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学课程改革异化现象

经济数学课程改革异化现象

摘要:在经济数学课程改革不断取得进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有违改革初衷的若干异化现象:盲目提升经济数学课程的功能,过度强调经济数学的工具作用,低估学科知识结构性融合的难度。异化现象造成了如下的负面效应:(1)课程教学违背教育规律,滋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通病;(2)经济数学教材呈现工具主义倾向;(3)一线教师的理论创新精神被弱化。功利化是导致经济数学教学改革中产生异化现象的主要因素或根源。消除或矫正异化现象的主要建议为:(1)树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解惑理念,回归经济数学课程的正常功能;(2)重视学科知识的结构性融合,理论方法与应用并重;(3)增强包容性,倡导多样化。

关键词:经济数学;课程改革;异化现象

引言

我国经管类专业本科经济数学课程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手段与方法诸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些高校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在经济数学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本土教材,这些教材对我国经济数学教育教学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在经济数学课程改革不断取得进步的过程中,有违改革初衷的“噪音”也不绝于耳,形成的负面效应足以引起我们的正视与重视。本文作者将这些“噪音”以及形成的负面效应统称为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异化现象。

一、课程改革的异化表现

(一)盲目提升经济数学课程的功能

迄今为止,国内所有经管类本科专业都开设了经济数学基础课程。尽管各学校的教学大纲有所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阐述:经济数学是经管类本科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正如经济学原理不能替代分工理论,管理学原理不能替代管理决策理论,经济数学仅仅是一门学习经济数学理论与方法的入门课程。经济数学既不能替代数理经济学,更不能替代专业课程中的定量分析。反观近些年对经济数学课程的改革轨迹,许多人似乎忘记了经济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教学目标。一方面,一些课程改革者盲目拔高经济数学的课程地位与功能,不切实际地增删教学内容,使该课程陷于“高处不胜寒”的窘境;另一方面,经济、金融、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及管理者对经济数学教学的期望值日益增高,对该课程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上述盲目提升经济数学课程功能的做法,迫使其承担了难以完成的使命。

(二)过度强调经济数学的工具作用

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这是人人都明白的浅显道理。构筑经济数学课程体系“大厦”的前提是打好必要的理论基础。通过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是经济数学教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反观近些年对经济数学课程的改革轨迹,很多人似乎忘记了经济数学课程的基本功能。一些改革者以加强应用性为由,过度强调经济数学课程的工具作用,竭力弱化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功能。这一异化现象已形成了所谓工具主义思潮,其主要表现如下:1.忽视数学思想的阐述,轻视课程的系统性训练,认为没有直接应用于现实的数学内容都在删减之列。2.曲解经济数学的应用性功能,认为摒弃理论分析,淡化方法学习,重点放在经济模型、案例分析及数学软件的操作方面才是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更有甚者,在教学内容中生吞活剥地加入大量的经济学、管理学内容,试图将经济数学改造成名副其实的数量经济学或数理经济学。3.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避难就易,避重就轻,只要涉及公式推导与理论分析,就采用“翻墙跳过”的删减策略。

(三)低估学科知识结构性融合的难度

从学科发展的规律看,数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在理论体系、表述形式及研究方法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抽象性是数学的特征[1],而经济学、管理学中的数学模型却带有鲜明的学科色彩,有些数学方法本身就是由经济学家或管理学家创造的[2-7]。放眼我国高校的经济数学师资队伍,大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并不具备“数学+经济学+管理学”的通才条件。将专业学科中提炼出来的数学模型与方法融入数学课堂,并非轻而易举。反观近些年对经济数学课程的改革轨迹,由于过度强调经济数学课程工具作用,弱化了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功能,数学、经济学、管理学“三位一体”知识的结构性融合似乎成为无关紧要的话题。

二、异化现象的负面效应

(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成为教学通病

“传道、授业、解惑”是每位职业教师的终生使命。“解惑”就是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每位教育者明白的浅显道理。反观近些年对经济数学课程的改革轨迹,我们对经济数学教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解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成为一种教学通病。在工具主义思潮的推动下,问题“解惑”所需要的理论分析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

(二)课程改革有违教育教学规律

如前所述,经济数学是一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论课程。“欲速则不达”,这句话也是经济数学教育教学中谨记的法则。在教学中,由于盲目抬高经济数学课程的功能,过度强调课程的工具作用,贬低理论知识的价值,忽视数学、经济学、管理学“三位一体”知识的结构性融合,最终导致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产生较大的系统偏差。修完该课程的学生在实际中误用、滥用或错用数学方法,生搬硬套数学模型,对所选用模型的适用条件不明就里,对相关变量或参数的解释事实而非等,不一而足。产生这些负面效应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以改革的名义曲解了该课程的功能,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三)经济数学教材呈现工具主义倾向

经济数学改革中出现的工具主义思潮必然影响到教材的价值取向。从近几年出版的部分经济数学教材可以看出,这些教材的工具主义倾向已成蔓延之势。具体表现如下:1.轻理论方法,重工具作用,内容体系逐渐向“操作手册”模式靠拢。2.简单模仿欧美国家经济数学教材的结构体系,不切实际地套用或照搬一些西方主流教材的模式。有些教材甚至“东施效颦”式地模仿西方主流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与语言表述。3.无视本科层次经济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一再降低理论标准,在教材内容的难度、广度与思想方法诸方面逐渐向专科层次靠拢。

(四)一线教师的理论创新精神被弱化

工具主义思潮诱导诸多教师竭力追逐数学的工具价值,而不愿意耗时耗力去探索经济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近些年来,在与经济数学相关的学术成果中不难发现,应用方面的成果汗牛充栋,而理论方法创新方面的成果凤毛麟角,这就是工具主义泛滥的例证。

三、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源

经济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异化现象的产生,是由多种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认为,功利化是导致经济数学教学改革中产生异化现象的主要因素或根源,即功利化是与异化现象高度相关的解释变量。在功利化因素的驱动下,有相当一部分经济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者心境浮躁,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热衷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功利化导致工具主义思潮盛行

在功利化因素的驱动下,经济数学的工具主义倾向日益显著。学以致用的含义被歪曲,呼吁加强经济数学理论与方法教学的主张被边缘化,学科相关知识的结构性融合被忽视。

(二)功利化导致课程功能异化

在功利化因素的驱动下,经济类、管理类的专业教师及管理者赋予经济数学课程过高的定位,对经济数学提出了超越课程功能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三)功利化助长学术浮躁

在功利化因素的驱动下,部分学术研究者的趋利行为加剧了经济数学改革的异化进程。在学术圈子中,有些论文或研究项目为了拔高成果的层次或等级,刻意将数学模型作为点缀。更有甚者,论文作者或项目研究者在对所用的数学模型不求甚解的情况下,仅凭简单的软件分析结果,也能编撰得头头是道,等等。如此浮躁的研究风气无疑助长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异化风气。

(四)功利化催生“职称效应”

在功利化因素的驱动下,由职称评定机制催生的不少所谓学术成果其实就是急功近利的产物。一些科研准备不足者毫无疑问会选择容易产出成果的应用性、应急性热点项目,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的机制无疑加快了经济数学教学“轻理论方法,重工具应用”这一异化现象的蔓延。

四、矫正建议

(一)树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解惑理念

在经济数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坚持尊重科学,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使教师成为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树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解惑理念,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讲解或推导冗长复杂的公式或模型。恰恰相反,教师的着力点应该是:向学生解释清楚这些公式或模型产生的思想背景、思路方法、适用范围以及每个变量与参数的经济意义。由此可见,有效的方法引导是经济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

(二)回归经济数学课程的正常功能

如上所述,经济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入门课程。在该课程学时学分既定的条件下,我们既不能随意提升该课程的功能,更不能迎合那些浮躁的非理性的呼声。在课程改革中,教学大纲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教学内容结构的安排应适度权衡,避免包罗万象。

(三)方法与应用并重

如前所述,通过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是经济数学教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工具主义思潮过度强调经济数学的工具作用,这是课程改革走向极端的异化表现。强调经济数学理论方法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在教学中必须选择“重理论轻应用”的策略。作者认为,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其溢出效应对经济数学应用的价值远远大于工具主义者立竿见影的价值。显而易见,那些“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者的经济数学功底必定远大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者。作者认为,“方法与应用并重”应该成为经管类经济数学程改革的基本导向之一。

(四)重视学科知识的结构性融合

如前所述,数学、经济学、管理学“三位一体”知识的结构性融合并非轻而易举,需要一线教师及改革推进者深入研究,静心思考。作者认为,实现“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是经济数学课程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

(五)增强包容性,倡导多样化

网络与数字媒体技术是经济数学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教学实践表明,“过犹不及”。过度依赖数字媒体等新型教学手段未必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笔者认为,所有能够显著改进或提高经济数学课堂效率的方法手段都应予以认可。在经济数学教学改革中应树立以下观念:(1)避免教学过程的机械程式化;(2)增强教学手段的包容性;(3)倡导教学方法的多样化;(4)放眼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五、结语

本文作者长期在一线从事经管类专业经济数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历了该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本文所论及的异化现象是在经济数学课程多年的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近几年呈现出蔓延之势,短期内难以消除。作者认为,由上述异化现象形成的负面效应足以引起经济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正视与重视。基于上述思考,本文作者试图通过经济数学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体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三位一体有机融合”“方法与应用并重”等回归经济数学课程本源的思想,以此矫正或阻止由功利化导致的工具主义等异化现象的蔓延,具体构想和内容体现在作者的拙作[8-9]中。

作者:王生喜 朱捷 单位:厦门大学 广东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