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风建设论文(6篇)

高校学风建设论文(6篇)

第一篇:高校班主任工作学风建设研究

一、班主任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最直接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联系各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是学校领导建立和保持教学秩序的助手,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工作的水平对良好的班风、教风、学风乃至良好校风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班主任作为专任教师,可以关注和把控课堂面貌及科目学习情况,发现学风问题,及时加强教育管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传授专业知识,又可以因势利导地加强学风教育。第二,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施者、组织者,可以将学风建设贯穿于班级工作始终,通过指导优良班风的创建,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第三,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良师益友,应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个体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对存在学业危机的学生进行指导、帮扶。

二、班主任工作现存问题

(一)工作积极性不高

班主任大多从专任教师队伍中选配,一方面,他们主要承担科研教学工作,无法保证分配足够的时间参与班级管理。一些老师因为申报职称的关系加入班主任工作队伍,对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热情。另一方面,班主任责任重大,工作繁琐,待遇普遍较低,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二)角色定位不准

由于部分高校没有明确班主任的职责权利,对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的分工没有提供实际的指导与支持,导致班主任对角色定位不准,片面地认为专职辅导员主要负责班级管理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班主任的工作可有可无。实际工作中,班主任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重叠交叉,班主任的职责权限弱化,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大部分工作浮于表面。

(三)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大多数兼职班主任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系统培训重视程度不够,班主任在指导班风学风建设、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处理突发情况等方面的工作能力普遍较低,工作水平有待提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工作开展的实效性。

(四)学生认同度不高

辅导员是开展如综合测评、评奖评优、资困助学、入党推优等重要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同度高于班主任,容易出现辅导员事务繁忙,班主任却无所事事的现象。加之,班主任本身教学工作在身,深入学生当中的次数较少,与学生的距离较远,在开展班级工作时号召力不足,思想教育效果不佳。

三、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一)完善班主任工作机制,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1.健全管理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严格选拔条件,力求将责任感强、乐于奉献、作风过硬、素质良好的教师选拔到班主任队伍中来,从源头上保障班主任队伍的质量;规范考核管理,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定期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结合起来,考核结果与津贴奖励、晋升职称、评奖评优直接挂钩;强化激励措施,通过合理分配津贴补助、表彰先进典型、加强交流学习等办法来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2.深化角色认识,明确职责分工

学校应在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与辅导员协作统一,形成教育合力。实现与辅导员的工作优势互补,以点到面,统一到班级学风建设中来。

3.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工作水平

为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要建立健全培训制度,集中新任班主任参加岗前培训,重点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丰富理论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开展横向交流,定期组织开展班主任工作交流会,分享班级管理工作的经验,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1.健全管理制度,严明学习纪律

创建良好的班风学风需要严格的制度和纪律约束,规范学生行为,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班主任要在班级管理中照章办事,从严要求。同时,班主任要经常进课室、走宿舍、与学生谈心,观察班级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制度完善,修补管理中的漏洞,使纪律意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自觉地遵章守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优良学风的形成提供保障。

2.抓好入学教育,打好坚实基础

由于大多数新生入学前对所学专业没有深入的认识,再加上经历过高考的压力,进入大学全新的学习阶段,容易出现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倦怠的情况。因此,班主任应充分利用新生入学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地加强新生思想教育工作。班主任可结合专业优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介绍专业就业情况及就业所要具备的技能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为班级学风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学习兴趣

专业思想教育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关键,专业思想是否稳定关系到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及至班级学风。因此,应将专业思想教育贯彻于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创新活动载体,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如举办专业课程学习指导,介绍学科定位、专业特点及学习方法,深化对专业的认识,帮助其明确学习目标;指导组成学习小组,形成“传、帮、带”的机制,营造自主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4.提供学业指导,进行有效帮扶

“班主任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教育者、管理者,担负着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调适大学生学习困扰的重任”,班主任也是专任老师,可以通过自己授课或者与其他任课老师沟通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风气等方面情况。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可与其他任课老师达成一致,在教学中不仅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严明学习纪律,传递学风的重要性;针对不良学风问题要及时查明原因,调整教学管理办法,纠正不良风气;对于存在学习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心理指导,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制订学习计划,使其摆脱学习上的困难。

5.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指导实践活动

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培养学生勤于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营造良好的班级学风。指导学生开展以“挑战杯”为龙头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组建课外科技兴趣小组,并为各组配备相关专业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实践锻炼,保证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质量。

作者:欧阳希 单位:广东药学院医药化工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党员高校学风建设先锋作用研究

1当代高校学风现状分析

本研究向高校大学生发放200份学风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3份,有效率91.5%。经过2013~2014学年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得出当前高校学风现状如下:

1.1出勤率低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高校专业课迟到早退现象较少,出勤率较高,但公共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出勤率较低。问卷显示,64.22%的受访学生认为大学上课更应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71.81%的受访学生表示曾经有过迟到、早退、缺勤的经历。调查发现高校学生对科目的喜爱程度与出勤率成正比。

1.2自制力欠佳

大学生虽是成年人,但心智不完全发育,自制能力较差。由于高校有别于中学,教学模式更自由,教育理念更开放,崇尚自学和体验,强制性的教学较少。因此从小适应班主任和教师课堂纪律严管的大学生瞬时得到了解放,上课时睡觉、玩手机等现象层出不穷。调查统计显示,75.12%受访学生认为上课睡觉、玩手机的行为是不对的,但89.53%受访学生表示曾经有在上课期间睡觉或是玩手机。

1.3主动性缺乏

调研发现,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平日里在教室进行晚自习的学生较少,只在临近考试时参加晚自习的学生人数才有所增加。此外,部分大学生对公共课和专业课存在区别对待心理,41.85%的受访学生认为公共课占用太多时间而且学无所用,尤其是像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偏难的公共课挂科率高,学生对其缺乏学习热情,作业应付了事,甚至抄袭他人的作业。

1.4学习目的功利性太强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上的许多不良风气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求学精神和奋斗动力发生了动摇,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目的功利性过强。大多成绩好的学生认为成绩优异关系就业好坏,因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学校各项工作和活动参加甚少;另一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则认为只要能混到一本毕业证书就够了,高校学习好坏对其就业没有帮助等错误思想。

2当代大学生党员在发挥先锋作用上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大学生党员是同龄人中百里挑一的思想上进、学习优秀、工作突出的先锋者,但缺乏社会阅历的他们心理发育不够完善、思想认识不够全面,导致在某些问题上容易产生困惑和不解,因此提高对党的认识、强化党的观念、贯彻党的优秀作风,是大学生党员奋斗终生的使命。

2.1理论学习松懈

笔者作为党支部书记,经过多年观察发现,部分高校党员入党前认真学习党章,自主研究党的基本理论知识,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各方面表现优秀,具备模范先锋的素质。但入党后思想松懈,学习积极性下降,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例行公事,搞形式主义,没有深层次挖掘思想政治理论的内涵,没有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2.2入党动机多元

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趋势,一部分深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导向等影响,对党充满崇敬和向往,认为入党是光荣而神圣的荣誉,但对党的认识不够深刻,不理解党的章程和义务,存在追求的片面性和盲目的崇拜性。一部分学生认为党员如同光环一样,能够为今后就业提供帮助和支持,能够增加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想拼命挤进党员的队伍[2]。

2.3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当今部分大学生党员入党后自我意识强于集体意识,入党后往往产生一种优越感,缺乏党员意识,责任感不强,认为只要完成自己的学习工作,以自我为中心,把狭隘的个人利益作为行动的驱动力,缺乏带动能力和组织能力,先锋模范作用被弱化。因此,尽管他们成绩优异,但缺少在同学中引起共鸣的号召能力、带动作用,也难以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纽带,这对于自身和高校党支部发展都是一种弊端和缺失。

3发挥大学生党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模范先锋作用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远大的理想。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认真负责,生活中团结他人,能为普通大学生做出表率,是优良学风的主要营造者,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主力军。

3.1加强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

本研究给高校学生党员发放50份学风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100.0%。通过对学生党员的调研发现,42%的党员认为自身学习成绩优异更为重要;只有30%的党员认为需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投身于服务于学风建设的工作,带领同学共同进步;28%的党员根本没有想到要服务于学风建设,认为此项工作与他们无关。党的基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生党员服务学风建设就是履行党的标准的大舞台,创新与拓宽学风建设服务平台,让这群先进分子大展才华和热情。

3.2组建“学习小组”,促进共同进步

针对高校学风建设,笔者认为高校党支部应该开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学习帮扶模式,同一专业或者跨专业的成绩优异的学生党员日常应多帮助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进步,形成学习互助小组,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针对沉迷网络游戏、学习态度消沉的学生,学生党员应积极带动他们走出宿舍远离电脑,多参加体育锻炼,体会自由健康的娱乐方式,起到带动作用;针对部分热爱学习,勤奋学习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学生党员应积极帮助他们找出原因,改善学习方法,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针对偏科严重的学生,学生党员应帮助他们合理分配时间,弥补自身学习的不足,起到引导的作用;针对忙于工作学习成绩较不稳定的学生,应正确指引他们衡量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起到指引的作用。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学习小组发挥学生党员互帮互助先锋带动作用,同时为鼓励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学校可以给予有突出进步的组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

3.3推行“两早一晚”活动

“两早一晚”活动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良好学风养成的重要途径。高校建设难在实施过程,因此学生党员的表率作用对推进早读、早锻炼、晚自习活动,具有显著的带头引领的作用。调查表明,72%的学生党员认为学生党员带动“两早一晚”有利于学生延长有效学习时间,确保完成学习任务,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习惯,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锤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可行性较高。

3.4调动同学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3.4.1以身作则,积极参加活动

高校大学生参与活动普遍会出现跟风现象,调查表明,84%的学生党员认为学生党员在面对活动报名较少时应勇于尝鲜,带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发挥主观能动性,带动学生体验活动的乐趣,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活动的参与度。

3.4.2鼓励配合,携手宣传活动

高校的部分活动宣传力度较弱,导致学生对活动本身了解不够全面,感觉自我没有足够的实力参与活动,从而望而却步。调查显示,78%的学生党员应主动沟通了解活动细则,与学生干部携手组织宣传,做好学生干部和同学的沟通纽带作用,鼓励有兴趣有热情的同学参与其中收获乐趣与荣誉。

3.4.3以点带面,全员参与活动

大学生思维活跃,自信张扬,但实地调研却发现大学生在活动中更愿意仅仅作为一个被动的观众、旁观者,不是因为实力不够而是懒于表现、懒于筹备,因此错失展现自我的机会。问卷显示,有74%的学生党员认为应积极挖掘周围有实力的同学,鼓励参与其中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角。

3.5完善学生党员服务学风建设的监督保障机制

调查表明,86%的学生党员认为高校党组织应多为学生党员提供文化氛围、财力物力、管理机制等多个方面的载体和阵地支持,完善教师与学生党员的沟通桥梁,以便能及时反馈。通过在学生党员中开展理论学习、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引导学生党员先锋作用,并给予相应的监督和奖励机制。

4总结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永恒而常新的主题,全面加强学风建设,创建校园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保证学生勤奋学习、全面成才的关键。而学生作为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风建设成果的最终体现者。因此,在这一进程中应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与思路,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思想上要求上进、学习成绩优良的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党组织与教师、学生无障碍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关系着大学思政工作的优异,在日渐难以推行的高校学风建设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势在必行的举措之一。大学生党员自身也应树立良好形象,注重学习新时期的思想理论知识,身体力行地贯彻实施学风建设的方案,切实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同学,起到表率作用、模范作用、带动作用,不断促进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全面推进高校学风建设。

作者:官品佳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第三篇: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当前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面临着高校扩招、研究生自费、信息化普及等新情况,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这些影响也反映在高校的学风建设上面,高校学风建设出现了新问题。第一,随着高校扩招,高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低于学生及家长的期望值,极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然而相当部分的学生及家长并没有随之转变观念。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落差,极大打击了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学不学都一样,混个文凭得了”成为部分学生堕落的借口。第二,社会上唯金钱的评价观下,学生读大学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社会中普遍的价值衡量标准是“你挣多少钱”。而当前“脑体倒挂”现象比较突出,学历与收入并不成相应比例,研究生不如本科生专科生、大学生不如高中生初中生的例子成为当下新“读书无用论”的有力支撑。学生在校即开始各种兼职、考证,对专业学习和个人发展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究其原因正是这种功利的评价观的影响。第三,研究生自费普及,扩招力度缩减,考研率降低。2014年开始研究生全部实行自费,虽然国家从奖助学金方面给予很大补助,但学生感性认识受到影响。同时,学术硕士扩招有限,专业硕士认可度有待提升,导致学生对考研的信心和积极性下降。第四,信息化时代,知识获取方式多样,课堂兴趣降低。信息化的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给高校学生学习带来极大影响。一方面,课堂上拍照、拷贝课件,通过百度搜索知识要点,利用各种文库完成作业,虽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但同时削弱了课堂认真听讲,课下钻研努力的学习劲头。另一方面,智能手机所带来的社交便利、游戏应用、电影娱乐吸引着学生们,课堂上的低头族人数众多,造成课堂效率低下。第五,娱乐至上,文体工作政绩化。一些学校的学生工作对育人这一宗旨抓得不紧,对学风这一重点落得不实。各种活动铺天盖地,一些部门为举办活动而举办活动,活动逐层加码,学生不堪其扰。全校性的文体工作成为院系部的政绩重点,为了取得好成绩,采用大范围选拔、长时间训练、重奖励激励,甚至鼓励学生逃课参加文体活动,这形成了错误的导向,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针对高校学风存在的旧状况和新问题,高校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着眼于整体,统筹布局齐抓共管,对高校学风这一关键问题常抓不懈。从全方位多部门横向协同,使教师和学生统一认识,形成合力而不是相互掣肘,共同为打造良好学风服务。要充分重视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以辅导员为核心进行纵向常抓,不同年级突出重点,连续有效持之以恒地促进学风建设。

二、全方位多部门横向协同建设优良学风

全方位多部门的横向协同指的是,高校的各个部门都应把服务学生学习,建设优良学风作为目标之一,学校进行顶层构建,各个职能部门和系部统筹协调,围绕学风建设这一核心共同努力。第一,要酌情进行专业设置,灵活调整培养方案。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审批需要一定时间,并不能完全和社会需要同步,这就需要高校在开设新专业时要具有良好的前瞻性,不盲从不跟风,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而非当下学校和相关教职工的出路。同时对于专业面临的新变化,要及时灵活地调整培养方案,不能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有的学校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让学生使用自己学校所编教材,这样的教材质量并不高而且也从不更新,造成学生学的东西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根本派不上什么用场。这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愿听讲,临考试突击学习,缺乏专业兴趣的后果。”当专业虽经调整仍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时,要敢于打破原有利益格局,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停止招生。只有当专业充满勃勃生机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得到充分的激发。第二,强化教学质量监督,打造教师个人魅力。从双主体论说,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学生的学风跟教师的教风关系密切。当前蓝牙点名、拍照点名等各种奇葩手段,不仅反映出学生出勤不容乐观的情况,也反映了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以知识和个人魅力吸引学生,而非用各种手段强迫学生。知识从根本上讲,是个人的主动建构,强迫式的教学作用有限。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课堂组织,重教师权威轻个人魅力的普遍问题。学校应该从考核、职称、绩效工资等多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使教师在进行科研同时用心把课讲好;教师应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更新教育学方面的知识,灵活组织课堂,依托课堂教学、社交媒体等打造个人形象,提升个人魅力。第三,引导学生进行科研,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在本科生中试行导师制,引导学生进行科研。依托大学生科技竞赛、大学生课题立项等活动平台,创设学以致用,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研究,学会研究,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也会有力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巩固。(1)根据专业特点成立大学生科研小组,系或教研室指派教师担任学生科研顾问,对学生科研进行必要的指导;(2)定期开展大学生科研交流活动,学校或系定期举办大学生科研成果(论文)报告会,并在交流的基础上评出优秀的科研成果,对于在科研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要制定完善的激励政策,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对参赛学生和指导老师应给予大力支持和奖励。人才的成长不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而是客观培养和主观努力的双重结果。大学生要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外,还要更大限度地激发自身潜在的活力,而竞争是激发学生自身潜在活力的有效途径。第四,完善教学配套资源,创设良好学习氛围。随着扩招的进行,一些院校的教学配套资源建设跟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张,学生上自习、听讲座等基础条件都受到很大制约。此外,课程容量、选修课的数量、图书和电子资料等都没有得到应有补充,同时相应的管理方式也需要及时革新,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要研究新一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的追星心理,邀请“学术明星”举办讲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五,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调动师生积极性。在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依然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的主要渠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尽快实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现代化。学校应该主导改革的潮流,给予老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允许老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并制定配套制度,以合适方式承认所修学分,这将极大丰富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第六,突出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辅导员既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又是学校领导建立和维持教学秩序的得力助手,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所以他们具有管理和育人双重身份。“辅导员的工作是全校学生工作,甚至全部工作的基础”,学校应该重视辅导员的作用与地位,从待遇上给予保障,从级别上给予重视,把辅导员从底层的事务性泥沼中解脱出来,深入到学风建设的全过程。辅导员要认清各个阶段学风建设的重点,以引导和管理相结合的理念,针对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制定适合不同年级的学风建设活动。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地位,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保持较长久的学习动力,促进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

三、总结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时期形成、培育和发展,不能期待整个系统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变化。它需要各个部门充分发挥自己在学风建设中的功能,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高校应该把学风建设作为德育的中心指标,融入学校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形成学风建设的“合力”,以大学精神创造特色学风,以办学理念引导求真学风,以校园文化激发进取学风,以管理制度促进务实学风,构筑高校全方位育人环境,大力推进学风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高校人才的各项素质。

作者:张先忠 徐亚辉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第四篇:民办高校学风建设探析

一、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自身方面

从调查结果来看,超过50%的学生对于自身专业的认可度非常高,63.5%的学生表示本学期从未旷课。另外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学生现在很大程度是为了考试在学习,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太差,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63%的学生认为现在系部的学风较好。43.5%的学生每天自学时间在1-2小时,26.5%的学生每天自习时间在2-3小时。对于大学生,每天自习的时间并不算短,因为调查问卷涉及的学生是大一学生,每天晚上的固定晚自习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他们每天的自习时间。

(二)学校等外部因素

从主观题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硬件设施的陈旧影响他们的学习。上课时候睡觉玩手机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师管理不够严格。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学校对于学术方面投入不够,召开讲座学生参与率太低,去了不是玩手机就是睡觉,最后的结果就是浪费了时间又学不到东西。

二、学风问题存在的原因和分析

(一)学风建设没有建立长效机制

目前,现阶段民办院校的学风建设很多浮于表面,注重短期成效,不够彻底。抓学风很多意义上直接等同于抓成绩,学校的行政部门抓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教师和辅导员再抓学生。很多工作机械化、强制化,过分压制学生,反而起到反作用。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过于严重

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迅猛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新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手机,使用率为64.1%,由于2014年新增网民学生群体占比为38.8%,远高于老网民中的22.7%,而学生群体的上网场景多为学校、家庭,据调查,由于上网过度,37.7%的学生有睡眠障碍,16.9%的学生有思维迟缓的现象,3.1%的学生社会活动减少,甚至有自杀的意念。这些学生把精神寄托在虚拟世界中,这种网络成瘾的现象不仅对学生个人健康产生很大的伤害,而且也对学校正常的学习秩序,对整个学风建设的推动都具有消极的影响。

(三)学生自身方面缺乏动力,目标不够明确

现阶段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特别是民办院校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家长和周边的环境不会给予学生太多的责任和压力,学生对于前途并不堪忧,也没有忧患意识,认为学习都是为别人学的,对未来也没有太多的规划,所以对于成绩方面也没有太多的要求,不求高分,只求及格。

(四)学校周边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现阶段,各大院校附近配套娱乐设施非常齐全,社会对于学生的诱惑也非常大,给很多学生夜不归宿提供了驻足的场所,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干扰,从而影响学校的学风建设。

三、从学生工作的角度,论加强民办院校学风建设的措施

(一)通过思想教育工作,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便是辅导员,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工作者,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和形式,来跟学生进行交流,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和周边实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要注意教育的潜移默化,很多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过程中慢慢转变的。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以后储备资本。让学生从内心上真正接受,主动去获取知识和参加各项实践活动。

(二)以常规管理为抓手,通过提升班风提升学风

以四六级考试、考研、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工作管理为抓手,提升班级班风、学风。大学四年,其中大一、大二年级主要以四六级考试为主,让学生心中时刻有根弦绷着,让学生有目标、有事可做。很多学生在过了四级之后会变得迷茫,不知道该做什么。指导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自身的情况不断的修正自己的目标。我院近年来学风建设卓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考研、考四六级等常规工作的重视。

(三)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近年来,我院学生工作经常性的开展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题的主题教育活动和比赛。通过开展这样的文化活动,营造一个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在游戏和娱乐的过程中又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改善学生工作管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互动机制

目前民办高校在招生过程中标准极低,几乎已经沦落为赚钱的工具。各种失信行为层出不穷,致使家长、学生、社会都在质疑民办高校。所以,民办高校应该建立家庭、学校、社会良性互动的机制。充分发挥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在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比如建立家长联系机制,企业联系机制等等。

四、总结

对民办院校来说,学风建设任重道远,我们既要认识到学风建设的艰巨性,又要看到诸多有利因素,常抓不懈,大显成效。当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孤立生成的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应该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努力促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学风建设成为民办院校共同关注的中心。

作者:张田 单位:宿迁学院

第五篇: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一、大学生科研能力与学风建设的内涵

大学生科研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学生科研能力是指在运用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技术及设备,展开研究工作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大学生科研能力主要表现为:资料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归纳总结和撰写科研论文能力等。“高校通过科研创新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掌握研究方法;直面前沿问题,多出原创成果;博采众家之长,提升自身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实现共同进步。”大学生在科研创新研究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了创新意识,激发了勇于探索、创新、创造的潜力,为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与学风建设具有共同的目标。高校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对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学生在科学研究创新过程中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浓厚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深化了理论知识,同时营造了良好的学风。

二、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在促进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一)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良好的学风建设前提是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浓,具有积极和主动的学习学习动力。优良的学风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习毅力和探索精神。大学期间,有计划地让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自发性,从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充实,提高了专业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二)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深入

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大学生科研活动是应用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学习活动,是对自己理论知识和能力的自我发现、自我研究和自我完善。大学生将自身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完善、改造、充实和修正,使学生对已学的教材有更深刻地了解,熟悉本学科最前沿的科研进展情况,构建较合理全面的知识理论体系,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事求是、认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这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研创新研究活动是具有开创性和实践性的探索活动,强调团队意识、分工合作,需要参与者具有较强的社会交际和沟通协调能力,这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开发潜能,强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团队精神。学生在科研创新过程中,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提升了竞争和创造意识,提高了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其健康的人格,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增强大学生科研能力促进学风建设的途径

(一)提高重视,将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阶段化和全程化

高校应十分重视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给予其更多的支持,使其贯穿于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要依据不同的身心特征和理论知识结构,分时期、阶段制定不同的培养内容。大一新生,学校主要以激发其对于科研创新的兴趣为主,通过社团活动开展相应的科研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掌握文献资料收集和独立处理信息的方法。对于大二、大三学生教导他们根据所发现的问题,组建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申请或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课堂教学,深入挖掘大学生的科研潜力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的主渠道,能够为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和方向性的指导。高校应适当增加实践课的学分,开设科研创新课程,制定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发明专利等科研活动的创新学分,增设能开阔学生视野的选修课,保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不同方向的课程,为自己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国内外最新的科研动态,最尖端的科研成果以及人类新的科学知识渗透到大学课堂教学,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与理论的魅力,达到调动起学生科研思维的目的。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帮助学生选定研究项目,让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意识和科学素养,为以后的大学生科研创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设置课外实践训练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种实际操作的过程。科研培养应落实到课外科研活动实践中,缺少课外实践的理论学习和缺少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都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学校应多动员学生积极组建学科兴趣谈论小组、参加专业竞赛、参与到大学生科研立项等活动中,调动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兴趣。在理工科专业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增加研究设计型实验教学的课时,调动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学生规范实验的记录,培养学生在实验设计和实验细节工作的能力,以培养大学生的实验操作的能力和科研创新的能力。学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创建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基地,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应用于社会实践,并通过实践的检验反馈与社会需求结合,引导大学生思考现实问题与需求,将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一致,有利于了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科学与健康的发展。

(四)设立科研导师,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科研互动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在高等学校本科生教育中正在积极探索实施的一种新的学生教、学、管的体制创新,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选拔一批责任高、科研能力强的专家教授来担任学生的科研导师,负责大学生科研的立项申请和课题的具体研究以及课题成果的申报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工作。科研导师鼓励和吸收学生作为科研助手,参与到自己的科研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及时发现学生在科研中出现的各种偏差,传授科研方法,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意识,挖掘他们科研创新的潜质。学生作为科研助手,可以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主动性,以点带面,形成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

(五)组建科研创新团队,提高大学生的科研素质

科研创新团队为大学生的“奇思妙想”提供一个实现的平台。高校可以成立大学生科研创新中心,配备指导教师,组建不同专业、多层次的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并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奖励措施。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以2-3名的成员为核心成员,挑选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组成。科研创新团队通过竞赛的形式选拔具有较高能力和对研究项目有兴趣的学生作为重点培训对象,通过集中学习培训和专业指导,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研的方法和能力,最终将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参与全国性的科研竞赛,展示科研成果,激发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的热情。

(六)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发挥的自身主观能动性。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参加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定期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作专题学术报告,讲解国内外最前沿的科研学术成果,激发大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举办本科生科研成果和论文交流和报告会;组建建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举办学术沙龙、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学术交流;以科研创新为主题开展竞赛,为学生的科技活动提供实践载体和展示科研成果的舞台,激发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树立科研创新的学生典型,以榜样的力量使大学生了解、正确认识科研创新活动,从而主动参加到科研创新实践中来;充分利用新媒体,建立网上科研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网上的讨论和交流,营造百家争鸣的浓郁的科研氛围。

作者:刘艳丰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第六篇: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学风建探析

一、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基本内涵

学术理论界关于学风内涵的界定,概括起来主要是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统论以及组织理论等层面展开论述。如从系统论角度看,学风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结构的系统;从现代组织理论角度分析,学风是渗透在学校办理理念、办学思想、管理模式和文化资源中的核心文化。概括总结不同的观点,本文将高校学风界定为:高等教育的相关主体在高等教育运行、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治学、求学以及处世的特定行为习惯与认识,它涉及学校、学者和学生三个层面的主体。大学学风是培育优良校风的基础,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优良的学风因能够引导全校师生积极向上、追求进步而具有教育性的特点;因其经过多年积淀一旦形成将长期影响育人成效而具有稳定性特征;学风也是一种文化体现,自觉发挥着文化育人的功能,故学风也具有自觉性特征。正是由于学风有着教育性、自觉性和稳定性等特点,高校越来越重视加强学风建设。良好的学风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与核心价值追求。大学是培养人的机构,大学要实现自身的这一首要任务,离不开对优良学风的建设。可以说,大学所培养人才的质量高低,与其学风的状况有直接的关联,大学的学风是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

二、高校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的意义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对于提升我国人才资源国际竞争力起到重要支撑,其学风状况直接关系到其任务的实现,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1.学术环境建设的重要路径。

研究生是未来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更是未来从事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对于提升国家整体的科技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高校研究生学院的不断扩招,在读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研究生培养中出现了学习目的功利化、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自律性差、学术道德失范等一系列学风问题,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学术环境一度恶化,严重影响到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要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科研水平,营造风清气正、务实求真的学术氛围,需要加强研究者本身的思想引领,帮助其树立远大的学术理想,克服将研究生学习工具化的倾向,鼓励其刻苦钻研、精于创造、成长成才。

2.培养高端人才的基本保障。

优良的学风对人才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对于人才的激励作用不仅体现在其在校阶段,更能使其终身受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才特别是培养研究生阶段的高级人才,必须为具备开拓和创造精神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拥有良好的个人修为与身心素养,优良学风的建设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高等学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以优良的学风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培育人才可持续发展与提升的学习素养。特别是对于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来说,必须要克服一些认知上的错误,比如,认为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在心智等方面已经足够成熟,培养的主要任务是提升他们探究知识本真的能力。事实上,研究生作为高级人才,同样需要接受良好学风的熏陶。因此,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学风建设。

3.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诉求。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日益演化为核心科技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高端人才做支撑。高等教育历来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而要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高端人才,则需要建设具备创新源动力的高等教育机制。钱学森曾指出:“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良好的学风对学生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关系到教育质量的一项系统工作,学风建设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实现创新发展的内在诉求。

三、研究生辅导员参与学风建设的角色路径

学风关涉一所学校师生读书、治学与做人的风气,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建设优良学风的职责,研究生辅导员在参与学风建设过程中应发挥重要作用,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引领者、管理者、建设者、示范者和倡导者”五位一体的角色定位,履行建设高校优良学生的重要使命。

1.正确思想的引领者。

优良学风的培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协同,开展多方面的工作,其中,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基础。高校辅导员,包括研究生辅导员对于受教育者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方面更是起到引路人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努力发挥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势,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生正确思想的引领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流价值理念灌输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去,使之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指出:我们要建设一支以专职为骨干、专兼结合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支持他们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专业去建设、作为职业去发展、作为事业去追求,成为专门人才。研究生辅导员承担着研究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研究生的生源结构复杂,既有年轻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也有成熟稳重的中年求学者;既有单纯求学深造的学子,也不乏试图通过深造改变生活处境的在职工作者;既有国内中青年求学者,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等。不同的生活阅历、经历与背景,导致研究生全体具有相异的思想认识、生活方式,加之各自的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差异,要求我们在对这一特定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须充分结合研究生学风建设这一载体,遵循研究生的年龄结构和学习生活特点,找准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良好秩序的管理者。

良好学风的养成需要规范的管理作为服务与支撑。研究生辅导员不仅要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正确思想的引领者,还要承担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成为良好秩序的管理者。研究生的班级管理、业务流程指导、学习生涯规划以及党组织建设等事务,都离不开辅导员的精心组织、参与和指导。在研究生实际的学习生活中,由于其专业、导师和所学课程的不同,以及生源地域差异形成的多元化培养方式等因素,使得研究生与辅导员之间缺乏有效交流和沟通的机制,在实际的学习与生活中容易产生距离感。因此,开展研究生学风建设需要我们研究管理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在自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如何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媒体技术,如微博、网上课堂、博客、微信等开展研究生的日常管理,有效服务于研究生的学风建设需要深入研讨。

3.完善制度的建设者。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践证明,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离不开强制性的制度规范约束,只有他律才能走向自律,优良学风的养成需要制度的保障。对于研究生而言,不仅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与本科生比较而言,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更高,学习生活也更加具有独立性;同时,随着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委托企业培养等培养方式的多元化发展,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已不再仅仅是高校的事情,还涉及高校、科研实践单位、企业等学术团体,这些个体和社会力量中的学术团体一起构成了研究生的培养主体,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呈现出分散性与多样性的特点。为确保育人成效,在学风建设过程中研究生辅导员应当不断加强制度健全和完善,一方面,根据当前高等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对高校已有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修订,规定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的制度与规范,特别是在奖学金评定制度、考勤制度、考风考纪制度、评优评先制度、学生干部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落实过程中,都要体现学风建设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学习挂钩,从而激发广大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在规章制度的建设过程中,要做好前期的充分调研,把握第一手资料,遵循不同研究生的成长与培养规律制订差异化的培养方案和规章制度,做到切合实际、科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避免制度成为摆设。

4.规范教学的示范者。

研究生的知识储备丰富,综合素质较高,决定了他们对辅导员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研究生辅导员应该是能够与研究生进行学术探讨,交流学术思想,分享学术心得,感悟人生的人。就目前来看,研究生辅导员绝大多数由硕士或博士毕业生担任,并在相关院系均承担一定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一方面,研究生辅导员不仅要成为研究生的表率,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升教学技能和水平,以渊博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引导研究生们“亲其师,信其道”,做研究生志同道合的朋友和知己,成功扮演教学示范者的角色,促使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转化为研究生学习与生活的行为品格。

5.先进文化的倡导者。

文化对人的成长、发展以及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先进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对人的成长、发展以及生活具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作用,反之,在落后、消极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则带来阻碍作用。校园文化对于促进学校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非常重要,学生群体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借助学术优势开展文化活动,深化和发展了校园文化的文化教知功能,提高了校园文化的学术含金量和学术品位,从而提升了校园文化的整体水平。在所有学生群体中,研究生不仅是优秀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优秀校园文化的受益者。因此,研究生辅导员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应树立倡导先进校园文化的意识自觉,并将其渗透到日常的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中去,充分发挥育人作用,促进受教育群体良好学风的养成,进而促进校园学风建设。

作者:付兆锋 徐锋华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