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都存在因家庭条件相对贫困带来的自卑感、人际交往障碍、就业矛盾心理等问题。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强化队伍建设、完善管理机构、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三方面探索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路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基于整个社会矛盾的发展现状来提出的,这当然也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新使命,国家社会发展对其有新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学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心理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与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关注和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增强服务社会和民族地区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少数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新环境、增强新本领。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于偏远地区,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进入大学后,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进而产生心理问题。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疏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和情绪,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扫除影响其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障碍,促进其愉悦学习、增强本领。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民族地区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承担着家庭以及民族地区的期望,是民族地区事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基础。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健康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对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存在自卑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比内地城市,少数民族地区还是有很大落差。而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来自农村,基本上都是举全家之力供一个大学生读书。虽然现在有各种助学贷款可以帮助困难学生,但这些困难生的心理依然受到影响。面对大学同学之间的贫富差距,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会产生自卑感,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焦虑、抑郁等问题的产生。他们既渴望融入集体,又担心别人看不起,这种矛盾心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同学的交往,不利于校园友谊的建立和维持。

2.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文化背景差异、语言沟通不畅等原因,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圈子小,局限在同校的本民族或者其他高校的本区域、本民族的少数民族同学中,而与其他同学较疏远。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融入其他民族同学的圈子,对于集体活动持消极态度,回避与其他民族同学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各个民族同学之间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容易导致相互的不理解、误解,甚至发展为矛盾和冲突,导致厌恶人际交往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3.存在就业矛盾心理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通常表现出就业地域的局限性,由此引起就业矛盾心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以及家庭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成本越来越高,许多家庭希望高投入带来高回报,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也深受影响。这体现在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希望子女回家乡就业,进入社会地位高或收入高的岗位和行业。一方面,在公职岗位趋热、就业竞争激烈的现实环境下,家庭的就业期望过高会增加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与就业的难度。另一方面,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反对子女到基层或者外省工作,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了择业与就业难度,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困难。

(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视度有待提高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就业求职、人际关系处理等众多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基本每个高校都有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室)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咨询、心理干预治疗,但心理咨询中心的资源有限,需要班主任、辅导员等各方力量共同努力。目前,各高校主要是由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辅导员来做这些工作,并未成为高校全体教师的职责。这主要是高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意识不够强。另外,班主任、辅导员等忙于应付日常行政管理工作,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只有等到问题出现时才意识到严重性。虽然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很重视,能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但对其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度有待提高。

2.心理咨询等机构有待完善

心理咨询是干预心理问题的直接手段,能够有效持续跟进,及时了解心理变化,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当前,各个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基本上能够满足解决大学生的相关心理问题的需要;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有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的高校不多,大多数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专业水平不够、力量薄弱,不能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的变化导致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也不断变化。高校心理咨询等相关工作部门要与时俱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提升队伍的综合能力素质和专业水平,进而解决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的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大学生排忧解难。

3.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心理健康咨询教师以及辅导员共同承担。思政教师主要通过思政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咨询教师主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心理健康治疗等进行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干预,而辅导员、班主任则是通过谈心谈话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大多数情况下各自为政,不能形成无缝衔接。高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形成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问题预警机制,建立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各部门协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路径

(一)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教育实效性

师资队伍是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强化队伍建设主要是确保队伍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升,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切实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高校要引入足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提高心理咨询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壮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有效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人员的专业化培训。不仅要提高其普适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而且要进一步提升关于少数民族文化背景及其身心特点的培训,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二)完善管理机构,进一步巩固教育合力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自身、学校工作、社会发展、民族团结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各高校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教育机制,进一步巩固教育合力。一方面要建立责任制度,通过建立责任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解决心理问题过程中的责任,提升责任意识,形成教育合力。另一方面,建立日常管理机制。对相关工作人进行规范管理,明确其工作任务,各司其职,发挥实效,协调推进。

(三)以网络为依托,搭建心理健康教育新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也善于且乐于运用网络来获取各类信息。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应该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网络心理教育平台和心理咨询平台;利用新媒体、新通讯技术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询活动,打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的时空限制,形成线下线下相结合、优势互补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网络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需要对其加以正确引导。高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搭建新平台,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主动迎合大学生的现实需要,不断增强新平台的吸引力,有效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四、结语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作为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成才,将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未来发展和民族团结。高校应该从队伍建设、制度机制完善、搭建新平台三个方面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罗晓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8,39(1):112-118.

[3]郭仰东.文化适应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1):182-186.

作者:陈珍玉 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赣州市厚德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