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及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及对策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校教育领域的教学重点,目前,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发展,然而在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仍然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匮乏、过程单向化、内容间断化、途径单一化等问题。为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坚持创新性、互动性、系统性、多元化原则,做到扩大思政教育主体范围、注重思政教育双项互动、增强思政教育内容连贯性、利用互联网拓宽课程教育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等院校;大学生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作用不容忽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成功与否,影响到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社会环境发生着一系列变化,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坚定政治立场、增强政治敏感程度、培养政治宽广视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须思考的问题。青年大学生只有坚持正确思想政治观念,走正确思想政治道路,才能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现状

随着党的的召开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教育领域构成的重要一环。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具体表现如下:

1.1思政教育工作主体

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因素是思政专业课教师。在高校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任课教师负责完成对全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基础的教学工作,为学生讲授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思想政治任课教师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除此之外,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还有隶属于行政队伍的辅导员群体。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跟踪学生思想动态,观察学生思想转变并调整学生的思想观念,是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又一重要主体。在发展预备党员时,高校各级党委对所在支部发展的预备党员开展党课培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强化了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所以各级党委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主体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作为一种意识层面上的教育,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应该是长期多元的而不是传统单一的,加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内涵较为深刻,学生对其理解很难深入,以上几大高校思政主体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有各自的局限,这需要其他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指导。

1.2思政教育交流形式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形式是以教师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同时伴随着相关系列讲座、党校培训以及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等。无论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还是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主要放在思政工作如何顺利开展上,很少注意到大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以及学生反馈的重要性。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很少设置学生需要回答的问题,也很少布置课堂任务,课程结束后没有用相应的调查问卷等方式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意见,学生与教师间唯一的互动就是在期末考试中,学生答卷、教师批阅,而这种思想政治交流形式过于强调结果并没有对学生学习过程产生积极影响,思政教育工作主体与大学生双方缺乏互动交流,使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1.3思政教育内容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局限在学校内、课堂中,在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一人在讲台前授课情况居多,授课教师经常照本宣科,上课时以教材为中心,按照教材机械地讲深奥的理论,很少与当下热点时事相结合,尤其是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所更新,但教育方式与内容并没有明显变化,无法满足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有更深入认识的希望和将其应用于实践的需求。高校为了让学生吸收更多思想政治知识,除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外,有时请相关老师与专家举办专题思想政治讲座,如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两学一做”教育讲座等。讲座时间一般在两个小时之内,有限的时间内讲解的知识只能有所侧重,无法全面展开讲解,不同的老师与专家不定期讲解思想政治知识使讲座主题之间很难做到连贯衔接。再加上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规定的课时有限,教师如果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指定的授课内容就必须加快教学进度,原本需要更多时间讲解的内容的讲解时间缩短,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内容的学习呈现间断化趋势,思想政治知识的逻辑与体系在无形中被弱化与切断。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在新时代背景下明显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育人效果。

2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2.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匮乏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以及专职辅导员群体,他们长期以来站在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渠道单一,缺乏思政教育创新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少其他教育工作主体介入,工作主体匮乏,无法形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方式及教育效果的补充,受教育者不能接受到全面及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会降低受教育者学习的有效性。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思想理论知识过程中,主要依靠马克思学院的任课教师来完成思想政治知识的传授,学生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较少有其他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机会。而处于高校行政体系下的辅导员群体数量有限,学生数量过多,辅导员缺少与学生直接沟通的渠道,无法一对一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方向。学校各级党委在培养培训预备党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每一批预备党员数量有限,学校各级党委的思政主体作用发挥具有局限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授课教师、专职以及学校党委三大团体向学生传播讲解思想政治知识都有各自的局限与不足,这需要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介入。

2.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单向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内化教育过程。教育的实践并非像学科教育般的理论化教学,而是一种借由信息的交互来实现的一种影响性教育,通过积极的价值引导,使受教育者被熏陶出正确的价值观及精神状态。[1]受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过程,受教育者需要在理解知识、接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思考与实践,才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应有的效果。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注重尽可能多地向学生灌输思想政治知识,没有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反馈,一味通过思想政治考试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教育过程呈现出明显的单向性,缺少教育工作主体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的反馈过程。没有因人而异地实施分类教育和指导,造成“一锅煮”“一刀切”,内化效果不明显;运用机械刚性的单向灌输运作模式,不注重感知大学生在被动的接受灌输中情感的波动和对他们的意见进行反馈,造成大学生对其只是表象的接纳。[2]思想政治内容从传播者讲授到受教育者完全理解、从外化于行到内化于心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过程中,教师以教材为中心,重视知识的讲授,很少听取学生的意见以及对学生可能存在问题的地方作出提问与引导,接受不到学生的课堂反馈。此外,由于全校各年级学生都需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不像专业课教师对于各学院各专业的学生那样十分了解,导致课间或平时思政教师与学生的非正式沟通减少,教师无法知道学生的上课需求及课程体验。这些因素造成了思想政治课上学生抬头率不高、积极性下降等问题。采取期末开卷考试的方式只能得到学生的分数,无法真正了解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程度。没有受教育者的真实反馈,无法改进教学方式,也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育人效果。

2.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间断化

各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教学课时有限,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能讲解重点内容,而对于一些学习内容会有所简化或者跳过,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对衔接不连贯的地方有所疑惑。此外,高校举办不定期讲座,讲座主办者事先很少和授课教师进行沟通,不知道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思想政治知识,这使讲座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思想政治学习基础相脱节,学生学习的思想政治知识不成体系,学生可能很难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形成从“听懂-理解-应用”的学习链。久而久之,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呈现间断化、碎片化趋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作为支撑,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原则进行。按照科学的学习方式,受教育者对于知识的学习应该是系统的、有逻辑的、内容脉络清晰的,思想政治知识同样遵循此规律。富有逻辑体系的思想政治知识有助于受教育者理解思想政治相关理论发展历程以及思想政治在历史进程中的突出作用,帮助受教育者深入理解思想政治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将理论融入日常思考与实践中。这种不完善的教育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明显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育人效果,需要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如何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真正根植于大学生心中、体现于行动上。

2.4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单一化

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大致分为线上、线下两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课堂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线下授课为主。思想政治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来说更加抽象、难以理解,囿于传统的教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兴趣,无法使学生有效吸收与理解知识,单一的课堂教学也不能全面地讲解丰富的思想政治内容,这需要另外一种更广阔的平台来弥补学生学习中缺少的知识,也需要一种新的高效的渠道激发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知识的兴趣。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条高效的教育路径。在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师将侧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当前信息化社会网络对于大学生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紧跟时展,根据社会变化作出相应补充与完善,这需要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顺应时展潮流,避免一味钻研教材而使教学途径与时展相脱节。

3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及解决对策

3.1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精神品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使学生深刻理解思想政治知识,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3.1.1创新性原则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参考借鉴互联网学习模式。依托新型教学平台与教学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避免教学内容与时展相脱节,发挥思想政治的导向指引功能,使学生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时代的作用。

3.1.2互动性原则

根据当代大学生特点,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求将学生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突出地位,提升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的参与度,避免单项灌输、填鸭式教学,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与开放型。

3.1.3系统性原则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系统化。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进行整合,对受教育者学习自主性加以指导,增强教学内容的连贯性,重视教育对象的反馈性,突出教学成果的改善性。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使教育教学、思考理解、实践应用三者有机结合。

3.1.4多元化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多元化原则。设置多样思政课程、增加多类思政实践、开展多种思政活动,形成多元思政工作主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力,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2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解决对策

3.2.1扩大思政教育主体范围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还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不同程度的学习需求,需要拓宽思想政治主体范围。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和学校各级党委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其他学科任课教师的育人功能,鼓励其担起育人责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说:“在持续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基础上,推动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尤其是各个专业课的授课教师,他们对本专业的学生更加了解,可以在日常课程讲授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日常学习中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意识,这样更容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同时,分团委、学生会、班级、团支部、社团等是学生管理工作、育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学生组织,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要组织载体,在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4]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是潜移默化的,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学生家长、社会团体以及红色资源纪念馆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的重要主体之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高校可以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恰当利用特有红色资源进行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工作,使学生更加直观、真切地感受到红色资源的伟大力量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3.2.2注重思政教育双项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用青年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才能缩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距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充分说明,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关键。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翻转课堂”等新型授课方式,鼓励学生走到讲台前,针对某些思想政治理论或者感兴趣的相关话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及看法,教师对其点评与建议。或者定期将较简单的课程内容交由同学负责,学生提前备课预习,课上为同学们讲解,这同时解决了思政教育工作主体匮乏的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增加授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思维的碰撞之中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有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见解。除“翻转课堂”外,还可采用表演主题历史剧、开展辩论赛、主题演讲等其他授课形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课堂,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在参与中增强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堂的新鲜感与期待感,弥补教师采用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反馈、教育过程单向性的缺陷。

3.2.3增强思政教育内容的连贯性

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在网络化条件下,学生群体在信息流动中所获取的东西甚至超越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更新和信息滞后在面对信息流动中占主动地位的学生群体时,略显被动。[5]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知识内容进行整合更新,及时添加新的内容,如党的最新的理论成果、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国家最新出台的相关政策等,使传统思想政治知识与最新理论成果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连贯性,使学生真正理解思想政治内容在当今时代的现实意义,鼓励学生阅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马列经典,打下思想政治深层次理论基础。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主体之间要加强联系,经常沟通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各主体间密切配合,帮助学生构建思想政治思维框架、掌握思想政治理论体系。

3.2.4利用互联网拓宽课程教育路径

高校大学生群体大多是“90后”,甚至是“00后”,这些学生成长在互联网环境中,习惯于通过互联网查询信息与资源,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对于大学生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网络化背景下,各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发挥互联网优势,在MOOC、超星尔雅、智慧树等大学生网络课程平台进行互动式教学,学生不仅仅可以通过视频学习思想政治知识,还可以随时参与在线答题、在线讨论等,在网络上实现师生互动以及同学间的互动交流,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得到启发,也会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通过互联网网络学习平台,学生针对自己的需求随时查找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使获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渠道不仅限于传统课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解决了课上时间有限不能深入讲解思想政治知识的问题,满足更多同学对思想政治相关课程的需求。

4结语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紧跟时代步伐,提升创新性思维,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方式,努力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帮助当代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坚定正确思想意识、走正确的政治道路,使之成为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高素质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岩,曾维伦,何海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21-26.

[2]李有林.高校共青团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6).

[3]王多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四大育人主体、六大育人体系和八大工作方法[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21):68-69.

[4]王东方,朱颀.关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44):30-32.

作者:张悦 李洪山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