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下大学生双创能力浅析

区域经济发展下大学生双创能力浅析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高等院校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符合的“双创”人才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如何强化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双创”人才培养,提高新时期的人才质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高等院校“双创”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意愿培养、教育资源的供给、教学体系的创新等方面还存在问题,高等院校应该清楚意识到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间的关系,以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的,通过明确大学生创业的目标、开展区域型校企合作教育、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教学体系等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和热情,从而挖掘更深层的教育资源,培养出更多具备“双创”能力的高质量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

关键词:区域经济;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资源

随着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区域经济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为使大学生毕业后更快融入社会经济中,我国高等院校开始结合区域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开展教育培养工作,加强对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同时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但是,当前大部分院校在“双创”教育培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对培养目标、方向、资源进行优化,才能进一步提高“双创”教育的质量,帮助大学生创业就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新的驱动力。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双创”培养的关系

(一)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是经济活动相对独立,但是内部又紧密联系的一种体系较为完善的地域空间,具有开放性、独立性等特点,区域经济发展可从四个层面体现出来,即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产业升级与居民幸福感。经济发展可总结为三个要素推动阶段,即生产要素、资本与创新,创新阶段的核心在于人才,且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对人才的需求量也越大,对人才素质也将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需要培养大量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具备“双创”能力的高质量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二)人才培养本质

高等院校面向大学生开展“双创”教育,致力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实现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大学生才创业成功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从本质上看,“双创”教育建设重在培养有扎实功底、较强创业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提供实践基础设施与教育机制,与当地企业携手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符合。在树立“双创”教育理念后,与区域经济中的有利资源相结合,使教育模式得到完善,理论与实际教育相结合,培养出一批批“双创”型人才,助力区域经济发展[1]。

(三)二者关系

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改变人才培养方向,前者对后者具有直接影响。在高等院校教育中,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率始终是高校教育工作的焦点所在。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促进大学生价值发挥,各高校陆续开展“双创”教育工作,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以创业促进就业。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应密切关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区域经济需求调整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方向,以此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使大学生的能力符合区域发展需求,并树立正确价值观,为区域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另一方面,“双创”人才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双创”人才资源开发不但可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还可使区域人才资源结构得以优化,从本质上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实现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此外,在经济发展中人才实力决定区域竞争力,培养“双创”人才不但符合高校自身发展需求,还与区域经济发展客观需求相符。地区发展建设对多种多样人才需求,“双创”人才成为个区域人才引进的竞争焦点,谁拥有更多“双创”人才便拥有主动权,可以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创业促进地区就业。区域综合实力可通过经济发展水平反映出来,而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持,特别是“双创”人才,人才是通过教育培养而成,各高等院校教育发展又需要经济实力支持,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二、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现状

2015年,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随后几年中对“双创”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现状不够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大学生“双创”意愿不强

人的行为是在意识驱动下产生,而意识强弱取决于行为态度,因此,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强弱对创业成败具有直接影响。对浙江某高校学生为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其中问到“是否支持大学生创业时”,有57%的学生表示“支持”,有34%的学生表示“风险太大”,剩余学生表示“不太支持”;在问及“自己是否有创业意愿时”,只有6%的学生表示“有打算”,有23%表示“尚未确定”,剩余71%学生表示“暂时没有此类打算”。可见,即便大学生对创业本身持有开放心态,但当涉及自身时,大部分学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不敢或者不愿意从事该项活动。

(二)学生“双创”资源不足

大学生初进社会,创业经验较少,与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多年、拥有广阔人脉与融资渠道的创业人士相比,在自主创业道路上面临的困难与风险更多。创业活动对大学生的社会环境适应力、资源整合力要求较高,可见大学生在创业群体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大部分高等院校教学中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训练为辅,学生长期沉浸在课本知识的学习中,很少与社会接触,没有机会积累创业经验。尽管在高校中参与一些“双创”大赛,但“学院派”知识仍然无法满足“现实版”创业需求,因对新创业政策知之甚少,在项目选择上往往短视,缺乏战略眼光,对创业风险的认知不足,心理素质较弱,创业失败案例数不胜数[2]。

(三)学生“双创”教育体系不完善

在“双创”战略与教育政策的双重支持下,国内各大院校陆续开设多样化“双创”教育工作,但在实际教育中仍存在弊端。一方面,“双创”教育体系不够完善,许多高校承袭原有传统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单一,授课体系不够完整,影响教育效果;另一方面,高校“双创”教师短缺,许多创业课程教师是从学工处调任过来,或者由思政教师兼职讲解此类课程,虽然上岗之前接受过临时培训,但理论根基与实践经验不足,存在理实脱节情况。专业从事双创教育的教师处于边缘地位,个别教师单纯为了完成教学工作,忽视深入调研,影响“双创”教学效率提升。

三、区域经济发展下大学生“双创”培养措施

(一)明确创新创业目标,激发创新创业意愿

针对大学生对“双创”意愿低下问题,高校应帮助学生明确创新创业目标,树立创新创业动机。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双创”活动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目标,将创业动机提升到奋斗目标的层面,将创新创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联,在创新实践中履行社会责任,在创业中发挥自身价值。此外,“双创”教育可引入新媒体技术,借助互联网平台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前沿创业动态。同时邀请当地有知名度的创业人士,开展一些创新创业的引导讲座,由此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此外,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双创”社会活动,主动融入社会,在创业中积累经验和阅历,为日后正式创业打好基础。

(二)优化教学策略,开展区域型人才培养合作教育

1.组织结构“双创”人才培养中参与主体众多,且主体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为确保合作模式顺利进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助力,应立足于“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创建完善的校企合作教育组织结构。由区域内企业项目负责人、政府相关部门领导、校领导组成董事会,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负责与企业对接,为各高校合作教育提供指导;二级学院下设立专业创新创业实践部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对学生实施创业培训,制定创业规划[3]。2.培养过程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双创”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理实结合,采取“1+2+1”模式提高实践能力。在高校招生时按照院系招生,学生入学后便开始了解行业需求、市场现状、特色课程等,并由学院专业实践部门指导制定创业规划,开始第一学年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从第三学期开始,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的方向,在导师的带领下带薪在当地企业实习,实习完毕提交报告,经过自我评价后选择创业方向;从第四学期开始学习专业课,并注重实践联系,课内外学习交替开展;在第四学年回归学校完成毕业设计,决定创业的学生可向学校申请经费,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开展创业活动。3.“双创”教育的课程结构在“双创”人才培养中课程属于核心所在,课程建设对人才培养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因此由谁制定、如何制定成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难点。为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应当由当地知名的企业专家与高校教师联合制定课程,企业专家具有多年当地实践经验,掌握行业内前沿技术,由其参与课程制定有助于课程制定与行业关系更为紧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区域行业态势,获得市场需求。同时,院校教师理论知识深厚,由其参与课程设置可保障学生理论层面知识学习,为后期实践训练夯实理论基础。此外,还应注重在线开放课程开发,信息技术的渗透为网络课程开发提供充足技术支持,教师团队应善于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与企业一同借助MOOC、SPOC等平台开发网课,不但可整合区域内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出精品课程,还可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提高实践水平。4.考核评价学生评价是学习能力、学业成就的评判,也是衡量人才的一种标准。在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下,对“双创”教育考核评价主体、内容与方法进行优化。在评价主体方面,整个评价过程受到董事会监督,并由校企教学顾问评价“双创”教育教学质量,还受到教授、教辅人员、学生的评价,创建完善的“双创”教育教育评价机制,根据企业、教师与学生自身的意见进行改革创新,由此提高“双创”教学质量。在“双创”教育评价内容方面,不但注重学生成绩、专利等理论水平,更要建立“双创”能力本位评价观念,将基本的观察能力、创业策划能力、信息整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引入“双创”考核之中,为考核评价提供重要参照指标。对大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进行多元评价,不但要掌握扎实的创新创业理论基础,还要在各项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卓越的创新思维,同时还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勇于面对困难、执着品质,才可成为一名优秀的“双创”人才。

(三)挖掘“双创”教育资源,完善“双创”教学体系

一是创业资源优化。与社会上阅历丰富的创业者相比,大学生自主创业承担更多风险,失败率更高。对此,当地政府与社会各界应积极介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政策、制度、资源等方面的支持,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解决创业初期面临的困境。同时,当地政府还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区域内的社会服务机构、中介机构、投资企业等为“双创”工作开展提供资源与服务支持,引导社会多方力量支持学生创业,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增加公共服务与产品的供给,为学生创业提供更多支持。在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学校和区域内的企业应加强合作,依照区域行业发展规定对“双创”人才严格要求,并与省内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提高达学生实践能力打好基础。在教育资源挖掘中,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将能力培养放在核心位置,并为“双创”教育提供技能训练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大赛,巩固“双创”教育成效。二是完善“双创”教学体系。高校应完善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并派遣专业团队负责教学与管理工作,使“双创”教育相关内容得到协调。为提高“双创”实践水平,高校应积极与区域内相邻院校、相关企业建立联盟,使“双创”教育与服务平台得以完善。除专业知识外,大学生还应积极了解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规律,学习商业模式、专利品牌、经营思想等无形抽象类知识。对此,高校应吸取国外院校的成功经验,实施“双创”教育体系改革,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创建大学生“双创”发展良性机制。高校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双创”教育工作,创造有利环境,鼓励支持有理想、有能力、有兴趣的教师参与到双创高端论坛、学术会议中,使有能力的“双创”教师脱颖而出,积极引进区域内的优秀企业家作为创业导师,共同打造高质量的“双创”教育师资团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下,产业经济不断升级转型,对高质量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对此,高等院校应正确看待“双创”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重视学生创造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其对商机有较强的敏锐力,通过创新创业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以创业带动就业,助力区域经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丽,吴鹏飞,和红梅.基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研究[J].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2019(3):12-14.

[2]卞嵩.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优化路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8,35(23):65-67.

[3]杜壮.用高水平“双创”助力高质量发展———“双创”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173(41):32-33.

作者:崔艳明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