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探讨

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探讨

摘要:通识教育是存在普遍意义的教育。其教育目的为受学者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提供不同于人群的时间与价值观。而宏观经济学大量研究数据、理论得出结果。在两者相结合下,运用通识教育的方式教学宏观经济学,能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品质与学识的双向发展。就该问题而探讨,以期在通识教育的方式下能更加适合的展现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通识教育;宏观经济学;高校教学

一、通识教育下宏观经济学的意义

1.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向古典经济学传统复兴、出现融合化趋势的学科。很多时候会让学生感到较为抽象没有具体目标难以学习。而在通识教育下则会有所改观,通识教育的主体教学对象为高校大学生,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伦理的探寻与各种公式的推导,所以可以借助通识教育作为一个载体,将宏观经济学中的基础理论换一种更为简单、更为生动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而通识教育在这方面具有显明作用。在通识教育下用真实的经济问题作为案例的宏观经济学,在结合当下的热门话题之下,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讨论,把较为被动的教育变为主动。2.提高学生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识教育下比较突出的优势就是能更为广阔的帮助学生认知更多的知识,而不是拘泥于一成不变。对学生的思维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运用综合问题论述,能充分培育出学生的出具分析处理能力,解决较为困难复杂的经济问题。能用现实中发生过的案例去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原理,进而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宏观经济学,可以从身边的热门话题着手研究、分析了解,提出疑问。用各类数据事实作为理论,用于学习案例之中。从而更加能提升学生今后学习宏观经济学面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推导研究。

二、通识教育在宏观经济学中的选择

1.基本性:通识教育多为非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对于各不同专业教学程度深入简出。以为类比基础的经济管理课程而言,在通识教育下更加完善。课堂中教师只会讲授晦涩难懂、不易理解的基本原理。从实际出发,更具有实用性、通俗性,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包含许多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要素。比如宏观经济学中有学习通货膨胀理论,通货膨胀的具体表现、分几种类型、带来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全面的给学生了解帮助其掌握更多。2.多元性:通识教育本质核心以开阔学生视野、消除专业的局限性、让学生能从用宏观经济学角度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教育方式更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出发,更能增加其实用性,且要结合社会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出现的经济问题分析,且需要跨越到日常人们的关注事件,娱乐八卦无疑最为吸引大家眼球。提高学生在此教育下的整体素质,促使学生有自己的兴趣去主动探寻关于该方面的学习,理解自身面对的自然社会各类问题的探索。3.整合性:通识教育在不同领域之间尝试,对学生心智开发具有良好效果、培养学生专业研究的创意,给予除专业以外的其他常识。更应该对所涉猎的原理内容有充分认知,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通识教育在宏观经济学上可以促使学生对于经济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加深了解,并且在探索原理中得到更全面的认识。

三、通识教育下观经济学的教学运用

1.课前准备。在课前需要教师准备好教学资料的理论内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较为复杂、内容广泛,教师在上课时不会做到全面的讲解,因为逐一分析内容过于繁琐、复杂,所以需要教师把广泛的内容进行精简、把主要特点脉络简化之后传给学生。而把次要内容留于课后或多余时间慢慢给学生讲解。2.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探讨积极性。要求学生做预习案例,分组让学生上台发言,表述各组讨论结果。提出问题的解决方式,由教师统一的总结与完善。教师在这时需要营造较为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不拘束,积极探讨发表各自看法。3.课后受理。教师应该积极正确处理课堂与课后的研讨关系。课堂是《宏观经济学》言传身教的重要地点,在课堂上,教师更容易把内容简介的传授给学生,依据这些知识让学生很快发现理论知识与相关案例之间联系并且乐于探索。课后更应利用好学生的求学之心,帮助乐于在此的积极学生。课后与课堂上的氛围不同,之间的教学氛围也会随之改变。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高效率完成所学知识总结。但通识教育也存在一些特殊性,把课后的研讨比之传统教育将会更加有效。

四、结语

理论教学在教学课堂中仍旧是主导地位,如果《宏观经济学》教学以通识教学为主,能让学生对问题的涉及层面更广,了解问题层次更深,掌握知识理论更为丰富。注意其中理论的系统系与逻辑性。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更为丰富的知识,用更为广阔的视野去看问题与思考问题,因而去选择时拥有更加全面且丰富的知识。

作者:万家凤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