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整合模式探析

职业教育课程整合模式探析

摘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及推广,职业教育领域也开始多方寻求合作以达成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一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就主要形成了以三种模式为主导的改革路径,即整合学校本位学习和工作本位学习、整合学术学习和技术学习、整合区域内中等教育及跨区域合作中等后教育。本文以实际课程为例就三种模式进行浅要探析。

关键词:京津冀;职业教育;课程整合;模式

2014年,京津冀作为一个区域整体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提上日程。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河北一带地域相接、文化共荣,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努力下,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科学持续协同发展的道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最先表现在经济上,在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的同时,教育文化方面也朝着“共识”的方向前行。截止到2014年底,来自京津冀三地的数百家企业和数十家职业院校达成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6年初,京津冀三地又共同组建“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突破原有的地域圈,综合各地职业教育优势,创建更加深入的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在京津冀的一体化作用下,职业课程改革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坚持走政府主导、校企合作的发展途径。在“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的理念下,课程改革以建设实施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人文教学等完整的教学系统为目标,主要从以下三种模式开展。

一、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整合模式

工作本位学习改善了职业教育固有的脱离工作环境问题,这种改革模式借鉴了成人学习的最大优势,使用了激励教育,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明确,学生对工作及知识本身的认知能力就有效地培养了起来。通过学校与工作场所有机地联系,关联教育与工作,将学生培养成熟悉工作流程、工作所需的合格员工。此类课程推翻以往知识点式的教学结构,引入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成为成果导向模式教学。以成果导向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是将任务或成果先展示给学生,进而通过情景展示一步一步导入,加强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加有效。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写作与口才》课程为例。在工作过程中,用人单位需要员工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在文字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两方面。针对这一目标,2009年,《应用写作》与《演讲与口才》两门课程融合整改,旨在培养学生“坐下能写,站起来能说,动起来能做,静下来能思的全面人才”。改革率先在旅游类各相关专业学习、应用,形成《旅游应用写作与口才》课程。课程将文字书面表达、语言口头表达、沟通交流、礼仪等多方面工作所需的内容融为一体,统筹设计,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经过全方位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语言潜能,知识在工作中得到全面应用,能力也随之提升。经过近十年的实践,目前,《写作与口才》课程由具体针对旅游专业开设的《旅游应用写作与口才》扩展为在全院开设《写作与口才》课程,使其公共性、基础性和普适性的特点更加凸显。

二、学术学习与技术学习整合模式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低技能岗位和单一技能岗位越来越少。当今社会更需要“丁”字形的人才,工作岗位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过硬的工作技术,还要拥有知识的广度和学术的深度。马云在乌镇国际互联网大会上发言说:“这是一个摧毁你,却与你无关的时代,这是一个跨界打劫你,你却无力反击的时代,这是一个你醒来太慢干脆就不用醒来的时代,这是一个不是对手比你强,而是你根本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的时代。”新的时代特征,要求从业者要有多方面和深层次的知识构成。将技术融进理论层面的广度和深度,往往变成职业院校教育课程改革的难点。单一地删除理论教育会使知识大厦没有牢固的地基而难以四平八稳。过多的理论知识学习又会让学生面临实践过少、技术学习不扎实、理论晦涩难懂等问题。相比高等本科教育,职业教育受众群体在学术方面的积极性也很难提高。但针对当今的工学需求,从业人员要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应对技术变化。为能在工作中解决问题和革新技术做好准备,这就要求课程改革要提升学生职业教育对于学术的积极性。许多学校展开融合技术学习与学术学习模式,使主修普通科的学生结合学术性课程完成相应的职业性课程的学习。如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是单纯的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对大部分职业工作技术学术没有显性地、直观地指导意义,所以常被边缘化。在进行课程整合之后,部分院校将美育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打造设计出针对不同专业的美育视角下的人文基础课,将审美教育同人文教育结合打造出集文学性、艺术性、实践性、实用性、知识性为一体的美育课程。同时,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在各领域逐步深入,很多资源共享平台已经实现跨区域学习,一些学术性较强的课程或深层次的技术学习课程在网络平台上也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展现出来供学生有选择地学习。这不仅可以弥补本校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也能满足学生深度学习的需要。因而,这类课程改革通过一定的学术性课程学习、基础理论学习使职业教育从狭窄的、针对具体职业岗位的技能本位培训模式转变成为了宽泛的、针对岗位群的个体本位教育模式。

三、中等教育及中等后教育整合模式

中等教育有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目的,同时,更是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劳动力做铺垫。于是,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开拓学生个人进一步上升发展空间也是考虑范围。现代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的广度几乎可以波及到绝大多数学生,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思想也势必在各种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国家战略高度统一调度下,完成“京津冀”跨地域的资源优化配置不再阻力重重。打破资本、技术、产权等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按照市场规律区域内自由配置的经济一体化首先初具规模后,人才、劳动力的教育也会随之进一步完善。以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为目标,河北省的一些前沿城市,如省会石家庄、较大城市保定等地各职业院校先后与天津达成职教合作协议,打通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的阶梯型路径,完善人才流动的上升渠道。在现有政策下,河北多地如承德、邯郸等市也在积极探索开设与天津中职、高职院校进行中高职衔接合作,或两地学校合作办学模式。北京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下,也开始重新调整自己的职业教育布局。为疏导北京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核心过剩的功能压力,适当缩减北京的职业教育规模已是大势所趋。2015年北京下发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以推动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为目标,支持并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通过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方式向外疏解。预计截止到2020年,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从一百多所减掉将近一半,调整至六十所左右,同时,高等职业学校保持现有数量。在明确的政策指引下,河北与北京展开了教育上前所未有的亲密合作。打造京津冀职业教育集团、寻求产业链分工合作、跨区域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开发课程、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共享教学科研成果等已经一步一步从预想转为现实。职业教育改革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完成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中一项重大内容,京津冀职业教育的合作是首次跨区域的共享融合,将为以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起到指导和示范作用。

作者:王韫慧 刘雨田 郑艳 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