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摘要:研究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不同项目的6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分析的方法,对评价体系中实行的考勤、体能素质(或体质测试)、专项技能、课外锻炼、诚信跑步五个方面的设置依据进行探讨。并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在2018年9月10日教师节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发出了“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号召,学校体育改革的“春天”来到了,其中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承载新的任务和历史使命[1]。在此形势下,贯彻总书记的体育教育思想,探索适合高校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成为一种趋势,以“三自主”为主体,结合“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是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本,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体育基础自由选择项目和老师,根据每位同学的课表与老师沟通确定上课时间[2]。增加课外锻炼要求,对课外锻炼进行统一组织和评价,纳入到整个评价体系中。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一体化体系[3]。只有构建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创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本研究主要对目前评价体系中实行的考勤、体能素质(或体质测试)、专项技能、课外锻炼、诚信跑步五个方面的设置依据进行探讨,旨在分析目前高校体育评价指标体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为优化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以适应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需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浙江省某高校乒乓球、排球、木球、操舞、瑜伽、篮球、网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等不同项目体育课程的6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90名、女生286名,平均年龄19.5岁,SD=1.61。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分析法。通过查阅图书馆以及互联网资源,以“体育教学评价”、“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等为关键词,查阅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面的书籍、期刊论文等相关文献资料。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概括、梳理、分类,对当前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基本了解,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乒乓球、排球、木球、操舞、瑜伽、篮球、网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等项目的60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回收有效问卷576份,有效率96.0%,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体验情感,了解学生对评价体系指标的内容、方法、权重的认可和态度。1.2.3数理分析法。运用描述性统计以定量数据分析与定性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对调查内容进行研究。

2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与标准的设计

2.1评价体系设置的目标与要求

制定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以体现课内外结合为主要特点,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理念贯穿评价体系设计目标要求,对学生进行健身意识的教育。通过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技能与知识、课余锻炼作为重要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保持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状态,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自主锻炼的能力和方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是体育教学中贯彻体育思想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2.2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

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由:学习态度指标、身体素质指标、运动技能指标、课外锻炼指标以及诚信跑步指标构成。

2.2.1学习态度指标。评价学生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课堂出勤情况等。根据课上表现,严格考勤,学生每学期缺勤教师所担任课程1/3,则取消考试资格。评价方法以定量结合定性考核,学生的考勤以累计统计的数据为评价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老师的观察、同学间的相互认可作为评价的依据。

2.2.2身体素质指标。教育部教体艺[2014]4号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4](以下简称《标准》)的通知每节体育课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将体质健康状况、体育课成绩、参与体育活动等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第一学期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定学生成绩,第二学期以速度、弹跳、力量素质作为发展体能的主要练习手段。提高学生的上、下肢力量和爆发力,发展速度,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评价方法以定量考核为主,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2.3运动技能教学指标设计。《标准》[4]的通知要求,每所学校都要开设不少于15个的体育项目。体育教学由不同的项目群组成,每个项目特点不同:有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有表演类项目、休闲类项目和竞赛类项目。基于不同的项目类型,由每位老师根据项目特点进行评价。评价的重点除了评价技术技能掌握熟练程度以外,还要考虑学生本身的运动基础和进步程度,既要评价学生的基本技术能力又要评价学生技术技能的运用能力;既要评价学生的最终成绩,也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程度,集体项目还要考虑团队的协作精神和战斗力。评价方法要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考试与比赛(或表演等其他形式)相结合;老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2.2.4课外锻炼指标设计。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4]的通知要求各高校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遵循“健康第一、自主锻炼、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5]。构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指在坚持课内体育教学的基础上,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并将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按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综合成绩测评[6]。课外锻炼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生每周一次的助教课程,二是学生自主安排诚信跑步。助教课程的评价方法以助教或体育骨干考勤结合课堂态度,定量为主、定性为辅进行评定。诚信跑步强调自觉、自主、自律和诚信。每位学生下载规定APP跑步软件,按照规定的配速要求,在规定区域范围内,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完成。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优化的意义

3.1.1将体育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在评价体系中。为了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自主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积极响应教育部倡导大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体育运动理念。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将课外助教课程和诚信跑步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不仅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助教课程和APP诚信跑步,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体育锻炼形式的多样性,将体育运动从体育课堂延伸到课外,将课内外一体化模式落到实处。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有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对在体育课上学习的内容加以复习和应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诚信跑步可以促进同学们自觉、自愿参加体育运动。大部分同学认为参加助教课程和诚信跑步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3.1.2评价体系体现评价的多维性。体育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评价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出价值判断的过程[7]。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明显、天赋秉性各有特点、学习态度、个性发展、人生规划不尽相同,每个学生会有不同的需求[8]。课堂态度、技能知识、身体素质、课外助教课程和诚信跑步,这一评价体系弥补了过去体育教学以专项技能考试作为评价指标的单一性。体现了体育学习评价维度多元、内容全面,涉及身体、行为、情感、认知等多层面。据调查显示(见表5、6),大多数同学希望体育课程不仅是体育专项的测试,而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

3.1.3评价体系体现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性。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实行的是过程性评价,不以一次考试成绩论结果。需要平时在课堂考勤、课堂态度、专项技能与知识、身体素质与机能、课外锻炼等五个方面综合评定,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和体质健康状况(见表1)。是学生平时每次课和每项活动综合累计的结果,学生如果不及格,就没有补考,只有重修。这种“过程性评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方法较为单一,过度量化造成的评价结果失真的现象[10]。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心理层面的培养,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11]。评价体系呈现评价方式与方法的多样性:身体健康评价与学习态度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定量标准评价与个体差异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把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纵向表现上,强调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3.2目前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任何教学改革都不会一步到位,体育教学改革还在不断探索中,在实行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观察与体验,以及对学生的调查显示,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值得关注:

3.2.1体育教学评价存在功利性。体育教学评价一方面是检验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体育教学评价不仅仅是体育测试,但在实际执行中,有些只是为了获取一个分数,使评价带上浓厚的功利色彩。这种教学评价上的偏差导致教学内容和方式只是为了考试,失去该项目应有的内涵和乐趣,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学习兴趣达不到预期效果,削弱了教学评价的功能。

3.2.2部分同学诚信缺失使评价公平性打折。体育锻炼的形式和方法很多,只要参加运动了,都会体现出运动的价值,为鼓励同学们课余时间进行跑步锻炼,利用一个APP平台,记录每个人跑步里程,累计达到一定量的公里数计入评价体系中。这种形式的运动时间灵活,拿多少分全靠自己自觉,让学生走出寝室去操场跑步,来弥补有些同学身体素质或运动技能的不足。然而,总有些要偷懒的人,靠各种“小聪明”来投机取巧,破坏了应有游戏规则,造成实际上的不公平局面,使体育评价失去应有的价值。

3.2.3课内外结合有待进一步落实提高。课外助教课程是教师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可以帮助同学强化课堂内容,培养锻炼意识和习惯。然而,目前在执行过程中,有着不尽人意之处,有些助教缺乏责任心和组织管理能力,没有起到很好辅助作用,使助教课程未达到理想效果,影响了课内外一体化的实际效果,有待于进一步强化管理、落实措施、提高效率[3]。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高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其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有效贯彻教育部相关体育教育理念,倡导大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体育运动理念。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第一”的思想、“自主锻炼”的能力、“终身体育”的习惯。评价体系从多维度全面评价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知识、学习态度、自我锻炼能力和纵向发展状况。评价体系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保证了评价体系的公平性和合理性,避免了以往体系存在的重技能轻态度、重定量轻定性、重统一轻个性现象,真实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即使是最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如果不能严格规范的执行,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通过五年的执行,这个评价体系虽然在不断地优化和修改中,但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是在评价权重有待于进一步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以便于制定出更科学、更合理、更公平的评价体系。二是诚信跑步由于APP系统的一些技术漏洞和部分学生跑步态度的不端正,致使诚信跑步出现了不诚信行为,评价公平性和效果受到影响。三是助教的责任心与组织管理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助教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个别课外助教课程未能达到理想效果。

4.2建议

4.2.1进一步加强课堂规范和考试规范,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如:考教分离,增加课堂态度权重等。给任课老师一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使教学评价更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

4.2.2制定科学合理的诚信跑步里程要求。使学生既不会因为要求太低、太容易达到失去挑战,也不会因为要求太高,致使有些同学干脆放弃,或为了课程成绩采用投机取巧的方式。同时,要联合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多部门,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加强对诚信跑步的宣传,加大对作弊现象处罚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4.2.3完善助教选拔和考核机制,加强助教队伍管理。选择既有责任心又有组织能力的学生,可以保证课外助教课程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地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任课老师给予指导、指出相应的要求,可以有效促进课外助教课程的质量和效果,达到与教师课程相辅相成的作用。

5结语

高校体育课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发展趋势,课程的组织管理、教学评价仍存在着诸多不足:需要对身体素质差异明显、天赋秉性各有特点、学习态度不尽相同的学生作出更具科学性、全面性、客观性、合理性、公正性的评价,需要在教学评价内容、教学评价方式、教学评价手段上不断完善,有效优化课程评价体系,提升教学效果,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功。

作者:潘丽萍 单位:浙江科技学院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