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探究(10篇)

高中历史教学探究(10篇)

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应用漫画作用探究

一、有效弥补学生经验的空缺

实际上中国在没有发明文字之前,一直是使用图像来传达信息的,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需要通过很多历史图片予以记载,人们通过图画来进行表情达意并衍生出后来的象形文字。我们在咿呀学语时期,也是最先通过图片来了解这个世界的。心理学家指出,初高中阶段是由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历史漫画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可以发散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看图思考的能力。图片可以对历史文字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更加形象、简单地对历史文字进行说明。同时,在一些历史故事中也会经常性地使用到漫画,因为许多历史故事没有原型,它们大多是根据古典和史记中记载的内容而被人们用现代白话文的形式编纂出来,所以将故事以漫画的形式配在讲解文字旁,不仅可以使画面产生美感,同时还能让学生很清楚地了解故事的大概,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积累量,弥补经验上的空白。

二、有效配合文字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的讲授内容比初中时前进一步深化,需要学生掌握总体的历史发展脉络,巨大的篇幅描写有时会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学生往往读了整篇的文字,也没记住具体的历史信息。但是如果配以漫画则可以对整篇的文字进行总体的概括,能够简洁明了地将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再者历史图片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美化版面,不论是在教材中还是在老师讲课的课件里,将历史漫画与文字进行结合,可以使整个版面显得不那么枯燥呆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历史漫画能够直观地把历史事件展现在学生的眼中,老师在进行讲课时,可以通过历史漫画以及一些图片一一展现给学生,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发生的事情,这样会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共鸣。例如,在讲授“”时期时,有一个漫画形象是两个孩子骑着一头比大象还大的猪,生动形象地展示出当时的场景,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时期人们“高涨”的生产积极性。正如漫画中所解释的那样:“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另外,在历史教材中运用漫画,可以使受到学生对创作者创作的意义和艺术表达的熏陶,会被图画中的意境所感染,同时也会激发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其美育的功能。

四、总结

总之,将历史漫画有效地应用到高中历史课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可以对文字进行补充;其次,它可以以非常直观、简洁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出当时的历史场景;最后,因为漫画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它可以强烈地吸引学生的视线,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其有效地对历史教材的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发散思维,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

作者:张建兵 单位:江苏省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

第二篇:新课程引领下高中历史教学探究

一、领悟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

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主,课堂内容也由教材决定,这种“灌输式”教学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课改提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给学生营造一个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生的历史意识是指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记忆和描述,能够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的一种观念。例如,在讲授“思想史”的第一专题内容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内容,我把教材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详细地分析、讲解了一遍,并纵向列出两点主要思想:第一,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中流砥柱;第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随着朝代的更替而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在讲到诸子百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思想时,我向学生讲解了“百家争鸣”的含义,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先进性。我着重讲解了“争鸣”的含义,使学生了解了当时各流派代表人物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他们“争鸣”的目的,即他们希望自己门派对自然、对世界的认识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我的详细讲解和明确论点,能够使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既增强了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记忆,又让学生领悟了历史这面镜子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从历史发展中汲取了更多的经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

二、借鉴新高考学习思路,创建新教学体系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了做了重大调整,采取了“模块”+“专题”的形式,不但在形式上能让学生更易接受,在内容上也更加多样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是一种较符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历史学科体系从传统的按照时间排序转变为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的学科体系,这无疑是摆在教师面前的又一挑战,面对这一改革,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1.借鉴专题角度教学

教师应重新梳理、整合教学内容,新课标中专题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从新的角度切入历史,使学生无论是在纵向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历程,还是横向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都要变得更加容易。例如,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灿烂的科技文明、精湛的文化成就以及它们在历史中的演变。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其中算术学、种植业、医学、建筑、天文历法等方面都是执牛耳者。中国古代的科技精华,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问世早于世界其他国家数百年;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也十分精妙,通过对各种植物景观和山石流水的搭配和建造,形成了世界园林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中国古代的艺术更是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中华民族风格,不论是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等娱乐项目,还是书法、篆刻、绘画、雕刻等文化项目,都令世人瞩目。这些艺术门类不但各自拥有独立的发展空间,还可以相互借鉴、融会贯通、不断创新,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依然能对世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多种多样,内涵深远博大,不同朝代的文学又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汉代的乐府诗、唐朝的五言绝句、宋代的词、元朝的戏曲以及明清的小说等,它们个性鲜明却又一脉相承,构成了我国文学史上壮美的篇章。

2.借鉴专题结构教学

新课标中,必修课和选修课中的专题内容有许多都与大纲教材的知识体系不同。新课标中的学习模块和学习专题在同一类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者历史问题上都能体现出更强的纵向联系性,但阶段性历史的整体描述则稍显不足。而大纲的教材内容正好相反,阶段性历史的整体表述比较完整,同类型重大历史事件和问题的论述则相对薄弱,因此,新课标中学习模块和学习专题与大纲教材内容互为助益。尤其在阶段专题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新课标中的专题作为一个框架,对大纲教材进行整合,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各个阶段内容更具连续性。

三、融合新课标内容,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标在教材内容上去除了过时的研究理论,采用了新的学术研究领域的成果,吸纳了现代化范式、整体范式、文明史范式以及社会史范式等史学新范式的主要观点和基本思想,构建了以人类文明和社会走向发展为主线的课程内容,大力提高了文化史的地位,将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融合在一起,更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一个历史大环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性地把新史学范式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融合在教学内容里,引导学生了解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对以往的研究成果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选择性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新的观点重新整合历史知识体系。这三种范式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对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问题进行了分析,使历史事件更加直观、更加立体,对历史史实的认知和分析也更加客观,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观点客观地评价历史,培养了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当讲到“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我分别从三个历史范式角度诠释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从革命史范式角度说,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从现代化范式角度说,它的失败告诉我们:面对当时中国的国情,资本主义路线在中国走不通,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从文明史范式角度说,它推翻了君主专政的社会体系,构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制等内容。

四、小结

新课程改革,对我国历史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对教师来说也是一次新的挑战:教师自身的历史知识基础要更扎实,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有新的突破,要与新课程教材中的内容相协调。在观点更加明确、体系更加完善的新课程教材内容的指导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更多的角度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让学生在认识历史、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但能够记住历史事件,还要从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中认识世界。

作者:吴润香 单位:福建省上杭县第二中学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应用

一、史料的分类

史料的分类大致上分为两种: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文字史料又包括文献史料和文艺史料。文献史料可以参考历史正史、别史、传记、档案甚至是雕刻的古文字类等;文艺史料是指涉及历史课本知识的诗词及话本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历史文献资料丰富,内容充实是教学的重要前提,而适当的、有趣的文艺作品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可以用作与正史互补的材料。图片史料是将课本中的实物以图片形式呈现出来的教学材料,它的优点是更加直观和具体,从另一层意义上说它也包含影视资料。相对于抽象的文字表达,图片史料通过与古人或古文物面对面的对话与了解,更能传达历史的重要信息。教师课堂上可以用图片丰富课堂内容,吸引学生眼球,为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提供实物依据。

二、史料选取分析

1.适当选取史料与教学内容匹配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史料丰富异常。然而高中课程紧张,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恰当选用史料至关重要。既要能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又不能占用宝贵的教学时间,这就要求教师选用实用性强的史料。史料并非越有趣越好,即使这些史料能使学生兴趣盎然,但是并不是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教师要根据教材重点和难点,并结合学生特点,选取最切合教学目标的史料进行教学。例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关于这方面的影视作品非常多,有《甲午风云》、《火烧圆明园》、《鸦片战争》等,但是时间有限,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将它们一一呈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史料选取过程中,选取实用性最强的史料,在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为教学增值。

2.筛选多元化史料

选取的史料应该多种多样,每天都跟学生重复历史故事,学生必然会产生厌烦心理,并且有些久远的历史故事如果没有实物做参考,则学生并不能领会其中深意。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应该将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结合在一起。除了课堂中经常使用的文献史料,历史短片、图片等,教师也可以适当展示一些诗词、数据表格等资料,将各种史料灵活搭配运用,既能使课堂内容更加丰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史料选取需要与学生实际情况匹配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选取史料的时候最重要一点就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尤其是在面对理解能力不同的学生时,教师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理解能力很强的学生,可以完全照文献史料讲解,而对于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转换成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样才是真正面对全体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整个课堂的教学增值。三、史料的运用技巧运用史料最根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历史有更深层次了解,以更好地把握书本上的知识重难点。因此,在应用史料之前或者之后,教师应该合理设置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设置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1)问题的目的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2)问题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3)符合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4)问题要有连贯性,启发学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思考。例如在讲到如何评论秦始皇的功过问题的时候,教师可先向学生提问:秦始皇做过哪些事你们清楚吗?然后配合图片和文字讲说秦始皇生平事迹。根据材料设置问题:(1)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吗?这是功还是过?(2)秦始皇登基之后是如何巩固中央集权的?(3)所以我们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根据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秦始皇的功过问题,让学生明白任何事情都要从两方面看待。这样既能完成课堂教学,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史料分析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不能忽略史料的重要作用,适当合理地利用史料引导学生学习将成为教学的一大助力。相信在以后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也必将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杜赢赢 单位:辽西育明高级中学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体现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研究

一、鼓励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服务学习

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涵盖的知识量与知识面非常广。一段历史所包容的信息浩瀚巨大,学好历史必须充分认识所处时代及相关要素,不能完全局限于教材的有限容量。笔者在教学工作中,鼓励学生课前充分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通过查阅工具书、走访相关人员及上网下载资料等多种路径,寻找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背景等诸多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搜集,《全国大动乱》教学中,笔者课前安排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既从网络中搜集有关全国各地“”期间的相关数据,又着眼于细微的角度,从自己家庭成员、周围人群所经历的“”着手,向他们了解本地区在“”中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哪些方面受到了影响,对自身最为不利的方面是什么,等等。课前资料搜集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获得了生活中所涉及的相关信息内容,更具形象性和震撼力,对加强学习及理解效果意义重大。另外,在《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成就》内容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课前针对外交和国防等感兴趣的话题搜集大量资料,为课堂学习探究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搭建平台合作研究问题

高中生在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方面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对于高中生而言,在历史学习中会因为受到生活阅历、思维方式、思维角度等方面因素制约,看待问题形成的答案不一定完全科学准确,但是集中更多人的力量,大家一起合作开展学习,则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笔者鼓励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相互探究、合作研究,以集体学习、合作学习的形式突破历史学习的难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为学生搭建了合作学习的平台,有时候是按照合作学习小组的方式,六到八人一组设置扁平化载体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讨论。有时候采取正反两方的形式设置一些观点存在差异的问题,按照各自支持的观点自动分成正方和反方,大家分成两个阵营各自寻找相关要素,对学习活动进行论证,这也是开展历史探究学习的有效平台。另外,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质疑中的一些问题,采取群策群力攻克难点的方式,组织大家一起讨论。不再局限于一个学习小组,而是全班一起上,这样的合作学习平台成为集聚大家智慧、突破历史学习难点的有效载体。实践证明,将学生的个体化历史学习转变为集体研究互动,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思维深度广度也得到拓展。

三、设置引领线索学生开展学习互动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需要设置一定的线索,这样的线索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引领整篇教材的学习,二是统筹兼顾相关知识难点要点,三是具有思维的逻辑性。为了提高教学实际成效,教师应当在线索的设置上下工夫,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互动。例如《》教学中,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设置了思考题,要求学生针对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变法背景、变法遇到的最大阻力,以及失败的必然性等方面进行探讨,不仅使学生对自身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而且结合变法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状况,综合分析这一场变法运动其必然失败的结局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引导学生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入。另外,在《洋务运动》一课教学中,笔者也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分析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局限性及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既全面分析洋务运动自身,又一分为二地辩证看待相应问题。这样的教学引领,能够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学逐层深入,让学生在思维探究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要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启迪学生古今对照深刻理解把握

学习历史一定要知古论今,要善于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受到启迪。新时期高中生正处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强化思想教育与历史辩证观的教育显得格外重要。教师要结合历史组织学生古今对照,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刻把握,同时提高学习的深入程度。在《甲午中日战争》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战争发生时中日两国经济与军事实力的对比,再从建国后到现在中日两国在经济实力和军事能力方面的对比,引申出今日中日战争会是何种结局。这样的启发性问题打开了学生思维,让他们更加活跃,学生既充分研究了中日两国不同时期的军事经济实力对比,又从对比分析中感受到,经济、军事实力强大是中国屹立于民族之林,更好地发挥维护世界和平作用的基础性条件。学生不仅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而且增强了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责任感。青少年一代尤其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历史教师要充分重视引导学生在历史分析中受到教育,特别是要古今对照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五、组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学生主动参与,不仅体现在课堂环节,同样体现在课后活动之中。教师要组织一系列探究活动,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发挥促进功能。课外组织探究活动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紧贴课堂教学进度,使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一脉相承;二是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无论是与生活中小的方面,还是社会发展中大的方面,都要选准契机将二者融合起来,使历史教学言之有物。例如在《现代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现代生活中发生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并从这些变化中深度发掘,感悟揭示的道理,尤其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等鲜明主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了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善于从历史现象中发现规律,寻找技巧,充分发挥历史教学对学生成长的引领作用。

作者:陈义红 单位:扬州市红桥高级中学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多媒体技术深度融合探讨

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使用多媒体的误区

在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的方法仅仅局限于将自己的教案做成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简单说教。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且降低了多媒体的使用效果。一些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程度把握不好,让多媒体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此外,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时候,教师在课件中使用的历史材料针对性不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推动者和主导者,即使多媒体在教学工作中具有很多的优点也不应成为高中历史课堂的主角。只有经验丰富的教师才能灵活地驾驭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良好的视听感受。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前,应当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例如,在教授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查找关于的图片、影视资料。在讲课前为学生播放介绍前中国的经济、外交概况。让学生对当时的中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一来,学生在深切感受到当时中国处境的基础上对的必要性就有了一个切身的体会。当为学生播放完介绍当时中国处境的短片之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针对短片中所介绍的问题,如果让同学们去变法,同学们会怎样变法?会提出什么样的建议?”这种利用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走进当时历史情景的教学方法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看过历史视频之后,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会觉得有话可说。

2.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讲授历史课的时候,可将电视、电影中的一些片段剪辑到多媒体教学课件中。例如,教师在讲授东汉末年赤壁之战的时候,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描写赤壁之战的影视剧,播放结束之后再告诉学生目前的专家学者对赤壁之战是否真实发生的争议。鼓励学生在课下查阅文献,整理成一篇论点鲜明的文章。虽然影视剧多是戏说历史,但是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影视剧对学生的巨大吸引力来引导学生透过影视剧的表象去探究真实的历史。另外,影视剧的引入也活跃了高中历史课堂的气氛,从而让学生以放松的心态学到真正有用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和历史知识。

3.让多媒体技术真正成为教师授课的有力助手

多媒体的功能确实很强大,但是多媒体依然不能撼动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地位。实际教学活动中,一些高中历史教师认为只要将授课的视频和课件做好,教师在课堂上仅仅依靠多媒体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当前的高中生思维方式多样化,单一依靠多媒体的演示对他们进行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探究知识的要求。教师应当利用网络资源,在做好多媒体课件的同时设定好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比如,教师在讲授辛亥革命的时候,可以利用电影《辛亥革命》中的一些片段引出这节课的主题,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师讲到宋教仁在火车站被袁世凯派出的杀手刺杀的时候,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播放《辛亥革命》中宋教仁被刺杀的相关片段。这样,教师就将高中教科书内容同多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战争地图的讲解往往是历史教师的教学难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地图教学的难点迎刃而解,在讲解历史地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地图做成PPT为学生进行动态演示,这相比于书本上静态的地图来说更加生动形象。

4.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讲授南宋灭亡的时候,历史教师往往绕不过一个著名的人物:文天祥。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目的,教师可以将文天祥《过零丁洋》这首诗制作成带朗读的课件,让学生在动听的诗歌朗诵中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主义情怀。当教师讲授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事件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网上收集一些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现实和中国人民所受的苦难,从而激发学生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和信念。

三、总结

多媒体技术对高中历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多媒体的应用,能将历史更加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文章对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的运用作了简单的探讨,希望对同行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作者:江红梅 单位:江西省玉山县电教站

第六篇:高中历史教学提高课程导入有效性探析

一、引言

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课程导入的有效性有利于增强历史学科的感染力,转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错误观念。丰富课程导入的形式和内容有利于密切历史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得精神上的升华,进而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导入的内涵和现状

课程导入一般是在课堂教学正式开始前进行教学内容的预热,依托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为主要表现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课程导入实质是一种有目的、有规律的教学活动,重点是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意识形态,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利用课程导入改变学生对某些学科的偏见性认识,已经成为不少教师的共识。但是,仍有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没有及时转变,依旧停留在传统教学思维中,极大地限制了高中历史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部分教师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任务式教学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抵触情绪,不利于教育教学的长期开展。另外,除了思想上固守传统外,部分教师对课程导入的内容也缺乏科学认识。课程导入应坚持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原则,部分教师课程导入的内容设计出现跑题现象,不能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

三、高中历史教学课程导入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首先,应试教育的桎梏仍存在于高中课程教学中。高中学生面临高考压力,基于这个基本事实,部分高中历史教师过度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目标,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并未认识到课程导入的重要性。其次,教师修养不高,难以开展高质量的课程导入教学。课程导入并不是简单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程教学中,而是要建立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纽带,让学生自发地产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少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对课程导入的认识始终停留在较为狭隘的层面,在具体的课程导入过程中,还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交流。

四、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课程导入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1.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课程导入

历史的发展总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历史发展和人民的力量共同作用得来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经常性地向学生传递这种理念,让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例如在讲解“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内容时,教师可对近代中国与当下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以此作为课程导入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这段历史。

2.巧用历史影视剧进行课程导入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历史故事被改编成影视剧,成为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食粮,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在学校中普及开来,教师能够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手段。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可调用多媒体中的相关影视资源进行历史教学的课程导入。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先秦时期的中国历史”时,由于时代久远,书本知识虽然丰富,但不免枯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可利用影视剧进行课程导入。电视剧《大秦帝国》以秦王朝为主线,描绘了从秦孝公启用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一百多年的先秦历史画面,山东六国和秦王朝上演了惊心动魄的大国博弈。从这个角度切入,学生将对先秦历史产生浓厚兴趣。

3.巧用历史歌曲进行课程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已经擅长利用歌曲表达对时事的评判,也善于利用歌曲讴歌历史名人、纪念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为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发挥历史歌曲的课程导入作用,巧妙引出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加强吸收。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成就”的内容时,教师可引用一首经典歌曲《春天的故事》进行课程导入。这首歌在九十年代家喻户晓,传唱度很高,歌曲表达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播放歌曲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向学生提问:“歌曲中‘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歌词向我们表达了什么?”紧接着,教师将学生的思绪引向教材,将歌曲内容和建立经济特区联系起来。

4.巧用历史故事进行课程导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其绵延发展的几千年之后产生了许许多多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这为人们研究历史增添了无限趣味。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导入完全可以发挥历史故事的作用。例如在探究唐玄宗后期国家实力日益衰微的原因时,教师可联系唐玄宗情迷杨贵妃、不理朝政的历史事件,以期间发生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历史故事为课程导入的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实施正确的课程导入策略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营造高效的学习氛围。课程导入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充分结合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将二者巧妙结合,从而切实消除传统课程导入的弊端,发挥其真正作用。

作者:何菱 单位:扬州市江都育才中学

第七篇:高中历史教学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一、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落后,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高中生生活在当今的社会中,影视、报纸、杂志、小说、画报、网络媒体与他们紧密相连,已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应抓住这一点,把他们在生活中比较关注的话题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一定会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如讲“三国鼎立”时,依据学生对名著《三国演义》的了解,教师提问:“你们喜欢《三国演义》吗?其中的代表人物都有谁?刘备在你的头脑中印象怎样?”话语一落,学生就沸腾起来,发表各自的观点。抓住时机,教师话语一转:“文学作品与真实的历史是有差异的,我们该如何给刘备一个正确的评价呢?通过本课的学习就能寻找到答案。”这时课堂氛围立刻活跃起来。

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有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道德规范

思想道德教育是历史课教育的重点,必须引起历史教师的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历史教师必须明确的,其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呈现。

1.高度关注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材料。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视死如归的,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女中豪杰花木兰等等。

2.关注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

历史教育既要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又要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历史,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密切关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情感,认识到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

3.关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忧国忧民的传统,有反对侵略霸权的传统,有伟大真理信仰的传统,有正确人格信念的传统,这些从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现代高中生树立人生观起着极大的作用。历史教师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规范。

作者:刘红梅 单位:吉林省敦化市实验中学

第八篇:高中历史教学历史图片有效运用探究

一、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

历史这门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学生了解世界、启迪人生的窗口,对当前高中历史教师而言,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因其单调、枯燥、呆板,已严重不适应新时期学生求知的风格特点。历史图片的使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成为高中历史教材的重要补充。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在繁重的高中课业压力下,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能让历史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能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改变历史课上枯燥无味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缩短冗长的文字内容,深化历史教学知识

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的总结,历史图片是历史的缩影,面对高中历史教材中长篇大论的理论知识,历史图片能把冗长的文字内容浓缩在精美的图片中,让学生通过历史图片的学习理解,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形象记忆,进而达到牵一发动全身、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开展历史图片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1.课堂导入环节中历史图片的利用

导入是课堂教学必不可缺的环节,出彩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因此,导入环节对提升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述“启蒙运动时期对理性的追求”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启蒙运动时期的典型画作,将生涩且高度抽象的文字辅以或典雅优美、或能显现出真情实感的艺术作品,缩短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2.历史图片与课堂内容的融合

课堂内容的讲解是整个历史课堂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对相应内容进行准确把握,并决定着学生对历史内涵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历史图片能使历史内容形象化,直观地展现出相关的历史风貌。例如在讲述德意志统一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用当时的欧洲地图,以及具有强烈军国主义色彩的图片供学生思考,再加以图文并茂且有声有色的讲解,可以深化学生对“军国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3.历史图片在课堂总结与升华中的运用

课堂总结是一节完整课堂不可缺少的一环,它能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归纳,巩固学生记忆,突出重点难点,还能起到承上启下、为下节课作好铺垫的作用。总结环节辅以具体形象的历史图片,有助于强化历史教学效果、升华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学习我国古代城市“唐都长安”的整体布局特征时,可以有效地结合教材中《唐长安城平面图》这幅图画,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对其城市规划特点及其技术水平进行归纳、总结。如,长安城布局规范,城市街道、住宅规划犹如棋盘。以朱雀街为中轴线,南北基本对称,宫殿位置偏向一方,城市中心区域为“市”,但“市”与“坊”界限分明等等。

三、总结

利用历史图片开展师生互动教学,既能最大化地利用历史图片的课程资源价值,又能提高师生互动教学的效度。它是将新课程教育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的成功尝试,凸显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参与性和过程的开放性,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作者:朱登华 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五高级中学

第九篇: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教育运用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学科教育自身的要求

高中历史学科就是将已经成为历史的客观事物以教学内容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对于历史教学而言,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发展经历,而另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历史观,让学生对历史有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评价。

2、历史新课改发展的要求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突显情感教学的教育理念,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推动力。强调情感教学能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受到感染,历史新课改更强调能力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水平,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让学生用历史观念去解决问题。

3、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人需要

高中历史学科同其它学科相比有着自身的独特特点,历史教学与各学科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能够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健全学生的人格,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让学生尊重客观事实,通过对历史现象和事件的分析,能够进一步了解历史人物,帮助学生从正确的角度去了解事物的发展,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其它课程的学习。

二、科学构建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的目标

1、重视学生的道德感

历史教学情感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感。即引导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等符合道德行为标准和社会价值而产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在学习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学习氛围营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历史进行科学的评价,有强烈的是非观念和积极健康的责任感等等。

2、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智感

理智感指人在认知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它和人的认知活动、求知欲望、认识兴趣的满足及对真理的探求等相联系。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智感。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并能够大胆的探索,追求科学,结合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坚持。

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历史有客观公正的了解,并能够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的情感目标之一。因为,历史学科教学具有着深远的历史性和浓厚的民族性。对历史事件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在我们祖国危难之际,敢于挺身而出,保土安民,奋起抵抗。在我们祖国有重大发现的时候能够紧紧增强民族自豪感,维护祖国统一和尊严、重视民族的团结与和睦等等。

三、渗透情感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方法

1、深入剖析历史人物,培养学生民族精神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广大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尤其是我的的历史人物,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出学习民族英语的专栏,让学生在系列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不同人物的事迹并能够在比较中了解历史人物的精神,在学习中不断的内化,让历史课堂更加的灵动而真实。因此,教师要科学的备课,采用情景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更为重要的是从历史人物的学习中增强民族责任感和荣辱感。

2、依托多媒体教学设备,营造历史学习氛围

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水平为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外在条件支持历史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要巧借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体验历史课堂所要反映的情感,通过视频还原相关的历史,让学生能够身临情景的了解历史。此外图片、声音也是营造历史学习氛围的有效保障。在这些真实的的教学环境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荣辱与骄傲,教师不用归纳总结,学生便会形成健康的历史价值观。

3、深入学习历史事件,塑造学生的情感

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而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尤其对于历史这一特殊的学科而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显得更为重要。历史课程的学习虽然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却受到了社会偏见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学习历史基础知识、背诵基础知识的层面上,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也停留在表面,缺少真正的研究。因此,广大的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教授学生学习基础的历史知识,进行历史知识教育,来引导学生接受世界的先进文化,更新观念。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学习我国和世界历史,可以明白历史对社会发展和现代文明的进步起到借鉴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上这些成功或失败的事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等科学的价值观。

作者:向丽丽 单位:江苏省涟水中学

第十篇:初中历史教学自主学习研究

一、以生动风趣的语言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教学工作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师需要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传授技能,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历史教学自身知识点相对枯燥,无论是历史事件的记忆还是历史人物的记忆都具有较强的严谨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容易陷入直接讲解、单调灌输的境地,特别是语言的平淡无奇,更降低了历史教学的有效程度。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通过丰富多变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推动教学各环节的有效开展,促进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中。笔者在教学中将自己当做一个演员、表演者,使自己的全部精神状态投入教学情节中,在语言方面形成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讲述一些反面人物,例如、秦桧等时,运用愤慨悲愤的语调,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他们的卑鄙;而对岳飞、这样的英雄正面人物,在教学中陈述时充满情感,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思想起伏的切合度,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浓厚的氛围。又如教师可以模仿一些历史人物的方言腔调,较典型的是模仿同志以湖南话讲述一些重要观点等,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二、以历史关联的故事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历史是一本浩瀚的长卷,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地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与丰富性。当前与历史相关的各种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层出不穷,有些是完全遵照历史客观,也有些进行了编造改编甚至游戏化,整个节目与历史相去甚远。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具体的故事融入教学中,提高内容的丰富性,例如《甄?传》播出后,许多学生对雍正的认识受到较大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部电视剧中的情景与真正的历史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寻找差距,了解历史上真实的甄?、真实的雍正,这样的教学活动让故事性和历史史实得到有效统一,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较大帮助,同时以更直观对比的方式加深学生理解。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可以广泛搜集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故事,可以是历史事件,可以是历史人物,也可以是与历史相关的乡村野说,等等,通过这样的关联故事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

三、以师生互动的模式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学生无论是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还是参与的积极性都有了显著提高,历史教师如果完全按照单向模式组织教学,则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可以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对教学工作进行改进,充分增强教学艺术效果。例如在《洋务运动》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内容设置相应的知识节点思考题,要求学生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背景是什么,从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分析洋务运动出现的环境,对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运动的主要内容、采取措施进行详细分析,接下来对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及积极意义等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究。以这样的思考题组织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充分活跃思维,主动积极探究教学内容,在与教师的相互交流探讨互动中加深理解,提高辨析能力。师生互动是历史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师在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分析研究的同时,也要在学生小组之间开展巡查点拨,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启发,帮助他们有效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谈谈学习成果,相互交流讨论并且补充完善,教师进行最终的点评总结,这样的互动模式极大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效果,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艺术性大大增强。

四、以现代媒体的演示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信息容量巨大,迫切需要补充生动的信息,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接触更多内容。教材显然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借助现代媒体的辅助,才能让更多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例,可以选取与之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作为补充信息,如甲午中日海战的壮烈场景等,从这些视频资料的演示补充中,引导学生既增强对侵略者的悲愤,又对英勇无畏的军民表达敬佩之情。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分析,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任人欺侮,那是因为国力低下、军事实力不强,弱国无外交无主权,成了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在这样的演示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演示当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的纪录片,无论是航母为代表的海军还是新型空军、战略导弹部队等,与当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不可同日而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悲愤的心情进入激动兴奋的状态,学生自豪之情满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豪感转化为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思想动力,圆满实现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与情感渗透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五、以实践活动的补充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内容与生活圈有交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了解更多历史,把握其中蕴含的规律,提高学习效率等。例如《全国大动乱》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到群众生活、文化视野等各个方面,搜集“”期间的各种乱象,从而为增强学习理解效果提供较大帮助。这些来自于学生身边的故事、身边的信息、身边的素材,特别是自己的家庭成员、亲朋好友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十年动乱,对于增强学生的理解效果帮助非常明显。另外,在《现代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内容教学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对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以不同时间节点进行比较,分析说明什么样的深刻主题等,这些实践活动能够让历史教学更有血有肉,生动丰满。

六、总结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当充分强化艺术性的研究,进一步优化调整教学思路与教学措施,充分整合资源推动历史教学深入开展。

作者:李蓉 单位:靖江市滨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