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欣赏方式及理论基础

现代文学欣赏方式及理论基础

摘要:相比于古代的文学鉴赏方式,现代的文学鉴赏方式是不同的,不仅仅是因为时代不同,是因为我们需要站在作者的角落去考虑,去理解出对现在有益处的东西。相比于古代闭关锁国,现在的文学的鉴赏方式更多应该是源于西方的文化传承。那么西方的方式就是我能明白文字所表达的事物,而传到中国,就要求人们要考虑更多方面,要以“懂”为基础,伴随着现代文学的不断进步,衍生出不同于古代文学的鉴赏方式——“反思”,中国现代文学欣赏又衍生出“反思”的方式,“反思”的文学欣赏,其深层的思想基础是非理性。“反思”的文学欣赏作为一种方式一旦产生,便不仅仅适用于“反懂”的文学,同时也适用于“懂”的文学。本文正是运用这个方式递进式进行论述。

关键词:文学;欣赏方式;理论

时代在进步,同样的,作为一个民族精神,文化也在不断的传承进化。那么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字所带来的文学也是有着阶段性的转变。那么涉及到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文学,我们去看待的方式就不一样了。换句话说,同一段文学历程,不同的时代去看待,就是不一样的结果。那么针对于现在的文学,我们持有的欣赏态度也应该有所进化。有时候我觉得说进步可能不太合适,给人更多的感受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了。那么对于现代文学欣赏来说,从西方传播过来的“懂”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了。这推动了人们所说的“反思”的进程。同样,对于一个文学作品,达到“懂”的境界,已经是一个人去欣赏的必要境界。或者从递进的角度去说,“懂”是一切进步的前提以及标准。只有站在这个高度,才能对文学进行“反思”。那么我们就需要去探究这个新型的理解方式“反思”的由来以及特性。

一、清楚中国古代于西方文明有联系的缘由

对于中西方进行对比,中国古代的文学所包含的温婉含蓄是和西方文学有着天壤之别。但我认为更大的差异则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欣赏。那么存在差异,必定就存在共同点。中西方尽管在历史的开始就存在差异,但是生活中,文明的交流传递中都是有着不少的相同之处,这注定了,中国古代于西方文明有联系。中西方虽在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种族特点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在文学形态特别是在文学所反映和表现的内容上却差别不大,都是“四大文体”,都强调文学的情感性、现实性、诗性等,关于爱情、亲情、友情、人性、生命意识等,中西方文学的描写和抒写很多都非常相似,有时是惊人的一致,以至于近乎雷同。在文学作品的批评以及欣赏的方面,由于中西两两方面,都愿意用不同程度的情感修饰词去约束。相对于西方的文学欣赏,作为东方的一条大龙,中国的文学欣赏更既注重感性的一方面,注重内涵中的情感,这不同于较为理性的西方欣赏模式。但是在现代文化欣赏中,中国的欣赏方式从感性一步步过渡到理性,或者可以说,处于感性与理性之间。那么这样,中国的文学欣赏方式就趋近于“懂”了。站在这里看中国古代的文学欣赏方式,中国古代文学欣赏不是论证式、分析式的,亦即不是理论形态的。它也可以有结论,但结论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一种感悟,它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也无须经过严密的论证,同样也不可能作所谓的严密论证,因为中国古代本来就没有这样一套理论的、逻辑的论证体系和机制,也没有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同样如果从中国古代的作品去分析,中国古代的作品,是从作品推及到人,到社会。或者换一种简单的方式去说,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是立足于作者,观望于个人或者集体,但绝没有去真正发现一个作品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也就是没有让自己的想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作品,而是成为去运用说服或者洗脑的工具。之后就不一样了,中国文学的欣赏方式走向了“懂”的理性方向。这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所包含的逻辑性很强,其内容上包含的理性思维可操作性很高,作为一本传播作者观念的客观性和规律性的书,所展示的严密的理论风格。中国人们大多数以“懂”作为自己对文学的欣赏后,结果便是大家的阅读经验不会相差太多,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看法大致相同,当然,更深层的则是大家在思维方式和思想方式上的大致相同。这更可以说,“懂”作为现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以及前提。

二、面对现代文学的欣赏所采取的方式

面对从感性的古代文学过渡到感性不失理性的现代文学,“懂”这一点,只能说很多人都在努力去做到。然而什么,懂得反义词是不懂,那么不是极端的人,就是处于“懂”与“不懂”之间。那么他们不让自己怠步不前的办法是什么,就是我们所提到的“反思”。“反思”可以理解为对于文学的另一个程度的欣赏。好比面对一首诗,一开始会有人说用字很好,这是懵懂的人,有人会说这首诗的已经很好,这是众多的半懂不懂的人,只有一些人能自己看出来,这首诗背后是一个作者作为一名诗者的匠心,这才是趋近于“懂”。只有面对同一事物,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欣赏方式,提高欣赏水平,才能达到通过读别人的作品,反读到作者内心的情况。那么我们就可以由此得出一些结论。我们要知道,丑也是属于审美的,那么懵懂以及晦涩同样是属于“懂”的,至少从本质根源上来讲是这样的。这种不明确界限的分层次的欣赏方式,我们不得不承认,从一开始的“懂”极端到“不懂”极端,中国的现代文学批判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中国现代文学所包含的理性化,科学化,规范化是一步步增加的,甚至是从无到有。事实上针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无论是什么主题的文学作品,哪怕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批评与欣赏都可以归纳在“懂”的层次里。因为如果你想去批判一个事物,你必定对于它有所了解,从而和你的认知领域进行恰如其分的了解,从而得出你的结论。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已经向“懂”更近了一步。

三、结语

“反懂”的文学欣赏方式一旦产生,它便具有超越性,它不仅适用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同时也适用于传统主义的文学作品。对于文学欣赏来说,重要的不是解读所获得的意义是否与作品“本身”的意义相符合,而是我们在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是否从其中得到某种思想启示和审美快乐,因为从根本上说,文学欣赏的意义和价值是对于读者而言而不是对于作品而言的。

作者:王震宇 单位:榆林公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