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德育探析(4篇)

语文教学德育探析(4篇)

第一篇:中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途径分析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都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例如,职业模块《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课,如果只分析课文内容,就会让学生觉得课文枯燥晦涩、难以理解,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为了避免出现这一现象,让学生既清楚知道作者的观点,又能树立择业的理想和原则,笔者在教学中提问:“作者认为青年在择业时‘应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那么,这个‘内心的声音’是什么?”同学们回答:“理想和追求。”我马上结合教材内容,鼓励学生们在选择职业时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要被世俗所吞没。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增强他们对职业理想的塑造,笔者列举了许多坚持理想的例子: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感叹,以及他投江明志的壮举;西汉太史令司马迁遭受酷刑却坚定不移地完成《史记》;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斯蒂芬•霍金患病被禁锢在轮椅上四十多年,依靠顽强意志研究物理学,终获诺贝尔奖;李冰冰获得百花奖时感言:“我已连续四年被提名为百花奖,一次次地失败,一次次地再来。笔者在这个奖的背后更懂得坚持的意义。”当笔者讲述这些例子的时候,同学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认真地倾听着,教室里没有一个学生交头接耳或玩手机。这一次的教学将学生的理想教育融入教材内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在课堂教学训练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在完成这一目标过程中,笔者特别注重渗透德育。笔者所教的是幼教专业的学生,对她们普通话的要求相对更高一些。但是有些学生却带着浓厚的方言口音,有些学生则分辨不出平翘舌音。针对这些现象,笔者专门开设了“课前三分钟普通话演讲”活动。刚开始的时候,不规定演讲内容,但要求学生要围绕一个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后来就规定各种话题,如“理想与择业”“难忘的一件事”“成长回眸”等。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由“怕上台”变成了“爱上台”。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才,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也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了教育,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对课堂语文教学的有力补充,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又一途径。笔者利用课堂时间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汉字听写比赛、阅读经典比赛、辩论会等一些活动,还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办手抄报、进行专业技能比赛,如剪纸、绘画、手工、儿童游戏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诗歌朗诵比赛,既让学生掌握了朗诵的技巧,又让学生了解到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学生们通过汉字听写比赛,不仅积累了大量的语文知识,还感受到了祖国文字的优美。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的爱国情感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别林斯基说过:“有许多种的教育与发展,而且其中每一种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不过道德教育在它们当中应该首屈一指。”德育是我们中职学校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我们既要看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又要积极探索和充分挖掘中职语文教材的德育内涵,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作者:孙绍华 单位:鹤壁机电信息工程学校

第二篇:中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认识与实践

一、新形势下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德育教育的认识

德育教育指的是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将特定的社会思想观念、正确的政治准则及道德规范转换成他们个人的思想品德,并将其在社会实践中展示出来的一种活动。中小学教育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其教育质量好坏将直接关乎我们民族素质及祖国未来。我国的教育界一向都提倡“德育为先”,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学习则应运而生。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外,还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化,逐步形成自己良好独特的个性和健康健全的人格,使各方面都能和谐发展。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这表明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想教育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行训练,可以使他们情感更丰富细腻,也利于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和增强将又反过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语言文字。因此,如何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则成为教育工作者们探讨研究的课题。

二、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德育教育的现状

新形势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语文内容的阅读中、课文内容的讲析中、文章的写作中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

1、语文内容的阅读中进行德育教育。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就是阅读,中小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文章内容,拓展思维,激发兴趣,熏陶情操。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通过反复阅读、培养语感,领悟道理,于阅读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2、课文内容的讲析中进行德育教育。

中小学语文教学注重讲析,讲析文章的课题,能够聚焦课文的思想内容,揭示课文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对课文的词句进行解析,有利于挖掘作者隐含其中的思想情感及其观点,有助于进行德育教育。在对文章内容进行解析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令学生产生好奇心,增强求知欲望,在寻找问题答案的时候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3、文章写作中进行德育教育。

中小学语文教学重视中小学生的文章写作能力,而在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及批改学生文章时可以进行德育教育。文章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审题,在学生进行审题时可以发挥德育教育的导向作用,通过分析题目要求,引导学生深化中心思想,培养正确鲜明的文章写作目的。文章写作要注意选材,教导学生选取题材的时候注意选材真实性,选取真实可信的材料,提炼美好精神品格,写出感染力强的好文章。评改学生文章时注意发现学生所展现的美好品质,及时肯定予以表扬,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美化心灵。

三、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帮助中小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帮助他们培养优良的品格,努力将中小学生们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把德育教育放在工作首位,将德育教育寓于各项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也要以身作则,教书育人,教育中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摒弃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不良风气,不做“小公主”、“小皇帝”。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帮助中小学生培育民族精神,通过给中小学生讲解古往今来的英雄事迹,传承民族精神,维护民族气节。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就是要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通过有力的引导,培养中小学生形成吃苦耐劳、团结奋进、乐于助人的良好精神,继续传承和弘扬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帮助中小学生建立健全人格,促进个性发展,培养中小学生拥有自信心、积极性、意志坚强等,重视发展中小学生的个性,引导中小学生开发潜能,使每一位中小学生都会学习、能做事、会生存、能共存。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培养中小学生形成即团结又合作的集体精神,培养成中小学生的积极健全的人格。中小学生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帮助中小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培养主动性、提高创造性,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着眼于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发挥情感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巨大作用,强调在学习中培养兴趣和接受熏陶,满足中小学生的求知欲,结合教材适时引导,触动中小学生的心灵,促使中小学生去发现和探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的规范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氛围,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一是建立健全班级德育教育工作领导机制,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划分工作任务,进行责任分工,逐步形成以班主任、班干部为核心的德育教育协调机制,开展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社会生活课等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工作机制,全面开展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工作;二是注重课程改革,开发德育教育课程资源,深刻挖掘德育教育教材中蕴含的深刻内涵,重视过程、情感、方法、态度之间的联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三是注重中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日常行为准则的学习,促进形成良好学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进行法制教育学习,引导中小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树立正确法制观念,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五、新形势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德育教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在新形势下出现了新的问题,中小学生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之一,面临着新问题的产生,如中小学生以大欺小、恃强凌弱、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骚扰、夺取零花钱、打架斗殴等现象令人忧虑,给教学管理造成困扰,也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留守儿童问题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多为打工族,他们常年不在家,将孩子寄养在亲朋好友家。这些孩子往往因缺少父母教养而容易沾染不良习惯,又因为年纪小而自制力差,会有逃学、打架、偷窃等行为,时间久了就成了“问题学生”,给学校和教师管理增添了困难。

2、中小学生年纪小、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容易受到电子游戏的诱惑,在当今信息网络发达的时代,他们一旦沾染上网络游戏瘾,就容易沉迷其中,玩乐时间增长,影响学习,甚至会发生逃课逃学现象,影响学业。

3、离异家庭的孩子怪。社会上离异家庭增多,孩子最可怜,他们因父母离异而遭受心灵创伤,容易变得孤僻、任性,容易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内心苍白无力,精神层面空虚,比较容易有厌世、仇视等消极心理,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举步维艰。新形势下,中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关于德育教育新问题的对策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进行开放式的德育教育工作,将中小学的德育教育课堂融入到社会这一大课堂中,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帮助老人等活动,来体验道德,在生活中进行道德观、价值观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

(2)将学校、家庭和社会拧成一股绳,坚持学校提倡讲文明懂礼貌,学习社会新风气好风尚,进行思想教育,强调共同进步。坚持家庭教育要科学,家长跟孩子互动、家长与教师互通消息,及时掌握学生的新思想新动态,与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教育。坚持与相关部门合作,对社会环境进行整治,遏制对学生成长不利的恶劣风气,积极协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

(3)加强研究德育教育工作,实现科学德育教育。杜绝形式主义,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分类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关心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居于主体地位,自觉的加强自我品德修养。

五、总结

总之,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德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各种方式来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采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方法将德育教育工作渗透到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出全面健康发展的中小学生。

作者:乔芳菲 单位:吉林教育科学院

第三篇:语文课堂如何渗透德育内容分析

一、初中语文课堂渗透德育内容的必要性

1.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教师不断汲取语文课本中的精华,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加以提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本中的名句名篇给学生讲解,让学生对这些优秀作品更加热爱,学会不断领悟著作中的思想精髓,提高对著作的鉴赏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去吸收优秀作品中的精华,在不断积累中提升自己的觉悟能力和欣赏能力,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让语文教师真正课堂中渗透德育工作。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意识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关于生命意识教育的教材,真正让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学生热爱生活的意识,珍惜生命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爱护生命,学会尊重他人,减少学校中出现的打架斗殴事件,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校园氛围,真正为学生提供一个融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多下载一些关于生命和生活的素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教会学生虽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奋斗,让生命发挥无限价值,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3.锻炼学生的顽强意志力

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初中生是独生子女,对家人和教师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特别是意志力方面极其薄弱,遇到一点点挫折之后,就开始打退堂鼓,没有做到持之以恒,这时就可以教师通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以此来锻炼学生的顽强意志力,教会学生做事一定要坚持到底,善始善终,切不可半途而废。多学习一些名人,凭自己的顽强拼搏还是可以取得成功,培养学生的顽强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初中语文课堂如何渗透德育内容分析

1.利用名人故事渗透德育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先进人物的事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来给学生渗透德育思想,让学生多学习名人故事,积累名人事例,真正吸收名人故事中的刻苦奋斗精神,进而制定向名人学习的目标,将名人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精神动力,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德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例如在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去了解范仲淹的作品,借助语文辅导工具,大致理解文章内容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标出书中不理解的地方。之后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做细致讲解,帮助学生吃透该文章的精髓,理解当时范仲淹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精神,让学生树立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真正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

2.结合文章重点渗透德育

初中语文教材篇幅较多,教师要想更好地渗透德育内容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结合学生的点和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开展德育内容的渗透工作。由于现代学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正确对待他人,尊重他人和帮助他人方面有很大欠缺,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纠正学生看问题的片面性,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事物的本质出发,抓住问题的重点,学会处理问题,全面地看待问题,进而真正找出问题的所在,采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教师需要把握教材中的思想意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在学习《醉翁亭记》时,教师就可以先带学生通读一遍文章内容,之后结合辅导教材对文章的中心内容加以概括,最后通过对每个字词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真正文章所表达的重要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掌握知识内容之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对此文章加以赏析和观后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表达完毕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感受加以恰当的评价,主张学生学习欧阳修的爱国主义精神,真正渗透德育内容。

3.开展语文活动渗透德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来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在积极踊跃参与课堂活动的基础上,还可以陶冶爱国情操。这时,教师在设计语文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实际,真正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想品德。这时教师就可以开展文艺作品的演讲会,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思想品德培养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总结

总之,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作者:王晓燕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五中学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应有之义

一、形象感染,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不仅丰富多元而且鲜活完整,确是执教者强化、渗透德育的良好素材和有效载体。以《最后一课》为例,一方面是小弗朗士由一个逃学、迟到和不爱学习母语的调皮小男孩,在获知终将失去生斯长斯的土地和朝夕相处的母语之后,其心理惨痛、情感变化和迅速成长的“小小爱国者”形象;另一方面,立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立场和成长视角,韩麦尔先生由一位往日“十分严厉”令人敬而远之的教师,一下子变得“穿戴不寻常”“态度温和”且“柔弱悲痛”,尤其最后那奋笔力书的动作和形象。教师应通过生动讲述、表情朗读和引导感悟等方法手段,让如此鲜活形象深刻在学生的脑海里,徜徉在学生的心路中,从而使爱国主义渗透到学生的灵魂中。

二、以情动人,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于极具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语文学科,如果教师一味采取“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教学模式,抑或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教育的话,那么势必会事倍功半且黯然失色。与之相应的是,执教者要善于创设富于传递性的教学情境,并充分运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语言(包括体态语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之中来赏析课文,为他们创设一种自觉主动的良好心境,定能从中赢得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效果。比如《背影》一文,贴近生活、简单朴素且情感真挚,文中“我”对父亲态度的转变,符合叛逆期初中生的情感心理历程。教师若是通过链接生活情境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定能够增强学生的亲情观念。

三、说理引导,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逻辑的力量在于丝丝入扣,教育的力量在于春风化雨”。凡是课文尤其是状物言情类文章,不仅结构严谨,而且思想性和说理性都很强,教师在引导学生剥茧抽丝和层层推进中学习课文内容,其实质就是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白杨礼赞》,创作于1941年的抗战相持阶段,彼时外有日寇进犯,内有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的反共摩擦。尽管如此,许多有识之士却从中国共产党及其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和希望。正因为如此,茅盾先生采用含蓄象征手法给予了热情洋溢的歌颂和赞美。教师在引导学生品析作品中深刻感悟其中逻辑力量的强大。为何写白杨树生存于西北高原?为何要刻画白杨树的形象?文末写楠木的用意何在?师生在研习互动中获取问题的结果,就是学习白杨树优秀品质的过程。

四、树立榜样,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个体人和群体人而言,青少年时代正处于崇拜偶像、追求英雄的思想浪漫时期,他们甚至不免存在着一些盲目崇拜和片面追求的现象。学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教师应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努力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健康、有益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把他们逐步引向奋发进取、健康向上的人生发展道路。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涌现出来的这些偶像人物和英雄人物撰写颁奖词,既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敬仰之情,又能用榜样的力量来规范和激励自己。

五、活动实践,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宋代陆游非常重视并强调知和行、理论联系实际思想的重要阐述。初中语文教材蕴藏着许多情节性、故事性极强的课文内容,如《晏子使楚》、《变色龙》、《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等等,对于这些极具情趣性、教育性和感染性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集体活动形式也可分组进行角色模拟表演或者课本剧表演,这可以迎合学生求新、求趣、求异的学习心理。

六、自我教育,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同样存在一种从外来教化到自觉内化的实践性过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并在自我教育中逐步地完善自己,最终赢得“千里跬步、江海细流”的教育效果,这是强化德育并不断放大效应的一条最佳途径。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执教者要把各类教学内容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正面或反面材料,以此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或心灵震撼,并日益形成自我教育的内在因素。积极有效地“激发、唤醒、鼓舞”学生,促使他们通过课内外阅读以及写作等活动吸纳各类德育元素,从而在“积善成德”中不断健全并逐步实现自我促进的德育目标。

七、总结

总之,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活动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元素。语文教师应依托这一优势平台,为促进德育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张延年 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湖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