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论文(8篇)

高校声乐教学论文(8篇)

第一篇:高校声乐教学与传统音乐文化融合

1介绍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及其独特魅力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必然少不了历史时代沉淀下来的宝贵遗产。在原始时期,我国古代的音乐就有了一定的发展,只是那时还不算成熟,无体系而言,它多数产生于广大劳动者的生产劳动。鼓、箫、磐等都属于古乐器。自步入奴隶社会后,我国的传统音乐得到了一定的起色,宫廷乐开始发展起来。在封建社会时期,各种民俗音乐及乐器得到了传播和普及,风格迥异,有其一定的音乐结构和音乐特色。当然,古代的文人雅士,他们对传统音乐的传播和发展也都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西汉唐宋的赋与词,谱曲传唱都给传统民间音乐赋予了新的活力,注入了新的生机。明清时期,说唱、昆曲和以皮黄腔为主要盛强的新剧种——京剧出现和流行,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的弹词曲种和代表本地文化特色的唱曲方式。那么到底传统的音乐文化又有着怎样的魅力呢?我们又需要学习它哪方面的精髓呢?首先,我们在意识层面上必须认识到传统的音乐文化是经过长时间历史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演化而来的,独特的风俗文化对我们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性,它在与高校声乐教学的融合中,自然能起到推动新的音乐文化跨越式发展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传统音乐有着全新的艺术形式,在欣赏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其中散发的浓浓的人文气息,这是我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

2充分认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2.1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

其实我们不乏音乐教育的丰富资源,但是我们缺少的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看不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掌握不了给高校音乐教育注入新血液的方法,所以高校音乐教育始终得不到发展。我们一直在用西方的那种音乐模式在教学,不知道离开了“根”终究什么都是学不到的。另外,我们当前的这种学习模式是单一的,一旦注入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必将能够从多方面打造教学的独特性和有效性。

2.2发展本民族文化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融和传播也越来越紧密。文化渗透是个众所周知的词,西方发达国家一直企图通过文化控制我们的思想,抓住我们的软肋。而现在的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着很多的诟病,过分追求过于西化的元素。例如,法国著名钢琴家理?德克莱德曼在中国也算是个有名的人物,他的钢琴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少年,凡是学钢琴的人想必演奏的都是他的曲子。我们一遍又一遍地翻唱着别人的作品,却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注入本民族新鲜有趣的东西,赋予原有的曲目以新的生命和活力。若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注入传统音乐文化,有利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2.3打造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培养全新人才的需要

我们需要把音乐发展的关键性一步给走好,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创新音乐发展模式,结合东西方文化的精髓,注入时代特色,不再局限于西方古典教学的举一模式。通过这种教育,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不再单方面地看问题,学会变通和引用,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全新型人才。

3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的途径

3.1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艺术的创作必然是需要灵感的,缺乏对世界对自然的感知和认识,对音乐的学习自然也是不利的,况且,我国的传统文化重视对人文精神的把握,自然传统的音乐文化也不例外。因此,要想很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精?,并把它融入到声乐教学中去,就必须要重视对人文观念的培养。

3.2注重声乐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力是不容忽视的,毕竟无师自通的学生还是少数。声乐老师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把握力度不够自然也不能很好地将这种技能传授给学生,因而他们要熟练掌握传统文化。教与学是双方面的,因而声乐老师应该注重自己教学能力的培养,了解?楚每一首歌曲的创作背景与写作环境,对每一首歌曲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能学得更多理解得越透彻。同时声乐老师也应该注重自己的演唱技巧以及对节奏的把握,积极地去调动课堂气氛,实现大学音乐课堂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全面化。

3.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兴趣是歌唱者对声乐活动的认识倾向,对声乐及事物给予优先注意,有强烈的、明确的指向性和探究性。兴趣是学生学得好学得精的前提和基础,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也有利于将高校声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文化实现融合。要想调动学生的兴趣,就得让学生对音乐敏感,换种表达就是提高学生对于声乐的感知能力。让学生自信地表达自己在声乐方面的见解、自己对于某一类歌曲的感受,久而久之对音乐的认识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兴趣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推动性。

声乐兴趣对于声乐演唱和教学活动具有动力作用。这是说歌唱者的声乐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发自己进行声乐活动的推动力。我们可以从许多声乐成功人士成长的路程看到这种动力的作用。

(2)创造性。

声乐兴趣对声乐活动的创造性具有促进作用。声乐艺术是充满创造性活动。声乐兴趣是激发歌唱者发挥创造性潜质,完成声乐审美与创造的重要基础。

(3)导向性。

声乐兴趣对未来从事声乐工作具有定向作用。童年时期对歌唱的兴趣,常是歌唱家未来事业的启蒙。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歌唱家、表演艺术家,几乎都有幼年艺术表演的“童年经验”。由此,他们才发现了自己良好的音乐听辨力、美妙动听的好嗓子、超常的舞台表演能力。从而刻苦努力,攀登声乐艺术的高峰。

4总结

总而言之,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的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切记,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本民族有特色的东西不但不能丢,而且要很好地利用和发扬,让它在新时代也能发挥它应有的光芒。在促进高校声乐教学发展的同时,也能很好发扬也继承传统文化,打造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培养全新人才。

作者:张永全 单位: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

第二篇:高校多样性声乐教学理念与方法浅析

一、声乐教学多样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长期以来,高校的声乐教学基本延续了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形式、课程安排、教学手段都基本相同。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声乐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是一样的,高校实行音乐院校模式的声乐教学事实上也是切实可行的。在我院也常以音乐院校的标准来要求,譬如个人独唱音乐会、音乐比赛获奖、专业技术能力等等,都作为衡量教师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标准,这无疑是积极的方面。但是,高校的声乐教学与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音乐院校的毕业生面对的是艺术表演的舞台,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面对的是音乐教学岗位。而我们的毕业生则五花八门,出类拔萃的可以继续在艺术的舞台上表演,中等的会从事最初的声乐启蒙教学,更多的是走进各企事业单位担任文艺骨干。从这点来看,高校的音乐学科的教学要比音乐院校更具有全面性,知识结构要更宽更合理。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一定是歌唱家,但是他必须懂得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演唱技巧,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不同民族的声乐作品风格特点,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同时具有较全面的、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我们的声乐教学应具备多样性,比如进行声乐个别课、声乐集体课、小组课、选修课和必修课,独唱、重唱、合唱相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学格局。

二、声乐教学的多样性离不开中西结合的科学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各种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深入。我们遇到如何把美声的优点和我们的教学,和我们民族的歌唱方法相结合起来的现实问题。在声乐界中西结合是一个敏感问题,是以本民族唱法为基础适当加入美声唱法的优点,还是以美声唱法为基础加入本民族的文化审美,在声乐界有长期的争论。毕竟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习惯,东西方人的声音美感差异包括歌唱方法和发声方法、情感表现形式和程度、审美角度等。那么我们的声乐教学在研究中西结合时就不应该仅限于歌唱发声方法上,而是真正弄明白美声歌唱和我们民族歌唱的精髓特点所在,研究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歌唱方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是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只有符合共性的艺术才能被广大群众接受和喜爱,而在共性的前提下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才是有风格的、有特点的艺术。中西结合的科学性一方面是能真正唱好美声作品,学到美声的精髓,向世界水平靠拢。另一方面是能唱好中国声乐作品,将其所长融入民族的艺术土壤里,形成符合本民族审美意识的声乐学派。多样性声乐教学就应该建立在这样一个认识上,才能真正地结合西洋歌唱方法。

三、多样性声乐教学符合时代的艺术性

“是否永远不落后时代,是评价一切艺术作品的标准”。时代赋予我们更丰富多彩的舞台,当今的声乐艺术在声学、电子技术等高度发展的推动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美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文化日益频繁的交流拓宽了人民大众的视野,对声乐艺术的审美要求也提高了。那么声乐教育者就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声乐艺术。艺术是时代的产物,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现在的音乐创作从声音、音域、音色上的要求明显提高。演唱者不仅需要具备全面的音乐文化知识,还要有高度的审美意识,全面的歌唱技术,丰富的情感等。能够准确地把作品的内涵清晰展示出来,又要恰当地融入自己的风格特点,使个性与共性高度统一,这需要高度的艺术修养和全面的音乐表现手段。单一的教学理念及方法已无法实现演唱形式、风格的多样性。因此,声乐教学要想不断地向前发展,就必须体现与时俱进的品质,不能在旧的思维中停滞不前,而是应该以多样的教学手段,随着声乐艺术的推进与审美的变迁赋予歌唱符合时代的特点。

四、多样性声乐教学更能体现针对性

长期以来,声乐教学主要以个别课形式,根据不同声音特点和修养、不同声音感受和理解而进行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学生的思想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音乐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差异决定了其艺术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既然教学对象的情况各不相同,就要求教师有必要根据不同条件和素质的教学对象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在歌唱发声方法和技能技巧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采用有效措施。包括对呼吸的调整、歌唱共鸣腔体的运用、身体机能的松紧度等等。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的声音特点、歌唱技巧、艺术表现力,采取更有利发展和提高的方案。包括对学生演唱风格的定位;作品的选择、安排、分析;舞台表演设计;音乐会策划等等。客观地说,声乐教学的反复性、实践性、师生之间的合作性是声乐课程的个性特征和基本规律,也是决定教学成果的重要原因,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有的声乐教师往往以年级为标准,同一年级的学生唱同一首曲目,不考虑学生的演唱能力和声音特点,这样齐头并进的做法只能适合于合唱训练。传统的理念认为,声乐技能的传授不像其它学科那样有自身的公式和定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那只是针对声音而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做的示范学生是看得见也摸得着的。比如口腔的打开、横膈膜的伸缩、腰腹的对抗等等。教师要勤于示范,学生就会善于模范。要符合多元化背景下的演唱风格就应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用简单易懂的语音让学生掌握歌唱方法。

五、结语

声乐教学多样性的理念与方法,是建立在正确的教学思想,合理的教学要求,明确的教学观念上的,是师生双边的知识往返交流、传授经验的过程。与音乐院校声乐专业生源相比,我们的生源起点偏低,如何把不同起点、不同程度、不同条件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歌唱人才,是高校声乐教师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作者:许潇尹 单位: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声乐教学方法创新思考

一、目前高校声乐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因材施教思想

教育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个体研究对象,将一定的知识技能灌输或指导练习到学生的脑海中,使其掌握不予具备的知识或能力。因此,一切教育的前提应该在教育主体即学生的研究上,众所周知,不同的学生具备不同的个性,有的学生历来勤勤恳恳,有的学生则需要老师的鞭策,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更有少数缺乏进取心的学生。对秉性不一的学生却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无疑是没办法照顾到全面地。目前,高校的声乐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受到教师能力,水平的限制以及师生比严重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的声乐教学倾向于粗放式,缺乏因材施教的思想。

(二)教学方法陈旧,忽视时展

声乐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方面,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的需求从基本的温饱需求上升到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对声乐类的人才需求增加,另外一方面,随着信息媒介的发展,各类选秀节目层出不穷,人们在各式各样的比赛中发掘声乐方面的偶像明星,一部分人的脱颖而出刺激了大批艺术考生的出名需要,高校声乐的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对声乐人才的综合性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与此对应的教学方法却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忽视了在日常表演时艺术感染力和舞台表演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依然会唱却不会演,综合能力欠缺。

(三)教学重智育,轻德育

高校教学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是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在声乐教学中更是如此,与人文社科类教师不同,声乐教师大都也是艺术出身,对于国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了解不多,且与智育相比,德育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短期内没有办法看出效果,因此很多教师更加侧重于对学生的专业素养教学上。再加上高校教师与高中教师不同,大都上完课后就走人忙自己的科研工作,与学生的交流不多,有的对学生压根不认识,不了解,更别说对学生进行德育了,严重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二、推进高校声乐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

(一)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方法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针对学生个性不同,能力不统一的情况,教师要具备因材施教的眼光,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案,对于能力较好地孩子,能适当引导他们进行较高水平的练习和发展;对于水平普通的孩子,则注重其全面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能力较差的孩子,则要从基础入手,强调对他们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一般而言,学生的能力等级一般呈现两头小,中间宽的局面,因此教师主要教学对象还是要针对中间大部分成绩普通的学生。

(二)更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声乐教育与一般教育相比有其共性,随着网络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众多新型的,强调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如翻转课堂,幕课等等,声乐教师也必须跟随时代的脚步,引入新型教学方法。将课堂的主动权转给学生身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迫使学生在课后加强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三)在重视智育的同时,加强德育教学

教育的本质是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仅仅在智育上取得效果是片面地。随着娱乐圈不断爆出的艺人道德水平滑坡的情况让人深思。高校声乐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导学生,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多关心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转变其不良思想,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三、结束语

近年来,高校声乐教学质量提升效果明显,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歌唱家和艺术人才,尽管一些高校在声乐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但相信在学校领导和声乐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将不断解决声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创新声乐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

作者:孙立 单位:长江大学艺术学院

第四篇:高校声乐教学效率提高浅析

一、当前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现状

(一)生源素质较低

近年来,受我国教育制度以及考试制度的影响,各大高校普遍增设艺术类专业,扩大招生名额。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音乐专业是为了获得大学本科的学历,并非出自自身爱好和兴趣。由于不断扩招,学生进入艺术类专业的门槛也相应降低。同时,很多有艺术天赋的学生由于文化课成绩限制,无法进入优秀的大学学习,这就造成了有艺术天赋的学生没有优秀的教师指导,师资力量强的学校选择的生源并非最优秀的情况。这些现象都造成了这些年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的生源质量下降。再加上近年来社会风气较为浮躁,充斥着“一曲成名”的诱惑,学生面对成名的诱惑,无法在学校里面沉下心来学习专业的知识,导致基本功不扎实,也限制了将来可能取得的成就。

(二)高校艺术类专业师资力量不强

当前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对于师资力量投入程度不够,有些教师本身就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自身音乐水平较低,由于工作经验以及自身阅历的欠缺,还没有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在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以及因材施教的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欠缺。这些教师经验较少,尚未形成足够的音乐知识储备,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专业性问题其给出的答案缺乏深度,只能从表层去解答,没有深层次的指出学生面临的问题,这样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是十分不利的。同时,学生在学习创作与表演的关键时刻没有获得良好的指导,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声乐课程的教学效率。

(三)教学方法与模式陈旧

在今天的高校声乐教学中,许多非艺术类院校开设的声乐课程依然沿袭着传统音乐学校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教学水平的限制,教学的效率与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当今的艺术类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已经和老一辈艺术家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恐怕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在讲究创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对他们接受专业知识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高校声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策

(一)提高生源选拔效率

为了提高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效率,首先要保证生源的质量,因为只有热爱音乐、有上进心的学生,才能下功夫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对此,高校要改变现有的招生观念,不能为了经济利益盲目扩招,而是针对本院校的具体情况开设艺术类专业。同时,在招生和选拔生源的时候,要组建专业能力过硬的考官队伍,在选择学生的时候,不仅要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对于那些拥有良好艺术天赋,但是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此外,校方要设立专门的监督人员,以保证招考环境的公开、公平、公正,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的展示自我,得到应试的机会。

(二)提高教学能力

鉴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提高声乐专业教学效率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1.教师要有自己的艺术观,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正确的表演方法,即使没有充足的舞台表演经验,也要有识别声乐演唱水平的基本能力。对于刚毕业的年轻声乐教师,学校要不断创造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表演经验,想方设法的提高专业能力以及演唱水平,为今后的教学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高对歌曲的辨识能力。声乐教师要不断提高对音乐的敏感度,从细微的差别中寻找学生的差错。这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锻炼,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听”的训练,练出一副“金耳朵”,能正确把握声乐演唱中的各种技巧,及时纠正学生的发声、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吐字等方面上的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3.不断提高舞台临场指导和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声乐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掌握良好的舞台指导能力和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在课堂上,由教师进行伴奏可以起到带领节奏的效果,提高学生对基音的理解。合理计算音程,教师临场指导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表演课的教学效率,高效的临场指导,可以让教师把示范和指导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果。同时,良好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也可以点燃学生学习声乐的激情,与音乐产生共鸣,从更深的层次把握作品的内涵。

4.“德艺双馨”是每一位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声乐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与艺术修养。声乐演唱是音乐作品情感输出的最直接的方式,演唱者要想充分表达作品的内涵,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生活阅历以及文化素质修养。做到这两样,才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最正确的示范,保证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学习与前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还要对艺术类专业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以保证教师授课的正常进行。同时,艺术专业还要多提供音乐表演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相信经过校方和教师的不断努力,声乐教学的效率一定会有不小的进步。

作者:张英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

第五篇:高校声乐教学创新内涵与重要意义

一、高校声乐教学创新的特点

高校声乐教学知识系统的创新,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创新性

高校声乐教学知识系统的创新,首先必须以创新性为其题中应有之义。例如在声乐教学中,引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就具有创新性特点,它充分表现出“以人为本”、“人性化”的实质,深入到学生心理深层,更深刻地把握声乐学习的心理特征与心理规律。

(二)系统性

高校声乐教学知识系统的创新,以西方先进的系统论中的系统性为主要标志。所谓知识系统的系统性,是指知识系统中的各种知识,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吸收、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动态发展的系统。例如声乐知识系统,就包括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人体工程学、生命科学、物理学、声学等各种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多学科密切融合的完整的知识系统。

(三)理论性

知识系统中的各种知识,一般都以理论知识的形式出现,并以此显示出其经验总结、理性思辨、精神结晶、智慧凝聚等特点。例如音乐知识,就以音乐理论知识的形式出现,简称为“乐理”。

(四)思想性

知识系统的形成,以思想系统为指导,因此,知识系统内的各种知识,又集中反映出人类的思想光辉。例如“乐理”,就集中反映出人类音乐思想的光辉。

(五)流传性

知识系统借助各种有效的载体,如语言、文字、符号、图像、声频、视频、磁带、光盘、电脑软件、网络、电子传媒等,在人们中间广泛流传。例如音乐知识,就借助语言(歌词)、符号(乐谱)等载体流传。知识的流传性,又有三个特点:其一是从横向上看、流传广泛。各种知识在各国家、各民族、各阶层、各人群中广泛流传;其二是从纵向上看,流传悠久。各种知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其三是从立向上看,流传规律性。各种知识的流传,均在人们的思想体系中进行。

二、高校声乐教学创新的内容

高校声乐教学知识系统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大内容:

(一)文学新知识

文学知识是声乐艺术者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因为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形式,其中的语言又是思维的载体与表现手段之一。特别是文学中的诗歌,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在我国古代,曾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说法,最早的音乐,是与诗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而所谓“诗歌”,就更是诗与歌——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就是先秦时代的“十五国风”——十五国的民歌,即民间歌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民歌,大多都是“可唱之诗”。而现在的歌曲中的歌词,也是广义的诗歌。因此,声乐人必须具备歌词的基本知识,其中主要有下列几种:

1.歌词的美学特征。

主要包括主题的深刻性、集中性;形象的可唱性、可感性;情感的真挚性、浓厚性;节奏的鲜明性、确定性;韵律的和谐性、明快性;语言的凝炼性、通俗性等等。

2.歌词的结构形式。

主要包括歌词的句式(四言、五言、七言、自由式等)、段式(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多段式)等。

3.歌词的写作手法。

主要包括直叙、比喻、兴起、对偶、排比、夸张、比拟、对比、序列、衬托、设问、叠置、重复等等。

4.歌词的新特点。

新时代的歌词,有许多新特点,主要包括人性化(例如《常回家看看》)、通俗化(例如《一封家书》)、时尚化(例如《爱情鸟》)、新潮化(例如《潇洒走一回》)等等。

(二)历史新知识

历史知识是人类历史事实的记录和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于今人有重要的参照作用与借鉴作用,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极有道理。声乐人要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特别是中外音乐史、声乐史,以及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的声乐作品所涉及到的历史知识。例如歌曲《霸王别姬》,就涉及到楚霸王项羽与虞姬的悲壮情史;《黄河大合唱》就涉及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歌曲《翻身道情》也涉及到解放战争史。如果没有必要的历史知识,要想教好、唱好这些歌曲,是不可能的。

(三)地理新知识

许多声乐作品,都涉及到地理知识,对于声乐人来说,就必须具备必要的地理知识。地理知识系统又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区域差异的学科。地理知识系统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动态性、研究方法多样性等特点。具体又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部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等等。很古的时候,人们就开始重视地理学的研究,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写有《地理学》一书。我国周代的《易经•系辞》中也出现“地理”一词,并有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山海经》等。声乐作品以地理为题材的不可胜数,例呈《青藏高原》、《太阳鸟上》、《东方明珠》、《珠穆郎玛》、《黄河泰山》、《黄河大合唱》、《长江之歌》、《长城谣》、《请到天涯海角来》、《阿里山之歌》、《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我想去桂林》、《前门情思大碗茶》等等。如果歌手缺乏必要的地理知识,要演唱好这些歌曲,也都是不可能的。

三、总结

总之,声乐人更须具备必要的艺术知识。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它是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表现情感、意愿、理想,在想像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识、情感、理想、意念、才华、修养等综合活动的有机产物。“艺术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在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艺术之一种的音乐,同艺术中其其他多门类,如建筑、绘画、雕塑、园林、摄影、书法、舞蹈、曲艺、戏剧、电影、电视、网络艺术等等,均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作者:童惠 单位: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第六篇:高校声乐教学渗透审美教育思考

一、审美教育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审美教育是高校音乐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声乐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对学生们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审美能力

声乐是灵魂的歌唱,每一首音乐作品的诞生,其中都凝结着音乐人的情感与思想。而高校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音乐人。为实现这个教学目标,自然应当在声乐课程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音乐之美。为防止学生们只追求演唱的技术要点,而忽视了音乐情感的表达,声乐教师应当将审美教育注入到音乐教学当中去,让学生们通过感受不同情感的音乐来体味音乐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这样一来,既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声乐技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在声乐教学过程当中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增强学习兴趣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增强学生们学习声乐的兴趣。声乐的演唱技巧是枯燥乏味的,学生们很容易在日复一日的声乐演唱技巧的练习中失去学习声乐的兴趣。在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可以给学生们在枯燥的演唱技巧的学习中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们在学习声乐的过程当中有着更加新奇的感受,进而增强学生们学习声乐的兴趣,使学生们学习声乐更有动力,更加有利于声乐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们音乐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声乐教学作为一门讲求创新的课程,需要在课程建设中不断穿插进新的流行元素,以此来提高声乐教学的效果。声乐老师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去学习新的音乐作品,通过学习新的、多样的音乐作品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一来,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学生声乐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的意义。

二、如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声乐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们学习声乐技能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由此来看,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接下来,笔者将详细的介绍如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首先就要求教师们有相当强的专业能力。人们的审美能力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不同时间段人们对审美的要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定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不至于落后于时展的潮流。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发音技巧来展示不同的审美方式,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感受到不同的审美效果。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教师们能够掌握全面的音乐理论知识以及多种演唱技巧,这样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游刃有余,从而达到在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目的。

(二)丰富对乐器的认识

声乐教学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主要包括音乐理论、演唱技巧以及乐器演奏等多方面内容。要想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就必须要在声乐教学的内容中加强审美教育的渗透。乐器演奏作为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自然也应当渗入审美教育。丰富学生们对乐器的认识,有助于让学生们通过感受不同的乐器演奏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乐器演奏在声乐演唱过程当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适合的乐器伴奏可以让声乐演唱变得更有意境,而不适合的声乐伴奏则会破坏声乐演唱的氛围。以《青花瓷》为例,用笛子、钢琴伴奏就显得清雅脱俗,更能突出悠远深长的意境,而用架子鼓伴奏的话就显得不伦不类,不但不能体现原有效果,反而会破坏歌曲塑造的意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教授学生们不同乐器演奏的适用范围,鼓励学生们展开想象,增强创新能力。乐器演奏是声乐演唱者的第二个嗓子,丰富学生们对乐器演奏的认识,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们在演唱时选择适合的伴奏,提升学生们演唱的档次。

(三)开展音乐表演活动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音乐人,而音乐人需要用演奏或创作的形式来得到大众的认可。因此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应适当的加入一些实践活动,通过举办音乐表演活动来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通过举办音乐表演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带动学生们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让学们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在音乐表演活动中,可以适当的加入竞赛环节,开设大众评委。让学生们在表演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及大众的审美要求,这有助于学生们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在表演活动中,鼓励学生用原创歌曲进行演出。让学生们认识到表演的具体环节,更加深刻的了解舞台上的感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音乐表演活动,可以使学生们得到一些珍贵的表现的机会,提高学生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给表演活动的观赏者带来更加新奇的体验,激发其他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

(四)加强情感体验

声乐教学不应当仅仅是演唱技巧的堆砌,还应当融入演唱者的情感,让演唱者的演唱更有感染力。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就需要加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教师们可以通过带领学生们了解音乐创作的故事背景,看一些音乐创作的纪录片等,来体验音乐家的创作情感。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教授学生们联想的方法来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比如在演唱欢快的歌曲时就想象自己中了大奖或者其他令自己高兴的事情,在演唱平静悠扬的歌曲时就想像自己身处山林之中,清泉叮咚,这样很容易的便可以将演唱融入到情景当中,增强演唱者的情感体验。通过加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们的演唱技巧,使学生们的演唱融入情感当中,另一方面则有助于增强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们对声乐的感受。

三、结语

审美教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提升教师们的专业能力,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二是要丰富学生们对乐器的认识;三则是要开展一些音乐表演活动,增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最后则是要在声乐教学当中融入情感体验。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们的健康发展。

作者:刘刚 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第七篇:高校声乐教学融合少数民族音乐探索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合少数民族音乐的现状

(一)声乐教学中对少数民族音乐不重视

当前高校声乐教育大多数选择中外结合,一般上采取汉族民歌和美声唱法贯通,而对于少数民族音乐不够重视,使其逐渐失去了本身的特色,产生了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教学中被汉族音乐替代的情况;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高校声乐教学课程中,有关少数民族音乐的课程内容较少,在教学形式上,没有考虑到与少数民族音乐本身特点相融合。

(二)出现重洋轻土的声乐教学现状

高校声乐教学无论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设定或者是教学作品的选用都会偏向于美声唱法,而一些学生甚至在选择深造方向时也会着重考虑国外音乐,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一步步远离。出现这种“重洋轻土”的局面对于我国多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创新是一种极大地挑战,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音乐的改革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合少数民族音乐的必要性

(一)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少数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支撑力量,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演唱方法为音乐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其地域环境、生活习惯的差异,对于声乐方面的发音方式也有不同的技巧,高校声乐教学中就需要这些多样的形式为教学内容的完善提供借鉴经验,让高校声乐的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个性发展

高校声乐教学融合少数民族音乐,在以主体音乐文化为根本的原则上,吸收少数民族音乐中值得学习借鉴的部分,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将其设置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增加学生对于不同民族音乐的了解,拓展学生的视野,在多种不同民族音乐表现形式中了解到自身最适合发展和学习的一种,提高自己的音乐素质和表演水平,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多民族文化的发展

高校声乐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于弘扬和发展自身特有的文化,少数民族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类原生态的表演形式不仅对于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巨大意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将少数民族音乐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处理不同类型的歌曲演绎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合少数民族音乐的改革探索

(一)具体教学改革措施

1.演唱方法上与少数民族音乐结合

高校声乐教学无论何种唱法,都需要用呼吸来调整演唱中的气息变化,不同的少数民族音乐由于受当地气候环境、语言差异等的影响,对待声音的调整方式不同。以广西壮族这一少数民族音乐为例,其在演唱中最大的特色是“高腔唱法”,因其独特的发音方式,演唱发出的声音高远而响亮,具有十分强的扩张力和穿透力。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可以通过借鉴这种假声唱法,用共鸣腔体练习高音,以此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高音难题。

2.表演形式上与少数民族音乐结合

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一般较为固定,表演形式单一,以侗族民族音乐为例,值得学习的是其著名的大歌表演形式,不同之处是采用独唱和众唱结合的表演形式,按照声部将其划分为低声部和高声部,一般是由主旋律延伸,在其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变唱。少数民族音乐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除了以上介绍的外还有齐唱、对唱以及声部轮唱等形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将少数民族特有的表演方式融入,改变原本单一枯燥的形式,不仅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还能够起到发扬民族声乐的作用。

3.乐器演奏上与少数民族音乐结合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乐器的学习也是重要的部分,将少数民族音乐的内容通过其特有的乐器表现出来,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且这种方式通俗易懂,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一般来说,少数民族的乐器多根据当地环境,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所制作的,进声乐教学最主要的是打击乐器,这就要求学生提高思维的发散性以及创造性,在歌曲创作中激发学生的民族音乐运用灵感。

(二)教育部门加强重视与支持

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音乐对于学生的声乐学习,以及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发扬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提高多民族音乐研究的经费拨出,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的体验学习。对声乐教师团队进行培训,提高教师自身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专业素质,鼓励其开展调研活动,深入地方学习民族地方语言,并将与声乐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提高声乐教学质量与水平。

(三)积极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声乐实践活动

高校声乐教学总是局限在课堂中并不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少数民族音乐时的兴趣,往往是一些实地的民族体验才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聚居地体验,了解其当地的民族风情,认识原生态的演绎和表演形式,在当地穿民族服装,学习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特有的音乐文化情感。

四、结语

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这个充斥着外国文化的社会环境下更好地继承与发扬特色,是高校声乐教学中应该重视的一点。为了达到民族间友好交流的目的,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高校教育部门应当总结教学经验,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合到声乐教学中,丰富教学课程的内容,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个性化发展。

作者:彭沛 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第八篇:高校声乐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

一、高校声乐教学现状

(一)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由于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仍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尤其是过分借鉴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使得高校声乐专业学生的专业表演能力无法与音乐院校学生相比。在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会在琴房开展“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密切的交流与沟通,没有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无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个性来开展教学活动,而是盲目的学唱与模仿,教学模式单调乏味也无法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高校声乐教学特色不够明确

目前高校声乐教学没有突出其特色,通常是对专业音乐院校教学模式的借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与专业音乐院校区别开来,需要高校自身发展自己打分特色教学模式,以便吸引更多的学生,促进高校的发展。但是我国目前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单一,尤其是对社会的话题以及需求不够关注,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导致教学与实际相脱离,无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声乐类人才。

(三)高校声乐教学目标不确切

根据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来分析,绝大部分是依据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方式来开展的,使得高校声乐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没有自己准确的定位,只是过分重视演唱的技巧,从而忽视了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与审美教学。由于声乐的良好表现能力是通过情感来表达的,没有情感的演唱是没有活力的。同时,部分高校声乐教学中,过分重视声乐表演的价值,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使得教学目标与实际出现偏差。最终导致高校声乐教学质量较低,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措施

(一)创新声乐教学模式,促使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

在各大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学需求创新教学模式,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需要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采用集体课、一对一课程以及小组课等形式来丰富教学模式。例如,在一对一教学模式中,需要根据学生的演唱水平以及声线特点等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教学方式,以便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开展扬长避短的教学活动。在集体课程中,需要将所有学生组织在一起,不断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并且不断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等,纠正学生的发音,对自身的声乐技巧与知识进行一定的了解,从而更好的掌握声乐技能。在小组课程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演唱水平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促进学生取得共同的进步。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实践教学,形成特色教学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形成自身的特色教学方式,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需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首先,需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根据相关的基础知识来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与技巧,突出声乐实践的重要性,让学生自主练习,以便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理解情感教学,从而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同时,教师应该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对声乐进行独立创作,以便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并且需要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切实了解社会对声乐专业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并且促进声乐教学特色的形成。

(三)明确高校声乐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能够为声乐教学指明方向,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与质量。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不仅需要让学生及时掌握好声乐理论知识,还需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表演能力、创新能力与演唱技巧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还需要对社会需求进行详细的了解,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以便培养出高素质与高艺术水平的人才。另外,还需要注重情感教学与审美教育,以便为今后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结语

根据目前高校声乐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与缺陷,为了更好的顺应当今社会对声乐类人才的需求,急需要对高校声乐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黄学军 单位: 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