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文学范例

基础文学

基础文学范文1

关键词:文学;欣赏方式;理论

时代在进步,同样的,作为一个民族精神,文化也在不断的传承进化。那么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字所带来的文学也是有着阶段性的转变。那么涉及到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文学,我们去看待的方式就不一样了。换句话说,同一段文学历程,不同的时代去看待,就是不一样的结果。那么针对于现在的文学,我们持有的欣赏态度也应该有所进化。有时候我觉得说进步可能不太合适,给人更多的感受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了。那么对于现代文学欣赏来说,从西方传播过来的“懂”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了。这推动了人们所说的“反思”的进程。同样,对于一个文学作品,达到“懂”的境界,已经是一个人去欣赏的必要境界。或者从递进的角度去说,“懂”是一切进步的前提以及标准。只有站在这个高度,才能对文学进行“反思”。那么我们就需要去探究这个新型的理解方式“反思”的由来以及特性。

一、清楚中国古代于西方文明有联系的缘由

对于中西方进行对比,中国古代的文学所包含的温婉含蓄是和西方文学有着天壤之别。但我认为更大的差异则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欣赏。那么存在差异,必定就存在共同点。中西方尽管在历史的开始就存在差异,但是生活中,文明的交流传递中都是有着不少的相同之处,这注定了,中国古代于西方文明有联系。中西方虽在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种族特点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在文学形态特别是在文学所反映和表现的内容上却差别不大,都是“四大文体”,都强调文学的情感性、现实性、诗性等,关于爱情、亲情、友情、人性、生命意识等,中西方文学的描写和抒写很多都非常相似,有时是惊人的一致,以至于近乎雷同。在文学作品的批评以及欣赏的方面,由于中西两两方面,都愿意用不同程度的情感修饰词去约束。相对于西方的文学欣赏,作为东方的一条大龙,中国的文学欣赏更既注重感性的一方面,注重内涵中的情感,这不同于较为理性的西方欣赏模式。但是在现代文化欣赏中,中国的欣赏方式从感性一步步过渡到理性,或者可以说,处于感性与理性之间。那么这样,中国的文学欣赏方式就趋近于“懂”了。站在这里看中国古代的文学欣赏方式,中国古代文学欣赏不是论证式、分析式的,亦即不是理论形态的。它也可以有结论,但结论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一种感悟,它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也无须经过严密的论证,同样也不可能作所谓的严密论证,因为中国古代本来就没有这样一套理论的、逻辑的论证体系和机制,也没有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同样如果从中国古代的作品去分析,中国古代的作品,是从作品推及到人,到社会。或者换一种简单的方式去说,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是立足于作者,观望于个人或者集体,但绝没有去真正发现一个作品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也就是没有让自己的想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作品,而是成为去运用说服或者洗脑的工具。之后就不一样了,中国文学的欣赏方式走向了“懂”的理性方向。这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所包含的逻辑性很强,其内容上包含的理性思维可操作性很高,作为一本传播作者观念的客观性和规律性的书,所展示的严密的理论风格。中国人们大多数以“懂”作为自己对文学的欣赏后,结果便是大家的阅读经验不会相差太多,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看法大致相同,当然,更深层的则是大家在思维方式和思想方式上的大致相同。这更可以说,“懂”作为现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以及前提。

二、面对现代文学的欣赏所采取的方式

面对从感性的古代文学过渡到感性不失理性的现代文学,“懂”这一点,只能说很多人都在努力去做到。然而什么,懂得反义词是不懂,那么不是极端的人,就是处于“懂”与“不懂”之间。那么他们不让自己怠步不前的办法是什么,就是我们所提到的“反思”。“反思”可以理解为对于文学的另一个程度的欣赏。好比面对一首诗,一开始会有人说用字很好,这是懵懂的人,有人会说这首诗的已经很好,这是众多的半懂不懂的人,只有一些人能自己看出来,这首诗背后是一个作者作为一名诗者的匠心,这才是趋近于“懂”。只有面对同一事物,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欣赏方式,提高欣赏水平,才能达到通过读别人的作品,反读到作者内心的情况。那么我们就可以由此得出一些结论。我们要知道,丑也是属于审美的,那么懵懂以及晦涩同样是属于“懂”的,至少从本质根源上来讲是这样的。这种不明确界限的分层次的欣赏方式,我们不得不承认,从一开始的“懂”极端到“不懂”极端,中国的现代文学批判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中国现代文学所包含的理性化,科学化,规范化是一步步增加的,甚至是从无到有。事实上针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无论是什么主题的文学作品,哪怕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批评与欣赏都可以归纳在“懂”的层次里。因为如果你想去批判一个事物,你必定对于它有所了解,从而和你的认知领域进行恰如其分的了解,从而得出你的结论。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已经向“懂”更近了一步。

三、结语

基础文学范文2

关键词:初中;记叙文;教学方法

一、赏析触动教学法

赏析触动教学法是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和文本进行直接交流,根据文本分析作者的语言,寻找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这种教学方式比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鉴赏能力,通过品读—分析—赏析—交流等过程赏析文章的的关键语句。如七年级的记叙文《济南的冬天》一文,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教师不进行引导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多次的阅读文本,感受文本想要传达的思想内容,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感知。其实,每次阅读都是学生对于文章的深度了解,有时录音或者是配乐朗读更易于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景和心情,能够顺利的体会文章的主要思想,让学生对作者当时的情境、思想、感情有深入的感知。这种方式是学生学习记叙文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的记叙文学习具有极强的铺垫作用。在引导学生欣赏文本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主要从“山上、上腰、山下”等几个角度进行赏析,写出作者看到济南冬天小山时轻松、愉悦的心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描写方法、记叙方式等进行评析,让学生带问题进入课文,积极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与鼓励,培养课堂的融洽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分析文本的积极性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师教学本篇课文之后,可以为学生们留一篇写景文章进行自主分析,巩固学生们的记叙文知识与要点。在具体文本分析时,应该严格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鉴赏方法,综合的使用语言特点、句式结构、写作手法、文章构成等角度对文本进行具体分析,有利于以充分提高学生们的鉴赏能力。这类教学方式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散文,不管是写景、抒情还是记事文章,使用这种方式都能够迅速的了解作者的思想,如《班送羚飞渡》、《紫藤萝瀑布》都有着极强的鉴赏和挖掘价值。

二、目标引导教学法

目标引导教学法是用教学目标为起点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的一切学习行为都必须忠于课标的教学要求,不管是使用合作、交流、探究或是借助其他人的帮助等方式,都必须达到教学目的一种教学方式,对于老师的教学是一种硬性指标。这种教学方式的具体操作过程大体为:提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总结—知识巩固。目标引导教学法主要使用的文体是写人或叙事的记叙文,或者是纪事、游记等文体。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文体时,要提前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不管是自主学习还是课堂教学都必须紧紧依照课标的标准,进行调整,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兴趣。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保持学生们思维的条理性,帮助学生们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对文章中的重点章节,仔细品读,掌握其中的精髓,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手法,在准确分析文章的基础上,为我所用。课后,老师可以为学生们布置作业,运用课上学到的知识自行写一篇小文章,这是不仅是对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学生们准备的把握知识。这个“仿写”的过程,可以使课堂上的知识更加的清晰,只要多加练习就能让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其实,我们也可以转变仿写的方式,对文章进行“仿说”,这对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更能够锻炼学生。教师可以请几名同学根据课上学习的描写方法,讲解自身的困难事迹,以及如何克服的困难,然后让其他同学进行评说,这对于全班同学都是提高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写人的散文,如《背景》、《藤野先生》、《孔乙己》等文章,在教学中对此多加运用,可以节约上课的时间,帮助孩子们更快的了解本篇文章的内容,在写人和叙事方面都会掌握独特的技巧,以后写作文对于学生而言也不再是头疼的问题。只有不断的积累写作方法和写作素材,才能在写作文时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参考文献:

[1]李海波.初中语文教学方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41-42.

基础文学范文3

高职教育发展之初,无论是从中职学校升格的、还是由成人高校转型的高职院校,其教师都特别注重教学的高等性,但又对高职教育的高等性缺乏全面深刻地理解,片面地认为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高深的理论知识就是高等性的体现。于是,很多教师将普通专科甚至普通本科的教学内容浓缩到高职课堂上。如大学语文教师往往会按自己的喜好,将这门公共基础课教成“压缩饼干式”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基础写作等课程。其教学中的主要表现为:在对象上,错将高职生当作中文专业的专科生、甚至本科生,于是感觉学生的文学基础太差,实在是不好教,导致教师常常为此而抱怨;在内容上,以文学史、文学鉴赏、训诂等为主,过于理论化和学术腔,结果学生是问而不知、启而不发,课堂气氛很沉闷,导致教师比较苦恼;在方法上,以单向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师满堂讲解作者生平、作品背景、艺术成就、历史评价等,虽然讲得滔滔不绝,很投入,但学生却充耳不闻,使教师感到很无奈;在考核上,重考试、轻过程,一张期末试卷定终身,评价不全面。像这样重理论、轻实践的高职大学语文课堂较多,而其他高职公共基础课与之类似的教学情况也不在少数。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等性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之一。因此,注重高于中职教育的理论知识的教与学不仅没有错,而且是完全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的是,高职教育的高等性,首先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高等性,即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是高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而职业性更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属性。因此,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就必须将高等性与职业性有机统一起来,在对人才培养 规格高定位的同时,针对其职业性的特点,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能力的实践性。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选用的多为统编教材,一个教师又要任教好几个专业,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地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来组织和实施教学,将课上“实”,上“活”。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明确教学对象,制定切合实情的教学目标。

按照现代教育理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与普通高等教育互为补充的教育,两者只有类型之别,没有高低之分。但就现阶段来看,高职教育还多为专科层级,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比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要低。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甚至连一般的通知都不能正确拟写。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相结合,起点要放低。此外,由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学生就业定位各异,所以课程教学必须与社会对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规格要求相结合。例如,教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应用文写作,除了要求学生会写通知、请示、函、计划、总结、启事等日常应用文体外,重点要让学生学会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营销策划书等这类与专业相关的实用文写作,但无须像文秘专业的学生那样具有较高的应用写作理论水平,必须掌握通报、消息、欢迎词、答谢词等实用文体的写法。即便是高职的文秘专业,也切忌将教学目标定在熟练掌握机关公文写作上,因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主要是中小型企业,不是机关事业单位,所以,教学目标一定要切合实际。

2.要增删教材,调整内容,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教学内容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因素,高职课程教学内容应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贴近专业实际,避免过于理论化或学科化。因此,教师必须灵活处理教材。例如,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语文课,除了对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文学知识进行较系统地梳理和综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作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外,还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增删、整合,强化以下教学内容。一是结合先秦诸子经典的教学,选讲仁、义、礼、智、信、孝悌、中庸等传统文化精髓,教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为人处事之道,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敬业、诚信、仁爱的职业素养。二是结合《蒹葭》《山鬼》《山居秋暝》《将进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再别康桥》《雨巷》《致橡树》等古今诗歌教学,开展诵诗、吟诗、画诗、舞诗等活动,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朗诵、吟唱、绘画、舞蹈等专业素养;三是结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学会感恩》《我为什么活着》等现代文教学,学习演讲词、辩论词的写作,举办主题演讲赛和辩论赛,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说话能力和交际能力。四是结合《空城计》《月光斩》《麦琪的礼物》《马》《窦娥冤》等中外小说、戏剧作品的学习,以寝室为单位举行故事会,模拟给幼儿讲文学作品中的故事,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改编故事、讲述故事的能力。此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提高其文本多元解读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育日记、教育论文等的写作,使其掌握学前教师常用文体的写法。只有在体现高等性的同时强化职业性,突出实用性,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才会接地气,才会充满活力和生气。

3.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构建实践型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教师应正确把握自己任教课程的定位,并根据专业的特点,切实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人才要求为导向,以实践实训为主要教学模式,在理论够用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高职语文课程的本质是通过综合实践让学生更好地学会母语的运用。因此,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必须改变纸上谈兵式的、理论化的教师一言堂教学,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终身受用的语文应用能力。前述以诗歌为题材的朗诵、吟唱、绘画、舞蹈,以职业素养为主题的演讲、辩论,根据小说编讲的故事等,就是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学前教育专业对人才的要求,有机开展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再如,结合应用文教学,让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学校食堂、大学生消费、社团活动等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访谈,撰写调查报告,并将调查报告递送有关部门;让文秘专业的学生模拟学校迎新活动组委会,正确拟写活动策划书、会场联系函、活动邀请函、请示、通知、总结等相关应用文书。这种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校园、社会为学习背景,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容易使学生进入职业角色,运用有关的学科知识积极、主动、快乐地去学习,这对学生将学科知识转化成职业核心能力,毕业后尽快适应专业岗位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误区二:强调实用性、抛弃学术性

高职教育发展了十几年,强调职业性和实用性十几年,于是一部分教师从原先只注重教学内容高等性的误区中走了出来,但又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一味强调实用性、抛弃学术性的新的误区,将高职课堂与中职课堂混同起来,致使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后劲。高职教学如何走出这一误区,公共基础课如何兼顾实用性与学术性,是目前高职教学改革中又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高职公共基础课要体现学术性,还是离不开两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先说“教什么”。不管专家、学者对高校的功能和高校课堂的任务有怎样不同的描述,其灵魂一定都是创新精神。而要具有创新精神,首先就要学会思辨,敢于质疑。因此,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应在已有高中或中职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加深和拓宽,重在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在指导课文阅读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引导学生不仅仅满足于理解作者的见解,还要大胆寻找自己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要把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质疑、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在听了一些高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后,笔者发现教师对课程中常识性、资料性的内容还是讲得很多。其实在今天网络环境下的大数据时代,这些内容学生随时随地用手机上网就能查到,而且比教师讲的更详细、更全面,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再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例如,教学《贾宝玉人物形象鉴赏》,关于曹雪芹的生平、《红楼梦》的写作背景等这类学生通过百度就能知道得很详细的东西,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外自己查阅,课堂上教师少讲、甚至不讲,省出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重在引导学生思辨与探究问题,诸如贾宝玉在他父母、亲友和外人眼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你心目中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贾宝玉的性格与以往传统文学中的花花公子有何异同?形成贾宝玉“昵敬”、“爱博”这一性格特征的思想基础是什么?《红楼梦》塑造的女性形象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中的女性形象有何本质区别?贾宝玉的“女尊男卑”论在当时具有怎样的意义?等等。同样,在诸葛亮、孙悟空等文学形象鉴赏中,启发学生思辨这样一些问题:诸葛亮巨大的人格魅力真的是源于他的智慧和忠义吗?孙悟空事业成功就是靠他有一双火眼金睛、会七十二变、能腾云驾雾的专业本领吗?如此,高职课堂不再是教师一言堂,也不再是机械地重复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中那些人云亦云的内容,而是有思考、有疑惑、有争辩、有碰撞,于是教学便有了灵性,有了活力,有了实效,这样的高职课堂自然更受学生的欢迎。再说“怎么教”。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要做到“教有疑”,教师应先选“讲不清”的问题为教学切入口,再尝试将“讲不清”的问题给“讲清楚”,最后,再次有意“不讲清”,“留白”给学生,让学生经历“生疑—释疑—再生疑—再释疑”的学习、探究过程,变原来教学的单向、单元传输为多向、多元传输,充分体现高校课堂较中职、中学课堂更加自由、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学术性。学生已经“讲得清”的,即已经理解的东西,即便你让他们背得滚瓜烂熟,那也不能称为“学习”。真正的学习是思考那些不懂的事情,是探索未知的世界。曹雪芹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贾宝玉?为什么要塑造贾宝玉这个形象?对此,学术界尚且不能完全讲清楚,学生自然更是“讲不清”,以此为教学内容,就能很好地唤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贾宝玉性格、思想和典型意义的解读,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尝试解开谜团,力求把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讲清楚”。最后,就当学生自以为已经理解的时候,又以曹雪芹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结,有意“不讲清”,留下教学的“空白”给学生,激发学生课后再去思考、再去探究。之所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初期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对经典的亲切感,激励、鼓舞学生去阅读经典、解读经典、亲近经典,以求改变大学生远离经典、甚至抛弃经典的现状;最终目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术修养。当然,面对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在体现学术性的时候要把握好度。同时,教师的点拨、讲解应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切忌教学语言学术腔太重、学究味太浓。总之,高职课堂必须要有一定的学术性,但千万不要有过重的学术腔。

三、误区三:突出人文性、轻视工具性

高职课程,尤其是公共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无可厚非。问题是,近年来,在高举素质教育大旗的背景下,出现了教学脱离课程本体、过度凸显人文性的现象。语文从古代的科举取士,到如今的应试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敲门砖”,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听说读写在大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向来被格外重视。就是当年国家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上也只强调知识领域,于是直接误导语文教师只把课文当作语言文字的范例来讲,把主要的教学时间用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常的讲解。后来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价值有了新的定位,明确要求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强调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于是,很多语文教师从过去只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性的教学误区中走出来,在思想性和人文性上大做文章。近些年出版的众多大学语文教材,几乎都是以主题思想为板块来选编课文的,课后多以思想内容的理解来设计思考与练习;高职语文课堂也多是围绕作品人文内涵的挖掘和理解来组织实施教学,甚至脱离课文中精彩的语言文字,大谈爱国爱民、自强不息、热爱生命、珍惜光阴等思想情感,把大学语文完全变成了人文修养课;一些高校学者也纷纷撰文,认为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审美性高于工具性,大学语文教学应以人文性教育为本,强化人文性教育,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的阵地作用。于是矫枉过正,大学语文又走入了突出人文性、轻视工具性的教学新误区。其实,教育部新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在学习语文知识、方法、技能,掌握这一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过程中,有机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并重,不能分割,不可偏废。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理应能够正确地使用母语,具备较高的听说读写水平。但真实状况是,来自高考录取最后批次的学生,尤其是五年一贯制的高职生,其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都大不如人意,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都很一般,不爱阅读、不会阅读、惧怕古文等现象也较为普遍。面对这样的实情,笔者认为,高职大学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以学生为语文学习的主体,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让学生善于聆听、善于说话,自会读书、自会写作。同时,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受到文化、艺术、思想、情感的熏陶。如果我们不顾学生的实情,在教学中轻视甚至抛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热衷于深挖作品的人文内涵,就必然会导致语文课堂或是教师越俎代庖式的人文说教,因曲高而和寡,或是热热闹闹徒有其表,好似空中楼阁,使大学语文失去了自身的本质特性,成为高、大、空的“假语文”。

四、结语

基础文学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探讨

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优化教学设计,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

1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第一,传授方法,揭示规律。语文课文中,除了知识性的短文外,都是文章。所以,课文都是例子,老师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表现形式,还要向学生传授这篇文章所运用的知识,教给学生如何读写这种类型的课文。在讲解课文的时候,需要按照课文的具体情况,结合课文向学生讲授听说读写的方法。第二,讲疑解难,注重实效。在讲课文的时候,不应该从头到尾串讲,使得教学时间浪费掉,而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集中力量处理难点。教学形式和方法的使用,是为了服务于教学的,若只是追求形式而不考虑教学的目的,是无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还会浪费时间。第三,主线鲜明,整体性强。讲课与作文一样,需要有着很好的衔接,要流畅,前后要照应起来,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把握住讲课的主要线索,用它把各个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使整堂课成为一个整体。若相反,把课讲得前后没有联系,彼此之间相互孤立,不仅理不出讲课的头绪,还没有整体感,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混乱,所以,主线鲜明、整体性强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引导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它和教学质量的关系紧密,是非常重要的。第四,化繁为简,变难为易。老师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解决不会的问题,使他们充分领会教材,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而学生的难处主要是感到课文不好理解,理不出头绪,抓不住重点,所以,怎样使学生抓住重点,化繁为简,是教学设计应该考虑的问题[1]。

2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方法

2.1创设新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

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创设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导入,让学生发现语文的魅力,这种导入应该是一种情境,形式可以有很多种,老师在这个环节中需要很好地利用课程资源,通过形象化的方式,结合学生的知识构成和生活实践,恰当切入知识点,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2]。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人物对话,老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来进行情境教学,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从课文语言出发,对教材语言进行落实,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还可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其文章的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非常大,很多文章都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相关的,在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引入语文教材的情境中,减少学生和教材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就需要老师对教材进行研究,掌握文章的写作环境,领会文章的情境,找出文章的情感闪光点,对写作环境进行介绍的时候需要把作者的感悟或文章的感人情境进行描述,把学生带到学习情境中[3]。我们在欣赏文章的时候,需要发挥想象力,通过语言来领会文章的美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需要强化情感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语言,了解作者的感受。例如在讲《风筝》这一课的时候,老师需要指导学生领会亲情,感受文章中的兄弟情谊,还要学习作者知错就改的优良品德。在文章中包含很多的情和意。情境教学的桥梁是情,通过老师的情对学生的情进行拨动。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不管是叙事还是抒情,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与以影视形式来表现的文学比较,语文课本是不形象的,这需要老师对学生加以点拨,渲染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所以,老师需要调动学生的想象,还要使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语言变成自己的话,声情并茂地进行表述,让学生从情感中接受语文的熏陶,提高文学素养。

2.2注重知识延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不仅具有人文性,还有工具性。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并把语文知识的学习应用到别的学科中。这要求老师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老师需要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拓宽学生的思考空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要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找出语文教育的切入点,重视人文精神,人文教育需要老师重视学生的人生,需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和谐、相互尊重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老师要考虑全面,不仅要考虑教学的目的和内容,还要考虑学生的需求。人文教育有着很强的想象性,人文意义是不具体的。所以,人文语言充满隐喻。人文教育不应该只是进行概念分析,还需要一定的场景,通过联想,领会其中的道理。因此,老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加强领悟,把知识进行延伸。语文教学和社会实践联系密切,其目标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所以,老师需要把语文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实践水平。

2.3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学并不只是老师讲学生听,还应该加强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教学中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以及合作,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加以处理,老师需要创造性地使用课本,设计有意义的问题,指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提出的问题不仅要有探究性,还需要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交流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例如,可以是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或分组进行讨论。同时老师需要多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它们获得自信,从而让他们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结语

语文教学是别的学科的语言基础,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设计是相当关键的,所以,老师要以科学的设计思想为指导,针对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对教学设计进行研究,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光国.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成功(教育),2013,(22):109.

[2]梁雪.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的探讨[J].赤子(上中旬),2015,(19):336.

基础文学范文5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初中教育阶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的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的语文教育应当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建立起健康的精神世界,使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广,对初中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笔者将立足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问题;高进措施

1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初中语文教学普遍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传统的语文教育十分强调对于教材知识的讲解和传达。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师备课,讲解和教学目标的设定都依赖于教材的内容。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对课本的文化知识掌握十分熟练,但是长久以往,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语文,人文精神的缺失不利于学生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形成,同时,机械的知识点的学习使得本来十分精彩的语文课程变得枯燥,学生为了学习语文而学习语文,难以提起对语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精神,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对学生人文价值的灌输与培养,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传统的语文教育方式有待提升。

1.2初中语文教学缺乏有效的互动:

教学活动是一个交互的过程,因此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通过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一味按照教案讲述课本内容,对于所有知识点都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讲述,很少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地提问,课堂气氛十分地沉闷。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知识任务式的学习。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与交流使学生无法及时地表达自身的想法,教师也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这样一来不但抑制了学生开拓思路,也影响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判断。

1.3传统初中语文教学缺乏创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标的不断推广,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教授的主体也一直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永远是讲台下听课的角色。教育改革倡导新型的教学理念,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缺乏对语文知识自主的探索的过程,因此独立学习的能力下降,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所下降。

2改进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的措施探究

2.1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倡导人文精神:

改进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改变教学的思路,端正教学目标,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少初中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因此对于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刻,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对初中语文课本的学习。还有不少的教师擅长于针对课本讲课却缺乏对学生的人文价值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在教学中不断融入人文精神,将灌输人文价值提高学生的修养纳入教学目标。

2.2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职责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传达,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也十分地重要。教师应当重视与学生的及时互动与交流,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例如,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应当注意抛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对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十分有利;教师也应当在课上时刻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点学习的反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教学疑问,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做出回答,在课堂上就可以解决学生的问题。

2.3教师应当创新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要改善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创新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应当向学生灌输生活中处处是语文的思想,不要将语文课堂局限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体验语文、穿心语文。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多阅读优质的课外读物,关注新闻报道和优秀文章,语文知识不仅仅存在于课本中,生活中有很多优秀的读物和文章都是语文学习的对象,以此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总之,语文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语文教学索然有一定的模式和教材,但是教师应当提升自身对于语文学科的认识,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通过学习语文全面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

作者:曾丽琴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滨江校区

参考文献

[1]钱动水.用“合二而一”思想指导初中语文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1(12).

基础文学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对策;文学素养

语文老师在对学生实施课程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讲解,带领学生在文章阅读中,把握主旨线索和写作技巧等,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更加要注重对学生的阅读教学。初中学生阅读文章时缺乏兴趣,对其中的阅读目的和阅读的要点内容部分无法充分的把握,这就导致学生的阅读理解效率低下,不利于全文学习,对于这些问题就需要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变化阅读形式,采用多种新颖的阅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趣味化阅读,使语文阅读教学效用显著提升。关于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均需要结合实际展开研究[1]。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把握其中的语言文字知识,同时还要在文章的阅读理解中,积累文学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对当前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语文阅读的重视度不够,认为文章阅读就是单纯的的文字拼读,并没有在阅读实践中感悟人物情感,也没有抓住阅读的重点,没有将阅读和思考连接起来,总体阅读效果差。还有部分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不高,认为阅读文章是一件枯燥的事,同时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恰当,导致对文章中一些经典词语和引用部分的内容没有深入的理解,使整个阅读学习工作都浮于表面。初中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缺乏自主探究的意识,本身基础知识积累又缺乏,这些均导致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低下,不利于长远发展[2]。

二、解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引导学生的阅读意识

初中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知识的过程中,一味被动化的听从老师的知识讲解,自身没有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这就导致学生参与阅读的动力和积极性不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重点做好引导性的工作,老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在文章中寻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文章中总共写了几件事?这些事情都发生在什么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你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明白了哪些道理?”通过这种课前提问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充分重视起语文阅读,并明确阅读的目的[3]。

(二)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

初中学生在语文阅读实践中,由于没有掌握到有效的阅读方法,导致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不能充分的理解文章主旨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多种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让学生练习上下文进行阅读,通过文章的首尾句或首尾段呼应,进一步确定文章主题,带着这一主题要义,学生可以进一步对文章内容展开具体化分析,紧扣主题的阅读,提高阅读效率。此外,语文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中一些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进行分析,通过对具体要素的分析,可以获取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而提炼出其中的感情基调,尤其是其中的一些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分析,能够了解当时的一个社会大环境和写作大背景等。

(三)运用多种方式阅读

阅读教学中不能拘泥于一种阅读方式,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阅读习惯以及阅读特点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语文老师安排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阅读。例如学生之间可以分角色阅读,以对话形式阅读,对其中的人物性格特点有更加充分的把握。另外,语文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各个阅读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阅读,可以分段阅读,也可以分角色阅读,相互之间通过阅读讨论,共同深入性的探究文章内容。为了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语文老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写读后感,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文章内容[4]。

三、结语

通过语文阅读能够整体化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尤其是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学生阅读文章内容,能够把握其中的情感脉络和写作主旨,对于学生的语文情感和文学素养培养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初中生在语文阅读实践中缺乏兴致、阅读方法掌握不当、阅读效率低下等问题,均需要引起老师的重视,由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阅读需求进行分析,安排分角色阅读、小组阅读讨论和写作读后感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化的阅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到阅读学习的实践活动中。

参考文献:

[1]王桂兰.灵活教学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2):33-34.

[2]胡丹萍.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08):269-270.

[3]杨婷婷.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师生互动的方式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04):123+130.

基础文学范文7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初中语文学习与教学的核心。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有利于为学生日后奠定基础。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好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由于语文阅读能力是影响学生对于所有学科学习的主要因素,由此需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存的问题

1.1初中语文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初中每个班级学生人数较多,一般在40至50人左右,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别较大,对于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不能完全掌控,最终使阅读教学流于表面形式。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育观念,忽略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把学生作为教学的重点。加之新课改使教学目标过于宽泛,教师做教学方案时,很难把握教学目标,导致教学内容不完整,学生的阅读教学不能达到理想效果。部分教师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未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的制定,而是盲目沿用传统教学方案,最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难提高。1.2语文教师不重视学生自身的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在实际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普遍不重视对于学生自身的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往往对于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没有经过学生自己思考,而是把直接把阅读答案告诉学生。如此一来,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养成,课堂成为教师讲解答案的过程,使教学效果始终得不到提高,最终学生不能够养成终身阅读习惯,归咎其根本原因是学生与老师只止注重于文本教学,缺少人文素养教育。1.3学生阅读理解想法受限,使个性化阅读缺失:我国初中语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始终占据课堂的主导,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对于阅读中生字词以及精美语句讲解,对于文章重点讲解又侧重于与考试有关的知识点,这使学生在学习阅读理解时始终居于被动地位。语文教师对于学生阅读理解的答案予以一定的确定性,这使学生发挥不出个性化理解能力,使学生不能真正的理解文章,也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把语文教师自身的经验和思想取代了学生的想法,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赋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理解。1.4没有正确认识到阅读理解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大部分语文教师利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单纯把阅读训练看做教学重点,没有重视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没有意识到语文阅读只是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的工具,只是把语文作为阅读训练,这使语文教学偏离语文教学轨道。教师应该把握住语文重点语句段落引导学生思考。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进策略

2.1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应该顺应新课改改革,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教师加以引导,运用新型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学习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想,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收获文章深层次的思想感情,打破学生的思想束缚,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展现。教学目标是让教师在教课过程中明确教学方向,而不是随意发挥。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把学生作为主体,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采取情景教学法或是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中的人物思想情感,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2.2积极帮助学生制定阅读学习计划:实际上学生对于阅读教学的学习兴趣以及成绩始终不能得不到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阅读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知如何进行学习。由此语文教师应该在教授阅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学习计划,如此一来,即使是在课下学生能够自主进行阅读学习,有利于拓宽学生阅读面,并在根源上解决学生阅读问题。2.3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文章中的中心思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文章,感受文章的深层含义,提出对文章的理解和想法,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做拓展课外阅读,找几篇与此篇文章含义相仿的文章,使学生进行阅读,以提升学生举一反三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类似的文章,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个性化阅读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究、解决问题,还可以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个性阅读,提高学生能够阅读能力。2.4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正确运用语文教学这把工具:为了防止在课堂上出现学生开小差的虚化现象,提高讨论效率,教师可以在小组讨论前,让每个小组制定具体的规范和学生参与标准,把问题落实到每个小组成员的身上,反思小组讨论过程,做出笔记。杜绝学生动嘴不动脑的阅读方法,把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正确运用语文教学这把工具,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3结束语

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能够扎实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创造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加以指导进行教学。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文章的独特理解,促进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辅导语文教学的工具。

参考文献

[1]卫志骞.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2(3):135-136.

[2]杨军.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5(14):4-5.

基础文学范文8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对策研究

语文作文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其抽象性和探究性都很强,在实际的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它不仅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也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所以,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的。但是,由于初中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加之“中考”的压力,也导致了很多初中生在语文作文的学习中出现了许多实质性问题。下面,文章就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困境分析”为出发点来谈一谈自己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所进行的一些教学尝试。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困境分析

(一)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不高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没有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对学生的写作引导不到位,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有效的作文练习等问题突出,导致学生在上了作文课之后,写作水平依然没有得到提升,久而久之也就消磨掉了学生大部分的耐心和兴趣。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学生写作是为了应付老师,应付考试。他们表示不喜欢动笔写太多的字,并且在写作时没有思路,没有素材,没有写作信心,所以,对于需要知识输出的写作他们也并不感兴趣。

(二)学生缺乏良好的写作习惯

学生写作速度慢有一个主要的原因,那就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就写作习惯而言,每个人的写作习惯都不相同,有的学生在写作时喜欢边看写作攻略边写,有的同学则喜欢直接生搬硬套,这样虽然也能写出一篇作文来,但根本达不到训练写作能力的效果,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作文写作从来都不是独立的,中国有句古话说“读书有三到:眼到,心到,口到。”所以,语文写作也一样,它不光是用脑思考,还要用心感受。

(三)教学模式和方法过于单一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从对词句的学习,再到素材知识的输出与应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但是,我国大部分语文教师,却依旧采取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塞一些生硬、晦涩的知识和素材,不管学生们是否能消化,只顾着追赶课程进度。这样单一、死板的教学方法,难以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其次,大部分教师还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精神的,写作课堂上一直以自己的教学任务为中心,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完全失去了主动写作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二、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巧设作文题目,激发写作兴趣

在学生的印象中,一提到作文写作,就是长篇大论的内容,使很多同学都逐渐地抵触写作课,也提不起写作的兴趣。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以作文题目为切入点,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兴趣爱好设计一些能够激发他们写作兴趣的作文题目。比如一些饱含情趣和奇思妙想的题目:“我的童年趣事、令我最感动的事情、星空的秘密以及我的梦想”等,这些题目充分体现了中学生对熟悉事物有兴趣、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的思想特征,能够极大的散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拓展写作思路

初中生由于社会经历少,生活经验匮乏,所以他们在写作时,时常觉得没有什么可写,也不知从何写起。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句话叫做:“文学来源于生活”,那写作作为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更离不开生活这个源泉了。例如:在写作《我最敬佩的人》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家庭的支柱———父亲,观察父亲对家庭的付出以及为家庭所做的种种事情,或者鼓励学生去观察其他人有哪些令人敬佩之处,并将他们生活中的点滴事情和语文知识相结合,最后写成一篇完整的作文。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是源源不断的,但是需要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并用心去观察和感受生活,以此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发现更多的写作素材,拓展更宽广的写作思路,进而发现生活中的乐趣,这样从日常生活中所汲取的写作素材才能灵活地运用于作文写作当中。事实证明,学生掌握了充分的写作素材后,对写作的兴趣也相应地提升了很多。所以,老师平时就要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花草树木、春风秋雨、名胜古迹等,促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三)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体验真情实感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只是课本和老师。学生从课本和老师那里学得的知识都是间接知识。其实,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取直接知识,这样的知识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益处。学生语文作文中的情感抒发也是一样,将自己在实践体验中得来的情感体会,运用于写作之中,会使作文更加的真实和具有感染力。例如:在进行“革命纪念博物馆之我见”的作文写作课程时,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封闭沉闷的教室,来到地区的纪念博物馆,引导学生观察博物馆中呈现的物品,看是否能够发现自己有感触的事物,有的学生会发现一些记录战争的报纸或者记录英雄人物的“名人墙”,对于爱好和平的学生们来说,他们天生就有一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血,这时老师要充当学生们的讲解员,给学生讲讲革命中的英雄人物,这样真情实感才能逐渐地深入到学生内心,才能让他们对革命英雄更加地崇拜和尊重。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以及学生的亲身体验,能够加深学生对情感的体会,能够促使学生对写作中的情感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并能够为作文写作的内容注入血液和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

三、结语

笔者认为,如果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充分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巧用文中策略进行有效解决,那么,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一定会大有提高,作文教学的课堂效益也一定会大有提升。所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章娟娟.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5(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