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解析(5篇)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解析(5篇)

第一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研究

摘要: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机械理论灌输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摒弃旧观念与旧模式,将教学的视野引向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这样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理解水平,构建高效的思想品德教学。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化;兴趣

思想品德是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但长期以来,课程思想品德课程存在严重地学科本位倾向,忽视学生,无视生活,教师是搬运工,学生是接收器,只是空洞而机械的理论灌输,知行脱节,学生并不能将课堂所学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这正是传统课程教学的根本问题所在。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明确指出,课程教学的基础是“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要回归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否则课程教学就会失去活水源头。

一、以熟悉的生活导入新课,让学生的学习更积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在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会将学生带入繁重而机械的劳作中;而浓厚的兴趣则会让学生处于高度亢奋状态,思维更活跃,精力更充沛,会将学生带入愉悦而主动的探究旅程之中。导入环节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引发学生对新知的关注,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巧妙导入,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教师所必须重视的环节,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而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引入新知的学习,这样学生在心理上就可以对新知的学习有一个缓冲,以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引发学生对新知的关注,进而让学生由课前的散漫状态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此时学生的学习热情最高,正是展开新知探究的最佳时机。为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密切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以熟悉的生活来导入新知的学习,让每堂课都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引导学生展开主动的探究活动。如在学习《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以学生所熟悉的在网络上发求助来引入网络交往,这样的导入更加亲切而真实,更能引发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以真实的事例创设情境,让学生的理解更深刻

建构主义提出,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符号,而是存在于具体情境与可感知的活动中,人的学习应该在情境化的活动中进行。如果只是就理论知识本身来进行讲解,学生只能记住这个结论,而并不能与自身产生联系,这样就失去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功效。而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以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生活,就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深入的思考,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展开主动探究,帮助学生从中获取最直接、最深刻的认知,这样就可以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科学探究者与知识构建者。如在学习《维护消费者权益》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在购买某种物品时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在购买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学生都有购物的生活经历,这样的问题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又与教学主题密切相关,自然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主动探究。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学生都可以想到在购物时会受到广告(如广告、促销海报),亲友介绍、售货员解说等。广告也好,介绍也罢,我们如何来甄别这些信息的真假呢?以此来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面对众多的广告信息,我们究竟要如何来选择商品呢?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展开了主动的思考活动,进而总结出消费者要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接着再提出这样的问题,购买衣服、皮鞋,鲜奶、饼干、药品时需要注意什么?面对商家推出的各类促销活动,如打折、返券、低价等如何来选择?购物时有没有必要索取发票?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究,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深入思考,透过表象深入本质,以达到对抽象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三、将更多的生活素材融入教学,让内容更加丰富

1.站在学生角度观察生活,让教学贴近学生。虽然现行教材在编排时非常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各地区所用教材版本也有所不同,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并不能真正地贴近学生。学生是鲜活的个体,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而这些并不是教学的瓶颈,相反是最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开发,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更多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大事小情整合到教学中,将教学带入更宽广的空间,让学习内容更加丰富,以实现生本教学资源的开发,面向全体学生。2.密切联系时事热点话题,让教学贴近生活。生活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教材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并不能真正地做到与时代同步。而时事热点又正是中老师的重要考点,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时代的脉搏,适时引入热点话题,真正做到教学与生活接轨,与时代同步,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思维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多关注国内国际重大时事,社会所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可以将这些时事热点话题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相机引入,这样更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所学知识指导行为实践,让学生的认知升华

生活化教学不仅要以学生的生活入手来引导学生学习,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来指导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内化知识,以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再次提升。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运用所学书本知识来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学习了《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经过多方调查与亲身实践来认识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这样学生就会发现课堂所学知识并不是抽象深奥的,而是可以从简单而熟悉的生活中深刻理解;并不是毫无用处,而是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活动结束后让学生上交调查结果,有的学生写成了书面文字报告,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一起制作了视频宣传片,还有的学生一起合作,以表演的形式再现这些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的活动非常成功,将学生的眼光再次引向生活,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更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又会在无形中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真正地爱上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总之,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脱离生活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就会是死板的教育,就是知识理论的传递,无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只有植根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回归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使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以新课改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审视教材,在生活与教学之间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实施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形成共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忠敏.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初探.新课程研究,2012,(01):120-121.

[2]姚富江.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文理导航,2016,(11).

[3]黄春梅.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策略.中学教学参考,2015,(10):92.

作者:王凌珍 单位:山东省昌邑潍水学校

第二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课堂提问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师生互动、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提问,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希望能给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提问;优化策略

一、引言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强化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部分思想品德教学课堂的提问环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课堂提问随意性强,缺乏启发性、新颖性,并且教师是提问的主体,而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提问较少,学生很难产生问题意识。教师甚至将提问作为惩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生的手段,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必须优化提问环节,提高学生探究动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二、设计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教师只是平铺直叙的讲解,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能产生探究动力,并通过探究而解决问题。如在学习“文明交往礼为先”相关内容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位年轻人要去李村,可是他不认识路,他连忙向一位老人打招呼:“喂,老头,去李村怎么走,有多远?”,老人听了他的问话说了声:“无礼”。年轻人走了六里多地,还没有找到叫李村的地方,于是他停下来考虑老人的话,似乎悟到了什么。针对这个情境,教师设置了如下问题:年轻人悟出了什么?年轻人的行为是不是文明?不文明的言行主要体现在哪里?如果你是那位问路的年轻人,你应该如何问路?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并且提出问题,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在讨论中明辨是非,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三、设计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动力

传统教学中的课堂提问随意性很强,难以发挥提问的启发性效能,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探究动力。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定要使每个问题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增强问题的启发性,促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动力。如,在学习“与诚信结伴而行”这一内容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了贵阳无人售报摊,让学生了解售报摊多年来没有丢过一份报张,没有少过一分钱的事迹。然后教师提问学生:无人售报摊这种多年来没少过一份报纸和没有少过一分钱的事实说明了一个什么社会现象?诚信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诚信?为什么要树立诚信的品德?如果学校实行无人监考,结果会是怎样?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这些问题的设置具有层次性,步步深入,能够激发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并且各层次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进行交流讨论,各层次学生各得其所,各有所得,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四、设计生活化问题,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中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如果只讲解抽象的理论,很难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引发共鸣。而生活是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结合生活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道德观念看待生活,解决生活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社会热点问题、日常生活问题等,设置生活化的课堂提问,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主人翁精神。例如,在学习“人们共同的家园”这一内容时,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下载了“河流被污染”的科教片,并且经过精简制作成一个FLash动画,演示了河流被污染的全过程,图片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演示完动画以后,教师随即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探究:其一,在人们的生活中,给你感受最深的环境问题是什么?其二,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环境问题,如何保护环境?第一个问题,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纷纷举手回答:垃圾随意乱扔、河流污染严重、废旧电池污染、白色污染加剧等,提下来就是探讨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有的学生思路相当开阔,国家、社会、法律、公民自身责任全都涉及了,而且还意识到了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该尽到的义务,也是国家持续发展的保障。

五、设计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可以抛砖引玉,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要以问题启发学生,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隐私受保护”这一内容时,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一味的灌输与讲解,并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教师上课之初就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看到今天人们要学习的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有的同学说,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隐私,人们要搞清楚为什么要保护隐私;还有的学生问: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或者是用怎样的法律手段来保护个人隐私?然后,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查寻相关资料,通过讨论加以解决,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提出问题,也自然会就有了学习的方向,产生了探究动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六、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科学设计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兴趣与探究动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与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探究动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欣.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

[2]周振英.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28).\

作者:胡宗倩

第三篇: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品德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获得,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从而造成了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混乱。随着课程教育目标的不断优化,我们要进一步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这样,才能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的当代好少年。

一、落实情感教育目标,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是维持一个人不断发展和行动的主要动力,缺少了情感人就会变得缺乏思考,难以完成目标。”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教师和家长们所重视了。例如,在教学“责任与角色同在”时,可先给每个同学安排一个角色,如医生、律师、教师、工人、银行家等,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学生依次说出各自角色承担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贡献,并填写表格,然后交流。接着,按照各小组顺序依次进行讲述,并请部分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及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必须注意,要尽可能地使教室内的氛围有序和睦,特别是教师要在讨论开始之前给学生们提一些要求:尽可能地尊重他人的意见,耐心倾听别的同学发言,当意见不和时,不可以过分争吵甚至打架,每一个人都必须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能因为不好意思而拒绝发言,等等。在当前的国家和社会中,学生们应该努力学习,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建设中国增添自己的一份力,以满足自身的成就感。从社会层面来说,可以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创设亲情与感恩情境,以真实的情景教育学生

理论性的教学过程会让学生失去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而一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他们就会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课堂便会变得生动活跃。因此,我们应该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出亲情与感恩的真实情景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例如,在教学“不言代价与回报”时,可搜集汶川大地震中人民子弟兵抢险救灾的视频。视频中播放了总理在北川中学的讲话,以及空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从高空中跳伞下来救援受灾人员。在广大解放军官兵的奋力救援下,汶川灾区打通了生命救援通道,无数生命奇迹般地获救了。接着,他们又继续帮助灾区生产自救,终于度过了难关。不仅如此,在党的召唤下全国人民纷纷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通过这样真实情境的创设,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拨动了学生亲情与感恩的心弦,使其认识到亲情的伟大,进而激发出学生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之情,同时学生还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使感恩教育得到了升华。

三、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让感恩教育寓教于乐

师生既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交流知识,也要交流彼此间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讨论和交流心得,使他们在互动过程中获得感恩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我和父母交朋友”这一单元时,就可用多媒体播放阎维文演唱《母亲》与刘和刚演唱《我的老父亲》的视频,并在一边欣赏中进行师生情感的互动,让学生谈谈对这两首歌曲的感想。这样,学生们通过聆听歌声,进而领悟到父母对子女的最无私的爱。接着,让每个学生都简单讲述一件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令自己感动的故事。因为有这两首歌曲的情境作为铺垫,学生们很快就会回忆起曾经的往事,一个个都讲述了父母对自己付出的爱,有的同学在讲述过程中情不自禁地哭出了声,这样的感恩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可见,感恩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师生应该进行情感互动。

四、改变重知识轻情感教学,增强思想品德教育功能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应试教育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都只重视最后的结果。同样,家长也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目前的教育体制中,教师的理论教导占主要地位,学生们的学反而在次位,学一味地跟着教的步伐,结果就是学生的素质与情感教育滞后,学生经常是在教师面前表现一套,在其身后又是另一番作为。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让学生们考出好的成绩,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教育学生学习思想品德会大大削减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并且会使得他们不再重视课堂听讲,从而极大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思想品德课在台面上似乎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总有占课现象发生,使得学生们不重视这门课,老师也不重视这门课,显然忽视了思想品德课所具有的道德教育作用。因此,为了改善这种缺乏效率的教学模式,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知识和情感融会贯通,进而绘声绘色地教导学生,使学生重视学习思想品德课。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既学习到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情怀。将感恩教育融入课堂中,能够培养出大批的懂得感恩的学生,从而也让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作者:曹丽珍 单位:甘肃省灵台县城关中学

第四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摘要:以初中生生活为课程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从教学理念生活化、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环节生活化等方面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生活化进行具体微观的分析,引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程新课标(2011年版)强调思想品德教学要“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思想品德教学只有融入生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引领学生思考、感悟、判断,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才能体现开设思想品德课的价值,才能体现课程的生命力。

一、教学理念生活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先导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教育活动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就越能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越能使学生将其所接受的规范和价值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并落实到行动中。有了教育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才会有教学过程生活化的行动。传统意义上的“生硬灌输、空洞说教”理念及“讲条目、划章节、背要点、考纲要”的教学模式应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认知实际,从生活入手,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最大限度地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生活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灵魂

教学目标是课程的灵魂,要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就必须有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确定合理、能反映社会现实与学生需求的目标体系,才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在制定“做一名聪明的消费者”一课的教学目标时,笔者了解到学生们普遍遭遇过买到假货、商品缺斤少两、合理退货却遭商家刁难而不知如何维权的事情。于是笔者把“在消费生活中要积极参与营造诚实守信的消费环境”列为本课的情感目标之一,还拓展了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中、消费后“聪明”起来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还谈了自己和家人在购物时的一些“聪明高招”,供大家在消费时参考。融洽的课堂气氛、求知的眼神和获得解决方法之后的满足感让笔者记忆犹新。课堂活动围绕生活化教学目标展开,目标的制定来源于学生生活,目标的实现又服务了学生的生活。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主体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必须把教材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选取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事件、现象加工成教学内容,赋予传统教材以新意,彰显时代精神。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加工要注意三点:一是避免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力求整体性、系统性、立体感。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都是学生品德修养的平台。二是把教学内容纳入到学生生活中并重新组织,从平淡中创造学生喜闻乐见的“履历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再丰富。三是对课本上结论性的知识,要充分挖掘生活素材,引导学生体验,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升华情感,加深理解,指导行动。例如,在学习“党是我们的领路人”一课时,笔者结合全党开展的“落实八项规定、纠正四风走群众路线”活动,补充完善了不同领域“党员先锋”和“党员领航”的模范事迹,并让学生观察总结身边党员教师的工作情况,有的同学还讲述了自己的党员家属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的事迹。让学生近距离地认识党员的模范作用,有利于学生认识党的先进性,理解我党如何重视加强自身建设、与时俱进,感受我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作用。再如,学习“感受共和国巨变”这一内容时,笔者搜集了近些年人们生活条件变化的相关资料,在教学中根据年代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刻、全面、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小家的变化。面对熟悉的画面,学生心中那份亲切感和认同感油然而生。把学生从死板的文字和数据中带到活生生的现实中来,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发生的巨变,并为总结共和国巨变的原因打下基础。这样的生活化教学使教学内容接地气,结论有底气。

四、教学环节生活化是实现教学生活化的根本途径

教学环节生活化是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主要呈现方式,无论是课题引入、自主合作学习的展开还是实践活动的设计,都应体现生活特点。可采用以下的基本步骤:生活实例导入,设疑激趣—生活情境分析,抽丝剥茧话感受—回归生活,引导行动。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引入新课,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景着手,学生自然就能乐于参与、主动参与,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体会、辩论反思、净化提升的场所。“回归生活”则将学生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落实到行动上。总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学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净化心灵。

参考文献:

[1]刘静静.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J].教书育人,2011(9):67-68.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焦学敦 单位:山东省泰山中学

第五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研究

摘要:初中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全和完善非常重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就是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思想道德高尚的新型人才。本文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主要论述了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策略

近年来,我国一直提倡把新课程改革理念深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这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探索、思考,把更多新鲜有趣的教学元素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是从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许多学生都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存在着很大的误解,他们认为思想品德课程只是初中课程中的一门副科,只要平时多加记忆背诵就能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显然,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思想品德课程可以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学习都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本文就对此展开论述。

一、教师要精心备课,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教师多采用这两种讲课模式:一种是完全照读课本,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简单画出重点内容;另一种则是完全脱离课本,教师完全按照自己以前的教学经验或者自己的专业知识展开教学。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完全脱离了教学实际,而且教学内容陈旧,使思想品德课程变得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要精心备课,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制作成教学案,比如哪一堂课讲中国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礼仪,哪一堂课讲述中国的社会体制,什么时候做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通过教学案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该在课堂中讲述什么内容,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另外,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到中国社会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传统文化有哪些?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相互交流自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在课堂中适当加入提问以及讨论环节,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能扩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加积极主动,从而有效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二、面向全体,积极转化和辅导差生,加强针对性的训练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而且没有任何的针对性,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只能使基础好的学生得到提升,而后进生却不能很好掌握思想品德知识,这对后进生思想品德综合能力的提升非常不利。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积极转化和辅导后进生,进一步加强对后进生的针对性训练。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训练的成果进行教学反馈,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真正做到有针对性地教学,提升初中生思想品德综合能力。比如教师可以优化提问环节,在思想品德提问环节中,重点关照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并且根据学生能力水平进行差异性提问。如:我国的社会体制是什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哪些方面?等等。课本对这些知识都有详细的介绍,所以对于后进生而言并没有什么难度,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此外,教师还可以关注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哪方面存在疑惑,有的学生可能对选择题或者简答题有着不同的疑惑点,教师可以重点针对这部分学生出一些专项训练题目,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帮助学生夯实基础。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后进生的学习信心,使其更好地融入课堂之中,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开展思想品德特色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的动力,新课程教学理念也强调要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就目前而言,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做到全神贯注,这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高效开展形成了阻碍。如何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特色活动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能让学生对思想品德有一个新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学校附近的烈士陵园,让学生在缅怀先烈的过程中,了解到当时的艰难困境以及现代和平的来之不易,为先辈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所感动,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另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研读长征精神,通过查阅书籍或者播放一些关于长征的纪录片,让学生感受长征精神的真正含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一种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更好地领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总而言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一生的成长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好的思想品德教学可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品德高尚的新社会人才。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姚金红.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2]张孟坤.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软件:教学,2015(4).

作者:王凯宁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临沭街道周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