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研究

信息技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研究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文中立足于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下,在简要论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性之后,分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国内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并针对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给出了一些有效建议,旨在提升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质量。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给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与个性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能够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高校方面应当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对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在整合思政教育资源的同时,调动学生的思政学习积极性,构建一个全新的高校思政教育环境。

1.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国内各大高校的思政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再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求,为了能够提升高校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思政水平,高校方面进行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是显然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使得人们的观念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应该要把握好时展的脉搏,及时地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契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好充分准备;其次,在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下,高校方面在人才培养策略与方法上也要进行及时地调整,并结合当前企业或者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制定出一些创新性和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在实现思政教育成效价值的同时还可以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第三,信息技术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思政教育有了明显的不同,特别是一些新媒体的出现(例如微课、微信群、微博、QQ群、钉钉等等)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只有把信息技术和高校思政教育进行融合,并在原有的思政教学体系上进行创新,这样才可以保障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教育能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2.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现状

众所周知,高校设置思政教育的目的就是向学生引导和传播正确的观念与行为,帮助大学生构建正确的三观和道德意识。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不同的价值观通过网络开始迅速扩散并发生碰撞与冲击,大学生作为信息技术的主要受众,他们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大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身心仍然处在社会与校园的边缘区域,对于事物或者观念的理解与判断并不成熟,思想容易被充斥于各种信息平台上的负面低俗的消极思想,以及违法犯罪等内容所影响(个人享乐主义、激进思想、颓废文化、消极思想等等),这些错误观念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落实也会造成巨大阻碍;一些大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并沉迷其中,长时间坐在电脑前,身体素质下降,甚至还出现生物钟紊乱和自闭症的情况;还有一些学生为了能够逃避课业与生活的压力,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匿名性强的特点,在网络世界里无视道德与行为标准肆意妄为,自身的德育素养变得越来越差;此外,信息技术的进步也让人们的交际行为和沟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的社交活动是人与人进行,但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行为开始被机器和网络所代替,高校学生与外界的交流与接触变得越来越少,现实中的性格也会变得更加自我和冷漠。

3.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有效措施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除了要做到与时俱进,还需要及时挣脱传统的思政教学理念的束缚,重视思政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这样才能确保信息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3.1创新思政教育观念。信息技术的普及,在为广大高校师生带来学习与生活上便利的同时,也给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就以国内高校为例,许多高校的思政课程教师在落实本职工作的时候,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主要来源于网络,而网络也开始成为了当前高校师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工作时,要摆脱传统“课堂+教材”的思政教学观念,重视网络的作用。首先,高校可以利用信息传播的特点,把新时期思政教育中的概念辩证思维、主观能动性提升等内容引入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完善传统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不足之处。以思想的角度进行分析,信息技术具有明显的引导性,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当前最先进的思想和理念进行快速传播,各种信息资讯的整合空间和影响性也变得越来越大,因此高校在落实思政教育的时候,可以利用网络中的信息平台把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渗入到日常的思政教学活动中,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指导成效。在正确价值观和理念的引导下,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型高校思政教育在内容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全面,思政教育的网络渗透力和德育构建能力也会不断增强。

3.2创新思政教育内容。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点的网络环境拥有海量的资源,这些资源涉及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且在网络环境里数据信息不仅传输速度快,而且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免费共享。因此高校方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对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全面性创新,让原本单一化、固态化的文字式内容变得更加动态化、具体化。例如在高校的思政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里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把文字式的内容,转化为动态化、信息化的直观结构,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思政教育里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核。除此之外,高校还要把大学生如何做出正确网络行为的问题纳入考虑范围,在鼓励学生文明上网、理性上网的同时,还要通过思政教育为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对于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行提出规范化、明确化的要求,这样才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辨识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为了迎合时展的需术,高校方面要结合信息技术环境的特点,在网络平台里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然后把这些内容和高校思政教育进行重组。而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思政教育放在核心位置,将网络心理教育作为方式,确保学生的思想能够被正确引导,这对于提升高校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3.3创新思政教学策略。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是以课堂讲授、做报告、实践课程等形式进行,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沉闷、无趣,思政教师在讲台上讲授教材里的内容,分析案例,学生则在讲台下方一边记着笔记一边听教师讲解。虽然这种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会有一定的成效,但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的思政学习积极性是极为不利的,课堂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高。而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高校在思政教学策略也摆脱了说教模式有了新的变化。首先,高校要积极主动地迎合时展的脚步,教师在进行思政教学活动的时候要积极使用电教设备进行教学,这样就能够把教材里的纯文本教学内容进行活性化处理,用动态的、跳跃式的方法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此外,高校思政教学也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利用网络平台高效的信息传播速率扩大思政教育成效。例如高校可以利用校园服务器构建校园公益活动社团、学生文化研究会、心理健康咨询小组、红色文化研究会等等,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扩大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还可以把高校思政教育成效进行推广,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思政学习活动中。其次,许多学生长期处在固定化的思政学习模式中,对于需要死记硬背的思政课程毫无兴趣,甚至还出现了厌学的情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方面可以积极和学生社团组织进行协调,举办一些与思政内容相关的辩论比赛、写作比赛等等,把学到的思政知识转化为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一种途径,学生也会改变对高校思政课程的偏见,主动加入思政学习活动中。

3.4创新思政教育阵地。在信息技术未普及之前,高校的思政教育阵地是以常见的媒体进行(书籍、广播、杂志、电视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高校思政教育阵地已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高校方面要从大局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特点构开辟出一个全新、高效的思政教育阵地,在深入探索网络媒体和平台中思政教育功能的同时,把思政教育的内涵与核心价值融入其中。首先,高校方面要加大思政教育信息平台的建设力度。平台在建设的过程中,除了要具有深刻的内涵之外,还要做到主题鲜明,内容上与时俱进,加入一些时下热门的,或者大学群体感兴趣的话题,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思政学习活动中。学生如果长期地处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下,自身的德育水平也会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逐渐提高。在网络环境中包含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方面可以通过视频的拍摄剪辑,或者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在浏览网页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把革命的火种、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传承下去。其次,重视高校主流网络媒体的建设工作。要构建全新的高校思政教育阵地,就需要构建一个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环境,这样才能够确保主流文化与高校的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掌握网络舆论阵地的主导权。按照国内的媒体实际访问数据和影响力来看,主流媒体是以政府部门的网站为主(人民网、中国青年网、新华网等等)。政府部门通过这些主流媒体来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并把最新的国家政策和发展规划进行及时传播;还有一些商业性质的网络平台(例如百度、腾讯、知乎、豆瓣等等)也具备强大的文化传播扩散能力。因此高校要发挥出主流媒体的优势和教育功能,全面发掘网络平台的思政教育能力,把网络平台作为思政教育的新阵地。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想在短时间内实现创新是不现实的,除了要具备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指导思想,还要从教学策略,教育内容,教育观念,思政教育阵地等四个方面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把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实现思政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王秦.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究[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9(1).

[2]边丽颖.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与融合创新发展研究[J].山西青年,2019.

[3]赵林洁,侯安娴.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J].山西青年,2019,000(010):144,146.

作者:魏晓晓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