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优化管理范例

学校优化管理

学校优化管理范文1

当前,加强职专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降低国有资产流失率,已经成为了当前的重点任务。本文首先指出了职专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提出了优化职专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职专学校;国有资产;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职专学校属于事业单位的一部分,在不断的发展中拥有了庞大的国有资产。然而在国有资产数量的增多下,职专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涌现了各类矛盾问题,迫切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1、职专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层对国有资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意识薄弱。职专学校的总体目标是培养一批对社会有用的实用性人才,共涉及以下内容:职业教育宣传、招录学生、教授学生多样化的专业知识、指导和推荐毕业生就业。实际办学中,国家给予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学校收取学生一定的学费,并购买所需的教学设备、办公设备等各种设施,学校资产数量不断增多。从国办公立学校的角度来讲,以上资产都属于职专学校的国有资产范畴。但学校的关注点在于学校每年可以获得多少财政拨款,能够获得多少学费收入,银行存款有多少,没有认真考虑加强自身资产的管理,重视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资产管理意识薄弱,资产管理缺乏规范性。

1.2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于我国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研究时间较晚,1996年颁布实施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2001年颁布实施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货币资金》(试行),虽然颁布的制度法规对内部控制制度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但长期用于企业发展中,并未引起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视。现代职专学校中只有财务部门实际开展了内部控制工作,其他部门大部分都缺乏相配套的内部控制制度,尽管有的部门在申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过程中建立了大量的内部制度,但流于表面,缺乏深层次的东西,执行力度与制约力度不够。导致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发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资产挪作他用,资产占为己有的现象屡见不鲜。

1.3重钱轻物,重购轻管。当前,随着职专学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再加上实际开展了多次办学条件评估、办学水平评估等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学校的更新力度,购置了相配套的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办公设备,在管理上暴露出了两方面的不足:首先,管理者加强了收入的规范化管理,但轻视了物的管理,只要还能用就行,损坏了或不够用就购置各种设备,造成了设备的大量积压,设备随意进出,基建维修项目缺少必要的可行性报告。其次,对于评估和申重过程中购买的教学设备,只是出于提高评估及申重分数考虑所购置的,办学过程中基本上用不到,更有一些设备购进后原封未动,带来严重的资产闲置问题。

2、优化职专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2.1建立健全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提高管理层的重视度。对于职专学校而言,要想切实保证国有资产较高的保值增值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就必须提高学校管理层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上级主管部门每年制定目标责任书时,必须涉及资产保值增值环节,在和学校的考核相挂钩的同时,还必须和领导个体的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相挂钩。

2.2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众所周知,内部控制制度在财务部门中占据核心地位,涉及了学校所有职能部门,促进各部门相互协调、监督,维护所有资产安全并提高资产的利用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会计改革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前后颁布实施了多个企业会计准则,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方向发展,实现了预期的实施效果,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建设。然而对于事业单位范畴内的职专学校,内部控制还有待增强,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度不够,且实施效率低下。所以为了优化职专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应切实结合学校当前的实际情况及相关要求,构建一套完善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围绕信息化管理,将内部控制的规范化流程、核心控制点等储存于先进的信息系统中,以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化,加快制度运行进程,落实相互监督机制,确保各核心控制点职能作用的高效率执行,使学校国有资产严格根据规范化的内部控制流程来进行资产使用、资产维护等工作,有效控制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其流失。

2.3落实专人分项管理负责制。当前,职专学校应构建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由专门的资产管理人员负责相关工作。财务科主要负责货币资金这一块,要做到岗位分离,各司其责,钱账必须分开,并落实岗位轮换制,实行“收支两条线”,统一将各项收入上缴国库,再结合学校实际需求申请具体的款项,加强相关会计核算及监督工作。财务科和相关经办人负责往来款项这一块,及时查看往来款项的账龄,一旦发现有超出规定账龄的往来款项,应第一时间报告给相关经办人,要求其尽快清算,对于应收款项,应所要相关发票、收据,对于应付款项,应做好相关结算工作。资产管理部门及分管领导负责固定资产的购建工作。此外,应不断强化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业务素质,从而顺利完成资产管理的实际需求。

2.4实行信息化管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管理的信息化已成为必然。职专学校应紧跟这一趋势,在财务部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信息化管理,通过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编写电脑应用软件,构建适合本单位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该平台涉及内容较多,具体体现在:负责管理学生的学籍,教学计划及任务,学生成绩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电子报表系统,教师综合信息管理等各方面,同时还应预留一定的数据接口,确保数据支持,以满足学校今后的发展需求。该平台各管理系统内部应具备数据录入、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分析等模块,确保资产管理各环节和各核心点之间能够有效衔接,以构建一套有助于各部门数据共享、彼此牵制及监督的管理体系,抵制一切资产管理问题。

2.5通过有偿使用,促进校际资源的共享。职专学校的占地规模和招生规模不尽相同,有的学校占地面积达到了上百亩,有的学校占地面积只有十几亩,虽然面积小,但内部设施一应俱全,如图书馆、实验室、教师、辅导人员、宿舍等。所以国家加大了相关经费投入,用于支付员工薪酬,购买所需仪器设备及扩建宿舍、教室,带来了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就目前而言,一个地区中存在好几所性质相同的职专学校,如技工学校、工科类中专,这些学校开设的专业基本相同,学校间的距离仅仅五公里。同时,多数地区相继开办了职业教育中心,并要求本地区的职专学校统一搬迁至中心内进行办学。因此,应模仿各高校,在适宜的场所或职业教育中心,结合实际需求构建配套的图书馆、实验室、功能齐全的教室、体育场等,向各本地区学校开放,通过有偿使用,促进校际资源的共享。以上各项费用由当地政府统一投入,职业教育中心统一开展管理,各学校支付一定的费用获得使用权,逐步收回投资。采用该模式不仅有助于防止各职专学校建设的重复性、设备购置的盲目性、资产闲置,而且还有助于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的集中化,减少资产流失;不仅有助于增强国有资产利用率,而且还有助于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最大化。

2.6落实奖惩制度。上级主管部门每年对校长进行考核、晋升过程中,必须将资产管理作为基本指标。职专学校内部应实施相应的奖惩制度,凡是工作态度积极、提高资产保值增值率的资产管理者,应第一时间给予相应的精神及物质奖励。而凡是损坏国有资产、造成资产流失的资产管理者,必须严惩不贷。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及时发现职专学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资产管理,落实各项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维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资产流失,对保障学校的综合实力,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焕歌 单位:河南省禹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杨晶晶.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02)

学校优化管理范文2

管理工作需要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就极有可能导致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准确,使整个后勤管理质量下降。因为无论管理工作做得多么全面和周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必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监督机制,后勤管理者才能真正协调好、解决好管理中的负面情况,所以规范后勤管理程序,才能保证各项后勤任务的顺利完成。学校后勤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制定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只有建立一整套便于考核的后勤规章制度,才能使后勤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提高后勤职工的组织纪律性,从而形成一种具有人文关怀、标准规范的管理氛围,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不良后果,提高指挥、监督等工作效率。

二、有效引入竞争机制,激发成本管理意识

在初中后勤管理方面应该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后勤管理人员形成创先争优的意识,依靠智力因素增强管理效果。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在人才聘用、干部选拔等方面大胆改革和积极探索,从而不断优化后勤管理队伍,建构起规范化、民主化的后勤人事管理机制。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后勤管理内容如电费、水费、材料设备的购置与维修、卫生绿化的维护等是其资金开支的重要方面,学校在讲求“开源”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节流”的作用,应增强后勤人员管理成本的控制意识,树立降本增效的管理理念,防止效益流失。学校应严格控制后勤人员铺张浪费、大手大脚等不良现象,全面优化学校建设及维修的用工方案,使人工成本逐步降低。同时应重视教学能耗管理,不断完善计量手段,开展成本核算,有原则地降低教学费用,达到完善后勤管理的目的。

三、坚持绩效原则,创新管理体制

初中后勤管理工作琐事较多,需要工作人员细心留意、真抓实干。学校主管领导班子应该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绩效化的考察,改变以往学校注重教育教学,而忽视后勤管理的现象,通过实行科学合理的绩效方式,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工作划分与效果评估,从而制定出确切可行的劳动报酬标准,以发挥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整个后勤管理体系中需要建立一种承包责任制的管理模式,也就是将后勤各项事务一一下分到人,遵循权、责、礼相结合的管理原则,破除大锅饭、均摊责任的局面,进一步完善组织结构,改变传统单一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经营服务型的管理体制。在后勤管理干部的选配上应选拔那些组织管理能力强,有献身服务精神,选拔热爱后勤工作的教师担任领导工作。

四、增强集体凝聚力,追求后勤管理艺术

一个秩序井然的学校,后勤管理应该细致入微、张弛有度。第一,管理应该严格但不能僵硬,也就是说后勤管理工作必须有灵活性,广开言路,倾听师生的意见与呼声,不断调整后勤管理工作的方式,积极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第二,后勤部门应树立服务理念,时刻以学校发展与师生利益为工作宗旨,不怕辛苦,深入到学校环境中,科学有效地服务于广大师生。第三,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后勤管理者应充分尊重师生意愿,设身处地为教师工作与学生学习生活着想,以热情带动热情,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提升后勤队伍素质,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凸显了出来,后勤管理工作的优化,需要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管理队伍。为此,学校后勤管理人员应通过以下途径提升自身素质。第一,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加强后勤管理人员的教育理论学习,掌握后勤专业知识;第二,应加强职业道德培训,把后勤员工的职业道德培训纳入后勤总体发展规划中,制订有效的培训计划和措施并辅以实施。通过培训使全体后勤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技能,能全面提高后勤人员良好的文化、业务素质,有助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后勤队伍。第三,加强后勤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强考核制度,奖勤罚懒,不断探索和提高后勤科学化管理水平。

六、结语

学校优化管理范文3

关键词:学校;人事管理;优化;途径分析

一、学校人事管理工作的特性

1.管理对象的庞杂性

学校人事管理是针对学校内部的工作人员来开展和进行的。在当前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相对复杂,因此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存在着管理对象庞杂性的特点。从学校本身的性质上来看,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而针对学生开展教学,就必须要有充足的师资力量来支撑,这就意味着,学校内部有很大一部分老师,而除去教师之外,还有很多后勤工作人员也在学校当中为老师和学生服务。作为一个人员密集型的单位,学校在进行人事管理的过程当中,至少要面对两类群体,第一就是教书育人的教师群体,他们的编制是干部编制,第二是后勤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员多数都是工人编制或者合同工人。不同的编制需要采用不同的人事管理办法,所以说管理对象的庞杂性是学校人事管理工作存在的第一个特性。

2.管理时间的长效性

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管理实践的长效性。这是由于当前我国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决定的。从当前我国的现实情况上来看,当前我国学校多数是公办的,以公办为主体的学校当中的工作人员多数是体制内的,这部分教师和校内工人往往将学校的工作看作一个铁饭碗,因此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的对象是相对比较固定的,针对这些对象的管理也是比较长效的。

3.管理手段的复杂性

学校人事管理工作的第三个特性就是管理手段的复杂性。这是由上面我们提到的学校属于体制内的工作单位的职业特点决定的。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和法规及相关的规定对于体制内的工作人员采取了相对比较保护的态度。针对学校内部的人事管理工作实际上就需要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状况。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为学校内部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让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在一个相对可控的范围内操作和进行。

二、学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优化途径

1.引入大数据分析

为了更加完善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优化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所应该进行的第一个改革,就是要引入大数据分析。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给当前我国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也为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工具。任何意义上的管理都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使用大数据分析,着眼于学校内部人事管理的实际需求,针对被管理者的诉求和愿望不断的改进工作,是当前我国学校在进行人事管理工作调整和改革的过程当中所应该必须遵循的路径和方式。引入大数据分析,就是要通过将学校内部人事管理工作所积累的数据和被管理者对于学校相关人事管理工作的反馈输入到电脑当中,通过无差别的数据分析,得出一段时间内学校内部人事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且以此为依据来对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和调整。

2.进行管理体制改革

学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优化所应该遵循的第二个路径,就是要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我们在这里所谈到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实际上是依据当前我国教育系统的调整和改革的现实状况而言的。随着我国教育产业化的不断深入进行,当前在我国教育系统当中存在着公立与私立齐头并进的态势。在传统公立学校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有越来越多有实力、有能力的私立学校也开始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并且在教育行业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种现实状况的出现,导致了我国学校内部的人事流动更加的频繁,而针对教师本身不同诉求和不同的选择,在学校内部人事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也一定要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将更多的人事管理问题放置在市场的视野下去看待和考量,不断的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力求使教育系统内部的人员流动能够更加顺畅。从人事管理体制入手,逐渐破解教育产业化过程中人员流动不畅的问题。

3.强化纪律约束

学校人事管理工作优化的第三个路径就是要强调纪律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体制之内进行的人事管理,都应该依据一定的规矩和法度来进行,学校更不例外。学校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无论是公立的学校还是私立的学校,教育教学本身的属性不会变,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也不会变。若要约束教师的行为,帮助学校在一个非常稳定和谐的状态下,深入有序的推进教育教学工作,强化纪律约束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四、结语学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优化,是社会进步和教育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行业产业化,教师工资市场化,仍是管理创新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当中所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现实状况。强化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目的是保持学校良好的发展势头,最终目标是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在进行学校人事管理工作优化的过程当中,这一点需要明确,并且自始至终坚持。唯其如此,学校的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怀庆,张洪石,刘强.浅论教育系统管理单位体制改革重点要解决的几个问题.黑龙江教育科技.2012(9):34-35.

学校优化管理范文4

一、让教师“活”起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点尤为关键,必须使教师具备现代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因此,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要经常性的利用网络学习教育教学专家的讲座,通过开展业务学习、政治学习等方式讲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学习、讨论、交流等形式,不断培养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并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中去,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强化教学常规检查,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渠道,学校在学校管理中要建立有效的课堂监管机制,加强做好教学常规检查、质量检查、教学抽查等工作,同时认真组织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不断锤炼教师的基本功,积极做好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

(三)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要运用考核制度、奖励制度等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活动,进而形成以科研促教研的良好氛围,在科研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同时加强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组内成员通过集思广益、团结协作,来实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加强彼此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以此促进教师专业的长足发展。

(四)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

职业与事业只有一字之差,但在意义上却相差甚远。职业只是我们谋生的一种手段,而事业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奋斗目标。有了目标才清醒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因此,让每一位教师都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毕生的一项事业,这就要不断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使之不断查找自身的不足,努力提高师德素质,使每位教师都能够用爱心去从事教育这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

二、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温馨和谐的育人氛围

(一)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宣传阵地

各班级的黑板报、校园内的文化长廊、走廊内的各类宣传栏、校刊等都是进行校园文化宣传的重要场所,充分利用这些宣传媒介,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起到重要作用。

(二)美化校园,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会给人带来美的感受,而且在无形中也陶冶师生的情操,校园中的一草一木在无形中影响着校园内的每一个人,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与好奇,对生命充满热爱,使教师对工作充满希望和热情,使整个校园散发出勃勃的生机。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寓教于乐、寓道德教育于生活之中,而且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学生学习生活有效的调味剂,丰富了孩子的文化生活。

(四)营造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要互敬互爱、团结友善、齐心协力,教师应经常走近孩子,多与孩子们交谈、倾听,在学习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同时要加强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现及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在校表现,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家校齐抓共管,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进而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为形成学校的安定团结、温馨和谐开创良好的局面。

作者:孙建清 单位:安图县长兴中心学校校长

第二篇

一、课表的优化,可以更好地加强教学管理

1.统一各备课组活动的时间和地点

为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方便学校对备课组活动的检查和管理,学校可以将各备课组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统一起来。最好把集体备课的时间安排在每周五上午进行,这样既可以对本周的工作进行总结,又可以将下一周的教学内容集中统一准备。当然,考虑到周五上午各个班级正常的教学秩序,集体备课可以分两个批次进行。由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少而班级多,课时分布较散,可以利用上午第一、第二节课进行集体备课,此时安排各班进行语文、数学、外语课的教学;上午第三、第四节课组织语文、数学、外语学科集体备课,安排其他学科上课。这样既保证了各学科有充足的备课时间(两节课),又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方便了学校的教学检查和管理。各个学科都实实在在地进行集体备课,学校就不用再为检查纸质还是电子稿教案而烦恼,只需要通知各备课组把集体备课的记录上交学校。

2.统一各教研组活动的时间和地点

为了更好地发挥各教研组在学校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各教研组活动的时间、地点也要统一。同时,考虑到教研组活动对备课组活动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应将各教研组活动时间放到备课组活动之前。教研组活动不宜过多,也不能影响各学科教学,可以放在单周二的下午最后一节自习课。各学科教研组可以充分利用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积极推进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青年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开展各种类型的学科竞赛,以及做好学校上传下达的工作等,使教研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3.优先安排各学科公开课的时间

公开课是教师进行教学思想交流和教学探索实践的平台,公开课对青年教师知识体系的完善、教育技能的提高和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改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更是有着积极的意义,是青年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动力。为了方便学校教务部门安排公开课,便于不同学科教师特别是同一年级组内的教师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在课表编排时,可以优先为每一位教师安排公开课的时间。由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任课教师所教的班级较多,课时分布在各个节次的都有,分布在上午三四节课和下午较多,因此,可以把上午第一、第二节课作为这些学科公开课安排的时间,每个任课教师安排有一节在第一、第二节的课,同一学科组的教师从周一到周五依次排开,先安排第一节,再安排第二节。

比如,10位政治教师排课,这10位政治教师从周一到周五,可以把第一、第二节课排满,这样在某一个规定时间(例如周三第二节课)开展公开课,同一学科的其他教师都没有课,不需要调课就可以过来听课。与此类似,由于语文、数学、外语学科分布在上午第一、第二节课较多,因此可以安排这些学科每位教师下午第一、第二节课的课,同一学科组的教师从周一到周五依次排开,这样也就方便了这些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

4.所有班级统一自习课的时间

所有班级同一时间安排自习课方便学校以及有关部门对学生开展各项活动,如各种讲座、法制报告会、各类竞赛等;方便学校以及有关部门对教师组织各种会议及活动,不用考虑部分教师有课,可以提高教师的出勤率,保证学校有关措施的贯彻和落实;也方便了学校对所有班级的自习课管理。学校可以利用教师开会期间,检查各个班级的纪律情况,提高学生的自律性;同时,也方便了个别教师外出参加教研活动,不需要和同一班级的其他任课教师调课,有事的教师可以利用本周的自习课将没上的课补上。由于周一下午大多是校会和班会时间,周二下午是教研组活动时间,建议学校可以把自习课时间统一安排在周三或周五下午最后一节。学校的各项活动和各种会议也尽量放在周二、周三和周五下午的自习课。

5.科学考虑校本课程的实施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构成了国家课程计划的全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的具体体现。一个学校之所以具有不同于他校的特色,其核心就在于它具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其次在于其课程的设置。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有合适的时间作保证。各班级自习课时间统一以后,学校就可以利用自习课时间在全校开展校本课程的实施。各班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修课程。因为单周二下午最后一节课是教研组活动时间,学校可以利用双周二下午最后一节课开展校本课程的实施,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其他自习课时间,但时间要固定。

二、课表优化的其他功能

1.促进了对班级的管理

每个班级的自习课放在同一时间,为学校及各部门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课表的优化,各班级自习课时间的统一,也方便学校以及有关部门开展工作,提高了学校各类会议的出勤率,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各种政策的贯彻执行。

2.加强了对学生的管理

各班级自习课统一时间,有利于加强学校对班级的常规管理,学校以及有关部门可以利用统一的自习课时间开展针对学生的各项会议和讲座,让学生能够直接了解学校的动态,自觉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去。

3.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课表的优化,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不需要再面对每天不停地调整的课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环境。同时,各种活动的开展,也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明伟 单位:连云港市外国语学校

第三篇

一、初中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校规章制度管理滞后

初中学校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已经较为完善,但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和管理相对滞后,其中缺少必要的学校督管机制,学校在做某方面的重大事项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影响了对重大事情的及时解决和处理,甚至有些事情不了了之,缺少学校监管的机制,在事情结束后,缺少对事情的反馈与相应总结,对于重要资料的整理和收集不规范、不科学,需要用到这些重要资料时,往往临时拼凑,导致敷衍的情况发生。学校应该加大对规章制度的监管力度,保证制度的执行性和有效性。

2.学校在强化师资力量方面薄弱

师资是教育的重要保障,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学校管理时,需要加强师资的建设工作,要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来抓。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初中学校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初中教育水平,教师作为学校的主体之一,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加强师资建设,才能保证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学校管理不重人文关怀

学校管理中,没有充分地重视人文的关怀。第一,管理中重视学校的控制和学生的约束,轻视学校的规划与学生的培养。这导致老师和学生缺乏相应的自由度,严重制约主观能动性的正确发挥。使得整个学校管理过于死板,这与新时代的创新趋势和新课标的改革要求相差很远,阻碍了学校发展。第二,在日常学校管理中,轻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关怀,不能正确地认识到学校在管理中要以人为本,强调学校校园文化,彰显同学的个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和塑造。

二、强化初中学校管理的措施

1.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落实制度实施

第一,建立健全学校各种规章制度。要明确岗位责任制,做到各自分工和权责明确,保证学校管理的计划性和可控性;建立对制度落实的监督机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教师管理中要制定考勤签到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强调教师责任;强调学校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二,认真抓好常规教学管理工作。把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督导检查上,鼓励教学探索创新;对于在教学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个人和集体,学校应该积极地表彰,并号召各位老师积极学习借鉴。

2.加强“三个管理”建设,塑造高素质教师团队

在学校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学校主要通过“三个管理”来实现“以师为本”的要求:第一,加强“情感管理”。学校要重视积极情感的重要作用,把精神的力量化作一种内在的推动力;对教师的光荣性和重要性,积极地加以肯定和鼓励,切实维护教师的利益;树立优秀典型,鼓励其他老师学习借鉴。第二,加强“制度管理”。把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充分体现民主和规范;对于制度的施行过程,要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鼓励教师树立自觉观念。第三,加强“人才管理”。积极引进吸收高素质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努力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施行岗位竞争制,加强教师的再培训和知识拓展,切实保证教师的与时俱进。

3.构建和谐校园、美丽校园

学校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校园维护。学校在加强校园管理的同时,要积极建设和谐校园、美丽校园,在校园建设中,积极开展各种文娱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互帮互助,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完善和提高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学校的植被覆盖率,建设高水平美丽校园。

三、结语

学校优化管理范文5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不仅强调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而且要加强多学校的管理工作。规范化的管理模式,能够保证学校校园秩序,确保教师和学生井然有序地开展教学工作。初中阶段是连接小学和高中的转折点,学生在这个阶段极其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一旦教师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管理,将会导致学生养成偏激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要积极加强初中学校的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校认为学校管理模式的优化主要体现在学习成绩是否提升,这种片面的观念不仅没有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展,而且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管理包含诸多方面,只有加强学校的管理制度才能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

二、初中学习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制度的落实性差。

随着各大学校响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的热潮,诸多初中学校都在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以便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然而,在实际执行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却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管理人员很难将管理制度真正落实到位。同时,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因此,部分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带着感情因素,导致管理制度发挥不出真正的效用。

2.对于教师与校园文化的管理缺乏人文关怀。

很多学校一味强调加强管理,反而严重忽视了对教师的规划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过分追求制度化,约束了教师的工作自由。长期以往,导致教师的教学方式一层不变,毫无新意,不能对课堂进行有效的创新,压制了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进步。

三、初中学校管理优化对策分析

1.做好教育思想管理工作

从根本上来说,一个学校的教育思想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学校的管理人员都应该树立加强学校管理的意识,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与统一。另外,加强培养教师的教育思想,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学观,这样才能促进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学校管理人员要根据学校的情况,制定出符合学校长期发展的办学思想,管理人员要做好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行为举止去渲染影响教师,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然后将该思想与教育管理目标有效结合起来,在各种管理中具体落实到位,将积极的思想转化成实践。

2.从创新管理的角度体现学校管理的专业性与规范化

一旦学校执行良好的管理制度,将保证学校的管理工作逐渐趋向专业化与规范化。但是学校也不能过度突出管理的执行内涵,同样要加强树立教育及服务的理念,因为,作为一个学校,其最主要的任务还是教育,培养大批优秀的人才。由此可见,在初中学校的管理工作中,也要加强教育职能和服务职能。只有从三方面同时着手,才能促进初中学校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

3.突出学校管理中诚信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各大初中学校在实际实施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缺少诚信管理。诚信是做人之本,同样,在教育中诚信的地位也极其重要。诚信管理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道德观。因此,在初中学校的管理工作中要突出诚信管理的重要性。

4.注重开放性管理及个性化管理的实施内涵

在初中学校的管理模式中,不仅注重严格的管理工作,而且同样也重视在管理中合理融入弹性管理的模式。主要表现为开放性的管理与个性化的管理。在管理中适当融入弹性管理,在确保初中校园秩序的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大激发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价值,促进学生综合实力的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在科学化的学校管理模式中,才能真正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实用价值。

四、结语

学校优化管理范文6

关键词:校园;安全管理;优化路径

学校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门,当今社会的发展与人才的培育密不可分,校园安全管理是学校发展的保障,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是学校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保障师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校园安全,颁发了《普通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暂行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文件,这些文件都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保障。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类型多种多样,例如盗窃、诈骗、交通事故、食品中毒、火灾、打架斗殴、偷窥、校园贷、自杀等等,因此,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一、校园安全管理的概念

近年来,我国学校的安全问题呈现出多发、易发的特性,不仅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学校的社会形象,而且还会有潜藏危害社会稳定和破坏公共安全的危险。因此,学校的管理者必须深刻认识校园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校园安全管理是指学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采用科学合理的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协调校内外各种力量,防止各种危险事故和案件的发生。促进学校的运作和促进学生的正常学习与工作,是学校日常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良好的校园安全管理能够极大地保障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是社会不断发展背景下的新管理理念。

二、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日常生活安全的需要。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每一个孩子都是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长大。大多数大学生思想单纯,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这会增加发生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传播和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并使安全教育成为例行和规范的活动。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必须到位,以确保大学生的日常安全。

(二)保障良好学校管理的基础。安全管理工作在各行各业都是十分重要的,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更是如此。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是高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确保良好的学校管理的基础。学校方方面面的发展离不开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学校各项的管理需要安全管理作为保证,只有这样,才可以营造良好的高校校园安全环境,保证师生的安全,进而促成培育人才目标的完成。一个学校的正常运行也涉及很多内容,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的安全来说,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这就要求学校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管理,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保障学校健康发展。

(三)维护社会稳定的保障。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不仅是学校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平稳发展的需要。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发展影响整体的发展,学校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学校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校园,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旦发生大学生安全事件就会迅速传播,而大学生此时还没有形成正确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就很容易使用网络媒体来传播安全事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所以,只有直面挑战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才能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三、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校园周边存在较为复杂的安全隐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商业活动也进一步兴起,许多消费活动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学校的周围,给高校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从学校的周围来看,食品摊、KTV、网吧等存在着不小的安全隐患,这些校园周边的商业活动,一方面它刺激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了非理性消费的现象,面对各种诱惑,还导致许多大学生心思不在学习上,长此以往,甚至还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另一方面,一些商家为了节省费用,无证操作和缺乏完善的安全措施等,这些隐患也会导致例如食物中毒、疾病传播和火灾等安全问题。总之,校园周边环境的影响是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面临的一个挑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安全管理及安全教育重视度不足。加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对学校和学生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也一直关注着。大多数学校已将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整体规划,特别是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还有具体实施细则,将职责落实到各个部门的工作中。但是还有部分学校缺乏对安全教育课程的长期关注,使大学生无法真正认识到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的重要性。使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受到某些限制,不能发挥维持校园的稳定作用。

(三)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存在漏洞,缺乏监管。在新时代,网络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给校园安全管理带来了许多挑战。由于网络系统中信息的开放性,许多不良信息正在传播,例如无休止的网络游戏,并且大多数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缺乏筛查和预防能力,就对学生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例如,校园借贷这些非法平台,利用大学生在世界各地的深入参与,为大学生设计各种类型的“借贷陷阱”,使人们难以预测。让一些学生背负无法忍受的高利率,陷入不法之徒设计的圈套,不知所措。有的被迫退学,甚至自杀,这已成为校园内的重要安全隐患。

(四)学生自我安全意识与心理素质较淡薄。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面对的主要是大学生,而大学生一直在学校单纯的环境中学习成长,他们的个人心理素质和安全意识比较薄弱。一方面,当大学生面对各种安全问题时,他们缺乏经验;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和强烈的自我意识的特征,对于可能发生的各种紧急情况缺乏评估和自我保护的意识或解决方案。此外,大学生正处在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而缺乏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所以他们的心理素质相对较弱。当他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很容易受到心理问题的伤害,容易产生自杀问题。

四、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相关措施

(一)重视安全教育,制定完善的安全防范制度。高校领导要进一步重视校园安全教育,成立负责实际安全管理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安全管理的组织和领导,完善安全管理,并确定职责范围。重视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列入教学、工程训练等实践课程教学计划;相关学院(中心、室)对大学生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并纳入学分课程管理;利用各种活和途径宣传开展学校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开展安全教育应当坚持经常化、制度化。在新生入学后,学校负责安全教育部门应根据现实情况和学生特点,制定安全教育工作的规划,在安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针对目前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特点和安全意识现状,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应该不断丰富安全教育的形式,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安全教育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包括安全教育讲座、安全技能演示等,通过各种安全教育方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近年来,我国也相继颁布了不少关于校园安全的法律法规,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学校应依据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制定校园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及实施细则,包括各种制度规定、操作规程及相关技术规范、应急预案等。让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有章可循,使管理工作呈现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特点。

(二)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队伍建设。高校应将安全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加强学校校园安全管理队伍建设。首先,要重视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安全意识,从而减少大学生安全事故和发生的安全问题。其次,要构建高素质的安保管理队伍。学校安保要负责校园安全监督、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整改。负责消防安全管理的指导和监督,消防器材配备,消防、安防应急演练的组织、指导及监督等。完善学校门卫管理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所以要从思想素质、职业情感、业务能力等方面提升治安保卫队伍的整体水平,从而探索建立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第三,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日常事务管理。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所以在校园安全管理之中,辅导员要加强大学生的安全理论知识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应当出台一系列的措施,进一步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程度。

(三)建立网络安全平台,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高校管理人员应建立网络安全平台,建立学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在网络平台上开展学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教育,发表校园安全管理实时动态,提升高校校园师生安全工作管理的参与度,提高校园安全管理的普及程度,在校园网平台的基础上宣传安全教育知识,通过结合热点时事,抓住教育时机,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并教给他们正确的应急方法。

(四)多方合作,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关系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甚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加强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整个社会大家庭的支持和帮助,需要通过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来解决问题,营造一个安全的育人环境。比如对于渗透到高校校园的各种商务活动,学校与商人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积极协商,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为大学校园创造纯净安全的沃土。

参考文献:

[1]方正泉.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刍议[J].江苏高教,2017(08):34-37

[2]谢振坛,申伟.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9(18):52-54

学校优化管理范文7

(一)学校领导体制:党政分工体制存在弊端,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我国普通中小学的学校领导体制实行校长负责制,但大多数学校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校长、书记往往由两人分别担任,即党政分工的领导体制。这种领导体制的主要特征是拥有两个领导主体,形成两个系统。在中小学内部实行党政分工的领导体制,也许是受到我国各级政府实施党政分工的影响进而借鉴而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的好处是可以互相监督,但其弊端是容易导致学校领导机构膨胀而显得臃肿,相应地增加人员会产生人浮于事的不良后果,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校长和书记分别是各自系统的负责人,在工作中常常发生矛盾和不协调,往往需要两个领导主体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处理相互关系上,不利于他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办学这一根本问题上,这表明党政分工领导体制无助于学校领导者主体性的发挥。

(二)学校执行体制:机构之间的关系亟待理顺,规范需进一步完善

1.学校执行机构的设置需要进一步健全

我国很多中小学在学校执行机构的设置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没有专门负责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机构,这不利于学校组织教育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早在1996年召开的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的朱开轩同志就强调要“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并使其中的一部分同志成长为中小学教育专家”。要实现这个任务,开展教师教科研活动是很有必要的。事实上,教科研活动本身是一项主体性极强的活动,参加教科研的教师不仅在从选择课题、文献检索、形成假说到制定研究方案整个准备阶段需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而且在教科研过程中更离不开教师本人充分弘扬主体精神,力求正确选择研究方法、合理分析研究现象、科学控制研究进程等。因此,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一方面能提高自身教育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还可将在科研中所揭示的教育规律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外,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教育教学体系,实行教育改革,而教科研是教育改革的先导与基础,教育改革需要教科研提供经验、指明方向、寻找突破口等。总之,引导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加强对教师科研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很多中小学没有设置专门负责教育科研工作的专业管理机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的定位就是“灌输知识的工具”,认为中小学教师根本不需要从事教育科研工作,最多也只是局限于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法问题展开具体研究,因此,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中小学就纷纷设立了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学研究组(教研组)。虽然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小学的教研组在引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仅仅依靠以学科为单位而建立的教研组来组织每门学科内部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存在局限性,因此,在学校成立专门负责教育科研工作的专业管理机构,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学校管理发展的迫切需要。

2.学校执行机构的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管理活动的增多,中小学原有的职能部门不断分化,比较典型的是取消教导处,建立教务处和政教处。应当肯定,按职能的分化设置更多的职能部门,从总体上讲符合专业化原理,有利于提高学校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具体来讲,当时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就是希望通过分别设置这两大机构,让它们分别负责学校教务工作和德育工作,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显示学校对这两项工作的重视,尤其是通过政教处这一机构的单独设置来加强和改善学校政治思想工作,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因此,政教处的设置容易使我们进入一个理论误区,即把教育内容的组成(德育、智育、体育等)作为学校职能部门划分的依据。不少教育理论家从学生身体、智慧和品德发展的角度,把教育内容分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等。但是,这种分解不能作为学校工作分工的基础,因为学校中每项工作不能归于某一育(例如教学不等于智育),而任何一育的实现是学校各项工作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学校管理实践的角度,政教处的设置具有以下弊端:(1)政教处无法全面履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正如赫尔巴特所指出的“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教学、生产劳动等活动去实现,而政教处却无权指挥教务处、总务处等部门;(2)各科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建立政教处人为地分解了教导处不可分割的“教”与“导”的职能,教务处与政教处各布置各的事,不利于组织任课教师教书育人,又不利于政教处专职人员深入教学领域,组织德育渗透各育也较弱。实践表明,不见得设什么处就加强了哪方面的工作,不设就是削弱。因此,分别设立教务处和政教处,不利于厘清学校执行体制内部机构之间的关系,也不利于合理、充分地发挥机构的功能。

3.学校执行机构的职责权限划分不科学

我国普通中小学校内部机构越来越多,权力往往都集中在学校职能部门,而且这些职能部门在实际运行中把自身不恰当地定位为领导机构,不断地向同为学校中层机构的年级组发号施令,完全忘记了自身本应该发挥参谋服务作用的根本使命。另一方面,学校许多事情都要在年级组具体落实,但学校赋予年级组的权力相对过小,导致年级组承担的任务及责任与所拥有的权力极不相称,最终阻碍了学校工作的高效运行。产生如此结果的原因主要有:学校组织执行系统内部的各个机构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同时对职能部门的定位存在偏差,还有就是在制定教育规范时没有将职务、机构、人员进行有机结合,没有对岗位的责、权、利进行科学限定,最终导致上述情况的出现。

(三)学校咨询体制:缺乏权威的学校咨询机构,其成员代表性不强

我国中小学的学校咨询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缺乏权威的专业性咨询机构。我国中小学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简称教代会)虽然能够发挥一定的咨询功能,但它不是专门的咨询机构,只能在每年教代会开会期间发挥定期咨询的作用,因此无法完全胜任学校咨询工作;另外,有些中小学虽然成立了一些专门的咨询委员会(如教学委员会、分房委员会等)对学校相关问题进行咨询,但权威性不强,因为这些专门咨询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是来自于相关职能部门内部的人员,因囿于部门的立场、个人的利益导致其对问题的认识往往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没有建立权威的专业性咨询机构,其主要原因就是很多学校领导者没有认识到学校管理的复杂性、专业性,总以为依靠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就能顺利解决出现的各项问题,说到底还是相信依靠经验就能管理好学校,所以他们才会认为根本不需要建立专门的学校咨询机构,于是多数中小学的解决办法就是依托教代会完成学校的主要咨询任务,建立一些临时性的咨询委员会去应对学校临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二,咨询委员会成员的代表性不强。这具体表现在:我国中小学的各种咨询委员会,其成员的主体往往由学校领导班子、各级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虽然多数咨询委员会都有教师代表,但其所占比例偏低;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学校各级咨询委员会一般没有学生参与其中,也很少吸纳来自学校外部的人士。导致咨询委员会成员的代表性不强的症结在于,学校各级领导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深受我国“官本位”思想的毒害,总以为包括学校咨询在内的学校管理事务主要是由学校各级管理者负责完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是负责执行各级管理者安排的各项教育教学事务,根本不需要教师参与学校咨询工作,即使吸纳部分教师进入咨询委员会,也只是基于能通过教师代表了解教育教学情况的考虑,没有充分认识到“以师为本”的价值,至于对学生、校外人士参与学校各级咨询委员会的意义更是没有充分重视。

(四)学校监督反馈体制:监督反馈机构薄弱,其功能发挥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一般只有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缺乏专门的监督反馈机构或无专人负责监督反馈。很多带有自约性的管理制度让执行者自己制订,自己立法自己执行,缺少监督的环节。执行系统兼作反馈系统,学校工作通过行政系统布置下去,经过一段时间,又召开行政办公会或者教研组长、班主任会议听取汇报,这种由执行系统反馈的信息,往往会掩盖事实真相,使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失真。总之,由于执行者身兼数职(执行、监督、反馈等),关于决策是否正确,指挥是否得当,执行是否走样,效果是否良好,都难以得到及时的客观的反映,出了偏差也不易及时纠正。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人们没有真正认识到监督反馈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以至于以为可有可无;另一原因就是由于“官本位”思想的存在,导致学校决策执行部门尤其是学校各级职能部门不习惯在自身以外另设一套机构来监督自己,同时认为增设机构必然产生机构臃肿的情况,再加上监督反馈完全可以通过执行系统自身来完成,所以就忽视监督反馈机构的设置。由于中小学校不重视监督反馈机构的建设,导致其机构比较薄弱,因而这项工作主要是通过学校执行系统自身来完成,于是大多数中小学在现实中更多的是一种消极监督、事后监督,往往是学校某部门出了问题以后才去监督。导致学校监督反馈体制只发挥消极监督功能、事后监督功能的情况,除了人们对监督反馈的认识不到位之外,更重要的原因也许在于,学校没有专门的机构设置或没有专人负责该项工作,从而无法保证学校监督反馈工作的相对独立性,正确发挥学校监督反馈的功能就无从谈起。

二、解决我国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现存问题的对策

(一)不断完善学校领导体制——校长负责制

1.实行党政合一的领导体制

针对在学校内部实行党政分工体制存在的弊端,解决办法就是在我国中小学实行党政合一的领导体制。理由如下:中小学是基层组织,它的主要功能是执行功能,执行就要强调集中统一和速度效率,而党政合一体制恰恰是与学校基层组织主要实行执行功能相适应的。这种体制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可以做到使每个人在其位、谋其事,能避免出现那种“责任大家互相推诿、功劳大家互相争抢”的不良现象,从而有效地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另一显著特征就是领导主体单一,能有效解决政出多门问题,杜绝下属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既向校长请示、又向书记汇报的情况发生。这有利于下属主体性的发挥,同时领导主体也能够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办学上,必将极大地调动领导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建立健全学校决策委员会

鉴于在中小学内部实行党政合一的领导体制可能产生的弊端,为了避免在学校重大问题决策上的失误,汲取委员会制的优点是必要的。即,在学校领导体制上实行一长制与委员会制的有机结合,这也与世界各国的趋势相吻合。现在国外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对执行性、技术性一类的事物,首长负责制较适合,而立法性、倾向性、决策性一类事物,宜采用合议制”。以前我国不少中小学实行的党政联席扩大会议形式值得借鉴(具体称谓可进一步讨论),其成员主要包括正副校长、正副书记、工会主席等校级领导。在中小学内部建立健全学校决策委员会是很有必要的,主席由校长担任,对学校重大问题如年度经费预算、课程安排、重大人事变动等进行决策,这一方面有助于学校领导班子积极性的发挥,充分调动领导集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又可避免在重大问题上的决策失误。

(二)切实理顺学校执行体制以提高其执行力

1.建立教科室,加强教育科研工作

在我国中小学成立学校教科室可以填补学校执行机构的空缺,从而更好地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各项教育科研活动中去。过去,中小学教师有志于教育科研多属自发式,且其科研只能隶属于教研组(教研组更多地只关注学科教师教学法方面的研究)或教务处,然而教务处安排的业务活动基本上没有涵盖科研内容,所以自发式科研难免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成立教科室,对于引导教师从事教科研活动,从而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强化教科研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这有利于教师通过科研活动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素养,从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进而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

2.恢复教导处,全面发挥机构功能

将教务处和政教处两大机构合并,恢复教导处,统抓五育,这样有利于教导处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来统筹安排学校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又有助于发挥学校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既教书又育人,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总之,恢复教导处,能够做到在安排学校教育活动时德、智、体、美、劳五育都不偏废,不只局限于学生的某一方面发展,可以避免出现以往将德育与智、体、美、劳四育割裂开来的不良现象,因为那种做法将会在整体上破坏人的全面发展,造成人的完整素质结构的残缺,不利于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强化年级组,稳定学校管理重心

精简校部机构,限制学校职能部门的权限,扩大年级组的权力,学校职能部门(如教导处、总务处)只能起参谋服务作用,不能起领导、指挥作用。具体来讲,强化年级组的作用,把年级组作为全面负责本年级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机构,有利于年级组全面灵活地安排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有层次、有系统、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强化教师管教、管导功能,能有效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而以往的教研组建制,无法真正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同时,年级组建制容易使教师产生强大凝聚力,实现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协调,有助于教师合作,使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校长直接管理年级组,可在机构上保证校长亲临教育教学第一线,能进行有效、及时的指导。

4.合理确定学校执行规范的内容

学校执行机构的每个岗位都要有明确的职责任务和相互关系,要把校长的职责和权力逐级分解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的人员身上,使每个人员都清楚自己在整个执行机构中的地位作用、职责任务,分清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这样就有助于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因为教职工在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应该做些什么事、干成什么样子就算实现目标、学校会给予何种评价和奖励后,就容易提高行动的自觉性,驱使自己做好工作。岗位责任的内容应该体现学科和工种的特征。例如,自然科学学科的教师应负责培养学生实验实习和数学测量的能力;文科教师应有应用文、朗读、讲演、会话等实际能力培养的责任;不同工种的职工要有改进工作、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师生生活的要求,这有利于引导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全面关注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设置权威的校务委员会并增强其代表性

我国中小学要在坚持发挥教代会的定期咨询功能、肯定学校内部各级咨询委员会作用的基础上,设置权威的、专业性的校级咨询机构——校务委员会,其成员应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教委代表、社区代表及社会名流等组成。校务委员会的机构要具有相对独立性,使之真正成为学校领导班子的智囊机构、参谋机构,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校重大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学校领导班子决策提供参考、借鉴,从而有助于实现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校务委员会的成员要具有代表性,尤其要保证教师代表占有适当比例,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校内部大多数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也有利于吸引全社会来关心学校的发展,通过大家献计献策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安排专人负责监督工作并科学定位其功能

学校领导班子首先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监督反馈工作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要坚持学校监督反馈工作的相对独立性,考虑到我国多数中小学规模都较小等情况,建立独立的学校监督反馈机构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安排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很有必要。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校长办公室成为主要的监督反馈机构,不仅处理学校的日常事务,更应起到信息中心的作用,设专人负责监督全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要将反馈的触角深入到全校各个方面和各个基层。

三、总结

学校优化管理范文8

关键词:茶文化;管理理念;高校学生管理;思路

国家有关部门对外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重点强调对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与价值进行强化,同时明确指出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具体定位,全面强化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其中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全面提升审美情绪以及个人的文化品位。目前在国内高等教育开展过程中,很多高校都过于重视专业技能,对传统文化教育经常忽略,使很多大学生缺失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有不少大学生长期沉溺网络,盲目崇拜国外的风气。对此2014年国家教育部门正式下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提到在大学日常教材以及课程体系中新融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社会功能也非常强大,尤其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时候可以融入茶文化的精髓,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文化修养与道德素质,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1茶文化核心概念及茶文化管理理念

1.1茶文化核心概念及内涵

我国是茶的故乡,孕育着各种丰富的茶文化,目前茶文化已经正式走向全球,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非常突出,不仅只是简单的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精神内涵的一种有效渗透,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优秀文化的载体。对于茶叶制造来说,从最初的采摘到晾晒,再到培炒,始终都追求其中的细节,精益求精,也是茶文化以及茶人精神的集中体现。对于广大茶艺从业者来说,从最初选择茶叶到洗涤茶具,再到合理把控泡茶的温度,一直到最终的茶叶沏成,是对细节的一种有效把握,精挑细选,为茶文化“精细化”理念的一种全面体现,与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学生管理核心化里面的缺失保持高度一致。

1.2茶文化管理理念

茶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通过茶文化可以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比如常见的茶艺、茶道以及茶礼等。在我国茶文化历史超过4000年,各个朝代以及文明富裕的茶文化有所不同。对于茶文化管理理念来说,除了可以陶冶情操以及修身养性之外,同时还是爱国主义价值的一种体现,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融入茶文化管理理念的价值非常高。具体来说,茶文化里面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相符,通过饮茶可以使个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其次,茶文化管理理念融合了我国古代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精髓,同时还兼具禅学与佛学等的深刻内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融入茶文化核心理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最后,高校学生管理使用的模式通常以教育为主,将茶文化管理理念融入其中,有助于对大学生展开柔性管理,全面提升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有助于高校管理部门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积极打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全面提升大学生个人文化素养。

2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分析

2.1信息沟通管理存在一定的障碍

对于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来说,信息的高效沟通与管理属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要素。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信息沟通可能出现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信息的沟通存在问题,无法及时对所有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全面掌握,导致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工作显得非常被动,很难在第一时间解决所有学生出现的问题;其次,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相对分散,尤其近几年国内各大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对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同时对管理人员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导致辅导员无法进行统一化管理,整体管理效果不理想。

2.2无法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

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学生成才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合理的教育模式以及管理方法,当然学生也要主动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与主观的东西。就当前国内高校学生管理情况而言,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深刻影响,在管理过程中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全面发挥,导致学生自主管理的价值无法得以发挥,因此需要对高校目前的管理体系进行创新改革,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全面提升综合管理质量。

2.3缺乏完善的学生管理机制

目前不少高校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体系,很多高层对学生管理并不重视,投入的物力以及人力资源数量相当欠缺,甚至还有个高校直接将管理任务全部下发给辅导员,导致辅导员工作量越来越大,除了要处理日常的事务之外,还要对学生展开4种方面的教育。由于需要管理的学生数量非常多,个体化特征比较明显,导致很多辅导员力不从心,管理工作效率始终无法得到提升。因此需要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与学习环境。对传统落后的管理制度摒弃,不断开辟并应用全新的管理模式,与新时期高校创新改革要求保持相符。

3茶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茶文化融入学生工作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融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要有一套严格的规章体系以及管理办法,高校有关部门需要通过学生规则以及校纪校规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管理约束,在有关制度的指引下确保学生都能够充实安全的度过在学校的学习时光,一旦出现任何违规行为,将接受校规的惩罚,这也是目前国内各大高校使用率最高的一种学生管理模式。标准化程度比较高,可以确保学生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有助于维护良好的学校秩序。不过这些规章制度刚性比较强,这也是比较突出的一些特征。首先,缺失人性化的理念,长期下去学生很容易出现反叛心理,对学生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极大不利。茶文化自身拥有丰富的柔性文化元素,对主体对象保护以及重视程度比较高,同时也比较重视主体多元化的诉求,在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中融入茶文化元素,可以实现刚柔并济的管理目的,将单纯使用规章体系的僵化局面进行彻底改观,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可以在追求精致的同时,使更多学生能主动接受茶文化的洗礼,全面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质量与效率。

3.2茶文化融入学生工作管理中的可行性

首先,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融入茶文化属于一种全新的柔性化管理模式,也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将传统管理模式过于刚性化以及过于严肃的缺陷得以改善,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凸现出来,实现人性化的管理目的。这种管理模式对学生个人想法比较重视,尊重学生的个人诉求,在此过程中以学生作为本质的工作理念得以凸显和深化,全面提升高校学生工作质量,推动各项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此外,很多学生都比较接受和认同茶文化,因为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及时融入茶文化,以此对学生日常工作和生活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还有助于深度挖掘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内涵与作用。

4茶文化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优势

4.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茶文化管理理念始终都比较重视恭敬谦让的精神,将其融入高校学生日常管理有助于规范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同时还可以使教师更注重合理的管理与教育模式,特别在遇到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时候,使教师能保持冷静,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耐心倾听学生的个性化倾诉,使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充满尊重,推动高校各项教学工作正常开展,构筑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此外,高校教师的言行举止也是茶文化理念的有效渗透,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融入茶文化理念,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助力更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逐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人格也将变得更加健全。

4.2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要想确保校园环境的和谐良好,除了管理人员和教师作出努力之外,学生也要积极参与其中。茶文化管理理念的核心在于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以高校学生管理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知道效果。将茶文化管理理念融入大学生日常管理,通过个性化的柔性管理模式,以大学生自身作为核心,讲究务实以及创新的精神,对不同大学生的个体化差异给予足够尊重,同时也可以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主题的管理意识充分发挥出来,确保高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对传统不合理的管理体系进行改革创新,使教学管理机制逐渐得以完善,形成和谐互助以及轻松的教学氛围。

4.3创建人性化的管理体系

一直以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高校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就当前国内高校管理机制而言,技术以及理工等专业在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经常使用各种强硬的手段,非人性化问题比较严重。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管理规模持续加大,管理难度也在不断提升,这就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此可以将茶文化管理理念融入学生日常管理中,创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以人性化作为核心,结合不同大学生个人情况以及各个专业特色形成差异化以及个性化的学生管理体系。

5茶文化管理理念下高校学生的管理策略

对高校学生管理质量与水平进行全面提升,除了关乎着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之外,也是高校育人工作成效以及价值的直接体现。茶文化管理理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典型代表,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可以将其融入其中,有助于提升管理的时效性以及有效性,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强化,加大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因此对高校学生日常管理来说,除了要确保教育工作质量之外,同时对管理工作质量也要引起重视,通过对茶文化管理理念的核心与精髓的应用,为高校学生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保障,让更多大学生都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全面提升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陶冶情操,使个人思想得以升华,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5.1加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深入认知

对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来说,首先要认识到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对确保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对学校未来长期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重心不能仅放在培养技能与知识方面,还要全面确保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首先要积极引入茶文化的管理理念,以柔性管理模式为主,确保各项工作都能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始终做到人本核心的理念。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管理人员也要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以及教育背景进行深入了解,不能仅使用粗放型的管理手段,而是要做到差异化处理。此外,在学生管理模式应用中要做到因人而异,原则是做到公正公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全面保障学生自身的根本利益。最后,高校学生管理负责人还要将不同学生的思想态度与心理特征充分考虑在内,认知到不同学生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在全面管理的同时也要实现个性化以及针对性的培养,确保高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5.2建立专业的高校学生管理队伍

近几年高等教育普及力度越来越大,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性比较明显,因此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管理效果与管理质量,要求需及时建立一支专业的学生管理团队。首先,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频率最大,因此他们在学生管理方面拥有更多的优势,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这并不能说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由班主任和辅导员全权负责,高校高层领导还要对在职管理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及时融入茶文化的管理理念,这样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才能够打破局限性,不断进行创新。此外,高校还要结合学生管理特征与现状,及时引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确保各项管理工作都能步入正轨,激发高校学生的发展潜力。

5.3完善高校学生管理系统与制度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倘若无法确保管理制度与系统的全面开展,就很难对学生行为与思想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无法确保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观念塑造的关键时期,个人行为与心理思想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创建一套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体系,对传统不合理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完善,全面提升制度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管理部门需要对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状况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合理的途径进行调整与完善,举例来说,可以吸收引进其他高校先进的管理体系和文化,彼此之间的互动合作,打造与学生自身状况相符的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让学生积极反馈对管理工作的各项意见,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始终以财务文化管理理念作为核心,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6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