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风建设论文(4篇)

高校学风建设论文(4篇)

第一篇:高校学风建设实效性路径探析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实效性缺失的主要问题

新形势下,面对社会理念的认同、生源结构的变化、办学模式的改变、学生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思想的变化等,高校学风建设出现了新问题,影响了实效性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新形势下,市场发展的多变性、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加、名目繁多的考证考试等,让大学生感到应接不暇。他们个性鲜明,注重自我,但面对多变的环境,缺乏准确的判断和成熟的心智,学习目标和发展目标不明确,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和发展方向没有明确的想法和判断,左右摇摆,犹豫不决,甚至有些学生从来没有思考过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再加上他们刚刚脱离学习任务繁重的高中生活,进入学习和生活时间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不免会在学习上懈怠,思想上出现迷茫。思想决定行动,学生的学习思想散漫,长期处于迷茫、浮躁的状态,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将会受到直接影响。没有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学生再忙于学习,也难以保证学习的效果和良好的氛围。

(二)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动力不足

考大学时,大部分学生对专业信息和市场情况了解不够,在专业选择上处于迷茫状态,多数学生是听从家长或亲戚的建议而填写的志愿,以至于进校后对所在学校或专业不感兴趣。还有一少部分学生因为没考上理想的学校,接受调剂志愿而到了所在学校读书等,这些学生对所在学校没有足够的认同感,对所学专业认识不到位,专业思想模糊,以及社会就业形势的影响,会对所学专业产生厌学情绪,造成学习积极性不强等现象。同时,由于学生没有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发展目标,也会造成学习积极性不强、动力不足的现象。学生上课缺勤、上课随意性强,课后外出玩耍、上网打游戏,从不主动上自习,重视活动参与和自我的认可,但轻视课堂文化学习等。

(三)学习纪律松弛,学习自觉性不强

大学生的辨别能力较弱,缺乏有效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从高中“填鸭式”教育过渡到注重自主学习的大学教育模式,很多学生还没有调整好心态适应新的环境和教育方式,不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能正确处理好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加之学习思想迷茫,出现上课迟到、早退等现象,上自习、参加考试都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不遵守学习纪律,随意性较强,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也有一部分学生明知要好好学习,但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打乱了正常的学习和作息习惯,影响了学习效果。

(四)学习风气散漫,考风考纪有待加强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但控制力较差,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面对利益的诱惑,不能把握是非界限,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出现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甚至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被看作是有个性。在高校严厉打击考试作弊的措施下,在积极的考前诚信考试动员下,考试作弊现象仍屡禁不止,作弊方法花样越来越多,监考老师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学生法纪意识不强,考风考纪观念淡薄,不仅影响了全校的学习风气,也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五)学习心理失衡,心理抗压能力较弱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学生的需求标准不断变化,由于市场行业发展不均衡和人才市场机制不健全,各专业的就业形势大有不同。专业就业形势不好的学生难免会产生心理失衡现象,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绝望。而本身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时负面情绪不能及时排解,于是就自暴自弃地混日子,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班级中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面对成绩较好的学生会产生心理失衡;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面对家境殷实的学生也会产生心理失衡。总之,在学生处于脆弱、敏感的时期,面对学习、生活、交友等活动,遇到问题时容易在思想上极端化,进而逃避。这些都不利于正常学习。

二、新形势下增强高校学风建设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校园环境以及相关设施、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系统。增强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实效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充分发挥辅导员的职能,引导学生养成正确学习观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育、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者,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管理和教育的双重职能,对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优良学风的形成,需要学生有远大的理想,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的学习动力。而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思想处于散漫和迷茫状态,不能较好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为使学生入学时就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快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辅导员需要在学生大一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设计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多数高校一般在学生高年级时才开展就业指导,但实际在学生低年级时开展就业指导的效果更好,可以让学生提前明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明确自己欠缺的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制定正确实际、并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总之,辅导员要将优良学风建设贯彻融入在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从学生思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环境、学习氛围等各个方面进行,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带动和促进学风建设。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职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教风对于形成优良学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课教师是学生课堂教学工作的直接实施者,教师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勇于创新的治学风格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任课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变和创新。学生思想千变万化,容易被大量、多变的外界信息所吸引,教师要紧抓学生关注的思想热点,以此做为课堂内容的引入和案例背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适当增加学生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将传统的以教师讲课为主的单向式教学方法转变为注重学生互动参与的双向式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社会实践、学术研究以及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另一方面,在学生中大力推行导师制,一名任课教师负责三至五名学生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并在学生出现日常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或迷茫时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以自己严谨淳朴的治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养成踏实、认真、务实的学习习惯。最后,任课教师还要借助严格的教学规范和纪律约束作为良好学风的制度保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风建设。

(三)充分发挥学校的职能,促进学校形成良好学风环境

加强学风建设,高校不仅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调整发展方向,适当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教学理念和方法创新,严格教学管理,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同时还需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高校要弘扬和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一方面通过学术讲座、学科竞赛等文化活动带动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和学术讨论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浓厚学习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大力举办文化艺术节、体育文化节、公寓文化节、国家传统节日纪念等学生活动,以高雅艺术陶冶学生情操,以健康积极的趣味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传递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正能量,有力促进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后,高校还需要有一套健全、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作为学风建设工作推进的有效保障,以确保学风建设的实效性。

(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督促学生达成积极学习目标

父母是学生人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并且是学生终身的教育者和影响者。学生与父母家人的关系是最近的,与学校教师相比,他们更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和监督。学校和教师是学风建设的主要工作者,但学生家人也不容忽视,不仅学校和教师希望学生成才,学生的家长也希望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校的教育和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有效的家庭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催化剂,可以帮助学风建设顺利推进。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就需要学校时刻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生活状况等及时告知家长,并提出希望学生家长帮助的问题和工作。学生家长会借助假期学生回家进行系统的劝说教育,并在平时通过电话适当督促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帮助学生达成积极的学习目标。

(五)各方有效结合,形成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学风是一所学校治学风格和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要素。学生的培养不仅关乎学校、教师职能的发挥,也关乎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学风与教风和校风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形势下,加强学风建设,增强学风建设实效性,要综合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等各方因素,以强化教学工作改革为主导,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以加强学校育人环境为基础,以发挥家庭教育功能为辅助,以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为保障,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内在动力,严格教学管理秩序,完善学风建设工作责任机制、激励机制、考评机制和发展机制等,形成学风建设合力育人工作机制,有效推进学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工作可持续发展,确保学风建设实效性的发挥。

三、总结

总之,学风建设是高校一项持续推进的人才工程和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内涵建设。立足高校实际,加强学风建设,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强化教学管理、丰富校园文化、建立学生家长联系等方面采取措施,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切实发挥学风建设实效性,将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张娥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处

第二篇:高校学风建设育人功能探析

一、学风建设对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学风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全面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深化、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以及浓厚的科研氛围,而且对于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至关重要。所以要充分发挥高校学风建设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一个良好浓厚的学习氛围下,感受学习的力量,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使科研创新常态化,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二、发挥科研创新育人载体的有效途径

(一)全面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夯实的专业知识是学生提升创新能力的前提,在专业知识的课堂外,应充分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例如搭建科技讲堂,邀请国内外化学学科专家学者,举办多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会和讲座,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让同学们了解最新前沿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化学学科是一门知识与实验并重的学科,所以要充分依托各类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以教、传、帮、带的形式践行科研精神,以各个专业学科带头人引领学生勇于创新,很多实验室在学生中以研究生带本科生,利用周末开展课题组组会制度,讨论实验方案、开拓实验思路、解决实验困惑,使本科生、研究生在科研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这样的科研氛围,增强了学生们科研创新的热情,自然开拓出致力科研,共同奋进的良好局面,更激励着每位老师与学生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奋进。让学生坚定学习信念,养成学习习惯,夯实专业技知识。引领更多的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提升自我,要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例如学院官方微信、微博平台做好宣传引领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类科技科研信息,培养学生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实践应用情况的科技创新素养。在网络平台内开展科技创新标兵评比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宣传学生的优秀事迹,让更多学生参与到科研创新实验,提升自我创新意识。当今很多毕业生在毕业后想继续深造读研,考取硕士研究生,当学生致力于考研后,其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强度增大,通过采取以“考研”带学风,组织考研辅导及经验交流;建立“考研信息库”;充分利用教师及毕业生资源构建考研信息服务平台;设立考研学生光荣榜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考研,在学生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形成勤奋、刻苦学习的习惯。低年级的同学们也早早做好学业规划,通过制定计划,不断努力,学习刻苦,并注重自我实验技能提升,为学生考研初试、复试增加砝码。

(二)健全科技创新管理机制

在创设良好的学风环境中,要精心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以学院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辅导员及班主任为组员,做好科技创新的宣传组织协调工作。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制定《关于加强本科生学术研究活动的意见》。对在科技创新中获奖的学生,给予本学期课程期末考试成绩按获奖等级在德育成绩及综合测评中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通过与学生约谈了解学生学生成绩、实验技能等综合能力,与专业课教师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从学生意向、成绩、能力三方面综合分析,选拔学院学生进入学院各个实验课题组,开展实验技能锻炼。其次,将科技创新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把学生科技竞赛以创新学分的形式纳入整体教学计划。拟定创新奖学金奖励办法,对参与各类竞赛及科技活动获奖的学生给予奖金、学分、证书等一系列的奖励。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要协助所有专业课教师,在平日教学实验过程中,狠抓上课出勤率,在各类考试中坚持诚信考风,杜绝考试违纪及作业抄袭等不良现象。将制度建设和严格管理作为学风建设的侧重点,规范教学秩序强化教学管理,成立学风建设自我管理委员会,开展班级学风、学术科研情况量化评比,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

(三)构筑实验科技创新平台

要利用专业资源,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的实验室开放,以学院的科研平台为依托,为学生建立创新实验室,吸纳优秀的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实施实验室开放,开放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相关课程。在这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中,增加设计性实验,教师根据科研或竞赛有选择性地为学生提供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研究和自我发展,将实验室开放与学生科技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相配合,使学生自己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环境和条件,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综合性实验中,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实验答辩等多个系统环节,获得学分。与此同时,积极挖掘校外实验创新平台,与企业联系为学生建立科研创新实践基地,让大三大四学生在创新基地完成实验及相关毕业论文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展诚信教育,提升服务本领。

(四)优化科技创新指导队伍

学风建设过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是学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指导者及培育者,所以应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使用和考核,健全业绩汇报、考评制度,要求青年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更应注重自身的师德建设,同时也就青年教师应如何严谨治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学生做好科技创新指导提出具体要求。在学院内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团队,由学院主管教学工作副院长担任组长,根据专业及研究方向分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过硬、认真负责的优秀指导教师队伍。要做好一年一度的院级化学技能大赛的培训、命题、评测等一系列竞赛活动。在平日学院团队中相关老师,安排指导学生参赛,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每年对专业导师进行一次专项考核,考核结果与专业导师的聘任及教学酬金发放挂钩,激发专业导师对竞赛指导的投入,为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指导和技术支持。在增强教师对学生指导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例如定期召开学风建设座谈会激发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注重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要求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上关心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成为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善于听取学生对课堂教学、教师授课、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五)引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

通过全方位的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开展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每年定期举办一次,由学院确定创新竞赛活动的项目与内容,组织全院学生积极参与化学竞赛,提高主要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具备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为更高级别的科技竞赛选拔人才,通过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热情。从院级科技竞赛中选拔优秀团队,参与更高级别的科技竞赛,这样做推动学生能力培养的深入开展,对于参加市级及部级比赛的学生,要利用课余及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集训,由专业指导教师在实验室内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竞赛水平。同时,注重引导和组织本科生参加学校全国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科技立项、部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创新杯等等。在重视实验技能提高的同时,鼓励师范生参加各类师范生化学技能竞赛,提升说课授课能力,为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在锻炼学生实验技能过程中,注重学生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指导研究生、本科生积极认真撰写及发表SCI论文。

(六)丰富科研创新活动载体

打造开展化学科技节,让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验知识、实验技能、化学常识等走入学生生活,其中设置的牵手创新杯,走进实验室,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化学趣味实验展示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并巩固了同学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同学们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开展食品安全进社区,科技活动进小学等志愿服务活动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践行雷锋精神,用科学知识服务社区,服务群众。对大一新生适时地安排学生晨读、早自习、晚自习,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并利用晚读的时间,开展“时空胶囊”写给未来的自己———大一新生大学职业规划系列活动。邀请院内青年博士开设“师生面对面”学术沙龙,该学术活动以学生申报为主,6人以上参加即可,老师根据同学们申报的内容和方向,邀请学院青年博士与同学进行交流。通过该形式加强青年老师与同学的交流,努力提高我院学生的专业素养。开展以“修身•治学•成才”为主题的“教授茶会”活动,内容包括专业学习、就业指导、论文写作指导、大学生成才等。良好的班风可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所以要狠抓班风、学风,开展“做文明学子,创优良学风”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与道德实践能力。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范和形象。以班级大比拼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各班级、各同学间的交流,培养了同学们拼搏进取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以科研创新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意义

通过全方位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为学生夯实基础知识,使学生从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增强动手实践能力,积极主动地查阅有关资料,延伸学生的知识面,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验技能,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在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努力,协同合作,锻炼才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切实为学风建设助力,促进高校良好快速发展。

作者:王建民 李明姝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第三篇:高校共青团学风建设思考

1.共青团在高校学风建设的作用

高校优良学风是指高校在进行教学与管理实践中,教师勤勉治学,学生刻苦学习,师生共同营造出来的一种良好氛围。高校共青团作为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高校组织,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形同战斗中的堡垒,其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首先,高校共青团和学风建设的目标相同,二者的客体都是学生,都是为了在高校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准备。其次,高校共青团和学风建设具备有些相同导向性的精神内涵。共青团是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实施者,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思想导向作用,在学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最后,高校共青团有着基层党组织的后备军和团组织的新生力量的双重身份,为学校学风建设提供动力源泉,共青团以其和学生联系紧密的独特优势,和其在政治工作上的巨大号召力和影响力在和思想工作联系紧密的学风建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强有力的后盾。只有充分结合学风建设工作和共青团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使共青团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育人职能,切实推进高校育人工作。

2.高校共青团在促进学风建设中的路径探索

2.1加强团员青年思想教育建设,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为良好学风的形成奠定基础

就目前来看,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因而学习缺乏动力与目标,加之没能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缺乏正确的学习观,这是影响学风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青年团员进行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三观”教育等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风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种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始终,并根据年级和专业特点相应地变换教育形式,使其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所以必须通过组织和带动广大团员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在学习的基础上践行科学发展观,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做四有公民。此外,要着力于解决学生思想、学习以及行为规范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用定期开展主题团会和专题讲座等形式。要在宿舍、课堂、社团乃至网络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学校德育精神,结合实际,开展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活动,并借此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强化团员意识,增强广大青年团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风建设工作推进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团员青年的主体地位,发挥其首创精神,通过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为优良学风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2.2以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为依托,营造高校学习氛围

高校共青团以其在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中的独特优势,在引导和帮助学生发扬个性、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借助科技计划大赛等形式,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充分挖掘自身开拓创新的潜能,比赛过程中学生必然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以及个性的发扬。诸如创业杯大赛、科技创新挑战赛等有效平台的建立是高校这方面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高校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在无形中提升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开展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落到实处的具体活动,譬如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认识到到奉献的意义与重要性,更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直接影响其将来能否自觉履行自身责任。

2.3建设学术社团,打造精品活动

共青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织者,在校园文化的营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在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大学生对文体娱乐类的社团兴趣较之学术性社团大得多,这一点不论是在社团招新还是活动组织时都明显体现出来。参与文体娱乐性社团的人数明显多于学术性社团,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学生对文体娱乐性社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参与学术性社团的人却寥寥无几。学术性社团与学生专业知识联系紧密,是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应该鼓励支持学术性社团的发展,引导其结合专业的特点积极开展各种以学术交流为目的的诸如数学建模、英语竞赛等赛事和活动,这有利于增长学生知识、丰富学生经历。而且,这有效克服了传统学术型社团枯燥、形式单调等不利因素,有利于更具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活动的建立、传承与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推崇科学知识的良好风气。

2.4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学生干部具有双重身份,他们不仅是学校管理教育的对象同时也参与着学校的管理教育工作,要想在开展学生工作时取得良好效果,应该把握住学生干部这一重要切入点。所以,要在着力教育学生干部,要求其树立起勤奋学习、勇于创新、遵规守纪的良好模范的同时,引导学生干部为学风建设工作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在其中发挥带头作用,从其所在班级和宿舍等小集体入手,改善和提升整体学风;此外,可以通过学生干部与后进生“一帮一”的助学形式,为后进生解惑,并交流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有助于解决后进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其进一步学习减少障碍,避免其由于困惑的积压而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干部可以带领大家主动学习,自发通过查阅资料来寻求疑难问题的解答方法,充分调动大家学习兴趣,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作者:孟乃杰 李林娜 赵英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第四篇:高校学风建设体系构建探析

一、学生个人学风的建立

学生个人学风的建立是指学生群体中个体化的学风组织构建.团队化的学风建设,离不开基础的个体建设内容。作者以为学生个体学风的构建要素应该包括5各方面的元素。

(一)学习目标

个人学风的培育,制定远大的学习目标是第一位的,学风建设体系也是为了培育优秀人才而存在,不是为了培育学风而培育学风。目标远大首先就能给个人学风的培育定下一个良好的基调。因此,必须在最开始就明确确立学习目标,之后依据此目标制定客观可行的学习计划,形成良好的开端。

(二)学习意志

苏轼诗云:“道足以忘物之得春,志足以一气之盛衰。”人不是机器,学习本身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历练过程。学习需要强大的意志护航,进而培养出强韧的精神。这种意志精神产生的劲头长期持续,才有助于形成品质品格。学校应全时期始终强调意志精神的重要性,以视频、平面宣传等各种生动、持续的方式激励学生。

(三)学习品格

“十八大”以来,“创新”被重视的程度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了国家发展之根本。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以创新为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创新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下的重要性,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道路的指引,也是在建设个人品格,形成正确的整体导向,进而以其统一个人与社会理想、个人与社会价值,将学生与“中国梦”紧密结合。

(四)学习态度

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是应该一贯秉持的个人学习态度。应引导学生学习时循序渐进,不好大喜功。在谦虚谨慎的同时,不妄自菲薄,保持自省、自我肯定的平衡,建立脚踏实地、高效学习的学风。

(五)学习方法

个人学风建设体系最终还是落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核心,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的检验,证实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方法更适宜。一切学习成果都能得到最终的检验,学习不论结果,都是验证真理,找出前进的道路。这样,学风建设体系才能体现出其本身的意义。

二、高等学校整体学风的建立

学校整体学风建立是指一个学校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在与其他学校比较过程中应该体现出来的个性风格。它应该属于学校文化的总体范畴。这种学校的整体学风可以对本校的所有成员起到一种引领、规范和约束的作用。

(一)爱岗敬业的全员育人教育机制

教师主导学风建设。首先是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思想品格提高方面教师的态度问题。教师是教学一线的第一责任人,最亲密地接触学生。一切纪律、秩序、规范都需要通过教师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应该在自我完善方面,包括自身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品德修养方面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做出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学生。其次是新时期各种新生事物在师生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已经降到了很低的程度。教师必须通过各种经过精心设计,把大量师生都知道的有效教学信息通过合适的教学形式传递给学生,与学生的兴趣点产生谐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最后,师生关系要与时俱进,脱离私塾似的上下级形式,教师要主动关心和指导学生的成长,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负责的教学态度、较高的学识修养和严谨的治学方法来影响学生,成为学生良师益友。这样以教师为主导,全程控制建设力度与方向可以形成学风体系建设的主要单元和骨干力量。辅导员引导学风建设。辅导员的作用与教师正面教育教学为主要方式不同,他们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成长过程中的指路人与顾问。在学生课堂以外的时间里,他们占据了更多的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他们可以覆盖到授课教师很多不能顾及的时间及空间。他们对引导作用是学风建设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学生日常生活起居的习惯改造与形成离不开辅导员的辛勤工作。因此,应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下一番功夫,在辅导员的培训、考核、激励、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要想建立好学校整体学风,建立起一支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育人的学生辅导员队伍是十分重要的。

(二)建立公平公正的学生评价激励机制

为了控制学风建设的运行过程,必须不断地对运行过程进行评价、反馈、纠偏改正,随时调整建设力度与方向。这样一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班级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应构建科学合理、标准统一、易于操作的量化评估体系,以全程以科学的方法正确评价以班级为单位的学风体系建设。其中,应包含评价指标和权重,评价指标的设计和权重的设置对班级学风建设起导向作用,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班集体为单位”原则,结合的工作实践,通过运用平均参数、定义时刻、分类排序等方法,收集学风相关信息重要指标,而后进行统计分析,以一定的客观量化指标表现各班级的学风现状,从而及时发现即将出现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促进高校整体学风建设的科学化管理。建立多元化的学生激励体系。在激励学生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奖学金、优秀评选、先进评选、进步评选等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在奖励额度、方式方面考,要实现多层次、多元化。第一,在学生个人的激励引导方面,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对各层次学生的正面学风建设都要有所体现,不能产生学风建设的两极分化;第二,对班集体的激励和引导,应侧重在培养团队意识方面,集中对集体合作成就进行激励,而不是班级个人学风建设成绩的单纯叠加。另外,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激励内容、方式,让学生在不同层面、持续体验学风建设对自己的帮助,获得成功的快乐,以激励更多学生在高校正确的导向下提高自身。注重对后进生的励志教育。后进生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需要单独注意的内容,学风体系建设亦不例外。在学风体系建设方面,对于后进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最初的动力问题。要根据后进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励志教育,触发其成功情绪体验,进一步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让其愿意加入到学风建设中来。对其的激励措施也可以单独制定,如予以其撤销处分的机会等。

(三)建立兼容并包的校园文化育人机制

全面实施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学风建设最终的成果还是要落地在学习成绩上。因此,在全面开展学生素质拓展时,应注重紧密结合学风建设的要求,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运用学风建设地带来的益处,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精气神、意志等因素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具体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精品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学生高校生活中最多彩的部分之一,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社团建设的管理和引导,推进精品社团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学风建设中的桥梁作用,树立学风建设的标杆,体现学风建设的成果,宣传学风建设的内容。营造学生科研文化氛围。抓好学科竞赛具有促进学风建设的作用,积极向上的学风也能更好保障学科竞赛工作的深入开展。良好的学风潜移默化地熏陶并感染着学生,只有在此氛围下学生才能奋发努力、健康成长。

(四)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管理约束机制

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应根据学风建设体系构建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夯实基础,完善教学管理、教学计划、课程建设、学生与学籍管理、教师管理等管理制度建设。健全考务管理制度。第一,确保教师在出题、监考、阅卷和登数等环节遵循相关考试管理规章工作;第二,建立考风、考纪督察机制,加强对监考人员的监督力度。健全学生自我管理制度。通过自律机制加强学生的文明修养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评价、自主发展的能力,以此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健全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学生宿舍管理制度,以规范学生行为,倡导文明交往,为学生营造安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加强高校学风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校学风建设需要形成必要的执行与管理机制学风建设直接有关高校自身的精神风貌、治学态度,也体现了高校服务及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高校学风建设不只应局限于针对学习风气问题,而应更进一步,从高校的办学风气、管理风气、教学风气等角度全面进行,实现高校学风建设体系构建的综合性管理布局。重视德育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促进作用。高校德育工作与学风建设工作联系紧密,大部分原因是德育工作必定会涉及必要的思想政治内容教育,这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统一和言行举止规范都会发生正面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德育与学风建设是可以相融合的,高校可从学生人生理想建设与认知管理等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方式,完成学生在高校的职业生涯铺垫。教风对于学风建设的意义。教风对于学风建设的影响相当明显,教风是高校教学的精神旗帜。教风建设方面,应从教师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方面着手,重视高校教风在学风建设中的有效体现。在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开展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正确的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建立对于高校学风建设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学风建设不可或缺的动力之一。第一,从高校文化环境的软硬件建设是文化及价值观念的传播的着手点,应注重文化氛围对价值传播的重要影响。第二,人力资源的充足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保障。

四、结束语

高校学风体系构建是极具系统性的工程,它涉及我国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大部分内在规律。与此同时,学风建设也关乎高校自身的育人理念的存续。学风体系构建过程中,高校应全面把握学生在整体建设任务中的主体地位,从学风建设的基本要求与本质内容出发,拔高高校学风体系建设所在的理论及实践层次,实现较高的高校教学质量与实施高效率的管理。

作者:唐兵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

第五篇:高校学风建设途径与载体创新

1.在学校工作总体评价中校园网络建设评价最低

调查显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校园文化建设、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就业指导和服务以及后勤保障和服务六个方面的学校工作,约70%的学生持满意态度,但仅有49.6%的学生对学校校园网络建设方面的工作持满意态度。由此可看出,我校校园网络建设相对其他各方面的建设和服务落后,为了提高学校工作的整体质量,大力推进校园网络建设工作十分必要。同时,在新形势下,校园网络的建设对于良好学风氛围的营造,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在学风建设的专项——先进典型树造榜样力量的系列活动

大部分学生对于先进典型的了解并不太多,且不深入。数据显示,对于看似极具影响力的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非常了解学生仅占12%,24.3%的学生比较了解,36.1%的学生只是听说过但是并不了解,还有12%的学生不了解。而本校的表彰的师生(如明德奖学金、十佳教师等评选活动),非常了解的学生也仅占16.3%,比较了解的学生有17.3%,仍有33.40%的学生听说过但是并不了解,完全不了解的学生比例占到17.3%。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同学对于先进典型的了解程度,还停留在“模糊”记忆阶段,对先进榜样的事迹了解并不太多,先进典型的事迹的宣传没有做到全覆盖,对学生激励作用较小。由以上数据分析可看出,在今后的学风建设中可以考虑多渠道、多途径宣传,扩大宣传力度,同时,对先进典范事迹全方位进行深度报道,让同学们能切身感觉到榜样的力量就在身边。

3.搭建高校校园网络、移动互联网线上学习平台,拓展学风建设途径

在学生经常关注APP类别的多项选择题调查中发现:通讯交流类APP关注最多,比例为59.6%、网上购物类49.34%、视频网站类45.9、新闻媒体类40.8%、知识共享类平台29.%、手机游戏类11.2%。从调查看出,学生对于游戏类APP的依赖并不如平日大家想象那么严重,但是作为知识共享类的APP确实在种类繁多的APP中受到学生冷遇,生活服务类APP仍是学生的关注重点,打造与生活服务相结合高校教学知识共享平台,让现代化全方位教学管理方式介入到学生校园生活中,是可以探讨和研究的学风建设途径

4.学校官微对于学生吸引力不大,校园新媒体建设有待加强

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我校学生关注学校微博、微信、BBS的情况,每天关注的学生仅有16.9%。每周关注的有31.3%,每月关注的21.1%,基本不关注的同学居然高达29.9%,而在获取时事新闻的相关信息渠道的多选题调查中发现,利用报纸杂志、教学课堂等传统途径获得信息的同学仅有33.3%和19.3%,而通过信息技术,如新媒体、国内门户网站等获取信息的学生有分别为71.2%和58%,相对于传统的媒体,现代学生接触新媒体的比例越来越高,关注和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新形势下,学生对于校园官微的关注很少,可见进一步建设官方微博、微信、BBS平台是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作为大学生关注学校新闻动态、获取学习资料、感受校园文化的主要渠道之一,高校应加大网络建设硬件和软件投入力度,并打造专业的管理团队,增加高校新媒体对于学生的吸引力。

作者:郭志浩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第六篇:课外科技活动与高校学风建设浅析

一、现阶段高效课外科技活动的主要内容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一般是在学院和学校的支持以及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组建各专业社团,学习各类科技竞赛知识,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我院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根据自身专业特点,一直把参加课外科技竞赛作为检验课外科技活动开展情况的重要工作进行开展。目前,我院参加的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从形式上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个人名义进行比赛,考查学生自身所学知识和能力,如全国数学竞赛、天津市物理竞赛等;二是以组队形式参赛,此类竞赛对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等要求较高,竞赛的内容较难,需要兼顾分工和管理。如挑战杯、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等。与此同时,学院在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学分项目上十分注重将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纳入到课外实践学分奖励之中。

二、学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学风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线,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广义上,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习氛围等均属学风的范畴;狭义上,主要是指学生学习的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本文主要研究狭义面上的学风建设,因为这是高校进行学风建设的根本和出发点。高校学风建设不仅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优良的学风也使得每一位学生从中受益。但目前高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生源的质量有所下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读书无用论”观念在高校当中较为普遍。很多学生在中学期间的目标是为了考上大学。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学习没有动力,学习态度不能端正。同时,在中学成绩突出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后,在同等水平学生中无法在学习上显示出原有的“成绩优越感”,从而失去信心。此外,大学阶段的学习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不单单以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标准,这也使得一些学生对于学习失去了原有的动力,出现厌学情绪。

(二)学习方式变化不适应,自学能力差

大学的学多以自学为主,中学的“填鸭式”、应试教育被开放、自主学习方式所取代。同时,大多数课程以自主学习为主,课堂讲授为辅,一些学生很难从之前学习方式中转变过来,自学能力差。

(三)学术钻研意识不足

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意识不足,仅仅认为学会书本知识,完成日常作业即可,缺乏知识的深入学习,学术钻研不刻苦。同时,专业意识淡薄、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同样使学生缺乏学术钻研意识。

三、开展课外科技竞赛对学风建设的作用

从课外科技竞赛与学风建设的内在联系中可以看出,目前课外科技竞赛对于高校学风建设所起的作用十分突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的导向作用

课外科技竞赛对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导向作用就是科技竞赛政策引导和价值观念的宣传渗透对学风发展方向的引导。科技竞赛在学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主要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课外科技竞赛对于学风建设具有积极导向作用,例如,通过科技竞赛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如果参加科技竞赛获奖还可以得到奖金、保研加分等奖励,但更多地使学生明确了个人与集体、个人学习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使高校人才培养在服务社会的职能中显现出来。同时,通过参加科技竞赛,将外在活动形式转化为自我学习的认同,让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实现了学以致用。

(二)积极的育人作用

课外科技竞赛的育人作用为学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现代高等教育的学习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可持续的学习观,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科技竞赛为其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学生可以在参赛中学习知识、检验知识。同时,科技竞赛的赛题大多是开放性的,需要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的精神,这对于一个人的成才非常重要,对于学生形成良好人格具有重要的影响,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进而推动学风建设。

(三)强化激励作用

1.竞赛获奖促进学业发展

竞赛获奖在各类奖学金评定、优秀学生称号和保研就业中有一定程度的奖励和政策照顾,这不仅是对刻苦钻研知识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同时,也是对“读书无用论”在一定程度上的反驳。

2.竞赛获奖,激励朋辈学习

竞赛结果公布后,通过对获奖情况的宣传,对获奖学生的表彰,举办竞赛经验交流会、专题报告等形式进行竞赛的普及和宣传,可以使未参加竞赛的学生对于竞赛有了一定了解,给予激励和信心支持,从而使更多学生愿意投入到科技竞赛之中。

(四)创新的推动作用

课外科技竞赛在学风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即课外科技竞赛在进行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学习和管理机制,有利于促进优良的学风的形成。同时,参加课外科技竞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所学的知识,提升学生在实际应用中遇到问题时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课外科技竞赛的定位作用

学生专业学术意识和科技意识的淡漠,使他们普遍认为课外科技活动是耗时费力的,投入多回报甚微。课外科技活动仅仅是少数人、“尖子生”参与的,不是他们课程学习“份”内的事情,因而较少予以关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竞赛中学习,因为竞赛中学习和运用的知识比日常课堂学习更加主观、高效,学生不仅能牢固掌握已学到的知识,还能从竞赛中学到新的知识。

(二)多种科技竞赛进行总结与反思

组织科技竞赛的成功与否往往以最后参赛的成绩为标准,这使得无论是指导教师还是参赛学生,更多地关注竞赛的结果,将竞赛功利化、片面化。因此,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应在竞赛结束后积极对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实现科技活动对学风的促进作用。

作者:孟梦 单位:天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