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体系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体系构建

摘要:本文从思考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全过程育人”的目标和现实需求导向两个方面出发,阐述以全过程育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从纵向、横向开展分阶段、分层次、分结构等多个维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体系,全方位运用各种方法途径,引导和培养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最终让其从育人的全过程中获得的价值理念来影响其人生的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体系;构建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要达成自身的目标,必须通过过程才能得以实现。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展开,再通过过程来实现最终教育的目的,否则,离开过程谈教育,都将无法体现蕴涵丰富的教育价值。由此可见,全过程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的实施不仅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十分紧迫的。

1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的必要性

1.1实践育人过程的必然要求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当今复杂的社会形势以及高度发达的通讯条件和舆论环境下,广大青年学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风气和错误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重大而深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因此,为保证大学生能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跟党走,就要紧跟时展步伐,打破过去高校单打独斗的局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的实施并贯彻到底,在整个校园中营造出良好的政治环境,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育人过程的必然选择。

1.2学生成长过程的必然选择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后期,此时他们的生理机能已基本成熟,而心理尚在迅速发展,价值理念也处于逐步建立的过程中。他们对各种事物的需求表现得很强烈,情感丰富又情绪波动较大,自我意识又发展不成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又易带主观片面性,意志发展水平虽有明显提高,有时又发展得不平衡、不稳定。在面临社会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矛盾时,他们容易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表现出理想信念模糊、对道德理论学习缺乏动力、实践经验不丰富、功利化较强等不足,这就需要高校教师时刻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动态,对他们进行全过程的教育,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难题,使其趋利避害,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形成正确的三观。

1.3教师传道授业的现实要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传伦理道德之道,“授业”即教授各种学科知识,“解惑”就是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古今中外,人们都强调教师要做到教育和育人并重,言传和身授兼行。身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更应“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要注重道德教育。正如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指出:“教授首先应向学生讲授如何做人,其次是如何思考,再次才是具体的专业知识。”[1]因此,在高校教育中,教师首要的是育人,然后才是教书,两者不可偏废其一。因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指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是教师践行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必须将德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体系的内涵

全过程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理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以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为时间主线,即从大学生迈入大学校园开始到大学生毕业离校,将育人资源贯穿于大学生生活的各个阶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的核心要素是“全过程”,它是一个多阶段、多任务的集合体,强调挖掘并统筹校内外各种育人资源,根据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阶段的成长发展规律,制定育人计划,实现高校育人的阶段性与持续性、整体性与个性化相统一。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的内涵理念,我们将积极构建“纵向贯穿、横向协同、线上线下交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模式,即从纵向上开展大一的入学教育、大二的成长教育、大三的成才教育、大四的毕业教育,建立首尾相应的纵向工作体系;从横向上加强各个部门、各类主体之间的工作配合情况,建立横向协同、合作共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同时根据“95后”“00后”学生的特点,注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的相互交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工作模式,最终使大学生从学校育人的全过程中获得的价值理念来影响其人生的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体系的构建

3.1从纵向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体系

从纵向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就是要把思政教育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涯始终。各个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进行有步骤的、循序渐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工作。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育人的重点应围绕“入学教育”的工作主线,开展“重养成正学风、守纪律”新生入学教育系列专题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各种方式努力引导大一新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并从一开始就培养其乐观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勤勉好学的学习态度。对于过了适应阶段的大二学生来说,育人的重点应围绕“成长教育”的工作主线,开展“重锻炼、强素养、提能力”专题教育活动,着重引导学生加强专业课程学习,鼓励动员学生多参加各种见习和实践活动,在实际运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升个人能力。进入三年级以后,育人的重点应围绕“成才教育”工作主线,突出“重专业、比成才、抓创新”。在继续引导同学们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志向开展专业教育活动,分别引导他们增强继续深造、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的意识并及早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到了大学的最后一个阶段,育人的重点应围绕“毕业教育”工作主线,倡导并培养“知感恩、担责任、乐奉献”的意识和品质。在青年学生迈入社会之前,着重开展相关的育人活动,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恩奉献和职业道德等意识方面的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2从横向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纵向贯穿”,也要“横向协同”,确保育人资源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第一,加强学校顶层设计,提高育人实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把握。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色和资源,对全校范围内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精准对接,充分发挥各个层级、各个部门的思政资源和能量,形成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育人体系。各高校应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保证思政教育全过程育人的有效实施,做到制度化和常态化。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育人意识。全体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的受众和服务对象,全体教师则是其中的教育者和责任主体,他们的知识水平、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高校必须明确规定全体专业教师都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要立足本职工作,展现良好的思想政治风貌。其中,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两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先锋队,要不断提高自我的理论素养,及时传递党的声音,大张旗鼓地弘扬主旋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他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也要自觉分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使命,要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做好协同配合工作;学校要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进教师队伍全员培训、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措施,引导广大教师弘扬优良教风,进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育人。第三,加强各种岗位教职人员的育人职责,形成育人工作的联动效应。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实际工作中,应按照“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的原则,通过校内规章制度,充分开发和挖掘学工部门、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各类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做到各司其职,相得益彰,形成高校育人工作的联动效应。

3.3实现有形和无形一体化推动网络育人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3]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要积极主动占领互联网舆论传播制高点,加强对互联网热点问题的引导和应对,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因此,高校需进一步完善易班平台建设,加强工作联动,通过实施“辅导员-学生-教师”为主体的三级联动育人机制,充分依托并发挥辅导员作为网络思政教育者的主体优势,让学生成为网络思政教育的主动接受者,鼓励和邀请专业教师将线下科研和教学互动与线上平台结合,积极参与思政教育,促进全员参与;充分结合重要事件、重要时间节点,结合线下日常思政、活动载体,依托媒体公众号平台、微信、QQ交流群等开展各类网络特色思政教育,全年不断线,全时段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扩大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家福.博雅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51.

[2]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4.

作者:陈雯 单位:上海电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