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论述(7篇)

初中历史教学论述(7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摘要】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蕴含着丰富可贵的人文精神,在历史课堂中深入挖掘历史学科中所涵盖的人文精神,不仅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使其受益终身。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人文气息;人文思想

历史学科中饱含着优秀的历史人物事迹,可说是人文精神蕴含最多的学科。我国教育改革强调,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愈发重大。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多数历史教师把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及卷面成绩的提升上,而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抛弃了历史中所蕴含的最为宝贵的东西,学生仅仅只是死记硬背,学到了索然无味的文字知识,然而失去了历史人文教育的意义。因此,加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刻不容缓。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是课堂的指挥者和把控者,教学如何开展,在教学中侧重于什么,很大程度上把握在教师手中,因此,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转变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把教学质量的关键转换到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上来,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不是简单的答疑解惑,追求卷面分数。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历史的欣赏性功能,让学生感悟课本中的历史知识,享受人文主义的熏陶,当课堂变为一种欣赏和享受,学生也会主动加入到学习中来,长此以往,在人文精神的陶冶下,学生的理性思维也慢慢得到成长。其次,在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教学方案,教师要不断加强和巩固自身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对历史中所涵盖的人文精神有所感悟,对历史现象的人文精神分析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从而真正融入到教学中。此外,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一定要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和素质,并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自己为标杆,让学生在历史学科和教师的人文情怀中潜移默化,使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产生最大的效果。

二、更新教学方法,营造课堂人文气息

历史教学的大多数时间是在课堂上,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要想取得好的成效,就要在课堂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人文气息。第一,可通过艺术化的语言来营造。课堂语言并不是平仄化的生硬讲课方式,而是要将教学语言进行一些艺术化处理,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语调的抑扬顿挫,让课本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能生动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也能使课堂更具人文气息。第二,丰富课堂形式,淡化知识传递色彩。可在课堂上开展辩论之类的小活动,让学生讨论与课堂有关的内容,比如,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应该怎么做才能取得胜利?如果你是康有为,会怎样向清帝提出变法,并保证变法的成功?让学生能够自己对课本知识进行学习和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能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开拓思维,你来我往,相互提升。此外,还可以开展历史小品、知识抢答等活动,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为他们提供表达平台,既能学习到课本知识,还可提高思维能力和反应力,不但改变传统枯燥的课堂状态,而且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

三、结合教材内容,充分挖掘人文思想

历史教学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材,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历史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忘记,蕴含在历史中的精神却能够让学生长久地记住,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去感悟这些宝贵的人文精神。首先,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比如,在学习“百家争鸣”的内容时,让学生知晓各家思想的同时,还要使他们明白出现百家争鸣这一局面的原因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通过了解各个学派的主张,了解其形成的背后意义,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及当今社会的影响,以此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其次,还可带学生到教材中所提到的历史古迹进行参观,爱国精神是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可将课本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当地历史相结合,例如,带领学生到历史事件遗址或纪念馆,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历史遗留,感悟历史气韵和人文精神,对历史的认识和意识更为明确,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教学必然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开展历史人文专题教学活动

大多数学生认为历史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无非就是一些一成不变的历史事件,学习历史就是“背多分”,主要靠背诵来获取成绩。这样的误区是历史教学开展中遇到的重大难题,传统教学开展尚显困难,更何况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开展人文精神专题教学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当下的新闻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制定教学专题,比如,针对广受热议的“房地产税征收”问题,可以在全校开展“我国从古至今税法改革和变迁”的主题讨论和观点征集,抓住学生对热点问题的求知积极性来进行一次专题知识大串联,加深学生的了解和印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趁热打铁,在学生对税法变迁了解的基础上,班级开展历史小剧场,让学生分别扮演各朝各代的征税者和交税者,演绎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等不同的赋税方式,身体力行地感受税法的变迁,了解各个朝代税法改革的背景和原因,让学生感受不同朝代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历史眼光。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各种历史专题活动,比如历史小剧场,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历史的感染力和历史人物精神的可贵之处;开展“各朝各代律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辩论会,让学生既能够深入学习了解课本知识,还能够对知识进行自主拓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专题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五、结语

历史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历史教学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初中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最为关键的阶段,历史教学要以“育人”为重点。教师应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历史中的优秀文化,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成为国家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连姬.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探讨[J].学周刊,2017,(29):46-47.

[2]聂翔雁,赵健.中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原因及提升路径探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3):40-42.

[3]张庆生.中学历史教学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8):91-92.

作者:柳建云 单位: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摘要】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活动与生活的联系,补充大量的生活信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感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够有效提升历史教学成效。

【关键词】初中历史;生活联系;分析研究

历史是一本生活教科书,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广大教师要充分发掘历史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将这种联系转变为推动教学工作开展的有利因素和重要动力,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快乐,也更加高效。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鼓励学生生活之中搜集素材服务历史学习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许多内容在生活中有着一些印迹,教师应当寻找这些历史的痕迹,让学生在自主搜集素材的过程中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历史,包括历史发展阶段的特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现象的分析等。在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课前进行认真的预习。预习活动既包括对照教材进行分析研究,也包括搜集与学习相关的内容。例如在的十年教学中,要求学生课前仔细搜集与相关的物件、图像以及一些事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进行交流。学生在生活中进行了认真的搜集,了解有关的内容。他们有的上网搜集的历史,有的向爷爷奶奶了解他们所熟悉的,有的还从家中找出了一些口录书,包括领袖头像、徽章等,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通过展示实物,演示图片,讲述自己所听到的的故事,让学生对这这不曾经历的历史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特别是白字先生上大学等极具讽刺意义的事例,使学生对这一混乱荒诞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加全面直观的认识,从而为接下来更加准确的把握的评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加强历史内容学习理解

历史的发展滚滚向前,在生活中留下了各种各样的成果。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强对教材的理解,认真分析回顾这一段历史。在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中,笔者一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高尖端科技发展的成果,如航天技术、载人宇宙飞船、深海探航器等,让学生对我国科学发展跨越式脚步有了直观的认识。同时还注重联系生活,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科技成果的运用,让学生直观的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产了怎样的变化。例如,我们现在全套智能家电,通过手机智能遥控就可以远距离操纵做饭,可以通过手机千里之外拍摄家中探头的情景,这些都是科技改变生活的典型案例。再比如汽车组装过程中的机器人焊接,极大的提高了精准度,减少了人工。这些都是学生所熟知的内容,从生活中的科技运用、成果转化,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而言更加直观和形象。除此之外,笔者还鼓励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了解我们生活中哪些科技的运用具有极大的便民价值。学生经过交流列举出了自动柜员机、智慧城市网络等,感悟到这些都是科技发展为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启迪学生观察家庭条件感悟发展变化之大

现在的初中生是生活在幸福中的一代,他们衣食无忧,接受良好的教育,拥有富足的生活条件。但是今天的良好条件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是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验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富足,感悟社会主义制度之优越,同时也要向后回顾,了解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活条件有了怎样的进步,从而通过对比感悟发展变化之大。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现在、5年前、10年前等不同时间节点的对比,从出行方式、联系方式等不同角度切入,感悟社会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并探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动力是什么。学生在这样的对比中,总结出经济条件变好、生活水平提高、科学技术发展,是推动家庭生活方式出现变化的核心动力,使学生感悟到今昔发展变化之快之大。接下来对这一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让学生增强了对社会注意制度优越性的感悟,增强了党和政府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取得显著成果的自豪。学生在对比中联系自己家庭生活条件和周围人的生活条件,对发展变化速度之快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们对历史的感悟更加清晰。

四、带领学生对比前后生活深刻理解教材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每一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的物质条件在不断提升。青少年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这一艰苦时期,他们仅仅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对此,有必要让学生进行不同时期的回顾,让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实践验证的正确性加深理解。笔者首先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数据,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初期以及现在国民生活总值、社会消费品总额、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拥有汽车以及电话、电脑的比例,通过前后差别巨大的统计数据使学生在思想上有了直观的认识。接下来通过图片、图像的对比,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同一地区过去狭小的街道、低矮的房屋,现在宽阔的马路,高耸入云的大楼。过去家庭交通工具主要靠步行和自行车,现在轿车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所发生的这些变化,无论是从宏观的数据还是微观生活条件、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都有力的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必要的,改革开放的成果是丰硕,改革开放的道路是正确的。在带领学生进行数据描述、图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对改革开放的拥护程度显著提升,增强了爱党爱祖国的思想认识,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在注重历史教学中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识,而且能够有效的提升思想教育成效,更好的发挥历史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促进功能。

【参考文献】

[1]史佳晓.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D].渤海大学,2014

[2]黄晓燕.新课改下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张枚.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3

作者:杨琼 单位:南通易家桥中学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学习激情激发

摘要:历史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起源,了解历史可以使人们通古知今,可以让人们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和养分。只有让学习者正确地认识历史,才能将他们培养成对整个国家和社会都有用的人才。本文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对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激发;学习激情

古往今来,王朝在不断更迭,社会在不断进步,历史从来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历来都是教育中的重点,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重点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欲望,让他们对历史背后的真相产生好奇心。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习者产生好奇心与兴趣,更有效地进行历史的学习。

一、在课堂中开展自主探索的学习模式

兴趣是学习者最优秀的教师,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才能更好底进行学习。然而兴趣是和个人的情感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摸索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习者在摸索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激发对本节课的兴趣。兴趣不足是和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初中生虽然年纪还比较小,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都非常强,所以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给予他们足够的学习空间,然后让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和探索历史的奥秘。历史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它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学习起来会比较容易,而且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大部分知识在网上、资料中都可以找到,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留下家庭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得到想要的知识。这样得来的知识可以让学习者形成长期记忆,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比如说在讲授关于岳飞的一些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这个人物的历史与在现实中的意义讲解这一历史人物。由于岳飞是一个很有名的历史古人,因此在很多的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上都有所记载,所以学生在正式学习岳飞之前已经对岳飞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分类,让他们自己区分哪些是历史的真相,哪些是后人杜撰的。在这项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再对岳飞这个任务进行公正可观的讲解,最后让学生给这一历史人物一个可观准确的评价。在这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习者在探索历史真相的过程中点燃学习的热情,从而让历史课堂高效又有趣。

二、使用多媒体技术,抓住学生注意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时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结合图片、音乐和视频等来调动学习者的感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激情,吸引他们进入历史的环境当中,从而进行更好地学习。教学中往往会遇到比较抽象的知识,这些知识用语言很难将其清楚地表达,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直观易懂的特点,将本来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得学习者对历史的了解更为透彻。况且初中生的年纪还比较小,他们对新鲜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多媒体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好奇心的作用。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放映一些影片来让学生对历史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比如在课堂中讲解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程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放映《建国大业》这部影片,在这部影片里,集结了老戏骨和小鲜肉,强大的明星阵容能够吸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影片的内容有对历史的还原程度很高,能够震撼到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真正地从影片中学习到知识。在观看完影片之后,历史教师需要对影片内容进行总结,然后再详细地讲解相关的历史过程。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在影片和历史书本中的知识找不同,加深他们对历史的理解。一直以来,多媒体以其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备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让学习者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更好地学习,以达到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三、灵活设置问题,提高学生兴趣

在课堂中设置问题历来都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手段,但是很多教师都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忽视了在提问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同时激发学习者兴趣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如果只单纯地提问问题,会让学习者觉得厌烦,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提问而回答问题。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之时,一定要注意各个问题的相关性,要一环扣着一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才会认真地思考问题,达到提问的真正目的。比如在讲述《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节课时,教师应当先提出问题“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学生找到答案之后,教师再追问:“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了哪些正当的要求?”等到学生答出正确的答案后,教师可以接着提问:“中国作为战胜国,提出的这些正当要求为什么会被拒绝?”这时候学习者就会一片茫然,教师这时可以适当地给以提示,然后再让学生自由作答,自由讨论,初中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的积淀来深入思考这一问题。最后通过大家的讨论之后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事实。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落后是中国在外交上失败的根本原因,让他们认识到当时贫困的中国,受到了列强的欺凌,从而激励他们从小用功读书,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新中国培养爱国之才。

四、结语

如今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再课堂中加入时代的新元素,让学生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看待问题的方式,从而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彩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J].教师,2015(35):48.

[2]吴仁秀.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5(4):62.

作者:邹晓明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第二中学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法运用

【摘要】历史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他们的历史眼光和历史思维,让学生学会历史的、联系的、对比的观点看问题,强化学生的历史感,增强他们历史和现实的对比能力,从而更好分析现实社会的现象和问题,更好地预判未来。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策略

知识和能力都需在具体应用体验中培养并不断提升,经验只有在具体情境中才能不断强化和丰富。新时期课程教学改革更加注重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具体知识的产生过程、应用模式,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和直接经验。初中历史运用情境教学法,增强他们历史和现实的对比能力,从而更好分析现实社会现象和问题,增强学生分析应用能力。

一、设计更具新意的情境导学课

每个教师重视课堂导入,希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快速回到现实课堂中来,从而更加积极努力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历史教师重视课堂导入,注重情境教学法在课堂导入中的应用,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带给学生更为直观的历史感知体验,引发的想象和思考,从而开启一节更具思辨性的历史课堂。教师可以播放相关历史事件或时展的影视材料,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知历史背景或者历史人物;展现一些珍贵的历史图片,让学生通过历史图片去认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精神;可以给学生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感知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时代,在具体情节中感知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能力,感知故事中蕴含的社会规律和历史规律。例如,学习“”有关的教学内容时,为学生投放时代的漫画———《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既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征,又能够折射出时代特征。学习“城乡人民生存状态变化”的教学内容时,直接用手机录制一段视频,让一个经历过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及新世纪现代化建设的老人,展示他们的经历变化和思想认识,从步行、到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电动汽车,从他们家茅草土屋到低矮平房,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楼房,这位老人感慨良多。学生也深有体会,能更好地学习相关内容。

二、创设适量的形象直观的课堂演示情境

课堂教学是最为主要的环节,让学生感知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探究历史发展规律,以此真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综合素养。历史教学不能对学生进行枯燥的说教和分析,需要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素材,为学生演示提供更为直观的感知情境,真正强化学生的感知体悟能力。历史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探究社会发展趋势,思考人类历史的演变规律。将历史发展规律、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联系起来,感悟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分析重要历史人物的时代环境,感知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或者消极作用。以此来探究历史的客观规律,如何才能顺历史而为,不要逆历史潮流而做。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教材中的实物、地图、插图,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历史影视资源,将抽象的思维分析和感知与具体直观的情境感悟相结合,真正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学习“南京大屠杀”的相关教学内容时,先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历史文字资料、图片,还有一些珍贵的历史拍摄影像,在给学生播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当代影视作品。比如《南京•南京》,将一幅幅历史的图片呈现给学生,将一场场凄惨的场景展示给学生,将更多直观的历史资料呈现给学生,学生感知更为准确、直观透彻,真正让学生感知历史史实的基础上,感知民族灾难或国家苦难,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又比如,学习“官渡之战”的相关历史内容,可以给学生播放影视剧《三国演义》的剪辑,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其中的人物。不仅感知历史事件,更让学生感知历史人物,分析历史造就影响人物,英雄人物的才能、谋略、品格,让学生真正感知是历史选择了英雄人物,也是英雄人物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进步。学生非常积极,他们结合历史史实,融入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感悟,通过自己的表演不仅将历史事件简单演绎,更由自己来塑造心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和创造能力。

三、开展各种形式的历史实践研究活动

学习历史,需要让学生获得间接的历史知识,从书本中阅读和感悟,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理解常见的历史学概念,培养他们基本的历史观,还需要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强化应用能力,得到更多的直接经验。除了让学生做题分析历史史实材料,还要让学生从现实环境中寻找历史素材,实地研究,获得最为宝贵的直接经验。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研究乡土历史,参观一些历史遗址遗迹,到附近的博物馆学习参观,创造更为真实的直观情境。或者请一些健在的历史人物或者后代来讲述历史,做革命报告等。也可以让学生将历史学习和现实社会时代联系起来,让学生分析国际政治局势,运用历史的思维和知识来探究当今国际形势,真正发挥历史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例如,学习秦灭六国后统一度量衡的意义时,战国时期,各国货币都不相同,秦灭掉六国初期,各国货币仍然在社会上广为流通,货币兑换非常频繁,交易经常发生矛盾。但如何让学生加深理解呢?可以让学生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来到秦国,然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探究:“假如我是秦国的一个商人,货币的不统一可能会带来哪些不便?”学生分别扮演秦国和其他六国的民众,他们模拟的当时的情境,在表演过程中深切体会统一货币的紧迫性,也能感知秦朝货币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影响。总之,初中历史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增强直观性,带给学生更为亲切的体验,让学生形象感知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感悟相统一,真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于芳.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4年06期

[2]吴其芳.对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再思考———以巧用情境教学法的实践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年11期

作者:毛雪花 单位:昆山市葛江中学

第五篇:具身认知理论下初中历史教学探析

摘要:具身认知理论主张身体为认知主体,注重身体体验和情境互动生成所产生的认知。而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认识,具身认知理论的提出无疑给教学提供了改进的新方向。从该理论视角看,当前的历史教学表现出一定的“离身”:忽视身体在课堂上的表达作用、缺乏身体与历史环境的互动、教学内容缺乏贴近学生生活的“人”、缺乏对具体身体的关照。基于这一理论,可对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进行优化,包括改变教师观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身体和环境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三方面。

关键词:具身认知理论;初中历史教学;“离身”表现;优化路径

一、具身认知理论与初中历史教学

(一)具身认知理论

以信息加工理论和联结主义为代表的传统认知理论表现出身心二元论的立场。认知仅是在大脑内进行,身体是一个被动接纳、反映外界信息的刺激感受器、行为效应器、中枢神经系统等。在传统的认知理论中,身体和环境作为外在影响因素不被重视。于是基于现象学和皮亚杰以及维果斯基等的心理学观点,汤普森和瓦雷拉等学者倡导具身认知观。具身认知理论又称为涉身认知、寓身认知等,“它是认知领域关于诠释人类如何获取知识的新视角。”“是基于身体和情境的认知解释理论。”它的核心是注重身体体验和情境互动生成所产生的认知。与“具身”相对的则称之为“离身”。该理论的哲学基础即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明确提出,“我通过我的身体意识到世界。”“成为一个意识,更确切地说,成为一个体验,就是内在地与世界、身体和他人建立联系,和它们在一起,而不是在它们的旁边。”由此可知,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为认知主体,认知以身体为基础,关注具身以及身体与所处环境的互动对认知产生的重要影响。那么身体方是一个关键概念,它既指一个人完整的身体,这一身体不是并列器官的总和,而是一个协同作用的系统,其所有功能一般的在世界上存在的运动中再现和联系在一起,同时这个身体又处于一定的境域内,与周遭环境处于复杂互动之中,认知难以脱离这种影响而仅在头脑中进行,“知觉过程是身体行动在环境中的不断生成。”横向观之,“我们的体验只是对我们来说才具有意义和实在性。”换言之,每一个身体都是具体的身体,我基于自己身体产生的认知只对我而言具有意义,对另一人则不具备同等的价值,此即对具身的关照。纵向言之,我们的身体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这种变化会影响认知,高级认知能力与人类的低级感官———运动能力具有进化的连续性,因此注重在初级阶段对各种感官的调动与发展,为基于身体的认知提供一定基础。最后,具身认知的基石———概念化的基本层次范畴,它只有建立在客观世界和人们日常生活经验之上,才易保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灵活的构建空间,进一步言之,具身认知理论在注重形式上的“具身”时,也注重认知经验与对象本身的相似性,关注对象本身的生活经验,这对于认知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具身认知理论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意义

1.基于教学本质的思考:改变认识

基于哲学思考,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认识,特殊在于学生的认识来源于教师指导下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且间接经验为主,但是就宏观上而言,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都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学生,因此教学就其实质而言是基于认知层面的思考。面对认知领域诞生的新的认知观———具身认知,我们应该思考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其教学是否应该发生变化。

2.基于课程内容的思考:贴近学生

历史课程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接触的一门新课程,它远离学生现实生活,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基于此,历史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时多关注书本和讲授,较缺乏对学生在课堂上身体参与性的关照。正如梅洛—庞蒂所言,“话语再现动作,动作再现话语,它们通过我的身体建立联系。”在历史教学中关注师生的身体,师生不只是用话语表达和传递,原本远离生活的教学内容会贴近生活,学生在认知上会更加深刻。教学中身体动起来,学生的灵魂牵引进来,情感调动起来,历史一定程度上便不只是大脑中冰冷的存在,通过身体走进日常的学习与生活。

3.基于教学趣味的思考:吸引学生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提纲挈领地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兴趣是积极主动学习的基础,有此方能体味到历史学习的快乐。面对传统上稍显乏味的历史课,面对处于张扬的青春期的学生,具身认知理论为两者之间增添了趣味性的桥梁。教师关注学生肢体的表达,而学生活泼好动,乐于用身体来表现自己,表现历史故事。这样的历史课堂更能吸引学生。

二、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探看初中历史教学的“离身”表现

(一)忽视身体在课堂上的表达作用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是认知的主体,对于个体的认知具有重要作用。那么课堂上身体所处的状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认知。在当前历史课堂中我们观察到一些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时弯腰驼背,声音低沉,低头盯书本,冰冷地复读书本上的文字,身体处于不良状态。尤其在讲历史故事时,故事本身充满感情,亦可激发学生的感情,但学生讲起来平淡无味,小心翼翼生怕“读”错,身体完全处于静止中,试图完全依靠语言表达历史。于是历史从书本到口头语言,身体未参与,历史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难以深刻领会。对于身体的表达作用,部分教师也是忽视的,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肢体表达。

(二)缺乏身体与历史环境的互动

当前在浩浩荡荡的课改中,历史学科也必然要参与其中,但是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学的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历史事件、存在的历史人物等,教师在内心中还是持“旁观者的知识观”,所以实际的历史课堂多是教师讲授,一些教师会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感受历史的人与物,但忽视在课堂上创设历史环境,使学生与真实的历史互动。学生只是坐着听讲、讨论,或站起来回答问题,很少有其他的与历史有关的行为动作产生。课堂是缺乏生命活力的。此外,历史本就是发生在过去的活生生的生活,而历史教学向来多是在课堂上通过读、讲、听进行,未让历史走进学生的身边,让学生与历史亲密“接触”,在历史氛围中让身体有所触动。具身认知的一个方面便是讲身体所在的环境与身体互动影响认知,这一点显然有所轻视。

(三)教学内容缺乏贴近学生生活的“人”

创造历史的是人,历史中最应该有的就是各式各样的人,但在今天的初中历史教材中,所谓的人都定位或是丰功伟绩的人:唐太宗、康熙、华盛顿等;或是各领域里的佼佼者:詹天佑、徐悲鸿、孔子等。这些人在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历史的推动者,值得我们当下人学习。但据统计,在《义务教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男性66位,女性1位;政治人物34位,思想家9位,宗教人士4位,企业家1位,工人1位,士兵1位。任何历史都是那个时代的当代生活写照,所以至少在人员分配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差距不大。然而在历史教学中,由于课本的限制,教学内容中平凡的农民、手工业者、工人等鲜有,女性鲜有,这样的历史,这样的伟人俱与普通初中生的身体和居住环境距离较远。具身认知理论关注学习者的日常生活经验,这体现的是一种内容上的“具身”,缺乏与之相似的内容,学生某种程度上难以轻易做到具身思考。学生更希望看到的是平凡中的伟大,这样真实的“人”才更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引来效仿与学习。

(四)缺乏对具体身体的关照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其身心发展上的共性,但每个人身体机能、感受、思维等同样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具身认知理论强调具体身体影响的是这一具体个体的认知。而当前对于不同的学生,历史教学缺乏体现出对具体身体的关照,比如课堂提问的问题,学生作业的布置,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等,教师经常一概而论,缺乏区分,这正是缺乏主观上对学生具体身体的关注。

三、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追寻初中历史教学的优化路径

(一)改变教师观念:由离身认知转向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的提出,使得身体不仅作为认知的对象,更关键的是作为认知的主体。教学思维指导教学行为,个人认识论的改变才能带来行为的改变。传统中教师基于离身认识论,将学生的身心看做分离的,所以课堂上才总是学生坐着听,或只进行思考,身体不进行任何相关运动。根据具身认知理论,这显然不符合认知的发展方式。所以历史教师有必要首先对具身认知进行学习,一方面是自我自觉学习,另一方面学校要对历史教师进行集中相关培训,请研究具身认知的专家学者进行报告。历史教师不仅是了解这一理论,而要深刻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在观念上改变:具身认知是否有必要在历史课上运用?让这一理论怎样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快乐地学习?由此也引发历史教师另一方面的认识,即很多历史是基于证据的,客观的,但现实不断发展,对历史的解读要随时展,这样才能不断让历史给予时代以借鉴意义。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获得学科素养,而且对教学本质有深刻认知,关注心理学认知领域的发展,让历史不再是原来乏味的历史课。

(二)改变教学过程:关注身体与环境

1.教学要调动学生的身体

具身认知理论的研究者认为身体在认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通过身体参与使得个体获得了真实体验。Rotella&Richeson(2013)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证实,当被试在典型的内疚、后悔的身体姿态下,比在傲慢、自负的身体姿态下,更愿意承认自己或群体内成员的过失行为,更愿意对过失行为采取补救措施。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自己和学生的身体行为。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因此教师要丰富自身的身体行为,教学时用身体和语言表达内容和情感,尽可以夸张,让历史流淌在指尖。同时,大胆鼓励学生用肢体表达自己的故事和想法。梅洛—庞蒂认为“我的观看位置与其说是我的体验的一种限制,还不如说是我进入整个世界的一种方式。”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亦或是做展示时的站姿可以影响认知,教师要让学生昂首挺胸站直,目视师生,在高处的视野中大方自信地展示自我,用丰富的身体行为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举手投足间历史感彰显于课堂。其次,在具身认知看来,身体与思维紧密联系。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之时必须要使学生的身体在一定空间内(如小组内)获得充分的自由与解放,课堂纪律不能有过于死板的规定,而是弹性的,是生成的,否则学生的思想于无形中会受到束缚。最后,身体是一个人协同的不断发展的统一体,低级感官的满足对于认知也发挥着作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根据不同内容设计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听曾侯乙编钟等古乐,看清明上河图的背后故事,触摸文物的历史印记,嗅古代皇城的威严肃穆。多重感官的运用,历史课堂会更鲜活。

2.教学要注重历史环境的创设

具身认知中所强调的身体是处在一定环境中的身体,认知是大脑、身体、环境带来的一体化感受。身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对认知产生重要影响。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历史环境,戏剧表演是较好的方式。所有的历史都是过去的生活,反映在一定的情境中,教师通过情境展开历史的教学,或以小见大揭示历史,或直接展示历史。此外,初中生很有表现欲望,也很有想法,所以教师可以事先与学生探讨表演的背景和相关注意事项,学生用身体和语言亲自进行表现,把自己融入到人物和场景中,亲身体验。学生彼此之间的身体组成环境,具体身体与这个环境互动。如讲解开元盛世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组成团队,教师提前帮助准备道具,让学生表演农民、商人、手工业者等在长安城的一天,这样学生对于盛唐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和丰富,同时对于这段历史的情感得以在环境中陶冶。其次,历史是很容易让人产生感受的,或喜悦于盛世之繁华,人民之安康;或悲痛于战争之创伤,生命之渺小;或悲悯于奴隶之无自由,女性之无地位。所以教师要具有教学的热情,用自己的教态和语言创设历史环境,感染学生,引发学生深刻的身体感受。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到博物馆、历史遗址等,面对鲜活的照片、雕像去感受背后的历史,如武汉的学生学习辛亥革命时,可以先带领学生有目的地去辛亥革命纪念馆参观;可以去中山舰博物馆了解关于中山舰的革命事件;可以去湖北省博物馆初步感知这些文物背后的历史等。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置历史陈列室、专门的历史教室,陈列一些历史模具、服饰、人物画像等,突出历史感。

3.关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经验

具身认知主张思维和判断等认知过程本身与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构成了耦合关系。“知觉与运动是耦合的,”不是自然而然先感受后行为,两者是互动的整体。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在历史教材中改变缺乏“人”的现状,逐步让普通人走入历史教材中,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让普通人的生活走到课堂上,这样学生能更好地从他们中受到感染,进而产生兴趣,也产生榜样教育的效果。对于伟人,教师应多让学生了解他们曾经的平凡之路,历史上他们所生活的与学生无异的普通环境。如历史上的英雄是怎样从平凡走向伟大,这样历史中的认知与学生的行动联系了起来。学校开发乡土教材上同样体现这一点,乡土教材是着眼于特色,着眼于本校学生的需要。所以可以本地历史发展为主题,涉及当地美食、服饰、建筑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历史与今天衔接,活生生展现在眼前,学生对于家乡会产生情感上的升华。

4.关注具体身体

不同身体会产生不同的身体体验。不同的身体体验又造就了认知上的差异,因此具身认知理论关注具体身体,这即指出在历史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进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课后作业依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有的是侧重实践性任务,有的是侧重基础性作业,有的是侧重拓展性作业。对于课堂提问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优势与弱点进行提问不同的陈述性问题或者解释性问题等。而对于喜动的学生则给予更多机会通过表演进行学习。

(三)改变教学评价:关注身体的参与和感受

评价是为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进而有方向性地改正,促进教学的发展。具身认知理论引入教学评价,让以往评价中仅关注头脑中的认知,在此时加入了身体的元素。即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教学评价时,关注身体的参与与感受。教师的身体是否参与了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身体参与;是否关注学生真实的身体感受体验;是否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整个系统的动态生成;是否关注教学环境的建设;怎样通过利用教学环境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是否根据学生的经验进行调整;……因此,在具身认知视角下,教学评价还应格外关照身体参与和环境建设这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张良.论具身认知理论的课程与教学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4):28.

[2]孟伟.身体、情境与认知———涉身认知及其哲学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0.

[3](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16-299,417.

[4]费多益.寓身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42-6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张汉林.在历史教学中发现人[J].教育学报,2016,12(2):29.

[7]叶浩生.“具身”涵义的理论辨析[J].心理学报,2014,46(7):1036-1038.

作者:杨阳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第六篇: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融合

【摘要】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融合,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归根到底,其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这一探讨,已经广泛应用到实践,并且产生了一定的良好效果,有效促进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开展。本文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教学;有效融合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其中,初中历史教学,借助信息技术开展了合理教学,获得了良好成效。那么,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现状怎样?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成效?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这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旨。

一、当前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融合现状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有关于此的研究和探讨,相对较多。通过文献分析和实际教学,不难看出当前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相融合现状呈现出总体良好的局面:信息技术有力促进了初中历史教学,初中历史教学成效的进一步提升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实践检验,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体现出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融合成效。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当前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相融合方面仍旧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融合和发展。本文通过梳理,发现当前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相融合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对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关注度不够,未能充分运用微课希沃等新兴教学方式;第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史实与学生距离较远,且相关理论知识抽象难理解,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低的情况,图片、纪录片等历史资料未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利用;第三,PPT课件设计、制作质量不高,直观教学开展不足;第四,相关教学软件利用度不高,教学效率受到影响;第五,师生之间互动较少,课堂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信息技术在此方面的作用未能得到发挥和利用。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融合策略

(一)立足实际,进行微课教学

微课教学,在新近一段时间已经成为初中学科教学的新宠,其不仅是学科教学需要关注和运用的重要教学方式,更是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相融合的有力“武器”。初中历史教学要想实现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微课教学不失为一个有效策略。具体来讲,教师要从多个方面着眼,关注、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教学的实然状态,重点关注微课教学的设计和开展,尤其是要精心制作微课视频,从多个层面出发,致力于微课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融合。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微课视频的时间设定、微课教学的研讨方式,需要教师格外注意。例如,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中,就借助微课,开展了教学活动,获得了理想效果。这一课时的教学,需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点,如郑和下西洋的原因、过程、影响、特点,对郑和的人物评价等。在微课设计阶段,我对学生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学生对于微课学习有着新的期待。鉴于此,我精心设计了微课视频,将课程中所要讲授的知识点进行了浓缩,并配备语言讲解,形成了时长五分钟的视频,供学生学习。同时,针对学生所不了解的知识困惑点,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合作研讨,最终完成了教学活动。

(二)善用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图片资料是教学知识点的重要承载体,很多带有浓重文化意味的图片,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顺利性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图片,用以展示知识点,并善于使用相关历史图片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动机,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利用好信息技术,发挥其导入和展示图片的功效,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形象化,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果。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教学中,就有效借助上述教学理念,开展了教学活动。《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的教学,相对较为复杂,其不仅包括战争概况、《马关条约》内容、危害、造成的影响等知识点,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增强学生爱国情感。为了有效讲述相关知识点的同时,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我借助信息技术对相关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历史事实的图片资料进行了编辑和整理,并配备上了音乐,制作成短片,增强了整个教学设计的感染力。学生在观看图片后,对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危害有了更强烈的认知,进而增强了立志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借助课件,强化直观教学

课件,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是其知识点呈现的重要形式。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融化,需要借助课件这一桥梁,发挥两者的各自优势。具体来讲,教师要精心设计课件,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承载体,并善于制作富有创意的课件、图文并茂的课件,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强化直观教学的效果,提高课件的制作质量进而提升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融合效果。例如,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中,就着眼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基础条件、根源,革命的过程、特点,最后革命的结果和巩固各个知识点,逐层进行了课件设计。我尽可能使用图片展示相关知识点,并配备相关文字,对相应的图片资料进行阐释,尝试更为清晰地体现直观教学,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从图片资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实践证明,这一举措有效提升了学生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效果。

(四)巧用软件,提升教学效率

软件,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承载体,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初中历史教学要想实现信息技术的运用,需要借助相关教学软件,尤其是要利用好软件自身所携带的各种功能,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对软件的利用,不仅是简单的操作,更要将软件的基本功能和延展功能进行充分挖掘,以最大限度发挥其功效。同时,软件的利用要巧妙,不可全课程一直使用软件,而是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采取以软件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效率。我在教学中,经常会借助希沃授课助手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一软件,是基于无线网络,实现移动终端与PC端互联互动的软件,其可实现课件演示、文件传输、实物拍照等。我在进行《新文化运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就利用这一软件进行了教学。我从网上搜寻到了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综合整理了各种影像资料,并进行了合理筛选,最终清晰呈现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内容、意义等知识点,高效完成了教学活动。在借助这一软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还穿插了课堂提问等方式,拍照展示学生的课堂练习效果并进行及时点评讲解,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

(五)强化互动,营造良好氛围

师生之间的互动,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至关重要。但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的情况,对初中历史教学成效的提升造成了阻碍。同时,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融合,更需要良好课堂氛围,这一目标的实现,亦需要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进而营造良好的氛围,可成为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融合策略。例如,在《鸦片战争》教学中,就有效践行了上述理念,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提升了教学成效。这一课时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关于鸦片战争的影像资料,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使学生对鸦片战争时期的相关情景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接着,我呈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图片,组织学生围绕这一图片谈论自己的观点,我则负责引导和点评。这一研讨过程,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延展了信息技术的开展范围,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融合,是实现双赢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探讨发现:只有运用有效策略,采取多元信息技术,注重初中历史教学特性,才可实现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参考文献】

[1]王秀英.初中历史教学信息技术应用探析[J].教书育人,2013(13):47-47

[2]徐建香.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学周刊,2015(23):116-116

作者:黄小萍 单位:钦州市第五中学

第七篇: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运用

摘要: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已经不再适合,这就造成了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受初中历史课程本身的时效性特点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普遍低下,运用情景模式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刻不容缓。故,本文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进行探索。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情景教学;模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的完成国家下发的新课标改革标准,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刻不容缓。由于初中历史知识本身具有具体性、时效性、过去性的特点,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将情景再现教学法运用其中,会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1情景教学设计原则

1.1真实性原则

初中历史情景教学设计应遵循真实性原则。根据初中历史课程中历史任务与历史事件本身的真实性特点,教师在设计情景教学时要保证其真实性。将真实的历史情况告诉学生,使学生在进行情景再现时可以对历史知识掌握的更准确,对历史感悟更深刻。教师在进行情景教学时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主观想法,但不可以影响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恰当的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1]。

1.2多样性原则

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情景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应遵循多样性原则,避免因单一的情景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教师应根据历史事件的真实性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情景再现。例如,教师在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可以通过让同学模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件,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讲解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故事,来使其达到学习历史知识的目标。

1.3实用性原则

在情景教学模式中要遵循实用性原则。在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这一重要目标,这是在教学中使用情景教学的重要目的。在教学中运用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更为了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故,教师在进行情景教学时应注意其实用性,不可为了情景教学而情景教学。

2在历史教学中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途径

2.1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景教学

学生无法直观的面对历史事件,无法感同身受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最大难点,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景模式再现,可以更好的克服这一难点。教师可以根据历史课程需要,运用新媒体播放历史事件动画、视频、图片,将历史真实的再现,帮助学生更快的了解历史事件,更深的感悟历史情感。运用多媒体构建历史情境,可以给予学生更直观、更生动、更真实的历史感受,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历史知识,体会历史情感。例如,教师在讲解抗日战争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历史事件的相关视频,但要遵循真实性原则。快速的引起学生学习热情,给予学生深刻的历史情感。使学生对抗日战争产生兴趣,对历史事件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2重建故事场景进行情景教学

承载历史事件与历史任务的载体之一是历史故事。教师在进行情景教学法时合理的运用历史故事,根据初中历史课程需要,选取一些真实性强的经典历史故事,让学生进行情景再现。使学生通过历史故事场景的再现产生共鸣,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思想情感。例如,在讲解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课时,通过学生对历史故事的情景再现,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印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历史故事再现法,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熏陶,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有所帮助。

2.3利用历史人物构建教学情景

初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历史人物。教师在进行情景教学法时应充分利用这一组成部分,根据历史人物特点进行不同情景的再现,使学生通过不同历史事件更深刻的了解人物。利用人物进行历史情景的再现,使学生在构建的历史情境中与历史人物产生心理共鸣,从而感受历史人物的内心情感与思想特点。例如,教师在讲解左宗棠时,应设立不同的情景。从左宗棠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加洋务运动等不同的历史事件中总结人物特点,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一人物特点,产生思想共鸣。

2.4利用语言情景构建情景教学

初中历史情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语境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历史事件与历史知识进行语言情景的设计。再通过语言情景为学生构建的历史情景场面中,学生会对历史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历史情感有更深的感受,对历史人物产生共鸣。教师在进行语言情景的教学方法时,应该着重的利用语言的感染优势,将历史事件中的历史知识、历史情感有效的融入到语言情景教学中,使学生在情景教学中通过语言的感染力,产生学习历史课程的热情,提高学习的效率。语言情景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思想道德的建设。

3结语

为紧跟国家课程改革的脚步,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根据初中历史课程特点结合情景教学法开创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情景再现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切身体会历史情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段秀云.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6):134.

[2]刘金玲.情景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3(99):46.

作者:姚爽 单位:吉林省洮南市万宝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