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摘要:能力本位视域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应具备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活跃的专业创新能力。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人才培养规划不合理、课程设置比例失衡、教材和师资建设滞后、教育实践环节欠缺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重视和完善实践教学,优化课程结构,开发专业门类,同时要及时更新教材,优化师资队伍,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能力本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就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状况来看,多数高校过多地将重点放在对人才运动技术、教学训练水平的培养上,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教学实践统一起来,因此,高校必须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才能真正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能力本位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一、能力本位视域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

(一)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也是一个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社会。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为时代条件和国家的发展对各自领域的从业者不断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人们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与观念的更新,获得新的适应能力。对于教师职业来说,其专业领域以及更广泛领域内的知识、技术、方法等的更新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体育教师同样具有这一职业特性,面临同样的时代条件,需要培养自身不断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包含着较为丰富的内涵,在体育教育专业领域,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意味着在接受职前的专业教育阶段,就要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另外,对于入职后的体育教师,其专业学习阶段对相关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其职后进一步学习和能力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人智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的素质形成的基础。实践能力实际上就是以相应能力和素质为基础而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能力本位的角度看,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他们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现实问题能力的提升。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能力由多种要素构成,既包括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知识、技术与技能,也包括将知识、技术、技能应用于教学环节的能力,同时也包括能力要素自身的不断更新等。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体育专业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只是其实践能力提升的一个环节和基础,也是其实践能力提升的可能途径。这种可能性要转化为现实性,离不开第二个环节,即知识、技术与技能在教学中的应用这个环节。持续性地提高实践能力,还离不开知识、技术与技能的更新机制和更新能力。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学习与获得、各种形式的见习与实习、持续性学习与更新等环节是实践能力提升的内在要求。

(三)活跃的专业创新能力

无论是初入职的体育教师还是富有经验的体育教师,他们面对的教育教学场景与在学校阶段的专业学习均存在着各种显著的差别。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适应未来的工作条件,能够根据需求、条件与情境的变化,开展教育教学过程。能力本位教育理念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将自己在学习阶段获得的零散的、抽象的、弱情境化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应用到各种不同的情境中。教学实践中各种要素与条件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别与变化,教师必须能够进行各种创新,在千差万别的条件下施展自己的教学能力,保障完成教学目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随时保持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度,随时以变化了的要素与条件为基础,提出创新性的应对举措与方案。

二、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中。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及体育学科专业核心素养中可以看出,培养方案从传统的师资培养拓展到了体育专业型人才和体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既关注到了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又考虑到了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有更多就业的渠道,但要兼顾二者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不太切合实际。正是由于目标不明确,容易造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错位就业”,在进入社会后出现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的局面。

(二)人才培养方案规划不合理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自然很难合理地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社会对于体育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少。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突出“教育性”和“科研型”。高校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规划,那么培养的人才必然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以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一般都是以体育教师为主,但现在已经逐步向机关、事业单位等进行拓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不少高校已经突破了以培养体育教师为主要目标的定位,所以也必须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具备牢固的本体性知识的同时,更应注意加强条件性知识的获得,树立“全才”观。

(三)课程设置比例失衡

目前高校多数采用“学分制”课程设置模式,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中,术科课程占比较大,理论课程以及广泛的教育科学文化课程占比偏低。选修课门类较少既不利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兴趣的发展,也不利于全面发展的“通才”教育的开展。由于运动技能课程过多,往往一学期时间需要学习多项技能,造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已学技能得不到巩固、新学技能得不到提升。在专业设置方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主要以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为主,专业方向较少,不能满足教育、健身、健康、训练等多方面对于体育专业的需求。

(四)教材与师资滞后

教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纵观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材建设状况,总体较为滞后,无论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还是体育自然学科和运动项目课程的教材均滞后于实践的发展。虽然经过多次修订,但是跟不上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并不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此外,主导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师群体也存在众多不足之处。相当一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都是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缺乏知识与能力更新的动力和条件成为制约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要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体育人才,高校必须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和提高,树立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打造一批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五)教育实践环节欠缺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中小学体育师资,体育教师的职业与工作岗位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行动性。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直接体现就是能够将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应用于教育教学环节。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工作分散并延伸到大学教育的各门学科和各个时期与阶段。而各项能力的整合、应用和检验工作主要集中在实践环节。教育实习是体育教育专业实践环节的主要内容,但是,当前的实践环节仍存在周期短、类型少等特点。作为主要实践环节的教育实习工作集中体现了诸多问题,如许多学校所采用的集中教育实习和分散教育实习形式其初衷在于增加教育实习的多元性和灵活性,但是对于分散在远离学校所在城市的实习生,其实习质量难以督查和监控,容易出现实习质量不高的不良后果。

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策略

(一)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综合衡量体、智因素

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要招收普通高考升学的体育特长生和通过体育单招升学的专业运动员,部分学生升学前训练的系统性不足,导致其体育运动专业能力薄弱,身体素质不强。面对这样的情况,不能再采用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高校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方面的考试评价,不以分数作为招生录取的唯一标准,综合衡量体、智等因素,采取体、智综合录取与单科突出录取相结合的方式,从重分数轻技能向重分数也重技能转变。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

体育教育专业不再局限于培养“教书匠”,更多的是向社会服务、科研创新创业转变,学生就业呈多元化趋势。在能力本位下进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必须了解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引导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最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须了解社会的实际需要,把握当前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需求,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必修课程较多,而选修课程很少,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水平不高,专业特长不突出。高校常常忽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性能力都有所欠缺,所以,要优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社会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改革。高校应该重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让学生全面发展,这样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才能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更强的竞争力。同时,还需树立多样化的质量标准,建立起多样化、多层次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重视和完善实践教学

能力本位视域下,要注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要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高校可以打破传统的限制,拓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范围,延长实习周期,与指导教师签订“师徒培养计划”,给予学生真正在教室上课的机会,实现高校体育与中小学体育的合作与互助式发展,强化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课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技术课教学在重视提高学生某一项运动技能水平的同时,还要重视发展学生教学该项运动技能的能力,教会学生掌握面向不同学段学生授课的教学方法。

(四)优化课程结构,开发专业门类

能力本位视域下应全面贯彻课程改革,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选择性和综合性。在术科课程方面,要以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目标为导向,适当缩减必修课程的比重,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狠抓运动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术科必修技能要做到深入、全面、扎实掌握。增加教育科学以及科研创新课程和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满足社会对于教育科研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应根据自身学科建设以及地域特点,开发出具有特色化的课程。在专业门类设置方面,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先例,适应社会需求,开发新型专业,同时要注重传统专业在原有基础上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五)完善高校教师职后教育制度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将来是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是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发展的“助产士”和“催化剂”。高校要丰富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职后专业能力培训的形式,为其提供多样化专业能力发展的路径,以适应当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潮流,多渠道、多元化、有针对性地为其进行专业能力的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体育教育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以及科研能力。针对不同教龄和职称的教师,要采取分层培训,职后教育要与职称薪金相联系,激发教师进步的动力。建立校本合作与交流、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高校与中小学系统的合作。通过多形式、多方案、多主体,切实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需求。

(六)及时更新教材并优化师资

教材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协助作用,学校的教学目标以及培养内容都是通过教材来实施的。但是鉴于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材修订无法紧跟人才需求的发展,建议高校对教材的呈现形式进行创新和开发。电子教材就是很好的一种。此外,针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的状况,一方面,建议高校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与考核,使师资队伍的专业教学水平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教学改革的深入而提高;另一方面,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快对师资队伍新型人才的吸纳与培养。总而言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树立多元化的质量标准,还要根据社会的需求,优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将“专才”的培养向“通才”进行转变。同时,拓宽专业实习的范围,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能够有更加充裕的时间进行实践,更好地适应社会,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沟通、交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孔庆乐.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以“四不唯”重建人才标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5):102-104.

〔2〕申怀松.新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比较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57-160.

作者:颜照坤 田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