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文化引领社会体育发展路径

学校体育文化引领社会体育发展路径

【提要】学校体育文化引领社会体育文化对我国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校与社会的接轨、终身体育的氛围形成都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发挥教师双重角色、重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来加快学校体育文化与社会体育文化协调发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文化;社会

一、学校体育文化与社会体育文化随着社会生产力与科技的进步,人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精神方面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而教育与健康是生活品质好坏与否的主要决定因素,在全民健身的口号下,我们不得不思考学校体育文化与社会体育文化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学校体育文化与社会体育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制约。它们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各具有自身特点,但服务方向与内容的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学校体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会促进社会体育文化的不断完善,有效地以学校体育文化引领社会体育文化发展,一方面适应时代需要,另一方面对实现终身体育教育和全面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社会体育文化发展的困境

(一)大众体育文化意识薄弱。体育文化意识是一种基于体育学科的自我认知,正确的体育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科学运动方式的掌握,并且还能够健全个人人格,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据调查,我国城乡居民中了解《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内容的人仅占比5%,有30%的人也只是听说这项政策,并不知道具体的实施内容,甚至65%的人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与国家政策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国家大力倡导“全民健身”而大部分群众是没有采取体育行动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宣传力度有待加强,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大众欠缺体育意识,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于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以及体育文化对于精神建设方面的意义。大众的体育文化意识薄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

(二)缺乏高素质的引领者。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是开展社会体育活动的必要前提,在组织管理层面也起到重要作用。目前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体育发展的难题,大众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但由于掌握的体育知识较少,科学健身能力较弱从而导致运动损伤。不规范的技术动作、不规律的运动习惯、不足的体育卫生知识等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大众运动损伤的机率,而运动损伤一定会大大减弱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认为运动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健康的收益,造成对体育健康的错误认知。另外,不明确的运动目的也是影响大众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大众对自身身体认知与对活动认知的不足,盲目的跟风运动造成活动的体验感差,参与感不够满足自己的运动期待,就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运动现象,从体育心理学来讲,这是运动动机不足导致的。学校作为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培养基地,不光要为社会体育源源不断地贡献体育人才,还应该承担起引领社会体育文化的责任。

(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没落。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体育精神,支撑着社会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的衔接与发展。就目前体育文化全球化的形势来看,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但同时避免不了受西方体育文化崇拜之风的冲击,舞龙舞狮,龙舟等一些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的开展并不丰富,虽说近年来国家的“武术进校园”政策实施,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进行学校教育时在体育项目选择上要有多样性,这样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困境。另外一定要注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及精神的传播,以学校体育引领社会体育文化发展,强化民族认同感,强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认同,从而达到复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目的。

三、学校体育文化引领社会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我国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会衍生出符合该阶段特点的体育文化,影响着人类的社会行为。体育文化的健身性、教育性、民族性等基本特性共同作用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判定一所学校在体育上是否具有特色的标准,除了考虑该学校竞技体育方面的运动水平外,在运动过程中所逐渐形成和孕育出的体育文化也是其重要考评指标之一。体育文化在对提高学生学科素养,提高学生运动积极性以及强化民族自我认同感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科学规范人们的体育行为并且具有前瞻性和指引性;促使个体道德化、个性化、社会化、角色化;充分展示团队合作精神。

(二)有利于推动学校与社会接轨。通过学校体育引领社会体育发展,丰富了群众体育形式,拓宽了体育社会化的道路,推动体育教育的产业化和多元化。将社会体育文化引入学校体育文化,改变了传统教学形式,活跃了体育课堂氛围。调查研究显示很多学生进入社会后,发现社会与自身长期所处的校园截然不同,并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学校只是一个学习教育的场所,学生的最终去向是社会,所以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计划,培养目标来教育学生。通过适当开放学校体育,让学生提前与社会接轨从而提高社会适应力,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加情绪体验。随着高校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大学生成为体育消费的主体,进入社会后提高了整体运动人群的素质。高校体育社会化还可以让高校体育适应市场化发展需求,通过吸收社会体育的娱乐性与健身方式的多样性来改变学校体育的单一性。

(三)有利于群体终身体育氛围的形成。体育意识反映体育目的。目前由于我国国民体质健康情况不容乐观,政府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众进行体育锻炼,大众对于体育是否加入高考各有争议,一方面确实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善整体身体素质情况,而另一方面,这种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仅仅是为了追求成绩而忽视体育的健康促进问题。我国学校体育也针对此类情况进行教学的改革,体育教育不单单仅是传统的授予知识与技能,而是更加注重学生身心健康以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后活动中都要注重终身体育的思想渗透,以及学生兴趣爱好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及时发展学生的运动特长,这些都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打下夯实的基础。通过学校体育文化引领社会体育文化发展,由学校区域慢慢渗透到周边社区,从学生渐渐影响到居民,以由点及面、部分到整体的方式加强学生和居民的终身体育意识。

四、学校体育文化引领社会体育文化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文化发展依托于学校体育资源,在此基础上将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到最优化。相对于社会体育资源来说,国家对于学校体育资源投入的力度稍微大一点,所以要想实现学校体育文化引领社会体育文化发展,首先就要在体育资源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好体育资源不光能够促进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还能加快与社会接轨的进程。通过以下几个基本手段:1.适当开放学校体育场所,为社会体育创造舒适的人文环境,提供场地、器材等运动资源;2.学校体育为社会体育文化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包括体育文化知识竞赛、讲座等形式;3.学校的教学课堂,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发挥教师双重角色,引领社会体育文化发展。高校是国家体育教学人才汇集的地方,如果学校体育人才能够与社会体育相结合,势必推动社会体育文化发展。高校体育教师是一支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优秀的道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经历的专业队伍。为此,高校体育教师应扮演“双重”角色,在学校体育中担任的是学者与教师的角色,而在社会体育中担任的则是专家、指导员的角色。他们可以通过假期以及课余时间对社会群众进行指导,与社会体育相结合成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沟通者和倡导者,这样也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师资浪费,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力量。

(三)重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加快学校体育。文化与社会体育文化协调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关系到我国体育文化传承模式、理论、价值等体系与世界体育文化的顺利接轨和科学发展。那么上文提到的面对自身文化部分观念的陈旧以及外来文化冲击,我们又当如何发展本民族的体育文化呢?应保持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原有的内涵,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更新结构框架;丰富传统体育文化的形式与内容,将之渗透到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学校体育及社会体育当中增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制定完善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制度以及管理体系。

五、小结

如今,经济全球化大势所趋,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广泛,从而推动了体育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其中,学校体育文化与社会体育文化对中国体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根据本国国情,积极探寻学校体育文化引领社会体育文化的实施路径,发挥社会体育发展的巨大潜能,较大层面上提高全民素质。推动学校体育社会化的进程的同时,也在世界体育文化中更多地体现出华夏民族体育文化的风采。

作者:刘明月 单位:扬州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