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美术教育展览展示策略

基础美术教育展览展示策略

摘要:基础美术教育展览展示是美术教育质性评价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交流和传达艺术价值的重要形式。作为艺术价值输出中的重要环节,基础美术教育展览展示需要不断深化、更新,以显示出其综合价值。该文从理论分析层面入手,通过解读现阶段基础美术教育课标和分析学生的认知心理学要素,尝试提出基础美术教育展览展示的方法与策略,以充分发挥展览展示在美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育;展览展示;质性评价

基础美术教育展览展示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的迫切需求。展览展示是美术学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基础美术教育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认识图像、学习美术、提高审美等方面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

基础美术教育展览展示作为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首先应从课程标准层面进行分析。笔者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基准,尝试为展览展示的开展和具体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展览展示有三部分内容。其一,出现在各学段“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建议及评价要点中,包括布置作品展、美化教室或学校环境、跨学科创作与展示、个人或集体创作与展示等;其二,出现在实施建议中,鼓励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课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美术评价过程;其三,出现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除了专用的美术教室外,还可以提供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在这里,必须厘清展示与展览展示之间的关系。展览展示包含于展示之中,是展示的一种手段或方式;展示除了展览展示外,还包含口头展示等内容。由此可见,这里对于美术教育展览展示的说明还存在不完善之处。与之相比,新修订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于展览展示有了更为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尤其是中国书画部分内容,明确提及通过专题展览、校园艺术节、网络作品展示等形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将展览展示具体化,更有利于其在学校的实施。教学建议中提出展示是美术学习的重要活动,也是美术学习评价的独特方式,应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展览展示的内容包括艺术作品、创作素材、调研资料、研究方案等多种学习成果,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可通过举办全校性的学生美术作品展或网上作品展示,接受全校师生甚至是家长的评价,以提升学生的成就感,营造良好的学校美术学习氛围。”①除此之外,《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最后的附录部分添加了教学与评价案例展示,明确提及了展览展示部分内容,后方的点评部分也针对这一点予以了充分肯定。由此可见,《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展览展示部分内容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这也是针对较早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内容的修订。在明确了具体的课标要求之后,如何展开实践、如何让展览展示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则是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视觉识读能力及要素分析

1.视觉识读能力

视觉识读能力是对于媒介的一种感知,这种感知的真实程度取决于认知发展水平,而认知发展水平与年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认知结构在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之下,不断重组发展,表现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排除有个别超前或滞后发展的例子,但整体的顺序是一致的。除此之外,视觉识读能力还受性别、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绘画方面,从认知的照搬刻画、缺少空间认知的平面化处理再到中后期注重图画本身所表达出的一些特性和含义,这些都是视觉识读能力和认知心理不断完善的结果。

2.色彩

对于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感官刺激和心理需求相比于文字而言更容易激起他们的关注,其对于色彩的识别和理解无疑要比文字更加具体、准确。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而言,他们已经能够基本完成对于色彩的感知,所以展览展示环节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色彩实际上是对于观者的一个刺激信号,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反应。简单来说,色彩具备一定的信息传递功能,传递结果会呈现在心理、行为等众多方面。因此,在展览展示中,通过对空间内色彩的调节,可以获得不同的展示效果。对于色彩的强调能够激发观者的观看兴趣,满足感官需求;而色彩调和,则给人以柔和之感,丰富而不刺激,使人在心理层面上更容易关注并接受展览展示的内容及传递的信息。色彩作为最具表现力的视觉要素之一,除了对于视觉的刺激之外,与情绪、心理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展示空间中使用色彩时,应多加考虑。

3.图像

图像存在于展览展示的方方面面,既包含作品,又存在于展示空间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包括装饰、导引等。这里要强调的是在展览展示中容易被忽视的、除作品外所涉及的图像内容。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图像较之文字更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针对这类学生的展览展示,图像的选择至关重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往往处在探索和理解阶段,对空间方面的认知仍存在一定的难度,故而在选择图像时应尽量选择以平面的形式呈现,将图片简单化,并减少空间性。同时,在内容方面,应选择较为直观的图像或形状。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这导致了他们在观看图像时往往只能够看到图像表层的含义,具象内容的呈现有助于他们的理解、分析。此外,儿童的感知与理解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面对相似图形或相似画面时,并不能良好辨认,故而在设计一些必要的引导辨识时,应避免采用相似的形状或图像。初、高中的学生在形成了对于图像的初步认知与理解后,往往会追求更加复杂的图像、更加深入的理解,这就要求这一学段的展览展示图像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也需要注意其中的区别和联系,使复杂图像之间具备一定的缓冲余地,防止整个展览的混乱局面。

4.空间

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对于空间的感知尚不明确,在图像方面应避免空间维度的出现。展厅内的空间是不可避免而存在的,故而空间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既要有新意,吸引学生的参观兴趣,又不能过于复杂,以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而对于高学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认知能力,这时候就需要注意对于空间理解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展览展示这种需要在立体空间内完成的任务,更能锻炼学生对于空间的认知、理解能力。基础教育美术展览展示空间应更注重呈现其互动性,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带有教育意义的展览展示活动若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并掌握知识,减少记忆遗忘。

三、设计流程分析

一般而言,首先需要确定展览展示的主题,之后需要考虑展品的选择。对于基础美术教育展览展示而言,作品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兴趣喜好、认知水平以及身心发展状况等。除了需要考虑作品本身之外,展线的长度、展陈空间与作品本身尺寸的比例,不同材质、不同类型的展品的规划,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相邻展品间的联系需要着重考虑,以学生的思维模式循序渐进地呈现展品,这更有利于加深他们的记忆。在决定了展品之后,需要考虑展陈方式,不同类型的展品应该选择不同的、适合该类展品的展陈方式。基础美术教育展览展示的展品一般以悬挂展陈的绘画类和综合材料类作品为主。有时展陈设计并不能做到十全十美,如何突出展品、将展品的展览效果呈现最大化,则是教师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如,在展陈中国画长卷时可以结合计算机技术,利用动画模仿古人的观画方式;对于部分具有功能性的绘画作品如扇面画等,可以精心布置展陈空间,还原出适合的场景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加深其对于该类作品的理解。综合材料类作品的展陈亦是如此,可以根据其功用加强作品与环境的联系,但需注意避免密集陈列的展陈方式。一般而言,综合材料作品大多制作复杂、色彩多变,若密集陈列容易产生混乱感,影响展陈效果。在完成展品及展陈方式的选择之后,需要规划参观路线。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认知水平,可以采取主轴式参观路线设计,除了常见的以时间、变化、分类轴外,还应考虑加入学生思维模式中的思维顺序,以便于其认知与理解,有利于其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展览展示设计除了上述提到的几个主要部分外,还包括前期宣传、展中活动策划和展后资料整理等内容。展览展示设计及布置的各个环节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如展示空间内文字的描述应符合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认知水平,展品的悬挂高度应符合学生的观看视角,展示空间内装置的设置需要增加为身高较矮、年龄较小的学生提供近距离欣赏的小阶梯等设备。

四、结语

基础美术教育展览展示因其所具有的综合价值,具备一定的功能性、趣味性、情感性和审美性。学生在参观的同时产生思考与认知,学习、积累知识,通过调动视觉与情感获得学习经验和审美体验。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美术教育展览展示,在美术核心素养培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瑞士)J.皮亚杰,(瑞士)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吴福元,译.商务印书馆,1980.

[2]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胡知凡.全球视野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杨伊倩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