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智慧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学校智慧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校智慧教育

学校智慧教育范文1

关键词:大数据;智慧校园;建设探索

1引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智慧校园建设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实践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其建设可为学校教学、管理与服务的开放性、协同化运行提供支撑环境,为校内外各类人员提供完善的个性化服务支持,对整体提升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在联合发表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再次重申[1],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升级教学设施、科研设施和公共设施,促进学校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一体化建设,构建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相融合的新校园。在政府、学校、企业三者的共同推动下,开展智慧校园研究,总结智慧校园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构建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化校园理论与实践探索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2智慧校园建设现状

2.1全局规划欠缺

传统智慧校园建设通常由学校负责技术的网络中心或信息中心组织,缺乏学校层面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各部门对信息化的认识仅停留在功能性层面,通常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独立建设。建成后的这些系统虽能解决特定部门的具体业务,但这些系统很难保证与校内各应用系统之间数据的一致性,更无法实现数据共享。随着学校信息化的发展,应用系统越来越多,各子系统自成体系,严重阻碍了校内数据的互通与业务协同。

2.2数据信息孤岛

智慧校园建设需遵循一定的数据收集过程和统一标准,否则系统间各个数据容易产生数据信息孤岛,难以形成共享和共用。当需要系统层面使用和管理数据进行决策时,受限于各系统数据存储格式不统一、信息不一致、信息与实际情况不匹配等。加之各系统数据分散存储,数据无法汇总,需要决策时无法掌握全面的信息、缺乏完整的数据支撑,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与数据可视化呈现,难以形成一个全面的大数据驾驶舱环境。当某一应用系统不再使用时,由于缺乏统一的大数据管理平台,各类数据无法保留而造成数据资产丢失。

2.3应用推广困难

新技术快速发展,知识加速迭代,大部分技术管理人员尤其专任教师在思想上、技能上远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步伐。加之智慧校园建设通常由专业技术部门主导,在设计时多从技术层面来思考,很少站在管理者、使用者的角度进行思考,新建的高大上智慧校园不仅不能为其提供应用的便利反而成为其工作、生活过程中的拦路虎。每个应用的入口不统一,界面不统一,认证方式也不同,这使得教师、学生被困在用户名和密码堆中客观上增加了师生使用的困难度。

2.4融入教学不深

智慧校园建设服务于智慧教学需求。当学校软硬件设备环境与各项教学资源均已满足智慧化教学需求时方可发挥最佳效果。当前智慧校园建设普遍重软硬件环境设计,轻教学资源建设。智慧化学习环境与教学内容、教师教学缺乏深度融合。教师的教学方式仍比较落后,仅停留在信息化应用的浅层。加之教师对智慧教学环境的陌生,配套教学资源的缺失,导致新技术与教学应用两张皮现象,未能最大限度发挥智慧化教学环境的综合效应。

3智慧校园建设原则

智慧校园是集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高度融合的信息化系统工程。智慧校园建设结构复杂、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为保证智慧校园建设科学规范,智慧校园的总体规划在遵循国标的同时还应该满足以下原则:

(1)兼顾当前,着眼未来。智慧校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障智慧校园落地效果具备先进性和示范性,智慧校园在顶层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学校未来5至10年的发展需求。在系统建设中,不仅要考虑到当前学校各种业务的实际要求,还要充分考虑将来业务发展的需求。从实用性、经济出发,着眼于近期目标和长远的发展,选择先进技术进行最佳能组合,在有限的投资中构建一个成功、实用的智慧校园系统。

(2)遵循标准,开放统一。智慧校园设计应充分考虑与国内外行业标准与工业标准的一致性和兼容性,同时保障系统的开放性。智慧校园系统所采用的硬件设备完全符合国际通用标准,与目前校内网运行其他系统不发生冲突。兼顾国家、省市县重大教育信息化工程,为国家、省市的教育云服务平台预留标准化的接口,使其数据能被其他现有和将要开发应用软件调用。

(3)安全稳定,易于运维。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框架包括智慧教学环境、智慧教学资源、智慧校园管理、智慧校园服务、信息安全体系等组成部分。各系统彼此独立又相互协同,各子系统软硬件必须具有高度可靠性和稳定性,各主要数据需采用备份模式,应急处理手段完备。系统所采用的软硬件设备与管理平台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易于日常运维管理。用户界面按人性化图形设计,所见即所得。

4智慧校园建设需求

智慧校园建设需要学校信息化与教学、管理、服务三者的高度融合[2]。为实现这一融合在智慧校园建设期间至少要完成以下需求:

4.1基础网络

基础网络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基于最新成熟的无线校园网和光纤万兆有线网络,并结合5G、ZigBee等技术的物联网络为学校提供一个广连接、高并发、多终端集一体的智慧校园基础网络[3]。通过云计算、虚拟化、超融合等先进技术,建立校园云数据中心,实现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和弹性化服务。除了结合网络的具体需求,还要整合多种安全措施,建立一个完整的、立体的、多层次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确保智慧校园内各系统与数据安全。

4.2智慧安防

智慧安防以建立重点公共区域的全覆盖、全天候、智能化的视频监控系统为主体,有机融合身份识别、车辆识别、超速识别、人员行为识别等先进智能分析能力,将校园的安防能力从传统的模拟+数字安防体系向智能化安防体系演进。

4.3智慧照明

智慧照明以照明系统为核心,以物联网无线通讯、智能感知、分布式智能控制技术为基础,构建了一套智慧环境整体解决方案。该方案在满足照明需求的前提下,以智能化方式管理教室范围内的多个子系统,实现照明管理、智能应用、统一维护、业务闭环的整体业务能力。

4.4智慧教学

智慧教学是智慧校园的核心,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师生的工作和学习。通过智能终端进课堂等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打造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保持教师和学生间的高效互动[4]。通过课前源推送、课中实时教学反馈、课后家长及时辅导,为每个学生打造专属教育,实现个性化学习、公平化教育、智慧化管理与评价。

4.5智慧服务

智慧服务引入社会上电子商务与政府的电子政务服务模式。它以一体化的形式呈现,包含多个业务流程,并根据用户身份划分权限,通过智能终端为师生员工提供一站式智能贴心的校园生活服务。师生在“入校”、“在校”、“离校”任一段仅凭一部手机即可办理餐饮、洗浴、医疗、购物、宿舍、水电、保洁、门禁等所有后勤服务[5]。

4.6智慧决策

智慧决策依托学校日常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中产生的海量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以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做出适当的决策,建成高智能、综合性的决策支持体系,实现一体化和智能化管理[6],以智慧大脑的形式读取这些数据并进行可视化呈现为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智慧校园建设框架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随着各个系统模块不断地增加、演进,使各项功能趋于完善。依据《智慧校园总体框架(GB/T36342-2018)》搭建智慧校园框架并进行设计与实施,通过分层设计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并将技术规范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贯穿整个项目的各个环节。从底向上,整个智慧校园划分为基础设施层、支撑平台层、应用平台层和应用终端层,如图1所示。

5.1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为智慧校园平台提供底层的基础设施保障,由各类专业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交换机、防火墙、采集器、传感器、摄像机等构成。它为智慧校园的各类应用提供基础支持,为大数据挖掘分析提供数据支持。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层主要由网络基础设施、安防设备、照明设备、安全设备、智能终端、传感器、图书馆等组成。5.2支撑平台层支撑平台层是智慧校园平台的核心层,支撑智慧校园平台实现各应用系统间的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的统一,实现统一的数据汇总、数据交换、数据分析、数据管理和数据展示,以及为应用层提供统一的底层服务接口。

5.2.1统一用户中心

统一用户中心集成各种信息系统。以门户统一平台作为智慧校园的安全认证及授权中心,提供集中的身份认证与授权服务,并提供统一身份模型(角色)管理,支持为各个角色配置不同权限功能,结合学校实际部门、角色、工作职责划分。

5.2.2统一数据平台

统一数据平台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入标准和规范以及统一的数据管理和分析服务。汇总各个系统的有用数据,再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分析,形成高价值的数据仓库,以标准接口的方式供上层系统使用。统一数据平台定义了一套完整的数据接入规范和标准,各应用系统按照技术规范通过API接口将结构化或日志型的数据提交给数据中台。数据中台具备海量的数据存储资源和数据计算处理能力,通过离线或实时计算对数据进行挖掘处理,得到有价值的多维度分析数据存入数据仓库。上层应用可以通过标准接口访问这些数据。

5.2.3统一消息平台

统一消息平台负责消息分发与推送。提供系统自动、人工触发等多种消息推送手段,提供基于用户身份的个性化消息内容,支持定制化消息推送模板。各业务应用通过接入统一消息平台,实现对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的消息触达。消息中心全面采用SOA架构,对各应用系统间的服务接口进行统一管理,完成消息转换、消息路由分发等工作。

5.3应用平台层

应用平台层是智慧校园应用与服务的具体体现,在支撑平台的基础上,搭建智慧教学环境、智慧教学资源,实现智慧校园管理和提供智慧校园服务,为学校师生提供泛在智慧教学环境、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学、强大的教学管理功能、易用的办公管理功能、智能贴心的校园生活服务。通过获取支撑平台层的统一数据平台中的基础数据,将智慧校园应用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汇总和提取,生成可视化报表,通过智慧校园大脑进行可视化呈现。应用平台层主要有智慧课堂、电子班牌、智慧教学资源、智慧管理、学校大脑。

5.4应用终端层

该层是用户访问智慧校园平台的方式。平台支持用户以教师、学生、家长、管理员等不同身份,通过平板、手机和PC等不同设备,访问对应的应用和模块。应用终端主要有移动端、PC端、第三方软件(如钉钉)、校园智慧屏、电子班牌等。

6总结

学校智慧教育范文2

(一)发展现状。

我省现有中小学校(不含幼儿园,下同)11580所,在校学生751万人,教师48万人,其中乡村中小学校6419所。近年来,我省扎实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广大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17年,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水平位居全国第7位,教学应用位居全国第1位,为智慧学校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高质量完成“三通”工程建设任务。截至2017年底,全省普通中小学宽带接入率、校园网建有率、班级多媒体覆盖率分别为100%、100%、99.27%;师机比、生机比分别为0.88:1和7.85:1;网络学习空间师生注册率均达100%。首创在线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点全覆盖。

2.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稳步提升。基础教育资源平台的教育教学资源库覆盖所有学段、学科和绝大多数教材版本,建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持续举办在线课堂、资源应用平台、乡村教师网络研修等专题培训,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实现在线课堂常态化教育,微课评选、乡村教师信息化应用竞赛等教育教学活动广泛开展,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

3.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日趋完善。完成11个国家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部署,新建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等17个省级管理系统。建成教育基础数据库和常态数据库,对教育数据的采集、应用、维护和安全等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向各地进行数据授权与共享,利用大数据辅助教育管理和决策。

4.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自上而下建立起以教育行政为龙头、以教育科研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协同推进组织架构;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创新“共建共管”机制;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施考核,将其作为教师上岗和教师资格考核内容;创建督导评测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年度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内容。

(二)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水平有待提升。一些地方、部分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认识不足,工作主动性不够;“一盘棋”意识不强,没有认真执行全省统一规划和标准,盲目建设平台、系统,形成新的信息孤岛;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2.基础环境建设有待加强。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水平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求还有一些差距,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宽带提速、设备更新换代、应用系统升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影响持续化发展、常态化应用。

3.教学应用质效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创新能力不足,信息技术应用方式单一,缺乏融合先进教育理念和先进技术手段的主动性。部分农村地区学校不能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学校对教育数据的采集、分析不够精准,利用数据提升教学质量还处在初级阶段。

4.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各地经费保障不平衡,建设资金分担办法有待明确。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建设模式尚未形成,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不够。

二、建设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推进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育,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小学校教育质量,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统一规范。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发展思路,加强省级统筹和工作指导,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组织制定实施总体规划、标准规范,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资源库。

重点农村,整体推进。总结金寨县整体推进智慧学校建设试点以及首批智慧学校示范校、实验校建设经验,在规范完善的基础上分步骤推广。优先推进贫困地区特别是大别山等革命老区、农村地区、偏远山区,优先推进教学点和乡村中小学,着力补齐短板;优先推进课堂教学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以人为本,融合创新。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提升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教学创新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各领域广泛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创新,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多元投入,分层负担。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和分级建设、分级负担的原则,统筹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引入社会资本,建立资金多元筹措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鼓励企业投入资金提供信息化产品和服务。

(三)建设目标。

2019年,完成50%的贫困地区教学点智慧课堂建设任务,建成16%的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各市学业评价系统全部建成。

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教学点智慧课堂全覆盖,建成46%的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智慧学校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到2021年,完成50%的非贫困县教学点智慧课堂建设任务,建成72%的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优质数字资源进一步丰富,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到2022年,实现教学点智慧课堂全覆盖,乡村普通中小学全部达到智慧学校建设要求,城镇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学校。基本建成覆盖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质数字资源体系。我省智慧学校建设和应用水平居于全国先进行列。

三、建设内容

以推进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文化为主要内容,以人才队伍和基础环境建设为支撑,构建“5项基本功能+2项支撑条件”的智慧学校结构,推动信息技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方位应用,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智慧学校生态体系。

(一)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智慧教学。

以因材施教为目标,依托“三通两平台”,以学习者为中心打造智慧、高效的课堂教学,积极探索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变革。依托智能化教学平台,实现云端优质资源智能推送,助力精准备课和有效导学。推进以城带乡,利用智慧教学系统实施省域、市域、县域同上优质网上示范课行动计划,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以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学习诊断与评价为载体,促进数据支撑的针对性教和个性化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互动、即时化评价反馈。建设线上作业测评系统,实现对学生作业和测试的自动批改与分析。利用师生教与学行为的伴随式数据采集与大数据分析工具,完成科学的学习诊断和教学评价,实施个性化的学习辅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开展远程协作、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加强教与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和效果分析,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

创设融合备课教研、数据采集分析、设施设备应用和管理机制为一体的教研环境,利用备课教研系统,结合区域教研数据,实现网络集体备课、评课与议课。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泛在化教研模式,即时提出、诊断并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推进长三角教育信息化一体化进程,加快与上海、江苏、浙江等省级资源平台对接,扩大网上结对学校规模,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二)变革学习方式,促进智慧学习。

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资源、平台、智能终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

建立自主学习系统,为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提供开放式平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建立智能化学习分析系统,全面感知、全程记录学习过程,形成学生学习动态评测数据,精准评估学习绩效。建立学生档案,支持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记录和存储。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三)提高治理能力,强化智慧管理。

依托省教育管理平台,推进中小学校校务、教务、师生发展的高效化、精细化、智能化等智慧管理。

打造智慧管理新方式,为学校排班选课、师生评价、成绩分析等提供数据分析,实现教务管理智能化。为学校办公自动化、人事管理、财务及固定资产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撑,实现校务管理智能化。实现中心校与教学点的一体化管理,优化乡村学校及教学点的教学教研、学习、评价、管理和服务等过程。

建立教师评价新模式,记录教师师德师风、专业发展情况和日常教学行为,建立教师电子档案,为教师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评优评先及制定教师培养策略提供支撑依据。

(四)增强智能服务,创设智慧生活。

利用智能化设备构建互联互通的智慧生活环境,搭建安全、健康、便捷的学校生活服务新体系。

完善智能校园安防机制,利用视频监控、智能传感器等设备系统实现对学校重点区域的安全监测与管理全覆盖。提供家校互通服务,帮助家长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在校表现,加强家长与教师、学校管理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家校共育。

(五)立足德育根本,打造智慧文化。

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依托省资源应用平台开展德育教育,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完善学校文化环境建设,整合学校校园网络、微信微博、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等载体,开展智慧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想品德、文化艺术、体育卫生等优质资源,提高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教育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逻辑思维、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培育健康、向上、创新、发展的学校主流价值观。

利用智能感知终端记录学生校园行为,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日常行为管理,强化美德行为,促进数据支撑下的不良行为的自我矫正。发挥心理教室和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疏导教育和针对性辅导,关注特殊群体,提供实时服务支持。实现网络实名认证和多平台互联互通,强化学生线上行为记录管理,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建设课后服务管理系统,积极拓展中小学课后服务内容和方式方法。

(六)完善基础设施,夯实支撑环境。

全面提升智慧学校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接入宽带,优化改造学校内部网络结构,实现无线网络在教学、办公及主要公共活动场所的全覆盖,确保网络访问高速畅通。建设智慧教室,建立电子身份统一认证系统,满足教学教研、学习活动、生活服务等需求。普及应用移动学习终端和创新实验室、学科教室等新型教学场所,创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慧校园环境。

充分发挥已有的软硬件作用,进一步完善基于用户、数据、资源统一的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构建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汇聚、统一资源管理的智慧学校基础服务平台,促进学校个性化应用系统与省、区域平台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平台及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鼓励学校、教师、学习者和社会共同参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开发数字化特色课程,逐步构建覆盖全省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七)强化专业培养,落实人才保障。

提升信息化领导力,学校设立由校领导或专职人员担任的首席信息官(CIO),开展系列培训,使其具有信息化规划组织、管理和评价能力,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学校各项管理,有效推进教育决策和绩效评价。

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信息化队伍培训规模和力度,通过集中培训、分组自学、任务驱动、项目实施等多种方式,针对中小学教师、技术管理人员分别开展智慧学校应用培训和技术管理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升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的支撑服务能力。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中小学校积极开展和参加智慧学校建设应用水平竞赛和课题研究活动等。

四、重点工程

(一)智慧学校环境建设提升工程。

继续完善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和省教育管理平台内容和功能,统领教学应用和教育管理主要服务,为智慧学校建设提供平台支持。

升级改造校园网络系统,农村学校班均带宽接入速率达到5M以上,城镇学校达到10M以上,鼓励光纤入班。在校园网络系统基础上建设校园物联网系统。建立网络安全制度及管理体系,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提高网络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校园安防监控系统,实现学校重点区域的安全监控全覆盖。

(二)智慧教学应用普及工程。

建设智慧教学平台,构建备课系统、教研系统、智慧课堂系统、学业评价系统等,其中,乡村中小学校每个年级配备1套智慧教学系统,每个设区市配备1套学业评价系统,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

利用现有空间、资源、平台、智能终端,有效支撑学校和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推进区域同上优质网上示范课行动计划,促进学习方式灵活化。提升网络空间人人通建设水平,推进和完善省、市两级标杆教师网络空间和网络空间特色应用学校建设。

建设自主学习系统,创设适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为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提供条件,实现成绩分析、知识点诊断、试题解析等功能。通过网络学习空间的资源汇聚、智能推送、精确查找等,实现查漏补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结合新课改新高考要求,应用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各普通高中研究制定本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

(三)乡村学校扶智攻坚工程。

将乡村学校建设放在智慧学校建设的突出位置。对全省教学点在线课堂进行智慧化升级改造,提高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从2019到2022年,农村教学点分4年分批建设,达到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等主要建设要求,促进持续常态化应用。

(四)中小学校智慧管理工程。

以省教育管理平台为依托,建设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汇聚、统一资源管理的智慧校园门户基础服务系统,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和用户认证服务,支持用户安全、便捷地获取各类资源。

完善省级数据中心,建设覆盖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全面用好国家系统和省级各项系统,优化教务管理、校务管理、教师评价、财务资产管理、装备管理等系统,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和汇聚,形成教育基础数据库和常态数据库,并向各地进行数据授权与共享,提升各级教育部门及中小学校科学运用大数据优化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为教育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支撑。

根据新高考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构建走班排课系统,提供走班排课、学情诊断管理等功能,实现智能化的成绩采集、数据分析、考核评价等,解决学情数据采集、智能组卷、智能批改、智能学情动态诊断和个性化辅导等关键问题。

(五)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工程。

加强校长、教师、设备运维管理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创设“管理人员懂、学科教师会、技术骨干精”的良好环境。建立开放式、多层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体系,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提升信息化应用技能,实施“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和乡村教师信息素养专项提升计划,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实现全员培训,重点加强农村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为智慧学校建设提供稳定的人才队伍支撑。

注重信息素养与学习方式的创新,提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开展初、高中信息技术素养学业水平考试,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六)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

充分利用省级资源平台,汇聚、开发德育、艺术、体育、劳动教育类等课程资源,开展网上阅读及专题教育活动等,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提供支持。

围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解决“三点半”难题,建设课后服务管理系统。引导学生通过“智慧课堂”搭建的平台课后自主学习,鼓励教师依据课堂采集、分析的“大数据”结果对学生进行差异化辅导。在课后向学生开放创新实验室、数字化探究实验室以及计算机教室等,对学生进行兴趣辅导养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七)智慧学校运维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加强省、市、县、校四级信息技术支持服务力量的建设,加强承担学校网络管理和现代化教育装备运维管理的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培养和任用懂技术、懂教学、懂管理的复合型教育技术人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统筹电教、装备等各方面力量,构建本地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各学校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并进行技术维护能力培训。

建立完善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级联动的运行维护支持服务体系,形成运行维护支持服务保障的长效机制,为中小学提供设备设施和网络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保障,确保学校设备设施和网络正常运行,促进智慧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市场运作优势,支持以政府购买专业服务的方式建立智慧学校建设运维机制。建立由购买方、服务对象及第三方组成的综合性评审机制,定期督促检查,并将结果与后续政府购买服务挂钩,提高专业服务质量,降低维护成本。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组织协调、资金统筹等作用,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形成多级统筹、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省教育厅成立协调小组,负责全省智慧学校建设的政策制定、规划管理、协调指导和组织实施,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受教育对象确定智慧学校建设方法和步骤。各市、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规划,报省教育厅批准后分阶段、分步骤抓好各项工作的协调实施。

(二)统一技术标准。依据国家教育行业标准、《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平台开发API接口规范》和《省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标准》等规范要求,依托省级两平台,构建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汇聚、统一资源管理的智慧学校基础服务平台。各地重点做好省级两平台在本地落地应用,对已建的地方信息化平台或管理系统,要主动与省平台做好对接,实现系统互联、数据互通。各地各校在制定相关招标文件和推进智慧学校建设时,要严格落实“五统一”的要求,严禁自行其是、各自为战,避免出现信息孤岛。

(三)统筹资金投入。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和分级建设、分级分担的原则,统筹整合各类教育相关项目资金,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多元筹措机制。省级财政主要保障智慧学校省级平台建设和技术支持、乡村智慧学校建设奖补,市县政府保障智慧学校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依法依规通过公开招标、竞争谈判等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学校建设的积极性,吸引和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投资和参与智慧学校建设,提供技术服务、软件服务、管理服务以及个性化资源建设服务,实现多元投入、协同推进。

学校智慧教育范文3

关键词:大数据;教育管理;开放;融入;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从十个方面提出了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确立试点单位,组织重点推进,标志着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开始由理论研究和个别探索的初级阶段进入到国家主导、统一决策部署的加速推进阶段。首先,制度建设是系统工程,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教育机制,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学校的主要任务在于集中精力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其次,教育管理回归服务,要求学校管理走向精细化,学校的管理服务应进行系统理念更新和流程再造,建立完善人本管理服务体系。学校管理的精细化将成为新时期的发展方向。再次,国际交流合作日渐增多,要求学校管理达到国际性水平。新时期的学校管理需要主动适应时展趋势,在战略管理与制度建设、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领域全方位了解国际维度,提高管理工作的国际性。

一、开放的架构——大数据时代学校教育管理的策略立足的支点

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开放由来已久,这种教育开放主要是教育观念的传播,发展留学,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管理等方面进行交流学习,通常由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开放。这种小型的教育开放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全球化的雏形,也是国际教育管理开放的历史。所以,扩大教育开放成为当前教育管理的新方向。

(一)加强国际交流,拓宽教育发展平台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世界各国的交流逐渐频繁,经济共同体产生,相互依赖增强,同时推动了教育的国际化和区域化。其中,欧洲的教育一体化最具代表性。欧盟委员会接连一系列教育合作文件,启动多种教育实施计划,拓宽合作领域。通过欧盟法律法规,促进成员国的相互合作。随着教育服务贸易的出现,WTO《服务贸易总协定》中规定,除了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领域,其他任何领域的服务都应该对外国开放。教育领域的开放也为教育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众多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加强教育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要求我们开展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管理交流合作,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经验。

(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收宝贵教育经验

教育资源开始在全球流动及配置,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全球化。教育全球化在人才培育、技术创新、知识生产、教育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影响,教育全球化进一步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开放。2003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制定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其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扩大开放,加大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力度。该条例的颁布实施对我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十年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整体水平得到提高。所以,吸引境外教育和科研机构、知名学校及企业来华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是大势所趋。政府也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吸引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引进境外教材、提高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号召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总之,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要坚持全方位、多样化、宽口径。

二、融入的姿态——大数据时代学校教育管理策略务实的举措

融入这种思路的一个很好的案例就是谷歌翻译(GoogleTranslate),它曾有在线翻译服务,但翻译结果往往令人大失所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它只是按照语法结构分解句子,再用词典翻译单词,组成句子,结果很别扭,失去了原来的整体性。如何进行准确地翻译?摒弃逐个单词的翻译方法,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意思,再替换个别单词就可以很准确地表达意思。这是孩子们本能学习语言的方式,也是谷歌翻译所选择的。如今学校教育管理策略就应该拥有这种姿态。融入大的时代教育环境,可有力促进我国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世界智库的发展,国与国的融入与影响

智库,一般说来就是指专门从事开发性研究的咨询研究机构。它的运作模式就是将各学科的专家学者聚集起来,利用本学科或交叉学科中他们提供的智慧,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满意的方案或优化方案。智库是现代领导管理体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发展,教育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德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研究管理颇有成效。建立智库,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国际视野,打破旧体制,迎来新发展。智库的影响力是智库赖以生存的根本和核心竞争力,其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服务于公众的广度和深度。在信息化时代,高科技的辐射范围更广更深,德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便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利用互联网、电子刊物、社交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定期公布研究成果、解读相关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引导公众与舆论。其次,智库也特别重视数据库的建设,以高校信息系统创建的科学大都会为例。这个数据库内容丰富、数据详实、更新速度快,涵盖了德国每年学生与学者的流动数据。包括留学类型、留学动机、资助类型、院校和专业选择分布、目标国和来源国学者的学科背景、高校学位授予状况、国际交流和合作等。同时,邀请学者对数据进行分析,相关论文、分析报告和书籍,从量的方面揭示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政策和项目、实施的效果和存在问题,为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二)我国智慧校园的发展,教育管理务实新方向

不同的研究人员对“智慧教育”有不同理解。韩国认为,SMARTEducation=IntelligentCustom-izedTeaching&Learning,,即智慧教育是智能化的、可制定的个性化教与学。其内涵包括:Self-di-rected(自我导向);Motivatedwithfun(通过兴趣激发动机);Adaptivebasedonlevel(支持分层适应性教学);ResourceFree(丰富的免费教学资源);Technologyembedded(技术融入)。台湾学者张奕华则把SMART阐释为:Student-centeredapproach(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Motivatestudenttolearn(通过多元取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Re-sourceavailabilityanddiversity(丰富的学习资源)、Technologysupportandservice(技术支持与服务)。由此可见,智慧教育的发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影响支持下,尊重每一位学习者的多元化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创建智能教育环境,方便快捷的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与智慧发展。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技术深度融合,这些都是教育管理中大数据应用平台的坚实基础。近年来,国内教育信息化正在大规模发展,校通智慧校园类网络平台在我国是比较前沿的校园信息化服务平台,可据此对大数据进行开发、挖掘与应用。智慧校园的本质即依托互联网,采集海量数据,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智慧校园信息服务平台也能够采集多种类型的数据,能够满足家校沟通、学校管理、学校办公,还能够挖掘数据,通过大数据发现规律,是软硬件集成的基础性平台,能更好的为教育管理服务。智慧校园校通大数据可从个人PC端、手机校通APP、移动PAD应用程序、第三方应用数据等方面采集。通过数据储存、数据预处理、数据转换、数据建模、数据应用等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为学校教育管理的发展提供支持。

三、创新思维——大数据时代学校教育管理策略动力的源泉

思维创新形式多样,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八种思维:延伸式、联想式、扩展式、运用式、幻想式、逆向式、奇异式、综合式。每种思维都有它独特的创新点,我们只有真正了解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思维的多样性,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创新思维,才能步入创新王国,获取创新果实。

(一)延伸与扩展:教育范式创新

把教育的核心追求从“知识”转向“发展”,从“继承”转向“创新”,是创新教育提出的口号。教育领域的范式从来都是多范式并存的,多数时间,一个范式占据主导位置,其它范式并存。比如,当斯金纳的心理学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时,之前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与华生的心理学思想也存在影响。当计算机进入教育领域后,教育技术自然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计算机为基础,研究教育技术范式,教育技术也经历了多次范式转换。在大数据时代,掌握数据规律,创新教育技术范式。

(二)运用与综合:智慧教育创新

2008年后,发达国家的智慧教育相继发展,特别在全球经济危机后,各国更加注重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教育信息化发展已为教育管理创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作用仍未充分显现。

1、智慧转型的推动创新

2015年是新加坡、韩国的智慧教育的关键之年。韩国计划在2015年实现所有中小学使用数字教科书,逐步淘汰纸质教科书,以此为核心带动教育方式的全面变革。新加坡计划在2015年将悉尼技术渗透到各行业中,特别是教育业,打造全球化的智慧国家。我国的智慧教育刚起步,海淀等地区对智慧教育有尝试,部分IT企业也提出了智慧教育的方案,但是社会、教育、政府对智慧教育的创新认识未达到统一,智慧教育的转型缺乏推动力。以智慧教育的转型为契机推动教育管理创新,是一次绝佳机会。

2、智慧理论的突破创新

智慧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技术和应用先行,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对技术带来的规律缺乏深入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延迟了智慧教育理论的发展。传统理论无法推动智慧教育的变革,智慧理论的创新发展将是推动智慧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完善理论,才能促进智慧教育的良性发展,智慧教育才能继续前行。

3、智慧环境的建设创新

智慧环境是智慧教育开展的基础,纵观各国的智慧教育管理发展战略,无一例外都强调教育环境建设。将技术融入教学,打造在线课堂、网络教学、远程教育等虚拟教育环境。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提供个体需要的工具与资源,为学习者创设虚拟互动学习情景,能有效激发学习者兴趣,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智慧教育环境能够将简单的结构化的任务交由计算机处理,为学习者节省更多时间。

4、智慧方式的核心创新

智慧教育的环境从根本上变革,新的教育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价值。教育方式是智慧教育的核心之一。我国需要通过教育方式的变革带动教育的结构性升级。实现这些转变就得摆脱现有教学思维的束缚,颠覆传统,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适应目前的Moocs、翻转课堂以及微课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利用大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5、智慧力量的生态创新

学校智慧教育范文4

关键词:智慧校园;档案信息资源;档案资源体系;融合创新;档案人才队伍

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创新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推动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1]。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高校顺应“互联网+教育”趋势的必然选择。从2010年提出这一概念至今,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推广。但面对新时代要求,智慧校园建设也面临新挑战。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教育信息化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运用智能技术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格局,重点强调数字资源的建设及服务行动和开展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2]。因此,智慧校园建设必须进一步明确自身价值取向,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密服务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准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3]。智慧校园的建设离不开信息资源服务支撑,离不开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档案部门作为学校档案信息资源集中管理部门,责无旁贷。目前,档案数字化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为智慧校园的建设打下了基础,但是更多地停留在档案的直接收集和提供阶段,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价值。本研究试图厘清新时代智慧校园建设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新要求,分析当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现状,探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对策。

一、智慧校园建设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

信息资源建设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表现为建设优质的教学、科研等数字化资源,通过智慧校园平台实现师生共享。档案部门保管学校所有的档案信息资源,智慧校园的建设离不开档案部门的数据与服务支撑,特别是在育人平台的建设上。从《江苏省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试行)》文件中可以看出,新时代智慧校园建设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通过平台建设及应用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4]。这需要借助档案中宝贵的育人资源。同时,档案专业人员还应提供专业的档案知识服务,合理设计内容,让学生乐于接受,从而实现教育教学培养目标。此外,档案部门应跟踪智慧校园建设收集过程档案,并对搜集的过程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为智慧校园建设的不断完善和优化提供决策咨询。

二、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现状

以江苏高校为例,通过数据调查和相关人员访谈发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目前总体呈现较低水平。在数据调查上,对江苏109所高校的档案工作现状进行调研发现,截至2018年,在人员配备上,配备5名以上档案专职人员的高校有25所,配备2—4名的有39所,只配备1名档案人员的有45所,人员总体数量配备较少。档案类专业人员紧缺,439名工作人员中档案类专业人员仅85名,其余为非档案类专业。有50所高校档案馆(室)的档案实现部分数字化,数字化总体程度不高,50所高校建立了档案工作网站,2所高校开通档案微信公众号,但建设力度不够大。2017—2018年,这些高校档案馆(室)的各类编研成果数量为176件,公开出版物为36件,内部参考资料224件,举办专题展览27次,其工作人员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57篇,完成科研成果235项。在教师访谈中,大多从事档案工作的教师表示,在实际工作中,受到人员、机制等方面的影响,学校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只处于收集、存档、查档阶段,很难符合智慧校园建设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提出的新要求。综合数据调查和访谈结果,认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现状主要表现为:第一,档案专职人员配备不足,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现有档案工作人员中一大部分为非档案专业“出身”,他们大多只能满足基础档案工作的需求,在档案资源价值鉴定、档案资源知识管理等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缺乏充足的档案专职人员,导致很难形成稳定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档案服务人才队伍,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开展。第二,档案部门和工作人员缺乏创新意识,专业能力有待提升。“互联网+”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模式脱节、传播途径传统,使得档案资源档案知识受众面窄。同时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服务人员缺少扎实的专业知识,档案管理工作思维方式不能及时转变,档案管理工作理念没有创新,直接制约了档案部门积极参与智慧校园建设,难以发挥档案工作在其中的作用。第三,档案资源缺乏开发利用,编研工作有待推进。学校层面缺乏考核机制,档案工作人员只满足于存档查档工作现状,工作思路停滞不前。此外,档案人员编研工作意识淡薄,忽视了编研成果产生的效益,缺乏对自身工作价值的认识。第四,档案部门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推动力度不大,工作人员职责模糊。档案工作服务于全校各项工作,特别是育人、学科建设及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而目前学校对档案部门缺乏总体的任务安排,档案部门在这方面的职能比较模糊,工作开展中仅是提供信息,还是融入知识管理更加深入开展、具体负责,都没有界定清晰。同时,从档案部门自身来讲,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环节,缺乏积极主动性,未深入挖掘档案价值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开展。面向智慧校园建设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应积极调研师生需求,针对性收集相关教学科研资源,推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资源,深入思考如何充分发挥档案价值。而当下的高校档案工作人员缺乏以上认知。

三、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对策研究

1.重塑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内涵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归档、开发利用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面向智慧校园建设,档案部门应更新服务理念,拓宽服务内容,主动提供以下三大服务。一是提供数据服务。数字化档案资源是智慧校园的基础数据来源,学校档案部门应积极回应智慧校园建设对数字化档案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强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具体表现为,在数据资源形式上,应注重在智慧校园建设初期就参与其中,选择相适应的档案管理软件,提供符合智慧校园数据统一标准的档案数据资源。在数据资源内容上,应紧紧围绕智慧校园建设需要,主动提供合适的、丰富的相关资源,例如档案部门掌握着学校办学历史图文、大型活动集锦、教学及科研活动汇编、学校文化建设素材等,这些信息资源若能融入全校师生教育教学的智慧校园建设项目中,如信息化课堂教学、主题教育等,将能够积极发挥其作用。二是提供知识服务。档案知识管理是在档案信息化管理趋于成熟的情况下形成的档案管理模式。随着大众对精神生活产生的更高追求,“历史”的知识、“尘封”的档案成为人们新的兴趣点,目前已有众多学者提出档案部门应该重视档案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拓展服务方式,除日常查询、存档等服务之外,深入挖掘档案价值,最大化利用编研成果,努力提供知识服务,发挥档案育人功能,服务智慧校园建设和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例如,在学生管理平台建设中,档案部门可以向信息中心提供学生学习相关管理规定、比赛活动通知、学校荣誉宣传、校史校友专题宣传、校园文化溯源等文件资料,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三是提供决策服务。档案部门在智慧校园建设中,除了提出数据服务和知识服务之外,还应做好智慧校园建设过程档案的收集及归档[5],这有利于智慧校园建设项目参与者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不断优化平台建设。

2.构建档案信息资源体系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智慧校园的建设促使档案部门将档案馆职能从原始的档案保管者、查询者转变为学校管理参与者、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支持者、档案资源库构建者和校园文化传承者,这就要求形成更加完备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规范管理档案信息资源,使得档案资源数据库标准化,也就是对数字档案的格式、链接等统一标准处理,保证与智慧校园系统兼容,这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础。第二,广泛开展档案信息资源收集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借助互联网、微媒体等主动收集有助于学校工作开展的信息资源。此外,本单位的电子档案归档要遵循资料的完整性,目前大多数单位忽视了定稿前反复修改的过程档案的归档,这部分档案恰好是宝贵的经验总结。第三,加强特色档案资源建设。例如学校的建设发展档案、校史、校友档案、大型活动档案等具有学校特色的档案资源,对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推动学科建设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再如,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申报中,特色学科建设情况是申报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在支撑材料准备上,某高职院档案部门通过所建立的特色学科资源库(图1)搜集整合学科相关信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四,探索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大数据时代,档案部门不仅要立足本校馆藏优势,更要突破界限,联合构建互联互通、共治共享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库。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各校师生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科研文化等资源,实现从“专用资源服务”向“大资源服务”的升华,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化学习环境。这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6]。

3.不断推动“互联网+”新思维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融合创新

“互联网+档案”工作模式,体现了档案的收集、宣传、利用方式的变革。微信、微博等微媒体技术不仅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支持,同时也拓宽了档案收集面及档案文化传播途径[7]。智慧校园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师生工作、学习、生活高效便捷,档案部门可以借助智慧校园创建档案查询平台,使档案信息查询、传递、接收等全过程“一站式办理”。此外,在档案信息资源宣传上,创办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传播面广吸收快的特点,将档案信息资源以碎片化、新颖化的形式定期传播给学生。档案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举办档案活动,比如,在“6·9”国际档案日或校庆日等特殊节日,联合学生管理部门,通过平台举办档案知识小竞赛、珍贵历史资料展等活动,扩大档案知识宣传。

4.培养高水平档案专业人才队伍

作为提供基础信息资源的档案部门,应该努力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适应新时期智慧校园建设的发展需要。高校档案工作者除熟练做好基本的档案归档之外,还应提升以下三方面能力:一是专业能力。档案的深入管理要求档案人员具备专业敏锐力,捕捉档案资源的价值,并能有效地为学校工作开展带来帮助。此外,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及网络宣传时代下,档案人员还应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二是研究能力。高校档案承载着学校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对学校开展各项工作有一定的启示。例如,学校建校史能激励学生艰苦奋斗、杰出校友的榜样力量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特色专业档案资源指导教学更加优化。档案人员应该提高研究能力,充分挖掘史料价值,发挥档案育人功能,编研教学、科研等特色资料,为学科等主题建设做支撑。三是服务能力。档案人员要有服务意识,发扬奉献精神,主动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立足岗位服务。特别是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档案部门需要配合做好大量基础工作,同时也要做好建设过程的资料收集。此外,还应该主动走进学生管理,真正了解学生需求,制定出个性化的网站设计和档案信息资源推送方式,更好地服务师生。

5.加强制度保障

学校智慧教育范文5

[关键词]中职;智慧图书馆;建设

因为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内的图书馆行业也开始进行大幅度的改革,智慧图书馆就是改革之下的产物,但是目前我国的智慧图书馆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智慧图书馆的主要发展场合是互联网,因此对当下中职学校而言需要完成学校与学生传统思想的转换工作,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提供优质服务,让大家能够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一、现阶段中职学校图书馆的发展

与普通高等教育学校相比,教育部门在中职学校技术、人才、政策以及资金上的投入都有明显的不足,导致中职学校在日常教学中缺少有效资源,因此为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校必须加大校园图书馆的建设力度。针对这一情况,国家需要给予中职学校更多的资金投入,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使中职学校得以全面兼顾,为国家培养大批量的优质人才。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在社会与家庭的双重作用下,中职学生都有极强的个性,他们之所以选择到中等职业学校来学习,是因为对相关的职业技术有明确的需求,因此学校需要打破教育部门在政策以及资金方面的局限性,让校园图书馆内藏书能够在第一时间和社会发展接轨,让学生可以将查阅图书所得到的知识完全应用到日常学习以及日后工作中。

二、中职学校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必要性

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时代下的中职学校资源中产生了智慧图书馆这一新型功能,因此对各个发展中的中职学校而言,将校内的图书馆转化为智慧图书馆变成校园建设的首要任务。调查显示,在智慧图书馆的网络化作用下国内很多职业教育资源相融合,给中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让他们能够及时地掌握国家以及世界的巨大发展与变化。大部分学校在建设智慧图书馆的过程中会制定一系列个性化服务,成功解决传统图书馆针对性弱的问题,以此让学生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上满足社会的需求。但即便如此,中职图书馆也不会完全被智慧图书馆所取代,智慧图书馆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数字化以及网络化的图书馆资源,以此来实现社会资源与大数据时代对接的根本目标。

三、如何将中职图书馆建设成为智慧图书馆

(一)加大建设力度

对中职学校而言,影响自身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因素是校内的教学资源紧缺,但是现阶段国家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创业、创新成为社会大背景,因此国家始终缺少真正具有综合实力的专业人才,而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量的产业工人,以此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国家应该为中职学校制定完善的改革政策,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为学校的图书馆建设提供充足的资源。中职学校在注入大量资金后,可以在校内各个角落设立微型图书室,在此基础上建成智慧图书馆,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图书,也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到社会最新资讯和信息,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的动态,成功与时代接轨,确定未来发展目标,为国家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转换传统思想

对于目前国家各个中职学校的发展而言,图书馆能为教育提供大量的有效资源,但是仍然有很多管理者没有认清这一事实,他们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将本专业技能放在第一位,而读书只是丰富课余生活的普通工具,因此在图书馆建设上没有花费足够的精力,使得校内学生只能靠教师的讲解以及一些简单的实践操作理解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也是学生成功道路上的一大阻碍。针对这一现象,学校领导的首要工作是转换自身的传统观念,明确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教育资源对学校以及学生的重要性,在确认好管理以及建设理念后将校内的图书馆转变为智慧图书馆,为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便利。与此同时学校也需要第一时间和当地的公共图书馆以及地方高校的图书馆之间建立合作关系,这样一来能够利用现代的信息网络技术让智慧图书馆中丰富资源与其他资源进行共通和共享,进一步促进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例如,目前,陈村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与陈村镇公共图书馆共建,与顺德区图书馆共享资源,共建、共享、共发展也是促进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学生转变思维

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在综合素质上有一定的不足,也正是因为素质上的差距,中职学生容易养成不规范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因此在课堂上更有可能产生消极影响,不认真听老师讲解的内容,课下的学习也仅仅限于教材中固定的知识,不能对各类专业技能进行有效拓展,因此学校图书馆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图书馆在校内的地位。而在图书馆自身建设存在问题的影响之下,学校在花费大量时间、金钱的情况下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综合素质与市场化的要求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通过各类调查可知,很多技术型企业以及用人单位都认为中职毕业生不能第一时间掌握企业的最新动态,因此对一些项目和技术会出现很多的判断失误,因此企业内部的资源被大量浪费,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的数量与质量。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学校图书馆转化成智慧图书馆,以此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这样一来中职生无论是心理还是思维方式都会及时转变,从而提升在专业技术上的学习有效性,同时提升教与学的质量,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优质人才。

(四)使用信息化管理手段

1.智慧化管理

中职学校建设智慧图书馆的过程必须建立智慧化的管理制度,通过类似网络信息化管理等技术构建更加完整的图书馆管理体系,成功地扩增图书馆资源,完善智慧化的服务内容,以此实现最终目标。中职学校的图书馆服务流程的改造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需要耐心地将以往传统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整理,明确现阶段校内图书馆的定位,了解所有基础内容后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升整体的运营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对馆内藏书进行科学整理,以达到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的目的,同时也能根据时下流行整合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更加符合中职学生的成长需求,在此基础上展开服务才能有效推进智慧图书馆的发展。

2.建立智慧空间

目前,常见的智慧图书馆的表现形式有网络与信息技术、空间布局以及基本的阅读环境,在满足多元化的环境要求后,学生能在其中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基于此想要发挥出智慧图书馆的最大优势,中职学校必须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对图书馆进行改造,首先需要将馆内的一切设施绿色环保化,同时建立智能化管理机制,力求符合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要求,以此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成功为学校节约大量资源。在空间方面,需要对图书馆内的光线、温度有明确的认知,根据实际情况营造安静且明亮的阅读气氛,为学生的阅读与查阅带来便利,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技术水平也会更上一层楼。最后还要合理利用现代社会中年轻人的生活必需品如手机,结合现阶段中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建立线上服务制度,让大家查找资料更加方便。

3.引进智慧化员工

想要真正实现图书馆智慧化,必须对内部工作人员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在具备良好的员工素质后学习使用各类的服务平台,再采取与之对应的科学技术手段,在双方的不懈努力下,强化馆内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而员工为学生提供较为智慧化服务的同时也推进了智慧图书馆的可持续性发展。

4.合理利用技术与工具

校内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数据分析,使用此种方法分析学生的阅读需求,根据不同需求寻找大量可利用资源,增加资源的累积量,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服务。通常情况下,信息技术与工具一般用于资源整理环节,在此基础上图书馆的工作难度有明显的下降,而学生在舒适健康的阅读环境中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学习更多有效知识。与此同时,图书馆提供智慧化服务,在学生与工作人员双重作用之下,智慧图书馆的良性发展得到了有效促进。

(五)发挥教育职能

现阶段中职生普遍叛逆,也正是因为这一年龄特点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课产生抵触与厌烦心理,这也是专业知识成绩与技术水平得不到提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建设智慧图书馆时必须发挥其自带的教育职能,为广大学生提供不受外界因素限制的空间,以此感知各类不同概念,具体利用物联网智慧化操作改造云计算设备,建设更加智能、多元化的图书馆,满足学生各类学习需求。而在智慧图书馆建设时学生能够观看到各种书籍和视频,成功做到知识共享,将具有独立性的刊物、文献展示在统一的平台上,实现服务的高效性,成功提升图书馆文献的服务能力,实现知识系统的智能与个性化,有效提升其在校内的影响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建立智慧图书馆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学校为确保建设项目的全面落实首先需要转换自身传统思想,给学生思维自由发展的空间,同时引进智慧化的管理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以此提高自身的文化与专业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出大批量人才。

参考文献:

[1]丁晓东,陈蕃.中职学校“智慧图书馆”信息系统初步探索[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7(3):63-65.

[2]李旭芬.中职学校图书馆管理服务职能与创新[J].亚太教育,2019(2):98.

[3]邹铭瑶.基于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图书馆文化空间建设[J].职业,2019(12):50-51.

[4]牟澜.中职学校图书馆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手段分析[J].传媒论坛,2019(208):146.

[5]何翠菊.中职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理论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9(13):169,171.

[6]王清芳.探讨如何发挥中职学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J].科技风,2019(21):39.

学校智慧教育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现代社会中各个企业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作为教育培育人才的学校,教学信息化刻不容缓。现如今,已经有许多学校引入了各种高科技信息化管理系统,所有教师都在慢慢地学习信息技术并使其彻底融入教学教育之中,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给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互联网+教育”以及智慧校园的内涵

1.“互联网+教育”

这是一种将互联网技术和教育教学相互结合产生的新时代教育形式,虽然现在有很多学校都在广泛使用这种技术,但也并不是彻底摒弃传统教育。这种新型教育形式只是将现在教育系统中的优秀资源通过如大数据等技术做一个优化整合,以此来提高教育效率和教学质量。想要达到这个结果,首先要完成一个前提,那就是信息共享平台,只有搭建好信息共享平台,才能和各个地区的学校相互交流教学方法,分享教育资源,在极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教育教学发展。

2.智慧校园

所谓智慧校园,就是将每一个学校内部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互联网技术相融合,并搭建出一个充满智慧的信息交流平台,从而真正让所有校园互相连接起来,其内部的教学设施也互通有无,使学习教育智能化。只有将智慧校园真正建立起来,才能让教育教学真正进步。通过教育的智能化,来为每一个学生制定出独属于他们的教育方法,有效提升学习主观能动性。

二、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如果想要让教育信息化广泛普及,那就必须要保证所有学校都拥有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并在极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教育效率,改进迂腐教学理念,这也是为了不被时代潮流所吞没而必须跟上的趋势。但是毕竟这种理念才刚刚诞生,没有一个统一的架构供教育界学习,各个学校只能凭借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发生。因为没有一个理论性的指导,所以有很多学校在进行信息化教育策划时,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使用体验,使其偏离了提升学习效率的初衷。还有的学校没有彻底理解智慧校园所要表达的内容,虽然进行了改革,但还是和过去的传统校园模式相差无几,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得非常笼统,没有一个清晰管理模式,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也比较简陋。

三、“互联网+”环境下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整改措施

1.建立健全智慧校园的信息化架构

和过去的传统校园建设不同,智慧校园建设需要教师对互联网技术有所了解,能够做到将数字和物理相互融合,最终架构起一个优秀的智能结构体系,给所有学生以最为优质的交流平台,使学校管理人员有更加便捷的工作服务辅助系统。智慧校园的整体架构被分为五大层级,即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以及服务层,这些层级相互配合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极为舒适的服务体验。

2.增强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

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分阶段,详细计划每一个步骤的执行方法,只有将这些步骤都完美完成,才能最终拼接成一个优秀的信息化管理体制。为了能够更快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可以引入一些最新教学器材,以此替代那些已经过时的教学设施。这些教学器材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们的校园学习生活质量,激发主观能动性,也可以使教师备课工作更加便捷,确保他们睡眠充足,不会再发生熬夜备课的情况。

3.提高数据应用型

现如今,虽然已经有很多的学校广泛建设了信息应用系统,但其效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这主要是因为有些学校在设立信息应用系统时过于急躁,只想着跟上时代潮流,而没有认真仔细地策划信息应用建设方案,导致它无法和传统的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生活联系到一起。信息应用系统的最大作用就是教学教育信息传导,只有拥有这项功能,信息化改革才算成功。所以,每一所学校在进行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时,绝对要强化对各种教学教育资源的采集、整理和分析。在进行信息收集时,不能将目光只放在眼前,还要积极地采用各个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学教育方式和知识,争取构建出一个极其优秀的学校交流共享平台。

4.培养建设专业团队

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并不仅仅要靠软件硬件,相应的管理分析人员也是必需的。如果只是收集信息而不理解的话,那么根本就无法提升和改变校园教育质量,只有当全部理解这些信息和其蕴藏的深意后,才能够达到真正的“互联网+”。所以,各个学校必须要招收和培养高科技人才,并建立起一个专业的管理分析团队。他们的加入不光能够迅速分析收集来的各种教学教育信息,还能够教导教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平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提升信息化平台使用度以及教学质量。

5.以人为本建设信息化智慧校园工程

就像一日不能建成罗马一样,信息化智慧校园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彻底建设完成的,需要在实施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慢慢将其完善。万幸的是,信息化技术在现在已经非常发达且成熟,智慧校园建设只需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案,使它能够和信息化技术结合得更加完美。在进行教学教育方案改进时要平衡信息化和传统教学方式,给所有学生教师一个适应期,不要操之过急。不管方案是好是坏,其基础都要以人为本,在满足学生教师使用需求的同时还要方便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最终在不知不觉间完成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推进我国教育教学发展。

6.校园服务的提升

智能服务系统支持学校购买、注册、管理、跟踪和查询有关学校建筑物、设施、设备和教学仪器的统计信息。它还支持教学仪器和设备的存储、库存、应用、分配、使用、召回、维修、保养和管理,帮助学校后勤部门和信息中心解决过去工作中使用教学仪器设备时信息混乱、学校办学条件不一致、资产信息统计口径等问题,有效地实现了全方位学校资产和设备的全过程管理。支持物流网络、多媒体、水电等在线维护,实时监控和进行学期工作量统计。通过集成控制软件,可以实现对学校核心计算机室,楼层交换机和无线AP的智能管理和控制。

四、智慧校园的实际应用

1.家校联系现代化

智能家庭学校系统支持一个管理信息平台,用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在线联系和互动交流。该系统支持公告、请假、新闻、新闻讨论和问卷调查。它有效地帮助学校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学校公告将及时给学生家长,它为家长提供了与学校和班级教师的在线交流渠道,加强了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沟通,增强了学校管理的软实力。

2.教务系统现代化

智能教务管理系统支持学校教务管理信息管理平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包括日常报名、班级安排、课程计划管理、课程计划管理、课程安排、课程选择、课程调整。该系统支持根据规定的课程标准,为每个年级制定课程计划和课程计划;支持为学生开设校本选修课程和在线课程;支持设置自定义调度规则和自动调度;提供成绩表、上课时间表、教师时间表,并具有其他查询功能。该系统解决了以往教学管理不系统、不规范、信息共享不及时、人工操作困难等问题。例如,使用智能教学管理解决了减轻教学管理部门工作量的问题,并为整个学校安排了教师上课,以方便教师查询无课,进行数据查询和进行汇总分析,提高了管理效率。

3.评价系统现代化

智慧评估支持学校根据上级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多维、多层次、多模式的信息平台评估和管理;通过对成长过程中学生表现的综合评估,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该系统可以帮助班主任客观、公正、全面地掌握和评价每个学生的综合情况,敦促家长及时关注和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协助学校管理人员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及时调整教学管理思想和方法。

4.考勤管理现代化

考试管理和绩效分析系统是一个信息平台,支持学校的教务处管理与考试相关的工作流程。它支持管理考试信息、考试室信息、监考人、考生考试编号和学科学生信息,以及结果的统计分析。该系统提高了考试管理的效率,减少了错误,并为教务处和学校领导提供了准确的统计分析和对学校、年级、学科、班级学生表现的预警。

5.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学校智慧教育范文7

关键词: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智慧校园建设;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是提高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手段。实现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五纵五横一平台”,需要有一个满足需求的信息技术平台支撑诊断与改进工作全面开展,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有一个服务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智慧校园平台。当前职业院校亟待加深对融入诊改理念的信息化的理解,促使信息化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并取得应有的成效[1]。

1智慧校园概述

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技术的高级形态,是依托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围绕教书育人中心工作,构建涵盖现实校园各业务的虚拟校园[2]。是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有机衔接,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便捷地获取资源和服务。是数字校园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是教育信息化的更高级形态。其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3]。由图1的总体框架可以看出,智慧校园是在技术规范与保障体系、信息安全体系的保障下,由基础设施层、支撑平台层、应用平台层和应用终端层组成,是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和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感知校园物理环境,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情景、工作情景和个体特征,将学校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有机衔接,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以及便利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提供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服务。并通过感知与互动反馈、智能化控制、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资源和服务共享的数字化校园环境,通过对学校各项工作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挖掘、存储和分析,为学校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教学科研的有效开展、行政管理的有效运行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为学校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智慧校园有如下特征[4]:(1)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2)通过智能化感知与互动反馈,综合收集各类数据,对学校各项工作产生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3)扩展各类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建立功能完善、覆盖全面的智慧化信息平台。

2诊断与改进工作对智慧校园的要求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要求,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况,依法依规社会关注的人才培养核心数据。加快推进相关信息化建设项目,为公共信息服务、培养工作动态分析、教育行政决策和社会舆论监督提供支撑[5]。要实现纵向的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个系统实现网络化全覆盖联动,横向要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开展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并且有一个满足需求的信息技术平台支撑该项工作全面开展。“纵向五系统,横向五层面”以一种类似于平台坐标系的形式,形象地表示了从校级领导及管理部门、专业团队、课程团队、教师、学生等不同质量主体在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定位和职责[6]。其“8字螺旋”框架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服务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的信息平台可分为校本数据中心和数据分析平台两大部分,从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监测、预警、改进八个步骤开始,设计和建设校本数据中心,并通过收集过程数据,从诊断、激励、学习、创新和改进各个环节支持诊改工作顺利开展。智慧校园平台要服务诊改的全过程,并通过不断运行完善和改进平台功能,实现“智能化”服务。

3服务诊改工作的智慧校园建设实践

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内涵发展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工作是实现这一主题的重要举措。建设服务诊改工作的智慧校园,是实现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重要支撑。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北省内部质量保证试点院校之一,在开展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工作中,提出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充分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建设智慧校园支撑环境;通过业务重构,融合管理流程,推进学校管理模式变革,提升学校管理效率和提高服务质量;建设基于人工智能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一体化专业资源应用平台,构建服务专业发展的智能服务体系,服务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依据高质量发展要求,培育全员信息素养,全面提升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通过教育信息服务模式升级,建立泛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环境,智能化指导学习者学习行为,培育“时时处处人人”学习氛围,促进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建成适应发展、满足需求、生态完整的智慧校园。按照国家《智慧校园建设规范》要求,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实际,顶层设计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框架如图3所示。为实现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通过实施“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智慧化管理提升工程、智慧化专业发展工程、智慧化学习革新工程、智慧化教育服务工程”五大工程项目建设,实现学校信息化从“数字化校园”向“智慧化校园”的转变。

3.1实施信息化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提升智慧校园支持能力

3.1.1网络及信息基础设施改造

应用IPV6等新技术改造校园核心网络,提高互联网接入带宽,并适应5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优化移动互联网络,建立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和5G网络全面覆盖的高质量校园网络体系;扩展学校私有云规模,提高数据计算、处理和存储能力,建设“云+端”的信息基础环境,满足学校各类应用需求;拓展网络及信息基础设施功能,利用智能网络管理平台和无线漫游技术,分析用户行为,提供实时预警功能,为各类管理活动充实基础数据。

3.1.2智能化校园服务平台建设

使用智能感知、人脸识别、融合支付和一码通等新技术,升级和改造校园一卡通服务平台,拓展校园生活服务系统功能,实现校园内“无卡身份认证”;应用智能识别等先进技术,完善和建设智慧校园安防系统,实现安防体系智能预警和事故识别,有效控制学校安全事故和防范安全风险;对接大数据分析系统,实时推送师生校内生活服务的各类行为数据,综合运用,提升学校数据应用效益。

3.1.3智慧教学环境建设

改造一体化多媒体教室和一体化实训室,增加自动录播设备和智能身份识别系统、自动巡查系统,满足信息化教学需要;建设基于智能技术支撑的智慧教学教室(含微课教室、虚拟演播室),支持智慧教学活动全面开展。

3.1.4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按照信息系统等级保护三级标准,升级和改造现有网络安全设备,建立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结合统一数据中心平台,系统设计全系统的用户分级管理体系,分组授予不同层级用户权限,实现用户统一身份认证和访问权限集中管理;建立外部用户与内部网络快速安全的连接通道,依据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权限管理功能,实现不同层级用户的数据和资源赋权应用通道。

3.2实施智慧化管理提升工程,实现管理流程融合升级

3.2.1数据标准与基础数据治理

优化和完善学校数据标准,理顺数据源头和UC(数据应用与产生)矩阵,适时更新数据标准体系,实现数据标准统一、源头唯一;制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数据集成规范》,规范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共建共用标准,建立满足不同系统个性化需求的统一数据接口,实时调整和优化数据交换引擎,高效共享和交换数据;实施数据治理工程,对历史数据进行清理和清洗,建设集中统一的数据管理中心,提高数据质量。

3.2.2智能化管理平台升级

改造和优化数字化校园三大基础平台(统一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信息门户),建设集中统一的智慧校园公共服务平台;升级和改造数据化管理系统,建立基于“大校务、大教务、大教学、大服务”的业务管理系统,运用“大平台+微服务”方式,实现智慧化管理全面覆盖;创新“服务、业务、事务”三级构建模式,建设人性化的业务构建中心,支持业务内容自由拆解、组合与衔接,重构学校复合型事务管理流程,推动信息化应用从单项业务办理转向复合事务处理。

3.2.3网上办事大厅建设

利用先进的工作流引擎工具,在智能化管理平台的基础上,依托改造好的复合型事务管理流程,建设“一站式”办事业务流程体系和人性化的网上办事大厅;规划和配置网上办事流程,运用移动互联和智能化管理技术,构建复合型事务处理流程的线上办理,实现校内大部分业务办理“最多跑一次”的目标。

3.2.4内部质量保证信息系统建设

适应学校内部保证建设要求,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信息平台,实现内部质量保证的各项功能;对接各智能化管理系统和一体化教学平台,源头采集和实时收集教学和管理的各项数据,与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对接,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各级各类业务档案,实现数据分析和综合应用;建设统一的消息管理中心,汇聚和统筹各类信息,智能化推送各类信息,各类预警,提升内部质量保证的智能化水平。

3.2.5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

依托智慧校园基础数据平台,汇聚各应用系统不同类别的数据,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分类、汇聚和筛选规程,对各类数据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有效采集、实时收集内部和外部数据,形成各应用系统数据分析和参照体系,建设全要素、网络化、全覆盖的数据分析和预警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建设学校大数据分析和综合应用平台,依据不同分类、不同权限向数据使用对象推送相关数据,支持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测评和智慧化决策的各类活动。

3.3实施智慧化专业发展工程,促进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

3.3.1虚拟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充分运用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改造和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VR体验馆;结合特色专业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学校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项目,利用专用信息通道和基于分级分组的用户管理平台,为校校、校企共建共用教学资源提供支持。

3.3.2一体化教学平台建设

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基于应用和评价一体化的教学平台,为专业发展提供平台支持;完善资源建设标准,打通资源共建共享接口,对接各级各类资源平台,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资源建设与更新工具,方便对已建资源进行颗粒化处理,提高资源更新与建设效率。

3.3.3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充分利用一体化教学平台,支持全校所有开设专业建设高质量教学资源库;建设500门一体化的在线开放课程,支持学校信息化教学、培训和社会服务活动全面开展;联合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引入技能证书考核体系,重建或重构培训资源,开发满足技能培训要求的课程体系,拓展一体化教学平台的考核考试环境,支持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改革。

3.3.4校企互通平台建设

建设智能化视频会议系统,与企业合作建立20个以上利用信息技术连接的校外实训基地,方便校内学生参与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实习,企业专家实时指导校内实习实训教学;改造和完善学校顶岗实习平台,扩展远程教育和咨询功能,为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自主学习和技术交流提供便利。

3.4实施智慧化学习革新工程,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3.4.1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体系建设与实践

修订和完善全员信息化应用能力“833”(8大模块,3个等级,3类人员)标准体系,更新和优化各信息能力培训与考核内容,促进各级各类人员的信息化能力螺旋递进;建设信息技术培训的各类资源,通过线上线下培训活动,完成两年一轮次的全员信息化能力考核,考核结果以学分的方式与学生学业、与教职员工的个人绩效挂钩。

3.4.2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

利用一体化教学平台,实时监测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运用智能监测和分析技术,革新“教师教什么学习者学什么”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学习者需要什么教师教什么”的教育服务模式改革,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建立资源量化测评体系,量化评价各类教学资源,革新“有什么资源用户使用什么资源”的资源建设模式,实现“用户需要什么资源建设什么资源”的资源建设模式升级,助力各类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更新。

3.4.3泛在学习机制培育

完善《自主学习和泛在学习管理办法》,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和一体化教学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学习者学习行为档案,为开展学分银行制度改革提供技术支持;建立激励机制,出台《信息化教学实施办法》,鼓励教师探索和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学意识与能力;改革教学模式,实施翻转课堂教学、项目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方法,鼓励学习者利用平台和资源进行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培育“时时处处人人”的良好学习氛围。

3.5实施智慧化教育服务工程,助力建设成果共用共享

3.5.1职业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职业教育专业发展信息服务平台,收集和筛选专业建设信息,根据用户需求智能推送,支持传统专业发展和催生新兴专业;打造学校建设的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特色优势专业成果管理平台,建立与社会、企业、国际合作机构联接通道,协助优势专业向社会展示成果,共享资源,增强专业服务能力,提升优质专业的影响力和引领力。

3.5.2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充分利用一体化教学平台和专业各类实习实训环境,为校校、校企共建共用优质资源提供通道;建设基于信息技术支撑同步课堂平台,实现优质师资“走出去,请进来”;按照国家状态数据平台、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标准体系,汇总、分类、收集各类教育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提供教育数据共建共享服务。

3.5.3老区职教资源应用平台建设

通过一体化教学平台,建设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库、老区脱贫攻坚培训资源库,为老区职业教育、社会培训提供优质服务;成立老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联盟,开通服务老区职业教育共建共享资源专区,为老区职业教育提升办学质量服务;与兄弟院校共同制订和论证师生信息素养提升方案,制订全员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大纲,开展线上线下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组织考核,考核结果互认互通。

4结语

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工作是提升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开展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实现其最终目的的重要支撑。顶层设计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分步实施并推进应用,探索和实践服务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智慧校园,是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建国.融入诊改理念的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4):69-72.

[2]濮怀宇.军队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6(6):29-33.

[3]GBT36342-2018智慧校园总体框架[M].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18-06-07.

[4]张胜春.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7(6):71-73.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Z](教职成[2015]2号).

学校智慧教育范文8

一是发挥技术优势,优化智慧教育环境。通过开展智慧校园建设、特色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发挥“互联网+教育”的技术优势,形成智慧教育新名片。将着力改善智慧教育发展基础环境,实现智慧教育发展基础环境提速增智,提升教育城域网承载能力,建设智慧教室,建立电子身份统一认证系统。普及应用移动学习终端和创新实验室、学科教室等新型教学场所,创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慧教育基础环境。

二是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加快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形成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

三是加快推进智慧平台建设,全方位实现教育信息化。加快以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作业、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智慧学校建设,因校制宜推进智慧学校的基础环境和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国家、省、市智慧教育应用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智慧物联等信息技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方位应用,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智慧学校生态体系。到2020年,实现教学点智慧课堂覆盖30%,建成乡村智慧学校25所。到2022年,基本实现智慧课堂覆盖全体教学点、智慧学校建设覆盖所有中小学校、优质数字教学资源覆盖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师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努力构建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四是坚持科技项目支撑,着力推动企业创新。通过社会公开征集、深入企业调研挖掘、企业自主申报等方式,完善科技项目库,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科技项目攻关,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大科技计划管理,抓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和验收等管理;积极开展科技项目绩效评估,切实加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使用监督管理力度;2020年,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个以上,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个。

五是持优化精准服务,着力提升创新能力。营造深厚的创新氛围,打造创新型。进一步加大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引导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后备企业,助推发展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以上,国家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5家以上。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占GDP比重达1.8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9%。

六是坚持拓宽创新平台,着力加强成果转化。在条件成熟的科技型企业中组建支撑企业发展的研发平台或载体,2020年力争组建市级以上研发平台或载体3个以上;积极开展对接活动,搭建合作平台,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2020年,科技合同成交额力争达3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