第一要务和目的,低碳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标志。低碳发展将成为中国应对两个全球危机的必然选择。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日益紧迫的形势下,我国应把低碳发展作为推动能源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全球气候关系的核心战略选择,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三、发展低碳经济采取的对策

(一)在武汉城市圈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近期,我国已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重点,国务院下发了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近期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目标任务,以优化能源结构。在中期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更长远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沾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除了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外,还必须加快开发清洁的替代能源,尤其是战略性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向“低碳富氢”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应减少地下含碳能源的开采,大力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发展替代能源要按照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思路,逐步提高替代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今后优质能源发展空间包括将核电作为主要的发展能源,把天然气作为能源调整的重要部分,坚定地发展水电,在分析技术、经济和可行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发展其他可再生能源。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来解决我国能源问题,根本出路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能结构,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要强化工业节能,推进建筑节能,加强交通运输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动政府机构节能。特别要注意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力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走中国特色的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当前,湖北省正在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乃至全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从根本上是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实际上也是能源结构的调整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实际上代表着“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要求。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2008年11月,湖北省出台了《湖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试行办法》,要求对转让无偿取得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所得收益,应当按照转让方的隶属关系向同级财政缴纳主要污染物排污权出让金。在今年武汉市“两会”上,也有政协委员提出武汉城市圈应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其建议包括制定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法律法规、建立排放管理机构、保护大气环境、调整产业结构以及使用清洁能源等。为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开展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资源潜力调查

以问卷调查及实地走访等多种方式,对全省发展低碳经济所需的自然资源、科技资源潜力等基础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建立动态数据库。对基础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我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领域及存在的问题。

2.制定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虽然今年武汉市“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发展城市圈低碳经济。但目前就政府层面看,湖北省及城市圈尚无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规划,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因此,应尽快制定并出台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并将该规划的相关目标和措施整合到其它各项规划和政策中,形成城市圈发展规划有机整体的一部分。

3.加强低碳技术的引进、开发及推广

低碳技术包括节能、传统一次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我省在开展CDM项目与发达国家签署协议时,在重视单纯的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买卖等资金的引进的同时,更要重视低碳技术的引进。主要是积极培育环境交易市场,提高在碳排放市场交易中的议价能力。鼓励企业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鼓励企业通过CDM项目融资实现技术改造。争取更多CDM项目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以获得更多资金及技术支持。

4.积极开展低碳经济示范

结合武汉城市圈实际,在冶金、石化、化工及建材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先行试点,作为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领域,以此带动各领域低碳经济的发展。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小区)进行低碳生活示范区试点,在绿色交通、建筑节能、园林绿化、小区环保、垃圾利用、资源再生、市民参与等方面进行率先探索,以此带动城市圈低碳经济的发展。

5.制定实施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结合武汉城市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探讨运用政策手段制定相关优惠机制,为发展低碳经济服务。综合经济、环境保护和税务等部门,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研究建立适应武汉城市圈的低碳经济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构建低碳创新政策,包括低碳政策的建立,调整现有的政策体系,包括环境与生态保护的政策体系、资源节约使用的政策体系、经济生态核算与环境价值评价的政策体系。制定低碳创新激励机制。通过技术预见,要发挥产业低碳技术政策在市场激励中的作用,政府用政策激励和保护企业的创新积极性,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适当增加环保投资,开展环境资源税和环境补偿税的收费。完善低碳管理机制。通过低碳管理的统计、核算、认证和标志等手段,来建立起低碳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管理机制,分析管理成本的支出对经营效益的影响。

(二)中国企业应积极参与制定低碳经济国际规则

不了解低碳经济贸易的国际规则,我国企业将可能遭受重大损失。碳排放交易规则的制定者,将是最大的受益者。我国企业及时参与规则的制定非常重要。目前,企业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应对其建立激励机制,激励企业进行低碳科技创新。

政府通过设定明确的碳排放上限,可以科学界定哪些行业、哪些领域当中还有减排的潜力。低碳经济是基于自然规律的经济模式,因此通过对企业的减排进行实时的监测,摸清其减排程度,并对其应尽的减排义务进行客观评估,可使企业获得明确的信息。另外在减排过程中设立一些税收等政策激励的措施,促使企业寻求更好的节省能源的技术和方法。此外,稳定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从长远来说非常重要,企业需要长期的稳定感,从而根据政府制定的目标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发展计划和重点领域。低碳经济的政策要有时间范围,如英国政府就承诺在2015年之前低碳政策维持不变,这样就能给企业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明确的信号可以给企业以稳定感,同时也可以给消费者个人提供更多消费的信心。应最大限度地使用以市场为主的自愿性机制,在完全必要和设计完善的前提下提倡以监管等原则来保障成效。其一,通过税收优惠、融资优惠等激励机制,政府和相关企业将会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或者通过对研发资金的重新分配,来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其二,由于对碳排放的限制,排放温室气体较多的企业不得不增加对低碳技术的需求,一个新兴的低碳技术市场将会形成,这将极大地促进低碳技术产业的发展。其三,由于学习效应,低碳技术的性能在应用中将得到提高而成本却会下降,这反过来增强了技术自身的吸引力,使其市场前景变得更为广阔。中围企业应该而且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伴随《京都议定书》的执行,相应的减排技术产业及其市场将逐步形成。清洁能源技术和高效能源技术将逐渐成为这一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技术,谁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取得突破,谁就能够抢先占领这一市场,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此外,更应注重低碳技术创新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的整体战略部署,这不仅会带来非常大的利润,也是非常重要的国际合作领域。

经济生活论文范文3

计量经济学是因为人们研究经济现象活动规律的客观需要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一门新型的经济学科,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同属于中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理论课程。与传统经济学相比,虽然历史不长,但已表现出了强大的理论价值与社会实践价值,对于财经类院校大多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是需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而不是重在研究计量方法本身,所以需要的是理论与应用并重,融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为一体的一门计量经济学课程。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深认识到要更高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有必要针对这门课程的特点切实做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工作。

一、理论教学环节的设计

首先要选择好教材。在理论教学上,根据高校统计学专业学生的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学科的知识水平情况,以及教学计划的课时安排,要注重选择理论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其次要能抓住教学主线,这条主线也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线。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紧紧抓住了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设计—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检验及模型的应用”这条主线,于是很自然地就减少了其中的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上的推导内容,重点说明推导结论与计量分析方法的关系,比如: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等内容重点讲解它们所产生的后果、如何检验,以及补救措施,避免了一部分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因为其中繁杂的数学公式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课、数学课,继而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的情况出现。三是重视案例教学内容的开发。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体现其工具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的围绕一定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策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当今世界的教育中受到重视和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设计高水平的案例。我在课件中安排了一些针对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的案例,比如:居民住房消费,物价问题等方面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一个案例提出后,引导学生按照“模型设计—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检验及模型的应用”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步骤思考怎么建立模型,怎么估计参数、怎么进行模型检验等问题。使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这些问题后,即提高了同学们认识经济问题、分析经济问题的热情,又更深刻的体会了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应用。

二、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本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中,将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实验与综合实验两个方面,基础实验有五个项目,综合实验一个项目。教学方式采用自主性实验模式,自主性实验模式是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环节中的主动性,即在实验主题的选择、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收集、软件的运用等方面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要先提交实验方案,经教师审核,认为具有可行性即可进行实验。从教学过程来看,自主性实验教学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分开的,理论教学部分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教学部分则是在老师的严格监控下由学生自愿组成实验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实验项目自愿选择实验主题,然后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应用模型及软件研究所选择的课题,最后写出实验报告,互相帮助以小组实验的方式共同完成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的设计。

1.做好实验教学准备工作。认真编制好实验教学计划,精心选择实验内容(研究课题)。编制实验教学计划对学生实验进行布置、指导和检查,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计划中体现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地位与课程性质,安排了实验教学进度,确定了学生实验教学成绩的考核方式等。在实验内容上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6个实验项目,即EViws软件的认识、一元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多重共线性的诊断与修正、异方差诊断与修正、自相关诊断与修正、综合实验等基本涵盖了教材教学内容。

2.划分好实验研究小组。通过实验小组来体现计量经济学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按照自愿原则成立实验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他负责小组内部日常的如:学习教学软件、查找资料、上机实验以及撰写实验报告等学习管理,同时负责及时与老师协调沟通在实验教学中所需要解决的各种疑问。小组制管理的优点在于,一方面便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另一方面便于教师的实验教学监督与管理,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经济生活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等教育视角;农村高中政治教学;问题;对策

有效的高中政治教学不仅为我国高等院校思政专业选拔人才提供直接的知识、能力准备,而且能有效培养高中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有效的高中政治教学不仅是高中政治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也理应成为高校思政教师、学工干部研究的对象,并且从理论上看,高校思政教师、学工干部研究高中政治课教学具有一定的思维高度和明显的优势。但因高中政治教学与高等院校思政专业教学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导致两者之间互联互通受阻。高等教育视角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研究成果非常少见,期刊网上从高校思政和管理的角度研究高中政治课教学的论文仅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衔接问题研究》1篇,可见从高等教育视角反思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与价值、教学的有效性等问题,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政治教学问题审视

1.高中政治课统筹安排的整体性有待提高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政治教材的内容与编排、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目的和要求,甚至政治课程内部不同科目的课时安排等整体上出现了民族性、地方性和学科背景等差异,这些差异在我区不同级别、不同地区的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也同样存在,它虽然具有因材施教的优越性,但这种差异性明显加大了高校思政教学和学生管理的难度,所以从高等教育视角审视高中政治教学统筹性的缺失,就必然要求全区政治课教学需在区教育厅统一指导下,不断调整和改善,以求全区高中生政治素养培养的统一性。20世纪90年代,高中政治课程安排顺序是高一《经济常识》,高二《哲学常识》,高三《政治常识》,在高三第二学期期末安排毕业会考,会考成绩直接决定是否顺利毕业。同时政治课成绩纳入高考总分,决定学生的升学。所以,此时的政治教师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学校内部均具有较高地位。但在21世纪初的新课改后,学业水平考试提前到高二期末、且理科高考生的政治分数不计入高考成绩,虽然全区大部分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教材内容、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目的和要求、政治课程内部不同科目的课时安排等均还是以区教育厅的相关规定为行动指南,但各校、各专业的师生对待政治课教学的态度则大不相同。如大部分普高以每周10节课为满工作量,而有些名校、集团化高中则因生源充足、引进或留用政治教师人数较少,所以要求每周12节、14节才满工作量,这种满工作量的规定就反映了各校管理者和各专业师生对待政治课的态度,从而给各校政治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造成不良的影响。并且这种差异性随农村高中数量减少,高中城市化、集团化、名校化现象日趋普遍日益加剧,名校和集团化高中每周12节、14节才满工作量的规定日趋普遍,远远超过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的课时满工作量规定,使政治教师的收入相对减少,同时也加大了他们的身心压力,严重影响政治教师的身心健康。且各校的政治课课时数量及其排课行为还随学考结束时间进行动态调整,学考前后的课时安排差异性较大,在有学考和高考的学期,政治课课时是理工科每周3节,文科每周4节,在无学考和高考的学期,政治课课时是理工科每周2节,文科每周3节,使政治课教师授课班级具有不确定性,这可明显看出,各校理工科专业大多是以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的心理和行为去应付学考和高考,从而显示部分高中的理工科专业对政治课教学的轻视。笔者在学考命题期间,有部分名校的政治名师反映,一般情况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只要上两个班就可满工作量,因它们的课时安排一般是4—5节/班·周。由此看来,政治课在各高中学科中的地位明显具有附属性,学科间只存在培养目标不同,轻视学生的某门学科,就相当于忽视学生某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总之,全区各高中政治课课时安排、内容安排和教学目的任务均有很强的差异性,不仅有县市差异、学校差异,且有时间差异、学科差异,我们承认和鼓励这种差异,但仍希望全区政治课教学能走向整体规划,希望各学校的培养目标具有统一性。

2.各校政治教师对教材体系与内容的理解与阐释参差不齐

高中政治教材内容体系和考试制度的改革,使高中政治教材内容较20世纪90年代增加了《文化生活》,在学习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毕业学考提前至高二。虽然理工科学生的政治分数不计入高考成绩,但必须通过学考。这些变化和要求促使高中政治教师紧张备课、规划教学进度,尤其是政治教材内容每年变化,更让他们在研究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吸纳形势与政策方面的内容,所以大多处于心力交瘁的境况。基于考试制度和政治教材内容的改革,政治教材体例也发生变化,这对高中政治教师正确把握和理解教材内容和体系、完成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政治教师将查阅资料、认真审阅教学参考书等备课行为与理解政治课的核心素养和培养目标、认真审视和把握现时代学生身心素质和心理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就政治课整体布局看,因高中新生的思维或多或少具有初中生的感性思维特征,所以大部分学校就把感性化最强的《经济生活》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使教师能做到内容生活化和生活内容化。《政治生活》的内容相对《经济生活》和从未有过政治活动体验的高中生来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但教师上课仍能做到内容生活化和生活内容化,所以,《经济生活》之后紧随《政治生活》。因文化是哲学的符号化,所以《哲学与生活》课程安排在《文化生活》之后,由此可见,高中政治课程的安排顺序反映了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感性化程度逐步降低、理性化程度逐步提高的基本特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但如此繁杂的教学内容要在两年时间内全部完成,势必造成教材内容编写与授课阐述深浅之间的矛盾,因教材内容编写必须遵从教育原则和学科基本任务,要想有效完成政治学科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就只能要求授课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按教材体系有选择、有主次授课,否则授课时间不够,就很容易导致城乡中学、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文科和理科政治教师对教材体系与内容的理解与阐释参差不齐的现象。如《哲学与生活》是高中政治课中最抽象、最难懂、最难教的部分,且因其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以及学考高考安排的时间关系,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时间特别短,所以大部分教师授课时不可能对其中的原理、方法论等进行有效讲解,很多普高或者农村高中基本是以照本宣科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在学考、高考中《哲学与生活》得分最低。但在高考学考命题过程中,这部分题量和分数又是较高的内容。哲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教师在正确理解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再以符合目的和规律的阐述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如阐述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与联系,首先要求教师对“世界观”的特征和“哲学”的特征有一个正确、清晰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再阐述这两个特征,但因不同教师对两个特征的把握、理解不同,导致这两部分的教学效果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再如第二课强调“两个对子”的关系,主要在于教师对“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产生的心理指向有深刻理解,否则教学会泾渭分明。在阐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章节中,要注意联系的普遍性和条件性、整体与部分的功能性差异,明白发展和变化的区别。在学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部分教师反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放在“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这一框内不合适,而大部分教师则没有这样的理解。由此可以看出,政治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是不同的,因而各校各专业的政治课教学效果也是参差不齐的,这就要求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应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3.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有待提升

我国的高等教育尽管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但高中教育仍具有应试性。为提高升学率有些学校在教学目标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分”[1],且这一目标又存在文理科之别,文科追求“高考分”,而理科追求“学考分”,因高考和学考的升学意义和难易差别较大,导致不同分科的政治教师授课心态和教学组织的不同。理科生的政治教师以课堂教学求稳心态授课,其备课、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等行为目标均重在传授知识,学生也以学考过关为目的,所以理科学生的政治成绩评价对象也只限于学考分数,学考高分就是政治素养好,潜力较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个性发展均被忽视。而文科班的政治教师上课非常严肃认真,因其目标不仅在于追求高考高分,而且在于追求知识运用,追求思想政治课教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所以大部分文科生升入高校后,相较于理科生来说,其政治核心素养较高。“高校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在培养目标、内容和理论体系上有很大的关联性。高中的政治课学习为学生升入大学后的政治理论课学习打下了基础,而大学政治理论课是在高中学习基础上对理论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2]所以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足可以检验、反思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效果与不足。从笔者多年的高校思政教学经验和思政专业本科生培养经验看,部分高中政治课教学目标有待完善。例如有些学生不能正确理解物质与物体、意识与认识、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基本概念,更谈不上用基本的学科原理去分析、解决问题。再如从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框架构建能力上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一般可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四类,其中每一类又可分为理论型和社会调研型。思政专业毕业生论文选题70%以上是探讨中学政治教学法,其原因在于他们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判断这类选题比较容易完成任务,但实际上他们不甚了解高中政治课教学的要求与目标,忽视了这类题目的调研性、实践性特点。15%左右的学生选择经济现状与对策分析,还有10%选择思政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选择哲学类的只占5%。从学生的论文框架看,基本都基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范式,缺乏自己的思维特色,有些学生政治敏感度低,抓不住主要政治事件选题,这些足以说明中学政治课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政治课教学问题的化解之策

高中政治课教学问题是当前思政学科教育研究者十分关注的话题。有人提出高中政治课教学存在“部分师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功能与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3]等问题,也有人提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忽视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4]等问题,这些问题均属于同质的课堂教学问题,只要依靠教师的职业能力就能够得到解决,并非新课改带来的、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基于学考命题经验、与名校政治教师交流所得以及参考现有文献,提出以下解决之策:

1.高中政治课程各科目的教学安排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材内容基于“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原则对原教材进行修改,内容的增加要求教师不仅要改变考核评价体系,而且要仔细研读教材,探讨合理的教学内容、方法、过程等,以解决教材改革本身带来的“新教材每课的内容含量大,课时不够用;知识点讲授存在困惑;淡化知识间的逻辑,过于看重感悟、探究和活动;探究活动的设计理想化,难以真正落实”等问题[5]。教材内容变化带来考试制度改革,会考变学考、文理科高考中政治计分原则不同,使教师在文理科教学过程中必须扮演多重角色,使政治课程内部各科目教学安排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基础较差的农村高中、普通高中可按教材的必修顺序排课,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城市示范性高中、重点高中应自行调节各科目授课的先后顺序,如上完《经济生活》后,可直接开设《哲学与生活》,充分利用哲学对于人的心性和思维塑造作用,培养学生的抽象、理性思维,为学习《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打下思维和理论基础。对于理科生,上课时内容挖掘不必太深,但要严格注意教材体系的连贯性,以利于培养以逻辑思维见长的理科生的政治素养;而对文科生则需深挖知识点,可打破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并深刻分析其中的原理、方法论和价值观内容。

2.高等学校与各地市高中共同探讨教学法和培养目标

高中政治教学的目标、任务包含哪些内容,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有人提出“在高中政治课的目标体系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被列为三维目标之首”[6]。笔者认为,政治课的三维目标本身无首尾之别,三者的关系和地位应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应由高等学校与各地市高中共同探讨决定。根据高校的性质,其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也应略有差异,对待高中政治课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和态度也应有所不同。高中理科生的政治课教学必须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作用,充分利用“名词点击”“综合探究”“专家点评”“相关链接”等活动板块,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培养他们合作交流、分享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探究中养成较高的政治素养;而对于文科生,除理科生应该具备的政治素养外,还需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其政治核心素养和政治敏感力。基于此,高中政治课教师应和高校思政教师、学生管理者共同确定一个具有文理学科性质差别的政治课教学目标体系。例如,制定《经济生活》教学目标时,高校中的商科、经济管理类教师应同时参加高中文理科不同教学目标的制定;制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教学目标时,应以高校文科教师为主,高校教师在帮助高中政治教师制定各科教学目标前,应积极听课、参与考试命题、共同进行教学设计,了解高中政治课程各科目不同的教学特点和要求。而高校也应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动邀请高中政治教师兼职指导,通过学术、教研等活动检验高中政治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参考文献:

[1]胡萍.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J].传奇,2013(1):58.

[2]金梦兰,李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衔接问题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10(6):32.

[3]张淑清,丁才锦.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3(4):148—149.

[4]郑晓东.高中政治课教学必须解决的几个普遍性问题[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7):148—149.

[5]翁文珠.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变化与不足[J].中国德育,2009(8):41.

经济生活论文范文5

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为通识教育体系中的经济学专业大四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面对本科生学术论文写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根据社会科学通识教育的特点,特开设此门课程,目的在于规范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论文写作,增强其学术研究的能力。基于此,文章探讨了提高经济学专业高年级学术论文和学术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

经济学专业;学术研究;训练

在经济学专业学术论文粗制滥造、内容东拼西凑的常态下,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已经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的一种必要形式。因此,大学毕业应取消论文写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本科生没有办法完成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同时,一些社会现象也导致高校学生学术论文粗制滥造、内容东拼西凑。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已经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应被取消。深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本科生由于缺乏一定的专业学术研究,因此很难在其学术论文中提出前沿性和创新性的论点,使得本科生学术论文的抄袭率屡增不止。为此,互联网上也逐渐出现了一系列降低重复比率的“特殊服务”,也不乏诸多“前辈”所传授的降低重复比率的各种经验,例如转换句型,调整文字顺序,语言互换转翻译,等等。这种“传、帮、带”的结果使得本应该认真、严谨才能完成的学术论文成为了文字游戏,甚至还衍生出互联网下大学生学位论文复制比、相似度、抄袭率检索等生意的火爆。上述现状的存在,使得本科生的学术论文越来越浅薄、粗糙,对提高其知识能力根本无法起到良好的提升作用。显然,要使本科生学术论文回归本质,就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加强对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训练,为今后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大学生进行学术训练的必要性

由于经济学专业学术论文存在的各种弊端,有一部分人认为,本科生没有必要完成相应的学术论文,应该在研究生阶段再培养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笔者的回答则是否定的。学术论文的写作,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得到培养,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对科研的基本过程得到初步的掌握。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管日后从事何种类型的工作,都必须具备相应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假如大学生在党政部门或者企事业单位工作,就要学会进行调查研究和总结分析,这免不了在大学阶段就要学会收集与整理材料,使其能在提出问题之后准确地分析并解决问题,最后将结果以论文的形式表述出来。而对于将来如果从事科研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则更需要在大学阶段培养其科研能力,专研经济学领域中的任何一个难题。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更应该具有开拓精神,同时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无限创造和细致入微进行观察的能力,不断解决实际工作中涌现的新问题。因此,不能因为目前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学术论文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否定学术论文的必要性。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认为学术论文乃至毕业论文的写作有着极其重要且深远的意义。首先,它不仅是本科生在即将完成自己学业所呈上的一份答卷,也是对本科生在大学四年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检验。显然,该份答卷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本科生在大学期间素养的养成水平。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本科的高年级阶段,如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就对高年级进行学术研究训练,从而为其写作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程度的学术训练,在大三上学期就会面临来自考研、找工作或出国等方面的压力,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在大四下学期接受“综合论文训练”的过程中选题和写作“胡子眉毛一把抓”,使得论文的选题意义和写作质量大大降低。因此,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作为高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开设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的必要性

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本科教育不但培养出大批富于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且对于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其他职能的履行也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清华大学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培养研究型的本科生就是其最重要的任务。然而,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之初不清楚学术论文写作的规则,也不深入研究学术论文写作的专业建议,这使得很多学生将参加社会实践所做的报告作为学术论文,但显然不是的。因为从文体来看,学术论文应当属于议论文。经济学专业学术论文是一种剖析经济事物、论述经济事理、发表政策意见、提出政策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文献阅读、摆事实和严格论证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或假设的正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一般而言,就其内容来讲,经济学专业学术论文的内容是解决经济现状或某一经济问题,这种论文既可以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回答,也可以提出经济学中的某一问题,综合别人已有的结论,通过研究指明进一步探讨的方向。学术论文可以是平时的一篇作业习作,也可能是毕业论文,而前者显然是后者的基础。开设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就是希望通过严格的学术训练让学生对学术论文有一定的理解,并为毕业论文的写作而设计的一门课程。需要强调的是,本课程的目的并非在于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是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学术思想和表述学术思想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这是因为,经济学专业内容庞杂,经济学的分支错综复杂,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而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涵盖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是中国经济问题,也有许多经济现象有悖于经济理论的特殊情况。大学生学术论文本身就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例如,本科生由于选课较多缺乏写作经验,尽管写出了很多课堂作业,但写出的内容并非论文,对撰写论文的知识和技巧知之甚少。此外,本科生的教学还未转向以引导科学研究为导向,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处在培养形成的过程中。因此,经济学专业学术论文的规范性相对于创新性而言,对于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意义更为重大。

三、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的课程对象及课程设计

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的对象是接受通识教育的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说,他们的知识体系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在通识教育的培养下,这些学生对于社会科学知识的兴趣浓厚,知识结构完善,经济学知识和基础则更为扎实。然而,这些学生也有一定的缺陷。例如,在经济学专业方面,由于其大四毕业时转入经济学专业也才两年半,跟大学一入学就进入经济学专业学习的学生相比,经济学基础显然薄弱,同时由于受到了社会学等专业通识教育的影响,学生在经济学问题思考、研究和写作上会受到来自不同专业知识的干扰。基于上述两个问题,通识教学体系之下的经济学专业学生更有必要接受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帮助其尽快学会写符合规范的经济学专业学术论文。经济学专业学术论文写作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选题上,各方面都错综复杂,穿插在一起。为了使大学生能更有效地完成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特将课程设置如下:课程设置2学分,每周两课时,共计24课时,分别由四名教师参与,一名教师负责组织课程正常进行。具体设计如下。第一,请四位教师参与授课,分别从论文选读、文献整理、经济学论文写作方法、行文要求、文献等五个方面进行介绍。每人授课两次,每次两个课时,课后给学生留一定的阅读内容。在阅读文献方面,以往的教材是结论式或既定式,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可能形成一种僵化的思维定式。因此,要学会写论文,首先就应该多读优秀的学术论文。写作是一种思维方式,学生要坚持不断地写作。此外,学生不仅要做好读书笔记,而且还要养成给每条笔记起题目的习惯。其次,学习写作的步骤。包括阅读、思考、研究、列提纲、打草稿、朗读、修改、多余材料的处理等。第二,抽签选题,忽视选题带来的主观性影响。选题由组织授课者根据课程讲述和当前经济时事拟定不少于20个学术论文题目,并让有选课的学生抽签决定论文题目。整个学期尝试三次小论文写作,授课教师要对论文选题进行指导,同时还要帮助学生破题,并在选定题目之后对学生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撰写论文等给予方法指导。在写作方法上,撰写论文需要不断考证、辨析和评述,必要时还需要辩驳。如果学术论文写作陷入停滞,应重新写一份范围略窄一些的概要,这份概要涉及下面几句话或几段话谈论的要点。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上的概要,其要点都应该是实质性的,而非形式的,也就是要记录具体的观点,而不是写出导论或结束段。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是,手头准备一张纸,写下一些词语或记录下一些头脑中闪现但尚未用到的概念。出现灵感的时候,不要靠记忆记录这种灵感,一个词组或单词即可以唤起对这个灵感的记忆。把学术论文写作提纲看成助手而不是主人。学术论文写作陷入僵局时,就像我们通常会遇到的那样,查看一下提纲,做一番修改,重新读一读已写出来的内容,扪心自问所写论文下一步的方向,想想自己要解释清楚什么问题。写完之后,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技巧就是大声朗读并不断修改,如此才能从语言上获得读者的倾听。第三,举办两次学术沙龙,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学术论文写作经验。在举办学术沙龙的过程中,要以学术论文匿名的形式印发给学生,请他们分别提出学术论文的问题和修改建议。匿名的好处是可以实现学生之间“不留情面”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更为客观地找到学术论文所存在的问题,以绝后患。第四,模拟一次学术研讨会,启发学生的学术思考。请授课教师或本单位其他有经验的教授参与点评,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再次提高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做好准备。

四、结语

通过对经济学专业学生进行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会使其经历撰写学术论文的全部过程。这不仅能使学生三年多来学习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得到检验,而且还能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此外,通过学习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课程,学生可以在大四下学期毕业之际,利用在本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写作技巧,对经济学专业领域更为深入或现实的专题进行继续研究。这不仅会培养学生科研的志向,而且对于增强学生攀登某一领域科学高峰的信心大有裨益。

作者:靳卫萍 单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立彬.“学术研讨会”与高校本科生的学术规范训练[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3):64-66.

[2]庄边.学科升级与学科建设:设计学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J].装饰,2014(7):54-61.

[3]张海燕.大学生学术写作能力训练的原则、模式和策略[J].写作(上旬刊),2015(1):18-20.

[4]苏鑫.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中学术道德失范问题与对策分析[J].石油教育,2015(2):8-9.

[5]杨冬.关于文科研究生的学术训练规范[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2(1):43-46.

[6]朱文通.关于学术训练及其他[J].社会科学论坛,2013(5):102-108.

经济生活论文范文6

关键词:数学模型;经济发展;经济数学引言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龙登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方福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王国刚及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翟强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和财政金融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八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颁奖典礼上表示,现在经济与金融研究离不开历史与数学。龙登高认为,“量化历史的分析是有争论,但是事实上我们知道经济学当中离不开数据。”方福前认为,经济分析的三种方法为历史、计量和理论。计量为经济管理提供依据。中国人民大学李黎力(博士论文《明斯基经济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罗煜(博士论文《论经济从货币化向金融化的转型》)、湖南大学胡荣尚(博士论文《我国中央银行沟通对公众预期的影响研究》)均谈到了经济发展离不开数学。经济数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课与工具课,它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与方法,而且也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及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而且利用经济数学来构建经济模型,以便给出合理的经济调控方案,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经济数学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一)变化率的最优决策问题

变化率包含绝对变化率与相对变化率,经济数学中绝对变化率是导数,在经济学中,弹性分析可以单独作为一种定量分析法存在,它对经济发展中最优效益目标进行最优决策起着重大作用。

(二)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问题

社会经济中常常考虑生产者与销售者的最大经济效益、资源合理利用、费用最小化等一系列问题。我们都可以将它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经济数学中的导数或最优化理论求解使其达到最优值,从而找到相应的目标函数值。

(三)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

如何建立市场经济下价格变动模型问题来求解最优的经济调控呢,一半根据题意和市场发展平衡的价位需求,我们所建立的模型常常是经济数学中的微分方程:F(x,y,y′,…y(n))=0,利用微分方程的特点求解经济增长模型。

(四)银行复利问题

银行复利计息,通过离散年利率,设本金为S0,年利率为r,k年后的本利和Sk=S0(1+r)k,如果我们每时每刻计息,将刚刚离散年利率转化成连续年利率,于是可以根据连续的极限求解第二个重要极限limα(x)→0(1+α(x))1α(x)=e,推算k年后的本利和Sk=S0ekr。而在经济学中,这种复利公式常常用于企业的投资、人口劳动力、国民收入等变量都是时间的哈拿书,利用此理论可以更好的研究经济学中的这些变量的未来值。

(五)投资费用问题

经济生活中的投资费用一般分为初期和后期头次两大类,一般因为年费不同投资费用也有所不同,假定在通货膨胀下,投资总费用往往是无穷级数,我们可以利用无穷等比级数的特点,选择和计算费用醉生的服务项目。初期投资S0e-n,年利率r,t年重复一次投资仍为S0,所以求解总共投资费用公式为:

(六)贷款还款问题

在经济学中经常会有贷款还款利率,经济数学中的数学归纳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假定贷款金额为S0,贷款年限N个月,年利率为R,月利率为r=R12,以此类推,n个月后的还款额为Sn=S0(1+r)n-x[1+(1+r)+(1+r)2+…+(1+r)n-1]。

二、经济理论分析中的高等数学

(一)现代经济发展管理中的经济数学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以经济形势为研究对象,具有多学科的跨领域性,即现代经管将企业的财务状况作为分析对象来研究企业的发展,因此需要通过财务数据分析为企业提供合理发展方案,通过数据研究作用于经济管理,因此数学的理论知识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二)经济管理的最优性

一般我们研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数据分析来探测最优发展,经济数学理论应用于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建立不同模型。从解决经济问题角度出发建立模型的准确性与时变性。首先要求分析经济管理的诸多问题,保证经济分析的准确性。其次实在一定的数据分析基础上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通过重要数据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再次建立经济基数和数据,利用微积分理论分析求解,最后将数据模型真正用于经济分析,以经济问题为基础采用变量方法分析经济的稳定情况,对其进行误差分析,灵敏性分析及稳定性分析,并注意调整影响经济体系中的其他因素,适当改变模型,使其得以调整。

三、结束语

经济数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用广泛,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经济研究者将经济数学作为经济分析的工具,为经济发展预测提供了客观准确的数据,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同样经济发展离不开数据分析,故经济发展与经济数学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数学对数据的模拟及构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最优策略,从而降低了经济风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石孙,张祖贵.数学与教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胡顺祥.弹性分析法在经济统计分析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7,(17).

[3]杨丽贤,等.谈高等数学理论在经济理论中的应用[J].长春大学学报,2006,(12).

经济生活论文范文7

文化有其特定的生存土壤,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它也必然随之变迁。在影响传统文化变迁的众多因素中,经济因素至关重要。本文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切入点,从三个角度深入分析其对名族文化发展产生的冲击,以期在保护民族文化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

经济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民族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族地区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逐步建立,并向各个地区蔓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它所确立的规则、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民族传统文化,并且由于其在经济上的优势,极大的冲击着民族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民族文化的变迁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内地,由于地理、历史、社会等原因与外界的接触较少,经济长期处于落后封闭状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民族传统文化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根发芽,与农牧经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渗透到每个角落,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传统的以农为主的经济向现代工业转变,民族地区的经济活动方式也随之改变。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第二三产业兴起,传统农业的地位下降,民族文化的根基开始动摇。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了土地,结束了农业生产活动,迅速溶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社会。与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相比,市场经济以及它所带来的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无疑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对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更愿意学习先进的现代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则置之不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受到了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利益凸显,原本其貌不扬的民族传统文化也被当作商品开发,近年来旅游业的异军突起就是很好的例证。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提高人民社会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固然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它对文化的侵蚀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一些民族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遗余力的开发当地的各种资源,包括文化资源。有些地区为了吸引更多游客,不惜扭曲、编造、篡改民族文化,于是便出现了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节日。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原本神圣而庄严的活动,如祭祀等,也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变了味儿。有些地区为了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甚至将一些少数民族不愿展示的文化要素,如纹面、天葬等搬上市场,深深的伤害了民族感情。长此以往,民族地区的人们容易产生麻痹心理,也造成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误解,民族传统在悄无声息的变迁。有些地区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商业化开发时,一般会选择民族特色较为突出的部分大肆宣传,打破了民族文化原有的平衡,致使那些特色不太明显的文化逐渐被人淡忘,退出历史舞台。在文化的相互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变迁,以顺应市场经济浪潮。

二、思想观念的变化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影响

根植于农业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地域性,落后于现代文明。在与后者的交流碰撞中更容易发生变迁,甚至被同化。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族地区逐渐融入到统一的市场体系中。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开放、平等、效率意识逐步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深深的影响着人们思想观念。在城市化过程中脱离了土地,到新兴城市中谋生的人们在接触到先进的现代文明后,往往会对传统民族文化与之的差距产生强烈的震撼,进而被新奇的现代文化所吸引,而将民族传统文化抛至脑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业意识也对民族地区的人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民族传统文化中共同珍视的价值观也出现了明显的退化,甚至给人以民风庸俗的印象。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冲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科学技术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市场经济的完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此举对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也对民族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民族地区的农业发展中,科学技术也在发挥着作用。现代化的机械生产作业代替了传统的人力劳动,劳动人民长期以来积累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逐渐失去了施展的舞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从事现代化的生产活动,学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大量民族传统文化流失。现代传媒技术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尤为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视、电话、互联网等传媒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们一方面开阔了民族地区人们的视野,加强了各地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加快了民族文化的流失速度。如今,民族地区的人们大都会讲汉语,有的年轻人甚至精通汉语,但是不会讲民族语言;汉语流行歌曲风靡,民族歌曲受到冷落,民族地区会弹奏民族乐器的人更是难寻;过去有些民族地区人们通过唱歌等形式来进行交流,如今也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综上可以看出,经济对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文化对经济也有反作用。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谬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经济生活论文范文8

《经济法》课程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电子商务、财务会计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经济法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本领,运用经济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而“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高职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理念,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经济法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职业性。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于营销类岗位上需要掌握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知识,在工商管理就业岗位上需要掌握企业法、合同法、劳动保障等法律知识,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重点掌握公司法、工业产权法、合同法等。因此,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相关能力”和实践能力应当成为《经济法》课程教学的重点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一名担任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教师,与课程组的其他教师一起,希望通过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适应将来就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经济法课程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二、经济法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

坚持“以能力为本位”,针对高职经济管理类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必需的知法、守法、用法的本领和基本的法律意识,以及从事企业相关法律实务的基本操作能力,注重对学生运用所学经济法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的经济法律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突出实用、够用的原则。教学内容涵盖了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中需要具备的经济法知识,每个教学内容的内容设计,都是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要求,做到按需施教,培养学生在企业经营、合同交易、市场竞争等方面相关法律实务的基本操作能力,能够运用相关法律解决工作岗位上的有关问题。在有针对性的同时,还注重法律内容的普适性,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基本素质。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授课内容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学边练;方法上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既有理论教学也有案例教学、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实战演练等学生参与性的教学。通过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开展理论教学,推行与职业能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既能学习和掌握经济法的基本原理,又能真实感受到经济法在提升职业技能以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经济法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一)课程内容改革

经济法课程涵盖的内容多、涉及面广,加上课时有限,应当根据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与作用构建课程体系。围绕课程目标细化课程各单元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布局课程知识点、重难点与能力点,并规划教学资源。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二)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课堂与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实物展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实战演练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

1.加强互动式、参与性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经济法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式。教师通过选取典型、适合的案例,或用于导入学习任务,或在课堂讲授中举例,或以课后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案例应当具有针对性、代表性和现实性。最终教师应组织学生并和学生一起,相互交流,分组讨论,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思路。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挥团队合作作用,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现学现用。

2.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

有针对性地设计情景和工作任务,让学生进入角色,利用所学的知识开展技能训练。例如让学生模拟创业过程中的企业形态选择,制定或修改公司章程,或者签订合伙企业协议。在商务谈判中或者经济生活中起草合同,修改合同条款等。起草在经济诉讼活动中的起诉书、答辩状;以及在就业过程中签订就业协议。这样的课程实训环节设计,相比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会更感兴趣,既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了经济法律知识,又锻炼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活学活用。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运用集文字、声音、动画、图片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感官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微课、视频录像等形式的课程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将教学课件、案例资料、习题集等共享在平台上,启发和诱导学生进行课堂内外的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考核方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