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探究(10篇)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探究(10篇)

第一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多媒体技术运用

[摘要]

多媒体技术对实现现代化教学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通过图片、视频、文字、声音等给予学生多方面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要处理好“两个关系”,遵循适度原则和实效原则,使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初中思想品德 作用 注意事项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教育教学带来了较大的改变。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形象、便于理解的优势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并且在教学中显示出了它的巨大优势。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比如思想品德教材中涉及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吃力,而且缺乏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辅助可以有效转变这种状况。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和作用来辅助教学,但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恰当地利用这一辅助手段,不能乱用、滥用,否则会使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谈一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与实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其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与探究中。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法律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内容偏重于说教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因此很多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比较抽象乏味,经常提不起学习兴趣。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利用外部条件,通过新颖且有趣味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具有内容丰富、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多种优势,教师要善于通过运用声、形、色、图、文等多方面的刺激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学九年级《我们共同的理想》这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义勇军进行曲》以及不同时期的国庆大阅兵视频。学生从这些资料中了解到祖国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强大,在受到心灵震撼的同时也有效掌握了本课的知识。视频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在以往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采用讲授法来传授新知,在课堂中关注的是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注重如何把课本上的内容系统地、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却很少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情况,也较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新知。这种相对单一的授课方式和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容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的感觉。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形象地、动态地展示出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1]比如,在教学“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笔者制作一张轮船的幻灯片,通过比喻的方式讲解这个知识点:“这艘轮船就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点,而轮船的动力系统和导航系统就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这两个系统正常运行,才能保证轮船沿着正确的航向安全地前进。”通过生动的画面、形象的比喻,学生顺利掌握了这一知识点,也懂得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实行新课程改革后,相比以前的教材,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增加了一些图片、实例等,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面对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思想品德知识,学生需要借助更多材料的辅助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网络、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介中的文字、图像归纳起来,并将这些不同渠道、不同类型的信息巧妙整合在一起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比如,在教学《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各个历史文化景点的介绍视频,自己充当导游,引导学生参观长城、故宫,观赏京剧和中国功夫。通过漫游历史长河,学生了解到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大课堂知识容量,也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他们的视野,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四)突破教学重难点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些重点和难点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抽象性强的特点,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倘若仅凭教师的语言表述,学生不容易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能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将难以理解的知识或者不易讲解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化难为易,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比如,《学会调控情绪》一课的教学难点是“情绪表达需要考虑他人感受”,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较少,不能够理解这个道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现一些案例,如遇到困境时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方式发泄情绪,给周围人的生活带来不好的影响。如此一来,学生就理解了情绪表达时要注意的种种问题,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好“两个关系”,避免本末倒置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应当避免本末倒置的现象,避免过度使用多媒体技术。首先,要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有的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为了追求画面的精美,过多地使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像、动画、文字等,导致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课件中的画面和音乐上,无法专心学习真正有用的教学内容,这样下来学习效率普遍较低。因此,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避免过度使用精美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误导学生的学习,应选用恰当的背景材料,体现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实效性。其次,处理好教师和多媒体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虽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师要认清多媒体技术的本质,即它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灵丹妙药,过度地追求多媒体的使用,很可能导致课堂教学本末倒置,教师成为放映者,学生成为观众。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认清自己的作用和地位,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做好学生的指引者,从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其在教学运用中的规律和要求。[2]

(二)遵循适度原则和实效原则

首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遵循适度原则。很多教师在课堂中融入了多媒体技术后,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一些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所以他们会加大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强度,甚至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其实,传统课堂教学有一些可借鉴之处,比如教师的板书就是不可或缺的,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和把握学习重难点。如果多媒体技术运用不当,不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会扰乱他们的思维,甚至会影响教学进度。其次,遵循实效原则。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把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符合新课标要求,力求准确到位,以达到最佳视听效果为标准。在展示过程中教师既要逐步引导学生,还要灵活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使多媒体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三、总结

综上所述,多媒体虽然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教学手段,但它并不是万能的,而且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出现新问题。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找到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结合点,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功能,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作者:肖慧华 单位:于都县固院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卞国虎.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旬),2013(12).

[2]韦燕娟.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4(12).

第二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合作学习浅析

【摘要】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法应注意小组的划分、教师角色的担当、生生合作以及评价机制的合理和实效,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

思想品德 教学 合作学习 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评价机制

合作学习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体系和策略,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而取得实质性进展则是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80年代末传入中国,并在我国进行了本土化的发展。我国最早介绍合作学习理论的是朱佩荣翻译苏联雷先科瓦等著的《合作的教育学》一文。这种极富创造性与实效性的新型学习方式,越来越得到教育界的认可,甚至有教育评论家曾断言:“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较大的教育改革之一。”可见合作学习深刻影响着当今的课堂教学改革。21世纪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时代,而良好的合作能在竞争中实现双赢,由此可见合作的重要性,而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合作能力比竞争能力更为重要。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合作学习,同时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和协作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中,需要学生间的相互沟通、理解,这样有助于形成积极地对待他人、对待集体的情感与态度。要想使合作学习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发挥最大功效,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小组构建要合理,确保组际水平相当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中最常见的方式,而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新课程理念也要求我们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影响小组作用是否良性发挥的一个直接因素就是小组的搭配。因而,学习小组应当合理安排和组织,以建立良好的学习群体。如何使小组的搭配做到优势互补是值得研究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在性别、性格、人际交往以及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差异状况来合理组合,使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成为最佳搭档。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则是小组成员中的合理分工,这些一定要有明确的分工。小组的组织者是谁,归纳总结者是谁,以及由谁记录,这些一定要有明确的分工。同时,选择何种发言形式,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做什么,同学记录时其他同学做什么等也要有具体的安排。这就要求选出一个组织能力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学生来做组长,再由组长来分配任务和监督学习。例如: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其主要依据是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性格特征等。小组分配的时候一般是4人一组,小组长要由学习基础好、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各组间力求均衡,没有明显的差异,每个小组都可以称为全班的缩影或者说是截面。这种组内异质的分配,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为学生在学习中互组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则能保证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既有利于增强小组竞争的信心,又有利于学生的参与,确保了组与组之间的公平。组内异质是为了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它要求不仅仅按成绩分组,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等。如我们班经过多次合作,我发现第四小组每次合作时间总是比其他组要长,于是我细心观察这个组,发现其中的三个学生虽然成绩不错,却都属于沉默寡言型,所以他们的合作氛围就差。发现问题后,我从别的组调来一个成绩比较好,平时很活跃的学生,之后合作的情况明显好转,这个组有积极性了,合作的效率高了,时间短了。

二、教师当好“导演”,做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

在强调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还必须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指导、调控能力,否则探究过程就可能失去正确的方向和必要的秩序,教师要做到精心组织、及时调控,当好“导演”。首先,教师必须做好准备工作,根据学科内容、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出最完备的组织策略。在学习内容方面,一般采用一个学生进行发言,本组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或者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由小组长总结出本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全班同学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交流。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并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是思想品德课学习的有效手段。学生提出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突破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知识点”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导他们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解惑。在学习“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一课时,针对日常生活中的“白色污染”提出以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为主题的调查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贴近生活,学生动脑思考、自主探究,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实践活动中,对新知识的讲解,渗透到具体实践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学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相关知识的时候,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我先呈现给学生几个案例,自然而然地引出题目“为什么生命是最宝贵的”,以此作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对生命的价值以及怎样珍惜生命进行讨论,在进行一系列讨论的过程中,最终得出该如何去实现人生价值的结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三、教师要做学生合作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融入合作学习之中

合作学习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有不可完全预料的发展性。教师要承担好组织者的职责,就要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融入其中,随时掌握学生合作的动态。但教师的融入合作又有其独特的要求,教师既要与学生共同讨论,平等地参与合作学习,又要冷静地观察,适时了解各组的合作进展情况。然后,根据情况对各小组合作的过程进行合理的调整,譬如,合作时间是否需要延长或缩短;在讨论的过程中,是否有学生偏离讨论话题;讨论的声音是否过大,影响到其他组等等。一定要杜绝两种不合理状况的出现:一是教师完全等同于学生,全心地参与学生的讨论,而忘记自身职责;二是静静地等待学生的讨论结束,或者专心熟悉教案、准备教学用品和课件。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以多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进行探索。例如,在九年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一课教学时,针对学生对经济制度陌生的现状,可以设计如下活动。活动一:利用课余时间,学生通过向父母咨询,从自家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20世纪80年代前后农村家庭生活的变化;除了访谈以外,还可以搜集一些旧照片,形象地展示生活的变迁。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图片,交流变迁,感受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百姓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活动二:结合周围的一些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对自己的家庭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这些经济方式给百姓生活带来的便利。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恍然大悟,能够畅所欲言,很轻松地理解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在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而教师这种特殊身份的参与者,通过及时的引导、点拨、支持、肯定,给学生做出了正面的导向,使学生在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获得知识与感悟。

四、使所有的学生动起来,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在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同小组内学生的讨论是一种交流,不同小组在全班范围的汇报、讨论是更大范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各有不同。在学习过程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倾听则是实现这种宝贵资源最大价值的必备条件。因此,教师除了要给学生提供交流机会,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别人的发言。如在学习“走向世界的中国”这一内容时,对于我们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政治作用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我将事先收集的资料呈现给学生,让每个小组的成员畅所欲言,交流讨论,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讨论非常热烈。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以独立为基础,以合作为发展,每个小组目标明确、分工合理,真正做到生生互动。各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启发,通过激烈的讨论、探讨,达成共识,或保留两种意见。同时组际交流,各组长代表发言,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各小组的学习成果。

五、做好学习评价工作

恰当的评价是合作学习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它除了能够及时提供反馈外,更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热情与效果起着巨大的作用。评价时一定要杜绝片面化,要将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紧密结合,既重视每个个体的积极努力,又不忘记从集体绩效的角度看待个人的作用,始终把个体表现纳入集体业绩中加以考量,更有效地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既关注学生合作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取得成果的过程与方式,以求合作学习的效益最大化。既为学习而合作,又为合作而学习,将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与形式紧密结合。合作学习一定要注意少用不利于学生责任心形成的评价方式:譬如,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作业,教师给以评价,等等。这种方式极易产生负面影响,让学生感觉这个作业完成与否,似乎不是自己的责任。当小组集体提交作业时,教师的评价总结既要借助于这份材料,又要随机抽取小组中的一名同学对本组所提交的成果做出说明或解释;也可以采用第二种方式,就是要求每一个组员都提交成果,然后教师随机抽取一份,借以评价全组。通常合作学习的评价者由教师担任,但也不应忽视学生作为评价者的权利与作用。在合作学习中,“当事人”的身份,使学生的评价可能更真实、更客观;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自己本组的学习过程进行理性审视、比较分析,从而获得更深的感受。因此,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学会评价。譬如:指导学生从合作学习的准备和实施、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对学习的贡献度、合作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本组任务的完成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这种评价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检查、讨论学习内容中反省自身的合作行为。

六、总结

总之,合作是新时代的要求,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要求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一种合作学习的环境;其次要精心设计问题;最后要恰当引导学生。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线,努力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与活力。

作者:徐娟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王台初级中学

第三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探究

摘要:

传统思想品德教学中忽视教学生活化,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增强教学效果,应该做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落实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

关键词:

初中 思想品德教学 生活化教学 探究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这样说过:我们从不怀疑,教育的中心是生活。用生活教育学生,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力量和价值所在。但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看,存在非常严重的“知与行”脱节的现象。换句话说,学生只是在课堂被动地接受知识,学到的知识没有能很好地用来指导生活实践,也没有能为生活服务。产生这一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就在于老师在课堂传授的知识很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缺乏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针对这样的教学问题,《初中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标准》提出生活化教学理念,即将现实生活引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当中,加强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下面我结合一些教学实践,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一些问题做阐述。

一、挖掘教材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的选取大多数以故事、情景为载体,进而引出一个道德主题。其实,这些内容大部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加工的,可是过分加工却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因此,需要对教材内容做进一步处理,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完善和开发好教材内容的利用方式,提升教材这一基础课程资源的价值,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当然,在补充内容选择上,可以充分选取和利用学生周边的相关资源,大胆地把生活搬入课堂,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如讲授“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之前,让学生组织进行一次社会调查活动,搜集身边发生过的不诚信事情并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对教材进行补充。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学生分别交流他们调查获得的相关资料。学生从个人角度和社会角度分别谈到信用缺失的危害,有些学生甚至深入富人移民的原因,掌握大量财富的精英们,带走的不仅是财富,还带走了民族的信心,带走了社会向上的精神。因此,每个公民和企业都应该做到诚实守信,为个人、国家和民族负责。通过这种生活化教学形式,让学生用生活逻辑分析生活现象,以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引导他们感悟生活,不断优化自己的生活状态。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接受知识的良好效果。

二、导入生活化

《教育心理学》将导语比做磁石,它能够将学生分散的思维聚合起来,同时好似电光火石,能够启迪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所以导入过程中,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和提炼学生感兴趣的材料,通过表演或者其他方式再现,将他们带入具体生活情境之中,拉开学习的序幕,实现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动机的效果。在讲《多一些宽容》时,正好是曼德拉去世的那个月。因此导入时:我用PPT展示了《与自己对话》这本书的封面———曼德拉的头像,底下展示了一句英文,学生看到思想品德课堂中居然有英文,好奇心与好胜心油然而生,他们争相翻译并讲述有关曼德拉的事迹。通过翻译,学生对曼德拉豁达宽容的人格魅力感到由衷敬佩,并产生向曼德拉学习的意愿。我继续追问:“同学们,曼德拉有哪件宽容的事给你印象最深?”生答:“曼德拉内心宽大,包容性强,从不计较欺负过他的狱卒。”这时,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顺利导入新课,讲述宽以待人。如《多一些宽容》这节课我用了一个事例,将思想品德课中抽象的问题和概念形象化,在愉悦的环境中让学生学习。因此通过选取学生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人或事件,或以国际国内社会热点和一些重大事件作为话题契机,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积极理性地思考,激发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进而让他们在快乐的气氛中探索和学习。这样一来,他们的求知欲会更强烈,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三、探究活动生活化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学习上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教学中老师应该多准备和开展一些相关探究活动,引导他们学会探究式学习,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做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探究活动中,老师和学生之间要有效互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不至于感到枯燥乏味,让他们体会探究的乐趣,掌握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调动探究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当然,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探究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引导方案,鼓励他们敢于在同学面前发言,培养他们的勇气。如学习第四课《网络连接你我他》这一教学内容时,我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探究性问题:A同学通过微信聊天认识了B同学并成为了网友。没过几天,A同学便邀请与B同学见面。那么B同学应不应该赴约呢?这是很多同学经历过的情境,针对这个情景,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很高。每个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引发了学生之间的争论。此时,我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积极讨论与交流,最后由大家总结讨论成果,达成共识。这种在老师积极引导下开展的生活化探究教学,探究主题是绝大部分学生熟知或者亲身经历过的,因此可以让学生做到有感而发、有言可说。同时,每个学生看待同一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结论大相径庭,使总结的认识更全面,考虑问题更周到和合理。这样的探究活动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学会将课堂所学用来指导今后社会生活,为他们生活服务,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杜威说过: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学生学习的基础是我们经历过生活,是促进学生主观认识不断发展的重要素材。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来说,脱离生活的教育肯定行不通。

作者:王娟 单位:淮安市文通中学

参考文献:

[1]蒋晓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探究[J].学周刊,2015.

[2]高磊.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3]屈小英.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第四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当体现生动性

摘要:

在初中各学科教学工作中,思想品德教学属于一门较为特殊的学科,因为其与学生思想成长联系更为密切,思想品德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承担了半个班主任的工作。因此,教学工作应当对学生提高教育引导的效果,要更加体现教学的生动性,使学生更加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

关键词:

思想品德 生动性 身心特点

针对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面临的问题,广大教师应当加大研究的力度。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当结合学生身心特点

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中,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组织,都不能离开学生身心发展这一基本要素。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身心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年龄特点要充分考虑到,教学信息的搜集、教学案例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流程的推进都要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起来,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把握,有效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例如,《天生我才必有用》一课教学中,笔者侧重于运用教学引导消除学生存在的自卑心理、封闭心理,让他们敞开心扉以更加阳光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初中的学习生活之中。针对有些学生因为成绩滞后而盲目自卑的状况,笔者在班级开展了“我能我行”主题小演讲活动,要求学生走上讲台说出一项自己最为拿手的才艺才能,也可以通过现场表演的方式展示自我。许多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滞后的学生也表现了许多技能,如剪纸、器乐等等,这些方面的表演博得了阵阵掌声。笔者乘势引导大家明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并非只有学习一条成功的路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块金子,只不过闪光的地方不同而已。这样的激情引导让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滞后的学生内心升起了强烈的满足感,自信心油然而生,消除了自卑心理。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当立足校园学习生活

当前,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力度的加大,农村学校向镇区中心学校集中,镇区向县城重点学校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校覆盖的半径越来越大,住宿生比例越来越高,许多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家的时间。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例如,《让人三尺又何妨》一课教学中,笔者针对校园中有些学生争强好胜、盲目崇尚暴力,认为以暴力可以赢得威信等错误的思想,组织开展了专题教育活动。一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古代到现代相互包容谦让的典型人物、典型案例,让学生明白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人的一种境界,是人的素质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又向学生介绍了逞强好胜所引发的负面案例,如某技校两名学生因为就餐位置而大打出手致人重伤的案例,就对学生的启发非常深刻,让学生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换位思考,忍一忍风平浪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完全可以避免许多悲剧。传统美德的弘扬与反面案例的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自觉在与人相处中宽容相待,这对学生一生的成长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当重视遵纪守法警示

青少年是生动活泼的一代,但是他们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制教育,在法制理念、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青少年受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法纪观点淡漠,游走于法制法律的边缘,更要引起教师的重视。例如,《筑起“防火墙”》一课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演示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12大类型,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到身陷牢狱的深渊,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法制意识淡薄。他们从一点一滴的蜕变开始,最终没有能够在内心为自己筑起思想的堤坝,牢固树起遵纪守法的防火墙,导致自己犯下了不可弥补的错误,一失足成千古恨。经过这样的典型警示教育,许多学生对遵纪守法意识的重要性有了显著增强,他们充分认识到遵守法律、尊重法律,远离违法红线是自己将来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较好地强化了学生法纪意识。再比如《面对诱惑,学会说“不”》一课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了生活中存在着哪些不良的诱惑,如黄赌毒等对青少年的诱惑非常大,通过分析抵制不住诱惑将会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以此让学生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警醒的强烈意识,对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当强化爱国爱党教育

青少年一代是最具活力、最具朝气的一代,也是最具可塑性的一代。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始终不能忘记主旋律教育,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让爱国爱党的理念深深扎根于学生心间。笔者在教学中对这一点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例如,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教学中,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了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对比图像,从低矮的砖瓦房到高耸的大厦,从泥泞的土路到宽广的柏油马路,从骑着自行车出行到全家开着私家车出行,从手摇电话到智能手机等等,引导学生明白是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带给人民群众巨大的福利。认识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力得到显著增强,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并进一步分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才实现了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实现了国泰民安、群众富足、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这样的教育引领中,学生对党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都会得到显著增强。

五、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提高教学的生动性能够更加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教学氛围,体现了教学改革对提升教学成效的显著功能。广大教师应当立足教学实际进行分析研究,运用更加灵活的模式、更加生动的素材促进思想品德教学成效提升。

作者:赵宝同 单位:江苏省响水县黄圩中学

第五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尝试教学法分析

尝试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建立了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学生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进行讲解的新型教学模式,结合了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效地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尝试教学法的特点

1.学生主体参与的特点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利用尝试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为老师提问,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尝试对问题进行解决,最后老师再对该问题进行详细讲解的教学模式。如,在课堂上组织一些游戏,让学生之间隔开一臂的距离,根据人数分成若干排,教师喊一,让学生向右边转;喊二,学生向左边转;喊三,向后转;喊四,向前一步;喊五,则让学生不动。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做错了,就让做错的学生出队,到大家面前鞠一个躬,并举起右手说声“对不起,我错了”,这样连续做几次。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个游戏的体会,再将本堂课要学的“如何做到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课程内容引出来。

2.具有指导性的特点

尝试教学法其指导性就是指教师应该在学生尝试性对问题进行解决时对其过程进行适当的巡视,对学生掌握和了解知识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在学生遇到高难度或者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时,

教师应做好相关的记录,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尝试教学法应用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优势

1.更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在大多数初中生中存在着学习兴趣较低的情况,而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利用尝试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生学习的兴趣。在尝试教学的模式中,教师教学的内容能得到丰富,并且更简洁易懂,这些特点都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生的年龄还比较小,在精神上充满了活力,求知的欲望也更强烈,对于新鲜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对尝试教学法进行利用,能让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更大程度地激发出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提升。此外,初中阶段是学生自我约束力形成的关键时刻,所以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应用尝试教学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接受程度对相关的内容进行预习、讨论及问题解决,培养出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如,在教学《民族情、民族魂》这一课时,教师在授课之前,先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民族情、民族魂?让学生在心理上找找自己认为的答案,提起学生的好奇心,再让学生根据这个问题先对课文进行预习。由于初中生有着强大的好奇心,越是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他们就越是好奇。因此,在他们自己的思维中找不到答案时,他们就会在书本中尽力寻找,在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找到的答案就会深深印刻在他们的脑海中,且不容易忘记,在下次遇到这个问题时,就能在记忆中很轻松地找到正确答案。

2.更符合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初中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在年龄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认知的能力与逻辑思维也逐渐发展成熟。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尝试教学法,更能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相适应,让学生的认知能力与逻辑思维发展得更全面、更敏捷。初中阶段学生的记忆方式已经转向有意识的记忆,并且慢慢形成了这样的记忆模式。运用尝试教学的方法,能让学生自主依照自己的方式,来尝试性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便有利于学生的有意识记忆方式的形成,且利用自己记忆方式的优势来完成相关的学习计划,从而提高初中生学习思想品德的效率。如,在学生学习《行为与后果》这一课时,教师可选择问学生A:“曾经做过什么错事吗?小时候有没有打坏人家的玻璃,打伤别的同学?”学生A回答:“曾打坏了人家的玻璃。”教师再问学生A:“那之后得到了什么样的惩罚呢?”当学生A回答:“被父母骂了。”之后教师可以再问学生A:“如果你没有打坏人家的玻璃,你还会被骂吗?”学生A一定会回答:“不会。”因此,教师就可以引出要学的课程内容“行为与后果”,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记忆。

三、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中的应用

1.尝试教学的准备工作

尝试教学的准备工作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准备相关的心理知识和教学内容。教师在准备与心理相关的知识时,可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作为依据,来进行相应教学氛围的设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当中来。尝试教学方面的准备工作,直接影响着尝试教学法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必须做尝试教学的准备工作。教师将尝试教学的准备工作、政治课知识内容的连贯性作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心理知识,接受、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等特点,设定出适合学生的尝试性问题,然后依照老师提问,学生讨论,学生解决问题,最后老师讲解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和导入。并将其设计的内容交由学校思想品德教学组进行适当的编写和纠正,对于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如,在学生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第四单元《热爱生命》中的第一节《生命只有一次》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有关蚂蚁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知道蚂蚁虽然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生命,但它也在顽强地活着,热爱着自己的生命。也可以找一些蚂蚁受到伤害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脆弱,从而热爱生命。

2.尝试教学的导入、进行和巩固

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完成之后,需把尝试教学的内容导入思想品德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在导入尝试教学的内容时,应该将提出、分析以及解决问题三个方面作为出发点。其中在提出问题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学内容的任务进行。提出的问题尽量简单直白,并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接受的能力作为依据,对教学的情境进行设置,对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培养和激发。另外,在将尝试教学导入前,先提出部分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案例,要尽量准备和时事相近并符合时展的案例,以扩大学生了解社会和时事的范围。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且让学生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依据,让学生先自学要学习的内容,尝试着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这个时候,教师则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观察,在发现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应该及时地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加以引导,防止学生所讨论的内容与问题偏离。尝试教学法的巩固,是指在对相应内容进行尝试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在下一堂课授课之前,还利用一定的时间来对上节课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以此来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了解,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如,教师要对《发展人民民主》这一课进行讲授之前,先利用课前的十分钟,让学生对上一节课所讲的《拥护党的领导》的内容进行复习,教师先提出一个与上节课所学的内容相关的问题,“如何对党的领导进行拥护?”让学生关上书本只凭记忆回答,等学生回答完之后,再让学生打开书本,找到书本中的答案,然后与自己记忆中的答案进行核对,这样一来不管学生回答得是对还是错,都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上课内容的印象,让上一课的内容更深刻地融入到学生的记忆当中,有效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率。

四、总结

总之,尝试教学法对传统思想品德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创新,改善了传统教学法中存在的不足,能有效地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学习主动性得到更好的培养,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质量。

作者:陆燕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周庄中学

第六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应用

【摘要】

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着教学效率低的问题,对于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塑造造成影响,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法,采取合理的措施,发挥其巨大效用。

【关键词】

思想品德 案例教学 应用

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是所有初级中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在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应试教育的痕迹浓厚,满堂灌、满篇大道理,这让学生接受无力,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引导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取向,是当务之急。经过观测,案例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具体化思想品德理论

思想品德课具有抽象的特征,这对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尚处于初级水平的学生来说,会形成理解上的难关。因为理解上有问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失去兴趣,左耳进右耳出,自然不能接受思想品德教学所宣传的教化。恰当运用案例分析,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发展。比如,在讲解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时,涉及到“违法”与“犯罪”的区分,比起让学生朗读识记违法与犯罪的概念,不如举强制携带烟花爆竹进火车站的例子。通过为学生辨析是否造成了他人的生命、财产损失,区分违法与犯罪,通过案例,学生不仅能够准确地理解记忆了违法与犯罪,而且深化了自己对相关法律的认识。

2.有益于学生正确判断社会是非

思想品德教学需要在切合学生年龄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教材相关内容,为学生判断社会是非提供标准。而案例教学的推进,能够把理论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正确认知,减少学生的一些偏激思想。比如,在讲解立志成才时,举新闻上常常会出现大学生卖猪肉、卖凉皮之类的例子,让学生明白知识之于事业的巨大帮助,并不在于从事何种工作,而是工作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这会化解学生觉得学习也没什么用的误区。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在学生有意无意对教学内容的抵触下,很少能起到这种标杆作用。

3.有利于团队意识的形成

企业和社会对个人团队意识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个人却变得越来越自我主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可以通过案例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比如在讲解合作责任时,举NBA篮球为例,2014年6月,湖人队集结了科比、奥尼尔、马龙、佩顿等杰出的球员,却败给了首次闯进总决赛的活塞队,原因就是个人英雄主义、各自为阵。通过实例,学生就会明白,合作能够创造比个人力量之和更大的力量,逞英雄或者单打独斗则恰恰相反。此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或者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组成正反辩论方进行辩论,运用教学环节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案例教学的具体应用思想品德教学导入案例,发挥案例的效果,有四个方面需要注意:

1.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正处于发展期,所以,案例的运用需要恰如其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具体表现为语言需简洁和材料需生动。对于案例的描述,必须短而精,既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要集中于价值观的传播。比如,在讲解保护环境时,教师如果举长江污染的例子,不必把每个数字都说的很详细,即使数字触目惊心,学生也可能不会有多大的反应,教师只需把一个危害点出即可——饮用水质量下降,沿江两岸患癌率大增,没有丝毫赘语,学生对于环境污染的危害就会有深刻的认识,自然也就在日后的行为中自觉地保护环境。对于案例的选择,尽量富有趣味性:可以选择情节性的故事,可以使用多媒体,可以综而用之。比如,在讲解自我情绪调节时,可以一边播放老鹰、河豚和桥柱的漫画,一边指着图片描述案例,河豚撞到了桥柱上,河豚指责桥柱,河豚鼓起肚子浮于水面,河豚被老鹰捕获,通过生动的材料,让学生体会自我调节情绪的重要性。

2.案例的问题设置合情合理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仅仅有案例是不够的,有了现象,还需要根据现象设疑、答疑,才能够在思考中进步,没有学生深入思考的案例教学,是不完全的案例教学。首先,教师需要设置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在案例教学中,设置相关问题时需紧扣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尤其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在讲解环境保护的时候,举食蚁兽在找到蚁穴后只吃小部分蚂蚁为例,这时教师的问题应该是食蚁兽为什么只吃小部分蚂蚁或者这于我们使用资源时有什么样的启示或者是孟子有哪些话能够概括这个案例的教育意义诸如此类,不是食蚁兽的生活习性、食蚁兽的种属与价值等偏离教学内容的问题。其次,教师需要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维果茨基曾经针对学生的水平分析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他把学生的水平分为现有水平区和最近水平区,认为只有问题的设置在两区之间,才是有意义的教学,当问题在两区之外时,是无效率教学。所以,问题的设置难度必须适中,太简单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会认为学习没有意义,太难的问题学生又思考不出答案,会产生畏难心理。比如,在讲解依法维权时,举回家刚好遇到小偷在偷东西为例,这时,教师的问题不能是简单的小刚应该报警是不是,也不能是太难的小刚怎样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教师应该列出几种简单的处理方法让学生选择并让其解释其选择的合理性。然后,教师设置问题时需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关于案例相关问题的设置,教师需采取由现象到本质的方式逐步推进,不能站在自己成年人的思维角度进行问题设置。一般是采取四步法:第一是设置从案例中可以直接寻到答案的问题,第二是设置通过分析案例可以概括出答案的问题;第三是设置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第四是设置运用性问题,引导学生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比如,在讲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教师举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为例,教师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中国的生活水平分为几个层次以及其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二个问题应该是用一句话概括中国的现状,第三个问题应该是有哪些原因造成了初级阶段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第四个问题应该是根据同学们的观察,这地区发展平衡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此我们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作者:邹通琦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土门岘乡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梁妙荣.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的探讨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2,1.

[2]李超泰.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2011(02).

[3]赵金荣.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才智,2015,24.

第七篇:中国梦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影响探析

摘要: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梦”的内涵丰富,如何把“中国梦”融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是当前和今后思想道德教育的重大任务,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紧密结合史料,注重思想品德课教学向学生生活的回归。

关键词:

中国梦 初中思想品德 史料教学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中国梦”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通过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地贯彻“中国梦”,能够提升初中生的时代感,能够帮助初中生将自身的学习与祖国的发展,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成就融合在一起,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使命感、荣誉感和成就感。

1“中国梦”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作用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挖掘思想品德的教材,虽然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但课本中的教材毕竟反映的是过去的问题。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通过有效地融入“中国梦”的思想,能够让学生从陈旧的知识中转移出来,通过学习“中国梦”的相关知识,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中国发展的成就及相关背景,能够综合性地提升学生的时代感和使命感,保障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性,更好地为祖国的发展而服务。

1.1“中国梦”的融入能够提升学生的国民自信:

在初中教学中,思想品德教学能够保障学生在勤于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品行,塑造健康的品格。教学中有效地融入“中国梦”的内容,能够从祖国优秀的人文历史、发展现状、成绩成就等方面来综合性地提升学生自身的国民自信,进而演变成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对中国共产党的自信,对社会主义相关政策制度的自信等。只有当学生从内心深处形成了良好的国民自信后,才有助于促使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更加勤奋的、刻苦的进行初中知识的学习。

1.2“中国梦”的融入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三观”: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被初中教师及家长重视,这主要是因为这门“副科”,未纳入成绩考核,与学生的升级、升学关联不大。但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生活方面的内容也逐步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来,现阶段的初中学生所面临的文化氛围更加复杂,如果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初中生很容易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迷失自我。而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通过融入“中国梦”的内容,通过全面完整地展现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特色及相关的理论制度,不仅能够有效地丰富初中思想道德教学的内容,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初中思想道德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帮助学生树立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观。

1.3“中国梦”能帮助学生正确地审视发展中的中国:

“中国梦”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中国梦”所包含的历史和内容涵盖的方面比较多,可以说,“中国梦”是中国历史的科学概括,是发展中的中国的全面呈现,更是对历史的科学总结与概括。初中思想道德教学是一项旨在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升华学生的情感及培养学生良好的“三观”的工作,而将“中国梦”的内容融入到初中思想道德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审视中国,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国的发展现状,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此外,在初中思想道德教学中,通过融入“中国梦”,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发展的不易,珍惜现在的生活,从自身做起来,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2在初中思想道德教学中融入“中国梦”的方法

初中思想道德教学本身是一项提升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的教学,在初中思想道德教学中,有效融入“中国梦”,能够科学全面地升华思想道德教学的重要作用,将思想道德教学的重要作用发挥到极致。在初中思想道德教学中,该如何融入“中国梦”的内容呢?充分发挥史料教学的重要作用,通过挖掘史料来提升思想道德教学的重要价值。

2.1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与史实资料的充分结合:

“中国梦”是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对于中华民族为了实现伟大复兴的一个个历史事件,要尽可能地采取设身处地的态度和基于理解的原则去认识和分析。这些伟大的历史事件,其自身蕴含的内容相当丰富,既可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爱国主义,同时也可以升华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因此,在初中思想道德教学中,应该有效地结合史料,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深入挖掘,通过全方位展现历史资料,来丰富思想品德的教学手段。如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软件,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来播放一定的历史影片,或者珍贵影像资料,或者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历史现场,如历史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将一代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的努力和拼搏的精神,通过现场及实景来予以展现。同时,在初中思想道德教学中有效地融入“中国梦”,教师还应该将某些理想具体化和形象化,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爱国主义及其他理想主义。

2.2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精神:

无论是初中思想道德教学,还是融入“中国梦”的初中思想道德教学,学生都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因此,在初中思想道德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搜集相关的史实资料,将初中思想道德教学与史实资料完美结合,深入挖掘史实资料。教师在讲解初中思想品德时,要学会提炼精神内涵,并要求学生按照精神内涵来尽可能全面地搜集相关的资料,在学生搜集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深入地理解资料,并加强资料的筛选和甄别。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思想汇报,定期就某些时事或史实,来阐述学生自己的理解,教师予以纠正和指导。

3总结:

在初中思想道德教学中,有效地融入“中国梦”的思想,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三观”,能够提升学生的国民自信,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发展中的中国。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史料来全面融入“中国梦”的内容。

作者:艾荣 单位:华乐亭县闫各庄镇闫各庄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魏宏强,“中国梦”融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策略研究[J],民营科技,2013年第7期

[2]张君武,“中国梦”视野下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策略[J],人力资源,2010年

第八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寓教于乐运用初探

摘要: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国家和社会对学校和教师提出的殷切期望。近年来,中学教育加强思想品德教学研究,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改变了思想品德课在学生心中的刻板印象,使得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重新焕发活力,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教学法在各个学科中都进行过较为成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案例。所谓“寓教于乐”,实质是提倡一种快乐教学、快乐学习的方式,教师通过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将原本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包装,使学生在学习时体味到快乐和满足。这种教学方法以提倡快乐为教学手段,以学生的兴趣为基本方向,以传递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成长进步为根本目标,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一、掌握“寓教于乐”的核心要求

1.破除传统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是基本前提

随着教育环境乃至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情况,急需教学者破除传统教学观念,寻求新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变化为例,当下的学生和过去的学生虽然身份一致,但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下学生的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十分不利于自身成长,因此,现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更为迫切。当然,教师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以免引发学生较强的抵触情绪。然而,虽然新时代的学生存在一定缺点,但也有其较为显著的优点,即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加多元,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心,这就成为教师的教学突破点。

2.挖掘学生兴趣点,进行针对性教学是基本内容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教师发现了学生的兴趣点,一切的教学工作便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寓教于乐”教学法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快乐的学习体验。因此,挖掘学生兴趣点,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将使学生获得最快乐的学习感受。

3.创设严肃而又活泼的教学氛围是基础

温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够增强学生求索意识,进一步巩固和谐的师生关系,反之,就会降低教学效率,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抵触情绪。传统的思想品德课通常呈现出严肃的氛围,学生缺乏参与兴趣,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学生被动学习。教师如果善于创设严肃而又活泼的课堂氛围,就必然会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寓教于乐”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打造快乐课堂

师生关系是学科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点不在于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而应是通过师生互动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影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正能量,从而进行自我调节,改善自己,提高自己。

2.教师要善于形成快乐的教学思维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应保持乐欢的教学思维,这是“寓教于乐”教学法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变思想品德教学传统弊端的有效方式。教师应善于将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融入教学,以自己的良好言行影响和引导学生,培育学生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的心态。教师一定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种教学风格不应是严肃的,而应是活泼的,不应是被动的,而应是主动的,让学生始终处于快乐学习的状态。

3.拓展教学空间,充分调动课内、课外两个资源库

发挥“寓教于乐”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需要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充分调动课内、课外两个资源库,加强“寓教于乐”教学有效性建设。例如:在学习初中思想品德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礼仪”时,教师首先将教材的内容进行精讲,简明扼要地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的核心要义;其次,教师可引入“中华礼仪小故事”,从弘扬和秉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营造出欢乐的课堂学习氛围。这种教学形式坚持“寓教于乐”的核心要求,既体现了教学趣味性,又体现了知识性。

4.“寓教于乐”教学的注意事项

其一,教师应做好备课工作,提高备课质量,不能盲目扩大“寓教于乐”中“乐”的成分,而忽视了最为核心的“教”。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掌控者,创设一个井然有序而又不失活泼的课堂。其二,教师要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好“寓教于乐”教学的度,要坚持“教”和“乐”的相互平衡与相互促进。其三,在制造课堂教学娱乐欢快的氛围时要保证引入内容的科学性,要加强教学内容质量上的把关,保持课堂教学的严肃性和崇高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寓教于乐”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首先需要理清核心概念,找寻其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契合点;其次则需要在明确“寓教于乐”内涵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措施,将“寓教于乐”教学法充分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尽管“寓教于乐”教学法的应用还存在一定问题,但其服务于思想品德教学、增强思想品德教学成果的宗旨却不会变。

作者:陈素英 单位:铅山县新安埠中学

参考文献:

[1]黄东曦,叶一舵.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M].香港:国际华文出版社,2002.

[2]周明.对待学生要有宽容心[J].中小学心理健康导航,2008(5).

第九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多媒体应用必要性分析

摘要: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曾明确提出:“教学过程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是说,思想品德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是必然趋势,我们还必须遵从一定的原则。

关键词:

多媒体 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

一、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需要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任何一门文科或理科课题,它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内容也并不是如其名称那样只是思想教育,还包括心理品质、道德,而且包括法律常识、国情国策以及普法宣传和政治理论传授,同时融合了历史、语文、心理健康、道德,还涉及到如何处理自身与他人,自身与集体与社会等关系各方面的内容。学习该学科的目的就是促进中学的人格养成与心理健康,培训出生健康心理、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学生,并树起乐观向上、奋发努力的精神,从而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中的学生具有年龄小,自制力弱,同时他们是非观念不够强,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他们对理论性强的思想品德课很容易缺乏兴趣,对于枯燥乏味的说教更是毫无兴趣、备感厌烦。但思想品德学课却有着较强的理论性。如此高要求的教学目标,如果只凭老师的讲解说教,是无法达到目标的,必须借助外力来完成。多媒体是目前不论技术手段上还是内容选择上,都是适合这一要求的。于是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将大大增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兴奋起来,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多媒体内容的海量以及每堂课的大输入量,更是可以将思品课的知识与内容展示给学生。

二、思想品德教学思想的需要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人文思潮和社会主导思想,即使是同一个时代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一个应全面发展的公民的要求,也不是相同的。比如建国初期、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教育方针就在不断地变化,从德智体到又红又专,再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变化,就对相应时期的思想品德课教育提出各自的要求。所以,思品课有着较强的时效性,课程的安排和教材的编写,必须反映当时的教育方针。在当代,随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成熟,教育方针的日益完善,教育目标的逐步健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所要涉及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呈现,就能体现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的时效性,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现实的劳动、学习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师的教学思想的最终贯彻与实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才会取得事半功倍,反之必定是消极的,学习效率也必然是低下的。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教师通过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进行授课,不能够激发初中生的学习热情。多媒体则能够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就能达到上述目标。如在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灿烂的中华文化》,课本的插图无法展现中华文化的浩瀚如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那么我们可以考虑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互联网搜索并剪辑能够展现中华文化风采的文物遗址和考古发掘照片,制成视频,从各个方面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的效果极佳。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环境中,深刻体会并掌握了本课题的重点内容。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要求

2011年修订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培养“好人”和“好公民”,这一基本思想不仅体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基本理念中,更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总目标之中。在2011版新课标序言的课程理念部分,明确提出了要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本课程的核心。思品课程目标的设定,使得思想品德教师任重道选,品德课程目标的实现的难度,是巨大的。为此,教师必须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升华其道德情感,实现知行统一,最后达到做好人和好公民的目标。但在现实生活中,初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令人堪忧:在家里,独生子的地位,使他们补父母的付出为应该的,至于和父母冲突、恶语相向,做不到一个好人;在学校里,他们抽烟、随意乱扔垃圾的学生、脏话连篇;在会生活中,自私自利、随意破坏公共设施的学生到处可见。由此可知,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的知行脱节,重视成绩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忽视对学生道德行为与道德情感的内化。而多媒体,能像公益广告那样,将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用典型的事件来说明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来,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和反省,带动学生思考,最后实现教学目标。

作者:刘璐 单位:长沈路学校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的角色体验式学习[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2,(12).

[2]陈美玲.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品德与生活》体验教学谈[J].小学教学研究(教师版),2009,(07).

[3]张卫.浅谈初中政治教学[J].学周刊,2012,(34).

[4]王苏梅.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8).

第十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培养

摘要:

思想品德课是为帮助学生今后社会生活奠定良好基础的重要学科,而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是其基础和关键,必须予以重视。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主要包括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授内容的扩展和生活的联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

初中 教育思想品德教学 社会认知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内容在于传授学生基本的法律和道德等知识,目的在于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一个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明是非、懂道理、知善恶,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能够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面临巨大的变化,加强对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教育至关重要。社会认知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认识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经过一定阶段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后,对社会现象、他人行为、心态等做出正确推测和判断的能力。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正确的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担负着重大责任,思想品德教师必须予以重视。

一、转变观念,重视对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灌输,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方面导致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重心偏离,以考试为目标,重点讲授枯燥乏味、与日常生活脱离的知识,另一方面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深入贯彻课程改革的今天,这种观念显然已不符合时展趋势,需要更新观念,重视对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引导,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能力。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参与公共生活,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只有在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学生才能将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所得更好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全面认识世界,正确对待他人,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教师要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发展需要,善于创设情境,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拓展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加强对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

教材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依据,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往往源于此,但教材的内容又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局限于教材,而应重视对课外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进而弥补教材的不足。首先,为了拓展教学内容,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重视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如在《做意志坚强的人》这一单元中,教师除了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外,还应注重收集古今中外那些敢于同挫折斗争的成功事例,如音乐家贝多芬在失聪的情况下谱写了《生命交响曲》;史蒂芬•霍金在患上“卢伽雷氏症”的情况下顽强地工作和生活,提出了著名的“霍金辐射”理论,并著述《时间简史》一书。这些案例必然会极大地丰富教材内容,使学生在对这些伟人予以瞩目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正确对待挫折的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其次,除了立足课本寻找课外知识外,教师还应该注意联系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引导学生加强对身边社会热点的关注,通过帮助学生分析事件的本质,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分析社会时事热点的方法,这既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时事的习惯,又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例如,同样是在《做意志坚强的人》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播放《中国梦想秀》中安东的一段视频,安东原隶属省队、国家队一员,但由于其所训项目未被列入奥运项目导致其所在队伍解散。这本是安东人生中的一大挫折,但安东却并未被挫折打败而是振作精神,从另一个舞台展现自己的风采。通过对类似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事例的分析,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挫折的认识,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三、重视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但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在课外社会实践中培养认知能力是帮助学生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基础,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同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中的人和事,发挥自身社会人的角色,从而提高社会认知能力。如在《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其生活环境附近网吧数量以及学生上网情况,让学生对青少年上网情况有所了解,并对搜集材料进行分类,一类材料是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了解时事、结交朋友、适当游戏放松的,另一类是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交友、影响学习的。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网络的利与弊,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影响远远大于在课堂中的直接灌输和讲授。

四、总结

总之,初中阶段正处于青少年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极易受到来自社会、他人的影响,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抓住这一契机,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培养社会认知能力,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作者:黄镇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总校

参考文献:

[1]杨芳.情感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9)

[2]蔡秋莲.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