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素养研究

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素养研究

摘要:为适应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的素养必须得到科学的建构。从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等方面对语文教师在课程发展中角色的转变进行研究分析。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师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师素养

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而这一转变的关键还在于教师素养的提升。语文教师素养是教师在不断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树立的教育理念、培养的教学能力、积累的专业知识。

一、教师必备的知识素养

1.语文学科知识

语文教师应对语文学科知识有深入而透彻的理解,这是其从教语文学科的根本所在。首先是语言学知识,这是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过去这个部分总是被划分为语音、语意、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如魏书生先生也曾以“语文知识树”的形式将语文基础知识进行过整理。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这些知识又按层次被分为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知识,以一种更加动态的形式将语文知识展现出来。文字知识主要包括汉字、词汇、语法,在现行的教育里主要集中于小学阶段。文字是一种书写符号,它可以帮助人类进行交流,教师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语言知识才能更好地传达思想,进而和学生沟通交流。实际的语文教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阅读,二是写作。文章学主要是研究读写规律,主要是熟悉文章的结构、主旨、表达方式等,并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了解写作学,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常用文体的知识。文学知识主要包括中外作家作品、文学理论及批评等,这些作品卷帙浩繁,当然不可能做到让教师一一细读,但也要对其中的经典名篇有计划地去阅读,像《红楼梦》《三国演义》《老人与海》《战争与和平》等,这些都是具有较高文学地位的世界经典名著。语文文化知识则是前面三种知识的结合,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水平。新课改中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足以见得语文知识的重要性,为此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

2.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本学科教学方法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教育原理,还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既要知道教什么也要知道怎么教、怎么与时俱进地教。教育学知识贯穿于课程始终,从课程的设计、实施再到评价,教育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提升自身的教育学知识素养可以增强教学应变能力,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并巧妙处理教学失误,为一节课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教师要在教育学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教师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掌握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心理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关系,教师要懂学生才能够看到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性,才能够因材施教。新课改强调教学的过程不是提前预设一成不变的,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反映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3.实践性知识

舒尔曼曾将语文实践性知识称为“最有用的知识代表形式,最强大的类推、阐述、示范和解释”。语文是一个特殊的学科,需要教师大量实践性知识作支撑,它也对教育教学质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性知识主要包括教学经验、教学风格等。教师如果想获得专业成长就必须常常在教育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而后获得自我体悟,积累教学经验。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懂的问题,这也会使课堂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教师如何在短时间内作出正确决策,引导学生,则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经验,这也是保证一节课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学风格是教师通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一种在教学理念指导下符合自身个性特征和思维方式的风貌。有的教师喜欢“寓教于情,声情并茂”,这种教学风格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知识带来的快乐。也有一些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情境式”的,他们意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将学生带入到一定的情境中,从而使他们切身实地来体会知识的内涵。“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应当将热爱工作并形成独有的教学方法看作是一种教学追求。

二、教师必备的能力素养

1.“听、说、读、写”能力

首先是“听、说”能力。新课改所要求的“听、说”能力是比一般意义要求更高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语文课堂中和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教师如何快速掌握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出教学内容的反馈,这就要求其具备听说方面的素养。此外,教师能够用规范、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出知识内容,以便于学生理解。教师的“听、说”能力要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以此来促进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其次是“读、写”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教师要勤于读书并能够分析文学作品,捕捉作品中有效的信息并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这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理解力和鉴赏力。教师还要善于朗读,这是一种能够快速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的有效方法,教师的朗读要注意字音准确、感情饱满,给学生在朗读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写的能力包括写字和写文章。写字方面,教师要把三笔字练好,做到规范工整,这一点对刚刚开始习字的低年级学生影响十分大,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对教师的字体进行模仿,所以教师应写好三笔字。语文教学的另一大部分则是写作教学,教师要有指导学生写作的能力,首先自己就要写好常用文体的文章,无论是审题、布局、编写句子都要有自己的见解,在写作教学中这对学生也会有长期间接的影响。

2.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是语文教师最主要的能力素养。它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教学评价几方面的内容。教学设计首先是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这将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教师所选择的教学目标应当清楚地反映出新课改强调的三维目标,要能面向所有的学生并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其次要设计科学的教案,教案的内容要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和难点,也要体现出新世纪的教育特点。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教学展开的理论依据、提问的环节、如何进行小结等都是教学过程设计的部分。教学过程是否产生效果是由课堂设置是否合理决定的,所以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组织教学要求教师灵活控制教学的每个环节,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选用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方法。为此,教师要及时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自主学习。教师还应提高自身对学生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在信息爆炸时代,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鱼龙混杂的信息,教师要帮助学生筛选出积极有益的信息,才能帮助学生学习,不然则会适得其反。教学评价是新课改中的重要内容,新课改中强调建立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盯在学生的成绩上,还要全方面地了解学生,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教师应当具备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能力、设计课后练习的能力、处理学生作业的能力,这样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分析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参考。

3.创新能力

社会在进步,课程标准在改革,语文教师也要努力地进行创新,将自己变为学者型教师,这也是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师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首先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师不要将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本中,因为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带学生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欣赏室外美景等,努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来创新语文学习内容。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我国的教育在先前已经积累了很多常规的教学方法,但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接纳吸收这些新的教学方法。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是其创新力的一种体现。科学研究可以指导教师教学实践的革新和创造。在我国有很多中学语文教师还不是很重视科研工作,只是一心抓教学,其实在语文教育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文言文教学、语文美育等,这些都是有价值的科研课题。

三、教师必备的心理素养

1.情趣品质

教师的情趣品质主要体现在他对语文学科的热爱与投入上,在语文作业中最常见的就是写周记。教师在批阅周记时不可以一字了之,要加上评语点出精彩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个别的甚至还需要面谈,这样才能达到周记的写作目的。但一个教师往往要带两个班级,全部作业叠加在一起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量,所以说让学生写周记的确是培养写作能力,但无形中也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这时教师如果不具备对教育的热爱,没有良好的情趣品质,就会觉得教师的工作苦不堪言,反之则会甘之如饴。情趣品质还包括情趣理解的部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教师从课本中提取情感因素传递给学生,以此陶冶学生情操也是语文教师日常的任务。情趣理解便是语文教师理解蕴含在语文教学中的深刻情感,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把握好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

2.意志品质

教师的意志品质体现在其自身的性格中。教师是否正直善良、诚实守信会体现在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中,这些态度会让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教育心理学中提到的“罗森塔尔效应”又称“期待效应”,指出教师的期望会在无意间传达给学生,从而学生会按照教师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这说明了教师对待学生态度的重要性。教师想要获得良好的心理素养,就要做到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中劳逸结合、松弛有度,还要苦中作乐,不能只工作不休息,工作之余做一些自己有兴趣爱好的事情,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为自己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总之,语文教师的素养是语文教师发展的核心问题,教师为了使自己更好地达到新课改要求,就要从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这几方面来提升自己,与时俱进。语文教师素养的内涵并不是静止的,它会随着社会发展被赋予更多的内涵,提高教师的素养、塑造教师的形象目前已然成为教育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饶见维.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理论与实务[M].台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中央电大出版社,2002.

[4]邢丹.21世纪基础教育教师素养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116—118.

[5]武立民.从教师素养结构看教师的素养[J].邢台学院学报,2008(23):51—52.

[6]李云霞.中小学教师素养现状调查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9(6):127—129.

作者:马雪涵 张红静 雷馨玥 刘爽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