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9篇)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9篇)

第一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应用

【摘要】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应用任务驱动法,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简要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含义,指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以期能够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含义;方式

目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教学逐渐成为初中教育阶段中的重要组成科目,然而,由于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较差,所以,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合理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成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任务。

1.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含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

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目标的驱动下进行学习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1]。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所以,初中信息技术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以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2.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2.1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枯燥、教学效率低下,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努力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2]。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的组成时,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明确列出知识点,搜集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的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在讲解过程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操作,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2.2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应用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有效运用教学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图形美化时,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依照问题,亲自进行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操作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说一下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知识时,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让熟悉计算机的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和讲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3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别特征等,把学生分为几个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3]。例如,在讲解幻灯片方面的内容时,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给出明确的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搜集相关的图片、制作幻灯片,然后通过评选的方式,让学生共同选出几个较为优秀的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4通过课堂总结,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活动即将结束之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4]。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总结一下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予以补充,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总结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法,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应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新增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以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作者:于浩 单位:辽宁省朝阳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梁万川.“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A].百川利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2015年现代教育教研学术论文集[C].百川利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2015:2.

[2]夏迎燕.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1,23:119.

[3]黄燕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07:39.

[4]丛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4,08:97.

第二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进措施

【摘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基于此,初中学习开设了信息技术的课程,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及技能方面进行培养;初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时,可能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教学工作进行完善,希望我国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借鉴文中措施对教学工作进行改进,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及技能,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应对未来的工作生活。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问题;改进措施

现如今,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各个领域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人们对这一学科的重要性也产生了足够的认识,初中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技能及信息技术知识方面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可以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这一手段对工作进行辅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尚且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就问题及改进措施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可以对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一、存在问题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将就其进行分析:首先,教学内容不够合理。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由于受到时间、空间以及设备等方面的限制,未能对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对于信息技术理论及实践方面的教学内容未能进行平衡;其次,教学方法和模式方面比较单一和枯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未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性未能产生足够认识。应试教育对初中教师产生过多影响,因此教师将此门学科作为边缘学科进行对待;由于缺乏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导致在师资力量及设备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下面将就这几方面问题的改进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二、改进措施分析

1.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教师在对信息技术学科进行教学时,可能在内容安排及设计方面不尽人意,很多教师未能对理论及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更好的平衡。基于以上方面的问题,教师需要将生活实际和教学工作进行融合,通过实践等丰富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使教学空间及内容方面得到极大的丰富。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更多的小组活动及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比赛,充分利用形式的好胜心理等对学生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得到调动;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安排时,需要对形式学习兴趣及需求方面因素进行考虑,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及技能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取得更多的进步。

2.对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以往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对学生教学时,仅能通过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基于此教师已经对教学方法及模式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如今教师不再单纯的对学生进行演示教学,而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等方式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对学生的主体作用予以更多重视,并通过网络授课、小组合作式教学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及技能方面的教学。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图文处理与编排”相关内容上机实验教学时,可以将自己的计算机设备和学生们的计算机设备进行连接,通过这种联动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操作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和感受,从而更好的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3.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重要性提高认识,对教学观念进行调整。随着时代的进步,各行各业均需要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因此初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需要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性提高认识,将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调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使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及技能水平有所提高,使学生可以更好应用信息技术知识及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更好的对信息进行处理。教师还需要从两方面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地位进行提升:其一,在课时安排方面对其进行重视。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未能安排足够的课时对信息技术学科进行教学,某些初中往往一周仅有一节或是两周一节信息技术课,甚至有时主科教师会将仅有的信息技术课时进行占用,基于此,教师需要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进行合理安排,从而使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对信息技术知识及技能更好的掌握,并提高应用能力;其二,教师需要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评价及考核工作予以更多重视,将其纳入到考试科目的范围中,这样一来,教师便会对该科目的教学工作产生足够重视,学生也会对该学科进行认真学习,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此外,教师和校方需要对其边缘性学科的地位进行扭转,并在制度层面对其进行规范和约束,使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及效率得到提升,并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师资力量及设备方面的不足也是学校及教师对信息技术学科缺乏重视的体现,针对这方面内容可以从增加资金投入及扩充师资力量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改进,使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得到解决。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将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到生活及日常工作中,初中学习为了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也开设了相关课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时,遇到了一定的问题,本文已经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希望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文中观点对自身工作中的不足进行改进,为社会培养出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及技能较为出色的人才。

作者:单宏 单位: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教学仪器电教站

参考文献:

[1]李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5(7):14-14.

[2]朱建立.认清信息技术教学问题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4(15):154-154.

[3]陈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初中科学高效实验课堂[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6):66-67.

第三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优化设计

在这个信息技术发展飞快的新时代,信息技术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初中教学中重要的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而言,怎样才能够更好地完善教学内容及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优化,是当下信息技术教师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递增,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少、教学方案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没有太大的提高。如何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率,应该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地优化设计,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率及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针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化设计进行分析,并提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优化设计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加强学生的信息素质,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从中获得一些综合知识,例如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信息之间的表达与交流等。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信息素质已经是每个现代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信息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一些教材,让学生自主选择教材,在学生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个信息技术综合素质应用的思想。随着课程改革,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也经历了改革,改革的好处是此教材不仅只有一些简单的基础技能,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的培养方面。所以,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完善整个信息技术教学,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贯穿,以此来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优化。例如在对于学生进行表格排版内容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排版工具(word、ppt)中的排版方式相结合,并创建相应的学习主题来为学生传授知识。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运用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将信息技术教材中的知识合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注重课堂的逻辑链接

在目前新课改后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目前的教学模式,教材内容也进一步提升。但是由于初中阶段在某些教学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工作中出现一些缺失,所以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工作往往要从头开始。这些缺失造成了教学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同时也使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要使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完美地链接,首先要对小学阶段的内容及初中阶段的内容进行进一步调整,使其能够完美融合,确保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逻辑链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侧重点的突出,避免教学内容缺乏逻辑性。例如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复制、粘贴”等内容都有详细的说明,那么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就可以简单略过,对于一些特殊的学习内容,可以重点提炼出来,让学生加以练习巩固。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使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掌握,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推动和完善课堂逻辑的衔接性。

三、将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信息技术是一门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优化信息技术教学。那么如何将两者完美结合,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的问题。初中生的年龄普遍偏小,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只会让他们失去学习兴趣,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一些生活中的新鲜元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文档的设计”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指导学习,然后指定一个相关内容的设计比赛,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对文档进行设计及调整,并且转换为电子版,让学生们评价出设计最好的作品,并给予奖励。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文档设计及处理的能力,还能在比赛的过程中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达到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

四、结束语

在这个信息技术发展飞快的时代,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进行优化设计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方位发展,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学优化设计的目的。

作者:王琮琮 单位:济南育英中学

第四篇:大数据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摘要】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逐渐脱离了工业化的形态而向大数据时展,各个国家都逐渐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技术的普及不仅使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也使教育事业不断与信息化的社会磨合。初中校园应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步伐,应用多样化的现代教育理念,促进初中生掌握先进的技术信息,本文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怎样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展开分析讨论,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初中教学;信息技术

21世纪用信息引领当代生活,无论是社会团体还是个人都需要熟练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网络化已经成为各大产业的代名词,与人们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网络电话、智能小区、网上银行等信息产业层出不穷,近几年特别呼吁建立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地球。这些都使人们看到:不掌握先进的信息技能,将难以立足信息社会。

1.大数据时代的特点

1.1数据快速增长

大数据时代最显著的特点无疑就是数据的飞速增长,以谷歌公司为代表,谷歌公司无时无刻都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其数据总量超过了24PB。24PB有多大呢?24PB相当于104.8万多个GB,与美国国家图书馆所有的纸质出版物的数据量相比,谷歌公司每天处理的数据量是它的上千倍。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增长量十分惊人。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安嫩伯格通信学院的马丁•希尔伯特曾经做了一项研究,该研究显示全球数据储存量在2007年就已经超过了300EB,把这个数据换算成GB就是3000亿个GB,所有的数据中有高达93%的数据为数字数据,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数据还将会持续增长。

1.2带动互联网与行业发展的融合

大数据时代带动互联网与行业发展的融合,各行各业都以此作为新的商机,借助其发展寻求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创新点,当然我们的教育行业也不例外,要知道大数据本身就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信息技术借助大数据的发展,可以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推动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2.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

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已经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信息技术成为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并且还在不断的更新,不断地发展进步。而当代的初中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民族发展的栋梁,所以必须要充分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基于此,教育部门一定要及时更新和补充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可以让学生与时俱进的了解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信息,培养自身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能力。但执行的结果却差强人意,很多初中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还是一成不变,不但没与科技发展接轨,更没有加强与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学的联系,无法提供给学生有用的资源,不利于教学的发展。

2.基于大数据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2.1形成信息化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一师多生,无法完成理想中的因材施教,更加无法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原有基础,做到逐一指导。在翻转课堂、MOOC课程以及微课堂的背景下,需要逐步优化教学观念,形成了一对一的人性化教学理念。通过“人机一对一”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精力集中,状态饱满。同时,通过学习信息化管理平台,师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表现出大数据时代下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2.2耐心辅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感

学生在上机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当然,问题的深浅度不一,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心里是比较敏感和脆弱的,一旦很难理解学习内容,就会失去兴趣和信心,反之,如果对学习内容得心应手,就会倍增信心,兴趣也就回来了。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就是要耐心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加以延伸,必要的时候要进行实际演示操作,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

2.3分层次教学

截止到现在,我们国家对于计算机的使用情况,已经处于普及状态,很多学生的家庭都有进行安装,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因为某种原因,没有接触过,这两种情况的出现,不利于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统一教学。基础扎实的学生会因为讲课进度慢和乏味,逐渐失去原有的兴趣,无基础的学生会因为跟不上课程进度而失去学习的信心。所以,开展教学的时候,需要采用分层次教学法。教授新内容之前,需要进行相应的测试,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按部就班的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的操作计算机;对于那些已经熟练掌握教材上所要求内容的学生,只要做好本节课的随堂练习,就可以安排一些课外延伸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4利用FLASH动画创作教学

以弹球自由落体运动的Flash动画制作为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学生早在运动规律教学中已经掌握了运动轨迹的相关知识,但当学生借助Flash软件亲手实现弹球自由落体运动的时候,部分学生仍不会运用基本的运动规律,将弹球自由落体运动的Flash动画制作简单地处理成小球匀速下落后停止运动。这不是Flash制作水平的问题,而是动画思维缺失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启发和引导,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假定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进行学校教育的教师团队,一定要深入分析了解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产物,认真总结存在的不足,从中吸取经验,做到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转化,尽可能运用好大数据技术,对学校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发扬教学的多元化理论,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李莉 单位: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

参考文献:

[1]靖天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常见的误区》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2]龙江华.大数据时代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6,10:54-56.

[3]邰雪莲.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改革[J].吉林教育,2015,26:32.

第五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微课程设计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逐步推进和实施,现代化教育大力倡导个性化学习,不过传统教学模式难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微课程作为新课改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共同作用下的产物,目前已广泛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也有所涉及和应用。笔者以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及应用为重点试论对象,并列出一系列恰当的教学举措。微课程即为针对教学活动中的某个知识点或某个环节,教师采用最短的时间进行讲述和剖析,主要是疑难问题和重难点。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设计和应用微课程,主要特色是“微”,教师能够从微处切入,不贪大求全,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讲清一个知识点、一个疑点、一个问题,这与信息技术的知识特点和教学需求相吻合,能够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一、针对核心知识点进行梳理讲授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设计和应用微课程的目的之一是对核心知识点进行梳理和讲授,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学习与理解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以及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和电脑操作技巧。所以,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使用微课程教学模式,对教材中那些较为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有效串联,尤其是对于部分知识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要格外重视。借此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网状学习模式,根据其中某一个线索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学习思路比较清晰,知识点也更加容易梳理,并且能够灵活调整个人学习态度。在这里以“轻松制作表格”教学为例,本单元主要包括两大知识点,即为“创建表格”和“表格与文字的整理与修饰”,教学重点是运用Excel工具掌握表格的组成,以及制作表格的操作步骤,并学会制作时间表与美化表格。作为一个新知识点,教师可组织学生来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针对上述重点部分,可应用微课程模式,将制作表格中需要用到的各项操作进行分别教学,包括:插入表格、输入文字、调整行高、列宽、合并单元格,以及对表格的边框、线条、底纹等进行美化等。这样能够将核心知识点变得简便,与整体任务相比,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还能够对各个知识点进行着重学习和研究,最终轻松掌握制作表格的步骤和技巧。

二、复习回顾上节所学的知识内容

信息技术知识具有紧密的连贯性,各个知识点之间息息相关,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信息容量相当大,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有的学生通常无法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此时,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尝试设计及应用微课程,将上节所学习的旧知识进行复习和回顾,以此调动学生对固有知识的印象和记忆,为新课程的教学奠定坚实基础。教师在运用微课程展开教学时可营造情境,运用课堂前5分钟左右的时间点燃学生学习新信息技术指导的热情,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比如,在进行“设置图片格式”教学时,由于学生刚刚学习过“插入图片”和“图片的加工”知识内容,教师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先抽出5分钟时间,利用微课程模式帮助他们复习已经学习的知识点,将之前相关的知识以微课程模式展示出来,学生通过固有知识的回忆,教师可以十分自然的引出新课程,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动力与兴趣。接着,教师可让学生打开上节课上自己设计和制作的电子贺卡,明确学习任务:和教材中生日贺卡的效果图相比,你们的电子贺卡还需要做哪些加工?要求他们自主回答,并补充答案。利用微课程进行新课导入,不仅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就知识,还能够使其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为他们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工作,实现高效学习。

三、课后利用微课程进行积极互动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课后巩固和上机操作相当重要,教师可使用微课程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不仅可实现同步交流,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实时学习,还能够实现异步互动。由于微课程用时较短,这样的教学活动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十分自由灵活,能够合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同时,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后利用微课程进行积极互动时,可让学生在上机操作中遇到困难时,可通过微课程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例如,在讲授“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时,本节课的知识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学会建立和保存PowerPoint演示文稿,掌握添加幻灯片、在幻灯片插入图片、文本框、声音、艺术字等对象的方法等基本操作;能力目标是:通过自学培养他们对信息搜集、选择、整合信息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学习、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合作与探究能力。当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将各个知识重点和操作步骤制作成微课程,并分享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积极互动。如此,学生在上机操作环节能够按照微课程的指示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和快捷的操作技巧,而且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得以不断锻炼和强化。

四、总结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设计及应用微课程,是一个值得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可从梳理讲授核心知识点、复习回顾旧内容和课后积极互动等不同角度着手,灵活展开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作者:赵丽红 单位:辽宁省阜新市第四中学

第六篇:初中支架式信息技术教学

摘要:

从教师“教”的角度、学生“学”的角度、最近发展区的角度3个维度着重分析了搭建学习支架的原则。结合初中信息技术的学科特征以及实际的教学情况,分别从支架的宏观与微观层次、支架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和支架的表现形式3个不同的角度,对初中信息技术的学习支架进行划分,形成适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支架类型体系。

关键词:

学习支架;学习支架类型;学习支架搭建

1引言

与其他学科相比,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体验。根据学科特点,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同时充分发挥其在学生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将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支架式教学受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启发,受到国外众多教育研究者的重视。近年来,有关支架式教学策略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国内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信息技术教学领域,应用支架式教学思想指导教学的案例也应运而生。支架式教学所体现的教学思想,强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搭建合理的、可以不断向上攀升的“支架”,以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应用支架式教学的关键之一是为学生搭建适合的学习支架,以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离开学习支架,一味强调真实情境的学习是不现实、低效率的。只有搭建合理的学习支架,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体悟与理解。结合初中信息技术的学科特征以及实际的教学情况,从教师“教”的角度、学生“学”的角度、最近发展区的角度着重分析搭建适彻的学习支架的原则;从支架的宏观与微观层次、支架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支架的表现形式3个不同的维度,对初中信息技术的学习支架进行分类,形成适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学习支架体系。

2搭建学习支架的原则

搭建合理的支架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从教师“教”的角度、学生“学”的角度、最近发展区的角度分析搭建学习支架的基本原则。

2.1从教师“教”的角度分析

如何才能成功、有效地教学,无疑是教师们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的教学观对该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布鲁纳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有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学习者首先乐于尝试;二是教学者需要提供一个支架。由此可见,搭建合理的支架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实际上,这种支架会对学生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具体而言,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搭建的支架应该是带动学生认知发展的,是一种由外向内的学习帮助或支持。这种帮助或支持,是针对学生无法应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所提供的,而不是对学生既有知识的复习或重复。搭建支架的目的是逐步引导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直接将解决方法告诉学生。然而,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观察发现,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支架往往不能对学生的发展真正起到引导作用,表现为提供的支架过多、支架程度过低、提供支架的时机不恰当等。

2.2从学生“学”的角度分析

搭建学习支架的虽然是教师,然而搭建支架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学习支架的搭建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这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现。致力于最近发展区探索的研究者强调,利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来引导学生学习,才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学习支架的搭建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当前知识水平。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同时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喜欢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当他们无法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时,便需要教师适当、适时引导,并且乐于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尽自己的最大可能去探究、去思考,进而解决问题;他们不愿意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进行简单复制。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教师搭建支架的目的(协助学习者有效解决学习问题,但并非直接告诉解决方法)达成了一致性。同时,也为支架式教学得以实施提供了基础保障。

2.3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分析

搭建学习支架的依据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换言之,学习支架应该落到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支架式教学之前,预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仅仅是教师在教学之初的一种预设,原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所能够达到的潜在知识水平是不能提前预知的;学生潜在知识水平和现有知识水平之间的差距(即最近发展区)是不能提前确定的。因此,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是教师通过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等,在教学之初的一种预设。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不断变化的,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所搭建的学习支架就应该随着课堂的动态生成而调整。根据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可能需要提高学习支架的支架程度,或降低学习支架的支架程度;也可能需要删减某些学习支架,或增加某些学习支架。因此,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角度分析,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支架是随课堂的动态生成而变化的。

2.4搭建学习支架的原则

实施支架式教学的关键是搭建对学生有帮助的支架,而搭建支架的重要原则就是让支架能够起到适当、适时、适量的支撑作用。根据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对于如何搭建这些支架,总结归纳出以下原则。①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应该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但不能是无限制的高,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②教师提供学习支架应该从支持最低的程度开始,若较低的学习支架不能帮助学生完成当前学习任务,教师再逐步增加学习支架的支持程度,支持的多少与当前学习任务的难度成正比。③学习支架的支持程度体现减退性,即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逐步降低学习支架的支持程度。学习支架以学生的知识内化为目标,逐渐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当前任务。④教师在教学之初预设的学习支架,要随着课堂的动态生成以及学生知识水平的变化进行调整。

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支架分类

关于学习支架的分类方式,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因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及研究视角,对学习支架的划分依据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好地指导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笔者在这些学习支架划分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初中信息技术的学科特征以及实际的教学情况,分别从支架的宏观与微观层次、支架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支架的表现形式3个不同的角度,对初中信息技术的学习支架进行划分。

3.1依支架的宏观与微观层次划分

学习支架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穿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由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区域,而是随着教学的进行不断变化的,因此,教师所搭建的学习支架也是需要不断地调整。将学习支架按照宏观与微观进行分类,其中,按照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预先设计的学习支架,是有计划的,属于宏观的学习支架;相对应地,根据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和学生互动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的支持和帮助,属于微观的学习支架。宏观的计划性支架是微观的互动性支架实现的基础和前提,为微观支架的实现指明了大方向;而微观的支架是对宏观支架的完善和补充。如果没有宏观支架,微观支架是偶然的,无依据的;而如果没有微观支架,支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每一个跨层以及手对手向上的趋势都用来表示支架的内含,但两者又有不同,它们分别代表支架的宏观和微观层面。

3.2依支架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划分

根据支架对学生认知过程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的不同,将学习支架分为间接影响学生认知的支架类型和直接影响学生认知的支架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支架程度逐步增加的支架类型体系。

3.2.1间接影响学生认知的支架类型

这类支架不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过程与认知方法,主要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引起学生对当前任务的注意等。

(1)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支架

初中生受自我情绪的影响较大,对于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往往表现出极高的创作热情,注意力也更为集中;相反,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知识,则会表现出不专心、不理会等消极情绪,以至于影响他们完成当前学习任务的程度。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搭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支架,以此提升学生对当前学习任务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将学习能力更好地发挥出来。此类支架可采用的表现形式包括图表、范例等。

(2)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的支架

学生无法完成当前学习任务,有时是因为缺乏足够的信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笔者时常会发现,很多学生虽然有能力完成任务,但迟迟不敢动手操作,常表现为在动手操作前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否则会表现得缩手缩脚,担心自己的操作出现错误。这种情况显然不是因为学生缺乏能力,而是缺乏自信造成的。为此,教师可以先提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的支架,在情感上对学生予以支持,而非直接介入学生的认知过程。可采用的支架表现形式为赞扬和鼓励。

(3)提醒学生注意的支架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性格等方面的原因,时常会出现分析问题不够全面、做事草率、急躁的情绪等问题。例如,在教师提出学习任务时,学生普遍会不假思索便动手去做,而没有想清楚任务的要点,以至于无法正确完成学习任务。此时,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支架应该是提醒学生不要急于操作,而是想清楚完成当前学习任务需要什么技术手段?哪些地方容易出错?教师这些适时的提醒,能够引起学生对当前学习任务的注意。可以通过教师提问或复述当前的学习任务以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当前学习任务等方式。

3.2.2直接影响学生认知过程的支架类型

与间接影响学生的支架类型相比,这类支架的支架程度就要大一些。这类支架往往用来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的目标。

(1)向学生解释当前学习任务的支架

在教师提出学习任务之后,学生有时候会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学习任务的要点和意图而出现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况。此时,教师就有必要针对该学习任务做进一步解释,以帮助学生明确当前的学习任务所考察的知识点。可采用的支架表现形式:描述、提问等。

(2)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的支架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对于超出学生已有知识范围的部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将这种已有的知识迁移到当前的任务中,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力量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可采取的支架表现形式:提问等。

(3)向学生提供解决策略的支架

当学生无法利用已有知识完成当前任务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支架程度更高的支架,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种方法和策略不仅能够使学生完成当前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和策略,最终独立解决这一类问题。为此,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建议,也可以是针对问题的操作指导。可采用的支架表现形式为建议、向导等。

(4)向学生示范解决过程的支架

如果教师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之后,学生仍然不能利用该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就应该给学生提供支架程度更高的支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式为演示操作过程。这种演示可以是教师演示给学生,也可以是部分已经完成任务的学生为其他学生做出示范。支架表现形式:示范、演示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无法完成当前任务时,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支架,首先应该从支架程度最低的支架开始,根据学生的反应,逐步增加支架程度,直到学生能够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可能需要提供支架程度不同的支架,对于同一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教师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提供支架程度不同的支架。此外,以上这几类支架若都不能帮助学生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教师就需要思考当前的学习任务对于学生来讲是否过于复杂,以至于超出了学生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这便需要教师调整当前学习任务的难度,以便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完成该学习任务,达到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

3.3依支架的表现形式划分

(1)范例支架

范例是符合学习目标要求、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学习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往往包括了过程性学习中最重要的探究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启发、引导和示范的作用。范例支架常用于课堂教学之初对学生的引领,如在学习使用FrontPage制作网站这一章内容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制作精良的网站案例,这些范例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网站的形式,明确这一章节的学习内容,还可以对学生在自主创作阶段构思网站主题、规划网站结构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范例支架也可以用在任务布置和评价环节。教师在布置探究任务时,为学生提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成果。如在布置以环保为主题的电子小报设计时,为学生提供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对电子小报的陌生感。在课堂评价时,适时地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可以是优秀的也可以是出现问题的),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作品的评价标准和改进方向。范例支架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半成品,如教师在讲解Flash引导线时,为了降低难度而给学生提供一些半成品文件,让学生在该文件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的创作从而降低任务的难度。

(2)问题支架

问题支架是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较为常用的支架类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适时的提问,可以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教师递进式的问题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分解任务要点、化解知识难点,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当前学习任务。如在讲解Flash的遮罩动画这一章节时,为了让学生明确遮罩动画的形成原理,教师可以通过逐层提问引导学生去分析:观察到的动画效果如何?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动画效果?形成这样的动画效果的动画原理是什么?教师通过由浅入深的提问,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动画成因,理解遮罩动画的动画原理。

(3)建议支架

当设问语句改成陈述语句时,“问题”支架就成为了“建议”支架。与“问题”支架的启发性相比,“建议”支架的表现方式更为直接。当学生在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提出恰当的建议,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或不应该怎么做。如在学习Excel的分类汇总时,对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学生提出建议,先对要分类的字段进行排序,然后再进行分类汇总。学习在网页中插入图片时建议学生尽量不要对图片使用绝对路径,以免在文件改变位置时产生图片不能正常显示的问题。类似这些点拨式的建议支架是对学生操作过程中所遇到困难的一种引领,可以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实践。

(4)向导支架

向导支架,又可以称之为操作指南支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通常针对某一个学习主题,将问题、建议、操作步骤等片段性学习支架进行汇总和集合,以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如在学习使用Excel制作图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将制作图表这一操作过程的关键步骤采用截图和文字说明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向导的指引下,自主探究Excel图表的制作。

(5)表格支架

表格通常是使用二维表格的形式对信息进行整理,或是教师为学生进行整理分析信息时提供框架。如在让学生学习“信息”这一概念时,使用表格让学生对所接触到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学生更容易理解信息、感受信息。

(6)图表支架

图表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描述,尤其适合支持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如解释、分析、综合、评价等。其中,概念图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图表之一,适合于展示概念、要素、实例之间的相互关系,便于学生扩展思路和想法;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理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等。如在讲授计算机系统组成时,使用概念图帮助学生理清计算机的软/硬件及其关系。

(7)动画支架

动画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用的支架类型,通过动画可以让展示效果更直观、更形象。如在让学生理解PPT超链接交互思想的过程中,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交互的实现过程,使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更为容易。

(8)素材支架

素材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经常使用的另一类支架类型,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品,降低学生制作难度。如在制作电子报刊的过程中,教师通常会为学生提供素材,如背景、Logo等。

(9)示范支架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示范支架,可以是教师对当前任务的具体操作过程。如在Excel图表制作的学习中,教师演示图表制作的步骤,并对每一步进行解释,使学生能够模仿教师的操作,跟随教师一起掌握Excel图表的制作。此外,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水平差异,部分学生可能事先掌握了当前的学习内容。那么,请已经掌握知识的学生对还没有掌握知识的学生进行示范操作,也属于示范支架,教师让这些事先掌握知识的学生进行演示,不仅能够对其他学生有所启发,对这些学生自身来讲也是一种肯定和鼓励。

(10)其他支架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还有一些不便于分类的支架,如解释、合作、鼓励等,将这些支架划分为其他支架。

4结束语

学习支架看似具体,在教学上却是一个无形的支架,因为学习支架本身是随课堂教学动态变化的。搭建真正对学生有帮助的支架是支架式教学实施的关键,设计恰当的学习支架却是较为复杂的过程。因此,学习支架能否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支架的理解和实践。支架式教学的实践过程并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一次课堂实践所能呈现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摸索、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需要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准确评估学生、灵活掌控课堂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发现、捕捉、搭建真正有益于学生学习的支架。

作者:刘宁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西城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18-21.

[3]裴淼.从社会文化学视角探析课堂师生互动中的鹰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6):31-35.

[4]赵南,徐利新.对教师支架类型体系的理论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5(7):23-25.

[5]杜军.“支架式”教学应重视“脚手架”的搭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4):51-53.

第七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微课实施

[摘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也得到显著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基础阶段,能否打造高效课堂,顺利实现教育目标,就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现结合教学实际,从课前导入、课中引导和课后反思三方面入手,探讨微课框架下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策略,以期为广大同仁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微课;初中信息技术;实施对策

就现状来讲,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但微课的合理应用可以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进而激发课堂活力,优化教学结构,全面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微课凭借短小精悍的优势,已经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广泛普及,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本文通过对微课框架下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研究,详细探讨了微课教学的具体实践路径,对深化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前导入,激发兴趣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知识学习相对枯燥,学生难免会出现腻烦厌学等负面心理,再加上个别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的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课时也相对较少,这些都制约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不利于实现初中生的全面发展。若是将微课教学模式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前导入环节,用视频的形式引入相关知识点,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例如,在进行“图片处理的基本方法”教学导入时,笔者将PS处理图片的过程录制成一个微视频,将教学内容系统地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对微视频的观看详细了解图片处理的具体流程、图文影音等媒介形式的综合应用,可以让教学情境更加形象生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在初中信息技术新课教学中使用微课导入,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当学生对学习任务无从下手时,利用视频播放,将制作效果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让他们对最终目标形成明确认知,这比以往单纯的语言或图文讲解更加直观,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中引导,提高效率

微课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完全打破了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局面,倡导以学生为本,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所以,教师要充分扮演好课堂引导者的角色,通过精心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基础上,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进行“WPS表格”教学时,对于“最大值,最小值函数”这一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可利用相关内容的微课,引导学生对“何时使用最大值函数最合适”“何时使用最小值最有利”等问题进行自主讨论,然后将知识重难点以微课的形式加以呈现。微课框架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可以这样展开,对于课堂所学的新知识,教师可先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点拨,然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学习,自主探究和解决相关问题。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此时教师也要合理利用微课帮助他们解惑答疑,提高学习效率。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和课堂结构,能够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加深对知识重难点的理解掌握,为学生的拓展性的学习和训练创造更多时间,巩固并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可以说,充分发挥微课在课中引导的作用,不仅能够优化课堂结构,而且能够全面提高学习效率。

三、课后反思,拓展强化

微课在课后环节的合理应用,不仅能够帮助促进知识内化生成,而且能够实现拓展迁移应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在课后反思中应用微课,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制作一些拓展提升的微课,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自由选择。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而且能够对拓展任务展开深入的探究学习,以达到拓展思维视野和学习空间的目的,为优等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舞台,有效解决传统课堂因课时有限而无法充分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例如,在进行图像处理综合运用教学时,笔者设计了图片合成综合练习,最基本的任务是将不同的图片PS成一张艺术照。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学习差异,对于部分优等生来讲,教师要学会利用拓展提升性的练习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笔者在高校教材中选择了几个练习,然后结合相应的难点制作成微课用来进行学生拓展性的学习,当然,这些练习是学生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由选择的。如此一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和发挥,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上促进了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教师要充分发挥微课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优势与作用,充分激发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模式和课堂结构。在巩固完善学生知识系统的同时,实现思维拓展与强化,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达成教与学的共同进步。

作者:商瑜 单位:江苏靖江市马桥初级中学

第八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形成性评价

[摘要]

形成性评价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一种过程性评价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能正确反馈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又能为教师教学提供辅助的帮助,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步提高。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形成性评价;应用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性作用,是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美国教育学家斯克里文强调,评价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评价教学大纲的目标和要求是否达到,而且在于评价目标本身是否有价值,即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基于教育教学活动运行过程,为确保活动质量而不断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所进行的发展性评价。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正确使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有助于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主动参与实践体验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不断调整学习策略;有助于激励学生强化交流意识,发现不足和体验成功。

一、引入竞争机制,树立学习信心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如何调控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可以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表现,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初中学生好面子、争强好胜,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将学生自然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在组与组之间开展比赛活动。如在教学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有效获取信息》时,课前布置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首先进行组内讨论,运用问题抢答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再如在《计算机安全与防护》一节中,为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计算机网络,学会自觉遵守信息社会中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让学生自由加入正方、反方,进行“计算机网络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论环节。在分组比赛活动中采用量化积分,对于积分最高的组用赞赏的方式进行鼓励性评价,教师在活动结束后要进行适当的点评,及时纠正活动中的错误认识和想法。

二、优化评价细则,培养协作精神

信息技术的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与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里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与同伴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问题的解决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可见,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小组互助、协作和评价。在分组学习中,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预先明确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细则,根据评价细则进行自评与互评。合作学习、协作评价为任务学习的延伸和扩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创设了多样的情景,又让学生在开放、有创意的活动与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及弥补自己的不足。

三、展示优秀作品,挖掘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学生作品是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应用而形成的作业。其包括电脑小报、Power-Point演示文稿、网页、Flash动画等。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然会呈现不同水准的作品。即使质量相差无几的作品,也经历着不一样的诞生过程,包括设想、甄选方案、制订策略、整理资料、实施操作等环节,在各个环节上都体现着学生的差异。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口述自己作品的主题及创作思想,对发现的个性问题,用鼓励性的语言赞赏亮点。在软硬件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可建立学生作品展评平台,要求优秀作品创作者写好创作主题和思想,自由上传到该平台上进行展示,教师对优秀作品要进行网上点评。依托优秀作品,既对作者的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又鞭策和激发其他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四、借助成长记录,感受成功历程

1.成长记录袋评价

成长记录袋对学习过程、单元学习、学期等阶段进行评价,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学生学习态度、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写出针对性评语,鼓励学生继续发扬优点,指出学生还需继续努力的地方,确保不伤害学生的自尊,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电子档案评价

网络的飞速发展正在不知不觉改变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态,中国悄然步入微时代,传统的纸质记录袋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因此可用博客、QQ空间、微博等平台让学生按类别添加日志记载自己的成长经历,如作业、学习心得、网文摘录甚至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学期末教师从版面设计、日志内容、问题讨论、个性特色、点击率等方面,开展校园十佳平台评比活动。这种评价手段既能够体现教师教学的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的结合,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发展迅速的课程,以独特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适当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不断完善评价细则,将有利于培养智能型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作者:夏小飞 单位:江苏泰州市姜堰区白米初级中学

第九篇:初中网络安全技术信息技术教学

摘要:

本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网络安全技术教学工作展开分析,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提高初中生群体对网络安全的正确认识程度,促进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网络安全

引言

在现代化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从根本上落实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思想,同时更要从网络安全技术的角度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通过构建网络安全预警机制,立足于真切的网络安全管理技术上。

一、加强网络安全技术教学的必要性

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层面而言,计算机网络安全就好比一个对互联网建立起来的安全屏障,通过安全技术与网络安全环境为互联网使用者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中,网络安全技术教学作为其中一个必备环节,是开展相关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只有建立在网络安全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信息技术才具备经济效用、社会效用与教育效用。当前我国全面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增加对网络信息系统管理的重视程度,在规范的指标下完成互联网运作是当前整顿互联网平台安全环境的重要内容。而立足于网络安全技术教育工作,是开展社会性、全民性互联网安全健康教育的基础环节,不仅对网络行业的良好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更是对初中生群体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因此,针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而言,教师需要全方位讲解网络安全技术,这样才能够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健康顺利地发展。

二、网络安全存在的威胁

1.黑客私自侵入其他计算机

当前很多精通于网络程序和高端解密技术的专业人员,没有从正规途径进入相关网络程序和通道,而是通过采取“私自入侵”的方式进入到其他互联网系统和网络终端中,这种人群被称作“网络黑客”。黑客作为互联网防火墙重点抵御的对象,充分体现了网络黑客对互联网安全带来的极大威胁性和挑战性。从黑客入侵他人计算机的情况来看,假设学生在没有安装安全软件的计算机中登录了带有个人私密信息和密码的软件和相关程序,则很有可能为黑客的入侵提供了“温室”,对个人信息的安全程度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2.网络中传播的非法信息

当前很多网络使用者滥用网络资源,例如:上传与下载非法网络资源,同时还有用户持续使用网络超过24个小时。这样很容易耗费网络资源流量,占用网络宽带,从而影响到其他用户。

3.恶意攻击互联网网站

由于网络世界的缤纷复杂,很多怀有“侵略”和“攻击”思想的不法分子,会为了自身利益而主动并恶意攻击互联网网站,从而盗取和偷窃网络虚拟环境下的私密信息以及他人的财产。此外,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硬件也很容易在资源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造成损坏,比如网络硬盘进水、冲撞等。可以说不论是网络硬件被破坏还是网络虚拟信息被窃取等行为,都是构成了恶意侵犯他人个人隐私的行为。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网络安全技术教学方案

1.设置安全的网络系统服务平台与管理规则

初中校园的网络管理人员务必重视校园内部网络安全系统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通过利用网络安全服务平台的引导性与开放性特点,让更多的初中生以及家长都能够正确认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与积极性。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不良网络信息,通知作为网络使用者的学生群体,并且让初中生了解其中的安全隐患,加强针对性防范措施。教师在通知学生之后,要通过利用“下载补丁”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自主利用电脑软件修补网络漏洞,让初中生形成主动修复网络的安全意识。并且,教师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正确关闭的流程下关闭使用过的网络软件和相关程序,同时要做好数据的安全存储与备份工作,这样通过建立起良好且完善的数据库系统,为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奠定良好的信息基础。

2.加强网络安全技术保障

网络安全技术又可分为身份认证、防火墙、病毒防护及加密技术等众多类型,每种技术都有其自身的功能与效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网络实际运行情况对该技术加以选择,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知并掌握不同形式与类型的网络安全技术。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下,学生应该重视并深入关注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这样在自己浏览互联网或者应用网络软件的同时,能够自主应用网络安全技术来维护自己的网络安全,懂得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的互联网环境。与此同时,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时,应该立足于技术,充分发挥网络安全技术的保障性作用,为学生积极介绍和讲解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网络安全技术,让学生灵活掌握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方法与应用途径。这样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利用技术的力量来构建高密度、完善且健全的网络安全保障,从而有效抵挡外来危害因素的入侵,为初中师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安全环境。教师也可以多多举办网络安全技术的互动课堂,为学生高校旅程讲解和介绍各种各样的网络安全技术,让初中生明确不同网络安全技术的优势和使用方法,从而维护每个学生在上网期间的安全性。

3.大力开展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初中生的必备课程,教师不仅要做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更要重视网络安全教育工作。通过信息技术的教学,积极培育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要学生从根本上明确网络安全的基本准则与具体做法,同时更要清楚网络安全威胁的具体因素,熟知网络系统被入侵、被破坏的危险性与危害性。基于此,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加入网络安全教学环节,从网络安全技术的角度来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的网络安全技术,以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思想。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技术操作理念,结合安全隐患管理与预警行为,为全面打造高安全性、高科学性与高现代性的初中生信息技术学习教学体系做出努力。

4.完善网络安全系统设计教学

完善网络系统设计为确保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为此需要构建网站访问认证模块,有效监管访问网络的用户,此举还可限制登录用户使用时间段,设置非法登录阻断程序。这样就对用户不法登录形成了进一步的制约,不断检测操作软件,防范系统漏洞,将不必要的错误扼杀于摇篮中,让操作系统数据信息保存功能得到维持。同时,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提高对网络安全系统的认知能力,从主观方面出发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网络安全技术,使得网络安全又上了一把安全锁。

结语

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网络安全技术教学工作展开分析,围绕构建系统化与科学化的初中网络安全技术教育课堂,对网络安全隐患管理与预警机制进行详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网络安全技术,从而为初中生学习网络信息技术提供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为网络安全隐患的防范与网络安全管理奠定基础。

作者:彭燕文 单位:寻乌县菖蒲中小学

[参考文献]

[1]王世伟.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02:72-84.

[2]王继业,孟坤,曹军威,程志华,高灵超,林闯.能源互联网信息技术研究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5,05:1109-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