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德育探析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德育探析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的核心内容已经由传统的知识讲授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迸进。然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多教师的教学重心依然放在学生成绩上,以完成教学目标为主。针对语文科目而言,对培养学生德育能力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师应肩负起德育教育的职责,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还能使学生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除此之外,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形成良好的品格素养,还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语文教师不应将阅读范围局限在课内资源,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使学生因为喜爱阅读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语文素养。语文的载体是语言文字,我们通过阅读文章可以领会作者的中心思想以及想要抒发的情怀,包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所产生的体验,都是由我们自身的文学素养决定的。当我们品读作品的时候,可以领会作者的心态是怀才不遇还是实现了心中理想,以及作者对生活是秉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还是消极的心态。除了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字设想风景瑰丽的画面。这些体验和感受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透过文学作品,能实现人与人在精神上的共鸣,以及召唤潜藏在心底的归属意识。这些丰富的感受非物质消费所能比拟,而人所获得的体验的深浅则取决于人的文化修养的高低。

1语言文字对德育的影响力

文学作品创作的初衷是为了向人传递精神的力量,并不是以教授知识为主。因为文字能够传达作者的思想,当我们阅读古人的文章时,能够体会到当事人的心境,正是因为文字的流传才实现文化的传承。而作品的题材是丰富多彩的,比如以写景为主的作品,能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秀丽景象;作品以抒情为主,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精彩和波折。文学作品对人的熏陶是无与伦比的,能洗涤人的心灵,对人产生的影响并非道德教育或者传播知识能够企及的。因此,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阅读引起重视,使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情绪以及树立崇高的理想。

2语文阅读教学在德育方面存在的偏差

如果想让文字表达的更加传神,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进行细致的观察,通过不断的感悟和体验,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因此,我们应带着情感去体会生活,使表达更加有创意。如今,创新教育成了不容忽视的课题,然而在课改执行的过程中,教师普遍存在一种误解:传统教育存在弊端,创新教育才是真知灼见。除此之外,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语文和道德之间的关联,没有真正领悟课改的目的,也就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2.1自主阅读放任成随心所欲的“本色朗读”。新课改理念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很多教师产生这样的理解:当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时候,教师不能进行干涉,只能以辅助的角度对学生提一些建议,这样才能让学生实现真正的自由阅读。然而阅读文章涉及到学生是否具备丰富的知识积累以及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水平高低等多种因素。而针对中学生而言,他们离这个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如果教师一味放任学生进行自由阅读,很难起到良好的阅读效果,会使学生陷入层次低、水平低的浅阅读状态中。

2.2鼓励想象创新以致于无视恶搞滥编。新课改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全方面提高综合素养。受此思想的引导,很多教师凭借主观意识将学生奇特的思维看成是创新精神,这种想法是有失偏颇的。教师应鉴别学生对文章产生的解读是否违反生活逻辑,不能因为学生的思维比较新奇,即使偏离了现实情感,依然对学生的解读给予肯定。总之,不论学生的解读有多么“创新”,都不能脱离真善美的内涵,否则将和新课改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不值得我们提倡和推崇。

2.3热衷于手段新颖,阅读流于形式。新课改理念提出后,改变了我国的教学现状,然而教师在理解该理念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比如在他们看来,创新教学方法以及保持课堂的探究性就算是教学改革了。因此,很多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始借助多媒体平台或者借助于课堂活动。殊不知,这种思想和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宗旨完全相背离。教师一味追求教学方法新颖化,没有思考教学方法是否切合实际。其实只要让学生了解到阅读的内涵,学生自然就会对阅读产生兴趣。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所以教师要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到教育。2.4人为拔高,硬塞德育主题有些教师为了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将一般描写生活和自然的文章进行强行联想,一定要赋予这些文章以爱国或者其他慷慨激昂的情感;对于文化不同的外国作品,教师的讲解比较牵强附会,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核心思想在于反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际关系十分险恶。教师凭借主观意识,将该篇文章曲解成人际亲情。像这种强塞德育的教学行为,会令学生逐渐对阅读产生憎恶之感。因此,教师应从主观思维中跳脱出来,站在客观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切实的评价。

3德育渗透初中语文阅读课堂

3.1渗透感恩教育。人如果具备感恩意识,眼中的世界会变得美好,会逐渐提升自身的道德和品行,明白做人要知恩图报。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比如笔者在讲解《背影》时,为学生构建问题情境教模式,如“下雨天父母会亲自接送孩子,但是当你们的父母离开时,大家是否观察过父母的背影呢?”经过提问,学生会提起学习兴趣。学生们会有感而发,部分学生反映当天就是由家长送他来上学的,虽然自己强调可以自己来学校,但是父亲一直强调要亲自送他来。当父亲要离开前,该学生发现父亲额头布满了汗珠。学生有感而发,表明看到父亲的辛苦与关爱,他立志要好好学习,争取将来出人头地,让父母过上好日子,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一般而言,有学生表态后,会鼓舞其他学生也站起来回答,因此后面又有很多学生反馈了类似的事情。笔者明显感受到学生们受到了感恩教育。虽然将感恩教育渗透进语文课堂是教师的刻意为之,然而并未引起学生的排斥。有时候还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可以在课下搜集相关的感恩素材,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受到感恩教育。

3.2注重背景,在情境中渗透德育。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里面精彩的字词和语句,还可以令学生从文中体会作者的心态。比如,学生通过学习《醉翁亭记》可以对国家的酒文化有所了解,还能体会到作者看似放荡不羁,实则是苦中作乐,只能借助喝酒来发泄心中的愤懑。了解背景得知北宋王朝当时的政治令人堪忧,奸臣当道,国家衰亡迹象明显。因此,当学生了解到文章的背景后,就能够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了。随后,学生能在头脑中产生文学的意境,会被作者的情怀所感染。

3.3利用情境,渗透德育。语文学科并非通过客观事实向学生讲道理,而是运用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认知后产生深刻而又抽象的感情,结合部编版语文教材内容而言。包含着非常丰富而又形象的内容,也富含一些有思辨价值的理性内容。但是按照比例来讲,形象内容占据的更多一些。因此,语文教学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便有了支撑。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教育模式逐渐取缔说教的方式,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情境,将内容中包含的内涵以及理性的价值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并结合自身对生活的感知以及现有的学习经验等,更深刻的感知内容中的道德元素。比如我们结合《最后一课》课文,笔者会结合文中涉及到的人物活动、环境描写以及精彩的情节等,让学生产生爱国思想。然而初中生的历史课程中尚未涉及到抗日战争相关的事件,由于缺乏相关的认知,学生的爱国思想相对而言比较缺失。对此,笔者结合沉静肃穆的情境展开教学,为学生播放战争题材的纪录片,使学生带着庄严的心情感受革命前辈的不怕牺牲的精神,对侵我中华者心生痛恨。通过创设相关的情境,能让学生打破空间的限制直观战争的残酷。很多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表情十分凝重,同时又十分愤懑。在这个时候笔者对学生说,假如我们是那个时代的人,国家处于危难之中,日本侵略者侵犯了我们的国土,很有可能今天是大家的最后一节课程,以后我们将只能学习日文课。学生往往越听越激动,对侵略者产生仇恨之情。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会有更深的体会,还能够萌生爱国之情。

3.4强化指导,用课外阅读延展德育。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资源,可以有效提高语文能力,同时还能拓宽视野。作为教学者,语文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对课外阅读引起重视,多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书中内容包罗万象,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宝库,学生的阅读量越高,掌握的基础知识程度就会越高。尤其是一些抒发爱国之情的文章,学生通过学习先辈们的爱国精神,能够树立崇高的爱国理想。因此,教师们应多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阅读技巧。除了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课外书籍外,还要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素养。总之,针对语文科目而言,对培养学生德育能力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形成良好的品格素养,还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除此之外,阅读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但是语文教师不应将阅读范围局限在课内资源,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了解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而从中受到启发和鼓舞。比如爱国题材文章,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题材的文章,能让学生坚强面对生活,培养自身积极向上的心态。经过实践调查得知,当学生对阅读引起重视后,会因为喜爱上阅读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应肩负起德育教育的职责,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作者:黄剑香 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