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应用(10篇)

初中数学教学应用(10篇)

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思维导图应用

[摘要]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思维工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作用巨大.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将学科重点知识罗列出来,对书本知识结构一目了然,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使数学教学更加灵活和开放,有效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思维导图;初中数学;教学;应用

一、思维导图的定义

思维导图是托尼•巴赞于20世纪70年明的,综合托尼•巴赞的说法和本人对思维导图的理解,思维导图是指:从中心的一个重点出发,层层递进,将与这个中心点相关的其他事物根据重要性和侧重点不同放置在干支和分支上,由此构成一个树状图形,再利用文字、图形、颜色等将不同的信息进行分类,同时与树状图的结构相配合,这样的图解方式称为思维导图.它是一种对信息、记忆、知识点进行高度组织的思维工具.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将不同的信息加以分类,便于学生记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应用思维导图巩固数学旧知识

数学教学很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思维导图通过将不同的、琐碎的知识点串联在结构图中,起到整合和联系知识的作用.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更容易掌握新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记忆、运用能力.通过思维导图可让学生更了解知识间的联系,通过不断变化和重组将复杂的知识点系统化,从而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要点.

2.应用思维导图开展数学新知识教学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对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演算能力要求较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除在原有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外,还要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因此对初中生而言,学习数学要记忆很多公式和解题的方法,对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思维导图强大的组织和促进记忆的功能正好符合初中数学教学的需求.比如在学习正方形知识时,通过思维导图,衍生出正方形与长方形两个干支,而长方形又可以衍生出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不规则四边形.以此类推,将前面学到的数学知识加以整合和充足,不仅能起到对现有知识加深理解的作用,还能强化学生前面所学的知识.

三、思维导图对数学学习的作用

1.可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点了解得更清楚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是通过平时学习逐渐积累起来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积累才能提升数学学习水平,同时发展数学思维.思维导图就是利用了这种规律,将不同的信息进行重组,达到强化知识和便于理解知识点的目标.

2.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而能不能学好数学跟是否具有数学思维有很大的关系.思维导图结构灵活,形式多样,最重要的是它的信息传递是层级递进的,由概括到具体,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3.可让数学知识系统化

数学理论知识是很简单的,但对某个数学题进行求解却是困难的.一般而言,解决一道数学题有多种解法,要想掌握多种解法就要学会灵活运用多种数学知识.由于数学知识点繁琐且复杂,有必要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化.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对复杂的知识进行归纳和系统化,有了思维导图后,学生就更容易了解知识难点,且能通过对数学知识点的重新认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4.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一般都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他们在掌握新知识后将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邂逅”知识的过程,新知识与旧知识都掌握好了才能真正提升学习能力.通过思维导图呈现的树状知识结构,学生可将知识进行重组和系统化,进而更好地同化新知识,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枯燥的学习过程,通过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既可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思维导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初中生的数学成绩.同时,思维导图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和工具,教师通过运用思维导图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点具象地表达出来,便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难点.将复杂的知识应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可以使师生交流互动顺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总之,思维导图的应用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更为灵活和开放,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作者:李静 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摘要:

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的主要重点是创新教育,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另外教师应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本人多年担任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在工作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养成,并且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下面谈谈我的浅见。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创新思维;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成为了主要方向,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显得更加重要。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就是数学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

(一)如何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创新教育的方向

第一,中学创新教育的主要培养重点是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第二,有些人以为创新就是超越前人,其实不然创新主要是利用原有的资源来解决或产生现有的问题或看法,我们可以将知识进行再次组合,形成新的知识这样才叫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第三,在人的特性中创新意识不是生来就具备的,是由于后期的培养而具备的,对于学生而言创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宽松的教学气氛,让师生之间平等相处,从而构建创造性思维。

宽松的课题气氛能够让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相处,把平等自由还给学生,能够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目标,教师从旁作为引导,从而让学生引发创新思维的火花。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入现代的教学思维,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在枯燥的数学课堂上营造出有趣的课堂氛围,那么学生一定在课堂上大胆的思维、大胆的提问,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的精神,并且鼓励学生积极的讨论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初中阶段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基础的时期。学生在初中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培养其探索性和自主性,从而让学生的人格与创新意识都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在初中阶段教师必须把握一下几点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第一,我们在每个环节和知识点的引入都要设计好。在数学教学必须把握好以下环节,如概念的形成、结论的推导、定理的证明、方法思考、问题发现、规律的揭示等等环节,还要设计出新概念的引入,它能够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兴趣的必备条件。第二,我们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要新颖。例如: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思维,动画演示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提高学习兴趣,分组进行研讨的活动能够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精神,这些都是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最有效方法。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数学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巧妙的设计、合理的安排,为学生创建一个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求知欲,让学生成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开拓者。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悬念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去听教师讲课,这样做能够让学生更加渴望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一下有趣的事物,让教学过程紧张而有趣,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二)数学的演示必须做到直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直观的演示能够让学生对知识做到更细致的了解,特别是在数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需要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事物、亲身体验,从想象到发现再到猜想。进一步激发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教师在最后给出验证方法,从而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是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思维

人在9-22岁时期属于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时期,而初中的学生正好处于这个关键的时期,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把握好这一时期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一)提高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方面教学内容

创新思维需要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根据自己理解在头脑中结合,形成规律性的整体结构,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因此,利用启发式教学,能够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打下结实基础。

(二)通过诱导质疑充分的挖掘学生创新能力

在定理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千万避免的照本宣科,教师揭示定理发生以及思路证明的过程一定要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思维,为学生讲解独特而绝妙的证法与解法。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思考、探索、尝试方面必须多多培养,让学生形成问题研究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不理解的问题做到大胆提问,培养学生具备独特见解,课后教师要有意识的留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研究,帮助学生养成与同学之间商讨问题的习惯,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得到了正确的引导。

(三)教学模式的试试更新,能够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开放题的引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中解题,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进行教学,用计算机揭示常规数学中不能解决的动态数学问题意义数学规律,能有效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更加直观将数学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最后,开展数学实验课与活动课,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生活实践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真正的学习学数学和在生活中使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作为导向,把握好全局,协调好数学课堂教学中种种因素,建立和谐的课题教学氛围,把握好每位学生的心理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张建国 单位:辽宁省营口市第二十九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3,09.

[2]施建伟;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24.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摘要:

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初中数学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阐述和探讨,力求尽可能系统而全面地阐述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进而从根本上加强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方法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和中学教学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核心内容之所在,也是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此,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1.创造自主学习情境

首先,教师要真正做到更新理念,做到角色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指导者转变为教学的参与者、引导者。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情境,不仅需要学生的自发投入,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的框架中,充分发挥自身创新潜能。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发投入学习,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造激发兴趣、激发创新潜能的学习空间,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疑问,进而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1]。

2.营造愉悦教学氛围

教师需要改变自己严肃的教学风格,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提问、积极解答。愉悦的教学氛围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能够实际体会到的例子,形象生动地解释教科书中的晦涩字眼。

3.塑造学生成就感

与教师的交流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关键因素,当学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自发自主学习时,主要的受教育途径就是自学和交流,而又以交流为主要途径,教师需要不断从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提问、自发表达中塑造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提高学生参与意识,锻炼学生创新思维

首先,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学生的学习可以分为两方面,即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在自学之外,要主动积极参与课堂训练,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合作,才能达到锻炼创新思维的目的。其次是学习方法的问题。要提倡学生交流借鉴,不断完善学习方法。坚决摒弃封闭式的学习方法,只有加强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讨论,学生才能发现自己学习方法的缺陷在哪里,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培养参与创新的热情

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不仅要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要激发求知欲望,进而达到锻炼创新思维的目的。

2.重视学生的创新实践

要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实践,就是促使学多种感官并用,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生发出全面的认知过程。

3.创造参与创新的机会

由于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参与创新的机会并不多,为此,我们需要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练习题中找到知识的“源”、“流”,体验“现买现卖”的乐趣,提高了学生审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

1.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教师要因材施教地指导学生安排、利用好学习实践,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吸收,可以将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划分,分别提供不同的时间安排模式,不仅强调课前预习,更要强调认真听课、后续复习。

2.养成良好的学习规律

对于初中数学,学习规律主要指学生在课堂上做的笔记在课后要及时回顾,形成良好的学习规律,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不仅要复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重要内容,还要复习那些自己感到模糊的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规律,坚持定期复习笔记和课本,并做相关的习题,这对形成创新方法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2]。

3.优化学习方法

课堂上我们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但是还必须注重劳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创新,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知识积累和方法保证。

四、锻炼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

1.重视协作

重视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待学校的乐观态度、小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2.引导协作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行协作需要教师引导并提供机会,引导他们进行写作,让他们了解到协作的重要性,为协作提供机会是很重要的,主要是通过思想的传达和引导。

3.指导协作

教师虽然不能参与到小组内部,但是对小组内部成员之间产生的问题还是需要教师予以指导,对于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考察内容划分不同的小组,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让他们在共同的目标下擦出创新的火花[3]。

结语

实际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会使得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积极交流,在交流中不断理解所学内容,并且在和同学的交流中达到有所创新、有所进步。总而言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视学习过程,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锻炼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就一定能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作者:刘玉花 单位:昆山陆家中学

参考文献:

[1]周秀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4:36.

[2]杨叶海.如何加强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读与写,2008,5(4):84-85.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学生观察能力培养

摘要:

在学习数学这门课程的时候,观察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学生掌握了这个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在面对数学现象的时候,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而得出结论;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的理解数学中的未知数、数字以及符号的关系,将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展现在他们面前。本文详细探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希望给相关人员提供帮助。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观察能力

在初中生的学习过程中,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能力。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该能力的重要性,并要想方设法的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它。只有具备观察能力的学生,才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将每个知识点理解到位。因此,改变教学思想,大力增加数学教学的创新力度,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将十分有利于营造效率极高的初中数学教学氛围。

一、激发数学兴趣

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去主动学习各种数学知识,自觉参加各类学习活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是观察能力培养的垫脚石。首先,教师要用数学美丽的一面去吸引学生。很多人认为很枯燥无味,就是数字与文字的单一组合,这才导致学生对数学提不起兴趣,因为他们没有发现数学的美感。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独一无二的艺术。数学本身是具有美感的,只是学生没有发现或者没有兴趣去探索,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在数学的美丽世界中畅游,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观察能力一步步灌输给学生。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数字的统一美和数学图形的对称美都是数学美的表现,不过这需要教师的细心引导。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这些事物,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对学生的看法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去观察数学图形的外在美,这样学生就会茅塞顿开,也会迫不及待的去体会更多。立体几何图形具有形状美,不断独立地去观察这些美好事物,就会逐渐培养观察能力。其次,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为了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所以,观察是一切学习行为的前提,这也是需要让学生必须明白的一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了观察能力并用它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或者解决数学问题,就可以使得学生将观察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例如,在学习“三视图”这一节的知识时,学生只有在掌握观察能力的情况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图形,并在大脑中形成三维模型,才能快速的、准确的画出某个图形的三视图。通过运用观察能力成功解决问题,一股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也就可以反过来增加他们对观察行为的重视程度,花更多的时间在观察能力的培养上。

二、传授正确方法

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学生培养观察能力的关键,只有把握正确的方向,学生才能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高效观察数学现象,让观察带来的便利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首先,教师在教导学生观察数学事物时,要教育他们使用合理的顺序。观察和其他行为一样,都十分重视先后顺序。初中数学中常用的观察顺序有两种,分别是从局部到整体和从整体到局部,坚持这两种顺序的观察训练,就会促进正确数学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平行线性质》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观察两组线型,分别是相交线和平行线,让学生从局部入手,观察这两组线后发表对于两组线的不同点的看法,然后再从整体入手,点明平行线的基本性质:不可能相交。这种教学结合了对比观察法和从局部到整体观察法,能够让学生自己就能发现知识。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教授丰富的观察方法。初中生常用的数学观察方法有两种:分类观察法和对比观察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将不同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认可观察方法,并积极利用。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块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内容,分别从概念、表达方式等方面对两种知识进行对比观察,通过观察来发现两者的差别,串联两者的联系,不仅能回顾之前学习的知识,还能加深对现学知识的记忆。

三、培养优秀品质

观察不是说简单的去看一个事物的表象。真正的观察过程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任何观察行为都应该是带着一定的目的,伴随思维运动的。观察品质的培养是高质量观察质量的关键。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怀着科学的观察目的。在学习初中数学时,很多学生都盲目的、随意的去观察。老师说大家观察这个,学生就跟着去观察这个,丝毫不知道自己观察的目的何在。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中,要努力让学生明确自己观察的原因。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节内容时,之前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学生会非常迷茫,对着直角三角形观察半天都不会有什么理解,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先布置任务“这些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这就让学生有了观察的方向,然后给学生时间去观察,这个时候学生的观察就是有目的性的,因为他们要通过观察来解决直角三角形的规律,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就能直接得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边长的平方和等于斜边边长的平方”这个定理。其次,增强学生对于观察全面性的理解。观察某个事物要面面俱到,而不是只看到其中一面。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去全面观察各类事物,把握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这章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观察圆柱体,学生不应该只关注圆柱体本身,而应该将圆柱体看成数学模型,从模型中推导数学性质,这样可以提高观察行为的高效性。

四、结语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熟练的观察能力可以使我们避免受表面现象的迷惑,而真正地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变化的趋势。现代的初中教师应该格外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不同的思想和方法耐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的灵活。

作者:张金玲 单位:济宁市兖州区矿山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成恩.数学教学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466-462.

[2]李庚延.数学教学中关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4,22:116.

[3]闫艾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学周刊,2014,29:165.

[4]裴大昆.浅议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1,28:81.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摘要:

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际竞争力得到加强,国家也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增大了投资比重。但是,从现在的真实情况来看,我国的教育事业依然存在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学生学科成绩出现特别好与特别差这种极端情况下的初中阶段。所以,我主要以初中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深入教育教学过程,探讨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结合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与建议以及自身的经验提出有效的将从初中数学推向高水平教学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困境;方法

0引言

日本著名教育学家冈木由纪夫曾说过:“初中作为小学与高中的过渡阶段,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趣味实验教学”。然而,就现在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老师单一枯燥的“满堂灌”式教学、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呆板的接受老师所讲的课程,并没有真正的理解知识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学生的学习成绩很难得到提高,而且也会影响学生德智体美等全方面的发展,所以,老旧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方式必须被打破,并建立新型实用性强的教学方法,使初中数学教学向高水平方向发展。

1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领导者,其教学步骤的安排也极大地影响了整个课堂学习效率的高低。调查显示,部分教师对课本知识过于依赖,严格按照课本内容设置来进行授课,缺乏授课灵活性,呆板运用课本知识点总结的规律结论,忽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长此以往,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带来的后果不仅体现在学生的数学成绩下降,更使学生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数学素养、数学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产生消极影响。另外,教师一味的使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地对学生进行重难点知识的灌输,盲目采用“题海”战术,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课堂教学趋向低水平化。学生由小学进入到初中以后,初中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小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别便体现出来,课堂教学节奏越来越快。但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数学基础素养存在差异,因此,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则会出现跟不上教师教学节奏的现象,而数学作为一个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一旦一个步骤落后,那么之后的解题步骤就很难再理解明白。多数同学由于羞于问问题,数学成绩也就越来越差,长时间后,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继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降低。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感到厌烦,教师也会加重自身的负担。

2初中数学教学革新方法

2.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首次,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改变上课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增加有助于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学生听课效率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授课水平。另外,教师思维观念的改变也会相应的影响其教学方法,减少“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升,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改变传统的被动式学习。这种教学现象才是素质教育的重点部分。灵活运用教室的多媒体设施,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努力做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创新、理性思维,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增进教学的高水平化。

2.2教数学概念的本质: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本质属性的,掌握数学概念的本质,要分析其定义形式,也需要在比较、变化中理解其内涵。例如,对于复数的把握,要认识到复数是一种二元数,而实数则是一元数,把一元的实数看作“单纯的数”相比,二元的复数有数量意义,还有方向意义,它是一种“有方向的数”,“数量加方向”是复数的本质属性,这一本质属性可以通过复数的代数表示、三角表示和几何表示来进行。有一些数学概念的本质,比较隐晦,例如,“距离”问题:“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距离的本质是什么呢?距离的本质就是“最小值”:图形P内的任一点与图形Q内的任一点间的距离中的最小值,叫做图形P与图形Q的距离,把握住这一本质,学习“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到与它平行的平面的距离”,“异面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时,学生也能明白,掌握数学概念的本质。对于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并没有反映方程的本原思想,如果教师对方程定义要求学生反复背诵,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学生不会因为背不出这句话而学不会“方程”,方程的实质是“为了寻求未知数,在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等式关系”,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能否记住方程的定义并不重要,关键在于领会其思想,并能进行应用。

3结束语

创造高效的有趣味性的高水平数学教学课堂,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只有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中积极互动,才能创造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其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潜心钻研高水平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积极的创造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在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为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能力而不断做出努力。

作者:陈正勇 单位:贵州省余庆县构皮滩中学

参考文献

[1]黄文雅.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孙雅琴.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3]高红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第六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法探究

如何让初中生掌握灵活的学习方法,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重大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主要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基本形式.笔者结合多年数学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辅导初中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一、教学贴近生活,做到“玩”中“学”

很多数学的案例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成为贴近数学生活教学的第一要素.教师要善于把数学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情着手.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对学习数学充满激情.教师还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优秀资源,特别是要挖掘与学生日常生活较为紧密的案例.在初中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案例,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到教材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结合点,使学生将教材的数学知识想象成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促使学生在思考日常事件中学到数学知识.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由日常生活中的“玩”而联想到数学学习中的“学”.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就把对学生的教学变成对学生进行的生活指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性就会得到提升,也使学生养成勤于反思、勤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有重大意义.建立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便是为学生营造探究式学习的快乐天地,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课后复习巩固,做到知识迁移

目前,数学教师上课结束后都会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这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是,有些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只是机械地出于完成任务的目的去做,而没有起到到巩固知识的作用,以至于出现按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良好习惯,这样就能在教学中发挥预习效应.其次,要对学生进行课后复习方法上的指导,如教育学生在做课后作业时要认真回忆课堂内容,同时记忆住公式、定理,进而完成课后作业,并进行学习反思.再次,教师要进行作业的“写法”指导,教育学生要按照规范格式答题,语言要精练.最后,教师要善于总结学生巩固学习的方法,如要看书、看笔记、列出知识点,标出难点重点、有选择地做一些习题等方式巩固所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把所学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应用中.

三、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才能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将自己对数学的探究内化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和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善于激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开放、互助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浓厚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做到综合素质的提升

数学学习能力是学生从事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主要涉及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分析能力等.这些方面的素质提高了,就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上一个新的台阶.观察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就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进行观察力的辅导时,特别要做到细致、全面,从而发现各事物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用差异寻求不同点,找出事物的性质.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观察力提高了,就容易发现问题,进而通过思考解决问题.

五、鼓励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张扬个性

人本思想的核心是个性化,个性的魅力就在于心灵的涌动,智慧的闪光,激情的飞扬以及生命力的呈现和自由意识的树立.在自主选择、探究、合作中,学生必然会获得独特的体验,引发个性化生活感应,触动个性化思维过程,产生个性化心灵震憾,溅起个性化联想启迪.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让教师异常惊讶,却又不得不佩服他们独特的思维能力.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人的个性、独立性、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对探究活动也有重要影响.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究式学习,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日常生活的兴趣,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奥秘之处.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支持学生在学习中的讨论和争论,容许学生向老师质疑、问难.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新体会、新发现,并在肯定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和指导.

作者:李平 单位:山东省泰安实验学校

第七篇:初中数学教学开展讨论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知识教学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教学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展有效讨论,无论是在知识的理解中,还是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中,都可以适当融入学生的探讨环节.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的教学主体性有充分体现,而且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有效获取教学内容,并且让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

一、针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有效讨论

在设计学生的讨论环节时,教师对于讨论的范畴与内容要有良好的把握.不是所有教学知识点都适合以讨论的形式展开,讨论的不同展开模式能够收获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教师要熟悉初中数学课程中的教学知识点,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认知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上,决定哪些内容适合以讨论的形式展开,保障讨论式教学收获更好的成效.在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法的选取上,教师可以引发学生的交流与讨论.问题在解决模式上较为多样,能够培养学生的一题多解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中以讨论的形式展开活动,鼓励学生间思维火花的碰撞.这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挖掘,也能够让学生找到问题解答方案.例如,在讲“有理数的加法”时,学生必须掌握一些有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方法,教师可以先选出一些习题让学生完成,然后提问:你是如何解决的?能发现简便的方法吗?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请大家小组交流.通过讨论,学生相互描述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得到拓宽,也能从其他同学那里学到一些自己没有想到的解题模式.随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相应的规律,让学生领会到这类问题解答的一些有效方法与技巧.这样,发挥了讨论式教学的功效,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二、在结果产生时的有效讨论

对于有些知识教学展开过程而言,能够随着知识点的层层剖析最后得出一些相应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简单地将结论传递给学生,教学效果并不好,学生在没有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知识只是被动接受,不能充分领会到知识要点的实质.要想化解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展开交流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相应结论,最后实现对于知识的有效获取.经历了这个探究过程后,学生通常能够抓住知识的要点与实质,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更加牢固.例如,在讲“绝对值”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即“绝对值大的反而小”这一要点.对于这一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探究,才能加深对它的理解,今后才能灵活运用.教师可以列出几组负数,如-5,-3,-1,-4,-0.5,-2.5,先利用数轴比较它们的大小,然后比较它们绝对值的大小,随后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观察后有什么发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举例、再讨论,从而总结出自己的“发现”.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对于知识点的思考与探究,对于知识要点的感受更加直接,进而保障学生弄懂这部分教学内容.

三、针对学习难点的有效讨论

讨论教学还可以结合知识难点展开.这是需要学生展开有效交流探讨的一个教学范畴.初中数学课本中的知识点层层推进,学到后面学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复杂问题,知识点间的相互融合越来越普遍,使学生经常面临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不少学生感觉束手无策.教师不要急着给学生讲解,可以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展开对于问题的思考与探究.集体的智慧往往更有力量,有助于知识难点的突破.这是讨论式教学的功效的一种良好体现.当学生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思维受阻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启迪指导,可以组织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有效的交流讨论,进而让学生能够探究出问题解答的方案.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有意识地设置有梯度的问题、障碍,使学生产生“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惑,又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探讨水平出发,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与讨论,为学生进行数学探讨铺路搭桥,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结合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能够让学生自主展开对于教学难点的逐一突破.

总之,开展讨论式教学,对初中数学教学具有促进作用.在引导学生展开对于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时,教师要选取合适的教学素材,让讨论式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得到发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问题解决时进行交流探讨;在知识难点的突破上进行交流探究;在结果产生的过程中以讨论的形式实现对于知识的获取.这些都是讨论式教学的有效切入点,能够提高知识教学的效果。

作者:钱小刚 单位: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初级中学

第八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案式实践

摘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初中数学的教学越来越被重视,初中数学教学是初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案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对数学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出发,对学案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案式教学;实践探索

1初中数学学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学案式教学法是从传统的教案式教学衍生和变化而来的,是对以往数学教学经验的总结,所谓学案,指的是教师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在深化消化教材内容与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本着“以人为本”得理念,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目的,把教学内容、目标、学习方法等因素巧妙融入到学习过程,编写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数学知识的教学方案。传统教案与学案的不同之处在于,教案前者突出的是教师的“教”,后者突出的是学生的“学”;教案内容相对封闭,是教师自备自用的教学指导性方案,学生课前对教学内容和意图不了解,上课多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输出;而学案教学法是开放的,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共享学习材料。教案强调课本为中心,教师把重点放在如何把课本知识精彩完美地向学生讲解,学案教学则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综合水平。学案教学与传统的教案式教学相比,学案能够代替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提供教学实物、教学用具及图片,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提供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辅助学生根据教材和学案进行创新学习,从而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2学案教学模式应用的必要性

2.1学案教学的应用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传统教育模式将教师作为主导,运用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方式,使学生学习很被动,只是单方向的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个别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和抵触情绪。想解决这些教学问题,需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开创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锻炼其发散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2.2学案教学发符合数学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教师要对原来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进行变革,不断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创新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合理应用的数学知识,充分体现学科特点。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案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3.1做好课前导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案式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学”,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发挥,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学生们的课堂学习中,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们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前导学程。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课前自主学习阶段。这一阶段中,教师要根据当节课所讲解的数学知识内容,结合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有层次的、循序渐进式的问题,并且数学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思路为学生清晰地讲解,以便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及时发现并解决难点问题;第二,学生的质疑阶段,这一阶段,教师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引领者,教师必须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专业技能,正确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高效地概括和总结数学知识和理论,在总结过程中体会课堂知识教学的思路、教学方法、数学解题技巧等,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研究方法、解题步骤等环节大胆地提出质疑,进而引导初中学生养成争取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解决知识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发挥教师和教案的积极引导作用,解决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例如,在学生们进行全等三角形的课前预习时,教师要提出全等三角形的学习步骤和策略,将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理有条理地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增强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小组讨论法,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合理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引导学生依照学案内容,对自学成果和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并将讨论中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分享,争取在共同讨论中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办法。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为:教师将班级学生平均分为若干个小组,保证每个小组中的学生的平均学习水平大致相同,防止出现多次讨论无果的情况。小组学生要进行两轮讨论:一是针对每个人的学案自学情况,把自主学习结果作为研究对象,依次进行讨论;二是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争取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对于长时间停滞的小组,教师要及时介入,纠正学生的讨论误区,为学生指引方向和指点迷津,争取以最少的提示帮助学生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3.3加强教学目标引导,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教师要加强教学目标引导和学习计划设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个体差异,在课前向学生发放学案,让学生开展有效的自主预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导语引入,将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等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其次,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做好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要结合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高效地开展数学教学工作,结合本班级的具体情况,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师生要加强互动,教师要多采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是教学情境贴近生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结语:

数学作为初中教学的主要科目和初中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教学模式的探讨和教学策略的研究一直是近些年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学案教学发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将教学重点由教师主导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是实际证明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作者:于树辉 赵阳升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第三中学 吉林省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

参考文献

[1]吴乾健.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4.

[2]徐丽波.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第九篇: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学习应用

摘要:

问题学习的情景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问题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应用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本文从目前问题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入手,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系列建议,希望对促进问题学习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有所帮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更好发展。

关键词:

问题;学习;初中;数学

0引言

问题学习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是必然的,主要体现在:其一,在应试教育体制之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于死板,教师片面追求高分数和升学率,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初中这一时期学生还面临着初升高的压力,更加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感。其二,数学本身也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并不能使学生完全掌握数学知识,体验数学的乐趣。其三,新课改的教育大背景下,初中数学必须要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此问题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对问题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这个问题做一个小小的总结,希望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有所帮助。

1问题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1.1问题学习的理念和方法没有得到广泛普及:

据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不了解或不清楚问题学习的含义,少部分清楚知道问题学习的理念的教师又不知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学习这一教学模式,或是不使用问题学习,或是生搬硬套,本不应使用问题学习却使用问题学习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拖慢学习进度,也提不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实际上目前初中数学教师缺乏实施问题学习的能力的表现。

1.2缺乏教师的指导:

问题学习的参与主体虽然是学生,但是也需要教师的参与。问题学习应当是一项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如果不对学生的问题学习加以一定的指导,学生在问题学习中遇到较大的瓶颈而无法通过,问题学习活动进行不下去,就达不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1]。在适当的时机教师应给与学生一定的指导,有效的指导能够帮助学生真正深入问题的内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起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探究思路上的引领,而不是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

1.3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满堂灌”的教授模式还大量存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中,教师象征的是一种权威,扮演的是命令的角色,学生扮演的是服从的角色[2]。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教学习惯,学生们已经习惯于作为一个“服从者”参与教学活动,没有认识到合作性学习的意义,在参与教师组织的合作学习活动时,往往表现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课堂讨论冷冷清清。究其根源是学生的主体性长期受到抑制,学生已经习惯教师直接给出答案而不是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答案,通常表现为形不成自己的观点或是有一定的想法却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

2问题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应用中的建议

2.1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该模式:

打破教师每节逢课必然创设情境,或者上公开课必须要创设情境,开展问题教学。而本模式适用的范围是教学内容中等难度以上,意味着中等和中等以上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并不是一个模板,教师要“依葫芦画瓢”,教师需要做的是掌握这个模式所体现的思想和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学习该内容的特点进行使用。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搜集相关资料,提出合理问题。在学生合作交流时,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和修正。整个过程中需要教师能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有充分的想象力。同时教师也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化等多种手段。有些根据提出的问题所创设的情境,并不能展示给学生,这就需要依靠数字化的一些设备,例如视频、几何画板等等。

2.2问题学习与具体情境相结合:

数学总体来说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如果了解了某个定理或概念而无法将它应用的具体实践的话,那么就算死记硬背记住了该定义或概念也没有任何意义[3]。但同时数学又是一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使用问题教学模式时要注意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联系。若能从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出发,提炼出问题,进而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去解决一些原来他们想解决但又没有能够解决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学会探索。新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围绕问题,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一种体现,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中,获得数学的经验和成长。思考起于问题,学习源于情境。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对于情境的追求日益加剧,认为教学必须创设情境。那么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将问题学习与情境教学结合则是这个学科所要求的。

2.3挖掘问题:

基于问题学习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模式,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因此挖掘问题是最为关键的步骤。首先教师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寻找问题的来源。这个知识点取源于数学史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了解数学史方面的知识,例如丢番图的年龄问题、斐波那契的兔子问题等等都可以通过改编成为我们的问题。除了在数学史,还可以关注生活,因为很多数学问题来自生活。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搜集各种各样的资源,例如故事、游戏、活动,学生的错题或者学生的易错的考试题作为情境等,教师可以自己改编或者自编。再次,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将这些问题搜集、整理,同样可以作为教学资源,用于创设情境。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问题学习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的应用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出改变的就是教师及其他外界因素,从而完成教学活动中从教师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转变,淘汰旧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问题学习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的应用,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更好发展,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一份力。

作者:李清华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三中

参考文献

[1]彭勇.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广州大学,2012.

[2]陈思铭.初中数学问题驱动式(PDL)学习环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孙元飞.初中数学合作学习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

第十篇:初中数学教学生活情境研究

摘要:

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数学,数学在学生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初中数学更是整个数学教学中的基础环节,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对于数学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本文将从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谈起,深入剖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生活情境;数学教学;初中

情境从本质上来说是客观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它是指能影响个体行为改变的特殊环境,一般包括物理和心理上的各种刺激。情境教学是指利用情境作为中介,帮助教师和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1],通常是教师创设或者引入实际的场景来讲解相关的教学内容,数学课堂情境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刺激性数学信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1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的意义

1.1初中数学中的生活情境教学验证数学学习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对数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数学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清楚透彻的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情景教学可以帮助学认识数学的必要性,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也就不会陷入低效的说教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1.2初中数学中的生活情境教学使得数学形象化:

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学习数学这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时,很容易陷入一种盲目的学习状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化抽象的数学为实际的生活问题,学生不仅能在教学中收获相应的数学知识,还获得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生在这种实践过程中也就对数学产生了一种形象的熟悉感。

1.3初中数学中的生活情境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一种说教灌输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学习到数学知识,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生活情境使得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来学习数学,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摆脱高分低能的尴尬局面,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2.1利用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情景教学: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自己的探索和发现,这样学到的知识也是理解最深的知识,学生从根本上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和性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激发自身的学习欲望,从而提升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案例一:教师在讲解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中有理数乘方的内容时,指导学生拿出一张纸,告诉学生这张纸初始厚度约0.1毫米,将这张纸对折3次厚度为多少?对折30次后的厚度是多少?在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教师向学生讲解对折后厚度的算法,最后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计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需要一张纸对折多少次?留给同学们课下思考。

2.2巧设悬念和矛盾开展情节教学:

悬念和矛盾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它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进入一种欲罢不能的学习状态,对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时必须注重学习的矛盾和悬念[3]。案例二:教师在讲解韦达定理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1994x2+427x-37=0的根,在这之前教师可以故意向学生透露这一题非常简单,结果有一个负根和一个正根,学生就会陷入一种矛盾,这题采用传统的解法很难直接算出方程的根,但教师说这个题目非常容易,在这个矛盾的推动下,学生也就会慢慢寻找简单的解答方法,最后教师向学生讲解韦达定理,学生就会恍然大悟,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3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开展情境教学: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情境,初中学生往往没有充分认识到其中的数学现象,教师利用这种类型的数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深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案例,加深数学必要性的认识[4],提升数学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会乐于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案例三:教师在讲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章节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星期天你一共干了三样事情:向希望工程捐款,到超市购物和为妈妈买礼物,一共花了960元,其中希望工程的捐款额度是给妈妈买礼物所用钱的两倍多80元,超市购物所用的钱又是希望工程捐款额度的二分之一少40元,计算出你为妈妈买礼物一共花了多少钱?

2.4通过数学史实和科普故事开展情境教学:

数学发展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数学史上有着很多的有趣实验和故事,将这些数学小故事应用到数学教学课堂上可以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也就会全身心的投入数学中,教师在讲解数学基本知识时可以适当融入一些科普故事,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5]。案例四:教师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内容时可以应用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与金字塔的故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泰勒斯和埃及伊西达神殿的司祭一起参观了胡夫金字塔,泰勒斯问司祭:你知道这个金字塔有多高吗?司祭回答说:古代书本上没有记录这个金字塔的高度,现在也不能判定它的高度。泰勒斯立马说:我现在就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定出它的高度。然后泰勒斯让助手找了一个结绳,很快他就测得了金字塔的高度是131米,请问同学们他是怎么测得的呢?在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基本知识,解答同学们的疑问。

结束语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是非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对初中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上文简单讲解了情境教学的基本方法。对于不同的教学情况,教师应该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措施,这就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发展,这也是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李浩 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安国中学

参考文献

[1]周秀峰.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及教学效果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2]高育梅.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3]陈雪雯.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4]王洪顺.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24:37.

[5]赵青.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No.1080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