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能力论文范例6篇

审美能力论文

审美能力论文范文1

(一)提高感官与心灵对形式美的感悟和品位能力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增强对于形式美的感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种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这种现象是当代学生必须要面对的,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美的发现和对于爱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的形成都是基于这种形式美。形式美具有四大要素:色彩、线条、声音、形体,这四大要素中有三个都是对于视觉的体验。高校中对于美术的教育,通过系统的教学,将美术的知识和美术欣赏通过形式美的方式进行教授,从而增强学生的美术实践,使学生在内心构建起一个审美心理的结构,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于形式美的感悟与品位能力。

(二)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生境界

审美能力能够在无形中塑造、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超于一切现实因素逐步获得学生对于自由的人生的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从而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能够改变学生的心态,从而改变学生的一切活动,致使学生的心理、身体都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生活更加具有活力。比如,在对梵高《阿尔的吊桥》进行赏析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这幅作品,体会到强烈的彩色应用,能够想象这幅作品是多么的大胆创新。通过对画中任何自然的洞察,体会到了梵高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对理解的渴望。通过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中深切的感受到梵高画的美,能够体会到画中美的感染,从而体会到梵高的伟大情操,这是其他教育培养所达不到的。只有审美,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事物的美,给学生的感官和情感提供享受,使学生的精神受到鼓舞,从而感受到人生的真谛,从而受到陶冶,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趣味。

(三)在学习生活中思维模式更趋完美

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是为模式从理性向感性、抽象和自由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加强,提高学生的自由创造能力。就像在劳动创造中,劳动可以使劳动者提高劳动的技术,从而不断改善操作,从而提高劳动者的把握能力和创造力。同样的,美术教育也一样。通过审美能力的培养,将美术教育中直观的造型和理性的实用目的融合起来,使技术艺术化,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为社会接受和使用。

二、提高高校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

对于审美的理解能力,就是要在对作品的感受的前体现,加深对于自然事物本质的把握或者说是对于艺术作品的内容意义的掌握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需要在长期的美术教育中有意识、无意识形成的,是文化熏陶的结果。它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加大对于自然和艺术的接触,从而获得感悟,又要学生能够具备大量的知识储备,从而具有丰厚的生活底蕴。所以,要想具有这种审美理解力,首先学生就要接受长期的对于一般知识的教育,通过这个过程,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其次,当学生的知识储备已经达到要求后,就要使用特殊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于审美理解力的形成。通过这两个过程,可以使学生给你加深对于各种艺术的表现技巧的理解,从而能够每个作品中的各种象征意义和各个典故,从而能够对于作品的哲学思想能够较好的把握,体会到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精神。

(二)确立审美知觉在美术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运用审美知觉原理进行的。知觉是对各种事物的不同特征,比如事物的形状、空间、色彩等,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把握,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直觉力、对美的感受力。这是一种自然的艺术知觉,它通过审美的活动,建立起作品的基础,从而搭建起学生和作品之间的桥梁,比如学生对于审美的想象、审美的认识和审美的创造等。高校美术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学习绘画从而实现对于学生的审美知觉的开发,这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视觉训练是高校教学的最终目的。将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美术教学中的核心就意味着,通过学生生理和心理对作品的感知,从而建立学生对于作品的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意味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步骤,要将教学的方式、思想以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实现既能与主体思维方式的相统一,从而事项高校美术教育从技术能力的培养向着视觉思维能力方向培养的全面转型。

(三)培养审美主体的再创造能力

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其根本就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再创造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形成审美自由的观念和心态,认识到艺术的审美自由是人类劳动的最高形式的特征,从而使学生能够具备自由创造的审美意识。其次,要从学习方式入手,提高学生对于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教导学生求异、质疑、想象,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超越现实的局限,创造即时性和偶然性的审美情感,使艺术的想象在大量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基础情感上,成为作品。最后,要教导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培养凌驾于生活之上的艺术审美。

(四)具体化审美表述的方法

审美的表达,是建立在许多基础上的,比如民族、环境、文化、历史、经济、专业修养、语言等,这些都是学生自身的一种能力。能够对一副优秀的美术作品做出高质量的评价和鉴赏,都取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学生这方面的培养,需要遵循一定的过程,从浅入深、由简到繁、从局部到整体,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单一的技巧表述,单纯从技巧上让学生进行作品的分析,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所学的知识对作品进行表述。比如,当学生在进行色彩的研究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色彩的学习,尝试对色彩分析的表述。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学生审美表述的能力,就能实现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三、结语

审美能力论文范文2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

一般来说,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美。通常情况下,自然美是指存在于大自然中的事物所体现出来的美。自然美主要有两种形态:一是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的自然对象(如田地)的美;二是未经人们直接改造加工的自然对象(如星空、大海)的美。色彩、声音、线条、形状、质料等形成美的因素,是自然美整体构成的突出成分。不同的美学家对自然美有不同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自然美在人的实践中被发现和改造,是人化了的自然,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描写自然美的课文,比如,巫山三峡、泰山日出、黄山云雾、北疆草原,等等。通过认真讲解这些课文,能使学生很好地了解中国的大好河山,了解大自然的雄伟壮美,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美的体验中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2)社会美。社会美是客观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事物的美,包括人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和人所创造的社会物质产品的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创造物,体现了社会事物发展的规律、人的自觉自由的创造力和人的实践意愿、审美理想,是人的求真向善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在社会事物中的感性凸现,是人的审美对象和艺术创造的源泉之一。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关于社会美的描写的,如为了人类进步和解放而英勇斗争的“母亲”形象,为了科学而英勇献身的布鲁诺,体现社会大团结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这些都是对社会美的一种体现。通过对这些课文的深入讲解,可以使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学生对美丑的认识,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3)艺术美。自然美与社会美统称为现实美。艺术美是与现实美相对而言的,是对现实生活加以集中、概括、加工、提炼而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和审美理想、个性、风格的具体表现,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具有集中性、生动性、独创性、纯粹性、稳定性和个性特征。艺术美主要表现于艺术形象、意境的美,是内容的真善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中职语文课文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其中很多都是情文并茂的美文,蕴涵着丰富、华丽、古朴、典雅、流畅、浪漫等方面的艺术美。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慢慢地体味其中的美。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为了发挥出中职语文教学在美育中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有益的尝试。

(1)精心研究教材,把握中职语文教材中蕴涵的美育因素。中职语文教材不是美育教材,其中蕴涵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思想绝大多数并不能直接体现出来,很多都是隐藏在课文深处的,不可能直接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需要语文教师下足工夫。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进行认真研究,深入挖掘潜藏在语文教材中的各种美的因素,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就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能从语文课文中发现美、提炼美。在备课过程中,语文教师在感知教材时,要能够体验到语文课文中蕴涵的美,并且为语文课文中蕴涵的美所感动,在此基础上,对语文课文中蕴涵的各种美的因素仔细品味,反复推敲,调动自己的审美体验,把教材中美的因素体现到自己的教案之中,并且能够用语言把这种美表达出来,通过课堂引导学生去体验,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例如《雨中登泰山》一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把握结构线索,想象雨中登山的奇特美景,领略那“独得”的“雨趣”,更要通过作者冒雨登山的壮举,唤起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文化传统的热爱之情,让学生体会到文章表达的人格美――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2)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切身感受到美的体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依靠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语文课文中有关景物的描写,突出学生对景物的直观感受,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受到其中蕴涵的自然美。其次,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要注意深入分析内容,挖掘课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课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很好地把握人物所体现的社会美。再次,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其中蕴涵着丰富的艺术美,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体会语文课文中所蕴藏的艺术美。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挂图、板书等手段,以较好的色感、形感再现生活图景,创造出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

(3)增强语文教师的审美修养,以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对美的把握。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而语文教师利用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可以说是美的传播者,因此,通过为人师表、自身示范进行言传身教,是语文教师运用教学增强学生审美能力最关键的一点。首先,语文教师需要把握课文内容的感情分寸,对课文中的描写以适当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从而把正确的审美标准、审美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播给学生,增强学生对美的把握能力。其次,语文教师还要通过恰当的身体语言,来表现课文中有关人物的动作,从而体现出一种人物美和艺术美,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最后,语文教师还要做到语言美,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充满感情地进行课堂教学,以此来对学生产生感染力和影响力,使学生能够在语言中感受到语文课文中所蕴涵的美的要素,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加强通过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理论研究,不断提高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水平。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可以用来指导实践,促使实践取得更好的效果。利用语文教学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需要认真地进行研究。毕竟,语文教学与美育教学不同,两者具有不同的功能,不能苛求通过语文教学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何把握通过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度,以及如何找到更为合适的方法,对于更好地发挥出语文教学在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与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系,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同时也要鼓励语文教师和教学、教辅等有关部门开展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指导语文教师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美育之间的关系,以从整体上提高语文教师利用教学实践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水平,同时推动中职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版普及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审美能力论文范文3

简单来讲,审美就是对美的事物进行欣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的元素,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美的元素,会丰富小学生的审美活动。在生活中,人们创造美,欣赏美,教师可以从这双重身份出发,让小学生更多地观察与欣赏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美的形式不同,自然景色具有原始美,植物、动物的形象都是学生审美的对象;人们所创造的社会具有物质美,建筑物的形态、人类的礼貌行为都蕴含着美的元素。让小学生投入到生活中,发现生活中的美术,生活中的美,对于小学生审美兴趣的激发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元素引入到课堂中,让小学生意识到原来生活如此丰富多娇,如此值得欣赏,给小学生开辟一条审美能力发展的道路。比如学习《动物朋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宠物”这一主题入手,让小学生讨论与分享自己家或者自己见过的宠物。在讨论中,小学生需要对某一宠物的外形进行描述,表达其对于该宠物的看法,这其实就是小学生审美的过程。当小学生通过讨论与分享融入到美术课堂中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更多的宠物。像蜥蜴、宠物猪、茶杯犬等,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小学生的眼界,让小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进一步发现生活中的美。在欣赏这些宠物时,美术教师可以向小学生传递爱护动物的观点,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注重美术作品创造,培养审美能力

创造美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学生能够创造美,是学生审美能力得以形成的重要表现。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是两个难以分离的部分,共同作用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当代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作品创造来激发小学生的审美情境,促进小学生感受美术之美。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绘画,做美术工艺品,都是引导学生创造美术作品的活动。当自己创造了美术作品,小学生心里会油然而生一种美术学习成就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高。比如在讲解《印花布》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些民国时期的印花布、当代的印花布,发现印花布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当学生浏览了一些印花布之后,教师可以给每位学生一张白纸,让学生将自己想象为一名染布技师,利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勾勒自己头脑中完美的线条,涂上匹配的色彩。学生创作的过程,就是其审美的过程,也是彰显学生审美结果与审美能力的过程。学生利用线条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利用色彩搭配来彰显自己的色彩爱好,显示自己在美术方面的灵敏嗅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创造出个性化的美术作品,证明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进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创作激情进行激发,让创作过程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让审美能力的提高服务于学生顺利创作美术作品。

三、总结

审美能力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文化创意;审美对象;审美活动;审美经济;美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B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11—0080—06

“文化创意”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政府在1998年正式使用“文化创意产业”一词中提出的。而“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审美经济、体验经济崛起,消费日趋审美化的背景下逐步提出来的,它有别于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具有浓郁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工业”。在某种意义上,文化创意产业可以视为文化工业的转型与升级。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1970年出版的《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曾预言将出现一种“体验工业”:“大部分‘文化工业’致力于创造和上演特殊心理体验。今天,几乎在所有的工业社会里以艺术为基础的‘体验工业’,都方兴未艾。娱乐活动也如此,大批娱乐场所、教育机构,还有某些精神病治疗机构,都参与可称为生产体验的活动”①,而文化创意产业何尝不就是“以艺术为基础”、注重审美体验呢?换言之,当下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完全可以视为托夫勒所预言的“体验工业”,而“重体验”的要求也赋予了文化创意以内在的审美冲动。

与文化工业时期文化产品之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尖锐对立不同,文化创意中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对立程度趋于缓和、甚至相互依存。同时,由于现代消费的飞速发展,美感、审美趣味等已经成为消费选择的重要衡量标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旨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审美需求的生产方式,不应再局限于“文化产品”的工业化生产,理应更为注重审美价值的塑造、审美趣味的满足和培养,更为注重大众的情感需求和精神满足等。

那么,从美学的理论高度来审视文化创意,它要在大审美经济中获得蓬勃发展,便需要从三个维度准确地把握文化创意相关的审美问题:首先是内在层面,即文化创意自身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关系;其次是外在层面,即文化创意与大众审美需求的对接;最后是理论层面,即文化创意审美与美学理论的互动。而当前文化创意在发展实践中所遭遇的诸多难题,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中的传承保护与产业开发、影视创意中作品在银幕与荧屏之间的转换、高新技术运用与内容创新的融合,等等,恰恰是这三个维度所要关注的问题。可见,能否有效深化文化创意审美三个维度的研究,将直接影响文化创意的发展。

一、文化创意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

文化创意,是以生产满足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产品为目的的,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活动。它需要充分发挥创意主体的审美想象力、审美创造力等,借以实现对感性“最辉煌”、“最灿烂”的呈现,最终凭借超功利的审美创造来实现功利性的经济利益追求。这就内在地决定了文化创意在现实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三种规律:一是美的规律,文化创意要凭借审美创造力给予创意以美的形式和内容,给人们带来美的体验并满足其感官与精神的双重审美需求,就必选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二是文化规律,文化创意以文化素材作为创意的基础,以创造新文化产品作为目的,是一种文化行为,只有遵循文化规律才能恰当运用文化素材、文化形式与文化内容等,进而顺应文化发展的潮流并推动文化发展;三是经济规律,文化创意向现实形态的转换及产业化发展,直接受到资本、人才、技术等经济要素的影响,因而必须依据经济规律进行投资、生产与营销等以谋求利润最大化。

相应地,遵循美的规律,可使文化创意拥有积极丰富的审美价值;遵循文化规律,将赋予文化创意以较高的文化价值;遵循经济规律,便有助于提升与发掘创意自身的经济价值。对于优秀的文化创意而言,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三者是有机统一于一体的。但目前相当多的文化创意,因对文化创意发展规律缺乏充分认识与把握,以致在实践中出现盲目追求经济价值而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不足的现象,严重阻碍了文化创意的提升与发展。概言之,文化创意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个层面:

第一,文化创意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相辅相成,但审美价值处于核心性地位。文化创意,顾名思义,具有鲜明的“文化性”,文化价值乃是其内在属性。基于此,人们给予文化创意的文化价值以较高地位,如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学院教授贾斯汀·奥康纳认为,在“创意产业”中“文化价值是经济价值(使用价值)的基石”②。这一论断虽然强调了文化价值之于经济价值的重要性,但却忽视了审美价值的地位与作用。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等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满足,审美需求已经成为人们寻求满足的重点所在。诚如托夫勒所预判的:“由于消费者对基本物质的需求日益得到满足,我们完全可以预见,会有更多的经济力量转向满足消费者对美和气派、个人爱好和感官享受等方面变化无常、五花八门和因人而异的需要。制造部门将投入更大的财力、物力有意识地设计心理优势和心理满足。”③文化创意之所以能在大审美经济背景下获得产业化发展,关键在于其审美形式与内容能够给人们的感官、情感、心理等带来愉悦的体验,其审美价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多元化审美需求。而文化创意的文化价值,更为注重的是文化产品带给人们的文化体验,强调的是文化产品在相应创意门类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鉴于此,我们可以认为审美价值才是文化创意的核心性价值。但这并非要贬低或否定文化价值之于文化创意的重要性,事实上,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在文化创意中是相辅相成、密切关联的。以优秀创意产品的形式为例,在审美创造过程中往往要选择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特色鲜明的文化元素、文化符号为基础,熔铸成为创意的现实形态,从而赋予创意以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审美形式;而这种审美形式由于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又呈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同时还依托人们对审美形式的接受进而推动了形式元素中潜藏的文化价值的传播。

第二,文化创意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共同构成了经济价值的基础。在大审美经济背景下,文化创意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得到大众认可接受的结果,从经济角度来看,客观上就是文化创意产品潜在经济价值向现实经济效益的转化。换言之,文化创意的经济价值是以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为基础的,而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也的确在两个根本层面决定着经济价值的现实转化。

一方面,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的高低综合影响着经济价值的大小。一般而言,文化创意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越高,其对大众获得感官、情感、心理、文化、精神等需要满足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地就会得到大众更高程度的认可,促使他们进行相应创意的直接消费甚至是持续消费,创意的经济价值自然就越高。反之,创意产品无法满足大众对产品消费的多元期待,其经济价值自然就越小。但由于文化消费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经济行为,文化创意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在其经济价值转化中的影响并不均衡,这就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的文化产品依然可以发掘出较大的经济价值等现象。如《变形金刚》、《星际迷航》等好莱坞电影,内容中并无深刻、丰富、多元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也主要体现在它们通过高新技术所打造的令人震撼的视听效果,但它们却凭借着对视听感官审美需求的满足而赚取了高额利润。

另一方面,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的可接受性影响经济价值的转化程度与范围。文化创意潜在消费群体的性别、年龄阶段、教育程度、职业、民族、、文化传统等,共同形成了他们对文化创意审美的前理解,进而影响到对文化创意审美的接受。而文化创意,受创意主体的审美观念与文化观念、创意素材的文化特质等的制约,又必然呈现出一种特定的美学与文化特征,展现出相应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那么,文化创意能否在审美与文化方面彰显独特性的同时拥有较大的共通性,赢得更大范围内受众的认同与接受,将直接影响经济价值的转化程度与范围。如同是“木兰从军”的素材,国内所打造的影视动漫类创意产品却难以超越文化屏障实现跨文化传播,而美国的动漫电影《花木兰》却风靡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电影市场。究其根本原因,则在于我们在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发掘与赋予过程中,没有充分评估文化创意在异域文化中传播的障碍程度与超越难度。

第三,文化创意潜在经济价值的最大化追求,是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提升的现实动因。在经济利润最大化追求的驱动下,文化创意都致力于实现自身的大众化、跨区域、跨文化传播,而其前提则是作为潜在经济价值基础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提高及其可接受性的增强。这就要求在文化创意过程中,必须遵循美的规律和文化规律:在准确把握当代审美风尚、审美价值取向、审美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基础上,准确评估文化创意素材自身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的高低及其与当代审美趣味、文化取向对接的可能性,并充分发挥以审美想象力为核心的审美创造力,赋予文化创意具有时代特征并为时代所认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也即是说,文化创意不仅要在创意形式上能够满足当前大众对感官审美的追求,而且要在创意内容上能够满足大众的精神审美追求,甚至于能够引导大众审美理想的提升。

文化创意,只有在实践中真正切实提升了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且能够满足大众的审美文化诉求,才能在当下残酷的商业竞争中赢得主动位置。如果依靠迎合文化消费的某些趣味来盲目追求经济价值,而忽视对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的主动提升,最终结果自然是难以达到预期,甚至是直接为市场所淘汰。可以说,没有丰富的“内涵”——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创意”根本无从谈起;而没有“创意”的文化制造,生产的只能是文化垃圾。

二、文化创意审美与大众审美需求

有学者认为:“所谓大审美经济,就是超越以产品的实用功能、物质价值和一般服务为重心的传统经济,代之以大力倡导和推动实用与审美、产品与体验、物品与人品、现实与虚拟、生活与艺术、物质性价值与精神性价值、经济提供物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一切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审美互动与人格生成有机统一的经济。”④在大审美经济背景下,人们进行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得到一种愉悦的文化体验、情感体验、审美体验,寻求审美、文化、心理的满足。那么,无论是立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着眼于文化的进步,文化创意产业要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就必须与大众日益多元、日趋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不断实现自身的美学提升。文化创意要实现与大众审美需求的主动对接,就必须在遵循美的规律、文化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认清人才、技术、文化资源和资本这四大基本要素在文化创意审美创造与提升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促使它们发挥积极作用。

首先,文化创意人才的审美素养是影响文化创意审美水平的根本性因素。如果没有具有较高审美素养的优秀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审美根本无从谈起。文化创意人才敏锐的审美发现力,有助于发现内涵丰富、价值较高、有现实转化空间的创意素材,为创造优秀创意奠定素材基础;丰富的审美想象力是审美创造力的核心,缺乏想象力的创意作品将会苍白无力、毫无美感可言,根本无法吸引并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良好的审美传达力则影响着优秀的内容创意能否诉诸更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的表达方式。而审美发现力、想象力、创造力与传达力等的高低,均受制于文化创意人才自身的综合审美素养水平。由于高水平创意人才匮乏,当前国内文化创意整体审美水平不高,以至于拥有巨大创意开发空间的素材被忽视,如河南南阳侏罗纪恐龙蛋化石发现后,在国内影视领域并未受到关注,好莱坞创意人才却借机演绎出电影《侏罗纪公园》;或是面对价值内涵丰富的素材难以创造出优秀的原创创意,如由于缺乏高超的审美想象力,功夫与熊猫两个具有鲜明中国特征的文化符号在国内始终处于平行状态,而好莱坞却以超凡的审美想象力对二者进行创意组合,演绎出风靡全球的《功夫熊猫》;或是局限于创意的低水平开发、重复开发,如2013年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创意中《中国好声音》、《中国最强音》、《中国偶像》的撞车便是明证,等等。

其次,文化创意技术的持续革新是影响文化创意审美水平的关键性因素。文化创意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发展,能够促使文化创意审美在内容、形式与载体三个层面与日趋提升的大众审美需求相对接。从内容来看,电脑合成、特效等高新技术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内容创意的表现力、感染力与创新力,如电影《阿凡达》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赚取高额票房,根本原因在于成功运用3D技术而打造出的影像奇观和视听盛宴,可以极大地满足受众的视听感官审美欲求。从形式来看,高新技术催生出一些新的文化创意形式,自然也造就了全新的文化创意审美对象,如新媒体艺术、数字影像艺术、大型实景演出等,形成了全新的虚拟审美、数字审美等。从载体来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电视等新媒介,已经成为文化创意审美传播的新平台,既加快了文化创意的传播速度又拓宽了文化创意的传播范围,从而赋予文化创意审美以日常性、生活性甚至即时性。但须强调的是,对于文化创意审美的提升而言,高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提升创意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手段与能力,又容易陷入迎合受众对感官刺激的过分追逐而忽视应有的内容创意。对此,叶朗先生明确指出:“文化产品从生产来说,不仅有一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还有一个内容问题。例如我们的电影、电视有了高清晰技术、3D技术,但如果没有内容那还是空的。”⑤

再次,文化创意素材的丰富程度是影响文化创意审美水平的基础性因素。由于文化创意的素材主要是非物质性文化资源,非物质性文化资源又具有“非专属性”,那么,文化创意主体只要具有相应的创意能力,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文化素材。以好莱坞为例,近年来之所以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进行资源代替开发,便是如此。但由于大多创意主体受自身文化素养、价值观念、资源熟悉程度等的影响,并不能真正做到所有的资源都为其所用,主要使用的创意素材依然大多是本地区、本民族、本文化系统内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在高水平创意人才紧缺,原创性优秀创意匮乏的当下,文化创意所拥有文化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了文化创意审美的水平。以我国当前文化创意对博大精深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例:有些直接以经典小说、经典剧本以及民间故事等为蓝本进行转化开发,如对“赵氏孤儿”以电影、歌剧、话剧、戏剧、电视剧等多种形式所进行的创意改编;有些依托著名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进行现代演绎,如电影《孔子》;还有些是利用知名文化资源符号进行整合创意,如动漫《少林海宝》、《十二生肖》等。

最后,文化创意资金的充裕程度是影响文化创意审美水平的保障性因素。培养和招揽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获取原创性创意的知识产权,持续革新文化创意的技术手段等,都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支持。据报道,卡梅隆为在《阿凡达》中制造出影像奇观,采用3D技术的费用便高达5亿美元;张艺谋团队为打造出如梦如幻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再现原生态的生活场景,整个项目投资7000多万元,每场演出成本也高达3万元。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高额投资就必然带来创意审美效果的大幅提升,《关云长》、《战国》、《画壁》、《金陵十三钗》等所谓的“巨资大片”,在明星效应、技术运用、营销炒作等方面虽花费颇高,但由于缺乏优秀的内容创意,不能满足多元的精神审美需求,出现既不“叫座”又不“叫好”的结果自然在情理之中。可是,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则又会对创意审美的提升产生直接阻力。以当前火爆的动漫市场为例,优质精美的动漫画面仅制作费用每分钟就达到1万多元,很多动漫企业因为无力支付如此高昂的费用而放弃使用高新技术,结果动漫产品往往由于画面粗糙、视听效果不佳等原因而被拒播。充裕的资金,可以说已经成为文化创意实现审美全方位提升的现实保障。

文化创意审美在与大众审美需求的主动对接过程中,除了发挥创意人才、技术手段、素材资源和资本的积极作用以实现自身的美学提升外,还必须对大众审美需求在当下所呈现出的娱乐性、多元性、层级性与精神性等特征进行准确把握,对当前的审美时尚和审美发展趋势进行准确预判,为文化创意的美学提升提供方向。但是,文化创意审美的发展方向,决不能停留在如何满足受众之注重视听、强调“身体性”参与的感性审美欲求层面,而应以满足并引导大众的精神性审美需求和提升大众综合审美素养为目标,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职责。对此,叶朗先生给予了高度重视:“文化产品从社会功能来说,不仅有一个娱乐消遣的功能,更重要的还有一个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发展完满的人性的功能。一个国家的物质生产上去了,物质生活富裕了,如果没有高远的精神追求,那么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最终会受到限制,这个国家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前途。”⑥

三、文化创意审美与美学理论研究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受文化创意审美的强力推动,当下出现了纷繁复杂的审美现象:审美进一步泛化;艺术与文化、生活之间的界限日趋消融;技术在审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等等。同时,文化创意审美自身亦暴露出审美想象力匮乏、形式审美与内容审美失衡、审美价值弱化、审美趣味世俗化等问题。可以说,文化创意审美实践在现实展开过程中,向美学学科提出了强烈的理论诉求,亟待美学理论的有效介入。但作为“艺术哲学”的美学,在后现代文化消费境遇中却难以对文化创意审美实践所引发的美学问题进行有效阐释,甚至处于缺位、失语状态,美学理论研究的僵化、滞后问题被充分暴露出来。而美学理论要实现当展,显然需要对文化创意审美的理论诉求进行积极回应。如同国际美学学会主席柯提斯·卡特在论及美学理论发展的现实动因时所言:“美学研究领域将随着艺术世界中的实践的变化,以及这种实践的所处的文化的变化而继续发展。为了反映和阐释在具体文化中的所出现的新的发展和文化全球化中的所出现的新的发展和文化全球化的力量,理论的变化是必要的。”⑦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引发了艺术实践的深刻变革,而且影响了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的发展状态,更是加速了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因此,美学理论也理应据此进行积极调整。而从理论维度来审视文化创意审美与美学理论,二者乃是一种互动性的理论关联。就文化创意审美对美学理论研究的推动而言,有三个层面:

第一,文化创意审美引发了当代审美实践的深层变革。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审美对象的拓展。文化创意推动了景观美与环境美的发展,拓展了自然美的表现范围;文化创意凸显了民俗风情、节庆狂欢、休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丰富了社会美的内涵;传统的“美的艺术”借助文化创意获得审美再发现,影视艺术、新媒体艺术等成为大众化审美对象,拓宽了艺术美的表现领域;技术与文化创意的融合发展,提升了美感在技术审美中的比重,完善了技术美的表现空间。二是审美观念的革新。文化创意对“感性形式”的无限拓展,致使“美”与“艺术”的边界被打破甚至消失;文化创意审美的经济功能,致使审美功利性被过度张扬;文化创意的大众化、娱乐化,则推动了“审美理想”的世俗化、多元化。三是审美活动的变革。审美参与感官由“视听”为主转向以“身体”去验;审美依托载体不断发生变化,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与传播媒介因科技进步而日新月异;审美态度由超功利性转变为与功利性并存;审美趣味由个性化转变为与标准化、模式化并存;审美追求由强调精神审美转化为优先满足感官欲求。

第二,美学理论对文化创意审美阐释的有效性不足,彰显出研究的僵化与滞后。当代美学仍然是以现代美学为主体的理论体系,而现代美学的建构,却是以资本主义经济上升时期的现代文化作为背景的。这就必然导致,原有美学理论在现实境遇中的文化背景、艺术状况、传播媒介等均已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情况下,丧失应有的理论阐释能力、批判能力与引导能力。如优美、崇高、荒诞等经典美学范畴,在后现代文化创意审美中,不仅无法对恶搞、媚俗等审美现象进行有效批判,反而遭到后现代文化的消解甚至重构;建立在视听审美感官基础上的审美心理理论,在数字审美、虚拟审美等新兴审美体验中必然阐释力不足。同时,文化创意审美发展所引发的审美对象、审美观念与审美活动变革,凸显出多个美学基本理论问题:如美的泛化、艺术概念的敞开,引发了审美对象的内在规定性问题;文化创意自身超功利性与功利性的交融,在现实层面进一步深化了审美的有无利害性问题;文化创意产业化发展,以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为基础谋求经济价值最大化,促使审美价值评估问题引发关注,等等。显然,在原有美学理论框架内,对这些问题难以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回答,美学的理论建构已经严重滞后于纷繁复杂的审美实践。反过来,这必将促使美学理论研究进行调整与拓展。

第三,文化创意所引发的审美实践变革为美学理论拓展提供了契机。首先,审美对象的有效拓展,有助于美学学科的转型。在文化创意的推动下,艺术向文化、向生活日趋敞开,新媒体艺术、日常生活、民俗风情、休闲娱乐、节庆狂欢等均已成为人们重要的审美对象。而在先前美学作为“艺术哲学”的理论架构中,这些审美对象根本不具有纳入美学研究对象的合法性。对此,韦尔施在《重构美学·序》中就明确认为:“美学必须超越艺术问题,涵盖日常生活、感知态度、传媒文化以及审美和反审美体验的矛盾。”⑧如果美学重回“感性学”的学科定位,赋予新媒体艺术等以研究对象的合法地位,那么,这必将有力推动美学由艺术哲学向文化哲学的转型发展。其次,审美活动的深层变革,有助于美学基本理论的当代建构。文化创意审美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美与艺术的泛化,要求对何谓“艺术”、何谓“感性”等基本问题进行厘清;文化创意的审美功利性问题,向审美无利害原则提出了挑战;文化创意所造成的审美标准化、迟钝化等问题,凸显了消极审美价值问题,等等。而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有待于美学基本理论的反思与重建。最后,创意审美的发展诉求,有助于新兴美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虚拟审美、数字审美、景观审美、民俗审美等新兴审美形式,受网络、景观规划、休闲旅游等创意产业形态的推动,亟须系统的美学理论进行介入与规范,从而为数字美学、网络美学、景观美学、休闲美学等新理论的建构提供动力。

受文化创意审美蓬勃发展的推动,当代美学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新成果、新进展,必然会打破先前美学理论介入文化创意审美时所陷入的“失语”困境,对文化创意审美实践进行强有力的理论回应。换言之,植根于文化创意审美实践的当代美学重构,将促使美学理论在文化创意审美发展中充分发挥出理论的批判、支撑与引导功能。(1)理论批判功能:通过对植根于后现代审美文化的媚世、先锋、惊悚等审美范畴的建构,通过对文化创意标准化、模式化、普泛化等所形成的消极审美价值的研究,对文化创意中存在的“低俗、庸俗、媚俗”等现象进行深度批判,促使文化创意审美由对大众审美趣味的过度迎合转向注重自身审美品格的规范与提升。(2)理论支撑功能:审美心理、审美价值与审美教育等美学基本理论的重构,将为文化创意的美学提升提供基础性支持。以美育理论为例,美学研究疆域向身体、新媒体艺术、城市景观等的有效拓展,势必为审美教育革新教育媒介、教育内容等实现多元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依托美育针对性培养、提升创意人才的美学素养提供可能。而数字美学、景观美学等新兴美学体系的建构,则将为数字内容创意、景观设计、民俗创意等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发展提供依据。(3)理论引导功能:通过审美价值层级理论、审美文化价值类型理论、跨文化美学等研究的深化,对社会审美风尚发展趋势、群体或阶层审美需求取向等进行准确预判,一方面引导文化创意审美更好地满足大众健康、积极的多元审美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对不良的审美取向进行批判与规避,引导优秀的文化创意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对大众审美素养的提升,发挥文化创意应有的美育功能。必须强调的是,美学理论对文化创意审美之批判、支撑与引导功能的发挥是融为一体的,都旨在促使文化创意实现审美自觉与美学提升。正是基于此,文化创意审美与美学理论之间可以形成一种良性的理论互动关系。

审美能力论文范文5

Abstract: Translation is an art. Translation proc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aesthetics in terms of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refore, the improvement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quality impinges largely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problems underlying it and it is argued that to cultivate student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s an avoidable trend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Three strategies are demonstrated in this pap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关键词: 美学;翻译教学;审美意识

Key words: aesthetics;translation teaching;aesthetic consciousness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221-02

0 引言

冯庆华认为:“如果把写作比成自由舞蹈,翻译就是戴着手铐脚镣跳舞,而且还要跳得优美。因为原著的创作不受语言形式的限制,而翻译既要考虑到对原文的忠实,又要按照译文的语言规则来表达原文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翻译并不比创作容易,有时甚至更难。难度越大,其艺术性也就越高。翻译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它的艺术美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的范畴。”[1]因此,在翻译教学过程中,也应将审美理论和审美意识融入其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从艺术角度理解源语和译入语的美感,追求翻译的更高层次。

1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翻译教学现状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3]而译者的天职就是用最恰当的语言忠实再现原文。翻译的任一阶段——理解和表达都离不开对源语语言的审美认知,译者不仅要忠实再现原文的内容,还要充分保留原文的风格。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两种语言的美学认知,但是,目前在我校研究生翻译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1 理论建构不足 目前翻译教学采用的基本模式为:翻译技巧讲解+翻译实例训练。首先由教师讲解翻译技巧,其次进行翻译实例训练,教师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翻译技巧的使用方法,之后为练习阶段,学生进行练习以巩固所学技巧。总体看来,教学重点为翻译技巧讲解,而对能起到高屋建瓴作用的理论体系建构关注不够。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寥寥无几,学生理论体系建构薄弱。

1.2 汉语表达能力较低 很多同学认为,汉语是母语,不需要专门学习,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学生汉语表达能力不够。近年来关于加强中国文化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高校的外语学院也陆续开设了中国文化课程,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弊端依然明显。自进入大学阶段后,很少专门阅读汉语作品(专业课程除外)。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对汉语却是顺其自然,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出现较为明显的“翻译腔”——英语句式的汉语表达。

1.3 审美意识教育欠缺 翻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审美意识欠缺。审美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既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有关,也与学生日积月累的语言素养相联。由于教学中侧重于具体技能的讲解,且课程大纲中并无翻译美学的介入,因此,学生审美意识欠缺,审美能力教育缺失。

2 审美意识培养策略

就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来说,审美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加强翻译美学理论体系建构 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的指导。翻译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实践,翻译理论的指导不可或缺。翻译审美过程是通过翻译主体的语言综合能力来完成的,因此翻译主体的理论体系建构是进行翻译审美的前提。通过审美理论的建构,培养学生感知、欣赏源语和译入语语言和风格的能力。刘宓庆在《翻译美学理论》中将汉语之美归纳为结构美、音乐美、意象美,将英语之美归纳为阳刚美、动态感性美、自然美、丰繁美和模糊美。

长期以来人们都有一种误解,认为只有在进行文学翻译时才需要审美意识,实则不然,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其固有特征,任何一种翻译都是一种艺术,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课程而言,翻译审美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科技英语的文体特征,从总体上把握语言的简洁美、准确美。因此,在教学中应融入翻译美学理论,如许渊冲的“三美”论、“三化”论,傅雷的“神似”论,钱锺书的“化境”说等。翻译审美理论的建构对翻译审美意识的培养、翻译能力的提高都将有所裨益。

2.2 通过佳译赏析提高审美能力 佳译赏析是培养审美意识的途径之一。所谓佳译,即名家大家所译的作品,通常情况下,名译因其成功地再现原作的内容风格、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高超的译技而成名,因此佳译赏析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审美潜质的客体。在科技英语翻译教学中融入佳译赏析,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科技英语的特点,在翻译中努力实现科技英语这一特殊文体的美感。

2.3 应用翻译批评建构辩证翻译观 “翻译批评是以一定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理论为背景和基础,对各种翻译现象、翻译作品和翻译思潮进行分析、阐释和评论的科学认识活动。它既是一种高层次的翻译接受活动,又是一种具有独立地位的翻译研究活动。具有自律性和他律性的双重特征。”[6]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围绕课本内容展开教学。批评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翻译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5]所谓批评式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翻译理论与翻译译例的分析,以组为单位完成翻译任务或对某一译本做出分析和评论。在对学生作业进行评论时,应以鼓励为主,对于翻译较好的地方应大加赞扬,而对于错误的地方则侧重分析原因。也可以对教材上的译例进行批判,集思广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找到最恰当的翻译方法。以批评形式进行的翻译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其鉴赏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辩证的翻译观——“译无定译”。

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中引入翻译批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翻译练习和讨论,可以使学生掌握翻译方法和技巧,提高翻译水平,并且培养正确评价译文和欣赏译文的能力。批评式翻译教学模式更能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使学生既打好语言和翻译基础,又拓宽思路、扩大视野,更具有创新能力。[6]翻译批评的融入,能够使学生习得对源语和译入语美感的欣赏能力。

3 结语

从语言层面来看,翻译确实和语言学存在着“符号共享关系”,但是,一旦进入到文本的意义层面,翻译的全过程都与美学密切相联。因此,在教学中不应只着重语言符号的对等,或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只在乎意义的传达,而是要在教学中融入翻译美学理论,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以此提高学生欣赏文本的能力和翻译能力。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来说,翻译美学的融入意味着翻译教学的一次改革,通过建构翻译美学理论体系,佳译赏析以提高审美能力,在翻译课程中引入翻译批评,从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实际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3]温秀颖.翻译批评——从理论到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审美能力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文教学 审美情感 培养

一、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意义

审美是人类了解世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审美是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形象的,情感的关系的一种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的。审美是感性的,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让人感到身心的愉快,它是动人内心的,是从情感的深处去打动人的;审美情感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使人们的鉴赏世界鉴赏自然的水平得到提高,最终的结果是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生活中到处处都是美,只是少了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创造活动,只是少了去创造美的手。审美能力包括审美知识,审美趣味,艺术鉴赏,审美观点,美的创作等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教育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存在,老师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美的感受、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所以,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各种方法教育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存在,最终的结果是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是为了单纯的普及美学的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的人才,培养出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才。美学教育以它特有的方式完成对人的个性的塑造,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让人人不知不觉地去感受、体会、领悟美,让人们置身于美的氛围支柱,然后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生活美、自然美、社会美、人生美,这些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的美,只是我们没有无发现。从古至今,语言,文字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所以,至今为止形成了很多名篇佳句。而这些名篇佳句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的表达。这些名篇佳句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美学教育的材料,他们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这些名篇佳句不仅凝聚了作者的审美理想,而且还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阅读这些名篇佳句就像自己真的徜徉在美的艺术世界之中。把美学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就会引起学生们强烈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还可以通过他们的热情,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们创造美,理解美的能力。

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情感的目标

(一)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在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名篇佳句。阅读这些文章就像自己真的徜徉在美的艺术世界之中,会令人感觉到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这些文章就像诗歌的典雅,散文的优美动人,小说的跌宕起伏??这些都让读者陶醉其中,享受这样的感觉。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去认识其中的美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特别是初中生,他们的审美情感具有比较鲜明的年龄特征,他们的接受能力特别的强,并且他们审美情感的主观色彩浓厚,他们很容易就被色彩鲜明、节奏明快的文章吸引,并陶醉于这些美的文章之中。因此,这样老师就可以通过他们的情感,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们的创造美,理解美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的能力

现在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学生接受新鲜的事物能力也特别的强。现在的年轻人,很容易就被周围的事物所吸引,他们还不懂如何辨别是非丑恶。老师可以说是他们在学习中的引路人,是他们人生的引路者。老师的思想对他们的人生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他们引路人的身份,引导学生去认识美。特别是初中生,他们的审美情感具有比较鲜明的年龄特征,他们的接受能力特别的强,并且他们审美情感的主观色彩浓厚,他们很容易就被色彩鲜明、节奏明快的文章吸引,并陶醉于这些美的文章之中。因此,这样老师就可以通过他们的情感,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们的创造美,理解美的能力。

(三)要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和提高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创造美是审美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借以表达强烈感情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如何学习好文章动力,从而使他们获得美的感受,激发他们进一步创造美的热情。例如语文的仿写题中,所提供的例句,一般语言简洁明了,构思新颖,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学生在阅读品评之后进行仿写,会有很高的热情,进而积极地去创作好的文章及创造美。

结语: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内容,也是当今社会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重点就如何从浅层、深层两个层面实施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论述。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他们引路人的身份,引导学生去认识美,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 向永久;;听说能力的培养还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

[2] 《高校美育概论高校美育概论高校美育概论高校美育概论》于文杰,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