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封闭化管理范例

学校封闭化管理

学校封闭化管理范文1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创新路径

高职高专在管理上有三个重要指标: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其中学生管理是本研究重点讨论的内容。高职高专的学生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它的管理对象还未走上工作岗位,是还在象牙塔里的学生。

1高职高专学生的主要管理模式

1.1封闭式管理。封闭式模式的优点是减少了社会上不良风气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净化了学校风气,有利于大学生的安全保障,减轻了大学生家长的安全顾虑。但从心理上来看,封闭式管理容易使学生产生逃避心理,不利于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融入社会。

1.2开放式管理。开放式管理方法主要针对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在时间上,除了必修和选修的课程以外,大学生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发掘自己的内在潜能。学生在时间上不受管制,使得学生相对来说更加自由。开放式是在空间上的一种表现形态,优点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和社会共同成长。缺点是和社会过早接触会使学生产生浮躁的心理,甚至忽略了学校学习的最终任务。

1.3半封闭式管理。半封闭式管理就是学校对于空间和范围的一部分管理。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在已经制定好的课表下不得擅自离校,但可以在学校的组织下以一种集体的形式来参加社会实践和校外活动。这样既能很好地完成学业,又能和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

2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

高职高专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学生管理是一种统一性和特殊性的体现。高职高专的学生不同于一般普通性高校的学生,他们一般呈现出社会活动能力较强的表像,但实际上自信力不足,学生的心理问题呈明显上升趋势。这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薄弱,学习动力不足,没有相对应的学习目标,无法配合学校的相关管理工作。

3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3.1重要性。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高职高专的学生管理要满足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注重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在管理上实行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创新型方式。通过学生管理工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高职高专学生管理的内在驱动力让创新变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显示出自身价值,以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学生,对此,可培养出一批热爱学校、热爱生活、关心同学的学生干部。这类学生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让这样的学生来管理学生为高职高专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价值参考性。

3.2特殊性。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特殊性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决定的。从学生的表象来分析,其本质上还是学生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高职高专的学生管理工作压力较大,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学生管理知识及心理学相关知识,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特殊性在于过于关注学校的现实需要,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千篇一律,不符合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实质。高职高专在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应满足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创新型管理模式。

4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路径

4.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本质。管理并不是要把人员和事物弄得复杂,而是以一种化繁为简的手段使管理更加人性化,这也是深度管理所带来的显而易见的效果。学生作为被管理的一种特殊群体,其核心就是学生的深度管理,是一种很直接有效的手段,这也是探讨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路径。从学校管理模式的本质来看,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至关重要。

4.2创新管理理念与方式,增强管理工作的科学性。管理主体需以各种方式方法来推进管理的进行。管理过程中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样会导致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很多显现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而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正好转换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使主客体之间保持相互平等、尊重、信任的关系。高职高专的学生管理活动要建立在关爱学生的基础上,了解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想法,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4.3在管理方式上将个性化管理和班主任管理相融合。作为一种动态的学生管理,个性化管理更能体现出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管理者可采取个性化划分,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管理,提高师生的共同参与度。在这种个性化管理模式下,良好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高专的班主任管理就顺应而生,这是新时代高校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管理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还是一个载体,连接着学校和学生,使教师多了一层身份。班主任要利用自身优势和专业技能来指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4在管理体制上将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融合。对于高校的管理来说,学生是被动的接收方,作为客体,要想使自己的能力最大化发挥出来,就可以尝试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转换,使学生明白,自己可以是管理的客体,也可以是管理的主体,让学生完成从被管理到参与管理再到自我管理的一个过程转换。被管理是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一个过渡阶段,也就是刚进大学的阶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可以使学生有良好的参与学校事务的意识,会更加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自我管理是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的一个动态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自我个性展现,但这时候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起到一个引导作用。

5结语

以学生为本的管理主导思想实现了主客体之间的转换,在模式上提倡个性化管理和班主任管理相结合,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能够促进师生间交流,方便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著.齐若兰译,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张俊巧.极简管理:中巧式管理操作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4]胡建勇.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3,7(06):62-63.

学校封闭化管理范文2

关键词: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封闭管理;方式

基于中等职业院校招生难的特点,在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面对新时期的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优化在校学生管理工作,选择最佳的学生管理方式,提高学生管理的水平,保证学校的正常的教学秩序,达到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一、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特点

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需要各级学生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保证学生快乐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目前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学生信心不足,无法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家庭教育的欠缺,个别单亲家庭的父母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学生的心理素质不高,无法正确面对学校的环境,无法进入到正常的学习状态。心理扭曲,严重的情况甚至引起心理疾病,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基于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的年龄特点,自我控制的能力不足,只有通过班主任及楼房管理人员等学生管理人员的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形成丰富的人格魅力,使其成为具有正能量的青年。

二、中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封闭管理方式

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实施封闭管理的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实施统一的封闭管理,安排全方位的活动,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学有所成,毕业的时候达到更高的素养,适应将来工作环境的需要。

(一)提高班主任管理的有效性

班主任是学生管理的关键要素,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教会学生做人,也教会学生生活,并教会学生学习,使其在学校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建立班集体的凝聚力,促使班级的全体学生共同进步,达到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的目标。班主任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管理,从学生入学开始,进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里。班主任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自信心。将学生的学习目标数据化,制定期中考试的目标,期末考试的目标,对学生学年的学习目标,以致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中等职业院校学习期间的达到的目标。如获得本专业的高等级的技能操作合格证书,通过技能鉴定合格,达到中级工或者高级工的操作水平,才能满足将来工作的需要。班主任从学生的对面走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的朋友。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像严父一样,对待学生的关爱像慈母一样。促使全班的学生以班主任作为指挥棒,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激发班集体全体同学的积极性。

(二)促进楼房管理人员的全方位的管理措施

对于封闭管理的校园,楼房管理人员包括教学楼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也包含宿舍楼的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教学环境和休息的环境进行管理,才能保证学生规律地学习和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端正自己的行为,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楼的管理人员,帮助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在班级环境下进行学习,进入到一体化教学的课堂,提高中职的各个专业课的教学的水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基础,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作为教学楼管理人员,为学生提供有序的教学环境,避免无关人员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自习勘探进行检查,给予学生自主的学习和预习的时间,及时检查班级的课堂纪律,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条件,达到中等职业院校教育管理的目标。而宿舍楼的管理人员承担对学生休息时间的管理的任务,保证学生进入宿舍后,进入到休息的状态。按照规定的时间进入睡眠状态,并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统一管理学生,使其进入到早操时间。通过对各个宿舍的检查,避免学生窜宿舍,应该休息的时间玩手机等,影响到第二天的学习。

(三)提高学生管理的水平

为了提高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加强对学生班级的考核,对学生活动的各个环节实施考核制度,对每个班级进行排名设计。激发学生班级之间的竞争力,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应用全新的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学生管理的效果。学生管理人员,按照学生的特点,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在各个时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传统教育等,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不仅学生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学人员也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树立正能量,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意识问题,培养出合格的技能操作型的人才,达到中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

三、结论

通过对中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封闭管理方式的探讨,解决学生管理的难点问题,结合中等职业院校的特点,实施学生住校的模式,加强对学生的集体观念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操作型蓝领人才,为社会培养出技能型的操作人员,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正洪.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下),2014(10):64-64.

[2]刘姝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日常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15.

[3]王静.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干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4]俞轶平.职业院校学生干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6(5):238-238.

学校封闭化管理范文3

[关键词]校园文化;核心;学校;管理模式

校园文化是将校园作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核心内容,以学校为空间的群体文化,这一群体文化是由制度、行为等各方面因素共同形成的。新时期的学校管理需要借助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学校的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进步提供必要的助力。互联网时代的校园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将会直接决定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的特点

(一)开放性和规范性

校园文化并不是封闭的,开放性是校园文化不可忽视的特征。因为学校的职责是育人,是向社会各领域输出人才,这一功能意味着学校不能成为独立封闭的组织,一定要与社会接轨,关注社会以及国家的主要发展形势,调整自身的育人机制,这样才能提升竞争力。因为校内学生眼界阅历有限,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因此校园文化的开放性也要有限度,并不是全面的开放。

(二)传承性和发展性

校园文化是需要不断传承下去的,每个学校都要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无论是精神氛围还是道德氛围,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严谨性。文化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反映,带着明显的时代气息,或者说文化本就是时代的产物。校园文化带有校园的气息,也带有时代的特征,因此,校园文化也具有一定发展性的。学校在文化建设中要营造出富有生机的校园氛围,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二、校园文化的作用

(一)激励和凝聚

在校园中可以时刻感受到校园文化对于校内全体人员的凝聚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文化的形成就是每个人意志的集中体现,因为校园文化可以让全体师生产生归属感。健康的校园文化总是具有较强的聚合能力,同时也有着极强的激励作用。

(二)导向和陶冶

学生的性格以及身心处于不断发展中,三观并未完善,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很多学生在多方面的文化冲击下很容易失去自我,良好的校园氛围以及风气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孟母三迁,实际上就是为了让孟子获得更好的成长环境。因此,学校也应该积极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校园文化与外界复杂环境相比是略显封闭的,因而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陶冶作用就得到了强化。

三、校园文化的构建

(一)制度建设

要想建设更加健康的校园文化,学校领导要制定相关制度,在制度上给予支持。制度其实就是集体制定的规则,用条文的形式将这些规则确定下来,这是文化构建的前提,或者说制度本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制度的建立要以积极向上为主要方向,确立规范性的指标,为师生的行为制定出准则,将文化激励的效应完全发挥出来,这样才能有效规范师生言行。另外就是制度要与时俱进,对新事物要有宽容接受的心态,要客观分析新事物的利弊,不能放任,也不能全盘否定新事物。例如,网络对校园文化的冲击是不可忽视的,但网络本身也是强化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让文化建设更加高效,也能帮助教师革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

(二)行为引导

行为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文化建设的核心主要还是体现在行为上,围绕着学生进行行为上的引导。校园文化建设要理解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发展规律,深入了解各个年龄段学生的思想表现,其实每个学生的不良的行为都有值得深思的原因,我们要将其作为教育的契机。例如学生处于青春期,很容易因为所谓的哥们义气、家庭因素、影视剧的诱导染上打架喝酒的不良习惯,无论是哪方面原因都需要深入分析,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行为,规范学生的言行。学校也可以在校内布置标语,如“保护草坪,人人有责”“图书馆内保持安静”等,这些都有利于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精神建设

精神建设是文化建设的真正实质,体现了文化内涵,对校风、学生思维以及素质培养都有着直接影响。精神建设要站在现代化、发展性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对于不良的学风以及校风一定要坚决进行纠正,这样才能推动学校整体的精神风貌向良性发展。

四、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模式的改进策略

(一)以价值观为导向的任务分配模式

校领导的思维、理念以及办学思想直接影响着学校管理的模式,也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校领导要结合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向各个部门分配任务。校领导一定要保证办学理念的科学性,要有正确学生观,用发展眼光看待学生,也要从物质以及精神上给予教师支持。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校领导要在任务分配上提升校园管理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在不违反规则的基础上要充分尊重每个个体,校领导也要有不断开拓的精神,不断革新任务分配模式。

(二)创新管理制度

要科学制定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措施,将师生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健全组织结构,加强社团以及活动管理,让校内氛围更加活跃,改善学校环境,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上的基础。学校也可以建立包括官网、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诸多新媒体平台为学校做宣传,同时也要广泛收集师生意见。

(三)建立教师参与的管理模式

师生关系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可忽视,因此,教师需要发挥出自身的示范作用来积极引导学生,这也是强化学校凝聚力的关键,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规范的言行影响学生,给学生做好榜样。校园文化建设也可以让每个班级取一个班名,如“飞一班”等,取一个班级“口号”,让班级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总之,校园文化在衔接社会文化,加强文化建设的同时,要不断进行学校管理的创新。学校管理要以文化为核心,管理者要树立好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对师生的引导,不断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同时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以及管理体系的科学性,最后要注重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以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王家源.为学校法治化规范化管理提供指南——专家解读《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J].中国农村教育,2018(1).

[2]杨传利,毛亚庆,曹慧,等.学校内部教师社会网络现状及对学校管理改进的启示——一项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J].基础教育,2017,14(3):68—77.

[3]任国平.管理标准时代:从经验式、碎片化迈向规范化、科学化——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工作总结研讨会综述[J].人民教育,2017(2):37—39.

学校封闭化管理范文4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教育;企业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兼职教育模式,是一种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在高职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工学结合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必须每天在学校和教室里学习,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学生不仅要完成教育,还要经历生产实践,完成实际任务。针对这一变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必须改革创新,引进新的管理方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从理论上讲,工学结合对学生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学结合模式的含义与特征

(一)含义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是指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如果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相关实践中,不仅可以得到工作报酬,还可以将课堂教育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工学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注重学生整体就业竞争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落实以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以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这既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1]。

(二)工学结合模式的特征

1.职业性

在高职教育中,工学模式包括职业特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改变学生的身份,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深化融合,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和社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要在课堂上学习,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要求高职院校改变学生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和员工的身份的转换,创造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对工作场所的认同感和适应性,将学生的活动场所从学校和教室转变为企业、工厂和车间。通过现场职业指导和培训,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未来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加深对职业和社会的认识,实现从学生到专业的转变。

2.开放性

工学结合对高职院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打破以往的封闭式教学,从传统的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社会教育转变,走出课堂和校园,走进社会。工学结合是一种吸引企业、学校参与的管理模式,它可以将封闭学习转化为开放学习,进而实现多层次、开放式的教学管理。通过进入社会和公司实践,加强校企结合,为学生创造学习专业技能的良好环境。工学结合,就是学校、企业、行业参与多层次、开放式的教学管理,它使学校从传统的封闭课程向开放课程转变。这种模式打破了过去封闭学校的传统学校课程,将原来封闭学校转变为开放的社会教育,让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室和学校里学习,还可以在公司实践中学习,真正把在公司实践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社会中去[2]。

二、工学结合模式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

(一)教育主体走向多元化,教学实施走向差异化

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教师分为学校教师和企业实践教师。为保证产学研结合的顺利实施,并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等服务,建立培训机构间的合作管理组织,加强双方的联系和沟通,提高反馈效率,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岗位环境中进行实践、训练。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将这些实践与岗位相结合,运用多种方法解决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学生身份走向双重化,教学内容走向实践化

在工学结合的类型下,受公司制度的影响,学生在公司的生产和工作中有很多错位,有逃避、厌恶等心理问题。帮助学生适应双重身份的变化,发展和提高学生教育质量,教师要及时考虑学生的心理变化。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学生必须进行企业实习或实训。保证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训等环节,有效提高实训效果,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工学结合的情况下,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企双方认知与目的不一致

传统思维制约了对工学结合教学法的认识。公司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责任,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因此,大多数公司只安排有简单实践,有的管理者只注重经济效益,不懂得教育与工作相结合的重要性。学校缺乏对企业参与人才开发的政策支持,不能发挥工学结合的主导作用[3]。因此,无论是创造就业机会还是管理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满足自己的实际需求,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也导致学生对工学结合教学方法的认知偏差,学生不再注重理论和实践教学来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学生对自身定位的转变困难

在工学结合的实施中,工学结合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许多学生还没有做好从学生到员工转变的准备。学生习惯了学校生活,很难立即接受公司的规定。他们还不知道如何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他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许多学生经常抱怨学校和公司的制度。他们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认为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由老师或同学来解决。他们不能从合理的角度看到学校和企业的优缺点,产学研结合不能有序进行。

(三)学生岗位分散分配,管理

困难由于离校学生人数与企业员工人数不相对应,同一班级的学生不能去同一家公司,这使得学生管理很困难。此外,一些高校在为学生提供专业咨询服务方面缺乏政策支持,学生管理依赖学生的自我调节,这严重影响了工学结合的预期效果。

四、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创新思路

(一)创新理念

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不仅是研发的有效参与者,也是创新的实践者,是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保障,为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人力和物力的支持,并充分调动企业形成人才的计划和措施,确保产学研的有效实施,积极适应企业需要,调整和改革课程内容,努力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公司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承担足够的社会责任。学生必须明确就业观念,有效连接社会与工作,强化职业道德观念,强化自身职业技能,将学生角色转变为劳动者角色。

(二)创新制度

作为产学研结合顺利实施的保证,该系统在高校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必须确保学生熟悉公司的政策,学校不仅要开展一般职业培训,而且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组织学生学习公司的日常管理、操作流程、考核评价等相关制度;其次,加强学校与企业制度的联系,学校可以从公司的实际经验中学习。在制定实践规则时,必须严格遵守公司的相关要求,鼓励学生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模拟真实情况,有效减少学生进入公司的不便;最后,学校要创新传统的管理模式,充分考虑企业实际经营的规律性,有效保护企业的经济利益,鼓励企业参与管理制度和计划的制定。同时,企业应考虑人力资源开发和学校教育的需要,确保优势互补。

(三)创新组织

首先,高校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确定并实现双方的责任和目标,明确学校和企业的职责和权力划分,加强相互合作;其次,企业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学生管理。公司派专人对学生进行管理,学校聘请有资质、有经验的员工担任学生导师,教授学生相关技能,加强日常管理,并给予一定的补贴;再次,学校必须与企业保持联系,建立制度,加强综合指导,派专业人员到公司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最后,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当从企业中选拔符合条件的专业人员,要求员工到企业进行临时培训。

(四)创新方法

学校应掌握工学结合的具体规律,积极探索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管理方法。首先,职业规划。学生可以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和资格要求,有效解决自己的思想疑虑,积极学习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其次,加强教育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再次,加强企业文化教育。在校园中创建模拟的商业环境,让企业的价值理念公布于众,让学生感受到公司的文化氛围,为今后更有效地适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注意过程评价。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具体的评价方法,以企业评价为核心,以学校评价为补充,综合评价学生的实际成绩。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学生成绩的一个指标,公司可以将评价结果作为未来招聘的实际参考,并将评估结果与就业挂钩。

五、工学结合人才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策略

(一)开放教学管理理念

当前,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理念。第一,以市场调查为基础,又要适应时代和业务的需要;第二,突破课堂的刚性约束,组织课堂,实施多维度、多空间的教学组织,促进课程与商业、社会的紧密融合;第三,搭建完善的学习平台,作为现行教学体系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应该制定一个灵活的教师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将工学结合的学生工作理念树立起来

在工学结合背景下,传统的学生管理已经无法为学生服务。根据社会需要和高等教育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服务,确保学生在工学结合的道路上前进。此外,学生的活动空间也从过去的学校转变为社会和企业,这种空间环境的变化对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以往封闭的管理模式,形成校企合作的认识和理念。只有这样,学校和企业才能紧密合作,妥善解决学生管理问题[4]。

(三)加强实习动员和岗前的培训,将思想动员工作做好

实习前动员宣誓会是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这是学生离开学校进入公司实习的最后一次培训。这些课程让学生更加意识到参与实践的目的和重要性,为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良好表现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离校前,学校会向学生介绍企业的特点,包括公司简介、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环境。提高学生对企业实习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提高认同感。此外,学校还应为学生举行相关实习讲座,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实践状态。

(四)培养学生干部,发挥学生党员及干部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处于实习期的学生比在校时更加粗心,充分尊重学校干部、党员的模范作用,积极发挥群体作用,正确引导学生自主教育。同时,这些学生也应该成为老师的小助手,以便在实习期间帮助老师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五)完善育人机制

高校可以从四个方面优化教学、教育、管理、实施相结合。高校可以结合校企合作和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建立以高校总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整合院系专业教师队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企业与学校合作小组,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实施学生管理。此外,工学结合中的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因此,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对工作更加负责,有效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实行校企结合,形成长期的合作教学机制

学校封闭化管理范文5

一、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小学专职固定科任教师

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专职科任教师,教师身兼数科,教师所学的专业理、化、生或相近科学的都比较少。但由于小学教师缺乏,学校基本上是将小学课作为“副课”“搭秤课”来进行教学安排的。通常情况下,小学课大多由语文或数学教师以及部分即将退休的人员来做兼职。因此,教师普遍都感到精力不足,备课时间很少,课前的准备也不够,上课就较为随意。

2.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小学课程应该得到教师相应的关注和重视。虽然小学监测考试范围不是很广,但我县小学六年级的监测成绩却很差。可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校都普遍存在挤课、占课等现象,这也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3.小学教学设备的落后

从现代化社会来看,有些小学现有教学设备还是相对落后,实验仪器的配置也较为落后,与教学环节并不配套。即使是原有的仪器,也由于仪器老化或管理不善而造成大量的损失,导致学生分组实验实施的难度增大,甚至于有些学校的学生从来没有进过实验室,更不用说进行试验操作。

二、小学教学管理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据有关调查显示,小学课本应是学生最喜欢的书籍,可是大部分小学生都觉得这些课没意思,学完也记不住。这与学校有限的课程教育资源以及多数内容的开展是很有影响的,但影响最大的是小学教师的素养问题。现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开始重视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小学校长也开始重视本校的小学教学。例如,在兼职小学教师的安排上,必须要做到这几点:首先,教导处不能安排年龄大的或文科出身的教师上科学课;其次,要固定的兼职教师,不要时常更换。在我县小学青年教师研讨会上,我县教研员陈老师认为,每年都看到许多的新教师,不仅会高兴,而且还会担忧。科学教师队伍每年都在更新,这是值得我们高兴的,但给我们小学的教学带来多而大的问题,这是令人担忧的,因此,这是提升小学教师素养的基本条件。

三、总结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小学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但在小学教学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提出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

作者:梁晓红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双城堡镇莲花山乡弓棚子小学

第二篇:小学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1.新旧小学教学在管理制度方面的差异

以往的学校管理都是强制性管理,就是以制度和规定要求对管理者实行严格的控制,尤其以封闭校门的管理最为显著。这种控制方式在一定时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在对小学生进行客观上的保护作用的同时,对于教师的责任付出也起到了一定的配合作用。但是这种管理体制从根本上,使得小学生在校园中再度沦为家庭嫩苗的悲剧,在得到校方严加保护的同时,和家庭教育一样,再度失去了接触社会的机会,由此引发为小学生的自主保护意识差、难以区分善恶的局限,对于学生的潜力挖掘,也就起到了扼杀的作用。新时期的小学教学管理,需要以人性化为纽带,以开放式的学校教育和管理机制为保障,意在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社会历练的能力,实现其心智的早熟。新的管理制度较之旧制度,最大的优势便是对后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性的承袭,对旧制度既有很对合理性的保留,也有不足性的剔除。由于社会治安的种种问题仍然存在,封闭管理对于小学生的安全维系固然不可忽略,但是在校内管理方面,传统管理中各种机械化的制度则应当予以改善或废止,一切要以尊重学生为宗旨,力图实现师生和谐。

2.教学管理实现改革的必要性

2.1根本必要性:

除了教学内容的革新与开放外,管理层面的工作一样不可忽视。如果说学校的重点与核心工作在于教学活动的精深,那么究其基础和保障,就着重体现在管理体系的严厉与灵活。综上所述,管理教学对于小学而言,堪称学校工作的根本,即便再优秀的教学质量,缺少管理的支撑,也会影响学校的建设成就,并对教师执教的积极性带来很大的损害。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体力、心智等诸多方面的不足,未成年人作为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与老年人、妇女和残疾人同样享有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权利。因此从根本上说,小学教育体系中实现管理的优化,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成绩好坏,还影响着学生的前途、命运。所以,创造优良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小学学校的必然要求。

2.2现实必要性:

尽管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在过去的教育生涯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形态的固本维新,即便是心智不很成熟的广大小学生,其意识和价值都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自由个性的追求、思想的开放以及早期男女交际意识已经摆脱了萌芽状态,无不标志着小学生思想意识的飞跃,而传统相对保守的管理观念,难以满足当代小学生的成长需求。国家教育既然越发重视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小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就不能落后于中学和高校教育的重要性。而与中学和高校教育而言,小学教育的管理更具备现实层面的特殊性,并且需要改革与时间的绝对配合,只有改革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小学教学管理更加有效。

3.小学教学管理改革和实践的主要方向

3.1延续封闭管理的制度: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的封闭管理,在当前仍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教学的管理体系改革,并非意味着将旧制度一概否定,使得产生矫枉过正的不良效果。尽管在小学教学的范畴中,民主风气的注入已经迫不及待。因此小学教育管理的改革主要格局方向,便是实现“民主与专制”的统一,应当采取对外严厉、对内自由的基本政策。教师和政教人员在正常的执教、执勤工作之余,也应当定期展开社会经验的虚拟化历练,让小学生在现实中得以成长。

3.2人性化的班主任管理:

在新课改的理念中,注重教学方式的人性化,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政教人员在封闭管理的执勤上责无旁贷,而对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来说,主要的任务就是在班级范围内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并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消除成绩取人的隔膜。例如有些教师会按照成绩排名为原则,对学生进行座位分配,这既让班级内显得参差不齐,更重要的是会使得学生的自尊心或狂妄心理的滋生,不利于班级和谐,也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这种忽视平等待人的原则,必须要取缔。第二,而别小学会分成实验班和普通班,在每一年度里按照年级成绩进行对学生和教师的班级分配。这样的做法不但伤害学生,更属于对教师平等的职业原则的抹杀与无视。长此以往单位年级的优生率不但会逐渐降低,教师的执教使命感也将由此冲淡。所以,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表扬,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进步。学校也要对所有的学生与教师采取平等的看待方式,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实现完美统一。

3.3教学管理在结构上予以调整和优化:

在传统的教学组织中,教学管理方式就是教师教、学生学,课堂气氛严肃,较适合学生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学生间的团队意识不强,不利于一些需要协同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忽略,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注重和学生之间的平等性,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进行学习,与同学之间形成交流和沟通,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4.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教学中的管理创新,非但对小学教育体制的进步,起到着非比寻常的助推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学校建设过程中独立自主、尊重客观规律并且紧密联系社会的诸多优点,在当今的教育工作中,地位不容撼动,其深远影响,同样不得而知。因此,实现对旧有管理的批判性继承,结合社会的发展实现小学教学管理体制的飞跃,体现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理论优势,而这也正是教育活动中始终恪守的重要话题。

作者:王长江 单位:长岭县永久镇中心校

第三篇:小学教学管理以人为本理念分析

1传统小学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

传统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师和学生都很难得以全方面、多方位的发展,其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若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发生一些违反传统管理的行为,教师没有加以及时制止或教师也出现一些违反传统管理的行为,那么教师便会受到相应的出发。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和教师都无法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个性无法得以发展,思想无法得以创新,致使很多性格外向的学生和教师为了适应这种传统模式而压抑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同时这种传统管理模式只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没有加大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在针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估标准上,往往是以学生的成绩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智力及教师的能力。小学作为学生成长和发育的重要阶段,是提升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小学管理者应加大重视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结合自身学校实际制定科学的教学发展计划,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名发展。

2“以人为本”理念与小学教学管理的融合

2.1转变管理观念,构建以人为本理念:

小学校长作为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决策者和领导者,首先要积极转变自身管理观念,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正确把握好学校与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庭之间的关系,了解并学习科学的“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模式,并将其正确运用在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去,学会用科学理论来进行教学实践。小学校长要进行“领导者”向“服务者”观念的转变,教学管理中的大大小小事务都应做好带头作用,深入贯彻为师生服务的教学观念。另外,小学校长除了自身需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外,还必须每时每刻为所有师生传播科学的管理及学习思想,让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塑造和综合发展。同时,校长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还应充分尊重来自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建议,不能一味加以否定,而应针对其可取之处对教学管理进行改进。当小学校长真正的从教学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切实注重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建立起为学生、为教师、为学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便会自然而然的向着良性循环的工作模式上运转。

2.2加强教师发展,注重师资力量建设:

学校管理工作不单单需要重视学生,同时必须注重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教育质量。所以,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小学校长应当尽快建立一个尊师重教、平等和谐的校园工作环境。在过去的学校管理过程中,学校仅仅是将教师作为被管理目标来实施管理,在学校管理者的眼中教师仅仅是帮助学校完成教学目标的工具。如此管理模式并未真正充分的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因此也让大部分教师感到过大的工作压力,最终导致他们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在针对小学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工作中,首先我们必须要彻底转变过去的管理理念,将教师从过去的思想状态下解放出来,积极的创新管理方法,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另外小学校长应当针对不同教师自身的特长与爱好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教学能力,或者是将一些教育院校或其他机构的专业人员请到学校开展讲座指导,营造继续学习的氛围,帮助教师实现个人的发展。

2.3创建校园文化,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更注重的是刚性制度管理,在实施上往往是采用组织管理的模式,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则不同,它是一种管理学问、一种管理文化,这种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能够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校园文化能够综合体现出一座学校学生和教师的文化面貌、精神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以及道德行为,可以有效感染并约束在其中生活的教师和学生。一个学校和谐、健康、轻松的校园文化可以为教师和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氛围,能够在无形中传递正能量,让师生更好领会校园文化精神,潜移默化的指引其向着教学目标更好前进。小学校长可以利用校园内各种张贴栏、展示柜、黑板报等文化传播场地,向学生展示各种真善美等正能量,让学生能够长期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建立起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另外,校长还应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深入了解教师在教学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充分尊重教师的思维想法,与教师之间构建平等的管理关系。同时还应强调师生之间互相交流,鼓励学生与教师间友谊的建立,校长、教师以及学生三者共同创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管理氛围。

3结束语

学校封闭化管理范文6

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得到分数,而考核也是一种评价分数最常用的方式。众所周知,大部分的应试教育,最开始都是为了升学,学生学得好坏也是用分数来评价的,所以,学校评价老师的能力好坏,也是依靠学生的升学率作为标准的。素质教育所体现的评价机构是素质教育实施一道重要的关卡,这其中就需要老师、学校以及学生所有方面的评价。对于学生的素质评价不能只靠成绩来做为基础,要用实际可行的方式来替代。为了配合素质教育的体系,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对学生的素质评价,即心理素质、学力以及体质这三个方面。对于教师而言,在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必须本着师德以及政治态度的原则。所有人都知道,老师的一切言谈行为对学生都有一种引导性的作用,所以,老师的综合评价中也要对这几项指标进行一定的加权。教师的工作评定又分为绩效评价和履行职责评价这两个具体的步骤。主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教学标准,并且贯通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学校工作的评价,不仅要根据以前的评定原则,还要从素质教育的目标来看,采集家长、学生以及社会这些群体对于学校的评论,这样就可以使学校的素质化教育意识不断的完备,不断地加强,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发展进程,这样就符合我国对于素质要求的标准了。

二、素质教育要求下的小学管理新措施

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实行了好多年了,但是最根本的单一、集中、封闭等模式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而学校的管理大多注重于行政色彩,而实际的实行周期较短,这与素质教育的目的所要求的立体性、开放性、持续性大不相同。现在的大多数改革,都是只注重管理体制的硬件上的改革,而对于管理体制软件的建设就很少注重了。总的来说,我们需要一个具体的目标导向来引导素质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第一步要做的是,对于素质教育管理的观念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然后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构,最后确立一个民主化的机制,这样就可以建设一种理想型的素质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在班级管理制度和班干部制度做一些变化,创建一种新型的师生,生生关系,让素质教育的光束可以散照在每一个学子的身上。

三、小学管理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方法

学校封闭化管理范文7

一、治安学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治安学是我国特有的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有关警察科学的研究中,尚未见到类似的提法。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构建公安(警察)学科体系以及进行专业教育等现实的需要,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治安学(也称治安管理学,1998年教育部在进行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统一称为治安学)。[1]这门学科的提出,打破了长期以来治安工作无学问(学科)的局面,使治安理论研究得以真正起步。随之,治安学的学术研究不断发展,并走向系统化、正规化。纵观这二十多年治安学理论研究的状况,治安学的理论研究呈现欣欣向荣的趋势,研究成果还是非常喜人的。我国治安学理论的研究者主要是公安(警察)院校从事治安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其中不乏知识渊博、见识广泛的专家),公安实战部门从事治安管理工作的管理者为研究的补充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已出版治安学方面的著作60多本,发表治安学方面的学术论文3000多篇[2];另外还编写了大量的教材,出版了许多本论文集。这些学术极大地丰富和繁荣了我国治安学的理论,促进了治安学学科的发展。但是,治安学理论研究工作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它们成为治安学学科发展的“绊脚石”,甚至阻碍了其正常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相当比例的研究者缺乏治安学理论研究的热情,学术研究氛围没有建立起来。研究者研究活动的开展以及研究的深入,一般与他们的知识水平、研究环境、研究的热情、社会对此的认同等密切相关。我国警察的教育培训体制不同于美国,长期以来是以学历教育为主。除公安部直属的公安院校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几乎都成立有自己的警察学校,甚至有些地级市也成立有地方的警察学校。建国以来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警察学校主要以中专教育为主。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l世纪初,为了适应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也为了提高警察的素质和学历层次,全国各地方的警察学校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升级”活动,几乎都从中专学校升到了专科学校,或者由中专学校转型为在职警察的培训学校。随后,部分地方警察专科学校又迅速升级为警察本科学校。而我国治安学的理论研究者主要就是公安(警察)院校从事治安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这些研究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经历了上述警察学校的“升级”活动,也就是说先教中专,后教专科,现在教本科。这种转变对他们来说也同时意味着经历了:从几乎不搞学术研究(评职称几乎与此没有关系)到可以搞学术研究(评职称有一定的要求),到必须搞学术研究(评职称与此密切相关)。不可否认,公安部直属的公安院校成为警察本科院校的时间较长,而且学校长期以来引入的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学研究人才,其治安学理论研究的风气相当浓厚,但是这些研究者只是整个研究队伍中的少数力量(当然他们当中不乏治安学理论的权威人士)。而多数研究力量应该是各地警察院校从事治安学专业课程教学的人。这些人中有原来警察学校毕业留校的,有一般院校毕业来任教的,有部队转业的,学历层次不一,素质也参差不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长久以来是不搞研究的,现在要“赶鸭子上架”了(否则职称上不去,待遇更谈不上),这种缺乏热情的研究,其研究能否出有水准的成果可想而知,研究的学术氛围更不可能形成。

(二)对治安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众说纷纭,学科体系框架难以准确建立。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依据,决定着该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发展方向。对于治安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这是一种学术上的争鸣,但同时也是该门学科发展不成熟的表现。因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应该具有以下特点:确定的研究对象、完整的理论体系、公认的专业术语、完整的方法论体系等。[3]对治安学研究对象的认识的主流观点是“三对象说”,即认为治安学的研究对象有三个,但是三个对象的具体内容却不统一。主要有以下的说法:社会治安现象,产生治安现象的原因,治安对策;治安现象,治安规律,治安对策;治安秩序,治安管理,治安问题;基层理论,应用理论,警务实践;治安防范的主体及其行为,治安防范客体及其表现,治安对策;等等…。[4]由于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所以研究者们各持各的观点,认识缺乏统一性。这种对研究对象认识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该门学科体系框架也难以准确建立。所以,目前大多数学者在他们治安学的专著或者教材中对治安学的学科体系框架有不同的阐述,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而一门学科的结构体系只能是其研究内容间逻辑关系的客观反映,而不是人们主观意志的简单排列和随意取舍,并且结构体系往往制约着该门学科的内外关系,影响着学科的发展方向。

(三)整体研究模式具有很大的封闭性,相关的资料和相应的研究成果难以共享。学术理论上的整体研究模式包括研究体系、研究方式和方法、研究资料的借鉴与研究队伍的状况等。从整体上看,治安学理论研究模式具有很大的封闭性。一是研究体系上的封闭性。长期以来,治安学学术研究视野或范围受治安管理工作的业务局限,许多学者在进行治安学理论研究时是“就治安研究治安”,很难把视野和研究思路扩展到整个社会大环境中,使理论研究缺乏新意,难有突破。二是研究方法的封闭性。就目前来看,治安学学术研究多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或文献资料的说明,很少用论证的方法、数学的方法或者系统分析的观点,因而其研究成果定性的结论多,定量分析少,尤其缺乏对社会治安问题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规律的把握。三是研究资料上的封闭性。如前所述,治安学的理论研究缺少国际可比性,几乎没有系统的外国研究资料可以直接借鉴。四是研究队伍的封闭性。自治安学提出20多年来,研究人员主要局限于公安(警察)院校治安专业课的教师,很少见到公安系统以外的人士涉足治安学领域,从事治安学专业的研究人员与外界或其他学科几乎没有交流。这种整体上的封闭性,一方面使相关的资料和相应的研究成果难以共享,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学科间的交叉研究,使治安学学术内容难有创新。

(四)较多地着重实践经验的总结,缺乏对实践的理论升华。马克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要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实践也必须上升到理论的层次,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实践工作。目前,在治安学的理论研究中,较多的研究者也意识到实践工作是理论研究的重要信息来源,所以很关注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实践的新东西融入理论研究中。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却较多地注意工作经验的总结而忽视探索治安规律;较多地注意搜集、罗列史料和其他资料而忽视在此基础上的理性认识;较多注意维护现有理论的权威性而忽视从科学的角度去论证它的真理性;等等。没有把实践的东西真正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这种不良现象对治安学的理论研究是非常不利的,其最终的结果是极难建立治安学特有的理论体系,使治安学的学科体系难以向前发展。#p#分页标题#e#

二、对治安学理论研究存在问题的理性思考

治安学理论研究之所以呈现上述许多问题,导致治安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停滞不前,究其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对治安学理论研究的一种创新思维。应创新治安学的理论研究,这才是治安学理论体系能够向前蓬勃发展的源动力。对治安学这门发展不太成熟的学科来说,具体该如何在理论研究中有所创新呢?结合当前治安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史学、法学、政治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创新问题,笔者认为治安学理论研究的创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研究者要有研究的热情,整个研究领域应形成扎实的学术风气。科学的态度和敬业精神对治安学的研究创新起到关键的作用。实践证明:许多创造性贡献均来自科学家的辛勤劳动。一方面,掌握已有的知识需要阅读大量文献;另一方面,在这些文献基础上的创新研究更需要勤奋、刻苦的学风。以科学的态度从事治安学的研究,坚持用事实说话,理论观点要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且实例要有代表性。由于人才竞争机制导向,一些年轻人急于求成,不愿意做扎实的实际工作,片面追求发表成果数量。加上相关期刊很多,且杂志社为利益驱动,使并不困难,这种现象十分不利于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出现。为此,笔者建议在进行治安学的研究时,首先要有对治安学理论研究的热情。不管研究者是基于什么原因到警察院校从事治安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干一行都应爱一行,爱一行都应钻一行。研究者的研究热情,不仅能够使研究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够使研究者的研究水平超常发挥,更容易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其次,在治安学的研究领域里应该培养研究者们扎实的学风,使他们能静下心来潜心治安学的研究,尤其是多进行治安学的专题研究,而不是一味苛求。而且,在警察院校中,上至领导,下至一般教师、管理人员,都应以“多搞研究、多出成果”为荣,而且应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以利于形成较为浓厚的学术风气。

学校封闭化管理范文8

[关键词]高职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

1高职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比较被动、单一、封闭

(1)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一种被动的管理模式。图书馆一直的要求都是环境要舒适、设施设备以及文献资料要齐全。但这些要求始终受到一定的限制,特别是经费的短缺,更是加剧了其处于被动局面,从而使图书馆管理员的服务呈现出被动性,表现的积极性不高,完全是等读者上门进行服务。传统的管理者认为自己不是服务者,而是图书馆的管理者,缺乏引导读者的动力,所以图书馆就成为了高职院校读者的“借阅室”。(2)传统的管理模式比较单一,面对面的借书,所有的文献资料都是有形存在的,向读者提供的服务水平是比较低层次的。(3)传统的管理模式下的服务对象是比较封闭的,高职学校图书馆的一般服务对象只有本校的教职工和学生,与社会图书馆的联系非常少,和各个大学图书馆之间的联系也非常少,每所学校的图书馆都以一个独立的整体存在,也总是试图去建立自己的图书馆体系,这就使其非常封闭和固定。

1.2高职学校师生的使用频率下降

随着普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大大降低,学生的文化课水平也普遍不高,这使很多学生不会主动去图书馆进行学习,导致大部分珍贵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料被浪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加注重实践性课程,这使不管图书馆如何完善文献资料都是没有用的。文献信息的流通依然比较低,这就导致图书馆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样,高职院校的教师也是重视实践课程,不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而是利用网络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的确,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文献的储存大大滞后于师生的需求,网络信息使用方便、快捷,网络教学有其优越性,但传统的图书馆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1.3高职学校图书馆管理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当今社会,很多高职院校还是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图书管理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图书馆专业的人才比例失调、年龄大、学历低、计算机知识匮乏,加之又缺乏必要的培训,使他们安于现状,不喜欢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学习新的知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样的工作态度已完全不能适应图书馆的服务工作,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管理员必须加强新知识的学习,必须学习更加专业的、利于管理工作开展的知识,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服务的水平。

2高职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

2.1传统服务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文献信息收集的多少来衡量图书馆的规模和服务水平,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要求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要树立新的观念来服务读者,要有服务意识,而不是处于被动的管理者的姿态。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摒弃旧的管理模式,积极建立现代化、网络化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以信息利用的效果,评判图书馆工作的标准,还要有竞争意识,懂得创新。

2.2调动师生的学习欲望

2.2.1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如果教师不去图书馆,又怎能引导学生去图书馆进行学习呢?教师应该带头去图书馆学习,主动树立榜样。一些教师为什么不去图书馆呢?其觉得去图书馆查文献资料不方便,且还要手动查询。所以,图书馆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语言等方向去划分文献资料,利用网络化的信息方式,让教师更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资料齐全、查找方便,教师又怎么会不去图书馆呢。

2.2.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都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图书馆进行学习。同样,图书馆也应主动迎合学生的需求,定期推出一些适合学生且学生会感兴趣的文献资料,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学生能够注意到的校园网中实时同步公示。还有就是可以改变传统选择图书馆的选址要求,以往是要求比较安静的地方作为图书馆,这使图书馆离学生的活动区域较远,一你从,相关人员可以将图书馆设立在学校的核心地区,调动学生去图书馆的积极性。

2.3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人员工作重心应从传统的借阅式被动管理,转变为网络化与时俱进的主动式管理,只有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提高,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满足日益发展的虚拟化、信息化的时代要求,所以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具备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掌握更多的图书馆管理知识。

2.4网络化的图书馆服务模式

传统的图书馆文献是收集有形的、实际存在的书本,而网络图书馆的优势是方便,更容易查到,对于有用的资料不仅可以学习,还可以拷贝打印,且费用非常低或者压根就是免费的,所以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创新必须依赖于网络。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还可以在读者个性化需求方面进行努力,比如根据读者的各种信息,如来馆次数、阅读书籍种类、来馆时间等,建立读者网络信息库,这样图书馆管理者就会知道哪些读者是忠实的读者,并根据这些读者的需求进行资料更新,不断优化信息资源,创造全新的服务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