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研讨(5篇)

高校音乐教育研讨(5篇)

第一篇:高校大学生音乐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音乐文化的不断创新,拓展了传播渠道,形成了丰富的网络音乐资源。这也进一步的拓宽了高校大学生获得音乐教育的渠道,大学生可以直接通过检索和查询获取自己喜欢的音乐内容。多元的互联网音乐构成了庞杂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网络音乐体系,但也充斥着不良的音乐信息。因而,对于高校来说,选取健康积极、传播正能量的网络音乐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渗透和影响是学校音乐教学和德育教学开展的重要途径。优秀的互联网音乐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对于塑造学生人文情怀、营造健康身心以及培养高尚思想情操具有深刻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音乐教育;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

新世纪以来,互联网音乐资源在高校教学开展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多采用传统的音乐课程资源,对网络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薄弱。然而,网络音乐教育资源是学生群体喜欢的类型,与传统的音乐教育资源相比,不受常规音乐形式的影响,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符合学生的音乐欣赏心理。尤其是一些励志的互联网音乐作品,往往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触动心灵,迎合高校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学习目标。因此,作为高校音乐教学工作者,要重视互联网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思想和情感产生的积极作用,借助网络音乐教学资源的德育功能,来作用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同时,音乐教师要正确的选择、整合及利用互联网音乐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

一、借助“互联网+”音乐教育资源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高校的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年龄段的青年人对未来充满了梦想。充满了积极正能量的网络音乐正是他们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尤其是一些充满了励志的音乐形式,往往会给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尤其是一些喜欢音乐,并乐于进行音乐创作的大学生,他们会主动的借助网络技术进行音乐资源的检索以及制作,拓展了音乐教育资源的获取渠道,学生从中获取了丰富的创作乐趣。同时,开放的网络平台,也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获取音乐资源的途径,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不同情感、思想、文化、形式、意境、审美、风格的音乐资源,学生从不同的音乐类型中对音乐艺术有了更为深刻地认识,对内蕴的情感、思想、文化等等有了自身的认知,并逐渐的产生评判标准,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人文情怀的塑造。此外,互联网音乐资源的类型多元,内容繁多,创作主题不一,大学生通过对不同音乐资源的了解,对学习、生活、情感有了更加丰富的感受,挖掘了潜在的音乐能力,使个人的人文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的现代化人才。

二、借助“互联网+”音乐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积极心态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就业压力和学业压力的关键时期,这也使得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负荷过重。社会、家庭、自身的多重压力,导致很多大学生的心态消极,难以用积极的心态应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屡次发生的高校事件,也启示我们音乐教学工作者要积极的利用“互联网+”音乐教育资源的德育功能来引导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我们知道音乐对于人的心理具有调节作用,能够抚慰情绪,对于网络音乐资源来说,我们有目的性的甄别和选择内涵正能量的音乐形式,可以借助特殊的网络音乐教育渠道来舒缓学生的心情,释放他们的压力,传递积极健康的心态。网络音乐的多元兼容性,也诞生了很多传播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励志音乐类型,学生在欣赏和品鉴时,内心自然而然的受到鼓舞,内心的压力得到释放,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总结。从而在大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当中能够引导学生用健康积极的心态去应对问题,用乐观的心态去解决问题,塑造大学生阳光心态和健全的心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朝气蓬勃。

三、借助"互联网+"音乐教育资源加强学生思想品德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借助广泛的网络音乐教育资源对其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有意义的,能够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学生获取音乐教育资源的渠道更加广泛,也给高校教师拓展了优选教学资源的渠道。互联网音乐有很多情感深刻、主题明确、内容健康、思想积极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内容都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内涵,学生在欣赏和聆听这些音乐内容时,思想会得到启发,心灵会得到净化,从而不断的进行自身高尚品德的熏陶,使他们在循序渐进中得到思想的升华。作为高校教师要重视互联网音乐资源的德育功能,将其作为音乐教育与德育教学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发挥其德育价值,作用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使新时期的高校大学生能够在多元的音乐教学环境和模式中得到音乐艺术和思想品德的双重熏陶。

四、依托“互联网+”音乐教育资源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陶冶莘莘学子的爱国情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我们知道,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也把相对强势的西方文化引入了我国公众的文化生活中。凭借欧美发达国家在经济、金融、军事方面所处的优势地位,它们所造就的文化也获得了无所不在的强大渗透能力。然而同各种类型文化一样,西方文化也是良莠不齐的。如果青春期的高校学子无法辨别其中的糟粕成分,就很容易随其波而逐其流,而沦为西方文化侵略的浸染对象,从而降低自身的民族文化归属感,导致爱国情操变得趋于淡化。要遏制这种危险趋势,最为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帮助青年学子夯实民族优秀文化之根基。而“互联网+”音乐教育资源就为我们提供了得力的抓手和工具。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同音乐教师展开协作教学———不仅将作为优秀民族文化代表的部分民族音乐曲目运用于公共音乐课及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更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引导学生在课后更为广泛地涉猎网络上所储积的优秀民族音乐资源,同时采取朋友圈、讨论组、微信群等方式同学生展开网际对话与交流讨论。本着寓教于乐的原则,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地同学生深入探讨这些经典曲目当中所折射出的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在帮助学生树立起强大文化自信心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其敏锐的文化辨别力。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夯实学生的民族文化根基,从深处、从实处来陶冶其爱国情操,最终达成抵御西方潜在文化侵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激发爱国情感的多重目标。

总的来说,“互联网+”为高校的音乐教育和德育教学开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高校要积极借助网络音乐教学资源的优势,发挥其德育的功能和价值,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塑造。使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得到升级,能够借助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来深化学校的音乐德育教学开展,真正的发挥网络音乐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

作者:康雪 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苏世静.《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吉林大学.2007.

[2]杨松涛.《浅析网络音乐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通俗歌曲.2013(11).

[3]万姝懿,《闫大卫.网络音乐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艺海.2013(12).

[4]许淑芳.《网络歌曲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河南大学.2009

第二篇:高校多元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摘要]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对于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对高校多元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阐述了多元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作用,最后针对如何利用高校多元音乐教育实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多元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在不断的发展与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民族音乐文化也是如此。高校多元音乐教育可以将国内外优秀的音乐文化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并汲取其中的精华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现代音乐文化中,实现了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未来的发展。

一、高校多元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

1.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音乐文化是音乐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而音乐教育则是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及关键因素,会随着音乐文化的发展而发生改变,二者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相互影响的紧密联系。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所组成的国家,各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音乐文化特色,因此,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立体化的特点。为了确保这些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文化可以得到完整的传承,在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中,也要开展多元化的教育,不仅是为了确保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文化获得有效的传承,也是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从音乐文化的本质来看,音乐是表达人类情感与思想的一种手段,在经历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文化冲击后,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局面。因此,在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高校的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本国的历史特点及民族特色,使高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我国民族的音乐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融合与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多元化教育,凸显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使民族音乐文化逐渐成为我国的精神文明财富之一,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

2.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多元化传承特点

民族音乐文化的思维、行动方式、观念、精神等方面的内容都可以通过音乐文化传统体现出来,音乐教育中涉及多方面教学内容,对教育观念、手段等方面的形成和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开展多元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多元化音乐思想与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种类的音乐文化,并树立以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核心的教育[1]。因此,在音乐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务必要重视我国民族文化的特点,并将其渗透到高校的音乐教育当中,对我国民族文化中存在的不同类型、风格的音乐进行分类。民族文化的发展注重各民族之间的平等,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由于改革开放的施行,全球不同地区的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势必会对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及价值观方面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因此,若要将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下去,就必须要加强高校音乐教育,强化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意识,以便高校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二、多元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多元化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史来看,音乐文化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不同时期文化思想、理念的冲击,不断积累、更新、变化而成的。而在音乐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媒介的选择十分重要[2]。多元音乐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采用多种高科技媒体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汲取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精华,推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多元音乐教育模式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媒介,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效率及效果,还能集各民族音乐文化之所长,使其融入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发展之中。文化的发展是需要通过不断的交流与融合,才能积累足够的经验,最终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音乐文化的发展也是一样的。封闭式的教学环境,固然可以保护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不受外界音乐文化的冲击,但也会使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与时代脱轨,不利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今后的传承与发展。只有开展多元音乐教育,加强多种音乐文化间的相互融合,才能使彼此在不断的交流中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中取得进一步的提高,为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积蓄足够的力量。

2.多元化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传承的重要途径

音乐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已经在时代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人类的生活当中,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就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劳动中逐渐产生的,人们休闲娱乐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相较于高校正规的音乐教育方式而言,这种非正规的音乐教育行为并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但是,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千百年来传承的经验来看,这种非正规的教育行为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现代的高校音乐教育应当开展多元音乐教育,从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入手,从经验、传统以及文化等几个方面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进行教授,提高学生的音乐识别能力以及鉴赏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与吸收其他国家音乐文化中的精髓,用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做出巨大的贡献。由此看来,高校多元音乐教育能够汇集各国家、民族间的音乐文化,并对其进行高度概括与系统性的分析,将其中的精华提炼出来,使学生可以同时获取多种音乐文化的优势,使学生获得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更具价值。这也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

3.多元化音乐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

从多元化的发展来看,意义重构与个性张扬是多元化发展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采用多元音乐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多元化这两方面的特点[3]。一方面,对民族音乐意义的重构,在欣赏民族音乐美的同时,理解民族音乐文化中所蕴含的意义,并对其进行传承。另一方面,多元化的存在是多种文化不断融合的标志,因此,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民族特性的体现,在融合的过程中凸显民族个性,使其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不断发展的根基。民族音乐中的文化意义是民族音乐的灵魂,如果将文化与音乐相分离,民族音乐就失去了传承下去的意义。从音乐的表现形式来看,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多种音乐表现形式,而多元音乐教育可以有效整合各民族音乐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部分,对学生进行教授,在提高学生音乐文化鉴赏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与积极性。从民族音乐文化形式的多样性上来看,在高校开展多元音乐教育,要重视民俗文化环境感染力的作用,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促使高校的音乐教育能够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符合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方向。如此一来,才能使多元音乐教育成为现代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主流,从而提高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

三、在多元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措施

1.采取开放式的发展

全球文化的不断融合,使我国遭受了来自于外国文化的严重冲击,民族音乐文化也是如此。在面对来自于外国音乐文化的冲击时,要端正自身的态度,正视外国音乐文化的优势与缺陷,并认真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有利的便融入其中加以运用,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不断吸收与发展中持续壮大自身的力量,既保证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特征,又融合了外国诸多进步的音乐文化元素,促进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2.采用多元化音乐教育手段

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高校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最大限度地扩大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范围,使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可以被更多的人所理解与认可,扩大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使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音乐文化。

3.不断的探索与创新

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与探索。在开展高校多元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民族音乐文化在我国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吸取优秀音乐文化的精髓,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壮大与发展,以便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4.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受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比较严重。高校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和理念传授给学生,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等方面,使其逐渐与社会的发展接轨[4]。由此看来,我国若要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就必须要从高校音乐教育入手,开展高校多元音乐教育,扩大民族音乐的传播范围,促进不同国家、民族之间音乐文化的相互融合。

四、总结

综上所述,多元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只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一种媒介,而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真正主体并不是多元音乐教育模式,而是人,只有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可,民族音乐文化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更好的发展资源。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其音乐文化特色也各不相同,只有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使高校多元音乐教育的价值得到有效的体现。

作者:刘显波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魏韶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

[2]李光伟.多元文化背景下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S2).

[3]金奉.谁来担当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云南高校艺术专业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J].青春岁月,2012(04).

[4]任占忠.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4(10).

第三篇:高校音乐教育传统艺术文化内涵

摘要:

中国高校音乐教育尚处于发展与完善阶段,将传统音乐教育收归其中,可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当代大学生热爱和传承中华传统音乐等艺术文化的意识,并能够更好地将热爱祖国以及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现实化、牢固化。这一举措,不仅能够极大地促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同时还能够拓展各大高校在音乐教育上探索和发展的天地。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中国高校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现状,探析传统音乐教育断裂与回归问题,对中国高校音乐教育予以全面性和客观性的考量,进一步加快创造中国高校音乐教育在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育;断裂回归考量

一、探讨中国高校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德育教育实况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着地域辽阔的疆土和多种多样的民族以及上千年的历史文化,这便极大地凸显了传统音乐品种的丰富性。对于中国音乐教育来说,近几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家制定了很多相关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文件、规定,各高校根据国家教育界的指示和要求,不断注重和加强对学生的艺术教育。虽然相对来说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输在了起跑线上,但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就艺术教育这一块引进和加强了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并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探索,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果;且针对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各普通高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不断加强了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领导力度,并努力探索和挖掘出提高艺术教育质量的新途径。然而就在各大高校逐渐重视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时,针对河北省各高校音乐课程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高校几乎都是将与音乐相关的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设有音乐系或艺术系的师范类学校,其音乐选修课在总选修课程中占据75的比例,在音乐选修课程的内容中以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为主,占据55%的比例;而在未开设音乐系或其他相关系别的高校中,其音乐课程仅为3%的微小比例,在此之中,与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课程内容所占比例为35%。在此次调查中发现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仍旧没有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各高校虽然意识到对学生进行传统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但对这方面教育的统一性规划还有待提高。根据整理出来的最终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被随机调查到的高校学生表示,他们最常听和最喜欢听的都是近现代的音乐,而其对例如像古琴、埙、琵琶等传统乐器或是像《梅花三弄》、《高山流水》等传统音乐作品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古琴是中国众多乐器中的“元老”,而对该乐器略有了解的学生竟只有10%。此外,对家乡民俗传统乐有一定掌握(会唱)的学生少之又少,仅占15%的比例;有些许了解但并不会唱的学生比例高达31%;从未了解过的比例竟达到了20%。虽然目前各普通高校的在对学生的音乐教育课程中夹杂了传统音乐艺术的内容,却因文化视角的严重缺乏而显得十分表面化,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1]事实上,虽然中国传统乐极具艺术内涵,但却似乎与新世纪多元化的特性尚未契合,而新世纪的学生大多对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是以是的传统乐还未真正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各高校未确立传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基石地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

二、追溯传统音乐文化的“断裂”

第一,从中国音乐教育模式方面追溯。从高校音乐学院的课程安排上来看,大致课程包括音乐基本理论、视唱练耳、和声、复调配器、电脑音乐、曲式分析、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合唱(合奏)、声乐(器乐)等等以专业知识为主的课程,较少的高校音乐学院从传播传统音乐文化的角度出发安排一定的课程,这某种程度上必然会造成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断层。第二,从世袭传承教育方面追溯。最后,在祖祖辈辈对儿孙的教育中,学习知识技能一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个以学习分数论高低的社会中,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取得一个好的学习分数,将来成为一位有出息的人。所以,他们就会不自觉地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分数,而对孩子的个人品德却知之甚少。这一社会问题直接导致了祖辈对子孙的教育中出现了传统教育严重断层现象。第三,音乐比赛、活动、考级等形式及作品的严重西化。纵观多年来中国音乐比赛活动以及音乐考级,都是以西方音乐技法为主,而对中国传统音乐却只字不提。这一现象使得音乐学习者会自动倾向于学习西方技法,而不会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兴趣,甚至会觉得学习中国传统音乐会没有出路。这也就导致了学习西洋乐器热严重超越了中国民族乐器热,学习西方声乐技法热严重超越了中国民族唱法热。如此发展,势必会影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综述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回归”,并在传统音乐文化视角下重新考量中国高校音乐教育,实现中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大发展和传统音乐文化的大繁荣。第一,传统音乐文化回归的意义。对音乐教育予以多元文化视角,音乐的品鉴价值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其着重点。从以往的音乐教育来看,往往只注重相关技巧和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音乐的真正内涵与人文精神,而将音乐教育多元化,并始终坚持将音乐作为一种极具内涵的文化来传播,能够高度地表达对音乐额理解和对文化的尊重。而不断继承和传播传统音乐文化正是对其在音乐教育中人文内涵和精神文明的传播,传统音乐文化的回归,不仅是音乐教育重新走上康庄大道,也是传统文化回归的的一个标志,也是社会的进步。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复原中国传统乐文化可为其整个音乐教育乃至整个音乐界开拓出一片新的前景。高校学生们在这四年不仅掌握了良好的知识技能,更学会了传统音乐文化所带给他们的正能量。对于下一步就要踏入社会的他们来说,那些在传统音乐文化中学到的良好品质是他们踏入社会的金子品质,指引着他们走向正确的事业之路,未来之路。第二,传统音乐文化回归的方式:其一,将高校音乐课程教学设置丰富化。不管学生在音乐上的起跑线是否一样,但只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其音乐素养便会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提升。是以,各高校的音乐教师应在深入探索相关理论的同时懂得打破守旧呆板的理论,不断创新,力求能够加快该课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脚步。虽然在目前高校音乐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作出相应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但因其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应不断引用符合中国教育特点的措施予以指导实践,从而才能将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最大化;其二,不断强化音乐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丰富且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在这一教育改革与实践管理中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近年来,中国的教育体制逐渐往国际化靠拢,在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和方法已得到广大教师、学子以及家长的认可,并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贯彻和落实。不管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对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旦拥有这方面的能力后,其在愈演愈烈的竞争中才能够多一分脱颖而出的机会;其三,注重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校音乐教育的成功与否,因此在选择教材时不应只选择理论知识和价值较高的古典音乐作品,也应录入寓意美好、积极向上、激励人心的通俗歌曲,这既可丰富教材内容,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将音乐的内涵文化得以良好的传播。将教学内容合理化,能够在短时间内增强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提高其自身的音乐素养。“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对于人们的性情陶冶及和谐社会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弘扬传统音乐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文化的感情,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载体,大学是相当关键的阶段。大学阶段是学子们步入社会前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理性化探索的黄金时期,不断强化其传统文化素养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以,加大加强各高校对学生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音乐的教育已是迫在眉睫,高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任重而道远的民族责任。

作者:许晖 单位:河北师大音乐学院

第四篇: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思考

【摘要】

我国高校实施音乐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弘扬民族音乐,还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了解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便于在全球化背景下,有效的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普遍提升。

【关键词】

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不仅要关注音乐知识和技能本身,了解音乐背后深厚的文化也非常重要。21世纪以来,随着文化的多元化,我国高等院校在音乐教育发展中,也在逐步摒弃传统教育模式,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探索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模式。在我国高校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稳步发展。

一、高校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各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全球音乐文化生态环境,促进了多元音乐文化的推广,音乐教育文化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就已经开始倡导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逐步确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世界各国也开始广泛关注和推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美国率先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列为必修课,英国原本崇尚欧洲古典主义音乐教育,随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的渗透,英国也在学校开设的音乐课程之中,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纳入其中。澳大利亚也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内容纳入许多音乐教学大纲,德国也开始重点推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接纳来自不同时文化背景的音乐,可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随着中国文化市场走向国际化,与世界各国文化频繁交往,中国音乐教育界,也开始普遍关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并逐步实施和推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然而,受历史因素影响,我国在实施和推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过程中,还没有真正走向国际化,许多时候,还是沿袭欧洲音乐教育体系。因此,在新的时期里,我们必须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因为高校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

二、高校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现状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主要是仿效欧洲音乐教育体系,音乐基础理论与技能,如基本乐理、钢琴、作品分析等,都是以欧洲的古典音乐为主,依靠系统学习西方的欧洲音乐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造成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缺乏了解,而且还容易造成学生对其他区域音乐文化认知的缺失,学生的音乐审美“欧洲化”现象比较明显。例如,虽然近些年我国已经有许多高校开设了民族音乐学,使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欣赏和理解民族音乐,并没有站在科学的音乐欣赏角度,而是以欧洲音乐观的思维定式学习民族音乐,“欧洲中心论”的音乐思想,在许多学生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事实上,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欧洲古典音乐也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在音乐教育中要打破“欧洲中心论”,并不是让学生将欧洲的古典音乐摒弃掉,而是要教师和学生摒弃“一元化”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思维。在音乐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实施和推广元文化音乐,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高师音乐教育师资建设不容乐观。要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与传统高师音乐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需要多个学科的支撑,如世界民族音乐、音乐人类学等,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具有综合能力的师资比较缺乏。要实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配套教材和音像资料也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音乐传播过程中,音像资料是最为直观的载体,因此,音像资料的整理,是有效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首要条件。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材的缺乏也是制约其开展的一个主要瓶颈。目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相关教材还比较短缺,教材编写刚刚起步,结合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相关音乐教材更是缺乏。

三、我国高校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效策略

我国高校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首先,要认清中国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文化都是灿烂的、多彩的,在重点强调“本土文化”的同时,对于世界音乐文化也不能够忽视。要认识到21世纪的音乐教育,已经进入了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时代。所以,高校实施音乐教育,一定要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积极推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模式。以便于学生能够了解并学习世界各民族文化音乐,逐步建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使高校音乐教育能够尽早的适应国际音乐文化大环境,促进音乐教育的迈入中国化、全球化。为了让大家更多地了解世界音乐,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内容,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音乐教育理念,科学设置音乐课内容,同时,汲取外来音乐文化的精华,重视加强音乐教材建设。音乐教育课程的实施,并不是在现有的课程中纳入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也不是单独设置世界民族音乐学科,而是在保证传统课程质量基础上,融入多元文化音乐的课程,使其与音乐教育学科结合起来,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获取多元文化音乐,音乐教育的实践体验也非常关键。所以,我们要为学生营造多民族文化音乐氛围,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轻松愉悦的亲身体验,有益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实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师资力量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由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教师知识储备缺乏,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引进高层次的音乐人才,并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结语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符合当今社会音乐教育发展新目标、新潮流。因此,面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冲击,高校的音乐教育,也要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用积极的姿态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以便于培养新型音乐人才,促进音乐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徐亮 林南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音乐教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03).

[2]魏煌.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J].音乐研究.2002,(01).

第五篇: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摘要:

通过音乐课程的设置等四个方面对福建省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并从高校对音乐美育工作认识不足等三个方面对高校音乐教育存在问题的内在原因进行分析;最后从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宗旨等六个方面对音乐教育在高校中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

福建省;高校;音乐教育;调查报告

高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方位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1]。近年来,专科层次的高校生源质量持续下降、录取分数逐年下调,实现培养目标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人际交流、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重点,而人才的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音乐教育,是实现高校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解福建省高校的音乐教育现状,笔者于2016年3月对福州地区5所非艺术类高校作了专题调研,主要调查对象为专科层次的学校、学生和音乐教师。

一、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高校的音乐教育主要包含有:音乐鉴赏、合唱指挥、歌唱训练等音乐类选修课的设置;教材的选用情况;音乐类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如何调动师生参与音乐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都是影响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

(一)音乐课程的设置和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不容乐观

有关高校音乐教育开设课程的问卷调查显示,100%学校都开设了音乐选修课,有音乐鉴赏、声乐与演唱等;另外,各校还定时开展文化艺术节、合唱比赛、专场文艺晚会、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多种形式的课外音乐艺术活动,学校的音乐素质教育可谓丰富多彩,并形成各自的特色,音乐教育活动逐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头戏。反应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专业课程多,音乐选修课和音乐实践课少且形式单一;初中、高中阶段接受音乐素质教育的统计中反应出学生的音乐素养匮乏;有78%的学生把取得学分做为选修音乐课程的理由;在音乐欣赏兴趣方面,流行音乐为98%的高职学生所喜欢,而对中西方古典音乐了解度很低。

(二)音乐课程所用教材的选用不尽规范

学校选用的教材无明确规范。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学校由任课教师自选;有的学校用白陆平先生主编的《音乐鉴赏》教材、有的无征订教材、有的由本校老师自行编写、缺乏统一规划;《声乐演唱》《合唱与指挥》等课程教师自编讲义。虽然教材也有时间、内容的局限性,但是教材使用情况反映出对该学科设置、教学的随意性,对教育教学是很不利的。

(三)音乐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路径缺乏规划

近几年,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加上原有专任音乐教师少,造成生多师少的现象,有些近8000人的学生仅1至2名专任教师,或有音乐院校毕业的行政老师兼任;所有学校的院选课中音乐类课程较多,也使得课程数多、课时量大与音乐教师人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有些教师因为课程多,进修学习、写论文和做科研难以兼顾;也有音乐教师的职称由于职数少的问题难以提级评聘;同时,音乐类课程的教学时间短、经验积累也比较少;也缺乏在艺术上兼具其他学科技能与知识的多专多能、各项素质互相兼容的复合型教师。

(四)音乐教育活动的设备和场地投入不足

调查显示,二级院系中场地少、设备少的现象非常普遍;拥有演出多功能厅和体育馆的学校不多,钢琴的拥有情况平均每校2~3台,除个别学院因相关专业的教学需要而拥有电钢琴10台、古筝40件外,其他有的学校没有其他乐器,各校均体现出投入严重不足;学生参加音乐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满足不了学生音乐实践的需求。调研中,有的学校个别师生反映“上音乐选修课,教室里没有音响等相应设备,只能自备手持的播放一体机来上课!”。

二、高校音乐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音乐审美教育在高校的其他各类教育活动中起步晚、发展慢,有据可查的也是从1949年建国后,而且在期间都停开这类课程,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慢慢开始重新设置。

(一)高校对音乐美育工作认识不足

90年代后期,高等学校办学急剧扩大招生,在建设重点学科、办学水平评估、重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中,音乐学科不断被弱化和边缘化,由此逐渐造成了文理分家,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2];高校又是近10年左右才设立的新的高等教育类型,突出专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公共课程或选修课程,不仅不能进行正常投入,更谈不上成为投入的重点;不仅不属于“主科”地位,更只能处于“从属”地位,甚至“可有可无”。由此造成音乐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中的作用被忽略。

(二)高校美育的政策不到位

艺术属于精神生活,也是精神最重要的载体之一[3]。审美教育虽列入我国的教育方针。但音乐美育在高职教育中并没有使之独立于其他体系,当今社会对对美育的认识仍存在误区,如:在法律法规、政策规章方面不健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很不够,很多农村、乃至城镇中小学校的音乐课都被语文、数学、英语课所替代。在相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当中,常常把音乐美育给忽略掉,虽然今年全国都有了中小学音乐素质测评的推进,但是有关音乐美育比较硬性权威的规定仍未出台。

(三)高校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宽厚

近年来,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办学目标一直是强调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并由此导致了各个学科、各个专业划分又细又窄这个问题。同时,又按照相关文件要求与相关企业签约,培养“订单式”“零距离”“对口式”专门岗位的技术人才,由此在这个模式指导下,学校只能培养学生迎合社会、企业的需求,致使学生不需要广博宽厚的人文素养、只培养专业技能、只需要熟悉单一技术的“机器中的零件”,更谈不上大学诸学科的交融学习;音乐公共课(选修课)中课程设置缺乏和“学生所学专业技术”的有机联系,没有整体的构想;同时,很多教师有赖于自己的教学专长来教授,把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所学专业的有机联系做为教学出发点的很少,缺乏完整、科学、系统的授课计划和教材。

三、音乐教育在高校实现路径探究

高校从办学目的、培养目标出发,着重培养职业能力和动手技能是正确的,但培养技能不是唯一,因为会使人抹平与生俱来、人类所独有的情感审美道德,也会使得我们的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慢慢失去,“人”将不是“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初衷就不可能实现。

(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20世纪有两种荒唐现象:“一是机器看来愈来愈像有生命的东西;二是生命有机体越来越像机器。”[4]因此,如何来看待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本质问题?笔者认为,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是复杂而又丰富的,离开社会追求自己个人发展是不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音乐审美教育是贯彻全面育人目标的具体化,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音乐的认知和学习可以净化身心,在享受音乐之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的举办者要认识到“注重技能”的局部作用与“全方位发展”这个整体之间的关系,让美育在育人中发挥更多的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作用,培养出适应新世纪新时代的既懂技术、又能创新,既能做事、又懂生活的社会人。

(二)树立教育以教师为本的办学理念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办好大学的关键,因此办学者要把教师的待遇、成长放在首要位置。可以这么说,从事音乐美育教育活动的教师既是在传播着音乐艺术美,更是在塑造着受教育对象审美情趣的完善和人格的不断完美。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演唱和演奏能力,同时还要具有组织、排练、指导学生课外音乐艺术活动的能力,比如:日常的校内学生文艺团队训练,院系文化艺术节文艺晚会策划、节目排练等;这样可以很好的配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提升。应在教师的培训学习和继续教育上加大力度,调查中发现,86%的在职师资的知识更新速度缓慢,基本没有参加对外学术交流的机会。

(三)进一步规范音乐教育的内容

高职音乐教育起点晚、进步慢、内容老旧问题,我们需要通过组织编写,或者选购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这样才能把良好的教学目的实施好,就必须设计优良教材。笔者认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叶松荣教授编著的《中西音乐鉴赏》是一本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可以让音乐爱好者能获得丰富的精神享受,尤其是欣赏到更多的中国音乐作品,中西音乐作品并重,给欣赏者做“导读”工作。另外,高校有一些专业学科的课程是和音乐学科课程存在内在联系,部分原理是相通的,如:《音乐与美术》《环境设计与音乐艺术》等课程可以给学生的创造思维、形象思维、想象力带来积极的影响。

(四)进一步健全音乐教育的管理机制

当前,非艺术类高校要积极构建音乐教育工作的系统管理工程,加强学校层面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教务部门、基层教学院系、公共课(通识课程)教学部门、第二课堂活动的团组织等合力,由各部门之间互相配合、协同推进、组织实施。要将学校音乐审美教育教学工作纳入人才培养评估体系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不仅要考核硬件上对于音乐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及人员配备情况,还要对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工作业绩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建立起有效的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出教与学两方面的主动性。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教育还要强化音乐艺术实践,可以把学生参与各类音乐艺术活动的情况、次数、实效纳入教学计划,给予适当的学分,实施课程化管理。

(五)进一步完善音乐教育管理机制

努力构建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合力。音乐教育的有效提升必须构建系统工程,学校要由教务部门、基层教学院系、公共课(通识课程)教育部门、第二课堂活动的团组织等部门建立良好机制、协同推进,音乐老师具体实施。要将学校音乐审美教育教学的工作进行指标量化,并纳入评估体系;要考核音乐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及人员配备情况;要对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工作业绩建立有效评价机制;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考核;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主动性;还要对第二课堂大学生自导自演的文艺演出等艺术实践活动进行录制,并对效果进行评价考核,还可以把学生参与各类音乐艺术活动的情况、次数、实效纳入学分。

(六)进一步完善音乐教育的教学条件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影响是巨大的。一个校园如果能够为学生提供完善的音乐教学设施和设备,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活动的需要,将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非艺术类高校首先应当要不断加大对音乐教育设备设施的投入,加强演出厅、文体活动中心、多媒体音乐教室等场所的建设,联系建立课外校外艺术实践基地,积极扶持艺术类社团的发展。同时,还要注重汲取其他学校、艺术院校的经验,加强学校之间、校内各校区之间的合作交流,并积极邀请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等,使校外音乐教育能够与校内的音乐课程教育、课外音乐艺术活动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作者:林文聪 单位: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校.百度百科[EB/OL].[2016-12-20].

[2]张丽娜.音乐教育在普通理工科高校中的美育作用及实施路径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

[3]〔俄〕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余敏玲,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5.

[4]叶松荣.断裂与失衡———中西视野下的西方20世纪“新音乐”创新的局限性分析[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