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范例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范文1

1.1基础知识不够牢固,不能独立形成有效的知识框架。

对基础知识进行完善的积累是培养能力的前提条件,在思想品德课实开卷考试后,有一些学生认为基础知识用处不大,便逐渐放松了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这就造成其在回答非选择题时往往答题要点较为单一,语言较为口语化,缺乏政治术语。例如2014年中考题第24题第2问:请对“网络大V”进行道德简评,可从其对谣言制造和传播方面的道德知识包括诚信、责任及正义等角度答题。相关基础知识储备较少的学生往往无法进行横向联系,极容易造成失分。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有效记忆和充分理解,对每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1.2不能有效利用相关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思想品德课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转化能力,往往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例如2014年中考第26题:从“出境游越来越多”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这道题主要考查了两个知识点,分别是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许多学生不能将“出境”与外开放联系,导致所答的答案不够完整。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识记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有效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关注国家时政大事和热点问题,将其与所学知识有效结合在一起,以时政热点为背景,这样才能有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3解题能力有所欠缺。

在答题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各种题型解题格式混乱、审题不清、无法在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等问题。例如2014年中考第30题第3问,主要考查的是交流文化的“引进来”和“走出去”这两种结果,很多学生由于审题不清,误以为是对外开放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因此导致离题万里,无法得分。

2应对措施

2.1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关知识点,首先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

第一,相关的专业素质必须扎实,并适应时展的需要。思想品德课老师必须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在对本学科知识形成体系的前提下还应加强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做到心中有阡陌,同时要不断学习、交流、更新知识。第二,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大事,把现实引入课堂,适应中考要求。

2.2把时政要闻引入到课堂。

教师应对时政要闻进行有效的分析,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搜集新的时政要闻,分析时政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激发出课堂的活力。教师在时政教学中应起到主导的作用,对学生的正确观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错误观点应及时给予指正,完整点评热点问题。点评热点的同时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2.3课上要注意“留白”。

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充分进行消化和吸收,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强化,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有自己的感悟,将书本的知识逐步变成自己的知识,有效实践所学到的方法。

2.4精选试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教育;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一、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在对于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也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其它方面的能力,潜移默化的促进其它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之前要对每一个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只有对学生身心各个方面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德育教育,采用适合的德育方法。例如,在日常的思想品德课程上,注意学生的主题性的发挥,抛弃传统的专制型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精神。对于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同时让学生对我有所了解,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了解,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心理上接纳教师。这样,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师进行德育教育,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导,对于学生品德形成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二、激发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

热爱是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催化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常规的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只有当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后,才能更为努力的学习,更为主动的探索知识,德育工作也应该如此。在日常的思想品德课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解读,发掘其中的内涵,逐渐培养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直接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在进行教学时,引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卡通形象,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结合,培养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间接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三、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行为举止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低年级的学生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对于教师理论型的教育无法很好地理解,更容易对于一些具体的行为进行模仿,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有意识的去做出一些良好的行为,强化学生的品德行为。教师要注意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上统一,真正做到言行一致。同时,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放松,思维比较灵活,教师良好的行为更容易被学生观察到,进而学习,因此,教师要注意生活中德育的渗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的基础上进行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教育,提高学生思想品德。

四、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的重要场所。将德育知识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相结合可以丰富德育内容,让德育内容有更多载体,通过更多的形式进行呈现。例如,在学习自然学科的知识时,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像那些科学家一样,严谨、仔细、认真,将每一个步骤都做到完美,培养学生在探索真理时的顽强的意志和永不言败的决心。在学习历史人文学科时,教师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和理解,对于名家思想情感的把握。这样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德育的形式和内容,对于知识的学习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总之,教师对于学生透彻的了解是进行德育工作的开始,也是德育工作进行的基础,激发学生对于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催化剂,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动力,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减少德育工作的难度,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可以丰富德育形式内容,让学生品德得到质地提升。德育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更新德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刘志勇.论如何增强农村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8,(24).

[2]李蕊.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7,(34).

[3]闫庭光,孙桂萍.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的设计[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7,(04).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范文3

生活化教学就是从生活中提取教学内容,从而引申到课堂内容,间接性的提高初三学生思想品德成绩,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对课本内容深刻了解的素养,还要可以全面的加强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对于时事的相应分析能力和敏锐度。换句话说,初中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真正目的不应当是应付考试,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背诵一下就可以的,而是应当通过已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自身能力的提高,包括辨别是非的能力,对时事的分析能力以及敏锐度或者是对实际事物的认识能力等,因此,生活化教育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于思想品德主观题的理解和应答十分有帮助,这也响应了新课改的号召。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应当为课堂的主体,老师要切实起到引导作用,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手段,都应当首先考虑到学生,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初中尤其是初三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从而使其具备一个学习的良好态度,这些内容在初三思想品德课程中都有所涉及,责任意识一旦树立,就会随之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态度。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起到引导作用,而不是向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一个群体。初中尤其是初三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才是认识的主体。虽然老师在知识方面以及教学手段教学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很大,但终归都是外因,学生本身作为内因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使学生能够响应新课改的号召与要求,教师就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质的变化。

3注重合作的重要性

注重合作的重要性也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过程中应当实现的一项任务,作为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初三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当然也不例外,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划分小组是最常见的方式,创建小组的细致性问题之一是要保证先组成员异质,也就是最好不采用自愿结组的方式,因为学生的个人意愿在小组的整体水平上容易拉开差距,略作参考即可,因为自愿结组的方式可能会导致组别之间水平悬殊。

结组之后的学习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作用就要体现出来,深入各个小组的学习状况之中,引导学生开发思维,换句话说,要放手但不放任,积极的引导学生合作进行某一任务,并参与到当中。之后进行课堂评价时,着重点要落在合作组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其次才是结果,对于合作以及善于合作的小组,要进行积极的肯定以及表扬,使得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4结语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范文4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得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乐趣,不再感觉枯燥乏味,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知识。

二、优化合作学习策略,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实效

1.组建优质稳定的合作小组

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把学生分成各个学习小组,将平时关系好的学生分到同一小组内,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小组内人员不宜过多,四到六人最好,在每组都分配一个学习好的学生,这样有利于带动小组内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建立小组管理制度和奖励制度

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方法的同时,可以制订一定的奖惩制度,对于成绩优异、团结的学习小组,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在班级中提出表扬,让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在有奖励制度的同时,管理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避免出现混乱的情况,保证教学任务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

3.精心设计合作学习方案

合作学习的开展也并不全都是利处,没有一个合理的学习方案,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会极大地影响课堂教学,严重的甚至会扰乱课堂纪律。所以在开展合作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制订出合理的学习方案,让学生能够在一种有效的环境中高效率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合作学习的优势。

三、结语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范文5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机械照搬教材,只是原封不动地阅读教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离,这样势必会陷入枯燥的说教式教学,而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强化学生理解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来收集与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以为实现预定的道德认知目标做铺垫。如在学习《我长大了》一课时,我让学生做这样的准备。1.收集自己刚出生时,上幼儿园与小学这三个阶段的照片。2.收集一些小时候所用过的物品,以及成长故事。3.谈谈自己的成长感受。这样引导学生将教材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可以以主体身份走进教材,更加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可以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父母在抚养与教育子女过程所付出的艰辛,感受到父母对女子深深的爱。

二、体验生活,激发情感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成功的关键。可以说“情”是通向“理”的桥梁,“情”和“理”又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纽带。而情感是在特定的生活之中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亲身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带情入境,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明理。

(一)利用表演再现教材中的生活场景

教材在编排上非常重视生活素材的选入,为了实现学生对教材的真正对话,带领学生走进教材,以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表演教材中的情境,将静止的文字教材直观而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入情入境,这样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与感受,从而“快!快!不能再快点吗?”让学生与教材进行直接对话,在表演中将之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更可以让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更深的体会与感悟。

(二)用角色表演来展现真实的生活

思想品德是一门植根于生活的学科,通过角色表演让学生将学科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用表演来再现生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亲身体会,自主探究。如在学习《尊敬老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走进敬老院来帮助老人,并让学生将这些生活片断进行整理以表演的形式来展现出来。这样通过学生扮演老人等可以让学生对其行为的动机与结果有更深刻的认知,并能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之中。

三、评析生活,升华认识

思想品德教材所选取的素材具有典型性与一般性,虽然在编排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毕竟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与滞后性,只是反映学生的一般性,无法兼顾学生的差异;并不能将社会的时事热点话题及时编入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素材,尤其是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时事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评析,从而使学生明理更深刻,行为取向更具有生活意义和社会效应。如“碰瓷”现象,如果你遇到这类问题,你会如何解决。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升华学生的认知,这样就不会是学生机械的记忆,却无法用于指导行为实践,而是将理论与行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分析中提升与内化,从而形成自身的自觉行为。四、拓展生活,规范实践知行统一是教学的最高目标,也就是说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教学理念,也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理念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运用生活来辅助学生的认知,加强学生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在生活行为中自觉规范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开展我为妈妈(爸爸)做件事等感恩父母活动,让学生尽自己所能来帮家长做事,如给爸爸妈妈倒水,洗衣服,做饭等,让学生从中了解到父母为女子所付出的,从而让学生在这些小事中感受父母对自己爱的深沉与无私,从而会更加地关心与孝敬父母。这些都是学生在课堂中所无法体会与感受到的。生活化教学从生活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同时又回归生活,让学生将所学用于指导行为实践,这样的学习过程遵循了学生由形象到抽象再到形象的认知规律,更能促进学生道德准则的内化。为了提高生活化教学的实效性,在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生活化教学并不等于生活素材的简单堆砌

生活化教学是重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用生活来引导学生认知,规范学生行为,但并不是盲目地生活的堆砌。而是要采取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生活素材,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素材中进行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进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

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生活化教学的实施中也要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要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生活与教材,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引入新知的学习。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在互动探究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让传统的教堂成为学生的学堂。

(三)与其他教学手段穿插运用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问艺术等来将生活与教学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开放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

四、结语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范文6

教材是广大教育专家和学者精心编制的教学资料,蕴含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其中也包括德育价值。例如,七年级第六单元《爱我中华》、九年级第四单元《情系中国》、第五单元《走向明天》,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总结出一些社会发展趋势,这样的教学内容一旦深入下去,可以让学生自然地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会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逐渐树立起国家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产生努力学习,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想。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利用教材资源,紧扣教材内容对学生实施德育渗透,深入挖掘教材中这些可以利用的德育资源,通过让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小论文的形式来深化德育效果。

二、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渗透德育理念

德育活动中一个关键词就是“渗透”,相较于智育,德育更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配合,“生塞硬灌”在德育活动中很难行得通,也不可能取得预期的德育效果。因此,在德育活动中,我们更加强调“渗透”的方式。而要想实现渗透,首先需要学生主动接受,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接受呢?这就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了。按照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会产生兴趣,这样也就谈不上主动接受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一些容易为学生接受和喜爱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课堂教学形式下自然实现德育渗透,实现德育目标。例如,在给学生讲到《与诚信同行》这节内容时,针对身边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些不诚信现象,如撒谎、作弊、虚假宣传等问题,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由于活动形式新颖有趣,引起了学生积极的反响。在班会中,很多学生都积极发言,针对各种不诚信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诚信的意义和不诚信带来的后果。在发言的过程中,有个学生还提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观点:“有时候撒谎也是一种诚信的表现。”听到这名学生的观念,很多学生都很吃惊。这时候,笔者则微笑着鼓励这名学生,让他举一个“撒谎也是诚信的表现”的例子,于是这名学生讲出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在一次放学的路上,有几个人突然挡住了我的去路,其中一个看起来很和蔼可亲的阿姨问认不认识某某同学,说她是这名学生妈妈的同事,是来代他的妈妈来接这名同学放学的,现在找不到人,问我知不知道这名同学家的电话号码。因为担心这些人是坏人,直接拒绝又怕受到伤害,于是我报给他们一个假的电话号码,虽然我这次撒谎了,但是我认为这反而保护了同学的安全,自己算得上是一个信得过的朋友。听到这个真实的经历,学生对“诚信”又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就这样,在不断的发言和辩论中,学生逐渐对诚信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逐渐在各种诚信或者不诚信的真实事例中体会到了“诚信乃立身之本”的道理,比起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做一个诚信的人”之类的道理灌输,通过事例分析论证,学生的诚信意识更容易自觉地树立起来。

三、在实践中践行德育理念

任何理念都需要借助于实践活动才能最终产生价值,同样,德育理念也需要实践活动才能产生道德价值,并且比起理论上的道德,实践活动中的道德活动更容易增加道德教育的可信度。在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形式都较为单一,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学生都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和机会,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实践机会的匮乏导致学生课堂上接受的一系列教育活动,道德观念难以得到实践与证明,从而使得德育活动总是停留在表面,难以内化进学生的内心。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多创造一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开设选修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验证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最终在实践中确定正确的道德信仰和道德理念。

四、结语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范文7

创新的基本特点就是独特、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是创新,创新教育可以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思想品德教学又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想品德课能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掌握初步的政治概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为将来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创新教育更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能力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在思品课中实施创新教育也就成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二、创新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经验告诉我们,创新课堂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有效手段。所以,作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每一位教师都要把课堂教学的创新作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敢于带头实践,积极推进创新教育理念。

三、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努力实施创新教育

1.教师主动树立创新榜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别对待,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要引导他们树立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从头抓起,力求使他们达到“基础等级”的各项要求。对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空间,提供开发潜能的机会。因此教师必须放弃权威态度,营造相互合作,宽松民主,相对自由的课堂气氛,使集体创造力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敢于独立思考,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敢于创新;不断学习新课题,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思维定势。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评价。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积极的思想观点独立思考评价、充分探讨,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设置问题开展咨询式讨论、情景式讨论和研究式讨论,而教师不要急于展示问题的结果,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完善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

3.激发学生大胆质疑,思维呈现灵活性和多样性。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敢于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敢于挑战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敢于否定一向认为“是”的事物,通过创造性的认识,发现其中的“非”。

4.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必要时充分利用图片、录音、录像、投影、网络等,它们的特点是直观性、生动性强、信息量大。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教会学生使用网络技术查找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5.适当进行创新思维的专门训练。

其中包括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质疑和奇异的猜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主张;自己编故事、小品和游戏;鼓励学生积极发现日常事物的特殊用途等。

6.注重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要应用知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再是过去高分低能的人,而是要通过创新教学培养出知识与能力相匹配的人才。摒弃过去传统化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所学的内容有血有肉,学以致用;思品课教师要善于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寻找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点,做到实践中归纳理论,从理论中分析实践,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学与用,知与行有机的统一,由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7.重视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范文8

1.在思想品德课上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相对于教师只以课本理论知识作为讲解内容的课堂来说,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大大改善了学生对于死知识不理解而导致记住了也容易忘的状况。案例教学法的一个好处就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得学生易于接受。

2.当教师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会随着案例的思路一起思考讨论,这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评价剖析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形象描述能力,更重要是的这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极有好处的。

3.实际教学中,总是会出现学校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正是一种减小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案例是社会问题的具体体现,它可以将课堂与现实接轨,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思考,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4.如果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不仅使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而且很难调动起其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就不同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5.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尤其是案例教学法中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往往不设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分析得有道理,即使与原方案相违背,也应该予以肯定。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约束得过死,教师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教材、参考书及标准答案成了学术权威而不可怀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不敢也没有信心和意识对教师的讲解和教材中的问题提出质疑,就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有关研究表明,要想真正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在教育过程中就必须采用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完全可以说是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法

1.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要使用的案例要经过仔细的筛选,这些案例一定是与当堂所学的知识是相对应、相联系的较为典型的案例,因为这些案例是为了教学目标而选定的。

2.教师在上课时候,要用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这些案例,运用正确的方式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对于事件的关注,这样所要学的知识才可以融会贯通被学生吸收而达到教学目的。

3.当学生对案例产生兴趣后,一定会进行深层次的思索,一旦他们遇到无法理解的问题,其第一反应会是找寻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解惑。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条理的列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接受与思考,如果还是无法理解,教师就可以进行进一步讲解。这是理论知识最好的导入时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会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产生抵触情绪。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再将疑问反馈给老师进行解决。

4.在案例教学法的实际运用当中,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或是预习得到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这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当讨论过程中出现状况时候教师要以正确及时的方式解决问题,使得讨论活动顺利进行。

5.在利用案例教学法教学的课堂上,最后教师一定要对所讲内容进行总结。教师对讨论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收集,有针对性地对案例进行剖析,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要运用广阔的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得知识内化。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