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探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探究

摘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职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争优创先、凝神聚力。然而我国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新时代的发展诉求,需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目标,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新的健康教育模式。以此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推进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改进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举措;是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职业人才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要通过大量实践与探索,应用科学有效的举措和方法,形成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或形成媒体平台、咨询平台、教学平台相互融合的心理教育机制,能够为高职院校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提供抓手和助力。然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与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心理与生理的发展特点、规律,应用相应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生成长及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根据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诉求,使职业教育更加全面、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自我修养指导、人格培养、人际指导、情感教育、心理辅导及智能训练等方式,增强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二是心理行为矫正。心理行为矫正是针对少数或部分拥有行为、心理问题的学生,所开展的咨询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厌学、恐惧症、注意力分散、学习困难、考试焦虑等适应力培养。忧虑、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调节,胆怯、打架、多动等行为矫正,失眠、神经衰弱等身心疾患治疗。而在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层面上,高职院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其中健康人格主要指能够推动学生健康、全面及和谐地发展的人格,能够与社会环境有机地融合起来,并为其他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而拥有健康人格的学生具备身心平衡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及行为调节等能力,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在职业教育层面,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拥有实践能力、理论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还需要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思想素养及心理品格,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能自觉投入到社会经济的建设中,进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与目标可见,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从维护学生健康的心理品格与纠正学生错误的心理问题出发,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而健康人格是高职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提升职业能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在素质教育中拥有难以替代的功能和作用。由于在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心理危机干预及预防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诉求,从而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通过教师及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努力,应用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适应学生的诉求。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却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在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普遍以专职教师为主,忽视兼职教师的作用,缺乏相应的培训和督导机制,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难以获得咨询水平、疏导能力等层面的提升。而在兼职教师的层面上,高职院校并没有聘用精神专科医院的医师作为兼职教师,致使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其次是高职院校并没有充分调动并激发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之间难以形成相互干预、相互调整、相互疏导的良好格局。此外,缺乏对学生队伍建设的重视,还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及压力全部集中在心理教师的身上,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二)工作平台建设方面

平台建设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媒介和抓手。但在信息化背景下,心理教师仍然是通过学生主动咨询的方式,开展“心理问题纠正”工作。而在日常的群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教师则以制定教学内容、开设必修或选修课程的方式,传授相应的心理知识,难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致使高职心理健康工作不够全面、不够完善。究其原因在于工作平台较少,没有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优势,拓展心理辅导、心理干预及开展心理预防工作。此外,在新形势下计算机网络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与行为规范带来了深刻影响,使传统的工作平台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譬如当学生出现某种心理问题或疾病后,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寻找相应的调节方式与疏导方法,而不需要去心理教师办公室寻求帮助或答案。所以在工作平台建设的层面上,必须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将互联网技术与工作平台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高职院校忽视工作平台的信息化建设,不仅难以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渠道,也难以推动心理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干预系统和机制方面

根据实践调查及相关数据资料能够发现,我国高职院校在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上,缺乏相应的处理系统和防御机制,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局限在心理品质维护及心理问题纠正的层面上,不利于高职学生的健康发展与全面成长。由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宗旨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本领。然而一些学生却存在着诸多的心理危机,如焦虑、恐惧、抑郁等。需要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方式,为学生更好地预防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困难和压力提供支持和条件。但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缺乏对干预体系的重视,致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高,难以延伸心理教育的范畴,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此外,由于缺乏心理干预系统,还将导致学校各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譬如一些心理教师难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难以判断该类问题的严重程度。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构建

高职院校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的过程中,既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特征及诉求,还需要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征及特点,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心理素质教育成为推动学生职业发展的抓手和关键。简而言之,就是在综合分析高职学生现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思考高职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心理危机,通过心理维护与干预等形式,解决并预防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首先是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采用聘用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教师队伍。在专业教师选拔与培养上,高职院校应选择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较强信息化能力的青年教师。并在教师培训的阶段,制定动态的教师培训机制与督导体系。结合学生实际、教学特征及时代特点,提升教师的心理干预能力与咨询水平。在兼职教师选拔与聘用上,则需要选择精神科医院的医师或相关专业的从业者,鼓励其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引导并帮助专职教师,使专职教师应用最先进的辅导方法或及技术,提高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品质。其次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高职院校需要充分调动并激发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群体自我调整、自我疏导及相互教育的功能。并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帮扶社团及心理干预小组等组织机构,通过科学管理、定期培训等方式,提升学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咨询活动的水平。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需要构建相应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提升学生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

(二)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工作平台

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心理教育平台、咨询平台、媒体平台,能够切实拓展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维度,提升教育质量,彰显心理干预优势,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需要从以下方面出发:首先,心理教育平台建设。高职院校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彰显课程教育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必须将心理课程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及方法。此外,在教育平台构建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需要丰富心理教育平台的内容,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开设心理情景剧、心理测评及知识讲座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心理教育平台的建设质量。其次,心理咨询平台建设。高职院校应构建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的心理咨询平台,并确保网络咨询平台拥有较强的匿名性和安全性,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及信息分析技术对学生咨询的心理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借助共享机制,呈现到其他院校面前,通过网络交流的方式,制定出科学的群体辅导方案,使咨询平台与心理教育平台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在咨询平台的搭建过程中,高职院校还需要制定学生数据库机制,帮助心理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疏导动态。最后是媒体平台。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宣传手册、电视媒体、校园广播、自媒体、新媒体及心理报刊等方式,向学生传播和宣传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心理疾病预防及疏导方法。

(三)构建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和预防系统

高职院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探究高职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危机及心理健康问题,并结合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干预或预防策略。首先,高职院校应通过社会调研与校园调查的方式,确定学生群体可能存在或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根据心理危机状况,明确相应的心理干预或预防目标,并以此作为心理危机干预、预防系统的构建抓手。其次,由于心理危机干预和预防系统主要包括善后、转介、处理、监控、发现等内容,所以需要高职院校充分发挥二级院校、班级委员、宿舍长、心理教师、辅导员及学生社团的力量,并形成以宿舍、社团、班级、二级院校、学校为主体的心理干预体系。在该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确定该体系所对应的心理危机类型,应以学生当前所存在的心理危机为抓手,通过群体沟通与交流的方式,预防该类危机的出现和发生。最后,职业心理危机。高职院校在明确学生可能存在的职业心理危机的基础上,应构建出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学生自我教育等干预机制,并结合宿舍、社团、班级、二级学院、学校等心理干预系统,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预防心理疾病、心理危机的质量,进而确定相应的干预方法及干预体系

四、结语

高职院校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诉求,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心理品质及预防心理疾病的能力。对此高职院校应根据传统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从队伍建设、平台搭建、系统建设等角度出发,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以此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肖晶星.高职院校“三全育人”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实践[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1):27-30.

[2]戴妍妍.高职扩招背景下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20(12):89-92.

[3]韦希.给心灵一片万里晴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纪实[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9):88-89.

作者:张佳楠 单位: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