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

摘要:

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认同感的培养,是培养未来幼儿教师对自身职业价值观正确趋向与认同、并辅之以“职业献身”精神养成的一个重要职业教育环节,是职业长成的重要起点,还可以促进学生提升专业课学习效率,从而形成专业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高校学前教育;职业认同感;有效教学

随着国家对学龄前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与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对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高的学龄前幼儿老师短缺的现象。师范类高校肩负着培养未来高质量幼儿教师的重任,首先应对进校大学生进行“职业认同感”的培养,是培养未来幼儿教师对自身职业价值观正确趋向与认同、并辅之以“职业献身”精神养成的一个重要职业教育环节,是职业长成的重要起点。

一概念界定

在本文中“职业认同感”是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于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幼儿教育工作的目标、社会价值等其他因素的看法,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程度,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通俗地讲,就是对于自己或他人所从事职业的心里认识及赞同接受程度。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选专业时对本专业并不了解,甚至在学习后的一两年内对本专业也没有清楚的认识,从而很难拥有对本职业的认同感以及对专业的热爱,导致学生在学校盲目度日,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因此,对新大学生进行职业认同感的教育与培养,帮助学生对所选专业在心理上有一个彻底了解,让“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在学生心目中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使她们对未来自己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为将来职业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对学生在校有效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二培养职业认同感,促进教学效果

高校对新大学生进行职业认同感的培养来促进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开展职业认同教育

学校应在每届学前教育专业的新生入学不久后,进行职业认同教育,提高新生对本专业以及幼儿教师职业的认识与理解。一方面,普及本专业的历史背景,展望专业发展前景。通过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的了解,使他们认识到学前教育对提高我国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增加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的学前教育专家,比如:中国学前教育史上名垂青史的陈鹤琴、陶行知等前辈;西方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创始人玛利亚•蒙台梭利。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幼教机构的表彰大会,让学生与幼教行业的精英进行交流,让学生明白幼儿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高尚的,从根本上增强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信心。进行职业教育,形式力求多样化,可以是专业教师讲座、聘请有所成就的校友作报告、见习等形式,可邀请在岗位上有突出贡献的幼儿教师现身说法;也可通过观看录像和纪录片,将幼师良好的职业形象与现场教育现状呈现给大家,激发热情提高他们从事职业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促进目前的学业学习。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和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目前,社会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认识不足且存在片面看法。他们认为幼儿教师就是简单的看哄孩子,教授的知识也是最简单的,是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或经过简单的训练就可以胜任的工作(误导来自农村私人办的幼教机构),甚至认为上过学的人都可以胜任,没什么可学的。这种看法严重影响我国幼教事业的顺利发展,对学生认识学前教育这个专业也有负面影响,更不可能产生职业认同感。通过开展职业教育,使学生可以纠正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片面看法,并且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的内涵。据调查资料显示,个体的职业价值观对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很大,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则更注重对金钱与地位的追求。目前,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还不是学生希望的“高待遇、高社会地位”职业,这对于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是一个大挑战。在教育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不能只关注金钱、地位等外在因素,更应培养职业上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等精神层次的追求。

(三)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使其获取积极的职业情感体验

幼儿教师的性格特点就是活泼开朗、敢于表现,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性组织各种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比如:专业技能汇报演出和手工绘画作品展览,五项技能比赛和教学技能大赛,给学生展示的平台并且能够强化学生的技能,激发学习兴趣,也促进了教师教学的效果;主题班会,让学生交流经验与心得。还可以组织学生进幼儿园进行实地参观、教育见习,与幼儿进行亲密接触,在真实的环境中获取正面、积极的职业情感体验。

(四)帮助学生发展扎实的职业技能,树立专业信心

个体职业技能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个体能否无阻碍进入职业角色、多大程度进入职业角色、多快进程实现职业角色的内化,影响个人的职业情感体验,从而影响职业认同感的高低。笔者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技能课教学已有六年,在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交流沟通中发现,由于生源问题,学前教育的学生专业技能一般,90%以上的学生没有专业技能的基础,给从教者带来极大挑战,同时也发现,这些学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为是一张白纸,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发育成熟,理解与领悟力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法,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并引导其深入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在交流中发现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表示技能是自己的短板,对自己专业技能不自信,对职业产生了恐惧心理。学生在幼儿园实习中,觉得自己的技能有很大的欠缺,对应用技能的教学感觉力不从心,比如:幼儿舞蹈即兴编舞等;在幼儿教师应聘中,对幼儿老师的专业技能要求都比较高,需要准备民族舞,钢琴则需要弹大曲子,歌曲要演唱完整流畅。学生职业技能表现薄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成就体验低,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信念。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应积极配合老师加强专业课实用性的教学。首先就是调整课程体系结构,调整好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增加技能课程的课时。让学生勤练、深入学习;其次改变教学模式,教师上课不能让学生只作为听讲者,这样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应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让学生多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充分体验当老师所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以此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尴尬局面,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际教学能力。

(五)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课程侧重理论,疏于对职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培养,致使大部分学生在校学的理论知识不能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工作中灵活应用,在学校所练习的专业技能程度不能胜任幼儿园的教学要求。学校对幼儿园教师能力的培养没有清晰的标准,所以在培养的过程中出现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影响学校就业率提升,对在校学生幼教师职业的认可度也产生极大影响。当然也导致一部分就业学生在工作初始阶段不能快速适应工作环节,从而影响工作热情和自信心。为了使学生能更快适应幼儿园教学的方法与节奏,做好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换,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加以调整,贴近幼儿教师实际工作中的要求,明确培养目标。在提高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当增加技能课程的比例,多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技能练习提供展示平台,久而久之,专业基本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磨练中得到提高,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学生职业自信心增强,高质量的就业率也提高了。

三结语

总之,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是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进校后应上的第一门最重要的思想基础课,也是学好学前教育专业各门课程的催化剂,只有处理好这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链”,我国高质量的幼教人才才不会严重缺失,业余幼教机构热会逐渐降温,社会对幼教工作者片面的认识会得到改善,学龄前教育的生态环境就会持续良性循环下去!

参考文献

[1]秦向阳,孙涛,李瑜.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因素与教育建议[J].潍坊学院学报,2013(4):108-110.

[2]童安.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培养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2):179-180.

[3]李鹏,隋立国.学前教育专业高职生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新课程(下),2015(18):165-166.

[4]常瑞芳.职业认同: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8(7):37-39.

[5]闫静.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J].教育探究,2009(4):78-80.

作者:李桂梅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