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金融学课程组合教学探讨

高校金融学课程组合教学探讨

[提要]

《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门基础必修课,如何通过课程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认识金融学理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金融学》课程的兴趣是经管类专业教学重点任务之一。本文根据《金融学》课程内容的特点和性质,探索“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方式。根据2014-2015年第一学期考试成绩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测评结果来看,该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金融学》课程;组合教学;教学方式改革

[基金项目]

2015年湖南城市学院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管理类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管类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课程内容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其不合适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因此,在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融合金融学实践的多种教学方式模式,提出“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如何采设计并推行有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是符合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背景的,同时对于二本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学》课程的特点

相比于其他专业课程,《金融学》的课程内容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目前已有的教材主要是对金融学基础知识的介绍,范围广、深度浅,行文主要以文字介绍为主,涉及到深层次的定量分析及逻辑推理比较少。如果采用简单的“教师满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兴致不高,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第二,《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向学生介绍金融发展过程、分类等基础知识和概念,理论分析内容浅显但是宽泛,单从字面意思理解来看一目了然,学生可以自行学习,不需要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对这些内容讲解介绍。第三,《金融学》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具有时效性,全球宏观经济瞬息巨变。而市面上的教材虽然很多都标有“21世纪”的字眼,但是书里面的内容跟不上现实的发展速度和发展需要,很难适应目前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由于学习的知识在分析现实问题的时候存在偏差,由此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会进一步消弱。《金融学》的课程特点与传统教学方式方法间的矛盾要求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建立一套既满足《金融学》课程特点,将简单空泛的概念、宽泛的理论分析、变化大的知识点变得“有血有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分析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金融学》课程的兴趣,提供其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在错综变化的现实情况下让学生对《金融学》课程的基础知识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且可以运用相关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金融改革问题进行分析的综合教学方法。笔者在总结2014-2016学年授课教学的经验基础上,按照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寻求教学方法上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时与课后互补,讲授与现场模拟融合的“组合式”教改途径。

二、“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组合式教学方式改革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关建环节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金融学》课程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显示组合式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组合式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将多种教学模式有效结合起来,集合一定的激励机制,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课前通过积极参与课内讲授、提高和讨论,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金融市场中具体经济参与体行为的角色模拟,将已有的理论知识、案例研究以及现实市场经济相结合,学生自行撰写文本并进行分角色表演,根据角色进行有机提问,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互动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区分开来。这种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常规学习的基础上,加大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也契合二本普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来说,“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组合式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师讲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解读《金融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方法,提炼课程精华内容,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分析和解决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完成整个教学计划的核心部分。第二,案例教学。《金融学》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讲授中体现实践性。具体说来就是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处理具体的问题,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阿里巴巴作为案例,将阿里的IPO过程、路演的全过程进行了分析,将空泛的、看似和学生学习生活遥远的金融资本市场操作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个案例,将学生带入金融资本市场的运行当中。第三,角色模拟。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具体的人,本质上反映一种社会关系。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将不同的金融行为设置成不同的情景,由学生选择金融行为中的角色进行扮演,并设定为不同角色在不同情境下做出不同的决策。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还可以引导学生会对该情境下金融行为决策的做出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并且可以从多个方面提高升学的综合能力。

三、《金融学》课程实施“组合式”教学方式改革成果分析

笔者以2014-2015学年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两个班级学生为教改对象,对其《金融学》课程进行“金融概念及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组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具体如下:首先,考虑到《金融学》课程中部分章节如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公司上市等在以后的专业课程中会单独开设,对于这些章节对学生做简单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同时考虑到《金融学》课程时间性,根据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实践中产生的新内容及时进行增减,保证教学内容与理论前言和市场经济实践相一致。其次,组织学生对当前市场经济热点事件进行案例讨论分析。课堂讲授的时候正处阿里巴巴在纳斯达克上市阶段,教师以阿里巴巴公司的成长及上市全过程作为研究讨论分析案例,结合《金融学》课程中相应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布置案例讨论中所涉及到的与本课程相关的社会、经济金融等方面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收集整理资料解决问题,及时消化和巩固书本的基础内容。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模拟。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组织了4次不同主题的课堂角色模拟活动,学生自由组合设立虚拟的公司企业,以及其他部门进行了文本撰写以及角色模拟。这4次角色模拟分别为:阿里妈妈企业IPO过程模拟、企业风险投资全过程模拟、收购阿里妈妈企业模拟、资产证券化模拟。学生在角色模拟中,展示提前写好与之相关的文案并进行“表演”(这个过程学生会在“表演”之前进行排练),其他同学则认真观摩,当台上同学“表演结束”,台下观摩的同学可以就“表演”过程中的疑问进行提问,要求台上的同学进行答疑,答疑对于表演组的评分具有一定的权重作用,如此使得学生在压力和动力之间相互转换,保证课堂角色模拟活动的成功进行。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模式改革,采用期末学生对教师的期末测评及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方面。两个班级52位同学参加闭卷考试前,课程教师未提供课程复习指导及相应试题库。学生在期末的教师测评中给教师的平均评分为91.32分,并且将金融理财的观念已经带入日常的工作。教学方式的改变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从2014-2015学年《金融学》课程教学方式的变动来看,初步的目标已经实现。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建立学生主体自主参与教学的机制,实现学生主动接受和能动创造;第二,强化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将课程教学通过多媒体网络与现实金融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现实问题以及金融市场“黑天鹅”事件的导入性及分析,加强小组讨论以及个人独立研究,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

作者:周密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靓,王晶,邹红.组合式教学与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

[2]吴庆田.《金融学》课程实施“教学互动制”改革实践研究[J].学术论坛,2012,(4).

[3]刘录护.扈中平,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理念、案例与研究批判[J].教师教育研究,2015,(3).

[4]朱尔茜.我国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13,(3).

[5]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