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美术教育范例

近代美术教育

近代美术教育范文1

近现代美术教育的方法与传统教育方法相比较,更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的培养,从传统的强迫式教育转变为引导以及鼓励教育,进而培养出优秀的美术人才。本文对传统的美术教育方法弊端及近现代美术教育方法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方法和策略上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

美术教育;方法;发展;教学

传统的教育方法与近现代的教育方法都存在着各自的特征,近现代教育方法对学生的美术训练,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简单技能的训练,更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弊端影响,近现代教育方法在变革中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进而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培养更多的美术人才。

一、传统的美术教育方法的弊端

传统的美术教育重视理性知识和技能传授,对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培养重视度不够。具体表现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方法方面都过于机械、缺少灵活性,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美术艺术的发展。

(一)传统的美术教育方法中存在强迫灌输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从而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压抑了直觉的认识作用,也抹杀了许多学生的灵感和天赋。除此之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主体往往是教师本人,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教学理论内容,或是在课堂上仅示范作画的过程,然后,请学生自己通过临摹的方式练习作画,学生在课堂上很少能参与画作的创作与实践。临摹的教学方式,将美术分解成为了公式化的语言,让学生难以拥有一颗发现生活之美的“心”,让学生的画作标准化、公式化、一致化,让人很难在学生的画中找到“灵魂”。

(二)传统的评价标准,影响学生的创造力。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容易以定量的标准来考核,而忽视了艺术中的多元化表现。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美术本身就是一种融入人精神和心灵的艺术,艺术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如果以制式化的模式去给予学生考核评价的化,那么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作品千篇一律。毕竟每个人对于美的感受是不同的。

二、近现代美术教育方法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美术教育的弊端逐步突显。故而近现代的美术教育出现了一些变革。比如,在美术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注重选择引导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更注重鼓励以及交流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关系也倡导师生和谐平等的发展,并且注重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个性的发展。虽然近现代美术教育方法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一)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不合理的问题。

美术专业的学习需要非常强的实践动手操作性,美术课程的设置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进行创作以及欣赏,虽然近现代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做了一些改革,但力度并不是很大。比如仍然存在着美术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在学生进入高校的前两个学期,主要以美术的基础课程为主,只有以后才接触到创作实践方面的课程,这种课程的设置造成绘画的基础课程与实践创作产生了分离现象,其结果导致学生只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却缺少必要的创新思维以及实践创作的能力,不利于美术专业的发展,更不利于我国美术艺术的发展。另外,在课程的设置中专业知识课程过多,并没有辅以人文知识课程的设置,导致学生的创作面狭小,虽然学生的绘画技能有显著地提高,但是只是在模仿能力上有所提高,创作能力不会有所提高,不利于美术艺术的发展。

(二)教学关系变化不大。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近代美术教学关系,虽然提倡学生为主体并且师生和谐平等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教育思想太过于根深蒂固的缘故。具体来讲,在近现代美术教育中,教师虽然增强了和学生的交流,但从整体上来说依然处于主体地位,依然处于强势的地位,教师的强势地位导致学生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被动的地位。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虽然有所交流,但互动性不强,交流也仅仅是局限在提问和回答方面,对某个学术问题的深入探讨很难看到,从而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气氛,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长此以往,不仅是学生的创作能力无法得到提高,甚至连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与基础技能也无法很好的掌握,不利于我国美术艺术的发展。

三、近现代改革美术教育方法的策略探析

(一)继承传统美术教育中的优势。

传统美术教育虽然存在很多的弊端,但是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育积累了不少经验,因此也可以说传统的美术教育方法中也存在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说:授课的方式,在传统教育的方法中,主要以讲授为主,教师亦可以在现代美术方法中以讲授为主,并结合自己生动有趣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可以把学习的主要知识要点以及绘画的技巧简单明了化,使学生能够很快的理解;其次,在传统的教学中,虽然是教师为主体,但是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一般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促使学生掌握所学习的内容,在近现代的美术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一方式并进行改革,把传统的提问式教学方式创新为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相提问互相回答的方式,促使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更深一层的理解,促使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只有学生充分掌握了知识,才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对知识的创新与具备自身独特的见解。从而培育出更多的目标人才,促使我国的美术艺术取得发展。

(二)在现代的美术教学中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设备。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异军突起,在现代的美术教学中也越来越融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手段中充分的利用多媒体可以使美术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的生动活泼,更能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比如说,可以把艺术绘画作品导入多媒体设备中,经过投影仪把绘画作品放大,从而促使绘画的作品增强很大的视觉的冲击力。通过放大的艺术绘画作品把作品的整体风貌以及艺术作品的细节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其次,运用多媒体设备还可以通过音乐教学的方法,在现代美术的教学中,在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旋律优美的轻音乐,不仅可以是艺术课堂充满了艺术氛围,而且可以触动学生的一些灵感,促使学生的艺术作品融入更多的情感以及灵感,从而提高绘画的质量,增强学生艺术创作的信心;再次,在美术教学的课程中,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课件内容可以是一些名家作画的过程,或者教师作画的过程,通过学习不同的作画方式,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绘画制作的技巧,以及作画的步骤,不仅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绘画技巧提供基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作品的创作水平;最后;不仅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后学生也可以反复的观摩教学课件内容,从而促使更好的掌握绘画制作的技巧,巩固美术教学的效果。

(三)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在近现代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再教学的内容中加入对于美术制作的使用材料的性能到美术制作技能以及基本的规律都做一些相关的介绍,比如说:对于美术作品所使用的基本材料、工具、以及基本技能的介绍,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其次,除了了正常的教学以外,在课余时间还可以多组织学生参观高水平的美术作品展览,从而开拓学生的见识以及层面,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艺术素养以及修养,另外,还可以举办相关美术的课题讲座,专业的课题讲座也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以及综合水平提高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既不受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束缚,又不影响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更因为专业讲座可以有效的对专业的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可以作为学生专业课程以外的延续或者是补充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更促使学生对美术专业知识更深层的理解。

(四)充分发挥鼓励的作用。

鼓励是对某些人的进步或者是成功,从内心表达出来的赞赏以及肯定,鼓励有非常巨大的作用,鼓励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可以说鼓励对人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美术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作力,美术的创作离不开创作力,但是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倾向于鼓励学生的模仿创作,这就造成学生的自主创作意识被限制,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创作思维进行引导,要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以及独特的审美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并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从而促使学生在美术艺术创作中取得很好的发展。我国近现代美术教育方法的转变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与被动的教学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美术创作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的能力,培养更多的美术人才。但是,教育方法的改革,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教学的思路创新以及教学理念的革新,从而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美术人才。

作者:靳敏平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温洪伟.《浅析高校美术教育方法的多样性》.美术大观,2006(08).

[2]杨智.《浅谈高职院校现代美术教育之美术创新》.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8).

近代美术教育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美术教育;高楼

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中,美术教育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和现代科学事业的奠基人蔡元培先生,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术教育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可见,从近代开始我国就很重视美术教育了。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习惯,直至今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已完全形成了一个新的世界存在形式。4G、5G、Wi-Fi网络迅速覆盖,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移动媒介,传统的美术教育该如何利用新媒体时代进行发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新媒体首先出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方,是在数码科技与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下的新兴产物,具体表现在文化、经济和全球化等方面。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应用与相关产业的出现,新媒体的时代也随之到来。人们不再对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感兴趣,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手机客户端和APP。[1]早在2015年,就发表讲话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下互动、线上沟通,让他们在净化网络空间时弘扬科学等方面展现正能量。与新媒体的亲密接触,正是国家对新媒体发展的高度认可与支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纸质报纸、杂志销量锐减,人们更多地使用移动端阅读新闻、查找资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收视听方式,以往的广播、电视不再成为接收信息、大众娱乐的主要来源,人们更多使用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听书、观看视频。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高效的信息传播、快速的阅读却使停留在我们脑海的知识记忆少之又少。

二、高校美术教育现状

在我国,各高校都开设了关于美术理论相关课程,目的是培养高校学生的美术素养、审美力及道德观。但是国内高校在美术教育中均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美术教育目的不清晰明确。高校美术教育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美术创造力、审美能力、艺术情操和品德修养。高校教师多按部就班只讲授书本上现有的知识,没有进行扩展,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最终导致高校美术教育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引导作用,也不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2]二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教师更加重视技法、技能,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正如所说,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一样,高校美术教育也一样要重视理论教育学习,只有拥有了深厚的美术文化底蕴,才能真正提高美术素养。三是美术教育与其他理论课程教育存在根本性的差别。高校美术教育是为了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美术的起源、历史及美学意义,为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奠定审美基础,让学生有良好的美术素养。现有的理论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只关心理论记忆和最终成绩分数,而不注重促使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自身美术素养,这和美术教育的目的相背而驰。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把理论和绘画实践进行有效的融合,而不单单只是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过多重视理论,而缺乏对理论的理解和吸收,导致高校学生的美术教育形同虚设,因此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高校美术教育应当时刻谨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美”是一种哲学,是人对这个客观存在世界的情感表达。美术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强调美术教育是完全以人为本的、服务于人的。在高校美术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高校学生美的独特见解、美的创造力。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的发展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向社会各个领域扩张,大学校园也成为了新媒体用户集聚地,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颇深。客观来说,这种影响是双面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高校美术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高校美术教育多了一种教育途径,过去针对大学生的美术教育主要通过选修课开展,还有少量美术讲座,限制性很强。新媒体的发展使高校美术教育有了新突破。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美术引导、作品分享以及艺术探讨。新媒体增强了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性。社交网络的人物都是虚拟的,受众不需要承担心理压力,利于新媒体进行美术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新媒体的发展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收美术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和道德约束。新媒体也给大学生的美术教育带来困难。网络上有很多低俗、低趣味、暴力的作品,影响学生正确的审美和认知。社交网络的一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也极具诱惑的,如攀比、炫富、讲名牌等,这些都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美术素养。新媒体的出现也显示了美术教育的落后性。在虚拟的世界,学生容易迷失自我,进入追求美的误区。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美术教育问题及其对策

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美术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美术表现不再是二维的,而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更具有科技感和趣味性。高校学生的美术教育承载着文化教育、道德教育、精神物质教育等多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网络中美的追求误区是急需解决的问题。[3]现如今的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高校美术体系的信息化教学要求跟不上时展,由于之前的传统方式教学跨越到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程度比较低,也制约了美术学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很多教授都是高龄学者,其自身的信息化的教育素养比较低,并且信息化学习能力也相较学生来说有差距,这就导致了信息化教学系统的提升存在困难。课程体系的多样性、趣味性比较缺乏,师资力量也不充足,课程教育不完善,美术学大多只包括理论知识,涉及色彩、素描、设计、美术品鉴、民间艺术等方面,但是,美术学的丰富依然是靠满足以手工绘画和美术鉴赏为主的需求,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接受的知识层面比较窄,在美术学的领域中很难全面进行学习。针对此类的问题,可以加强信息资源利用去完善,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书本上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更好的信息化知识传递给学生。而针对教学内容的单一,在信息化时代,可以利用网络结合具体的实例,使老师和学生同时进行学习和研究,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交流,鼓励学生学习新的知识。

五、结语

总的来说,高校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高校美术教育来说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高校只有明确美术教育目的,结合当下时展,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具有一定美术素养、审美能力的大学生,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媒体背景下美术学的发展和创新,要求高校必须对其有很深入的研究和见解,充分认识并找到创新和改革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信息化教学的目的,在课程的设置上,也要关注鼓励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增强课程趣味性,找到合适的快速的学习方式,达到新时代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许艳.新形势下美术学创新发展路径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02-203.

[2]羊枫.基于新形势下美术学创新发展的路径[J].艺术科技,2017(8):349.

近代美术教育范文3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哲学仍然有着特殊的含义,是当代中国文化教育建设的内在驱动力,更是我们与世界文化实现平等对话、互助互利的文化基础。毫无疑问,美术教育需要在现代视域中进行,而现代视域与中国传统哲学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理念,研究现代美术教育。文章从中国传统哲学的和而不同、一以贯之、执两用中三个方面出发,对美术教育理论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现代美术教育;理论研究

数千年的发展,使中国拥有了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传统哲学文化,其内容丰富,洞悉透彻,是中华文明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今,人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个说法:传统哲学过于局限、迂腐,现展需要新的哲学理论指导。诚然,传统哲学中存在部分滞后的观点,但是诸如“诚、义、礼、信”“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仍然具备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更为可贵的是,传统哲学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能够及时纠正社会快节奏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和谐相处、平等交流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所要讨论的美术教育,主要是现代美术教育,受现代文明的滋养,但这是否意味着传统哲学就无法参与到现代美术教育活动中呢?答案是否定的。近代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最早给出了时间的优先级定位,否定了普遍认为的“现代”优于“过去”和“未来”,即“重在当下”的看法。海德格尔认为,历史和现在是一个整体,并无明显的界限,“现在”不可能离开“过去”和“未来”而单独存在。这一观点被他的弟子德国哲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进一步发扬光大。伽达默尔强调了时间的相关性,表示现代视域与传统视域是互相融合的,离开传统视域,现代视域在严格意义上不再完整。所以,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现代美术教育理论研究需要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带来深刻而丰富的启发。

一、和而不同——坚持真我与海纳百川

“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其诠释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特征,充分反映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和”起源于西周晚期,经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继承后,发展成为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孔子主张的“和”是和谐统一,承认事物间的不同,在积极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存在“不同”的“和”。同时,“和”也是一种平衡状态,受到原则的约束,无根无据、不加审核的迁就与苟同是不可取的。在孔子看来,人之高尚取决于这个人能否坚定自己正确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要善于吸收和摒弃他人的各种想法,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同一、统一、相加与附和。所以,“和”的灵魂显而易见,就是批判、创新。若要实现“和”,必须以“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的原则要求自己,即不以个人的妄自猜测来看待问题,不要将主观看法强加到客观事件上,不要固执己见,不要因为这个看法是自己的就不肯妥协。孔子认为,主观臆测和固执己见是错误的,同时也不应该淹没自我和任意妥协,“和而不同”意味着虚怀若谷和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孔子对于弟子的区别看待可以说明上述观点,他欣赏能够举一反三、积极思考的子夏,谓之“起予者商也!始可言《诗》矣”;而对言听计从、乖巧懂事的颜回则颇有微词,评论道“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可以看出,孔子向往的“和”应该是“和而不流”,基于一定的原则坚持自我,同时积极吸纳其他思想和想法,取之精华、弃之糟粕,互相补进。这种先进的哲学思想成为那个时代孔子学说能够生存下来,并在后世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哲学也在交流中获得发展与繁荣。世界各国的现代美术教育都是以西方美术文化为基础的,尽管西方美术理论与实践存在明显的领先优势,但是孔子的“和而不同”告诫我们,以完全的拿来主义来处理外国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不科学的。整体性的选择也许在短时间内适用,但必然会影响到未来的长远发展,无法形成中国特有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盲目模仿西方模式的现象比比皆是。而需要注意的是,世界上不存在等值作用的因素,现代美术教育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简单代入西方体系,忽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将严重阻碍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笔者认为,“和而不同”应当成为美术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建设前提,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理论体系的目标,以继承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为辅助,制定适合我国整体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策略。其实,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早就受到了世界范围的重视,尤其是在西方文化危机日趋显露的时候。在上世纪80年代于巴黎召开的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上,人们就曾达成共识,认为21世纪人类的生存需要去借鉴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精髓的孔子思想无论是过去、现代和未来,都具备显著的历史穿透力,魅力尽显。美术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充分重视和善用“和而不同”,坚持自我,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去建设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体系。

二、一以贯之—结合美术教育实例探索现代美术教育规律

“一以贯之”是孔子哲学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其源于《卫灵公》的一段记载: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识之者也?”对曰“然,非与?”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文中出现的“一以贯之”的意思就是在总结概括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子贡博学多才,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孔子为了使子贡不在知识表层过多的停留,教导他深入学习,发现本质的道理。孔子所言的“一”可以认为是某一类具有一般规律的事物或现象,“一”需要长期累积,不断实践才能得到,离开万物、绝对抽象的“一”是不存在的。因而“一以贯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此同时,对于事物的一般规律,中国传统哲学的另一大派系——老子哲学思想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老子强调“知常”,也就是探索物质的本质规律,这对事物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有着内在的必要性。将“一以贯之”运用到美术教育研究中,就是要求美术教育者结合丰富的美术教育实例,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发掘美术教育现象的“一”,既包括本土美术文化的发掘,同时又涵盖外国美术教育经验的学习,找寻普遍的规律,一以贯之。当前,我国美术教育正处于瓶颈期,一方面,扩招导致学习美术的人数激增,高校相继开设美术专业来培养美术人才;另一方面,教学理念的滞后与体系的不科学使高校无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美术人才,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难的现象,严重制约了美术与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为此,作为美术教育者,需要一以贯之,只有找到美术教育理论的一般规律,才能做出合理的调整。首先,要平等看待世界上其他国家与民族的美术教育文化,积极学习、借鉴丰富的美术教育现象、思想和解决方案,尤其是掌握亚洲其他国家的美术教育信息。其次,要开展对于本国美术教育及文化的研究,本土文化会从各个方面给予最贴合国情的发展启示,结合现象探索美术教育理论的一般规律,这就是“一以贯之”的现代意义。

三、执两用中——辩证看待多元美术教育理论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客观事实的叙述和实践缺一不可。除此之外,融合辩证思维,辩证看待事物使美术教育具有真正的内涵。孔子提出的“执两用中”包含两种含义:第一,抓住两端的核心,知道分别相反的极端;第二,去除两个相反的极端,代之采用中间部分,也就是“中庸之道”的“中”,意味着最优方案,而不是调和极端选其“中”。“用中”彰显了孔子对于辩证思维的理解,示人以事物的完整面,是一种求平衡、求自然、求和谐的整体性思维,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制约矛盾。对于现代美术教育的方法论研究而言,“执两用中”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西方美术教育体系相对完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美术教育的主要模仿对象,直至今日,仍然有明显的影响,很多高校选择沿用西方美术教育方法论中的描述法、历史法和因素法就是绝佳的例证。西式教学既有科学的理性主义,也有反对科学的非理性主义;既有传统的描述法,又有现代的系统法,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很多都是由于吸收这些“舶来品”不当引起的。孔子哲学的“执两用中”告诉我们,不能草率地接受或否定,应该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采用辩证批判的方法看待美术教育的各种理论,去除极端,择其优而用之。关于辩证思维,老子同样有所涉及,“反者道之动”就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指事物的对立性不是绝对的,而是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转变至相反的一面。“物极必反”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受到西方实证主义的影响,我国美术教育缺乏适当的理论指导,而更加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过于重视片面发展,根据“反者道之动”的说法,很有可能就会适得其反,导致美术毕业生出现只知理论知识,不善实践或者不谙美术基础的情况,难以满足社会提出的综合性要求。所以无论如何,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以系统辩证的方法看待美术教育,针对不断变化的外界因素,吸纳创新方是良药。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美术教育主要还是依赖于现代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哲学毫无作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实践和丰富,其中的一些思想和理论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所以,要想构建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理论体系,仍然需要借助于前人的智慧,做到“和而不同”“一以贯之”和“执两用中”,从而让传统哲学文化在现代美术教育领域重现光辉。

作者:王桂芝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郑勤砚.中国传统哲学与美术教育的理论建设[J].艺术教育,2008(2).

近代美术教育范文4

【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现代美术教育;理论研究

数千年的发展,使中国拥有了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传统哲学文化,其内容丰富,洞悉透彻,是中华文明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今,人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个说法:传统哲学过于局限、迂腐,现展需要新的哲学理论指导。诚然,传统哲学中存在部分滞后的观点,但是诸如“诚、义、礼、信”“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仍然具备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更为可贵的是,传统哲学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能够及时纠正社会快节奏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和谐相处、平等交流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所要讨论的美术教育,主要是现代美术教育,受现代文明的滋养,但这是否意味着传统哲学就无法参与到现代美术教育活动中呢?答案是否定的。近代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最早给出了时间的优先级定位,否定了普遍认为的“现代”优于“过去”和“未来”,即“重在当下”的看法。海德格尔认为,历史和现在是一个整体,并无明显的界限,“现在”不可能离开“过去”和“未来”而单独存在。这一观点被他的弟子德国哲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进一步发扬光大。伽达默尔强调了时间的相关性,表示现代视域与传统视域是互相融合的,离开传统视域,现代视域在严格意义上不再完整。所以,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现代美术教育理论研究需要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带来深刻而丰富的启发。 

 一、和而不同——坚持真我与海纳百川

“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其诠释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特征,充分反映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和”起源于西周晚期,经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继承后,发展成为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孔子主张的“和”是和谐统一,承认事物间的不同,在积极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存在“不同”的“和”。同时,“和”也是一种平衡状态,受到原则的约束,无根无据、不加审核的迁就与苟同是不可取的。在孔子看来,人之高尚取决于这个人能否坚定自己正确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要善于吸收和摒弃他人的各种想法,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同一、统一、相加与附和。所以,“和”的灵魂显而易见,就是批判、创新。若要实现“和”,必须以“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的原则要求自己,即不以个人的妄自猜测来看待问题,不要将主观看法强加到客观事件上,不要固执己见,不要因为这个看法是自己的就不肯妥协。孔子认为,主观臆测和固执己见是错误的,同时也不应该淹没自我和任意妥协,“和而不同”意味着虚怀若谷和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孔子对于弟子的区别看待可以说明上述观点,他欣赏能够举一反三、积极思考的子夏,谓之“起予者商也!始可言《诗》矣”;而对言听计从、乖巧懂事的颜回则颇有微词,评论道“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可以看出,孔子向往的“和”应该是“和而不流”,基于一定的原则坚持自我,同时积极吸纳其他思想和想法,取之精华、弃之糟粕,互相补进。这种先进的哲学思想成为那个时代孔子学说能够生存下来,并在后世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哲学也在交流中获得发展与繁荣。世界各国的现代美术教育都是以西方美术文化为基础的,尽管西方美术理论与实践存在明显的领先优势,但是孔子的“和而不同”告诫我们,以完全的拿来主义来处理外国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不科学的。整体性的选择也许在短时间内适用,但必然会影响到未来的长远发展,无法形成中国特有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盲目模仿西方模式的现象比比皆是。而需要注意的是,世界上不存在等值作用的因素,现代美术教育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简单代入西方体系,忽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将严重阻碍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笔者认为,“和而不同”应当成为美术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建设前提,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理论体系的目标,以继承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为辅助,制定适合我国整体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策略。其实,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早就受到了世界范围的重视,尤其是在西方文化危机日趋显露的时候。在上世纪80年代于巴黎召开的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上,人们就曾达成共识,认为21世纪人类的生存需要去借鉴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精髓的孔子思想无论是过去、现代和未来,都具备显著的历史穿透力,魅力尽显。美术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充分重视和善用“和而不同”,坚持自我,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去建设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体系。

二、一以贯之—结合美术教育实例探索现代美术教育规律

“一以贯之”是孔子哲学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其源于《卫灵公》的一段记载: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识之者也?”对曰“然,非与?”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文中出现的“一以贯之”的意思就是在总结概括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子贡博学多才,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孔子为了使子贡不在知识表层过多的停留,教导他深入学习,发现本质的道理。孔子所言的“一”可以认为是某一类具有一般规律的事物或现象,“一”需要长期累积,不断实践才能得到,离开万物、绝对抽象的“一”是不存在的。因而“一以贯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此同时,对于事物的一般规律,中国传统哲学的另一大派系——老子哲学思想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老子强调“知常”,也就是探索物质的本质规律,这对事物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有着内在的必要性。将“一以贯之”运用到美术教育研究中,就是要求美术教育者结合丰富的美术教育实例,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发掘美术教育现象的“一”,既包括本土美术文化的发掘,同时又涵盖外国美术教育经验的学习,找寻普遍的规律,一以贯之。当前,我国美术教育正处于瓶颈期,一方面,扩招导致学习美术的人数激增,高校相继开设美术专业来培养美术人才;另一方面,教学理念的滞后与体系的不科学使高校无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美术人才,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难的现象,严重制约了美术与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为此,作为美术教育者,需要一以贯之,只有找到美术教育理论的一般规律,才能做出合理的调整。首先,要平等看待世界上其他国家与民族的美术教育文化,积极学习、借鉴丰富的美术教育现象、思想和解决方案,尤其是掌握亚洲其他国家的美术教育信息。其次,要开展对于本国美术教育及文化的研究,本土文化会从各个方面给予最贴合国情的发展启示,结合现象探索美术教育理论的一般规律,这就是“一以贯之”的现代意义。

三、执两用中——辩证看待多元美术教育理论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客观事实的叙述和实践缺一不可。除此之外,融合辩证思维,辩证看待事物使美术教育具有真正的内涵。孔子提出的“执两用中”包含两种含义:第一,抓住两端的核心,知道分别相反的极端;第二,去除两个相反的极端,代之采用中间部分,也就是“中庸之道”的“中”,意味着最优方案,而不是调和极端选其“中”。“用中”彰显了孔子对于辩证思维的理解,示人以事物的完整面,是一种求平衡、求自然、求和谐的整体性思维,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制约矛盾。对于现代美术教育的方法论研究而言,“执两用中”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西方美术教育体系相对完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美术教育的主要模仿对象,直至今日,仍然有明显的影响,很多高校选择沿用西方美术教育方法论中的描述法、历史法和因素法就是绝佳的例证。西式教学既有科学的理性主义,也有反对科学的非理性主义;既有传统的描述法,又有现代的系统法,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很多都是由于吸收这些“舶来品”不当引起的。孔子哲学的“执两用中”告诉我们,不能草率地接受或否定,应该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采用辩证批判的方法看待美术教育的各种理论,去除极端,择其优而用之。关于辩证思维,老子同样有所涉及,“反者道之动”就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指事物的对立性不是绝对的,而是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转变至相反的一面。“物极必反”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受到西方实证主义的影响,我国美术教育缺乏适当的理论指导,而更加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过于重视片面发展,根据“反者道之动”的说法,很有可能就会适得其反,导致美术毕业生出现只知理论知识,不善实践或者不谙美术基础的情况,难以满足社会提出的综合性要求。所以无论如何,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以系统辩证的方法看待美术教育,针对不断变化的外界因素,吸纳创新方是良药。结语综上所述,现代美术教育主要还是依赖于现代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哲学毫无作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实践和丰富,其中的一些思想和理论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所以,要想构建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理论体系,仍然需要借助于前人的智慧,做到“和而不同”“一以贯之”和“执两用中”,从而让传统哲学文化在现代美术教育领域重现光辉。

参考文献:

[1]郑勤砚.中国传统哲学与美术教育的理论建设[J].艺术教育,2008(2).

[2]李觉辉.论中西方哲学观念下各自的美术生态[J].美术大观,2014(6).

近代美术教育范文5

【关键词】黑田清辉;美术教育;合理性

黑田清辉是日本明治中后期油画艺术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一方面,他曾经担任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第一任主任教授,创办自由绘画团体“白马会”,晚年升任帝国美术院院长(日本美术行政的最高职务),被称为“日本近代油画之父”;另一方面,曾在黑田清辉主持下的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学习过的黄辅周、李叔同、曾延年、卫天霖等中国近代油画先驱,学成回国后投身中国早期油画教育实践,成为中国早期油画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据统计,自1905年至1949年在东京美术学校“共有134个优秀中国人在这里度过弱冠之年”。由此可见,黑田清辉的美术教育活动对于日本和中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一、黑田清辉美术教育方针的形成基础

1893年,黑田清辉结束了10年的法国留学生活回到日本。此时,全日本没有一所正规的美术教育学校,之前创办的工部美术学校早已于1883年关闭。1896年,东京美术学校设立西洋画科,黑田受美术教育家、思想家冈仓天心邀请,出任西洋画科教授、主任。为了能够更好地将美术教育方针理念传播出去,《二六新报》在1900年3月至4月间陆续刊发了黑田清辉关于美术教育的观点。首先,黑田清辉跟随画家柯兰习画期间,接受的是欧洲传统的学院派教育。同时,黑田清辉研习美术史,对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艺术发展脉络有着清晰的了解。以此为基础,黑田清辉首先分析了当时的艺术发展现状,“一直以来,绘画都分为两派,旧派墨守成规,与现展趋势脱节,技法日益退步,失去了自我表达的能力。新派顺应时代的变化并谋求新的发展,作品从所描绘的形象中抽离。目前还看不到必然的成功,同时过于冒进也有陷入癫狂处境的危险。学习洋画也分为两派,一派是模仿风格外形,没有描绘本真的部分,一派是以天然纯粹为主向前推进,这种方法也是面向未来的。”这其中所说的“旧派”指的是以明治美术会会员作品为代表的保守画风,而“新派”指的是以白马会会员作品所代表的自由明快画风。两种画风之间的较量在当时的美术界甚至文艺界都产生了很大的争论。其次,拥有10年留学经验的黑田清辉认识到欧洲艺术的长处与日本艺术的不足。他说:“欧洲艺术的美的根本修养是从希腊艺术开始从未间断过,并且自由地寻求技法的发展,它的优点是能够将已经发达的技法手段继续向前推进。欧洲艺术与思想的变化相适应,对于学理也经常作出改良,运用学理的培养办法来追求艺术的本源。”黑田清辉对于欧洲艺术发展中与时代思想的关联性很认同,也就是艺术要追随时代,通过艺术作品与时代思想的互动追求艺术的本源,这也是美术教育中所要追求的。与此相对,黑田清辉也毫不避讳地指出当时日本艺术发展的不足:“我国人在技艺和学术两方面都忽略了要进行真诚地研究而急于取得成果,但不经过真正的研究是很难获取知识的,没有完备的知识也难成大器。自从接触西欧艺术以来,只对外形的模仿是触碰不到艺术的精华,如此学艺难有大成。真正的革新者要对此予以关注。”黑田清辉准确地看到了一些人在学习西欧艺术的过程中,因过于急功近利,导致只是对于形式的模仿而没有学到欧洲艺术的精华。这种见识是当时日本美术界所缺乏的。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全盘西化,各行业迅猛发展,美术界也不例外。工部美术学校里推行的美术教育是由意大利教员教授的纯正的欧洲美术的表现方法,学员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往往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对艺术本质的探究。冈仓天心最早意识到了全盘西化正在迅速吞噬日本传统文化,所以不遗余力地推动对于日本画的保护和新日本画运动。最后,黑田清辉也认识到了日本绘画的优点。他认为:“日本绘画的长处是在技巧上的运笔轻巧,描线简洁不拘泥于阴阳起伏,色调温醇等,实属艺术的最高级技能,如果将这种技能滥用也会出现混乱,这些技巧是我国国民天然的美术天赋……日本美术就像一个拥有超凡绘画天赋的小孩,开发他的天资使他具备成大器的条件,根据不同阶段的成长规律进行不同的教育,但不要进行绘画风格教育……要强化本源教育,顺应时代,表达今日的思想,完善必要的知识,再加上我国固有的长处,做到真正地表达当代是日本美术发展的唯一道路。”黑田清辉虽在欧洲学习的是传统的油画教育,仅在童年时短暂跟随日本画大家?口探月学习过日本画,但这并不影响黑田清辉洞悉日本绘画中的优点,可能正是长期身处国外才能更清楚地看到日本绘画中的优点吧。优点虽宝贵,也需精培育。这里提到的固有长处除了日本绘画自身的优点以外,日本丰富的风土资源也为艺术创作表现提供了丰富的来源。

二、黑田清辉美术教育方针的合理性

天地万物皆有自己运行发展的规律,美术教育自然也不例外。黑田清辉最早提出了“美术需要基于天然的学问原理来发展”,只有尊重艺术的发展规律和美术教育的培养规律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员。“自古以来,带有历史特征的美术都是基于一定的规律进行发展,希腊美术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在欣赏人体美的习俗中能够运用学问原理进行表达……学理应用的程度直接决定了美术发达的程度。不仅是与新美术的兴盛、新思想的表达相适应的学理的应用,而且要将新思想与学理完全地融为一体才能发展。”黑田清辉数次提到“学理”这一概念,指的就是学问上的原理和理论。“风土人情如何引入到美术,如何让国民具有美术思想。单纯地依靠国土的优良或国民的气象就能够使美术进步是不可能的。为什么现在的希腊美术衰退,意大利的绘画不振兴?我国也是这样,日本没有因为山水秀美而成为美术大国,如果仅因为日本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佳作就认为日本美术会永远发达是不可能的,要懂得适应时代的美术的特性。”黑田清辉提到,一方面是风土人情蕴育着美术发展的基础,为美术创作提供源泉与滋养。纵观西方美术史,希腊美术与意大利复兴时期的美术都是如此。另一方面,风土人情并不决定着美术的发展发达,美术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时代影响美术,美术反映时代,只有这样的美术才能永葆生机。黑田清辉很清楚地认识到了美术发展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代互动联系,任何脱离时代的美术最终会走向消亡。在当时经济处在急剧上升时期的日本,能够保持清醒,认识到日本美术发展的不足,说明黑田清辉的视野开阔,洞悉时代。关于实践方法,黑田清辉认为首先要修改原本的教学方法。“为了使我国的艺术在世界竞争的形势里发挥特殊的光辉,不能拘泥于自古以来的旧套路,也不能去模仿欧洲已经形成的风貌,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方法,到欧洲去,采用有序的教育方法,以人体为基础,天然地去体验,为了坚实的研究,接受必要的授课……通过学习天然的学理熟练地掌握写生技巧之后,才能逐渐地舒展情趣、表达思想,发挥我国固有的美的品质。要达成这样的效果并不是依赖自古以来的技法,而是将真诚天然地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才能够达到的。”在具体的教育方法实施之前,黑田清辉提出要先到欧洲去学习,去接受传统有序的美术教育,以人体题材的练习形式为媒介,深入钻研欧洲美术的精髓,而不仅仅是浮于表面。另外,要注重思想观念的表达,将日本风土中的美学品质与适当的表达手段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民族灵魂的日本式美术。黑田清辉在谈话中多次提到“天然”,其指的是未施加人工保持自然的原样,而是在美术学习与创作中求真,真诚地去学习,真诚地去感受、创作、表达。黑田清辉留学法国回国后创办的第一个画塾名为“天真道场”,寓意为天然、真诚。尽管这一命名来自日本历史学家久米武邦,但其内涵与黑田清辉的主张是一致的[2]。

三、黑田清辉美术教育方针的革新性

美术教育不仅要遵循艺术发展的规律,也要与时代呼应,遵循时代的发展规律。“艺术是顺应时代在社会上自发的产物,不应该制定强有力的方针去阻碍艺术发展,促进的方针有可能会产生危害。要保持客观公正的眼光来观察时代,借鉴以往的经验结合现今的情况来判断将来的发展趋势,预测最自然最正当的发展倾向,开拓通往将来的道路,这就是应该采用的方针。”黑田清辉提醒美术教育方针强有力地介入教育可能会适得其反,产生不好的效果,阻碍艺术的发展。任何的革新都存在冒进的风险,黑田清辉的这种提醒有必要性,革新性教育方针的制定要保持谨慎。黑田清辉认为“世界竞争的时代,日本也被卷入,艺术无国界”,要参与竞争就要摒弃守旧锁国的思想,观察世界艺术发展动向,同时要充分了解日本艺术的长处,了解西欧艺术的本质,并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就是日本美术将来努力的方向——并大胆革新,这也是黑田清辉教育方针制定的思想基础。在教育理念方面,黑田清辉提出要与欧洲美术竞争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关于这一点黑田清辉有如下描述:“固守以前的描绘方法是不能进步的,只是保存旧物而已,保存就是退步的开始,退步就是变坏的征兆。自古以来,艺术的最盛期之后必然要衰败,当下的形势是世界竞争,现在已是道理的时代。培养开发基于日本风土的绘画去与欧洲艺术竞争的理念是很有必要的。”明治维新以来的全盘西化背景下,从小山正太郎倡导的纯正欧式教育,到冈仓天心的复兴日本绘画,再到黑田清辉的与欧洲艺术竞争,这三种艺术发展的理念虽有不同却又环环相扣,可以清晰地看出明治维新后的30年间日本美术发展理念的变化,每一种理念都与时代产生着密切的关联,可以说,日本美术逐渐找到了自己清晰的定位。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黑田清辉所倡导的美术教育方针重点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美术学习与创作中求真,真诚地去学习、感受、创作、表达。要抛弃对于欧洲艺术表面形式的模仿,研究欧洲艺术的精髓,将日本风土中的优美与适当的表达形式相结合;另一方面,美术教育既要与时展相适应,也要参与到世界美术发展竞争之中。

参考文献:

[1]刘晓路.肖像后的历史,档案中的青春:东京艺大收藏中国留学生自画像(1906-1945)[J].美术研究,1997(3).

近代美术教育范文6

1.1我们知道,美术课程因学校教育的开展而存在,水彩画因工具材料的简单、便捷受到学生的喜爱,历史性的进入到了美术课堂教学中。

随着我国美术专业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水彩画的教学形式与手法也逐步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使得水彩画教学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有效的开展,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下。第一,水彩画融合了中西绘画的精髓。水彩画作品轻盈华润,可谓温文而典雅,这是西方绘画表现光色、塑造形体的优点,同时水彩画又具有东方画创作的笔墨神韵,其中水印木刻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总之水彩画的创造融合了古典主义、表现主义、现实主义东西方作画的神韵。水彩画更为接近我国的传统国画,与其它外来画种相比较外来画种更容易使我国国民接受和喜爱,同时水彩画较强的抒情模式,在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随着改革开放国策实施的不断深化,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水彩画热的浪潮,全国各地相继开设了大大小小的水彩画画展,在此发展过程中,水彩画已经已经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其中包括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延伸,也包括在高等教育中的延伸,推动了我国各个教育阶段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1.2其次,我们再来探讨下水彩画与学校美术教育。

水彩画随着我国近代教育的产生、发展而成长,现阶段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到大学生都会让学生或多或少的接触水彩画,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的美术专业水彩画课程已经作为单独的专业课程来设置,从中我们就可以发现新时展下的水彩画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所呈现的重要性。我们知道,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开展具有双重性,即美术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性质,今天,我们重点来探讨下水彩画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作用,我们知道,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开设的专业课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绘画学、公共基础课等,其中水彩画就是绘画学中的一种。学生通过对水彩画的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高校大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提高大学生在色彩掌握的相关规律,推动学生的绘画水平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于此同时,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各专业在招收专业学生考试时,都会把美术最基本的知识作为考试内容,如素描、色彩等,而色彩应用的考核就包括水彩画方面的知识,所以,水彩画不仅对学生基础美术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还对与我国美术专业人才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意义。

2.通过水彩画教学培养美术素养

近代美术教育范文7

伴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转型,艺术导向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性路径,美术教育也经历着旧模式的没落、解体和新范式的建立,折射出现实之于艺术的制约与价值维度的重叠和分离.简要考察近代以来美术教育在西方乃至中国的基本存在状况,在把握其历史形态和现实动向的基础上,分析其思想和实践所经历的范式转变,重估美术教育之于现代社会生活和教育版图上的价值趋向,透视美术教育的模式之争和价值的分化.

关键词:

美术教育;历史传统;现代转型;价值趋向

在科技文明的发展和资本的推动下,现代社会呈现出高速发展和高度专业化的状况,不断的革旧迎新使社会生活日益分化成隔膜的集团,彼此的沟通变得愈加艰难.另一方面,得益于自动化生产的普及,城市人群也享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人们显然亟待寻找一种恰切的形式和沟通渠道来克服现代生活带来的焦灼和困扰.在此时,人文教育就格外凸显其重要性了.而作为人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也自然获得其应有的地位.美术教育虽古已有之,但有实无名,只有当“美术教育”被命名和被指称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活动时,围绕美术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才跨入我们的视野,显现其历史的脉络和现代的趋向.本文意在简要考察美术教育近代以来在西方乃至中国的基本存在状况,在把握其历史形态和现实动向的基础上,分析其思想和实践所经历的范式转变,重估美术教育之于现代社会生活和教育版图上的价值趋向,透视美术教育在社会政治和文化艺术环境的变化所催生的模式之争和价值的分化.

1美术教育的历史传统

严格说来,美术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原始时期的涂绘和石、陶器制作工艺活动,在图案和器型的风格特征和稳定性上的考古发现足以证明存在着早期技艺的传承.无论在东西方,美术教育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才形成后来体系化的特征和规模有序的活动.1563年,瓦萨里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建立“迪塞诺学院”,这是西方公认的第一所美术学院,它不仅标志着学院美术教育在西方的正式开始,同时也意味着中世纪行会和作坊技术传承形式的陈旧教育形态式微.虽然在学院外师徒相承的美术教育仍然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比如作坊制直到200年后才缓慢消失,而且很多大艺术家也陆续出自学院之外乃至于名不见经传的师门.但是,学院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体系构建和整合力,影响并主导了西方近数百年的美术教育.而学院外从作坊、俱乐部到画室的教育在此后仅作为社会需求的必要补充,其教学内容也逐渐围绕学院所建立并加以规范的体系、方法以及对经典的传承路线上进行各自的调整和侧重,总体上已不能存在于学院的影响之外了.作坊里的旧式美术教育并非单纯的绘画或雕塑的造型训练,在漫长的学艺期里,学徒要学习、掌握大量手工艺技术的实际操作,有更强的社会职业需求的针对性,并不在意科学体系的建设和理论升华.美术学院的培养目标则不再是普通的手艺人,而是在人文主义的精神指引下,培养具有深厚学养的高雅艺术家和社会精英,所以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都遵循人文教育的体系规范,既注重科学的实践训练,又通过文化、理论的开设来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美术学院在西方各国渐次普及,教学模式虽有因地制宜的变化,但总体趋同,也逐渐固化.直到现代艺术的兴起及魏玛包豪斯学校建立之前,西方美术教育长期处于由传统美术学院建立起的标准规范之下,固然在教育中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热情,但其基本特征都在于奉行一种尊崇权威、保守稳健的方针,将经典技艺的传承和古典理论的教授结合在一起,从而在事实上推进了一种“厚古薄今”的学习氛围的形成,以致于产生了“学院派”这样包含着贬抑意味的称谓.不过,这种学院主义的标准一贯可以在统治者和贵族那里获得坚定的支持,而官方加持的荣耀使其建立的规范拥有更强的慑服力并得以更好地普及.在我国,虽然严格意义上的学校美术教育并没有在20世纪之前出现,但这不表明我国传统美术教育活动的匮乏.从春秋、战国时成书的《考工记》即已看出,公元数百年前的文明发展已经把生产工艺推至很高的水平,“百工”工艺的传承已经有成文的规范和教授方法.秦汉以后,美术教育在民间的师徒传承和官方的百工教育机构延续,至北宋徽宗时,中国古代美术教育达到了一个高峰,短暂出现了国立的学校性质的国子监画学.国子监画学已有周到而系统的专业分类和明确的绘画语言和品格方面的学习要求.及至清末民初学校美术教育正式出现,我国民间与官方的美术教育在漫长历史中累积了丰厚的业绩和遗产,其中以师古(人)重法(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影响最为深远,所谓“以古训为法则,以经典为仪轨”也正体现了儒文化传统中的“信而好古”的特色[1].东西方文化差异固然巨大,但仅从“以古为师”这一倾向上,西方学院美术教育和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发展到特定的历史阶段,在思想和实践的层面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有其缘由,因为在历史的车轮进入现代之前,尽管东、西方的美术教育内容有极大的不同,然其宗旨都是技艺的传承相袭.既然艺术在当时的“本质”尚未成为问题,既没有现代主义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观念,更没有当今艺术观念和实践的多元路径,而作为艺术从业者的个人在当时的社会机制中也更依附于贵族和统治权威,那么,美术教育的突出任务正是培养技艺精湛的画家和工匠以委身于特定阶层和权力的需要.

2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

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在西方的展开并逐步波及世界各地,以王权和贵族利益为核心的旧社会结构面临冲击、瓦解,文化艺术及其教育不再为少数阶层所垄断,转而与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相适应.由此,学院内外的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也从造就传统手艺人与文化精英转变为对现代职业人才的规模化培养,从对古典美学观念和传统技艺的守护转向与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个体解放和社会革命的结合,并且进一步出现了为适应现代民众素养提高的需要而进行的“美育”意义上的美术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美术教育发生的现代化转型:

2.1学校成为美术教育的绝对主体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基于自然教育的观念,提出自己对于儿童发展的身心条件和进程的理解,认为绘画活动能训练儿童观察的敏锐性和触觉的真实性.在诸如此类的先进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早在18世纪初,欧洲的一些新式学校已开始将美术列入基础教育课程.但是直到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期以后,随着学校在全社会、各地域更普遍地设立,美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才明显出现了向各级学校的高度集中,进而得到更大范围普及.而在此之前,整个欧洲仅有为数不多的美术学院承担着专业的学校美术教育,这些学院建立了完备的古典美术和工艺的教育体系,形成鲜明而严谨的标准和规范,持续对学院外的其他教育方式产生理念、方法的影响.但从普及程度和受教育人群的性质和数量方面,行会、作坊和私人画室承担了社会美术人才需求的很大一部分.所以,美术学院长期主导了西方美术教育的方向,而从实际的普及程度来看,尚没有成为提供美术教育的绝对主体,这种情形最后是随着20世纪以后新型的艺术学校、综合性大学美术系、专业及大众普及性教育中美术部分的增加而得到根本改变的.我国的情形更是如此,学校美术教育在20世纪之前仅有过北宋宣和画院和国子监画学的昙花一现,而且这种直接服务于皇家的绘画学习机构并非如欧洲传统美术学院的形成那样来自社会的合力,更多缘于皇族喜好的偶然性推动.真正的学校美术教育直到清末民初国门大开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大批在欧洲、日本等国学习西方艺术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学院美术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也被带到中国并运用于办学实践.当时,在西方文化的积极影响下,各种新式的学堂、学校相继在各地建立.从1902年的南京两江师范首设图画手工科,设有西洋画、中国画以及用器画等课程.中国画进入西方化学堂教育的体制之中,现代美术专业教育掀开序幕.辛亥革命后,各地相继出现了更多私立和公立美术学校[2].到1918年在蔡元培的建议下成立的专门美术学校———北京美术学校,我国学校美术教育从此真正面向国民而展开.由此,学校便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美术教育的主体,这在民国及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所推行的普通国民教育中,美术课被倡导和设立后更加成为绝对的事实.

2.2大众美术教育的普及

在进行专业美术人才的培养之外,让普通国民接受美术教育可以完善身心,提高人格素养,进而促进社会文明整体的教化,这在西方社会很早就被意识、倡导和推行了.尽管这种面向大众的美术教育在开始时的完善和普及程度并不高,但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加上教育法案的修订和颁布,到了20世纪以后,接受非专业性的美术教育已经成为普通大众成长中的必要一环.起源于古希腊的“博雅教育”的理念便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在西方教育传统中的影响力绵延不绝,并在中世纪以后的大学中得以贯彻实践,只是这样的精英教育受众面不能波及普通大众.而就美术教育来说,中世纪直至西方近代的社会条件更不足以支撑美术教育在大众层面的展开.在西方进入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之后受到了进步主义教育的冲击,高度专业化的、工具性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在学校教育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加强,尤其在教育的高级阶段更加强调专业方向的实用性和科学的严谨性.然而,美术教育所包含对认知思维和想象力的拓展与训练、对心理和情感世界的疏导和培育、对性格和精神力量的塑造和提升,所有这些都超越了其专业学科的实用性范畴,可以促进国民整体素质乃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所以,西方诸国在学校教育面向整体国民普及之际,这种注重全面的才智、素养的教育并没有得到忽视和偏废,而是将其贯彻在基础教育阶段.英国设计家理查德•卡特认为美术(狭义)以心灵为中心,工艺以手为中心,设计以脑为中心,专业美术教育多侧重其中一个类别展开,而基础美术教育则应当三者兼顾,这会促进儿童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实际上,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自由生动、兼容并包的美术教育于将来要接受的高等专业性教育大有裨益.波随西方学校教育在中国的推行,西方教育的理念也得到广泛的传播,比如席勒的“美育”思想激起广泛的讨论和共鸣.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强调审美的非功利性和美育的完善心灵的作用[3].特别是蔡元培于1917年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这一思想固然引起诸多争议,但在事实上促进了国人对教育的全面思考,也历史性地抬升了美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中的实际地位.美育最重要的实践形式便是美术教育,而狭义的美育几乎等同于美术教育,所以,美育思想的在我国深入普及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大众美术教育的发展.先是各种私立、公立的专门的美术学校(美专)的渐次建立,其中甚至出现了专门培养各级美术师资的艺术师范,其后就是在国民政府不断颁布的教育法令中规定设立的中、小学美术课(图画),这些普及美育的积极变化虽然不断遭到战乱的阻碍和终止,实际达到的普及程度和教育成果远低于预期,但至少在法规和制度形式上证实了民国时期美术教育在大众层面的推行.民国时期共产党占领区的延安鲁艺的教育主要响应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的号召,把美术教育和社会革命紧密联系,强调以专业、高效、便于传播的“现实主义”方式服务于无产阶级的斗争,这种美术教育思想的影响在49年以后获得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和巩固,并长期主宰了专业美术教育的发展.随着中共建政后局势的稳定和学校教育的恢复和发展,美术也成为基础教育的常设课程,在美育的向度上出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总体而言,20世纪以来,无论东西方,都在专业美术教育之外全面出现了面向大众的“美育”意义上的美术教育,这是美术教育在现代世界的进一步普及、发展和深化,其思想和实践得到不同方向的推进,价值层次愈加多元.

2.3专业美术教育的变革与分歧

工业文明的发展、日常生活的改变、艺术受众的扩容和群体身份的变化等各种合力推动了艺术的存在形态以及和社会的关系,西方学院美术教育在19世纪就已遭遇各种危机和挑战.崭新的社会现实使新一代的艺术家与他们的拥趸不再慑服于学院的艺术标准,背离了皇家艺术沙龙的刻板的经典艺术趣味,转而创作与现实和自然有更加密切关联的、更富于个性的作品,这种倾向首先在浪漫主义那里获得突破的出口,随后便是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印象主义直至20世纪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流派的轮番登场,艺术家个人不仅取得了在作品中的真实在场,还成为艺术的立法者和诠释人.从艺术本体的角度,这种汹涌的现代潮流也与现代复制技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关系.摄影术的发明使艺术对自然物象的再现能力相形见绌,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力量便释放出来,通过肆意地表现,使艺术手段和材料的重要性逐步放大,形式成为艺术家追求真实的途径.现代艺术的巨大冲击使学院美术教育黯然失色,面对学院围墙外现实和艺术变革,不对教育理念和模式进行根本的调整意味着与整个时代的脱节,美术教育的变革因而势在必行.而真正全面地创立现代艺术教学体系并辐射出强大示范效应的是20世纪初的新型应用设计学校的陆续创立,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法则的主张便得到了响应和支持.英国艺术批评家约翰•罗斯金与拉斐尔前派艺术家威廉•莫里斯是最早在这方面提倡变革的人.他们反对将美术当作贵族的奢侈品,主张把美的观念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要求美术教育与生产重新结合起来[4].查尔斯•阿什比于1888年创建一所“手工艺行会与学校”,主张将美术教育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相联系,这成为一个鲜明的导向.1919年创立的德国魏玛包豪斯学校在现代艺术史和现代艺术教育史形成了划时代的变化.新的教育观念完全适应新的社会现实和工业生产而展开,学生在此接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美学趣味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形成遵从自由的个性化实验和想象力的拓展.张扬时代精神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获得了广泛响应,欧美各国相继出现了美术教育的变革.在经历了希特勒德国的倒退和阻断之后,现代艺术渐成战后西方艺术的主流,与之相适应的是美术教育人才在学院内的轮替以及新的教学体系的建立.然而,在前苏联、中国等共产主义运动获得胜利并建立政权的绝大多数国家,专业美术教育虽然也一样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但这种变革形成了迥异于欧美美术教育的完备体系.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多受前苏联的影响,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方针.所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5],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按照恩格斯的观点,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传统写实绘画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所谓“批判性继承”,提取了最能为之所用的“再现”技能并加以规范化.这种专业美术教育虽然如传统学院一样强调技能而非创新、突出权威而非个体,但是其思想根基和展开机制则完全体现了现代性的特征,即发展的意识形态和集体的规训和遵从.从我国来看,1949年后移植于前苏联的美术教育体系经过磨合、调整和全国的推广、完善,忽略时期学校教育的废弛,可以说基本上主导了此后数十年的美术教育.在改革开放后,西方现、当代艺术思潮波及我国,美术教育也几乎未受冲击,直到90年代末和新世纪初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美术教育才开始产生新的变化,以应对当代艺术现实的变化.得益于社会生活的宽松和自由市场的形成,具有独立意识的现、当代艺术实践和形式获得了生存的土壤,其蓬勃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形态不可避免地对学校美术教育形成冲击.例如,北京近10年来作为世界性的艺术中心所激荡起来的自由艺术氛围,对中央美院的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已经有目共睹.

3美术教育价值的多元趋向

与美术教育在现代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模式变革和路径分歧相适应,美术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也在不断发生着裂变与分离,这既是现代性在社会文化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也表明了美术教育置身于现代世界中所构成的复杂面向.无论是专业美术教育还是大众美术教育,其内在的价值构成总是相似的,但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价值序列也会有明显的不同.总体来看,经历了现代转型的美术教育的价值有如下几个相互交错的维度:

3.1政治教化和意识形态的导向

美术教育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一部分紧密嵌合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里,其活动内容和形式必须适应总体的社会运行框架.冯晓阳在《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本源与传统》一文中认为,美术教育的“教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借助于某种特定内容、形式、风格的美术作品展示与欣赏,或是通过某种特定美术文化环境、背景的创设,来达至对一定政治规范、宗教信仰、道德意识的宣扬和维护;二是在技艺的传承中通过对特定的艺术趣味、创造意识、创作样式的规定来实现“共性”的培养.西方现代美术教育在这两方面都逐渐走向自由和开放,肯定并促进了教学中的个体选择和表达权利,不设自上而下的限制,这种对个体自由表达的尊重与现代政治的民主化和经济的市场化是高度协调的.思想表现的开放性和表达形式的自主性无疑可以促进现代政治文明的教化,这与现代之前的宗教、王权社会及与现代进程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美术教育价值取向有着根本的不同.对比看来,在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里,一方面,美术教育的形式相对单一,其重心放在工具性技艺的传授上,而技艺的垄断势必造成等级秩序和对既定体制结构的维稳;另一方面,写实性技能也被用于对权威形象和特定意识形态导向的宣传,从内容上便执行着社会政治的教化之功.我国美术教育的困境即体现出开放的市场和网络催化的个体自由表达的需要与教育内容、形式的单一和非自主化之间的矛盾,从这一点上来说,美术教育在此时此地的教化功能是混乱和失效的.

3.2文化传承和民族性的塑造

在现代民族国家和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之后,美术教育所负载的文化传承功能进一步得到强化.多数现代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认同,在美术教育中得到延续的民族文化图腾可以进一步发挥其凝聚力.同时,在美术教育对传统艺术语言、工具的继承、改造和使用过程中,仍然可以形塑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审美,这种对文化差异的保存和发展在现代世界的文化竞争格局中意义非凡.时至今日,对全球化的反思使文化的多元化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美术教育对地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推进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联系美术教育的“教化”功能来看,西方美术教育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因为对教育内容的主题、形式和技艺的不设限导致各国教育的均质化,丧失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我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传统美术占有着特定的地位,在民族谋求复兴的背景下,如何于现代文明世界中发展美术教育,发挥其文化传承的功能和形塑中华民族形象和精神性的价值,这不应被忽视.在专业美术院校,传统艺术的教学经历了早期以西式的科学标准和写实主义强行“改造中国画”等误区,其后更注重自身的历史文脉,在兼收并蓄的过程中坚守文化的主体性,既注意保存和发掘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核心资源,又不致于固步自封,逃避艺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相互交流和自身更化,这显然需要上升到国家文化实力竞争的格局中慎重对待.

3.3审美认知和个体生活的完善

应该说,现代美术教育的发端不仅源于工业文明的发展,也同时肇始于西方现代文明的个人解放.个体生活的完善成为现代人努力追求的目标,在“上帝已死”的时代,每个人意欲寻求心绪的排解和心灵的安顿,美术教育可以通过对审美能力的培养铺就一条小径,实现人们与自然和世界的沟通,促成对个体生活的完善.审美教育的特殊价值在于,它能增进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省察,在于它是个人加入人类生活的最高形式,是使个人社会化的最高形式[6].美术教育是最主要、最直接的“美育”途径,受教育者以此进行更加复杂、完善的视觉、形式的差异化认知能力的训练,也同时可以在欣赏、交流中实现情感的传递和价值观的培养,使个体得以与群体和谐共存.二战后欧美众多发达国家的大众美术教育发展得非常完善,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会存在像我国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给“文、理科”学习让位的现象.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将美术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结果是带来学生整体素质的倒退和人格成长上的缺憾,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3.4艺术实践和创造力的培育

美术教育最显性、最被重视的价值就是对艺术实践人才的培养,美术学校直接担负了这项任务.需要注意的是,西方现代专业美术教育强调对个体表达自由和创作意志的尊重,着力培养独立自主的艺术创作者,他们致力于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艺术思想和实践方式,表现出对创新能力的绝对重视.以文化、艺术非常繁荣的德国为例,学生具有很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柏林艺术学校,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和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自主性和创造热情,而分门别类的工作室为学生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因此,学生不再局限于艺术门类的限制和技术的孤立掌握,而更注重个体的观念和创作逻辑的建立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工具和语言方式的选择,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在这样的教育机制中获得了最大程度地激发和培养[7].不可否认,我国部分专业美术院校已开始面对当代生活和艺术现实,努力修正美术教育的观念,展开新媒体、实验艺术等新专业的教学,资源投入比例和教学影响力也在逐渐提高.如中央美院新近成立了实验艺术学院,聘请了各个艺术领域内的专家进行教学,在课程开设上也十分自由、多元.央美的美术馆也经历了大幅改革,以专业美术馆的标准规范化运转,不断举办大型的、国际水准的当代艺术展,积极发挥美术馆的前瞻性的展示和教育功能.这些措施卓有成效地改变了央美办学的理念和模式,促发了一种崇尚创新的教学氛围.再如中国美院也成立了跨媒体艺术学院,其积极的态度和实践层面上的投入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影响.不过,就我国美术院校总体状况而言,新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依旧没有得到足够程度的重视,很多学校里开设的新专业更像一个崭新的部件被镶嵌在旧的框架上,以示“与时俱进”,并没有获得全面的课程支持和其他资源的配合,而更多的学校则仍然沿袭旧制,抱残守缺.在当今文化、艺术等软实力高度竞争的世界格局中,如何避免使文化、艺术的生产和实践不陷入低水平重复或是对西方亦步亦趋的“山寨化”窘境,美术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有责任不断反思美术教育的现行主流体系,敢于破旧立新,大力倡导面向未来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作者:杨思杰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

[2]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3]张杰.民国时期美术教育发展模式研究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2008(6):168-171.

[4]郑胜天.西方美术教育趋势[J].美术,1985(8):62-64.

[5]姜松华.中国当代高等美术教育体系形成机制探析[J].艺术百家,2009(5):198-201.

近代美术教育范文8

在中国近代美术之前,美术作品不是成为宫廷庙堂上的装饰,就是远离尘事,作为文人墨客的把玩之物,显然当时的画家并没有因为缺少观众而意识到艺术上的“寂寞”。毕竟,追求闲适是中国艺术文化特点之一。直到中国社会受到内忧外患的冲击时,直到中国美术发展遇到颈瓶时,对美术功用才开始重新进行思考。当时,为了艺术为政治服务的需求,艺术家开始对社会、文化、政治等现实问题的展开关注和介入,国家开始强调艺术和公众的关系。随后,中国进入和平时代,绘画形式与语言继续发生着变化,但是没变的是美术与公众的紧密性,并且愈演愈烈。当然关系维持不再是受要求,单一的宣传某种主题,而更多的是画家主动采用展览的方式,来赢得观众的亲身参与。这种“中国绘画从宫廷庙堂、私人宅所,进入面向社会大众的公共展览会时代,是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的重大转变”。作为视觉艺术,美术本不该是孤独的,它应是通过展示来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精神,而能够提供合适展示空间的就是美术馆了。美术馆是陈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美术作品或当前的美术创造成果,可以说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场所,是提高全民素质的理想课堂,是人们接受和领会艺术的殿堂。美术馆文化,虽然属于艺术的范畴,但它必须借助于大众文化传播方式向公众推广。其实美术家、作品与观赏者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可惜的是中国美术过去长久的忽视第三者的存在,不过历史变革和时展使美术家意识到公众的重要性,告诉我们“美术家需要公众,作品也需要公众”。当然美术家对公众的“依赖”绝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是互助的,因为公众也从美术作品中得到了东西。

二、美术馆与公众

“学生不是常在学校的,又有许多已离学校的人,不能不给他们一种美育的机会,所以又要社会的美育。”正如20世纪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美育方针,任何人都应该接受美术教育。那么,艺术普及的任务,让美术馆承担再合适不过。目前,美术馆越来越成为百姓驻足的地方,而在早期,美术馆常被误解为只有艺术人或者文化人才去的地方,而自认为不懂艺术的人则望而却步,但如毕加索所说:任何人都是天生的艺术家。每个人都有审美能力,在人们对艺术品进行欣赏时,这种能力就会表现,进而提高观者的审美情趣,艺术品位,帮助人们完成了道德与艺术上的融合,最后促进人的精神升华,这其实就是美术教育了。美术家在美的方面是领导者,他们的思想、意志以及对美的理解通过作品被观者感悟,在观者的精神领域里,美术发挥出它自身具有的普遍感染力,从而让观者受到教育。美术馆的教育作用在中国受到重视比国外要晚一些,很多早期的中国留学人员成为了先于国人享受国外美术馆教育的幸运儿,比如著名画家徐悲鸿在留法期间就对美术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其为民众集合之所,可以增进人民美感,舒畅其郁积,而陶冶其性灵。”同样为中国美术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刘海栗旅欧三年,却未踏入任何艺术学校或师从某位大师,而是将美术馆当成最好的老师,最后依旧载誉而归。当中国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美术陈列馆时,就提出“将美术展览立足于教育,想通过美展来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素养”。民国时期的美育要求直接促进了美术馆在中国大地上的出现和发展,随之美术馆便产生了比预想还要好的效果。艺术家需要观众的理解,观众也需要艺术的精神,美术馆在观众与艺术家之间架起互动的桥梁。中国的美术馆正在不断拓宽艺术大门,不仅重视为美术家服务,而且面向公众开展美术普及教育。

三、美术馆美术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