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构建(3篇)

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构建(3篇)

第一篇: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构建

摘要:

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但由于民族地区教育条件落后、教育观念老旧等因素,造成民俗文化与学前教育的隔离。为此,文章拟将民俗文化与学前教育课程进行融合,利用民俗文化充实当地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园本课程模式。

关键词:

民俗文化;学前教育;园本课程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聚居着苗族、侗族、布依族、彝族等49个少数民族,这里拥有十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农村学前教育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又是农村地区教育中不可忽视的薄弱环节。所以,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民族地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及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目标[1]。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经济落后、观念老旧、教育资源匮乏等不利因素的制约,更谈不上少数民族民俗资源与学前教育课程之间的互相融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在贵州又属于经济中偏下的地区,所以,其学前教育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一、构建学前民俗文化课程的教育价值

黔南州有着十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这里居住了苗族、布依族、水族等37个少数民族,并且各少数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节日、服饰、歌谣等。例如:水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服饰和节日,这些都是水族人民世代相传的瑰宝,如果将这些民俗文化融入到学前课程中,引导他们系统地认识这些文化形式的由来和意义,则可以加深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提升民族自豪感;又如水族的手工技艺“马尾绣”和文字“水书”,这些都是水族先祖智慧的结晶,对幼儿进行这些文化的介绍和学习,能强化对他们的美育和智育教育;再如水族人的年节“端节”中的重要活动———赛马,能开拓幼儿的视野,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所以,少数民族文化与学前教育相融合,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实现对他们进行智育、体育、德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

二、学前民俗文化课程构建的设想

民俗文化与学前教育课程融合虽然意义重大,但由于黔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繁复,而且其学前教育水平不高,所以,在建设符合实际的园本课程时,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构建特色的园本课程。

(一)通过幼儿手工活动学习民俗技艺

劳动孕育文化,将民俗文化置于实践中,能更好地理解、传播、保护民俗文化。所以,民俗文化融入手工课程中很有必要,但民俗手工技艺流程复杂、材料考究,幼儿直接开展这些活动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应截取这些技艺中的精髓让幼儿进行学习。例如:苗族、布依族的传统手工艺“蜡染”。它的制作流程很有特色:首先用蜡在白布上勾勒出花纹,然后将其浸泡在中草药特制的染料中,再用烫水煮化蜡,最后晾干布匹即可。在此流程中,由于年龄原因,幼儿不能参与整个过程。但他们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图案设计、调配染料、晾晒成品等步骤。这样,幼儿不仅对“蜡染”的工艺流程有了细致清晰的了解,而且还增加了他们的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耐心,提高了他们的审美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在学前语言活动中融入民族元素

三到六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完备期,幼儿在此阶段已能简单描述内心感受,所以,丰富的语言环境对他们的语言发展十分重要。如果运用的元素来自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就能更好地调动他们参与语言训练的积极性。比如,学习民族歌谣、听少数民族民间传说、开展以民俗节日为主题的说话活动等。教师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了解民族的历史及文化,锻炼他们的组词造句能力,进一步达到幼儿园语言活动课程的目标要求。再如,直接进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是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同时进行的“双语”模式,能更好地帮助少数民族幼儿理解知识,进一步强化幼儿的民族意识。

(三)利用民俗活动变式开展体育活动

体育锻炼是幼儿在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有趣又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的活动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达成体育教学目标。在黔南地区,节日里都会举行各式体育竞技活动,教师可以将这些元素加以改进,用于开展幼儿园的户外活动。例如:每年水族人民过端节时,都会进行赛马比赛以纪念先祖开荒之苦。教师便可利用这一主题开展户外活动,让幼儿模仿马儿进行赛跑。这样既能增强他们的体质,又能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

三、结语

少数民族文化是相对汉族文化“大传统”而言的“小传统”,“小传统”的传承需要更多的关注和保护[2]。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幼儿是国家的未来。少数民族地区如果能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利用本土资源与课程结合,必然能为幼儿的发展与“小传统”的传承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棋纬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正伟.民族教育事业大有可为[J].中国民族,2015(8):10-13.

[2]郑萍.村落视野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J].读书,2005(7):11-19.

第二篇:中职学前教育琴法课程教学

摘要:

琴法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琴法课程教学任务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键盘乐器,让学生了解掌握乐器的基本演奏技能与方法,培养实际应用键盘乐器的能力,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本文结合学前教育键盘乐器演奏基础的琴法教学途径,分析了键盘乐器演奏基础的课程教学。

关键词:

键盘乐器;演奏教学;中职学前教育

一、钢琴弹奏基本常识和演奏技能训练

教师在教学弹奏钢琴基本常识的过程中,应详细介绍钢琴的基本概况,让学生对钢琴有清楚的认识。同时,教学应以五线谱为主,让学生在学习钢琴基本常识中认识五线、谱号、高音谱表及低音谱表,并对谱表上的各个音色进行识别。另外可练习弹奏的手型与姿势,教学方式以示范和实践弹奏为主,而学习指法以认识各自的手指为主,即是每个手指利用1、2、3、4和5从大拇指开始到小指分别标示出来,以后学习琴法就可以利用1、2、3、4和5代替。在训练演奏钢琴的技能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顺序来教学,这样学生在第一次接触钢琴时就能够在脑海中构成一个知识框架。例如在进行教学时,第一章,教师可以识谱、拍号、音符时值、休止符和断奏弹法为主。第二章,可以教学学习双音弹法、跳奏弹法、连奏弹法、八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第三章,教学临时升降号、调号、练习移调和顺指法。在补充教材内容方面,还可以增加一些乐曲弹奏,例如《田间流水》《风笛舞曲》《樵夫》《春之歌》《幽默曲》《玩具娃娃进行曲》《黄昏》及《青蛙合唱》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积极性,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钢琴、风琴弹奏与手风琴弹奏

在进行钢琴弹奏过程中,一般使用运指法进行教学,然后是自编指法的弹奏。在利用自编指法弹奏时,教学内容通常以幼儿歌曲的伴奏弹唱为主。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可以以伴奏音型为主。例如第一章,教师在教学方面,可以教学六种运指法和自编指法单手弹唱。第二章,教学正三和弦、属七和弦及常用和弦连接。第三章,教学终止式及和弦外音。第四章,主要是学习进行曲风格歌曲伴奏编配(一)和大调式。第五章,学习进行曲风格的歌曲伴奏编配(二)和大调式副三和弦中的Ⅱ级、Ⅲ级和Ⅳ级。第六章,除了教学小调音阶、短琶音及和弦练习(一),欢快、活泼类型歌曲伴奏编配(一)外,还有小调式正三和弦和属七和弦等。第七章,在教学欢快、活泼类型的歌曲伴奏编配(二)时,还有了小调音阶、短琶音、和弦练习(二)和小调式副三和弦中的ii级、iii级和vi级。

三、钢琴弹奏和电子琴弹奏

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应以提升学生的技能引导模式为主,使学生在学习基础上提升自我技能弹奏能力。而教学电子琴时,还是以注重提升基础常识和技能为主。例如教师在教学弹奏《采茶扑蝶》和《瑶族长鼓舞》这一内容时,先自行示范弹奏,让学生跟着一边弹奏一边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够对这些中国民族乐曲的曲风进行了解并掌握,使学生可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并提升自身学习能力。但是,由于这些乐曲在弹奏过程中,对左手技能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把位跨度大,移动位置比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左手弹奏,加以指导。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性进行教学,选一些《微笑波尔卡》《四小天鹅》《花儿与少年》《梁祝主题曲》及《歌声与微笑》等比较好听的流行乐曲或者是作品曲。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平时喜欢的乐曲来教学。在学习琴法基础内容时,应以《键盘乐器演奏基础》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幼儿歌曲伴奏曲集》为伴奏。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弹奏技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四、小结

综上,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琴法课程教学是入门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教材内容,还应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钢琴、电钢琴演奏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入门后保持积极学习心态,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何泓岱 单位:成都市洞子口职业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袁小平.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琴法课程教学——对《键盘乐器演奏基础》的教学分析[J].东方教育,2013(11).

[2]胡礼妃.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琴法课程入门教学之我见[J].时代教育,2013(12).

第三篇:高校学前教育课程整合改革

摘要:

为了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加快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成长,将教法课程进行整合具有必要性,教法课程的整合不仅仅包括学科的简单综合,也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方式、课程实施形态、课程考核方式等不同程度的整合化。同时,教法课程整合不仅要注意教法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整合,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同时还要注意教法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知识的拼凑,发挥好整合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课程整合

目前,我国各师范类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主要采用分科课程的方式,基本呈现出教育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课三分天下的格局。其中,教法课一般被列为专业必修课,或者专业必选课,而且一直是以分科课程的形式存在着。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设置了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体育等六门课程,这一时期的幼教专业教法课程依据幼儿园的六门课程设立了相应的“六法”。从80年代初直到目前,幼儿园课程由传统的六门课程逐渐演变成了五大领域课程,它比原来的科目包含范围要稍微广一些。与之对应,师范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则开设了“五大领域”的教法课程。基本包含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五大领域。目前,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法课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各个科目重复内容多;学生经验被分科的形式所割裂等。所以,对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程进行整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幼儿园现阶段课程又是以综合课程和主题活动等综合性强的课程形式为主的,所以,专业教法课程也要紧贴幼儿园实际,在课程整合中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一、什么是课程整合

近几年,课程整合越来越受到课程理论专家的重视,课程整合是一种课程组织的方式,强调横向的联系,希望让特定的课程内容能够和其他的课程内容建立融合一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各种课程贯穿起来,了解不同课程彼此之间的关联性[1]。欧用生把课程整合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它是以真实世界中具有个人和社会意义的问题作为组织中心,通过与知识的应运及有关的内容和活动,使学生将他的课程经验统整到他的意义架构中,并亲身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达成经验和知识的统整。所以,课程整合不仅是一种课程设计,也涉及到课程要素的组织[2]。还有学者认为,课程整合是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论考察或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总之,课程整合就是一种整体的课程体系的综合,不仅仅包括各门课程知识的综合,学科形式上的综合,也包括课程设计的要素的整合,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整合化。对于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来说,课程整合就是在整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评价各个要素上,把五大领域的教法课进行融合,力求做到课程目标全面化、课程内容精简化、课程实施一体化、课程评价创新化。

二、学前教育教法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目前,已有很多课程理论研究者和高校教学管理者将课程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学前教育课程整合上,也有很多高校或者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对于学前教育教法课的整合,可以说,在教法课整合研究上,实践探索远远超前于理论研究。对比原来的分科课程中存在着的学生知识、经验的割裂和重复等问题,探索一种合适的整合形式确实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必要途径。

(一)课程整合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

首先,课程整合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联系的,任何客观事物都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教法课程也是一样,五大领域共同构成了幼儿园课程的主体,他们之间既可以相互渗透,又在相互联系,所以,整合这五大领域的教学法课程具有哲学上的理论基础。其次,发展心理学表明,当知识相互联系地存在时,主体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记忆知识,这时个体的学习效果最好,即只有当知识存在于情景之中,和实际应用相联系的时候,才会有比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是基于他们的背景和经验以整体的、连续的方式来构建知识的。因此,课程应该以主题的方式来组织才是最好的。

(二)教法课程整合适应未来幼儿教师的培养要求,有助于更好地达成专业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大致包括:具备扎实的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我国颁布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规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也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专业理念。首先,教法课程的整合可以为学生提供课程综合化、动态化的理念。其次,课程整合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的认识。再次,课程整合可以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法课程的整合和改革,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可以给学生多一些实践锻炼的机会,例如使用主题化、情景化的课程模块。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未来成为幼儿园教师所必备的职业能力,是师范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整合的特征。目前基于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教法课却相对分离,缺少整合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都是教育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的简单相加,所以客观上会造成课程内容的割裂。因此对教法课程进行整合是必要的,是全方位从知识和实践能力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是学前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袁贵仁曾经指出:教师教育改革要改变课程强调学科本位、结构单一、缺乏整合的现状,强调课程的综合化、整体性建设,实现课程结构多元化[3]。学前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越来越要求课程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要综合化、整合化。而教法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各门课程中应是优先整合的课程,因为每个领域都基本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每个领域的儿童发展知识,二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每个领域教法课程都有相同的元素,即教学活动的设计,所以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施教法课程的整合是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学前教育教法课程整合的要素

(一)课程目标全面化

各领域教法课程在确定教育目标时应考虑全面,统一要求。学前教育目标宜以综合形式陈述,不宜划分过细。要选取一些关键性的核心经验作为整合后的课程目标。比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学生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理念、人文精神等。目标的确立要全面,具体。确定每个领域学生应该获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念,以及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应该获得的教师教育技能,例如普通话、简笔画等。所以,可以在课程整合之前由各个领域课程的教师共同研讨,确定出每个领域教法课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目标,然后将这些目标逐一筛选,保留不同的目标,筛掉重复的目标,力求目标的全面、综合。应在确定了大的课程目标之后,再把目标细化,然后以教学专题的形式向学生传递每个领域应该掌握的儿童发展知识,最后统一学习教学设计的相关知识。

(二)课程内容精简化

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由整合的课程内容来完成。内容的精简,并不是删减相关的内容,而是注重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避免相同内容的重复。而且内容综合化形成的联系作为综合性刺激,容易在人的大脑上产生兴奋点的联结,便于记忆、理解,也便于提取、运用。综合性刺激易引起人综合性反应,并以综合性应对外界刺激,这正是课程综合化作用的具体体现。课程内容精简化,可以采用两种模式。一是采用专题的方法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例如,语言、健康、数学、科学、艺术等领域每个领域都会涉及到学前儿童在该领域内发展知识以及该领域内的教学设计知识和技能,所以,每个领域的教法课都会涉及到如何设计和确定活动目标、活动准备,选择活动内容的原则,设计活动过程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等,以及写作和表述活动方案的要点。如果将各个教法课程合并成一个大的综合学科,可开设两个学期,在第一个学期,分专题讲述幼儿在每个领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学生明确了这些发展特点之后,在第二个学期学习如何去设计各个领域的活动,这样可以避免重复,节约时间和资源,做到真正的课程整合。第二种整合教学内容的方式是采用主题学习的方式。在第二个学期,学生学习教学设计阶段,可以借鉴幼儿园的主题活动的方式来进行。主题教学是指用一个主题,构建主题网络,主题网络包含了五大领域的许多内容,用一个主题来综合几个领域,改变了传统的分科教学中以学科逻辑来组织知识的方式,而是以一个经验或主题统合几个学科的内容,真正的实现综合和整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的教学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选择一个主题,进行主题学习。选定主题之后,让学生分解主题,教师与学生一起构建主题网络,然后再分主题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将学生的知识真正的整合到一门课程中去,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知识和经验的割裂。但是也要注意一个极端,那就是单独使用单元主题课程进行教学法课程的整合难免会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变得零散而没有体系,主题学习可以在教法课的后半部分使用,即在学习教学设计的时候采用这种课程内容整合的形态。第三种整合课程内容的方式即以幼儿的年龄分段,来学习幼儿发展知识和教学设计知识。由于学前教育主要涉及0-6岁儿童的发展特点。也就是说,首先以三岁前岁为第一学习阶段。三岁前的婴幼儿在社会性、语言、科学、艺术等领域分别具备哪些发展特点,教学中需要注意什么。然后,可以这种方式推进到五到六岁的幼儿。

(三)教学方法整合化

严格意义上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可分,或者说它就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比方说,采用小组活动、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在具体的课程组织中运用“发现法”、“问答法”、“讨论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都是一些思路,是一些使既定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思维步骤和操作方法。方式的选择要依据教育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习者的准备状态,不可盲目拼凑。教法课程综合化,其最高的境界是整体地把握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现目标、内容、方式的优化组合,获得综合性教育效果,与幼儿园教育模式保持同步联系,最终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幼儿园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在整合课程的实施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首倡,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创造才能,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前教育教法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是解决目前教法课程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途径之一。教法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肩负着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技巧的重要任务,是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课程。在教法课上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将已经学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实践中去,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贯通。案例教学法在教法课上的运用,能够使教法课体现出灵活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用模拟教学的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指学生通过课下备课,准备好一次活动,用教室中模拟教学的形式来讲给其他学生去听。再由教师对其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态和其他表现做评价,使学生有所改进。模拟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另外,模拟教学可以和学生的实习实践相互结合。利用实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选定一个活动内容,用模拟教学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演练,之后进幼儿园将自己模拟教学的内容进行真实演练。

(四)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

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教学考核综合能力教学考核,指的是在“五大领域”教法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化的考核,让学生在学校内就学会如何组织幼儿园“五大领域”的综合活动。学生首先要进行课程设计和撰写教案,然后是模拟教学。按照活动的名称、目标、准备、过程、领域间的渗透、活动的延伸等程序来设计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在教案经教师点评通过后,采用模拟幼儿园教学的形式来体现自己的设计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五大领域”教法课程的教师要从学生的课程设计以及幼儿教师的素质(如普通话、组织活动、驾驭活动的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化考核。具体考核的方式可以采用模拟幼儿园教学的形式,“五大领域”教法课程的教师现场集体打分,其平均分数作为该学生“五大领域”综合能力考核成绩。这种综合考核的形式,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整合“五大领域”的教学方法为一体,综合设计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战能力,为毕业后从事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四、学前教育教法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程整合并不是知识的简单拼盘

目前,很多专业和学校的整合课程,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个的“知识拼盘”。在这些知识拼盘中,各门类的知识之间不仅没有在学生的头脑中很好地沟通,反而让学生觉得四不像,学生所获得的大部分是分隔的、零碎的、肤浅的知识碎片。德国哲学家尼采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的结论就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正在收听一档知识竞赛节目。节目中,主持人放了五个音乐片段,每个片段几秒钟,随后提问,这五个音乐片段,有2个片断属于同一首歌,你们谁知道,一个小伙子抢答说,他知道,并且回答正确。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是,其中有两首歌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你知道吗?这个小伙子也知道。这就叫做无用的知识。”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无用的知识。比如,很多人关心某个明星喜欢的颜色是什么,有什么绯闻等。当一个人把精力花在这些地方时,他可能获得了知识,但是他会变得很琐碎。学生学习知识也一样,如果把精力花费在学习那些零碎的、细小的知识点上,那学生的知识体系就不够完整,不够精深和专业。“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但是“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本来就不可能占有无限的知识。所以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程整合中积累碎片知识,而应该使他们的形成知识结构,形成综合、精深的专业知识。

(二)教法课的整合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

如果这一门整合学科由一位老师来执教,难度会比较大,需要教师既擅长艺术领域,又擅长学前教育的各大领域。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一个专业领域,例如:艺术教师擅长艺术领域的教育,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则只擅长学前教育领域的教学。如果以专题教学的形式整合教法课,势必要求有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为需要教师提前进行课程目标的研讨、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然后每一位教师执教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最后由一位教师来进行活动设计和教案写作的讲授。只有每个老师之间进行沟通,才能有效避免重复。所以需要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来组织整合课程。不管怎样分配课程团队,都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需要每个教师熟练掌握各个领域的内容,加大了教师的备课任务和工作量,尤其是执教教学法的教师,要熟练掌握各个领域的教育内容,能够与教学法相互结合。所以,课程的整合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高校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素质,适应教法课整合的改革趋势。。

(三)搞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

教法课程的整合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主导学习目标和路径的基础上,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在实行单元主题学习的形态下引入分组讨论、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发展理解意识,支持交流和合作;可以实现学科间的联系,加深对教育教学的整体认识等。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和学习,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四)做好教法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法课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也有很多相通的内容。例如,教法课与《幼儿园课程》这门专业必修课,就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幼儿园课程中叶会讲到课程的设计和编制,可以结合教法课让学生来进行各种结构化活动课程的编制和实施,既加深了学生对课程模式的熟悉,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再比如,教法课与《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的整合。活动指导中的一些指导方法方式等,其实可以引入教法课程的后半部分,即教学设计部分之中。也可将活动设计融入到五大领域的教法课中去,实现教法课和其他专业课程的整合。

综上所述,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应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各个要素的不同程度的整合来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程的整合,从而更好促进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作者:李敏 单位:德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政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M].台北:汉文书店,1997.

[2]欧用生.从综合活动课程谈泰文课程统整的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2002(4).

[3]袁贵仁.树立以学生为本观念,加强课程综合化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5-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