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培养探究

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培养探究

摘要:教育是百年发展大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教育未曾停止过。现如今,中学阶段教育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将培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优秀的品格和良好道德品质放在首位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历史,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其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格教育;德育渗透

学校全面推进落实素质教育,需要让历史课的多元化功能充分发挥,让历史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以提高中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一、在历史课程中进行德育的重要意义

(一)对学生的个人素养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接班人,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这些年来,无论是在电视新闻还是在手机资讯中,都会发现学生打架斗殴、聚众闹事、违法犯罪等现象,并且发生的频率已经呈现出上升趋势,出现这种现象,与社会大环境、校园家庭小环境都是分不开的。对学生德育的缺失是造成此类学生事件的重要导火索。学生事件屡禁不止,让本已几近尘封的德育又走上舞台,再次成为普罗大众讨论的热点话题。由此可见,加强对学生德育的工作已经迫在眉睫,不可忽视。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是作为接班人最重要的条件,也关乎整个民族的未来。从古溯今,教育体系中一直贯穿着德育。历史课作为必修的科目,俨然需要承担起这份重任。历史课涵盖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蕴含丰富的精神和品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有极大优势。比如红军万里长征,其蕴含的长征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让学生树立优秀的品德,促进学生价值观的良好形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提升学生素质。

(二)对学生个人品质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作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爱国主义精神需要被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是在漫长的国家历史长河中经过千淘万漉而形成的宝贵财富。形成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对后辈的教育功能十分显著,成为中华民族经久不息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我们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日本无视我们的国家尊严和国人尊严,肆意践踏,中国近代史成了一部屈辱史。但是,这段岁月也是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不屈不挠的斗争为国家独立自强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道路。共产党的出现,点亮了国家前进方向的指明灯,将老百姓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不能否认的是,历史存在着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每个人在品读历史的时候都可以从中领略到历史的精神,让读者对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进行思考,树立民族自豪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个人主义抬头。无产阶级新思想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努力下诞生的,学生通过学习就可以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即合作可以使个人和集体的力量得到放大,因而需要扬长避短,形成合作意识。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要抓住这个关键的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历史课堂的知识学习、交流探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进而促进人格全面发展。

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引导学生体会革命精神,对革命理想深入感悟

大江东去,历史不止,朝代更迭,社会更替都是历史进步的体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先进取代落后是发展的实质,也是历史发展铁一般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禁锢学生的思想,作为教学工作的领导者,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以发展、进步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采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出现的问题。要刻意地让中学生把眼光放在历史发展这个大趋势上,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如我国历史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远大志向和崇高的信念是他们的标签,感受的是满满的英雄气概。当霍去病说出“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时候,学生会沉迷在霍去病的爱国情怀中,无形中形成了崇高的理想,以远大的志向为目标而奋斗;大禹三过家门不入,为国为民的责任感是最触动人心的;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周游列国的孔子也是中学生乃至所有人学习的榜样。历史教师在讲述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就要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利用古人先进事迹激励学生,引领学生学习古人的优秀思想,形成高尚品格,时刻牢记这些优秀的故事,在以后的道路上无论困难重重、惊涛骇浪,都要披荆斩棘、波澜不惊,挑起社会发展的重担,成为一位有理性、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二)以多种手段,提高历史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平铺直叙的讲课是教师和学生最头疼的授课方式,德育更是难以执行下去。试想一下,没有几个人会对理论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不会产生共鸣,只会成为一种负担,慢慢地就会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厌倦。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绽放异彩,成为教师授课最喜欢的教学手段之一。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原本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历史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比如即兴表演、演讲、演唱红歌等,把德育知识融入其中,将历史与每个人牢牢联系起来,进而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根据历史教学的目的,科学化渗透德育

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做好德育目标教学计划,对不同的历史章节作出详细的德育教学计划。将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结合,从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出发,深入研究教材,把教材中最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挖掘出来,结合历史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思想认识目标,从而为每节课选择恰当合理的方法来组织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历史课程教学并不拘泥于课堂之上,走访博物馆等历史文化浓厚的地方会提升历史的实际教育作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这些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解历史发生的前因后果和历史故事,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记忆会更加深刻,认知也会变得清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能深化德育内涵。

(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发挥引导作用

在德育中,历史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身作则不仅是在口头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更应该从自身做起,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帮助学生培养素质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明确了德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要更加深入地挖掘教材中优秀的案例和情感,组织学生对历史进行思考和延展,隐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教师要有正确的意识,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能力,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学生和教师共同进步才是历史德育的最终归宿。

三、在历史教学中结合德育的教育成果

(一)学生价值观形成,民族精神深入学生心中

历史教育的永恒主题是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德育融入历史教学,足以发现学生在爱国情怀上的极大增强。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们讲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史时,特别是清朝时期中国的抗争史以及抗日战争史,学生形成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拥有浓重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中华民族英雄的努力表现出深深的敬佩之情,也对国家利益的破坏者和侵略者表现出深深的痛恨。历史德育贯穿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作为德育的必要环节,历史教学恰恰能够成为培养学生价值观的平台。

(二)学生形成优秀美德,良好的素养逐步形成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熔铸于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之中,良好的素养是在当前社会生活中最需要具备的生存技能,也是人才走向国际的最基本条件。中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备军、优秀的共产主义接班人,他们的道德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养是否过关,关系到中国的面貌。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主要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故事,教学中也对学生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提出要求,让学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历史课上,教师对优秀历史故事进行讲述,使学生们逐步懂得了人际关系中优秀品质的重要性,并养成优秀的生活习惯和优良的传统美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了自己人生的楷模并不断为之而奋斗,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进之后,学生提升了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培养了良好的习惯。

(三)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显著

人文主义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思想浪潮,它鼓励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思想。人文素养是处事和为人的最基本的德行,能够综合表现出一个人的精神和气质。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的目的就是立人。历史作为最重要的人文科学,是研究和诠释人类社会发展和规律的学科。教学中将历史学科的人文培养功能发挥出来,会更胜于其他学科,通过历史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熏陶,更能事半功倍。历史学科已经逐步摆脱辅课的传统印象,成为学校教育重要建设科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由于自己的主体学习意识增强,对历史文化科的教学内容了解更多,在提升了自己的优良品质之余,还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在言谈举止中彰显出优秀的学生风格。

四、结语

学校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基地,历史课更具有特殊性,它拥有其他科目难以具备的德育思想。将德育融入教学中,历史课程也将肩负起沉重的责任。通过对历史课融入德育思想的研究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学生在经过德育之后逐步养成了优良的政治品德和高尚情操,在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的同时,也优化了自己的品行。

参考文献:

[1]马利.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J].青年文学家,2011(15):71.

[2]赵恒烈.历史教育的活力在于开发历史学习的创造性[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6(4):23-26.

作者:胡银耀 单位:湖南省双峰县洪山殿镇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