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建筑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近代建筑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近代建筑

近代建筑范文1

关键词:包豪斯设计理念;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借鉴;人文关怀;中国特色

引言

包豪斯是20世纪最为著名、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学院,它改变了现代设计理念的格局,对于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也是十分深刻的。作为现代设计的摇篮,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校,它很好地解决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问题,为后来的工业发展以及建筑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近代建筑受近代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变化的影响下,呈现出多样的形式,包豪斯理念在中国的风行给中国近代建筑史留下了别样的风采,而包豪斯传达出的设计理念也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将时间限定在十九世纪后期的洋务运动时期、1902年到清末的新政时期、南京政府成立之前的民国初期以及成立之后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从中国传统建筑入手认识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分析包豪斯理念对于中国近代建筑设计的启发和影响。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受包豪斯设计理念的影响研究RESEARCHOFTHECHINESEMODERNARCHITECTURALDESIGNWHICHISINFLUENCEDBYTHECONCEPTOFBAUHAUSDESIGN

一、包豪斯设计理念

(一)包豪斯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

包豪斯于1919年成立,1933年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最终解散,可以说政治、经济、社会对包豪斯的影响深远。由于生存在动荡的年代,包豪斯的改革理想产生了多样的变化,同时内忧外患使得它不断变迁地址,理念上也不断地跟着发生改变。1.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由格罗皮乌斯任校长提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崇高理想,包豪斯在此阶段开始了一段理性的、带有构成主义色彩的科学探索。2.第二阶段(1925—1932年)德绍时期:迫于财政压力,包豪斯在德国德绍得以重建,并进行教学调整,以适应工业界的需求。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了包豪斯校长的职务,由瑞士建筑师汉内斯·梅耶(HANNSMEYER)继任。包豪斯在这位马克思主义者建筑师的带领下,将包豪斯原本的艺术激进逐渐扩大到了政治方面。最后梅耶也于1930年辞职离任,由密斯·凡·德·罗继任。密斯·凡·德·罗虽然竭尽全力维持着学校的运转,但是由于来自纳粹势力的压力,终于包豪斯在1932年10月纳粹党占据德绍后被迫关闭了。3.第三阶段(1932-1933年)柏林时期:密斯·凡·德·罗将学校迁移至柏林的一座废弃的电话制造厂中,试图将学院作为一所私人机构维持下午去,但是随着希特勒的纳粹政府上台,包豪斯的理念无法与之融合共存,密斯终于于该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性关闭。1933年的11月包豪斯被封闭,历时14年的包豪斯宣告瓦解。

(二)包豪斯的设计教育观念

1.包豪斯的原则:艺术虽然超越了一切方法,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它自身是不能被传授的,但是技术可以被人传授而掌握,所以要坚持艺术和技术的统一。其次设计的目的应该是人,而不是单纯的产品,艺术设计应该以人为本,而不是一味强调工艺的作用。最后设计的进行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原则,否则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设计。2.包豪斯的核心观点的内容及含义: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是包豪斯的核心观点,有第三个基本要点:一是要把艺术家和传统手工艺工匠结合在一起;二是要把美术和工业化大生产结合在一起;三是要让设计变得更加大众化,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单纯地为少数贵族服务。包豪斯提倡简洁,这样更便于工业化流水线的生产。

(三)对于包豪斯的定位、局限性和评价

包豪斯不是一种风格,也不是一种流派[14].这一点在格罗皮乌斯的文章《新建筑与包豪斯》中有明确说明。总的来说,包豪斯应该是一种观念,一种关于现代社会如何发展的艺术设计的观念,当然这种观念需要继续发展,继续完善。包豪斯对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巨大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包豪斯风格是一种国际主义的风格,是一种工业发展的产物,是对于传统工艺的一种颠覆。但是由于他没能很好地注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他过分讲究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以及产品的经济效益,以至于导致了工具理性主义在建筑领域的泛滥。一些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建筑遭到破坏,一些极具特色的人文建筑逐步被瓦解,到处都是包豪斯建筑样式的几何方块。可以说包豪斯带给人们方便和经济效益,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一些本应该存在并发展下去的城市地方特色主义。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中国在吸收包豪斯理念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放弃了本国的建筑特色,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艺术思想也受着功能主义泛滥的影响在悄悄改变。我们应该要深刻思考这个问题.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国情的关系以及中国艺术设计界对于包豪斯研究的不足,势必存在中国对于包豪斯的负面评论,但是大多负面评论都是针对包豪斯理念中的国际主义风格的。田自秉先生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对包豪斯国际主义风格中缺乏人性化与情感设计的机械主义风格作为包豪斯的主要缺陷而单独列出。在如今日星月异的单位产品的复制年代,建筑的复制必然导致文化和思想的单一性,阻碍了民族多样性的发展,更限制了艺术多样性的延伸。

二、中国近代建筑设计

(一)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及发展过程

1840年作为近代建筑史的起点,对于终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包豪斯与中国近代建筑的关系,将近代史的终点截止到1977年。从1864年的洋务运动开始到1900年清廷改革(建筑事业肇始)到1928年南京政府成立(建筑界第一次实践期开始)最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筑界第二次实践期开始)。

(二)中国近代重要建筑作品

根据建筑作品来说,中国近代建筑大致有两种类型:延续型和影响型。一种是承袭中国传统建筑的模型,如图1、2,而另外一种是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如图3、4。西方外来建筑对本土建筑的冲击、融合与交叉使中国现代建筑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依据创作主体的不同,中国现代建筑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近代国外建筑师在中国创作的作品,另一类是近代中国建筑师的创作作品。目前,国内外学者根据各自国家的需要,对建筑的研究重点也有所不同,较突出的有日本学者西泽泰彦对日本建筑在中国建筑的研究以及华纳对德国建筑在中国的研究。在中国方面较突出的是张复合对北京许多重要建筑的研究以及刘凡对南京中山陵的设计竞赛和建造过程的研究。

(三)Artdeco风格在中国的兴起

ArtDeco风潮在上海的兴起充分体现了西方建筑对中国建筑的深刻影响。1923年的汇丰银行大、1929年的沙逊大厦如图5是上海最早的ArtDeco风格的高层建筑,这些建筑用几何图形代替了繁复的装饰,线条开始变得简练,但是也有类似古典建筑的一些特征。上海的沙逊大厦、国际饭店、锦江饭店以及衡山路上的很多高级公寓就是“ArtDeco”的典型代表。这种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古典主义,同时也借鉴了工业革命时期兴起的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可以说ArtDeco风格是古典主义到包豪斯理念的一个过渡,它体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新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新的高度。

(四)中国近代建筑思想

19世纪70到80年代,早期改良派就曾提出“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口号,主要目的是要坚决反对顽固守旧并鼓励人们向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学习。19世纪末,守旧派和激进派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守旧派认为西学的传入对本土的发展没有好处,坚决的反对向西方学习,但是激进派则认为中国不但要学习西方的技术,更应该学习西方的制度。张之洞所说“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于一”。严复针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出:体用是就一物而说的,“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于是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很多建筑师开始效仿西方建筑的设计造型,但是在“民族主义”和“中国本位”思想的影响下,建筑师们没有单纯地模范西方建筑,而是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进行融合,尝试将西方建筑本土化。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逐渐融入到中国近代建筑设计中,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要属包豪斯理念了。它带有明显的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色彩,使中国的近代建筑也逐渐地朝这方向发展,很多适应于工业化社会需求的建筑拔地而起。

三、包豪斯对中国近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一)包豪斯和中国近代建筑设计的历史渊源

“包豪斯与中国设计界的关系非常独特,因为它已不是包豪斯在中国的简单移植,而是演变成中国设计界在20世纪追求提高生活质量和设计水平的自觉努力。”——中国文联副主席、清华美院名誉院长冯远。[11]在时间上来看,中国近代建筑始于1840年,而包豪斯思想的产生是在19世纪末,在1919年包豪斯学校的成立之后才正式地被校长格罗皮乌斯提出来。但实际上在包豪斯流传到中国之前,中德两国之间就已经有了交流历史,可以说有200年的时间之长。明末清初之际,德国的耶稣会士汤若望就将很多东西方的科技知识传入中国,如《大统历》《侧日说》《几何要法》可知。之后德国的传教士编纂了最初的汉德字典,更加推动了中德的文化交流。其后更多的哲学家和作家也纷纷发表文章和著作表达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20世纪中叶,中德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1930年在上海成立的东亚博物学会和民俗学会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其后去的留学生也日益增多,他们在包豪斯早期在中国的传播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其中突出的主要有陈之佛、庞薰琴、雷圭元和郑可等,他们回国之后很好地实践了工艺美术的创作,为中国近代建筑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石。此后,包豪斯理念被逐渐介绍到中国各大艺术院校中,教育体系的传播使得中国的建筑设计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包豪斯之核心观点在中国的发展

由于中国近代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包豪斯的引入逐渐适应了时代的潮流。中国的传统理念是“天人合一”,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的艺术设计没有很好地处理传统理念与包豪斯理念的关系,以至于随着近代建筑的日益发展,设计师们开始盲目的追求现代主风格,而忽略了传统设计的发展和融合问题。包豪斯理念传入中国,可以说给中国建筑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同时对中国的传统建筑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1.积极指引:包豪斯先进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设计理念给予了闭塞1“承续型”之贵阳北天主堂图2“承续型”之广东开平碉楼图3“影响型”之青岛火车站图4“影响型”之哈尔滨江畔餐厅图图5沙逊大厦的近代中国强有力的一击。在一定程度上,包豪斯设计理念使中国工业化时期的设计符合大工业化的需求,降低了生产成本,使中国紧跟上了历史发展的潮流。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并逐渐展开了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中国建筑逐渐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此阶段的中国的历史道路非常崎岖。紧随其后的大规模的、有计划的国民积极建设计划也逐步启动,建筑事业也日益步上正轨。包豪斯理念在中国的传播活跃了中国近代建筑思想和活动,使得中国近代建筑逐渐摆脱狭隘和闭塞,而开始走向开放和兼容。其“艺术与手工艺相结合”的理念顺应了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工业化的发展需要,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2.消极影响(1)被冲淡的人文主义:设计本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设计作品应该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关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建筑设计,同志特别强调,要贯彻“以人为主,物为人用”的原则。但是包豪斯理念过于强调功能主义,而忽略了最基本的人本主义。中国传统主义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从古到今,中国一直承袭着这种思想,可以说这种思想一直存在于中国人的心中,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自然主义,很多的生活用品或艺术作品都离不开自然主义。它反映了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代表的是中国的独特的人文魅力,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伟大历史成就。然而在包豪斯的影响下,人本主义似乎渐渐被冲淡,全世界的建筑趋于统一,个别的独特文化建筑形式没有很好地被保留下来。包豪斯强调艺术和工艺的结合,工艺即是结构和功能综合运用,如此说来功能就是美,因此自然主义的美反而被扼杀了,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功能主义。(2)艺术设计教育的模式化:包豪斯理念的传入使得中国艺术教育部的意识形态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艺术设计的教学仿佛被蒙上了特定的结构模式,课程确实更加规范和全面了,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了学生的艺术发挥。一方面模式化的好处是使得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大纲更加规范全面有效,使学生和老师的考核有了一定的标准制度,给公司人员入职提供了一定的评价体系。对于整个设计教育的大环境来说是有成效的,便于统一化的管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模式化也有其缺陷。这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还扼制了创意的产生。设计教育教学走入范式化和程式化并不利于创新设计的产生。学生和老师再这样的模式系统下很容易走入死胡同,这也许是人才的损失和浪费。因为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被范式化和程式化的,而艺术设计中必然含有艺术的成分,艺术和设计本就是不分家的,设计又是超出美学的,所以艺术设计同样也不能被完全地模式化。(3)传统活力和人文关怀的遗失:包豪斯的诞生就是为了要适应日益发展起来的工业化社会,它强调现代文明设计,漠视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认为传统是阻碍建筑设计发展的不利因素,一味鼓励设计师们摒弃传统,重视设计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但其实不然,我们知道没有文化传统特色的积淀和借鉴,建筑设计是没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的。丢失传统文化的建筑缺乏其应有的活力和人文关怀。中国艺术设计历史悠久,虽然主要是通过手工业的规模发展起来的,但是期间的各种艺术作品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性元素的存在才能让设计大放光彩,而没有人文关怀和民族特色的建筑设计终究是冰冷的和活力缺失的。

四、中国近代建筑设计的现代主义之路

现代主义风格建筑书与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大变革是其发展起来的主要因素。中国近代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基础,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现代主义建筑一些批判性的思考,是现代主义建筑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它强调功能主义,提倡“形式服从功能”;它强调新技术的应用;它体现了一种新的美学观点,并不提倡兼收并蓄的复古思潮和繁复的装饰;空间应结合环境进行合理组合。那么要如何更好地发展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呢?1.承认本国传统文化优势、重视人文价值:我们应该要主动看到中国传统特色建筑的优势,继续挖掘传统的精华,将之合理地运用在中国现在建筑设计中。中国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显然不能也不应该离开传统文化的字样,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要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它。“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此观点由国际著名设计大师乔治·亚罗提出。我们在进行现代设计的同时,要善于发现中国文化的内涵,加深对中国文化多元化组合的理解,以便更好地创作出有传统文化内涵同时又符合现代化主义的好作品。2.结合包豪斯设计理念和中国国情:首先要继承包豪斯理念的精华部分,继续保留中国近代建筑设计的优点,同时也要会晤到包豪斯理念给中国建筑带来的消极的一面。要在中国建筑设计汇总糅合进包豪斯的精华部分,并加之以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其次要让设计更人性化,逐渐以人的需要作为服务宗旨;将传统建筑元素和现代艺术风格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依旧坚持科学性和艺术的融合;坚持结合中国国情,同时要富有创意和激情,这样才能做出好的建筑设计。

五、结论

近代建筑范文2

本文主要就近代天津中西合璧建筑的背景、形式特点、设计方法等三个方面法来阐述近代建筑对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

中西合璧;天津;近代;融合;建筑环境设计

1天津近代建筑环境设计的背景

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侵入中国,由于九国租界在天津的设立,使其成为近代史中特殊的城市。此间,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留洋归来的建筑设计师,给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带来了新的文化冲击。首先,处于近代的天津建筑,正值国际建筑的发展。此时城市建设因租界也发生改变,英、法租界形成古典主义银行建筑风貌,法租界劝业场一带形成新的商业中心,自成体系的意租界成为住宅区等等。中西建筑风格杂糅直接影响近代天津形成独特建筑风貌。其次,在这一时期内,西方各国建筑还基本上都处在由传统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古典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洛可可可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折中主义建筑等。中西建筑元素融合,是形成独特建筑风貌背景的关键原因。

2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融合的建筑形式及装饰特点

2.1近代建筑的主要形式

较短时期内各种类型、风格的西式建筑一起涌入天津,与以往的建筑形式互相交织到一起形成新的建筑风格,主要的建筑形式有以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为主的建筑,不同历史时期样式的结合的建筑,异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的建筑。

2.2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融合的建筑装饰特点

(1)建筑装饰以雕刻为主,简洁实用。

(2)延续西方建筑的简化、折中、抽象.

(3)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的杂糅融合。

(4)本土文化受南北方各地习俗的影响。

3近代天津建筑环境的主要设计方法

3.1西式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有机结合

东莱银行是典型的欧洲折中主义与中式元素交融的作品。建筑顶层塔楼西式攒尖顶,将西洋尖顶与中国传统的圆锥形屋顶相结合。其建筑入口的柯林斯柱廊与中国方形回纹图案柱头相搭配,西式建筑的建筑风格中带有中式元素,装饰纹样十分丰富。

3.2西方建筑形式与传统本土建筑材料相结合

疙瘩楼是本土建筑材料与西方建筑风格融合的杰作。其建筑外壁采用琉缸砖,并因其斑驳凹凸得名,老百姓称之“疙瘩砖”或“过火砖”。建造师运用琉缸砖材质营造出肌理变化的建筑立面,达到了天津传统本土建筑材料与西方建筑风格的统一,在气氛上加强了西化建筑在当地的自然性与融合性。

3.3天津本土装饰元素在西方建筑在的运用

大清邮政津局是当时中国邮局的心脏。在建筑艺术史上,是西方建筑与天津传统砖雕石刻艺术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建筑外墙采用中国传统建材青砖砌造,配以美丽的砖雕花图案。窗户大部分采用弧形拱券,窗间搭配精美的砖雕纹样,并用传统的砖雕技术雕刻西方纹样,立柱采用罗马券柱式,使建筑显得连续而饱满。

4近代天津建筑环境设计对当代设计发展的启示

4.1近代建筑对现代建筑发展的有利之处

第一,有利于打造城市文化地标。中西杂糅式的建筑装饰手法在天津近代建筑中被充分表现。第二,影响城市建筑的装饰手法。“中西交融”与“中国本土建筑形态”的结合对建筑业产生了极大地启迪。

4.2近代建筑队现代建筑发展的弊端

第一,削弱城市建筑本土特征。天津的西方建筑形式,在给天津城市带来新风貌的同时,也大大削弱了城市建筑本土特征。第二,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运用。西化的文化模式会导致中西审美的趋同性。

4.3由近代天津建筑对现代建筑环境设计发展产生的建议

第一,注重本土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的运用。带有地域特点的本土传统文化,是当今社会呼吁保护的。让中国更多地建筑在时展的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具有本土文化特点标签的象征。第二,沿袭城市发展脉络,保护城市特色。在进行现代建设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原城市独特风貌。用新技术新材料去修复老建筑,维护好城市建筑发展的脉络,对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具有重要意义。

5结束语

传承中国带有区域性的传统文化元素,使本土文化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沿袭城市发展脉络,对现代建筑环境设计设具有极大的意义。

作者:赵亚 钟意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近代建筑范文3

关键词:大连;近代建筑;浪漫;旅游文化;认同策略

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吸引游客以及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近年来大连已经逐渐从观光型旅游城市向度假休闲型旅游城市转变,并主要通过“浪漫”旅游文化吸引并留住游客。

一、大连近代建筑文物概览

大连地区受到近代历史和社会的影响,建筑风格包含古典主义、近代欧式风格、俄罗斯风格、欧美折衷主义、哥特式风格、日式和风风格、文艺复兴风格等。虽然城市中各种建筑风格千变万化,但是整个城市风格却相得益彰,没有给人以杂乱的感觉。如关东州厅旧址,始建于1900年,位于大连旅顺口胜利塔西段,是典型的俄式风格建筑,目前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河本大作旧居,始建于1938年,位于中山区枫林街,是占地500多平方米,主结构为砖木构造,外墙以花色不同的石砖装饰,门厅使用枕木作为装饰,搭配大理石,凸显出日式建筑含蓄的风格;大和宾馆旧址,始建于1909年,直至1914年才建造完成,总建筑面价达到1万多平方米,建国之后改称为大连宾馆。在近代历史上,曾经有众多名人在此居住过,如、张学良、等,因此大连宾馆也被称为大连中山广场上故事最多的历史建筑。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大连不只是为了游览山海风光而是被大连地区独具“浪漫”风格的建筑群所吸引。大连的近代建筑既区别于西南地区的游廊支柱、落花流水,也不同于江南地区的黛瓦灰墙、古镇清幽,而是独具浪漫活泼、洒脱欢快的城市文化风格[1]。

二、大连旅游文化建设

若要想发展一个城市的旅游行业,首先要加强当地旅游文化的建设。部分研究者认为大连是一座仅有百年发展历史的年轻城市,其文化底蕴不够厚重[2]。相较于南京这种六朝古都,大连在历史并不是经济政治中心,也不像苏杭等地历史名城一般有众多的风流名士,因此众多学者认为大连缺乏历史氛围和文化内涵。但是在研究旅游文化过程中,并不是要简单地将文化与旅游结合在一起,而是讨论二者结合的契合点以及融合模式。旅游文化的建设将文化价值作为依托,依据旅游各元素,将旅游的主体与客体作为基础,使其能够在旅游产业优化过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旅游文化范围与含义广泛。大连近代建筑文物从饱受侵略和炮火的洗礼到如今的现代文明,已经沉淀出独特的历史韵味;从充满战火与?烟的辽东海岸到充满“浪漫”旅游文化的现代大都市,逐渐发展为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文化城市。众多学者认为大连缺乏旅游文化而空有旅游资源,实际上只是目前缺少对于大连旅游文化的深层挖掘,对于当地旅游文化的深入研究更是不够充分。若要大力发展大连地区的旅游文化,必须将现有文化作为立足点,挖掘旅游与文化之间的有效契合点,以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有效发展现有旅游资源,并且将原有旅游资源赋予更具历史价值与爱国主义的文化内涵。一方面进一步发掘现有建筑文物“浪漫”风格,另一方面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将大连建筑风格与地理特色相结合,以山海风光、田园风光与建筑风光为依托,打造特色旅游文化网络。不仅如此,还要深度发掘大连近代建筑文物“浪漫”风格,提炼城市建筑文化。如上文所述,大连地区建筑风格文艺气息与浪漫氛围具有独特性,汇集东西方众多国家的建筑特色与造型风格,现代建筑与古典风格互相映衬,别具风趣。近年来随着大连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力度的不断增强,房地产经济迅速崛起,因此在许多历史文物建筑周围增添了很多现代建筑,二者相互融合,呈现出别样的“浪漫”旅游文化。大连城市建设风格同样彰显了当地人民兼容并蓄的处世风格,既具有包容性又具有创新性,实现旅游文化的多元化组合[3]。近年来,大连地区不断建设各类新型建筑,为了不影响当地建筑文物的风格,新型建筑既具有现代风格,又对建筑文物风貌进行改良,使大连散发出浪漫的建筑文化气息[4]。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极具现代风格,低矮古朴的建筑文物又具备西方古典艺术,再加上大连地区星罗分布的各类广场,年代感与现代感相结合的有轨电车,共同绘制了大连地区特色旅游文化景观,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徜徉在富有浪漫气息的旅游文化氛围中。

三、文化认同策略构建

(一)加强城市“浪漫”旅游文化宣传力度。为了提升游客对于大连近代建筑文物“浪漫”旅游文化的认同感,需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力度使游客旅游文化认同感得到有效提高。通过大连当地的纸媒、网媒如大连日报、大连旅游网以及大连晚报等主流媒体宣传大连近代建筑文物的“浪漫”元素,发挥舆论的强大作用,动员全体市民关心大连近代建筑文物“浪漫”旅游文化宣传工作,以此提升游客对“浪漫”旅游文化的认同[5]。

(二)开发推广有关近代建筑文物“浪漫”旅游周边产品。大连旅游的发展思路始终是市区为中心,以金石滩、旅顺以及周边区县作为辅助进行大连旅游规划,以打造国际化、高品质的国际旅游名城。自2015年开始,大连旅游发展委员会已经贯彻落实“品牌战略”,打造了“浪漫之都”旅游品牌,生产并销售了多种旅游产品,大力宣传“浪漫之都•时尚大连”的旅游宣传口号,以塑造优良的旅游城市形象[6]。有关大连的旅游产品包括海产品、特产水果、贝雕等。其中,具有建筑文物特色的贝雕工艺品选自大连地区贝壳,雕刻当地欧式建筑文物,这类艺术品的制作及销售旨在宣传大连地区建筑文物“浪漫”旅游文化,同时也能给为旅游产业带来收益,带动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增强游客对于大连近代建筑文物“浪漫”文化旅游的认同感。

(三)扩展游客来源。大连建筑文物包含俄式风格、欧式、日式等多种风格,因此保护性发展模式存在重要意义[7]。近年来,大连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俄罗斯、日本与韩国游客一直是大连主要旅游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从国际短程旅游扩展到欧美中远程游客,丰富多国旅游客源,避免一味只发展短途旅游的问题,主要原因是避免个别国家出境问题对大连旅游产业的影响。

近代建筑范文4

关键词:大运河;镇江;工业建筑遗产;现状;调查与分析

1大运河镇江段近代工业的发展形成

1.1镇江近代工业与城市发展。镇江始于1861年开埠通商,1861年至20世纪初,镇江基本形成“老城区—商埠区—租界区”的分布格局;20世纪初,城市中心向西转移,当时镇江城可分成四个区,一区城内,二区河北日新街一带,三区西门大街一带,四区小码头街一带(主要是新河、金山河区域),小码头区域后因其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交通优势成了工业集中地带。

1.2镇江近代主要工业及形成。镇江城市的演变发展与大运河水运交通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即1861年,镇江成为长江沿岸第一个开放的通商口岸,英国、美国领事馆等建筑随之建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工业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建筑结构以及形态的变化,可以说镇江工业建筑的发展历史就是镇江的城市发展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镇江开始出现近代工业,1894年西津坊先后建立的四经丝厂和大纶丝厂,是镇江近代工业的起点。1895年,镇江开始创办剿丝厂、面粉厂、榨油厂、火柴厂等工业厂坊。此后,清政府又出于“自强”、“求富”的需要,兴办近代工业和新式企业,电厂应运而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镇江民族工商业逐渐兴起,初期成立的工厂多达45家,主要包括贻成面粉厂、荧昌火柴厂、大纶丝厂、织袜毛巾厂等,初步形成了镇江早期工业实业的新局面。①

2大运河镇江段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现状调查

西津渡位于镇江市长江与古运河的交汇处,古代及近代的交通地理位置十分显著。该区域工业建筑兴起于镇江设立外贸口岸的时期,早期的工业建筑大多属于殖民性质,中后期民族工业建筑逐渐发展,形成了当前独具特色的西津渡工业建筑遗存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体现出镇江典型的大运河工业文化特征。当前大运河西津渡工业建筑遗存区,通过相关部门近20年的不断探索与尝试,先后对印刷厂、农药厂、滤清器厂进行了可行性的保护与更新。例如,原印刷厂内的单层工业厂房与临街的二层厂房建筑遗产,结合其自身建筑风格经整修后形成现在的“西津画院”和“清水湾温泉中心”;原农药厂办公楼遗产经设计改造后,形成具有传统历史建筑风貌的“镇江菜馆”和“八分饱·西津会”;另外一处五跨度厂房结构类型的原滤清器厂经更新改造后,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餐饮、住宿、酒吧综合场所,即当前的“滤清厂·1966”和“蓝色海洋西餐厅”。总之,更新改造后的大运河西津渡建筑遗产区,逐渐成为集公共旅游参观、休闲娱乐、场馆展示、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创旅游历史街区。②特别是位于长江路的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是一座砖木结构两层西式建筑风格的房屋,融合了西方建筑形式与中式传统建筑形式的精髓,于1982年被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被改造为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另外,美孚洋行旧址被改造为镇江市工人养老院,镇江市自来水厂在原址上重新修缮,镇江解放前的火车站(镇江西站)在拆除重建时,保留并恢复了独特外廊式建筑风格的工务段用房。20世纪80年代,镇江税务司公馆临时作为前进印刷厂的办公用房,其主体建筑是二层砖木结构,仿西式楼房,这个建筑见证了帝国主义进行经济侵略与掠夺的历史。20世纪初,民族工业得到发展,海外引进的机械和电力设备使工业建筑在房屋高度和空间结构上往高大方向发展,逐渐形成近现代工业建筑的特征。经调查统计,现在镇江大运河沿线历史工业建筑遗存区共有8处,其中近代轻纺工业制造企业有15家,近代轻工业企业有10家,近代主要重工业企业有9家,近代工业相关企业或单位有8家(表1)。

3大运河镇江段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分布及问题

3.1分布现状。近代以来,镇江段大运河沿线已成为轻工业厂房的聚集区,依托传统的商市码头和手工作坊区在运河沿线兴建大型工业区,将近代工业企业和传统城市肌理相融合,进而展现出港口城市独特的工业景象。镇江主城区工业建筑遗产类型主要包括租界建筑、近代工业建筑、近代办公建筑3大类型,主要以民国之前建立的工商服务、市政,名人居所,工业企业办公楼等非生产性建筑为主,并形成以相同行业类型集聚的分布特征。租界建筑主要分布在现今的伯先路周边,也是近代工业相关的政府机关集聚基地;以家庭手工作坊和小型民营企业为主的纺织类工业建筑主要分布在镇江的老城区内;另有一批以大运河西津渡为中心,至今仍然完好保留着英美领事馆、美孚石油公司、海关邮局、内地会教堂、镇江商会等主要的建筑遗产资源。基于解放前镇江传统经济演变并受到帝国主义的强烈影响,镇江工业建筑遗存风貌呈现出独特的历史景观形式。现存的工业建筑遗存多为外资建立的办公楼,以西方古典主义、中西折衷主义为主,目前均保存良好。伴随着近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镇江工业生产区逐渐从老城区中脱离而出,在沿江口岸和运河沿线建立了大型工业生产聚集区,从而演变成港口工业景观,此类大型工业生产厂房在建造过程中深受西方建筑的影响,在建造规模上均以单体建筑为主,并开始采用新结构形式。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镇江工业建筑遗存主要以企业及相关的办公建筑类型为主,并且多数工业建筑遗产的分布与其历史年代的时代特征相契合,但也有少量建筑在近代战争中,由于民众不满侵略者的暴行对租界内建筑进行毁坏,例如英领事馆旁的郭怀义、马礼德寓所均为后期重新修建。

3.2共性问题。镇江工业建筑遗产目前已经有明确的法理保护,但信息化管理相对滞后,政府投入改造与保护的资金依旧不足,对于更多的工业建筑遗存该如何保护规划还缺乏明确的政策推动。当前镇江工业建筑遗存的改造利用多是从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将工业遗产视为一种经济资源来利用,却轻视了工业遗产中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认同之间的联系。对工业建筑遗存仍然停留在再利用层面,在引导公众参与、确立保护目的、设置保护方法方面仍有欠缺。工业建筑保护的前期研究和准备工作并不到位,尚未构建完善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数据库,不能及时掌控遗产的信息数量和修缮使用情况,部分次要工业建筑遗存由于没有及时被录入监管,已经荡然无存。③镇江具有深厚历史价值的工业建筑本应全址保留,但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被过度改造或挤压,本该保留的结构强行拆除,再进行“仿古”、“造假”,失去了原有的建筑风貌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近年来,大量工业遗存改造成为文化创意园区的建设热潮,导致了工业遗产改造后同质化的问题凸出,受到此热潮影响,镇江市也面临着“千城一面”的危机,传统工业区遗留下的自然景象和建筑景观共同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貌。④工业遗产在改造中一味追求文化创意,缺乏对经济产值跟城市发展是否同步的研究,容易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与城市发展方向相悖[10]。工业遗存是城市发展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是城市产业发展的时代印记,展现着当代城市产业类遗产的文化特质。⑤镇江现有多处老旧历史工业厂区、建筑群缺乏政策支持,在城市建设中面临拆除或正遭受人为破坏,久而久之,这些历史遗迹将成为再也找不回的记忆。而那些相对保存完好的工业遗产在改造中也存在着缺乏地域性文化元素的融合,工业文化难以贯穿于活化过程,工业遗产区域文化链的断裂等问题都需要重视和研究[11]。工业建筑遗产活化更新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挖掘提炼历史遗产背后的文化价值,从而推动老旧工业建筑遗存能够重新焕发二次生命,社会价值经久不衰。

4大运河镇江段工业建筑遗产的特征分析

4.1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建筑风格。镇江现存的工业建筑遗产体现了帝国主义对这座开放口岸城市所造成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始于租界建立之初,并一直持续到民国以后。在已统计的工业建筑遗产中,西式风格与中西合壁风格的建筑占八成,受近代工业生产工艺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中式建筑已无法满足工业生产操作的空间需要,建筑主体结构采用西式建筑的形式,以常见的拱券结构立面形式为代表,而局部结合中式装饰,形成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风格(图1)。少部分的民营企业家故居、公所、会馆采取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例如郭礼征故居、光肇公所都体现了传统江南民居的建筑特色。近代镇江工业建筑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碰撞的产物,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建筑新型功能材料,如水泥、机制砖瓦、钢筋混凝土、玻璃、金属等,以及兼具承重功能和装饰作用的西式拱券结构,都是近代镇江工业建筑的典型风格特征。

近代建筑范文5

关键词:广东地区;建筑制度;室内空间;坐具形制;物质文明

1近代广东地区室内坐具形制与建筑空间礼制文化的关系

1.1室内坐具是社会礼制文化发展的产物。坐具作为中国礼制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的产物,其有着相当严格的使用制度。就先秦来说,周代就有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不同名分的人需要根据各自的地位来规范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周代对于各个朝代器物的使用、秩序的建立有着深远的影响。先贤思想家孔子根据周代的礼乐制度撰写了《周礼》、《仪礼》、《礼记》等著作,这些著作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被经学家注入新的含义,以此用于规范各自朝代中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因此周朝在一定意义上奠定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的礼制文化,这让器具的使用、营造、装饰有了特殊的意义,可以说中国坐具的发展是伴随着礼制文化的演变,而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坐具中的礼制文化现象做出总结。

1.2建筑空间中的礼制文化对室内坐具形制的影响。探讨岭南地区室内坐具与建筑空间关系的同时,还需对室内坐具的时代风格做出分析。近代广东地区是室内坐具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潮汕地区宗族祠堂中坐具的造型和摆放位置都蕴含着传统空间秩序。从传统建筑空间中的高低椅坐礼来看,其诠释了空间中权利“在场”的礼仪文化。例如,在《新刊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的《莺命童吃饭写书寄生》插图中,描绘了用坐具高低关系来彰显身份地位的不同,童侍坐在低于?杌的坐具之上,饭菜置于带托泥圆形高束腰圆?,崔莺莺坐于另一张带托泥圆形高束腰圆?上研磨书写,其礼仪规范造就了近代坐具在使用功能之外的象征文化符号。此外,近代广东地区建筑空间关系的变化对室内坐具设计观念产生一定影响。在近代社会建筑空间中往往通过器物来营造等第关系,例如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也在其著作《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指出,自周代以来屏风就是汉族传统礼制的象征,并且通过屏风和坐具的结合树立起中国古代室内建筑空间的礼仪与秩序。因此,通过研究近代广东地区室内坐具形制与建筑空间礼制文化的关系,对坐具中的文化现象做出展望。

2近代广东地区建筑制度变革对室内坐具发展的影响

2.1建筑制度的变革促进室内坐具商品化。我国近代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共同促进了社会意识形态转变以及近代建筑制度的变革,广东地区建筑制度的变革并非仅仅趋向于样式风格的变化,而是形成一种系统又多元的商品经济模式,并延伸到空间内部中。建筑制度的变革是以其外向型经济格局为前提,促进建筑活动中各要素商品化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使人们的目光逐渐深入到建筑内部环境和功能器物中,并促其商品化活动的展开。另外,室内坐具作为建筑内部功能器物存在,依附于建筑空间风格发生相应变化,形成当时社会文化以及社会心理的直接反映。在近代广东地区殖民文化的影响下,设计的概念逐渐被人们开始认知,人们逐渐对空间内部功能器物进行技术与艺术的综合设计,促使室内坐具作为单独的手工艺设计门类从建筑空间礼制文化象征的角色中分离出来。此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制度的变化并非单一趋向于样式风格的视觉变化,而且还导致了建筑空间的商品化,又延伸出空间器物商品化模式,并划分出功能与形式以达到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近代广东地区室内坐具的产业化模式也由此开始形成雏形。

2.2建筑制度的变革促进室内坐具产业化。我国传统室内空间发展之初主要依附于建筑内部的界面装饰、家具、艺术品陈设来实现其自身的美学价值,坐具在传统室内空间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建筑空间中的功能器物,又是空间礼仪秩序的象征。近代广东地区建筑设计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影响,设计的概念从懵懂到熟知,随着改革开放,室内以坐具为代表的木作逐步归类为家具设计领域,设计理念也由传统的二维模式转变为现代的三维模式,并从建筑内部空间的功能器物角色中独立出来,作为单独的设计门类。不难看出,建筑行业制度的变革对建筑内部空间装饰与室内家具类型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人们的注意力逐渐从对建筑外观的关注转移到室内的功能器物上,逐渐带动家具设计行业的兴起。近代广东地区借助自身“得风气之先”的环境优势,大批量生产满足人们需求的坐具类型,并进行出口贸易,坐具在家具设计行业中逐渐走向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3广东地区室内坐具形制的近代化演变

3.1近代广东地区室内坐具风格西方化。中国坐具受到西方坐具形制影响是在18世纪末的乾隆时期,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器物进入中国,从而为坐具的形制发展开拓了新的风格,在当时广东沿海地区已成为中西合璧样式坐具的主要生产地。西方设计思想传播下的广东地区在一定意义上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最初的西方样式,近代室内坐具不能单纯地从自身发展的维度去看待其文化的变迁,我们更不能孤立地从坐具本身来研究一个时代赋予其形制的特征。因此,在研究传统室内坐具近代化演变的同时,实则是为了更好地去理解物质文明的演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西式设计思想和设计风格与岭南传统文化所能提供的参照有很大不同,它提供的是一种现代性的形象,而同建筑相比,室内坐具为适应空间环境更新频率较快,对潮流把握更为敏感,形成这一社会阶段人们意识形态视觉化的集中体现,从而揭示了中西文化融合中消化与吸收、同化与顺应的历史现象。

3.2近代广东地区室内坐具形式多元化。广东地区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开放通商口岸的地区,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西方设计思潮的融入使建筑空间设计风格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以传统木构建筑发展角度来看,座椅是建筑的缩影,因此室内坐具形制也经历了逐步的演变。从广东地区近代室内坐具形制来看,由于受殖民环境影响,坐具形式在岭南传统基础上有所创新,传统结构中融合西式元素,构成中西结合的坐具形式。以广州为中心的通商口岸,生产中西合璧款式的室内坐具成为当时家具手工业的主力军。此外,近代广东地区较早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在设计领域开始学习西式的科学与技术。这一时期坐具在形制上虽留有清式的风格,但在装饰和造型上却发展出了一种西方化的装饰韵味,例如百结纹扶手椅、嵌瓷靠背扶手椅、卷书式靠背椅、瓜果纹圈背椅等等如图1、2、3、4所示。从而看出,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影响着近代建筑空间发展,并引领着传统室内坐具向现代设计起航。

4总结

近代建筑范文6

1840年鸦片战争后,通过中英《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并可以在这五个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永久居住。1844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可以在通商口岸建基督宗教教堂。1844年签订的中法《黄埔条42约》,除规定可以在通商口岸建教堂外,还有保护教堂的义务。从此,西方各国基督宗教各派传教士蜂拥而至,在我国各地兴建教堂形成了一个高潮。这种侵略式的传教方式及教堂建设依仗西方列强与我国订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保护,造成了19世纪下半叶兴建的中国基督宗教教堂,无论是兴建的速度、数量,还是教堂的规模,都远远超过了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宁波因其独特的地域位置,向来为西方世界所关注,1702年法国傅圣泽神父在他的一封信中说到:宁波的教务对我们很重要,不仅可以由此进入中国,而且可以由此到日本。[3]因此,宁波也是天主教传教的重点地区。道光二十三年(1843),赣浙两省主教张芳济来宁波巡阅教务,至咸丰元年(1851)法籍教士顾芳济首任宁波主教,教务日盛。咸丰四年(1854)顾芳济重建药行街天主堂(后毁,现为新建)。同治十一年(1872),浙江教区法籍主教苏凤文创建江北岸天主教堂,名“圣母七苦堂”,光绪二年(1876)始为主教常驻堂,增建主教公署、修道院等。光绪十年(1884)法籍教士赵保禄任主教。是时,正值中法战争,清廷降旨保护教堂。其时宁波官府禁止渔民出入镇海口,为生机所迫,渔民欲起事,赵保禄请命官府驰禁,声名鹊起。近代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期间,由于赵保禄的奔走斡旋,宁波教会组织和教堂得以相安无事。赵保禄任主教历42年,因其办学、救灾等义举历受清廷和民国政府的褒奖,在宁波权势显赫,俗谓:道台一颗印,不如赵主教一封信。光绪二十五年(1899)江北天主教堂增建钟楼。赵保禄死后灵柩由法国移至江北天主教堂。宁波江北天主教堂是浙江境内等级最高、现存最完整的教堂建筑。

2、江北天主教堂的建筑特色

江北天主教堂为单钟塔式教堂。教堂坐东朝西,即大门朝西,圣坛位于东端,在于教徒举行仪式时面对耶路撒冷的圣墓,是典型的基督教堂朝向。教堂的平面总体呈拉丁十字布局,为天主教最基本的教堂建筑形制

。东西纵长43.94m,分别有钟楼、大厅、横翼(袖厅)、后厅(圣坛);南北横长20.58m,横翼各开一道侧门。大厅南侧突出外墙专辟一间赵主教墓室,平面为方形抹八角。建筑面积795m2。教堂设计源自哥特式建筑风格,西方文化特征明显,然与西方纯正天主教堂建筑相比,其建筑形式已经产生一定的变异,生成一个中西方建筑艺术与技术交融的产物。

2.1西方建筑元素的移植

2.1.1典型的立面构图

江北天主教堂西立面是哥特式典型的“三三式”分划,即整个立面横竖二个方向上都由三部分构成。横向由钟塔和两侧大厅山墙三部分构成,通过纵向墙壁很明确地分划出来。竖向将立面分为底部入口层、中部玫瑰窗层和上部的钟塔与尖顶三部分。底部设三道门,中间为正门,门上方雕饰八根短石柱,柱头用尖券相连。中部正门上方为一大玫瑰窗,两侧门上方各一小玫瑰窗。上部钟塔塔基四角以石柱雕饰,每墙面开二扇用立柱为框的尖券柳叶窗,立柱皆雕成科林斯式;塔基上方四面以一对小尖塔夹罗马瓷面大钟,盖典型的哥特式尖顶。教堂大厅与圣坛建筑外部未以飞扶壁形式出现,而是带尖细塔顶的扶壁墙支撑,尖细小塔林立,匀称地环绕在墙垣上(图3)。3.1.2标志性的尖拱券和束柱哥特式建筑风格以尖拱券为突出代表,因此哥特式建筑又被称为尖拱建筑。尖拱券的结构独立性较强,对两边的墙面产生的侧推力较小,因此可以使建筑墙面不再那么沉重。另一方面在于利用尖券自身跨度调节,可以使不同方向上的十字拱券一样高,这样连续设置的尖拱券形式,就可以使教堂的室内空间上部得到一个完整、平滑的拱顶。江北天主教堂内部空间被两排柱子分为中厅和左右侧厅三个部分,侧厅高度接近中厅,形成广厅式的巴西利卡形制。教堂的内部空间原本应该是是一个三角空间,为了达到哥特式教堂的空间效果,建造者运用了很多哥特式教堂的建筑符号,用木材把原来的承重柱子包裹成哥特式建筑常见的束柱形式,中厅和侧厅内顶用木板和石膏按四分肋做成装饰性尖拱券系统。束柱从地面一直冲到尖拱顶两边的落拱点上,连续束柱与尖拱券的配合,既加强了教堂内空间的高耸感,也在视觉上连成一体,使教堂内部的艺术形式看起来浑然一体。

2.1.3建筑装饰上的西方元素

门窗作为立面的主要元素,对建筑立面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建筑中,尖券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也成为中国近代建筑的典型建筑元素之一。江北天主教堂门窗部位大量使用尖券结构,出现尖券门、尖券窗等,西式尖券既可作为承重结构,也可作为装饰使用。江北天主教堂的正门、侧门采用本地所产梅园石砌筑尖券结构。由于墙垣很厚,以致门洞很深,所以门洞向外抹成八字,排上一层层石质线脚,借以减轻在门洞上暴露出来的墙垣的笨重,也突出表现入口,避免建筑入口的单调性,产生层次感,显现入口的厚重之美,又能增加采光量。用连续小券做装饰带,门洞口抹成八字,而且在斜面上密排线脚,表达出罗曼式建筑风格特征。玫瑰窗是哥特式建筑中最具观赏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江北天主教堂除西立面正门上方设置的圆形玫瑰窗外,侧门上方也各设一个玫瑰窗。玫瑰窗用青石雕框,卷叶纹饰边,木条盘成窗棂,嵌彩色玻璃,装饰风格上较西方传统玫瑰窗来得简洁,装饰性稍逊。牛腿是西方建筑装饰元素之一,与中国的斗拱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避免柱子直立单调感,连接屋檐与墙体、屋檐与柱子。江北天主教堂建筑中,有许多西方装饰物出现,牛腿主要出现在檐口围绕建筑一圈布置,突出建筑屋檐,也出现在塔基与塔顶交接处。牛腿上下分别有一条红砖砌成的线条加强其建筑装饰效果,使得整座建筑丰富多彩,增加建筑艺术表现力。江北天主教堂以西方哥特式建筑艺术占主导地位。教堂的外部和内部向上的动势很强:轻灵的垂直线条统治着全身;扶壁柱、墙垣和钟塔往上分划越细,越多装饰,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尖顶;所有的券都是尖的。总之,所有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部都是尖的。因此,整个教堂处处充满着向上的冲劲,高直和空灵的建筑特性,既符合基督教天主教的教义,体现着建筑的精神功能,使人引起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精神感,也表现出近代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美感。

2.2本土传统建筑元素的融入

教堂是传教士带入中国的异域建筑,其传播和体现的是异质文化,因此不得不接受在新的地域环境中的考验和挑战。在长期缓慢发展 的中国传统社会环境中,建筑形态的变化处于相对平衡,地方建筑的形式和风格较长时间保持稳定,因而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强大的。西方文化的移植和渗透,虽然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静态演进模式,却也不得不“入乡随俗”,在某些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以适应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由于地域环境以及与之相关的乡土建筑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教堂不可能完全体现其在欧陆本土的原初形态,而是“因地制宜”地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许多成份,采用了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地方材料和传统工艺,使之在新的环境中能够生存和发展。所以,宁波江北天主教堂是西式建筑技术与本土建筑技术结合而成的一种非单一源流的建筑技术体系,主要表现为采用中国传统木架结构,而维护体系以及室内外装饰则为西式做法;或采用西式建筑结构体系,如砖、石墙承重,而屋面、墙身的做法或构造处理采用中国传统做法。从建筑结构上来看,江北天主教堂的做法是采用中国传统技术容易适应的木构架抬梁式做法。这种做法自然形成了坡屋顶式的屋面,这样刚好契合了哥特式教堂的坡屋顶外形特点,只是坡度较纯正哥特式教堂坡屋顶来得平缓。木柱支撑梁架,以青石为柱础,附四根小柱成束柱状。内顶用木筋灰板条吊券顶,使教堂内部看上去似乎是尖肋拱券结构。仰望顶部,尖券从柱头上散射出来,束柱仿佛是尖券的茎梗,墙面、支柱、拱顶浑然一体,形成一种很强的动势。拉丁十字形平面尽端的后厅(圣坛)也采用抬梁结构,屋面为中国传统的攒尖顶。在建筑材料上也采用许多本土传统材料,如用筒瓦和小青瓦盖顶;墙体基本上使用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青石筑基,青砖砌筑;宁波地产梅园石砌造入口;门窗、地板、楼梯与扶手均用木质材料等。总之,江北天主教堂作为宁波近代基督宗教建筑的代表,反映了西方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深层内涵的独特视角,尽管他们注重在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语言,选择最引人注目的中国式屋顶,采用传统抬梁结构,然而他们还是习惯于从西方建筑设计构思的基本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变的近代教堂建筑风格,成为中西方文化双向交流的典型范例。

3、江北天主教堂的价值

教堂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这些建筑不论是移植西方建筑形式还是中西混合式,都客观、真实地记载中国近代文明进程,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江北天主教堂是较早出现的宁波近代西式建筑,是中西方建筑文化交融的一个缩影,它从一定层面反映了中西文化特别是中西建筑文化的碰撞、冲突、融合,促成一种新的建筑体系,成为宁波近代建筑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物质沉淀和城市个性文化的历史记忆。

3.1历史价值

江北天主教堂建筑虽带有殖民色彩,但它的出现客观上反映了宁波近代历史的变革,印证着宁波近代化发展的历史步伐,丰富了宁波的建筑文化,是宁波近代史优秀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从历史眼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宁波比较突出地接触西方的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应当说是从近代的基督宗教教堂开始的。通过中西文化特别是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促进了宁波传统建筑的转型和城市近代化进程。

3.2艺术价值

作为西方基督宗教教堂建筑在宁波的典型代表,它以雄壮和寓意深厚的建筑造型,充满西洋风格的建筑雕塑,以及线条轻快的尖拱券、修长纤细的束柱、轻盈峭拔的扶壁、挺拔高耸的尖塔和丰富多变的彩色玻璃花窗,既体现着基督宗教的精神追求,也处处显现着近代西洋建筑艺术的美感,形成一道特立独行的异域景观。

3.3科学价值

宁波传统建筑的单体造型主要由台基、屋身、屋顶组成,长期以来一直以横向三段式构图作为传统的立面,而江北天主教堂建筑的单体造型是横竖三段式立面构图。这种横竖三段式建筑立面构图方式促进了宁波近代建筑在两种异质文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天主教堂的群体建筑以教堂为主体,其附属建筑如主教公署、修道院、神父楼等,较之于主体建筑要简化得多,其中一部份是没有围墙的建筑体。这些建筑之间的组合关系没有固定的法式,但讲求经济实用、比例均衡,同时注重形式美。这种布局方式对按轴线对称设计、主次分明、群体组合为特点的宁波传统建筑向近代建筑新的布局方式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连续拱券结构、尖券门窗的砌作技术也有其科学性和先进性。这些都对宁波传统建筑的转型和近代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的变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4、结语

近代建筑范文7

关键词: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中西文化;融合

鼓浪屿地处厦门岛的西南一角,该岛屿深受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影响,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遗产地。鸦片战争后,随着闽南地区厦门通商口岸的开埠与鼓浪屿租界的建设,西方国家为满足其殖民扩张需求不断将西方文化输入闽南地区和鼓浪屿,在这个面积仅有1.88平方公里的岛屿上形成了中西文化融合的近代私家园林,其中独具特色的景观与人文风情离不开富有浓郁西式园林特色的建筑。今天,鼓浪屿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历史风貌建筑和园林景观,以及中西文化融合的文化特质,共同构成了鼓浪屿特色的空间结构和内涵丰富的城市历史景观。目前,学者对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的研究成果极少,缺少系统性区域的综合整体的分析归纳。通过实地调研、现场勘查和归纳分析对现存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案例进行探索分析和归纳总结。根据调查,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数量众多,留存至今的大都为华侨园林,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的建筑装饰和喷水池等带有西方园林的特点,呈现中西文化的融合趋势。

一、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的发展背景及概况

中国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不断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文化的传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园林的发展。《南京条约》签订后划厦门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西洋园林亦进入闽南地区。作为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屿,鼓浪屿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渔村,但后来鼓浪屿被划定为租界,西方文化的涌入深深影响着鼓浪屿的经济、政治与文化面貌,使整个村落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碰撞交汇的重要区域。两种文化的交流也极其明显地反映在园林营造的变革上,鼓浪屿至今还留存一些受外来园林风格影响的私家园林。19世纪末期,鼓浪屿在外国人眼中已经“像欧洲南部的城市一样”呈现出“一幅悦人心目的图画”[1]。兴建一座园林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清末民初,归国华侨在开创中西文化融合下的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归国华侨在事业上取得很大成就,以期报效故土,在鼓浪屿兴起私家园林的建设风潮[2]。在这种情况下,鼓浪屿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近代私家园林。辛亥革命后新鲜的西方事物更如潮水般涌入鼓浪屿,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也体现出越来越多的近代西方园林元素。“造园之艺,已随其他国粹渐归淘汰。自水泥推广,而铺地叠山,石多假造。自玻璃普遍,而菱花柳叶不入装折。自公园风行,而宅隙空庭但植草地……”[3]。在这些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意义的有菽庄花园(港仔后路7号)、黄家花园(晃岩路)、观海别墅、容谷别墅(旗山路7号)、番婆楼花园(安海路36号)等。

二、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的分类及代表作

通过对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的实物进行实地调查、归纳分析研究和梳理,可将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从整体上分为三个类型,即“中国传统文人”私家园林、“仿外来西式”私家园林、“中西合璧式”私家园林。

1.“中国传统文人”私家园林

菽庄花园,位于厦门鼓浪屿的港仔后路7号,是清末民初的古典园林,1913年9月落成,面积为2万多平方米,注重诗文,属于“中国传统文人”型私家园林,是鼓浪屿最重要的私家园林之一。菽庄花园园主为林尔嘉,于1913年写下《建造菽庄记题刻》记录了菽庄花园建造的经过:“癸丑孟秋,余于屿之南得一地焉。翦榛莽、平冀壤,因其地势,辟为小园,手自经营,重九落成,名曰菽庄,以小字叔臧谐音也。”整个园林经过精心的布局和设计,在有限的不到十亩的坡地,创造出无限的广阔空间,把周围的景色全纳入园林的怀抱。整个园林共有景点十个,包括顽石山房、眉寿堂、小兰亭、观潮楼、壬秋阁及十二洞天等。在具体设计上,菽庄花园借鉴传统园林设计中的“欲扬先抑”手法,先把海“藏”起来。进入园门,前面为一照壁,挡住了视线,见不到海,回头一看,只见门楣写道:“藏海”。绕过月洞门,走过竹林,顿然视野开阔,平台宽广,大海扑面而来。位于海中的“观潮楼”,可以欣赏美丽的滨海景色风光,只可惜后来被台风吹到而销声匿迹。1922年,建造壬秋阁,这座阁有粉墙、琉璃、翘脚、飞檐,整体风格玲珑雅致,阁中还有苏东坡像,为吴石卿所刻,吟侣们以此为题吟诗作赋。从壬秋阁过去便到了一个园中园。园中有一水池,池中有一小岛,岛中立一座1924年落成的小兰亭,据说是效东晋王羲之修禊了三次。主人在《菽庄小兰亭征集录》中写:“纳山海之景于一园,集园中之胜于一亭”,可见此亭在他心中的地位。亭的旁边有两座桥,一为仿竹节的拱桥,一为台北板桥别墅的小板桥。亭子、驳岸也都仿竹节。水池北面筑有一大假山,按地支分裂称“十二洞天”,采用多色砂岩、砾岩等海礁石做成,为闽南少见的碎石堆砌式大假山。山的构思独特,有十二洞,分别以12干支和12生肖编序,洞洞相联,让孩子们去追玩,显出跳动出没的动景。安卧的长桥、浮动的海潮一静一动,岸边花木扶疏,园内亭台楼阁精巧雅致,各种园林要素淡雅高洁,与周围的滨海景观和天空浑然一体,使得整座花园更有闽南园林的风情。

2.“仿外来西式”私家园林

黄家花园建于1919—1925年,位于晃岩路25号,其主人是印尼糖王黄奕住。黄家花园处于鼓浪屿中心位置,在石勘山之麓坡地上台地,地形上有天然的优势,主要有中楼、北楼、南楼、附属建筑和一个占地广阔的花园所组成,整体园林环境十分幽雅。由于园林的主人受西方审美意识影响较深,所以整体私家园林充满欧式风情。黄家花园积极借鉴西式园林要素,将西式园林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是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不可多得的“仿西式园林”的经典之作。黄家花园的总体园林平面图为不规则形状,布局上采用对称式中心轴线进行布置,从体育场、环状园路、长方形的欧式风格园林节点、环状园路、中楼建筑的台阶和平台、建筑内部的大厅和后花园构成了该庭园的主要轴线。号称“中华第一别墅”的中楼位于中心位置并比两侧附楼后退20米,两侧为对称的南楼和北楼,居高临下俯视底下的体育场,视野非常开阔,气势宏伟。三幢建筑围合的绿化空间为长方形的欧式风格园林,布局规则,布置修剪整整齐齐的绿化植物,正中间设置有极有特色的西式景观喷水池,中间有装饰精美的圆形喷水盘,其下面有一根欧式柱。整个喷水池装饰有许多精美的纹样和装饰线条。水池的旁边便是供人散步的景观步道。四周都环绕特色的欧式栏杆来围合空间,有四根欧式灯柱。左右两侧为半圆形的休息区,摆放室外家具供人休闲所用。置身其中,掩映在高密的榕荫之下,非常幽静。从庭园的右侧主入口门楼进来以后,扑面而来的有欧式的花钵、灯柱等园林小品,然后看到了半圆形的大广场上种植一株茂密榕荫的大树,往前行就到了长方形的欧式风格中心园林节点,延伸到南楼前的绿化景观,构成了该庭园的次要轴线。黄家花园不论从设计的精巧、环境的选择、建材的质量等方面来看,还是从景观的配置方面来看都是上佳的,当年被誉称“中国第一别墅”并不夸张。即使90年后的今天,纵观厦门众多高楼或别墅,尚且没有一栋别墅可以望其项背。

3.“中西合璧式”私家园林

第一,以黄荣远堂私家园林为例。黄荣远堂私家园林建于1920年,位于鼓浪屿福建路32号,是鼓浪屿近代“中西合璧式”私家园林的优秀代表作之一。菲律宾华侨施光从是黄荣远堂最初的主人,该园也是依其图纸所建设的。1937年,黄仲训将其买下作为办事处总部新址建筑和私园。黄荣远堂近代私家园林的面积虽然不大,但能利用有限空间充分结合园林建筑、山石、水池、绿化植物等园林要素,把西式园林和中国传统园林和谐地融合起来,创造出无限的空间,是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不可多得的中西合璧园林的精品之作。整体庭园平面图为不规则形状,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位于用地的最北部,留下开阔的南面场地作为园林营造地,气势宏伟。宽敞的庭园位于主体建筑的南面,整体布局上采用轴线进行布置,是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的常用手法。依据由南至北的轴线,从正大门的门楼、中心椭圆形的西式水池和环状园路、主体建筑大门的台阶和宽敞平台到建筑内部的大厅构成了该庭园的主要轴线。在中心椭圆形的环形园林节点设置一双圆形的景观水池和环形的绿化植物,采用“障景”的造园方法在正中间独置一座中国传统园林的大石头作为遮挡,避免正大门口外面的“对冲”。庭院的东南地方处理为绿地,西南地方则结合地形沿着围墙堆砌山石,有曲径通幽和开敞悠闲之感。中式假山舒缓的轮廓毫无峭拔雄奇之势。在山石平台上面布置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造型各异、尺度宜人的西方景观亭。景观亭都装饰以西洋风格的柱式,小巧而精美。整体庭院主轴线的正大门楼、椭圆形的景观水池和独置的假山石、主体建筑大门口的宽敞台阶和平台;次要轴线的中式假山和西式景观亭,以及园路和花草树木等园林景点,构成了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最为常见的中西融合的园林景观效果。第二,以李清泉别墅私家园林为例。1926年开始,旅菲华侨李清泉建造其私家园林——李清泉别墅私家园林,该园位处鼓浪屿旗山路7号,同样是鼓浪屿近代园林中独具特色的代表性园林。李清泉别墅私家园林中有西式喷水池、假山石、景观亭、南洋杉等绿化花木,把西式园林和中国传统园林要素和谐地融合起来,是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不可多得的中西合璧园林的代表作之一。在别墅主体建筑门楼和屋顶平台可以远望厦门岛,很适宜闽南地区气候的生活起居。整体私家园林的面积不是很大,平面为不规则形状,采用南北轴线的形式布置整体布局,从大门入口、景观台阶、外方内圆的中心节点的西式水池和环状园路、主体建筑大门的台阶和门厅到建筑内部的大厅构成了该庭园的主要轴线。从入口大门进来,沿着景观台阶而上,在右边则是小假山和一个半圆形的养鱼池,左边是利用堆土形成的大假山,两座假山上分别建有一座观景亭,在亭上可远眺对岸厦门的优美景色。松散的布局与稚拙的形态轮廓是园内假山的基本特点,然而该院周围群列自然巨石,以借景的形式提高园中假山的观赏性,将海岛地区的叠石造山特点充分展现出来,符合因地制宜的造园原则[4]。园林中心节点形状内圆外方,并设置有欧式园林喷水池、景观雕像和修剪成规则的几何形状绿化植物和彩色花岗岩卵石铺装纹样小径。喷水池旁的圆形小路铺装有蝴蝶形、卷草形等许多传统吉祥意义的图案。这些精美的彩色图案使整个私家园林显得更加秀美。在中心节点的左侧有大面积的果树与绿地,并设置一座西式景观六角亭。整体别墅私家园林在绿化植物配置上较为自然,许多盆景植物、攀缘植物、灌木和高大的乔木组成了舒适宁静的别墅私家园林环境。主体建筑的左后方则有一个半圆形养鱼池,让人感觉庭院深深。第三,以番婆楼私家园林为例。1927年开始,福建省菲律宾华侨许经权建设番婆楼花园,该园位处鼓浪屿安海路36号。虽然整体面积不大,但将因地制宜的造园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灵活而巧妙地运用假山、戏台、乐池等园林要素组成高低错落的景观。番婆楼花园中的一个大门楼属于西式风格,该门楼有着独具匠心的立面造型,两只金丝鸟的雕塑立在门楼顶部两侧,取富贵吉祥的涵义;地面的植物纹样铺装也是独具特色。平时西式大门不开,大多从旁边的小门出入,数十层石阶贴墙而置,两侧的围墙设有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中式漏窗、镜洞和诗词照壁。围墙用浮雕来装饰,植物叶子的浮雕为整个花园增光添彩。而栏杆上的浮雕题材则为中国花鸟山水。在假山的堆叠营造上,番婆楼花园对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进行充分利用,假山形似天然溶洞,体现出中西合璧混搭之美。住宅建筑装饰风格也是中西文化图案的相互融合。戏台、通道及乐池位于住宅前部。花园假山有以下几个特点:(1)富有变化。假山因地就势,加上一些浮雕、诗词照壁的艺术处理,更显精心。(2)模仿自然。从局部到整体,假山的构造与纹理形象模仿自然,与自然接近;尺度虽小,但已把山的空间形象集中表现在有限的空间内。(3)精致精心。假山结构严密,不论是片状,还是条状,甚至不规则形状,其细部与整体融为一体。此外,笔山路5号的林文庆别墅园林、笔山路9号的亦足山庄、康太路5号的梅园、鹿礁路的美园、福建路的怡园、了闲别墅园林等也都是鼓浪屿近代较为典型的私家园林。

4.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的特点

园林只有尊重当地的文脉才有生命力[5]。通过对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的类型和代表性案例探索分析和归纳总结,可见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的一些特点。第一,园主人的爱好、学识、修养等深深影响着园林的风格。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的园主多为归国华侨,他们既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在思想上也比较开明、豁达,对西方新事物接受程度较高,融合中西园林文化之精髓,其营造的近代私家园林展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探索历程。明代造园大家计成曾道:“造园是‘三分匠七分主人’”,尽管园林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主持园林规划和工程的人,但园主的雅俗却直接影响造园的风格。第二,这些园林在平面设计、建筑小品、假山叠石等园林要素上既继承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美学意识,又对西方园林的审美理念、造园技术及造园材料进行积极借鉴,如引进西方现代的喷泉、喷水池、整形花坛、花架廊等,其中的一些经验和技法到现在仍然值得人们学习和研究。第三,这些园林因地制宜,采用闽南本土的建筑材料,使用闽南本土的建筑工人及其他的一些闽南本土的地域性特征,使得这些私家园林在园林造型及风格上呈现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第四,这些园林也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产物。近代中国遭受战争的荼毒已久,造园匠师流离失所,对中国古典园林造成极大的破坏,在当时的环境下很难维系传统的造园体系。而西方造园体系的引进对我国造园匠师的缺失进行了很好的弥补,西式园林的造园手法被应用到近代鼓浪屿私家园林中,深刻改变着鼓浪屿园林建筑的整体风格和细部做法,包括砖过梁、窗套等[6]。

三、从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发展得到的启示

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中西文化融合的装饰风格是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中的特色和亮点。这些近代私家园林在继承我国古典园林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对西方园林的审美理念、造园技术及造园材料进行积极借鉴,融合中西园林文化之精髓,展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探索历程。深入探析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的类型实例,总结其特点,其中的一些设计思路和艺术理念至今仍然值得园林营造者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仲礼.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陈经纬.鼓浪屿的建筑风格及其文化背景探析[J].福建建筑,2006(5).

[3]童雋.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4]厦门市鼓浪屿区委员会.鼓浪屿文史资料集(第五辑)[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5]张志雄.从鼓浪屿园林看中西园林文化的交融[J].艺术生活,2008(6).

近代建筑范文8

关键词:近代茶馆风格;现代室内设计;价值影响;生态内涵;文化创新

我们必须认识到茶馆的功能价值决定了消费者在茶馆品茶时,往往会从全面、具体视角来对茶馆的风格和情感内涵进行集中衡量和艺术化表达。因此在近代茶馆建筑中,形成了成熟而客观的茶馆建筑风格。当然,该风格的具体诠释与表达,为当前我们更好开展现代室内设计活动提供了本质指引。

1当前室内设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认知

在现代建筑设计活动日益成熟的背景下,无论是整个建筑活动内元素的具体筛选与融入,还是具体的室内设计风格诠释,都需要从室内设计的功能与应用价值角度来分析,从而实现整个室内设计的全面创新与本质化提升,能够从设计风格的具体展现,到设计内涵的表达,都需要现代室内设计活动的整体具体诉求相匹配。事实上,对于当前我们所需要具体开展的现代室内设计活动而言,我们必须认识到,设计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多在于当前室内设计活动中,未能对建筑本身的内涵特色形成必要考虑,从而使得现代建筑很难对必要的文化理念和设计认知形成应有感知。如果我们全面分析当前所普遍开展的现代室内设计活动状况看,其中所具体存在的关键问题在于缺乏必要的设计新意,进而使得设计活动展现为“千篇一律”。在现代室内设计活动开展时,其也未能对具体使用的技术形成必要的更新,特别是在现代建筑发展日益成熟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看到BIM技术、AI技术等等,都能应用到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客观上看,也成为影响和制约现代室内设计内涵的重要障碍和不足。结合现代室内设计的实施背景看,其中不足还在于设计过程中,缺乏对室内建筑自身内涵的有效融入,从而使得很多建筑“内外隔离”,或者其建筑活动内,很难对其中所需要具体诠释和表达的文化理念,乃至艺术设计思维形成必要的诠释。因此,结合当前建筑设计活动的开展诉求看,选择极富内涵的元素,融入室内设计活动之中,就发展成为当前该设计创新发展的重要所在。

2近代茶馆的风格及文化内涵认知理解

当然在目前多元文化融入时代背景下,利用茶元素时,不仅要挖掘茶文化资源中所彰显的具体文化优势,也要注重选择合适的传承载体和机制。茶馆不仅仅是专门饮茶的场所,同时更是向我们彰显和诠释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长期而系统化的茶馆建设与功能发挥时,其中所诠释的生态理念和人文艺术内涵都是当前我们更好认知和利用近代茶馆的基础。茶馆自身并不是普通的建筑场所,在茶馆这一建筑中,我们所感知、品味的不仅是茶的浓厚氛围,同时更关键的是,其恰恰也为当前我们系统、全面了解和认知整个传统茶文化提供了合适的载体和认知空间。所以,我们在茶馆中饮茶时,不仅体会的是茶的独特内涵,同时也是浓厚而成熟的茶文化。当然人们在饮茶时,其中所彰显的,不仅仅是具体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是系统化的精神情感,这也对整个茶馆的风格设计与表现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尤其是要站在茶馆建筑自身的功能特点角度来对其进行分析和认识,从根本上确保茶馆建筑特点,能够从茶馆自身的风格、内涵和茶馆自身的功能发挥,都需要与茶馆的实际价值和诉求之间形成的深度匹配。近代茶馆自具体应用以来,其内涵就得以不断完善,无论是具体的应用功能,还是系统化的设计风格之中,都在与社会大众需求之间不断匹配,无论是风格上的具体诠释和表达,还是设计方案的整体确定等,都必须将大众的功能诉求与之相结合,通过设计理念的全面优化,从而实现茶馆建筑自身文化内涵与设计品质诠释的层次性融合。

3现代室内设计活动的具体实施诉求

在现代建筑设计活动不断成熟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对整个设计活动的价值认知也实现了全面、成熟发展,尤其是创新设计理念,丰富文化生态内涵的诠释与表达,已经成为当前我们更好开展室内设计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当然,对于现代室内设计活动的具体开展来说,其与建筑设计活动之间,有着全面融合。确保室内设计与室外设计之间的全面融入,才能在满足和确保大众具体诉求的关键前提下,实现现代室内设计活动的最大价值。客观的看,现代室内设计活动也在时代背景下,实现了思维理念的深化创新与成熟发展,尤其是设计活动中使用的内容和素材也得以全面丰富。也更加符合当前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具体需要。因此,丰富具体的室内设计素材、创新具体的室内设计理念,则能从本质上诠释室内设计理念创新,从而实现室内设计活动的关键创新。现代室内设计活动具体实施时,必须认识到文化理念、设计素材,乃至成熟设计方案对于室内设计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结合建筑设计活动的发展诉求,并且将诸多元素融入整个设计活动之中,就极其必要。不仅是设计理念的成熟特性,更重要的也是从大众消费诉求角度出发的综合设计思维。

4近代茶馆风格对现代室内设计活动的实质性影响

客观的说,近代茶馆在风格展现与设计表达过程中,其中向我们具体表达的不仅是生活习惯,同时也是系统化的文化意识,尤其是茶馆本身就是专门的饮茶场所,因此其中所表达和展现的功能价值,更需要我们探究其中所表达的艺术风格,乃至具体的艺术思维,从而更好理解茶馆建筑中所诠释的文化底蕴和设计思维。多样性和差异性是近代茶馆风格特征的重要内涵,尤其是其中所诠释和表达的生态理念和人文、艺术内涵,实际上都是当前我们在具体开展室内设计活动中,所必须融入和借鉴的重要元素。在当前现代室内设计活动全面发展的重要时代下,我们不再盲目利用传统文化,近代茶馆风格中所诠释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为当前我们更好开展现代室内设计活动,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对我国茶馆建筑的内涵和具体风格,进行新的成熟思考之后,尤其是对其中所诠释和表达的文化内涵的综合认知,进行成熟理解。使得茶馆建筑在今天,依旧极具应用价值。当然近代茶馆建筑中,其风格特点和具体内涵中,所具体诠释的生态思维和人文理念,乃至艺术实质,都使得茶文化的多样元素,在当前有了更为全面的展现。对于茶馆建筑风格与文化内涵应用与展现来说,其中不仅有着独特的开发价值,同时也有着成熟而系统化的艺术色彩。结合近代茶馆建筑的具体风格,我们能够从中寻找到两个主要经验:其一是茶馆建筑之所以能够成为整个建筑活动的“精华”,其关键在于构造了设计内涵与客观外在相结合的设计机制,无论是室内设计过程中的基本理念,还是其中所使用的各种素材内容,都向我们集中表达了具体的设计内涵。因此,对于当前我们具体开展现代室内设计活动来说,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注重室内布局和元素使用与整个建筑的外在风格之间形成必要融合。其二,整个茶馆建筑的风格中,其充分展现和表达了层次化的精神理念和人文思维,这些元素与社会大众活动关注点和聚焦点之间有着本质性统一。因此,就现代室内设计活动的具体实施来说,其想要实现理想效果,就必须从大众的消费诉求和价值关注点出发,结合室内设计资源的具体整合,制定正确的设计方案和理念,进而从本质上提升室内设计活动的价值。可以说,在当前大众日益追求生态、绿色的成熟背景下,我们在具体开展现代室内设计活动时,也面临诸多新要求,无论是整个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所诠释和表达的目标,还是需要融入的设计思维等等,都需要不断融合、持续创新。结合当前我们对现代室内建筑设计活动的价值认知和理解不断深化这一趋势看,当前我们在具体开展室内设计活动时,不仅要注重合理应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同时也要注重将全新设计理念和文化认知融入及应用到具体的设计活动之中,通过全面丰富和系统化优化,从而提升大众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在当前现代室内设计活动中,其诉求日益多样化,一是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标准和要求在不断优化提升,所以,无论是室内装饰材料的选择与应用,还是整个室内设计文化的诠释与表达,都需要注重健康生态属性的有效把控。二是整个室内设计活动中,要注重诠释和展现相应的风格与内涵中,都要注重凸显人文特性,尤其是要通过全面提升设计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品质特性,从而塑造满足大众诉求的室内设计活动。三是注重将设计创新与时展诉求之间形成高度匹配,特别是在当前大众诉求中,人文理念和生态文化都是大众所具体需要的重要内容所在。

5结语

总的来说,对于室内设计活动的具体开展而言,其中所包含和诠释的理念是层次化的,要充分注重将设计理念与生态内涵,乃至层次化的文化元素综合应用其中,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室内设计活动开展的最终诉求。结合近代茶馆风格的具体了解和认知,我们看到,其中所诠释和表达的内涵极为深厚,这将为我们更好开展现代室内设计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李熠,魏琳琳.传统文脉在旅游景区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以九里沟景区卢仝茶社的规划改造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207-208.

[2]韦晓丹,罗建举.江南传统建筑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南京白酒坊民俗风情街景观设计为例[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19-121.

[3]李云歌.茶园规划设计中茶文化旅游的应用研究———以古蔺县马嘶乡建新茶园规划设计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32-133.

[4]卢悦悦,毛?韬.现代酒店室内设计中城市文化特色的体现———以上海浦东文华、南京万达嘉华、昆明洲际酒店为例[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