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课程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近代史课程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近代史课程总结

近代史课程总结范文1

【关键词】优化 教学结构 提高 把握能力

由于新课标的实施与推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的教学需要了。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就需要对高中历史的教学结构进行适当的优化,使其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优化高中历史的教学结构,就成了非常关键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与研究。

一、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只是机械的记笔记,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但是新课程标准实施,课堂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作为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组织学生做一些与课堂知识相关的小活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印象更深刻。

举一个例子,讲解一课,在研究的利与弊时,学生会存在着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他们开展一场辩论会,让他们自由选取正方和反方,展开讨论,辩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在辩论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就已经对课堂中的知识点了解的非常透彻了,最后,教师再做一个总结性的言论,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凌乱的知识点的规整与总结。辩论赛能够使每个同学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调动课堂的整体气氛,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掌握知识点,并能学会运用。

二、优化课堂的教学任务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前,教学任务一直都是思想道德基础、基本能力、基本知识,而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后,教学任务变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对学生探索与发现能力的培养,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要注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一个知识点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如在讲解近代史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近代史中的重大事件,有助于培养他们归纳与总结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分析我国近代史形成的原因,在他们自主探讨的时候,适当做出一些提示与讲解,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最后,提问几个同学,让他们谈谈自己对于我国近代史的具体感受,这一个过程,能够体现出学生个人的价值观与情感观,教师一定要注重这一过程,对不正确的价值观及感情观,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将他们引入正确的范围之内。教师一定要对教学任务进行优化,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重视课程的导入方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故事、悬念等导入方式,使教学质量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教学的内容、课堂的气氛,来创造出一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课堂背景,一个合理的背景,往往就会大大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自主的进入学习的状态。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课堂中,通过新知识的引入来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如,在讲解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的图片、视频,也可以通过几个中的感人故事将学生引入到课堂中来。教师在导入课程时,一定要注意学生的表情,根据他们的表情来判定何时导入课堂内容。运用导入式的教学,能够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使他们认真听讲,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中来,这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也会满足新课程标准。

四、整合课程资源

为了能够优化教学结构,教师还应该对教学资源进行相应的整合。虽然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教材是重要的文本资源,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由于教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理解能力会与编写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一味的按照教材中的顺序进行讲解的话,会使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师在实际讲解中,根据学生具体的理解情况,现有的知识量,适当的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顺序重新整合,删减或增加一部分知识,找出一套最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进行讲解,这样才会使教学的效果更加贴近新课程标准的规定。

五、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的实行,对于高中的历史教学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只有对教学结构进行优化,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适当的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有效的引入教学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来,积极转动大脑,发散思维。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教育的研究中来,在不久之后,会出现更加优化、更加科学的历史教学结构。

【参考文献】

[1] 周仕德.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刍议[J]. 历史教学,2004年12期.

[2] 周波军. 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优化[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近代史课程总结范文2

就读期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提高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注重在细节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是我大学期间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因此我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学习中能正确处理“工”学矛盾,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利用上课和业余时间学习好各门课程,通过二年半的学习,现已认真完成了《中国近代史纲要》、《建筑力学》、《管道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与施工组织》、《装饰工程估价》、《施工企业会计》、《建筑法规与合同管理》、《工程经济》、《工程项目管理》等23门课程和5门课程设计,学习期间,无一例补考。学习和工作,理论和实际相互补充,也使我的知识更加丰富,自然工作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校期间,通过《中国近代史纲要》、《基本原理》等课程的学习,老师用真心话语和精彩的分析让我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对马列主义,思想以及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中大作用有了更深入和真实的认识。从思想上,行动上,深深感觉到自己的基础知识有所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党的知识,关心实事和党的政策;同时从小事做起,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积极上进,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老师是我们的长辈,所以我对他们尊敬有加,同时老师又是我们的朋友,时常进行交流,同学们就像兄弟姐妹,我们一起学习,

近代史课程总结范文3

从2000年秋季开始,普通高中启用新教材,新教材具有更丰富多彩、形式更灵活多样、体例和结构更趋于科学合理、历史史料更广泛充实的特点。然而学生却在很大习惯于老师讲解,不愿自己动手动脑,由于不会阅读教材,所以不愿阅读教材,从而给记忆和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培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已刻不容缓。近几年,本人大胆教改,尝试着对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谈谈具体做法和感受。

一、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导言,培养学生把握历史基本线索及历史阶段的特征。

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学好历史,就必须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各个时期历史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而新教材每一章前面的导言,为我们提供了把握它的捷径。导言是每一章的灵魂。它一般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交代背景,二是概括课文重点及知识间的联系,三是阐明历史发展线索及阶段特征。在学习每章前,我都要引导学生弄清导言的主旨,做到"纲举目张"。如《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导言,我首先引导学生阅读第一段,看它说的是什么?(生:前的国际、国内背景:即欧美迅速崛起,中国日趋衰落),然后顺势再问第二、三、四段又分别概括了什么内容?(生:爆发的根本原因以及战争的性质、结果、影响),最后教师从总体上归纳出中国近代史既是列强的侵华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抗争史,还是无数仁人志士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这样,学生对这一章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其中每一章的知识,也为以后每章的学习提供了方法。

二、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正文,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及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课文的正文是学生阅读的核心.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正文时,一般都依据不同的课程引导学生设计出不同的阅读方法.有的课内容简单、明了,我在上课之初,会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宗明义的向学生讲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如《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依据课文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前中国、欧美主要国家状况如何?从中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2、爆发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3、性质如何?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解答问题,最终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有的课内容繁杂、不易理解和记忆,我一般引导学生对教材作一个整体的浏览,宏观上把握教材,挖掘教材中目与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将其化整为零,分成几个段落,让学生分步阅读,逐个解决问题,如《中国近代史》下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节,我首先引导学生从课题归纳出十年建设的特点(生:探索中曲折发展),然后统览教材,从每目的标题总结出哪些是成功的探索?哪些是探索中的失误?最后逐个解决每个知识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把较大的问题分解成多个小问题,以便各个击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另外,在引导学生阅读正文时,还要强调学生对历史事件主观见解的阅读和掌握,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正文重要注解的阅读,如新教材中的"中统"、"军统"、"军用票"、"三三制"、"三个世界"等,通过对这些专用术语的阅读,不但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图解以及课文小字,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深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理解,强化记忆,为解答材料解析题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所引用的史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教材内容的重要补充,一是对教材重要内容的的印证。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利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里引导学生阅读史材,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对于教材的重要史料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了解教材背景,排除有关文字障碍,并巧设问题帮助学生捕捉信息点理解教材内涵,为解答材料解析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教材P20在1933年的那段训话为例,我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这则教材中的"匪"、"匪患"、"内匪"分别指什么?2、这则教材反映了又提出了什么政策?他为什么提出这个政策?3、提出的前后两个政策,在本质上是否一致?为什么?

现行高中教材图文并茂、图示、小字甚多,有关人物、战场等示意图几乎每节都有,我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同时加强这方面的阅读,并针对不同图解提出不同问题,让学生讲解图示,这样不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由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多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取得了以下成效:

1、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阅读自学环节,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发现自己的能力,增强学习的信心。

2、 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我在教学中发现越是学习较差的学生越是不喜欢读书,其注意力也难以集中。教师教学中如果满堂灌,那么这部分学生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听进去,因为他们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每节课都给他们自己学习的机会,并带有强制性,使他们没有压力感,觉得不读书也行,不思考不行,那么坚持下去,他们就会养成学习的自觉性和科学的学习习惯。

3、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由于目前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因此多数学生没有时间去预习新课。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阅读教材的机会,其实质是预习新课,这样做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果。

4、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近代史课程总结范文4

关键词:历史;多媒体;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223-01

1.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集图像、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技术于一身,利用电脑将这些技术综合起来,然后进行加工处理的一种技术手段。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

历史学科是一门内容涵盖光,时空跨度大的人文学科,从内容上看,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中国古人认为史学是治国之学,帝王之学,可"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即所谓的"以史为鉴"。今天的史学同样是一门智能之学:从历史上,人们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从历史的文化遗产中,人们可以继承其优秀部分;从历史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培养历史感,即看问题具有历史意识、历史眼光。所以,在历史教学的智能培养上,今天更要发扬历史的智能功能,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和分析能力为核心,使他们成长为聪明的、有能力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中时期是培养学生建立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们要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顾问"、"参与者"、"协作者",课堂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让学生尽可能"活动"起来,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学习内容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使得历史课堂的教学变得灵活、生动和有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最终让学生在提高兴趣的前提下学史,进而悟史及明理。

2.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初中阶段,主要是学习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并且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史实。这些历史都离我们生活的年代较远,人物大多难以记忆,因此,初中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这些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打破课堂的局限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历史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观察、想象、分析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比如:在我国近代史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二•九运动",整个事件仅靠倾听教师的讲述显然不够。如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纪录片,学生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寒风凛冽的天气中,参加抗日救国请愿游行的爱国学生数量之多,感情之激愤。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冲破重重关卡,高喊着运动口号,通过画面和声音的冲击,引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接下来,通过罗列时代背景,充分发挥原始资料、历史图片、历史影片的作用,带领学生梳理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在学生对事件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可以提供相关的事件链接,包括"一二•九运动"的影响,当时国内外媒体的报道,学生可以自己操作计算机,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分析、想象和推理。教师围绕课程主题,设计丝丝入扣的课堂提问,让学生从网站上获取相关的史料,搜寻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评价。 此外,不同意见的学生可以组队进行辩论,培养学生从知识的整合能力发展到能力的整合。由此可以将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学习模式,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基本意识。通过这种网络环境的教学,进一步拓展学习的空间,挖掘学生思考的深度。在进行阶段性的课堂总结时,还可使用多媒体程序中存储的题库,测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便于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程。

教学中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具有较长时期的存储期限,历史事件的基本概念、地图地貌、相关人物等资料相对固定,如有新的史实被发掘出来,只需在原有基础上添加或修改即可。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备课效率,教师也可将自己的设计成果跟其他同行进行交流。

3.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尤其是动态演示,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他们的创造力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但常规教学手段也不应被忽视,单纯让器材讲课,而忽略教师的板书、语言和教态,那就走上了另一条呆板和僵化的道路。实际上,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是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入木三分的分析,都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践证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有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让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美)斯马尔蒂诺等著;郭译.教学技术与多媒体。[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8.1.(8)

近代史课程总结范文5

一、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真诚互动

如今的学生视野开阔得多,思维活跃得多,情感要直白和丰富得多。教师在设计、实施、评价道德教育活动时,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要得到学生的认同,教师要设法创造一种真诚、尊重和理解的气氛,在这个氛围里,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往往用各种方法检验教师的真诚。例如,教大庆精神,我放映“铁人”王进喜经典事迹画面。一名学生发问“老师如果你在现场你敢不敢跳下去?”这时50束眼光像聚光灯照在我身上,考验着我内心真正的声音,我是违心认为史实不会重演说假话、套话,还是真实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呢?最后我选择实话实说“老师很佩服王进喜在井场没有重晶石粉和搅拌机条件下,有勇气这么做,水泥会腐蚀皮肤,老师不敢跳下去。”全班同学没有讥笑我,而是抱以善意的微笑。接下去,我引导学生思考在新时代,我们应如何学习他的精神。

真诚的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扉,了解他们世界,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预设德育情境,捕捉德育契机

德育按功能分类有三个层次,动力系统(兴趣、动机、情感)、调控系统(意志、气质、性格)、导向系统(道德、思想、政治),由低到高层层推进。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德育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完成德育,强化行为养成教育。

1.情境设计多元化

历史教学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可以通过歌曲演唱、历史剧表演、辩论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如我主持校本课程《历史电影欣赏》,在初二上学期针对近代史放映《林则徐》《》《》等影片。通过实践总结出需要遵循的四个原则:真实、精选、澄清、参与。老师要选择既符合历史真实,又场面壮观、演员表演到位的影片。除了课堂,我们还可以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活动探究课《贵姓何来?》《改革开放三十年给家乡带来巨变》。

2.贴近学生生活经验

创设德育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教师要善于从细节入手,深入浅出讲解、演示,让学生感知。例如在上近代史《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了更直观展示,我提前收集图片制作课件。《还珠格格》剧照亮相长袍马褂辫子、周杰伦穿西装,学生看到自己的偶像复原历史开怀大笑。最后设计一道问题:“有关这些变迁在逐步被世人接受后反映了什么呢?”反映了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追求进步、文明、开放的思想永不止息。学生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不需要老师去灌输预定的思想。

3.追求情境一致

德育情境创设要能引起学生共鸣。初中生比较直率和童真,有一次公开课,执教老师精心指导排练《岳飞之死》历史剧,十几个学生,角色丰富,表演也很老到。大家屏气看,沉浸在悲壮中。演完后,表演的学生们松口气,这时候有的学生露出不合时宜的笑声,老师没有加以引导,也莞尔一笑。评课的时候,大家对此表示遗憾。英雄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壮志未酬被杀害。学生正常应义愤填膺,教师如果有意识去营造这种氛围,学生的情绪反应就会和历史情境一致。

4.老师主动参与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上,教师不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对立面。在学习《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设计一个德育环节,让学生谈谈对《义勇军进行曲》的感想,结果学生表达干巴巴。评课的时候,校长建议,让全班同学起立,创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老师带头参与高唱,学生心中的激情会自然迸发出来。经过二度设计,在另外班级实行,卓有成效。

三、发挥考试的杠杆作用

我们还可以发挥考试的杠杆作用,去引导学生。这几年泉州中考卷,有不少题目设计可以很好地观察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2007年中考:“假如你生活在1919年的北京,你是否会加人的队伍之中?请用一两句话说明理由。”2008年中考“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听到《》签订的消息后,你的爱国举动是什么?(举出一例即可)”这类题目是把学生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考验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近代史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 影视资源 优势 基本原则

“以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依靠于文献史料和考古发现,只能靠书写历史来想象曾经生活、生存过的情境。摄影技术的发明使得历史本来的面貌得以再现,影视作为记录历史原生态的记载工具正越来越受到历史学家的重视”。将直观新颖、形象生动的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源应用于课堂,可以弥补抽象空洞的讲述,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学生,对历史进行拟真复现,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

1影视资源在“近代史纲要”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1)有利于学生兴趣以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某一心理学家认为,“视听并用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历史题材影视信息视听兼备,使学生看到生动的画面,打破了时间限制,生动地再现以往的历史,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声、像等多种信息载体作用于学生,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和质量。”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源,用生动、直观、具有冲击力的画面吸引、感染学生,对历史进行了模拟重现,营造出浓郁历史氛围,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影视资源在课堂中的利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思考。以往的历史教学,教师多数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形式单一,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遑论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影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即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这一不足,如我们在讲授课程《》中,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歌曲《松花江上》,通过聆听悲壮的歌曲,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人民在国土沦陷后的悲愤心情,以及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加深了学生对的理解与记忆。

(3)影视资源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汉武大帝》电视剧中出现司马迁长胡子,骑马有马蹬等情况,编造南宫公主和亲的情节等等,这些情节明显与历史史实不符。鉴于此,教师可以借历史影视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大胆地对历史剧提出质疑,发表评论,指出历史剧偏离史实之处,让学生带着质疑去查找资料,从而激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养成敢于质疑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良好习惯。

(4)培养正确的历史认知能力,使学习者可以用视觉和听觉来“感受和经历”过去,不仅可以“读”历史,而且可以“听”历史、“看”历史,让学生从枯燥的课本知识中解脱出来,变抽象为具体、无声为有声,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了历史感知能力。如《》、《东京审判》等历史题材影视剧为学生提供了比较真实的中国近代史情景。

(5)影视资源的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怀。在《》一课中,我们可以播放影片《林则徐》中的几段视频,清朝官员军队吸食鸦片,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而普通百姓吸食鸦片,也会造成身心摧残,家破人亡。同时吸食鸦片也导致政府大量白银外流,出现银贵钱贱等现象。短短几个片段头,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此外,通过此影片,加深了学生对的认识,了解到的巨大危害,树立了防毒与禁毒意识。

2“近代史纲要”影视资源的类型

(1)历史影视资源主要为历史纪录片、文献片、历史科教片以及历史专题片。历史记录片所表现的人物及事情要如实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生动再现当时的历史原貌,不能违背史实,可以借助历史照片、遗物、文物遗迹等,能够弥补纸质历史资料的不足。但是,再好的历史纪录片也不可能是当时历史情景的再现,难免有所失真。我们在屏幕上看见的是被精心安排、设计的一些事件,也许不是事件本身,甚至也不是被当事人所证实的事件。

(2)历史剧情片通常展示的是国家重大事件或者重要人物,但历史剧情片都含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不是真正的历史。如《我的一九一九》、《铁道游击队》、《宋家王朝》、《》、《开国大典》、《红河谷》。还有一些戏说历史剧,比如《戏说乾隆》、电影《举起手来》等等。现在的历史剧尤其是戏说剧泛滥成灾,根本无视历史剧创作的原则,没有任何历史根据,全部是对整个历史的胡编乱造,与真实历史无任何关联,将大量的错误历史知识和历史史观、历史思维方式传播给广大观众,失去了其历史教育功能,甚至使观众误入歧途,认为这就是事实,超出了历史剧所应该有的“度”,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情。谈起历史剧的影响,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这样评述这一问题:“现在百分之四十到七十的孩子,说他们的历史知识是从那些戏说的电视剧里学来的――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郭沫若先生Υ朔⒈砜捶ǎ骸白魑历史题材的影视片,既然是再现历史,就不能把历史当成一个小姑娘,随心所欲,任意打扮;或者把历史当成一块面团,随意揉制。”

3历史题材影视资源在“近代史纲要”教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许多学生因为影视作品的形象生动,情节跌宕起伏,开始喜欢上了影视作品。喜欢观看历史剧是好事,但事物总包含两面性,有利就有弊。学生接受历史影视剧的情节内容后,一般会成为学生以后历史思维发展的基础,甚至发展成为今后学生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标准。所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应该扬长避短,在具体的教学中运用历史资源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适度性原则。若在历史课堂上过多地引用影视资源,不仅不能强化教学效果,反而会喧宾夺主,弄巧成拙。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影视资源,应该形象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突出所教内容的本质特点,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题材影视资源的积极作用,也就是要把握一定的“度”,历史影视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最优效果。

(2)精选性原则。要避免所选的影视资料繁琐、冗长拖沓,做到精挑细选,精益求精。在课堂中应用历史影视资源,要合理规划,安排得当。教师应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呈现最丰富有效的历史信息。如果形式上热闹花哨,只是强调感官刺激,而不展开积极深刻的教学思考,整堂课中,学生只看个热闹,流于形式,学生根本学不到终身受益的东西。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选择生动形象,能够突出教学内容,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影视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精而优,这是每一位历史老师在课堂中运用历史影视资源应该遵守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