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0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

一、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一)青春期逆反心理造成的厌学、抵触心理

升入初中之后,学生生理上的第二特征就会逐渐地显现出来,也就是进入了青春期,对于父母的管制和教育就会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以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中,父母总是采取专制教育形式,孩子缺少父母细心地爱护和教导,这时候就会产生更加强烈和严重的逆反感。即使他们心理清楚的明白是非和对错,但是就要故意和家长和教师对峙,这样就会让孩子、父母以及教师之间失去有效地交流和沟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因为得不到教师和父母的关爱而颓废,甚至会产生报复的心理。

(二)特殊家庭中养成的自由散漫的心理

在后进学生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都是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由于不能够得到全部的爱和关心,在教育的时候家长又是放任自由的,就会形成十分散漫的习惯和个性。这类学生十分缺少法律常识,在时间上也没有准确的概念,凡事都凭借着自己的喜好和心情来决定,这样就会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导致最后跟不上学习进步,导致自己陷入了后进生的群体之中。

(三)性格孤僻导致的冷漠心理

还有一些学生会因为家庭的变故而遭到父母的冷漠,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缺少很多的关系和爱护,总是感觉其他人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无论自己说什么或是做什么总是会遭到他人的批评,长时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就会渐渐的养成冷漠、自卑的个性,在心理生产生一定的交流障碍。在生活和学习中体现出来的就是不善于交流、喜欢独处,永远躲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独自欣赏。这样的学生凡是都会以我为中心,从不参与集体活动,这样的学生也是很容易成为后进学生中的成员。

二、针对后进生,教师应该采取的教学措施

当我们掌握了后进生形成的原因之后,我们就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教学措施。通过以上原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缺少爱和关心是这些后进学生形成原因中的共同点。为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要用满满的爱意去感染和感化学生,让他们正确看待学生,从而努力刻苦地学习,争取能够后来者居上。

(一)用浓浓的爱意来暖化学生的心灵

众所周知,爱是化解仇恨的良药。在教学过程中爱是有效治疗学生逆反心理和抵触心理的良药。在我们管理班集体的时候,一定要投入自己全部的爱意。而且教师自己的爱还显得有些微薄,还要组织学生在班级管理和生活中建立互帮互助的学习或生活小组,把班集体营造成无处不充满爱心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习或生活小组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及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让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这样就会有效利用班级中那些思想积极向上的学生,让他们来带动思想落后的学生,从而让整个班集体都呈现出一种积极、主动、刻苦、努力的学习氛围。让那些后进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友爱关心,能够体验到爱的温暖,能够在班集体中看到自己生存的空间和作用,从而振作精神努力学习。

(二)用真诚的心意来感染学生

真诚是人与人交流和沟通的重要保障。教师在管理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和学生坦诚相待,用自己的真心实意来和学生谈心和谈话,这样才能够换取学生的信任,从而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教师,也比较容易接受教师的告诫和教育,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认真努力地学习。一般后进学生有十分强烈的自尊心,他们会由于自己的学习成绩差很感到自卑,对外界产生一定的排斥感,但是这些学生的内心深处又会十分渴望得到理解和信任。因此,教师一定要主动和他们交流,逾越学生的这道防线之后,他们的内心就会向教师打开。这时候师生之间就会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有益于激励学生学习。

(三)用耐心的教育来说服学生

初中学生是所有教学阶段里最为气人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教师不能够调节自己的心情,不但自己会气坏了身体,还会让学生觉得教师没有耐心,于是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越来越叛逆,并且会故意不听教师的话。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意志力,尤其是对待那些后进学生,我们一定要耐心地劝导和教育,要善于发现后进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并从此入手来为后进学生的转化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师要十分有耐心地发掘后进学生身上的潜能,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从而让后进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三、总结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后进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要善于运用自己的爱来鼓励和鞭策后进学生,使他们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学习中来,从而发奋图强,努力直追,争取让那些后进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佼佼者。

作者:张秋玲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第二篇

一、“让学生出题”的可行性

1.放权,学生积极性高了

在课堂上,提问是教师促使学生思考、评估教育效果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好办法。基于此,不少教师把提问视为推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法宝”,而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问题走,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就丧失殆尽。面对当初他们渴求知识的眼神,身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何忍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其实在语文教学中,面对对未知充满好奇、渴求探知的学生,教师理应信任他们、尊重他们,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而“让学生出题”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平时,笔者就注重让学生提出以下两类问题:一类是学生用已经掌握了的知识来考别人的,如“我考考大家……”;另一类是学生自己还不太懂或根本就不理解的,要向别人请教的,如“我请教大家……”。乍一看,这也太简单了,其实真正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学生出题前:一来要想方设法难倒对方,显露一下自己的才能;二来自己要心里有底,确定答案。这就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的宽度、深度以及知识之间的逻辑关联了如指掌,如此一箭多雕,教者何乐而不为呢?

2.放开,学生个性张扬了

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个性张扬、灵性四射的过程。学生在出题前必然会认真阅读课本,独立思考,挖掘新知并将之总结成问题,这一系列环节无不因各个学生不同的性格而精彩纷呈。初中的学生好胜心都很强,他们总会想方设法创新问题,以不同的问题形式来显露一下自己的智慧。比如就“成语”这一知识点,阅读面较广的学生喜欢出依据历史人物猜成语或成语接龙类的题;有绘画才能的学生则会在题目中作一幅画,要求别人依据画面来猜成语;而喜欢写作的学生常选择“依据下列几个成语写一段内容健康、主题鲜明的话”这类题型。出题这一宽松、灵活的学习方式,尽情释放了学生的个性。

3.放宽,学生活动充分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语文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结合目前如皋语文教育界倡导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把问题的探究权交给学生,就是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这种活动不仅包含课堂上的合作交流,而且还延伸到课前的自主探究(发现问题)以及课后的反思提升。如此一来,充分的活动时间不仅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对问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探究,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以及智慧的有效生成。

4.放手,学生发展全面了

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让学生自己出题,对于成绩比较理想但偏科严重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扬长避短,查漏补缺;对于颇有天赋但心浮气躁的学生,出题可以让他们冷静下来;而对那些刻苦勤奋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出题可以让他们敞开心扉,重拾信心。学生也在紧张有序的命题、做题活动中培养了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让学生出题”的实施策略

(一)及时表扬和鼓励

要具体实施“让学生出题”,不仅要让学生有出题的动机,而且要使其常态化,使其变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辅导和鼓励,让学生在享受出题的乐趣的同时,无意识地将教师布置的任务转化为内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学生前进的潜在力量,是前进的动力,是向上的源泉,它是高尚的品质。”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题出得好,我们当然要及时表扬学生,但也要能接受学生在出题过程中会犯各种错误这一现象。

(二)科学的奖励制度

奖励是我们教育学生的一种常用措施,更是一种育人艺术,教师适时适度的奖励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更要通过科学的奖励措施让学生在自信与愉悦中,养成没有老师的奖励也能保持良好学习行为的习惯。对问题出得不错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肯定,并将此作为评选每期“星级学生”的重要依据;对出题有创意的小组,也可以给予奖励,并作为优秀合作小组评选的重要依据……所有这些措施的有效落实,无疑会更好地激励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创新命题—巩固提升”这一良性循环中去。人对知识由消化到吸收是有一个过程的,同样,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我们让学生自己出题,其实就是学生吸收知识并内化知识的一个过程,我们虽然没有要求学生去记住什么知识点,但是他们在出题的过程中已经无意识地对知识进行了记忆、巩固。

三、总结

“让学生出题”这一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如果使用恰当,必定会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力武器之一。

作者:刘爱喜 单位:如皋市搬经镇初级中学

第三篇

一、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没有任何的兴趣,而被迫开展学习,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习中学生缺少了应用的兴趣,也就丧失了学习的基本动力。这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探究和质疑创造出比较好的条件。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老师可以依据教学的情景需要,精心地制作和设计课件,使得课件能够充分地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春”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出春天的画面,画面上给学生呈现出多种心旷神怡的美丽景象。这样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知识探索欲望的增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的突破。

二、创设课堂教学的情景,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语文教材的知识十分丰富,课文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说明和描写的部分,过去老师使用口头去表达,不一定能够讲得清楚。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场景的仿真,使得一些原本比较抽象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将学生能够带入到色彩缤纷、形象生动的情景之中,使得学生的感官能够受到促进,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减轻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难度,使得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简单。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强大的影音功能能够将图形、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以此来拓展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信息技术还可以很好地打破空间和时间对于教学的限制,使得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得到延伸,解决由于时间和空间限制多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得学习的内容变得更加容易掌握和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比如在初中学习“詹天佑”这一节课程内容的时候,老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来给学生展示詹天佑的一些历史事迹,这些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就会理解得更快。他们能够从多媒体对于教学内容的展示中了解清政府无能以及帝国主义的压迫给詹天佑铁路设计所带来的各种阻力。又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可以将电视上所录制的英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壮烈行为的视频片段搬到课堂上,这时候学生大多会被英雄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所打动,教学也就会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结语

虽然目前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趋势,它有着独特的优越性,能够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在实际的应用中,老师要避免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而应该将传统的教育和现代的教学相互地结合起来,这样才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作为新时期的老师,应该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越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作者:高海 单位:镇赉县丹岱中学

第四篇

1影视资源在运用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过分依赖影视资源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为了节省备课的时间和精力,忽视了自己在教学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和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在课堂上只是一味播放视频资料,不做丝毫讲解,虽然学生看得不亦乐乎,可是却不能领悟到其中的真谛和主旨,白白浪费了时间不说,还不利于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掌握。因为学生在观看时没有教师正确的引导和讲述,学生看时便不会思考知识图一时之快,看过之后对学生的价值观丝毫没有影响,达不到教学的最初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将出现文字输入受抑制的状况,教师的教学能力退步甚至荒废,语文教学的未来是不可想象的。

1.2影视资料与初中课本脱节

出现影视资料完全脱离文本阅读的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教师本身素质不够高,在筛选时不能够选出最适合和最能表达出课本内容主旨的影视资料,如此一来,课本讲述的内容和影视资料强调的内容根本毫无关系或者关系不大,导致学生无法对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另一个原因就是不能正确整合影视资料与课本,使得影视资料在呈现给同学们后,不能与文本做到整合。这样的运用在表面上看是没有丝毫问题的,甚至还会感觉效果很好,看似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的课堂实际上却没有达到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理解的目的,反而是游离于课本之外的。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的积极发言和思考都是没有意义的,就如同镜中之花表面上美好却没有丝毫价值的。

2针对影视资源结合课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改进措施

2.1坚持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切不可过度依赖影视,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可出现“惟语文”或者“无语文”的状况,而一味引入影视资源是不能做到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的。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但这种工具性不是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的意思,而是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正如夸美钮所说“学习语文,并非因为它本身是智慧的一部分,而是因为它是一种获取知识、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所以在影视资源运用于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一性原则,才能实现将影视资料和语文教学完美结合的目的,使得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更加光明。

2.2教师对影视材料要进行合理的剪裁

放入课堂播放的影视资料的篇幅都不宜过长,与教学内容要高度符合,另外其中的重点难点知识要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这些要求对教师是很高的,因为大部分影视资料都需要剪裁以后才能适用于教学。在剪切过程中既要保持影视资料的完整性又要突出与原著不同的地方,让学生在精读文本的情况下比较出于文本的不同,达到教学最初的目的。现在的影视资料版本很多,内容也是多种多种多样,与名著文本的差距也是存在的,所以教师必须对要再课堂上播放的影视资料加以认真筛选,选出最符合文本主旨的影视资料加以修饰后在给同学们观看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目的。

3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目标,而影视资源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更是一个趋势。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负责人的承担起这份责任,在备课过程中认真筛选影视资料,并在播放的同时做出自己的讲解,让学生正确掌握主旨大意,把握住感情方向,实现将真知识交给同学的目标,同时将影视资料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提供帮助。

作者:陈艳平 郝秀莲 单位:北省滦平县第三中学

第五篇

一、把握信息冗余度,留给学生思考空间

如《木兰诗》的导读部分明确注明其语言特色为“明朗刚健,质朴生动”,这八个字所概括的风格特点看似简洁,却实际上是用对于初中生晦涩的词语在阐述成人的理解,并潜意识中让学生带着答案学课文,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易使学生养成惰性心理。我认为,课前提示应对课文学习起到启发帮助的作用,不应把文章的一些需要仔细品味的诸如主题、语言特色等毫无保留地揭示出来再让学生思考。导语应点到为止,引导学生以一定的方法,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己体会与把握。

二、内容的“导”有余,方法的“导”不足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经常无意中告诉学生,要“读懂”文言文。言外之意似乎弄懂一篇文言的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甚至是全部。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部分教材导读部分的设计,都紧扣住篇章内容的理解。以人教版八年级上的《核舟记》为例,导读的设计如下:“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地表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舟上五人,须眉毕见,其他如箬蓬、窗、楫、壶、炉等,无不应有尽有;还有34个字,勾画了了,可谓巧夺天工。本文就是对这件艺术品的文字说明。阅读时,要善于运用想象再造出这件艺术品的形象,并仔细品味雕刻家的艺术构思。”再如《湖心亭看雪》前的导语:“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文字的学习、语感的形成不是靠机械化的灌输,只有真正的授之以渔才能让学生收获大量的鱼。上述举出的两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导读的设计侧重点仍然落在对文本内容的解析,通常都是在大量的文字进行类似主旨式的概括后,剩下一两句蜻蜓点水式的方法指导。

如《核舟记》导读中所提到的“想象”,是理解和再造文学作品很重要的方法,对于这样一篇以文字赋予微雕艺术品生命力的作品来说尤显关键。遗憾的是,一笔带过式的介绍注定被不少学生乃至教师忽视。再如《湖心亭看雪》导读的设计本就简单,寥寥数语全是对内容的概述。然而,我认为这篇小品文的核心不在于景,而在于景后所承载的幽深、隐秘之情,尽管所塑造的西湖雪景的确清新淡雅,但如果忽略了张岱的生平,忽略掉了学习文言必备的“知人论世”的方法,简单当成一篇游记,就使得《湖心亭看雪》的艺术魅力大打折扣。导读的设计定位,首先意味着我们对学习对象———初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承认。我们要相信他们已经初步具有了使用和操作学习方法的能力。我们完全可以传授给他们更多的学习之“道”,以期他们在自能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三、新瓶可以装旧酒,导语的设置不妨更贴近现代生活

现代的学生学习文言的障碍不仅在于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也在于文言中所承载的生活方式、情感解读与现代社会生活存在不小的隔阂。这使得学生即使花大力气读懂了文言的字词,也难以在情感上得到触动,从而无法真正达到新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大道之行》是师生都公认的难教也难学的文言篇章。尽管文字简练、篇幅简短,但学生学完、教师教完之后,总有一种“隔膜”的感觉。“大同”“天下为公”这些激励无数儒家知识分子的梦想似乎不能完全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只是两千多年前古人崇高的口号而已。其实,在开门见山的导读部分,我们不妨抛却“早在两千多年前”这种充满历史感同时也拉开距离感的表述,放开胆子,从学生更为熟悉的现实生活角度切入,让被儒家奉上神坛的理论能为生活在21世纪的学生所接受。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我建议可以从“中国梦”的概念引入。我的设计如下:“当今怀揣激情、怀抱梦想的中国人,都有一个复兴民族、强大国家、幸福家庭、完善自我的‘中国梦’。其实,历史在传承中有着惊人的相似,这颗‘梦想’文明的种子有着深厚的渊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份迄今我们都在努力追寻的美好境界,最早可以追溯到儒家先圣孔子的心中。”让文言的学习卸下高贵的身段,从历史的神坛上走下,大胆地使用新世纪的词语、思维和价值观对其进行“包装”,当新瓶装上经典文化的旧酒或许更能酿出醇香的滋味。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一段优秀的初中语文教材的导读,看似小,却无论从内容、形式、方法上都需精当。“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拿捏得当,把握到位,才能让它成为初中生咀嚼文言的第一口佳肴。

作者:杨玲 单位:湖南师大附才实验中学

第六篇

1.重复法

重复法也被称为复述法,指的是要求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所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使用重复法时,可以首先为学生进行示范朗读,然后再要求学生复述自己刚才朗读的内容,当然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所听到的内容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备课环节为学生准备一些优美而有趣的小文章让学生阅读,再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学习《济南的春天》这篇文章时,学生首先自主朗读课文,并集中谈论朗读之后的想法,一方面提升学生勇于表达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2.讨论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教师可以先不去理会学生的疑问,而是将学生按照一定原则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将学生的问题集中到一起进行讨论,并由每个小组的代表表达最后的讨论结果,小组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还可以将那些具有一定问题的文章集中到一起,由学生自行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这种做法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举例来说,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设置一定的问题,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3.发言法

其实,初中学生善于表达自己,教师应该利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上首先为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并要求学生积极发言。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教师应该及时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当学生能够条理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应对其进行表扬,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学生思维混乱,说话不连贯的时候,教师不要随便打断学生,而是给予学生重复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能够尽快整理好思路,争取表现更出色。

4.大声朗读法

大声朗读是经常出现在语文课堂中的一种教学手段,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采取的朗读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要求学生集体朗读,也可以要求学生个别朗读,总之,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客观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对学生的朗读优点给予及时的肯定,还要对学生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比如断句是否正确、语音语调是否把握准确等。当学习《理想》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示范朗读,然后再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进行朗读。

5.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不但能够开拓学生思维,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的说话能力,使之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者:殷立明 单位:江苏常熟谢桥中学

第七篇

一、启发式教学为主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启发式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只起引导作用,防止了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通过教师的启发与引导,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

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

应试教育强调教师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整体上来讲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容易使教师形成一种千篇一律的讲课模式,整个的课堂过程就是背景介绍、作者介绍、分段、归纳中心、写作特点等几步。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将一篇生动完整的课文变得支离破碎,许多学生表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侧重于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法要求教师能够做到优质分组,在分组之后使学生能够在小组中互相讨论、互相进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例如,在讲授曹操的《观沧海》、王湾和《次北固山下》时,笔者首先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要求他们之间相互讨论,要求每组都要发言。教师在学生讨论的间隙要参与到他们中间,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引导,避免使讨论流于形式。

2情境教学法

它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的特点表现在:首先强调要注重情感教育;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最后强调师生的情感应互相交融于作品中,形成主客观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与审美情操的提升,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比较传统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讲,由于时代的变迁,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但是父与子之间的情感是亘古不变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回忆自己同父亲之间的感情,或者通过观看一些视频片段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与情感。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其实是要处理好两种关系:一种是正确处理好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关系。现代语文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的区别就是:教法与学法的相统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先生说的"教"是学习前提,"不教"是学习目的;要想达到"不需要教",必须先教。教的过程既是讲授知识的过程又是传授方法的过程,特别是对学习方法的讲解。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统一起来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方法变成学生的学习方法。现代教育理念进一步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它将不断推动教学方法的改进,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种是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唯物史观认为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新事物是在旧事物合理的基础上产生并排弃了其不合理之处。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现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并在此前的教育教学基础上逐步丰富和完善的。

作者:陆云涛 薄超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杨集镇初级中学

第八篇

一、培养农村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敢说、会说、乐说

自信心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是学生取得进步和走向成功的基础,可是在农村教育中,由于农村与城市相比,经济落后,文化生活缺乏,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农村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较少,知识层面不够高,能力欠缺,因而往往有很强烈的自卑感,缺乏自信,生怕自己说不好,惹大家耻笑,于是轻易不主动开口。所以,口语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多用赏识的眼光去表扬学生,尽量去挖掘学生表达上的亮点,避免批评和指责。学生发言时教师要耐心地听,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针对学生表达的不当之处,老师要诚恳、委婉地指出,并帮助学生改正。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体验到表达的乐趣,品尝到进步的甘甜,还何愁学生没有自信,何愁学生不敢说、不会说、不乐说呢?

二、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的层次和方法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都是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口语训练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有计划、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在教学实践中,要体现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一个过程。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要鼓励学生敢说,克服自己害怕的心理障碍,而不要去关注学生说的怎么样。等学生敢说之后,再让学生做有准备的说,即写一写或者想一想再说,这样学生心里有底,也就愿意说了;或者由少到多,先从说一句话开始,慢慢增加学生说的时间和内容。等时间长了,学生有了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之后再让学生即兴发挥,现想现说、当场表达。如开展讨论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针对一个话题各抒己见,从中训练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口语表达的准确性。

三、密切联系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文章的阅读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解读文本,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学生的听话、说话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无不依赖于阅读素质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互动的过程,是师与生、生与生进行学习交往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阅读教学为口语训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时,一定不能离开阅读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阅读教学来积累语言,丰富自己的口语词汇,模仿句式进行语言的迁移训练;可利用阅读来进行一些口语训练,像复述课文,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全班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师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还可延伸课文内容,进行口头作文等等。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有意识地拓展学生口语训练的空间,要尽力去寻找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契机,把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触觉延伸到阅读教学的各个方面,在多向互动中实现阅读信息的充分沟通与广泛交流,从而实现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的有机整合,让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共同提高。

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学生愿意说、有啥说的话题

口语训练的话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有兴趣说和有东西可说,难易适中的话题,这直接关系到口语教学能否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能否产生浓厚的交际氛围。因此设计口语训练的话题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贴近学生的生活,采撷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话题设计的范围尽量要广泛、多样,具有选择性。学生针对此话题能打开自己的思维,调动起自身的“内驱力”,有啥可说。

五、总结

总之,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很多,只要我们大家转变观念,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口语训练,去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学生的训练方法,那我们农村的学生也将变得“能说会道”。

作者:王春梅 单位:兴安盟阿尔山市第一中学

第九篇

1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缺失的表现

1.1朗读指导缺失

学生朗读水平的提升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目前学生朗读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指导。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对学生指导不科学的问题,对学生的指导比较机械、呆板,没有针对性,不能很好地与教学内容衔接到一起,教师只注重表达技巧,不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有的教师分析完课文后,会让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的引导不具体,学生难以体会。有的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哪些句子或词语需要重读、慢读等,只是表面的引导,没有注重朗读表情达意的实质。这样会让学生的朗读变得机械,遇到感情强烈的句子就重读,不明白有时候重音轻读能表达更为强烈的感情。

1.2教师范读缺失

教师范读是最原始、最有效的手段,但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普及,机器朗读代替了教师的范读,学生接受的是录音中标准的普通话训练,看重的是字音,而自身的情感没有被调动起来。教师范读具有声情并茂的特点,但由于教师范读不到位,学生还是不知道应该怎样读出情感。另外,当前语文教师特别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凸显,具体到朗读教学中就是教师范读的缺失。

1.3朗读情境缺失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朗读课文都是无声无情地读,把一篇美文读的支离破碎,完全没了美感。这样的朗读只看重朗读,把朗读与理解课文分隔开来。教师讲解课文前,让学生先朗读一遍,解读课文后再让学生朗读一遍,或者学生还没有理解课文时让学生带有情感地朗读。虽然初中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但它需要触发点慢慢地激发出来,只靠朗读技巧是读不出真情实感的。只有给学生营造朗读的情境,学生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为了给学生营造朗读的情境,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相关的画面,再配上背景音乐,学生会不自觉的进入到情境中,这样既能领略到月夜的美,又能理解作者乐观的生活态度。

2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2.1保证朗读时间,提高朗读教学地位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朗读。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就是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尤其是学生自主性朗读时,不能在学生朗读后草草收场,要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感染力。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说:“非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铿锵之美,音乐之美;非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起承转合,急迫舒缓。”余映潮老师特别注重朗读,给学生留出大量的时间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感悟。可见,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朗读,语文教师要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常态。

2.2明确朗读目标,提高朗读教学效果

朗读不是漫无目地的读,朗读前要提出具体的目标或要求。对不同的朗读文本,教师应设定不同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带着要求去读,从而提高朗读效果。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适合朗读的美文,教师应设定明确的目标,如教学《繁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淡雅的语调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感受美;教学《夏夜》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出诗中的韵味,感受婉约中透出的柔美。因此学生初读前教师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顺课文,也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朗读。而美读则要求学生不但注重字音、语调,还要学生读出情感,把握好朗读速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朗读,才能更为深入地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把握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如教学《黄河颂》时,教师要注重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每次朗读都提出不一样的要求,使学生每一次朗读都能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2.3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基调,从而读出效果。朗读教学中教师讲清楚朗读技巧,让学生明白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节奏等实际应用。尤其是诗歌朗读,诗歌节奏比较强,抒情色彩浓,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划分节奏,朗读时根据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确定重音,从而最大化地发挥朗读的作用。如教学《春》时,朱自清描绘的春风具有柔和、温暖的特点,而春天的特点是通过触觉、听觉体现的。朗读中要体现出春的特点,必须深情朗读,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节奏,还要注重语气、语调。如“抚摸”要深情朗读“;青草味儿”“、泥土气”等要重读,让人感觉到嗅觉上的美。这样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笔下有形、有色、有感的春风,这需要教师精心指导,才能读出味道。

2.4注重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中很需要教师范读,范读有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引导学生不自觉地模仿。范读能帮助学生纠正字音,理解词的感情色彩,理清文章脉络,尤其是文学作品,教师精彩的范读能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震撼学生心灵,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正是教师的范读,不仅能延长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领略到语言之美。所以教学中教师范读能起到很好的点拨、引导作用,如教学《春》时,教师可以用充满喜悦、希望的感情做基调,缓慢、轻柔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优美的意境中。只要教师范读得好,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就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5营造朗读情境,体现朗读教学韵味

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给学生营造朗读的氛围和情调,从而引领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朗读中。营造朗读情境有多种方式,如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跟读,营造朗读氛围;教师领读过程中带学生进入情境,感染学生等。学生在情境中朗读课文,能感受到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激发情感共鸣。如教学《安塞腰鼓》时,学生如果没有亲眼见过,很难感受到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狂舞的视频,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激发朗读的热情,感受到文字背后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

3总结

总之,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刻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并发挥其功用,善于利用各种因素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作者:高秀民 单位:江苏沛县杨屯中学

第十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课堂运用情景教学法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只有不被社会的世俗的污染的心才能说出最真实的话语。但是这一情感,教师并没有通过景来传达这份情。教师在讲课中的任务就是将文章中的场景展示给学生,关于文章的主题思想,教师往往给忽视了初中语文教师在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情景的设置具有随意性。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将一些与课文文本相关的视频或者是图像作为教师上课时的导入,但是我们发现教师设置的情景具有随意性,为了设置情景而设置情景。

例如,教师在讲《藤野先生》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仅仅是将文章内容拍成电影的其中一小段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学生虽然了解了相关的事情,但是其中的情景设置不够严谨,教师应该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最先作为情景设置展示给学生。但是教师在设置情景的时候要注重情景设置的效果,我们发现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在设置教学情景的时候都不注重情景教学的效果,设置情景的方式千篇一律。

但是我们知道,初中语文的问题有很多,例如,像小说,话剧等等类型,我们会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情景设置,对于诗歌的问题,我们适合用朗诵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情景中来,对于议论文文体的文章,我们适合组织学生用辩论的方式进入教学的情景。但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用情景教学法的时候,仅仅是为了情景而设置情景,没有考虑到情景设置的效果是否能够达到。

二、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教师在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考虑情景的设置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向沙漠行军》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考虑到小男生都有一个当兵的保家卫国的梦想,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角色扮演中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行军的角色扮演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当年他们在沙漠中的艰苦生活,不仅仅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重塑。

初中语文教师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实物的展示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课文中的情景。我们知道,实践中所得到的体验往往比感官上的体验要深刻得多,所以,老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实物的展示,或者让学生直接的体验从而感受到课文文本的情感价值。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南州六月的荔枝》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真实的荔枝,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尝一尝荔枝。那么学生对于这篇文章所描述的荔枝的颜色,形状和味道就更加的了解。我们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来创设教学情景,能够使得教学的氛围更加的轻松活跃。

初中语文教师在利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创设并且利用情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的《卜算子》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朗诵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教学的情景中去,同时教师也可以创造相关的情景,教师在朗诵课文文本的时候,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表达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带领学生进入教学环境中去,通过学生也能够感受得到教师所要传送的情感,这样就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总结

情景教学法的方式和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的对象的特点而采取不一样的方式,将理论研究落实到实践中去。情景教学法是发展的教学法,它要求教师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总结和借鉴,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运用情景教学法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张娅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第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