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学综述

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学综述

历史是不能复原的,但在上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播放有关历史事件的有关影视资料,增加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如讲到历史影视片段,有的同学看过这部当时热播的电视剧,于是我顺势让同学简单介绍了晋商历史进而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提高了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历史教育历来强调文史结合。

历史是由文字来记载的,学习历史必须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反过来说,在中华文明浩瀚如烟的文学中也蕴含了许许多多的历史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在讲到一些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时,我就会利用文学知识来导入、分析。学生发现所讲的内容是自己所了解的,但还有一部分是自己想知道但还不甚了解的时,就能立刻投入到课堂中,积极参加讨论,从而使课堂生动有趣。在如讲到唐宋文学成就时。可先让学生背诵一些名人如李白、杜甫或苏轼等人的诗词(切记不要让历史课变成诗歌朗诵会)从而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他们诗词风格的影响等。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历史知识,又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知识原来在其他学科上也是有用的,从而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历史学科是一门以史论结合为特点的思维学科。

苏联心理学家马秋斯金的研究表明,思维起始于问题,这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活动。他强调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问题情境中,师生合作进行的探究与发现未知事物的活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最能带动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中学的历史学科中,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这门可成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怎样才能让学生改变这一看法,那么就需要历史教师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动力,这也是为良好开展历史课堂做出的前提基础,调动起血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为教学效果提供根本的保障。但就目前的传统教学来说,教师一直就处于主导地位,只是将教材中的问题以及内容进行讲述,学生很容易的就能在教材中找到定论。这种做法严重的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只是把记忆里的知识直接搬出来回答就可以了,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对于这种现状,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努力的挖掘出学生内在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水平,通过引导问题,让学生自行的思考以及回答,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教师也从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转变成了引导地位,两者相辅相成。对于刚入学的高中学生来说,把历史课程已经归为了死气沉沉的课程之一,然而这就通过教师在课程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来学习这门课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等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应是手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波,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在讲《清朝政局的变动》这一课中的辛酉政变的背景时,讲到英法联军即将供热、攻入北京,却不料大清国咸丰皇帝是练长跑的,他一下子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但可能在运动之前没做好热身准备,结果病死在哪里,慈禧借机发动政变夺得政权等等,激发学生生的学习兴趣。教育是在各种情境中完成的,情境的好坏决定教育的成败。有人说得好:“在造作的情境中学生学会的是撒谎,在没有安全感的情境中学生获得的是恐惧,在真情四溢的情境中学生的精神被升华,在令人沉醉的情境中学生以学为乐。”在教学实践中要创设“真情四溢”、“令人沉醉”的最佳情境,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发现、形成,而这一切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付出很多心血。总之面对新课程标准的历史课堂教学,历史教师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必须迎难而上,面对现实,团结协作,通过大家的努力使历史课程实现新的突破,真正使高中历史教学走进新时代。

作者: 乔淑英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第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