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导向下思辨性阅读教学建构思考

审美导向下思辨性阅读教学建构思考

【摘要】当今的阅读教育呈现出狭隘性、浅表性、单一性等特征,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多维落地依然是语文教学的痛点、难点,审美导向下的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指向“感受美”的情境创设,指向“理解美”的言语活动,指向“创造美”的理性表达,是培养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审美能力;思辨阅读;情境创设;语言活动;理性表达

新课标提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从这四个方面的关键素养中我们不难发现,“审美能力”与“思维品质”已然成为语文教育的两个重要方向。在“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的未来人才培养方向中,如何把感性的审美与理性的思辨相结合,已经成为语文阅读教学迫切需要破解的关键。

一、“审美素养”与“思维提升”在语文教学中割裂的现象分析

(一)教师落实文本目标的“狭隘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比较狭隘,以为教学不过是形而下的若干操作规则,只管过程,不问起点,不看道路,对教学目标的落地只关注可量化的知识和可呈现的技能。因此,教学方式往往停滞在“术”的层级上,始终无法超越“审美”与“思辨”的融通,造成最终目标视角单一、目标达成片面的现象。

(二)教师解读文本内涵的“浅表性”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本内涵的解读也是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浅层性”地解读文本的现象依然存在。由此造成不是“审美目标”就是“思辨目标”这样“非黑即白”式的片面理解,把文本严格分类,根据类别理解,缺乏发掘文本深层的内涵。

(三)学生理解文本方式的“单一性”

单篇阅读、点对点阅读、阅读理解答案唯一化、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程序化等情况,成为阅读教学的普遍现象。因此,学生理解文本的方式就是机械的记忆和训练,没有经历个性化的理解和发展的过程。由此形成对本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外在”的输入审美素养或者思辨思维上,没有“内在”输出的过程,所获得理解呈现单一化。

二、审美导向下的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一)审美与思辨并驾齐驱,有助于贯通文本的多元要素

每一个经典文本本身就具有多元的视角,蕴含丰富的信息,在语言方面可能体现出精练美、理性美、诗意美、简洁美等,在思维方面可能具有逻辑性语言表达,数据化理性表达,立意方面更是多元辩证的解读。每一个文本蕴含的文化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审美与思辨同步,更有利于学生多元地吸纳与融合知识。

(二)审美与思辨相融相契,有助于深挖文本的内涵旨归

思辨性思维是知识建构与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思维方式,而审美能力又是学生未来不可或缺的素养。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文本,在审美的感性体验和思辨的理性提升上寻找一个融合点,这样集审美和思辨于一体的文本解读与建构,能促进阅读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审美与思辨同生共长,有助于感悟文本的言意兼得

语言的建构是语文学科重要的目标指向,触摸文本内涵,深度并准确解读作者意图,都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指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方式,让学生在感受文本美的语言、美的立意的同时,又跳出表象进行多元思辨,让审美与思辨同生共长,促进学生言意兼得的阅读收获。

三、审美导向下的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建构

(一)情境创设:在思辨性阅读中指向“感受美”

通过创设“以画入境”“以读入境”“以景入境”“以音入境”“以情入境”“以辨入境”“以任务入境”等多元的思辨性阅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想象、联想等,让学生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与理解,从而在对审美对象的感受中达到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竹节人》教学片段]教师结构化地出示学习要求:(1)默读第3自然段,圈画关键词。(2)思考:竹节人是怎么做的?(3)再交流。小组合作交流,推选一人填表(填写竹节人制作指南)。(4)汇报。推选一人汇报,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这个过程让学生经历了感受文中语言表达、理性分析提取、形成程序的过程,通过创设活动情境,以“竹节人”制作为主线,让学生在阅读、梳理、提炼、推翻、重建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考,对接语言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在思辨的过程中感受美、体验美。由此,教师抓住学生“爱玩”的天性,进一步推动“玩竹节人”的环节:竹节人站立不动的姿态;竹节人动起来的样子,两个竹节人在打斗的样子;竹节人的创意玩法;大家玩竹节人的热闹场面……此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叙事性的文章,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生动传神;玩具说明书制作的理性思维又很好地融合了思辨中的感受美,在理性思考中提升学生的思辨思维,最后形成结构化的阅读收获(见表1)。

(二)语言活动:在思辨性阅读中指向“理解美”

通过创建多维的思辨性阅读活动,以课标为主要内容,再辅以拓展活动课程,从而构建指向审美能力的思辨性阅读活动。一是在已有的经验上建构。紧扣文本,基于学生本位的物我观照,建构开放性话题,让学生联结自己的经验自主提问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理解美。二是在未知的经验上建构。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式的审美问题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指向美的主题立意的探究”“指向美的人物品质的探究”“指向美的写作手法的探究”等。[《四季之美》教学片段]同学们,蒙蒙细雨的夜晚,那点点萤火虫的动态之美,让日本的纳言着迷;而夕阳西下,点点归鸦、结对大雁的动态之美则让她感动。同样是对飞鸟的描写,巴金《鸟的天堂》一文里面也有。(PPT出示两段对比)读一读,对比一下,有哪些不一样?大家可以结合两位作者的资料想一想。(板书:宏大壮观、热闹VS清新、意境)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同质”对比,让学生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对文本进行深度思辨,从而让学生理解作者创作背景不同、心境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尽相似。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进一步从不同之中找相同,进行思维的“聚合”,从而抛出:“他们都要写飞鸟,但是一开始都不直接写,这是为什么?”这样直击文本内涵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应用“群文阅读”思维,通过感悟、对比、表达,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语言美、意境美,再通过“问题串”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发展在不断“思辨”的过程中更加明晰。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既体现了“审美素养”的无痕渗透,又展现思维的逐级递进,让学生的语文多元素养在语言活动中自然而然形成。

(三)理性表达:在思辨性阅读中指向“创造美”

通过建构创造美的语言活动平台,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理性表达。如读说结合——开展演讲、进行辩论等;读写结合——读后心得、读后续写、读后改写等;读画结合——低年级学生,让他们读后画出心中的人物或故事情节,中高年级学生根据阅读内容开展画绘本或编绘本活动;读演结合——读后开展角色扮演、编演课本剧等;读做结合——边读边开展实验操作、研学旅行,以实践展示所读所悟,从而贯通思辨性阅读与语言实践表达,让学生提升创造美的理性表达。[《朱德的扁担》教学片段]同学们读完课文,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吗?(1)出示简笔画井冈山:介绍井冈山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相机理解“山高路陡”一词。从图上看,山非常高——站在山顶,真是“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简笔画出白云)(2)出示会师图,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简笔画表示)。……同学们,敌人离我们这么近,他们想干什么呀?(出示第2自然段第一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即画“围攻”简笔画,并出示词卡读“围攻”两遍)。整节课教师主要以“简笔画”这个学生可以触摸的直观图为串联线索,让其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不断体悟文本的内涵,以及蕴含的人物的精神品质。我们以这一篇革命人物文本为基础,在全班开展“红色主题”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角色扮演、深度寻访、读画结合、读研结合等活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革命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党的光辉历程,确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提高理性辨别的能力。丰富的心灵、博大的胸襟、高远的志向,是每一个时代对人才的基本需求,而这些基本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审美能力”与“思辨能力”,这两大能力通常都蕴含在每个民族、每个时代的经典著作当中。当然,经典文本通常不是浅阅读就能够得其真味的,这时,我们就需要“硬着头皮啃”的深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唤醒、助推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辨思维,让“思辨”和“审美”无缝对接、互补共生,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霍晓玲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