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论文(8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8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探究

一、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每个朝代的更替,每种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历史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新旧更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新的、进步的事物代替旧的、落后的事物,也是历史发展的铁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进步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让学生将目光放在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上,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我国古代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的英雄人物、志士豪杰涌现,他们有的具有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信念,充满了英雄气概,如霍去病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时,他的爱国情操可以让学生为之沉迷。有的具有崇高的理想,救人民于危难之中,如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经过了含辛茹苦的十三年,终于治水成功,他们的责任感也会让学生为之触动。还有坚韧不拔,周游诸国的孔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他的勇敢与坚强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再如“闻鸡起舞”的祖逖,他的勤奋、好学也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这些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沉淀,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教师要将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利用先人的事件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向先人学习,领会他们的高尚品格,并时刻牢记这些英雄故事,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挫折不气馁、不放弃,勇于挑起社会的重担,做一个有理想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形成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斗争、解放战争,经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也是为中国社会带来大的变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形成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并世代相传,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一个光荣传统。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不忘历史,不忘记那些为我们的幸福生活而献身的革命前辈,将这种优良传统发扬下去。但是,在目前这种物质财富极其充足的条件下,很多学生对艰苦奋斗没有概念,认为我们不应该继续发扬这种精神,该享受时就享受。对于学生的这种观点,教师要结合历史上的相关故事进行修正。以“文景之治”为例,汉代皇帝文帝、景帝以皇帝之尊仍然提倡节俭,他们富有天下却不肆意挥霍,春耕时亲自下田,秋收时参与收割,穿的是布衣,吃的是粗茶淡饭,最终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复苏,实现了国富民强的梦想。新中国的建立经历了长时间的艰苦斗争,如果我们的党和人民不依靠艰苦奋斗,是很难战胜一次次的困难,也无法建立新中国,给我们带来今天的幸福生活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相关的数据对比来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坚持自力更生,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那些错误的消费观,不攀比,不贪图虚荣,凭着自己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坚定不移为实现理想而奋斗。我们进入了新的世纪,属于我们的奋斗才刚刚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抱牢艰苦奋斗这个“传家宝”,以民族精神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挥霍、不能浮躁、不能见异思迁。这种精神财富我们要认真学习并有效利用,传给子孙后代。

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具有民族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民族形成、发展、壮大的基本条件就是团结,而爱国主义则是民族团结的核心,是一种强有力的凝聚精神,也是一个民族最为倚重的精神支柱。历史知识中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那些优秀的历史故事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要把握好历史这个丰富、生动的教材,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在历史教学之中,抓住一切时机,巧妙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一个更好的认识,笔者在讲授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时,选择将两部分进行对比,首先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在开展以来,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重大变革,并以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先讲新中国成立前,农村是受封建剥削最严重的地区,经济非常落后,劳动者没有自己的土地,也没有人格尊严。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实施了,使农民真正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彻底翻了身,农村经济也迎来了飞速发展。这种对比讲解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让他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明确了自己肩膀上背负的重担,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

2.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方面,笔者首先采用的是对我国的四大发明进行深入的讲解,让学生对四大发明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明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四大发明不仅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科技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每个华夏子孙都引以为傲的根本,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让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顺利滋生,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其次,在近代史中,教师可以利用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抗争,先后打败了美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最后打败了,建立新中国,以那些以弱胜强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了对祖国的热爱,为了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就会努力学习,将对祖国的热爱转变为推动学生不断向上的动力。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他们以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为学习目标,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让学生受到教育,具有极好的现实意义。

作者:孙硕光 单位:河北省抚宁县留守营学区官庄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资源运用浅析

一、初中历史教学要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网络是当今社会最为迅捷高速的信息搜集手段。借助于电脑网络,教师可以下载各个方面的教学信息,无论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还是相关的历史背景,网络让历史教学插上了翅膀,为历史课堂提供了生动丰富的信息源。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发挥网络的作用,借助于网络集聚更多的教学资源。例如在《贞观之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贞观之治”前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数据对比,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贞观之治”带来的巨大变化。再比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既可以通过网络搜集这一时代的世界形势、中国国内形势,也可以搜集影视资料中的一些片段场景,特别是“火烧圆明园”这样留在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场景,通过网络资料的搜集为历史课堂教学增加丰富的信息容量。这样的信息既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像影音资料,在教学中将网络作用发挥出来,可以有效辅助历史教学工作开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要发挥生活资源的作用

历史是生活的积淀,若干个生活的节点构成了历史的发展长轴。许多历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或是在他们的生活中能够找到相关的影子。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避免空洞说教,要竭力寻找生活中的着力点,将生活资源的作用发挥出来。例如在《“”的十年》的教学中,学生没有经历这一时代,对产生的背景、造成的危害缺乏直观了解,但是学生的爷爷奶奶这一辈人却是十年的经历者,甚至是受害者,从他们的生活经历中可以提取出许多十年的点滴碎片,让学生提高对这一场浩劫的直观感知印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向自己爷爷奶奶、外婆外公了解他们所经历的,从期间的生活条件、社会形势,乃至国家发展等各个方面寻找这一场浩劫留下的印记,也能亲身收获许多有关的鲜活讯息。结合接下来的教材分析,师生对这一场十年浩劫的了解将会更加全面,分析更加透彻,较好地实现了学习目标。生活资源的利用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再比如《改革开放》这一课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教学相关的资源,重点引导学生从自己家庭着手,回顾五年前、十年前与现在的条件发生的变化,从家庭居住条件、家用电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以及日常的饮食结构等诸多方面了解生活所发生的变化,从这样的显著变化中直观感受到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家庭生活条件在快速提高,对改革开放的成果具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从家庭生活这一微观角度前后对比变化,侧面验证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样的生活资源有力提升了教学成效。对学生而言,生活资源具有加深理解作用,起到了促进巩固与提升教学成效的目的。

三、初中历史教学要发挥情感资源的作用

对学生强化思想教育、情感渗透,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一项重要的职能。广大教师要善于从历史教材中发掘情感资源,与学生思想成长结合起来,与弘扬主旋律、倡导正能量结合起来,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情感性教育目标的实现。比如在《难忘九•一八》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极具震撼力的视频画面及数据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对日本帝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在这样的演示之后无不群情激昂,教师还可以从这一课联系到当前中日两国东海纷争、钓鱼岛纷争等时事政治内容上,进一步激发学生为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而甘愿奉献自身力量的爱国激情,引导学生明白中华民族的强大是广大中华儿女矢志不渝、卓越奉献的结果,将来建设祖国、壮大民族的责任当之无愧落在青少年的身上,让爱国主义成为他们心中涤荡的主旋律,让强烈的责任感成为推动学生认真学习的强大动力。再比如《钢铁长城》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寻找展示现代人民解放军战斗力显著提升的精彩场景,如新式武器装备、解放军战士生龙活虎训练等影音资料,增强学生为祖国强大、军队强大的自豪感。

四、初中历史教学要发挥活动资源的作用

历史教学既要重视课堂也要重视课外,既要强化师生互动探究,也要发挥活动促进功能。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开展了一系列课外活动,将这一资源的功能体现出来。例如在《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在课后自主搜集资料,研究海峡两岸近十年来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的巨大成果,并对本地区台资企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以鲜活的案例、详实的数据、实实在在的内容,验证海峡两岸人民一衣带水的同胞之情,验证了海峡两岸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不断深入、祖国统一大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有效增强了学生实际感知成效,巩固了教学成果。

五、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需要丰富的资源作为基础与支撑,广大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深入发掘、广辟途径,为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强劲支撑。

作者:喻红玲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临淮初级中学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究

一、明确目的,激发兴趣

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目的不明确,是造成其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习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音体美这12门课程,有些课程是中考中所占分值比较高的,有些课程是形式多种多样的,所以学生都有很多人喜欢,但是历史分值不高,形式比较沉闷,所以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明确历史学习目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告诉他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使他们正确对待历史,这是最首要的一个任务。

二、巧设“悬念”,调动兴趣

学生喜欢有趣、有悬念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在教材的过渡中设计悬念,或者在重难点上设置悬念,使学生在这些关键时刻更具有积极性和参与性。首先,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而成的,要使学生的学习由一个知识点顺畅地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其次,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精设悬念。要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是很难的。因此,悬念设在重点、难点处,既可引起学生的重视,又可消除因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如在讲《九一八事变》这一课时,我讲到:“日本通过发动‘九一八事变’,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那么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是如何开展局部抗战的?”这样既自然过渡到了下一环节,又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课堂上有很多设置悬念的机会,我们可以多设置一些悬念,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解读悬念来认真学习历史知识。

三、利用故事,激发兴趣

在讲授历史课当中,为了提高课堂活跃度,可以考虑将一些历史故事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但是在选择历史故事之前,一定要对所教班级学生情况以及将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分析,以确保所选择的故事能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而且不要讲陌生的故事。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针对故事提出若干个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处理意见,最后由老师来评判。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先讲解一段大家都熟悉的三国故事,之后问学生那一时期都有哪些政治集团?你支持哪一方?为什么?提出适合的问题,既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拓展学生的思维。此外,营造历史情境,能从中得到启迪。历史是鲜活的,若能再现当时情境,那将会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学习感受。在营造情境中一定要以书本为依据,做到与当时的情况相符。如在讲到西周分封制时教师可根据内容的需要事先准备好道具,让学生来扮演当时的人物,并对学生的表演行为进行指导。在表演结束后,老师即使不讲解,大家也都会知晓分封制的含义。如果不营造情境,而是让学生直接看书来了解分封制,虽然学生也能根据书本的内容将相关的内容记下来,但是当过一段时间再提问分封制的内容时,他很可能已忘记了。而经过这种情境教学之后,他们对相关内容的记忆会保存很长的时间。教师在对表演结果进行评价时,除了要表扬角色扮演出色的同学之外,还要对存在缺点的同学进行鼓励,而不能一味地对他们进行批评。因为批评会打消他们参与扮演的积极性,使他们怯于课堂发言,从而不利于情境教学的开展。

四、组织活动,培养兴趣

历史课外活动课与其它课相比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主要体现在它的形式可由组织者自行选择。因此,可以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根据自己的意愿轻松地进行交流,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并给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类活动课可供选择的形式有不少:有的是针对历史上某一有深刻意义的内容举办故事会,让学生通过故事的描述,将这段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有的是开展“历史辩论”,将学生分成两派,针对某一历史问题或人物畅谈各自的见解。此外还有的是历史知识竞赛形式与研讨会的形式等。我校在前不久举办了辩论形式的活动,题目是“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大家参与热情很高,提出了很好的见解。历史课外活动课属于课堂之外的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具有很大作用。

五、结语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开启智慧的大门,兴趣是引导学生步入知识殿堂的钥匙。初中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明确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并努力探求和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效率,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作者:柴青山 单位:河北省平乡县田付村中学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深度困境与对策探析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深度”困境

1.历史“跨度”挑战历史深度

从通史到详史,往往是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现用教科书的编写是以“全球史观”的理念为指导的,中外交替呈现,既保留了通史的模式,又融入了比较史学的方法,所蕴含的信息量极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一课时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很多,时间区域跨度大,知识信息之间的“时空阻隔”效应明显,这些都对历史教学的深度呈现构成挑战。因此,教师为了赶进度,顾及知识点的“全面性”不敢拓展。以2014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一课为例,教学安排为两个课时,而教学内容涉及明清两代,跨度四个多世纪,包含政治体制演变与中外横向比较诸多知识点。知识庞杂,教学时间短,让很多老师不敢轻易拓展,导致教学中深度让位“广度”与“跨度”。

2.学生“学情”消解历史深度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学为中心”的理念成为大家的共识,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情”,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初中生来说,逻辑理性思维正处在发展期间,在认知的深度和高度上存在一定的限制。由于担心学生不吸收、不理解,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敢对历史知识进行延伸与内涵拓展,有甚者将“浅尝辄止”看成是关注“学情”的体现,将“照本宣科”视作“稳重”,生怕“拔”得过高,“讲”得太深,导致脱离学情,从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致课堂教学成为书本知识点的罗列、归纳,不仅没有体现出历史的深度,也没有真正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自传“野史”冲淡历史深度

历史是枯燥的,也是有趣的,成功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生动活泼的,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趣味。不仅如此,历史更是真实的,历史的深度是建立在历史真实性这一基础之上的。“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研究的基本要求,要做到历史的客观真实必须首先保证史料的权威性与真实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老师本末倒置,为了追求课堂的趣味性而忽视了历史的真实性,痴迷于野史,或者是对历史史料进行过度“加工”,有甚者以所谓的“故事”来解读历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斥着大量的野史与虚假信息,不仅内在地消解了历史的深度与高度,也不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4.刻意“抹黑”打击历史深度

历史的形象本是“高大上”的,这种时间沉淀所形成的厚重感使得历史过往充满了“神圣光环”。然而,不管是在中学,还是在大学,历史的教学都存在一种刻意“抹黑”的现象。一些教师刻意丑化、扭曲某些历史事件、人物,或为博人眼球,造成轰动,或为凸显个性,博得出位,有甚者在课堂教学上抹黑历史人物、扭曲历史事件,以点带面,简单化、庸俗化,从而大大消解了历史的本来深度。5.教师“素养”限制历史深度不管是滥用“野史”,还是刻意“抹黑”历史,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素养问题。历史教师的道德素养不合格,缺乏一定的历史担当与使命感,就会将历史的研究与教学“儿戏”化。而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欠缺导致知识面狭窄、观点陈旧、视野缺乏高度等一系列问题,自然也会限制历史课堂教学的高度与深度。以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为例,在内容安排上则涉及地理、历史与社会三大板块,而目前从教的老师则是来自于地理、历史与政治三个专业,尤其对于地理老师来说,当教授历史板块内容时,难免会感觉到专业上的欠缺,只能着重知识的广度,而顾及不上深度。

二、对策

1.凸显教学的“学术性”,倡导历史教学与史学研究的统一

历史的备课过程必然是史学的研究过程,教学质量往往与学术性的研究程度息息相关。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供高质量的史学阅读资料,更要提供高质量的史学观点与权威性的史学解读。因此,我们更需要的是汤恩比、李约瑟、克罗齐等这样的专家视野,需要更多的经典记述,而不是道听途说的野史秘闻,甚至是自我杜撰。让历史课堂教学回归历史“原味”,凸显教学的“学术性”,倡导历史教学与史学研究的统一。倡导历史教学与史学研究的统一,首先要求教师树立史学研究的态度,注重史料解读的范围与度,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做一个严谨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转化器”,负责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史料进行简化处理,以对接学生的认知。其次,教师要有史学研究的技能,掌握史学研究的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关于“历史知识的性质、结构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历史性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学法指导”。最后,教师要有史学研究的视野,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情怀。每个历史研究者都是纠结的。的确,倘若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或而正在“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埋头于历史的故纸堆中,或而入境,精神穿越于历史的场景之中,面对时间给出的无数未知以及过往的消散难免感叹不已,纠结不断。历史视野是一种整体视野,是含括时间过往和空间联系的宏观视野。一个具有整体视野与历史情怀的老师,他的教学必然是有“深度”的。

2.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识史”、“辨史”与“解史”的统一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学位中心”的理念成为共识。各地区都在寻找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来落实这一理念。贯彻“学位中心”的理念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学情”不应该成为限制“发挥”的理由,而是要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策略。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历史是“识史”、“辨史”与“解史”的统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舍得“放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网络信息的发展使得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获取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去收集材料,梳理知识信息。与此同时,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信息化时代中,知识解读的规范性、合理性都面临着挑战。教师在知识记忆到历史评价转化过程之中需要掌握“主动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辨史”这一环节上是“收权”而不是“极权”。在历史的评价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发挥团体小组的作用,给予学生充分的“争辩”。与此同时,要做好课堂分工,积极探索课堂上学生小组探究合作模式,在充分辨析之后,形成相对统一的价值评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启发,呈现“权威性”的史实材料,在“学法指导”与信息呈现的过程之中“植入”特定的历史观、价值观,让学生在教师的价值导向中达成共识。不仅如此,历史教学还要解释“当下”,体现历史的特定价值。历史学家克罗齐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历史教学的目的来看,一切历史知识的学习必然立足于当代社会与人整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历史教学要凸显历史的功利价值,强调历史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教给学生相应的史学理念,定位历史的特定价值,让学生在形成自我历史观的过程中学会“历史性的思考”,以历史的眼光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3.凸显教学过程设计的“策略性”,倡导教学“情境设置”、“研学提升”与“价值导向”的统一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的教学策略是彰显历史教学深度的重要保障。讲求策略,才能规避缺陷,对于繁杂的历史信息来说,策略不仅仅体现在材料的收集、选取与运用上,更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思想与课堂规划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情境设置”、“研学提升”与“价值导向”的统一。从认知策略的角度来看,教学设计不仅要立足学生的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学生的潜能和发展的最大效果,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在情境设置过程中注重“研学提升”,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中尽量规避知识记忆性的“是如何”类型问题,代替以更高层次的“能如何”、“应如何”类型问题。与此同时,学生的认知转化又是建立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的,“研学提升”设置的问题过难,则会降低学生解决问题的机率,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恰当地把握学生“旧知、新知、未知”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架合理的转化策略,使得“旧知、新知、未知”在转化过程之中呈现一定梯度,从而实现历史教学广度、深度、梯度的有机统一。此外,理想的历史课堂教学还应该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策略优化,做到课堂起步有话题、行步有准备、跨步有选择、停步有认同。起步有话题就是要教师在课堂导入中,要留有余地,既要让学生有表达空间,又要为最终的历史价值导向设下伏笔。行步有准备不仅要求学生有课前的预习,更要有课堂程序的“变式”,在思路引导和教学流程上做到“多条腿走路”。跨步有选择就是要教师在课堂的“研学提升”过程中把握好梯度,选择好方向,能够有效及时地突破教学的难点。停步有认同就是要教师做好课堂教学的“收官”工作,既要体现整堂课的历史价值导向,又要体现历史指向的高度,给教学的“立意”、“着点”锦上添花,最终引导学生学会“历史性的思考”。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历史的价值引导一定是积极和正面的,但并不能由此而规避历史事件的“黑暗面”。教师可以通过角度的类比、视野的扩展以及对具体时代的“抽丝拨接”,让学生掌握历史评价的方法与视野。

三、总结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学生的“视角”,更要有历史的高度与深度。教师在“俯下身子”教学的同时,更要踮起脚来引导、提升,做到历史教学的广度、深度与高度的统一。

作者:乔丽军 单位:宁波国家高新区外国语学校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学案导学研究

一、学案导学内涵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又师生之间共同完成教学的一种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中学案是导学的基础,而导学则是学案思想的中心和实践,两者之间相互融合,达到教学目的。所谓导学就是利用学案,通过教师的指导在合作的学习方式下达到教学任务的完成目标。当中主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根据教师所设计的学案,自行阅读教材,并了解当中的内容,根据学案的要求来一步一步的完成相关学习内容,并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再与教师之间通过研究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整体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的实施

1.做好导学案设计工作

导学案设计是学案导学模式中的初始阶段。导学案的设计主要围绕着三个功能,首先是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和知识回顾等方法,将课堂中要讲解的知识向同学展示,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其次,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考虑到引领整个学习活动的开展。此外,就是在可是目标的设置上,一定明确目标。例如在讲解《科举制的创立》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应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找出科举制产生的时间和不断完善的情况)等,教学目标的明确有主意教学导向作用的提升,并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2.以导学案为中心开展小组探究活动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小组探究是重点环节。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能获得一定的知识,然后再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疑惑街道,间明确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例如在讲授《西方文明之源》这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围绕着教学内容中的主要问题问题进行研究,在小组成员通过了共同研究和交流后很容易就掌握了教学内容中的主要内容,让后通过讨论发现对内容理解不完善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的清楚西方文明发展的过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以前所学习过的知识来进行问题思考和回顾,这样以来学生的思路渐渐清晰,了解更多关于西方文明当中的奥秘。在小组讨论的环节中,教师可以安排不同的小组代表来进行发言,而对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或者采取学生互相提问的方式。只有对一些学生之间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通过引导和讨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解决。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起优秀学生在班级的带头作用,从多个角度来进行问题的辨析,逐步的消除疑点。此外,教师应注意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谈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出民主、平等和自由的氛围,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大胆质疑的勇气,以来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运用导学案开展课堂评价

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我评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我进行监控,这也是学案导学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小组评价,对每个小组的课堂表现和知识的理解程度等进行评价。虽然学生的评价可能不是很准确,但通过自我评价这样的形式,学生能对自己提出疑问,并不断的改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评价虽然不够严谨,但却切实的拉近了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加明确发展的方向。另外,正确的评价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从而来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

4.利用导学案扩展学习

导学案的最终意义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初中历史教学中只靠教科书上的内容很难起到最佳的效果。因此,需要学生大量的阅读相关的课外书本,以此来对教学内容作出补充。在课后的实践应当适当的延展到相关知识中去,而不是仅仅依靠教科书来完成学习内容。在课外拓展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结束的前几分钟,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课后拓展练习的内容,例如:在讲述了红军长征一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收集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图片和故事等,收集的内容没有形式上的限制。这样形式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反而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更加牢靠的掌握了教学内容。

三、总结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中属于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广大的人民教师所采纳和认可,并在我国的教育中逐步开展。虽然在学案导学模式中内容集中与学案上,但教师也不能轻易放松,彻底的将教学放手。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和气氛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导入”部分。教师将“导”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怎样将学生带入到充满活力的教学中去,使学生主动学习,这些都是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教师始终的关注着学生的发展动向,才能保证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实现最大化。

作者:刘统娟 单位:新疆喀什泽普五中

第六篇: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探究

一、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历史作为一门记载和解释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学科,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有着很高的抽象性和模糊性。历史不仅是对过去发生事件的总结,还是当今时代的映射。由于社会的发展是阶段性的,研究历史对帮助我们了解现在及预测未来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已经是过去时,除了史料和文献,我们没有其他方式来对历史进行直观的了解,因此,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学生对历史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十分重要。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经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以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针对历史教学的难点和特性,情境教学法非常适合历史教学。通过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我们可以把抽象的文献和史料转换为一定的场景,让学生能够从教学中亲身感受历史并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和缘由,从而激发学生联系现代的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和想象,在记忆历史知识的同时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

二、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对初中历史教学起到了将抽象的历史资料和文献具现化的作用,由于情境教学生动的教学方法,使得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大的应用优势。

1.还原历史场景,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们对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触觉触碰到的东西往往有更牢固的极易,通过情境教学法,我们可以对历史时间发生的情境进行一定程度的还原,从而将抽象的历史时间还原成能够被学生理解的具象化故事。这种模式不仅能够避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对历史事件“看不明白、搞不清楚”的现象,还能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环境、发生、后果有直观的判断,从而方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2.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情境教学的场景还原,一般是以老师和同学对历史场景的还原布置和角色扮演实现的,这种能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模式趣味性极高。学生在情境教学中不仅能够扮演欧洲中世纪的公主,还能扮演中国古代的侠客。通过老师和学生对场景的布置和对历史时间的角色扮演,能够大大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枯燥抽象的历史教学被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情境当中,即适合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又能达到教学目的,将知识和思考贯穿到情境教学表演当中,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热情。

3.参与性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

由于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的需要,学生为了演好角色必须自己对角色进行分析定位,这种分析定位正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基础上的。这种将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任务交给学生自己的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为了演好角色,学生们不但会对课本上的知识仔细揣摩,还会有针对性的对课外的史料进行对比分析,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在潜移默化中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4.创建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情境教学不仅能实现教学任务,通过让学生自己布置场景、准备道具、揣摩角色、设计对话,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正是教育体制改革对新时期初中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情境教学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也是满足教育体制改革要求的。

三、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1.综合运用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情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设备已经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然而现如今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很多还停留在课件的制作和辅助课堂讲解上。多媒体不仅能够通过播放课件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还有更广阔的可挖掘应用空间。随着人类对历史的认知和了解,许多的历史事件已经被改编为音乐、电影、动画、电视剧,在我们进行历史教学时,完全可以将这些基于历史情境的影视作品进行节选,将有利于教学、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以音乐、电影、动画、电视剧等展现给学生。在这些资料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情感的同时,穿插大纲内容对这些较容易理解和吸收的艺术化的历史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创建问题情境模式,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情境模式是指在课堂授课过程中,针对具体的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以问题的形式交给学生。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矛盾激发的结果,因此,能够应用于教学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如在讲到秦末的“大泽乡起义”时,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可以问学生,遇到这种情况时你们会怎么办?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虽然会给出“起义”“逃跑”“不知道该怎么办”等多种回答。学生的这些回答,都是建立在学生充分了解了大泽乡起义的历史环境后基础上的,都是学生自主思考的结果,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和解释,很容易就使学生接受完整的知识并对其具有深刻的理解。

3.创建表演情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建表演情境比较费时间,但这种模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是具有显著效果的。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我们可以将这种表演情景的任务在课前就发给学生,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让学生在课下自由组织表演小组并指定“导演”“编剧”和“演员”。由于学生之间都有竞争心理,因此在同一历史时间的表演和准备中就会更有动力,促使学生更积极的准备“演出”。学生为了表演好在准备中就对历史时间的前因、后果进行仔细分析,不知不觉就使我们达成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表演好,学生不得不查阅更多的史料,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从而在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这种表演情境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表达、以及表演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4.合理利用情境教学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上述的情境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进行合理的运用均会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这些情境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组合和优化,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将多媒体教学模式和问题情境模式综合运用,在给学生放完视频片段后,直接插入问题,使学生直接进行思考,强化多媒体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比如说多媒体和表演情境的综合运用,在布置舞台背景是采用多媒体先放一段片头,之后让学生像演电影一般进入表演,提高学生的表演兴趣。当然,我们可以在同一次教学中对这些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全部采用,如果时间允许,这种情境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会对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成果。

作者:赵欣丽 单位:吉林省敦化市第三中学

第七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高研究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欠缺

现如今,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已把历史课程归为小三门一类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重视主课的教学,对于历史教学只是在表面做文章,怕历史教学会分散学生的精力,为此并没有将其作为一门重点课程来教学。

(二)教学管理过程比较随意

通过调查和了解发现,有的学校对于初中历史的教学管理比较随意,具体体现在设置课程和课时上,对于初三的课程安排,有的学校并未安排历史课,抑或是将其安排在课表中,但是实际教学中并未上历史课,或者将课时进行了删减,历史课通常要为主课让道。这样的教学管理过程根本无法完成历史课的教学任务。在考试形式过程中,也是比较随意,有时开卷,有时闭卷,有时组织统一考试,有时自行安排等等,这都是影响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

(三)历史教学师资队伍稳定性较差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师资队伍的稳定性较差,专任教师往往难以保证。现在历史教师中,有一部分都不是专科教师,都是一些学校内部转行的教师,比如一些年龄较大、身体暂时不适的,或者是不能胜任主课程教学的教师领导等等,甚至还有兼职教师。这样组成的历史教学师资队伍,很难保证历史教学的质量。

(四)初中历史教研氛围欠缺

对于初中历史的教学研究存在很大误区,对于市级以上的科研人员很少过问初中历史教学,而是注重高中历史。在各个学校组织的教学教研活动中,初中历史远不及主课的教研活动,从而使得历史教师缺少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导致教师教学水平难以提高,从而直接影响了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五)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这主要是教师教学水平引起的,因为许多历史教师都是非本专业的,那么往往他们自己心里就会认为不会教历史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敷衍了事,难以把握历史课中的重点和难点,不能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少教师都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在备课中也是草草了事,对课堂教学不认真,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增加初中历史教师的培训机会

首先,在历史教师的选择上,应该选择本专业的教师,且应该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宽阔的知识面。其次,应增加初中历史教师的培训机会,使其及时充电,从而避免教师队伍的落伍。与此同时,还应该在培训过程中,丰富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并及时地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和考核。培训内容不应该过于枯燥乏味和深奥,应采取快乐教学的方式,使教学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此外培训形式也要丰富多彩,不要仅仅拘泥于讲座培训,令教师在培训中受到启发,从而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提高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

首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注重课堂导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方面,应使其尽可能丰富多彩,借鉴一些历史中的著名事件和小故事,来使学生喜欢上历史课,还应该注重其与一些其他教学科目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历史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它往往可以和语文、地理很好地进行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广泛收集相关契合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良好地调动。其次,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一是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影响力和课堂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其主动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引导者,帮助其掌握相关知识点,并总结一些重要的历史规律。如对秦始皇、武则天等人物的评价,一般都会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在军事、农业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进行评论,同时结合影响社会进步的阻碍进行综合评价。

(三)平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初中历史课是一门极具趣味的科目,其内容丰富多彩,深受一些学生的喜爱。但是,如前所述,我国的应试教育,使得一些学生对历史课产生了偏见,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为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消除学生对该学科的偏见,避免偏科的出现,同时,应时刻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帮助其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将历史课的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三、结语

历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智慧。历史是传承和纪录我国历史的载体,教学内容极其广泛,因此,在初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丰富教学技巧和方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宝锋 单位:河北省阜平县城厢中学

第八篇:聋班初中历史教学探究 

一、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

随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已显得越来越普遍。多媒体教学以巨大的信息量,方便快捷的途径,即时互动的方式,虚拟的环境给聋班初中历史课堂带来生机,使传统历史教学柳暗花明,使新课标大鹏展翅,同时也给听力有障碍的耳聋学生带来了更广的视觉空间和学习空间。兴趣是人们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活动的心理特征。兴趣能直接转化为学习的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聋哑学生因耳聋导致对语言的接收上和理解上有很大的障碍,他们往往是通过看来接收信息、认识事物的。现代信息技术集文字、图象动画、色彩等为一体,生动逼真,可以极大地。其灵活、便捷、生动形象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充分调动聋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帮助聋生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1.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承载,拓展历史教学的信息资源

历史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要求。特别是聋生生活的圈子比较小,接触的事物有限,知识面比较窄。对从未见过的事物,单凭文字的表述很难在脑海里形成清晰的图象,而多媒体技术则能解决这一难题。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生动逼真的音响,便捷的资料检索,组合自由、切换灵活的视屏界面,对学生产生极为主动、深刻的教育影响了。

2.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再加上聋生语言、思维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想象力的缺乏,使得很多信息无法用单一的讲解来获得。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起到一个沟通教师讲解和学生合理想象的桥梁作用。科学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会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突破学习中的难点。

二、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1.解释法的运用

由于聋生听障缺陷,历史知识水平相对较低,聋班历史教学中要注意讲解法的运用。讲解法是对历史名词、概念、观点和规律等内容进行解析论证的一种方法。因为历史名词、概念、观点、规律比较抽象枯燥,缺少情感因素,聋生往往难于掌握和理解,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安排一定时间,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讲解。聋班课堂教学中特别要注意讲解法中的解释法的运用。解释法就是对历史教材中难懂的字、句、词、术语加以说明,使聋生掌握其含义。难懂的字如摄政的“摄”、兵谏的“谏”、罢黜的“黜”、赈灾的“赈”、战国七雄的“雄”、三国鼎立的“鼎”、藩镇割据的“藩”等甚至比这简单的字。难懂的名词和术语如“徭役”“田赋”“诏书”“漕运”“祭酒”“巡抚”“管带”“八旗”“册封”“共行”“厘金”“纪传体”“编年体”“天干地支”等。难懂的句子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例如,上面的字、词、句不仅要解释,而且力求做到通俗易懂,浅显明了,便于聋生理解记忆。

2.谈话法的运用

谈话法是教师和聋生交谈而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师不是直接给聋生讲授新知识,而是在聋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问题或线索,引导聋生独立思考,从而获得新知。特别对于聋生,学过的知识忘记快,谈话法使聋生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谈话法的最大优点,是变教师的单向活动为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更能调动聋生的注意力,补偿聋孩子注意力不稳定性的缺陷和调动聋生的积极性,同时它对锻炼聋生的胆量,培养聋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

3.讨论教学法的运用

由于聋生思维的滞后性,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发展聋生的思维,是聋校教育的重要目的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聋校历史教学中强调讨论教学法的运用,对于开发聋生的思维,补偿聋生思维的缺陷意义重大。讨论教学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组织聋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换意见,从而达到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内容上划分,课堂讨论有两种:一种是就书本知识进行讨论。另一种是在参观访问、外出考查归来后,组织聋生就看到的新事物、遇到的新问题进行讨论。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具有如下优点:第一,有利于激发聋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聋生们为写作“发言”提纲、“发言”稿而收集资料时,会发现对同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问题,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或观点,这就会刺激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第二、有利于培养和发展聋生的创造性思维,弥补聋生在这方面的自身不足。讨论课给聋生提供了锻炼思维的良好氛围。无论是参加“讨论发言”的聋生,还是旁“听”他人发言的聋生,在这种氛围里都会动脑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思考问题,对他们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很有帮助。第三、有利于聋生交换知识、交流思想,启发思路,开阔视野。同班聋生虽然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但家庭背景、课外阅读、理解能力、思维方式等都不尽相同。课堂讨论是他们交流思想、交换知识、开启思路、开阔视野的好形式,这会使他们受益匪浅。

三、总结

聋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充分表明:多媒体技术在聋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效果是其它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所不能及的,它的独特优势,为聋班历史课堂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合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聋班学生克服缺陷,学有所成。

作者:王小奇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