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特点及启示

基础教育课程特点及启示

摘要:

芬兰基础教育取得的成功举世瞩目。其成功不仅仰赖于先进完美的课程计划、蓝图,更取决于系统完整的课程实施。芬兰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在其发展过程中,折射出了多元性与自主性相互依存、本土性与创新性相互融合、稳定性与渐进性相互调适等特点。这对我国的课程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芬兰;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教师;学生

在以高科技、信息化为特点的知识经济时代,芬兰用教育让经济崛起,书写了芬兰的教育“神话”,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芬兰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评中多次蝉联冠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此,通过多角度分析,寻求可资借鉴的价值与经验。

一、芬兰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特点

课程实施是一项错综复杂、矛盾交织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的侧重点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认识。芬兰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支持、特定的人员参与、特定的思想感染下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一)多元性与自主性相互依存。

多元性与自主性相互依存是针对课程实施的主体而言的。多元性是指学校、教师、学生等主体全都参与到课程实施当中并各司其职,自主性则是指这些主体利用自身权力主动寻求自己的价值所在,且将价值放至最大化。芬兰的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是逐层往下推进的。国家只提供规范化的课程框架,并赋予地方和学校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学校方面可以自主决定课程如何开设以及按怎样的顺序开设等问题,还可以通过确定专业学程的时间量,通过对应用性学程的选择,通过与其他教育机构及社区的合作来树立自己的形象,①突出办学的特色。教师拥有对课程、教材、教法等进行选择的权利。学生的自主性也有了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程和学段来完成学习任务,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学习风格的学习方式,甚至可以自学。

(二)本土性与创新性相互融合。

这一特点在课程实施制度上得到充分体现。芬兰从自身文化特点和教育实际出发,转变发展模式,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特别珍视本国的教育传统,注重本土性,认为芬兰的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应该相信本国人民、尊重本国人民、依靠本国人民,并力图满足本国人民对教育的愿景。本土性给予芬兰的课程实施制度以内在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动力,创新性则使芬兰整个课程实施制度更加灵活、科学,永葆生机。在芬兰普通高中,形成了个性化的选课制—无固定班级授课制—发展性评价制,再辅之以多样性的指导制的课程实施制度。以罗素高中为例,学年伊始,芬兰普通高中学生首先要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其方式是“个性化的选课制”。教学组织形式则采用“无固定班级授课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则采用发展性评价的方式。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还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学习指导,如咨询顾问制度、辅导员制度、学生自我管理制度等。

(三)稳定性与渐进性相互调适。

在课程实施政策上,呈现出稳定性与渐进性相互调适的特点。稳定性是基于课程实施政策的长期目标和战略原则而言的,并结合社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修订教育发展计划,从而实现教育政策的长远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结合。②尽管芬兰存在党派之争,但对教育的认识却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芬兰历届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重点投资教育,并致力于建立公平的教育系统。芬兰的课程实施政策并不是稳中不变的。在基本价值观念的引领下,为进一步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芬兰在基础教育的课程实施方面进行持续的小碎步的局部改造,并形成了现有的课程实施模式,体现出渐进性的特点。在1987年之前,芬兰普通高中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现实矛盾的转换下,芬兰于1987年开始在全国多所高中进行了无固定班级授课制的教学试验。1994年芬兰政府颁布《普通高中课程大纲》,对试行多年的无固定班级授课制给予充分的肯定,随后决定在全国大力推广。

二、芬兰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强课程实施的主体意识。

在芬兰的基础教育中,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有较多的选择权,他们积极使用自身的课程权利,热情地参与到课程实施当中,使芬兰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如鱼得水。而在我国,多数中小学教师仍是课程知识的接受者,其作用主要是传递既定课程,而不是主动进行课程设计,灵活、自由地实施课程。③部分学生因为学习一些枯燥无聊而自身又不感兴趣的课程时常产生厌学情绪。这都是课程实施缺乏主体意识的表现。故应强调课程实施的主体价值,让教师成为教的主人、学生成为学的主人,使课程实施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课程实施制度。

芬兰在多年的教育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套独具芬兰特色的课程实施制度,芬兰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功在于此。当前,教育政策制定者和领导者针对我国普通高中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育模式、教育产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上海、浙江作为试验点已于2014年秋季开始实行,此次改革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同时还特别强调教学组织形式和招生评价体系的变革及对学生学业指导的加强等。我国普通高中的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与芬兰的课程实施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芬兰的诸多措施可以被运用其中。

(三)构建良好的教育文化环境。

芬兰崇尚教育,无论哪个党派上台执政,都注重对教育的投入,注重教育政策实施的系统性和长效性。在学校教育中,本着公平与平等的原则,不给学生排名、不办重点学校,鼓励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并形成了高度信任的教育文化氛围,使芬兰的课程实施理念能够上传下达,并落到实处。尽管我国在教育文化建设方面作了诸多努力,但在现实面前仍略显苍白,如社会和家长不信任学校和教师、教师不信任学生等,使得我国新课程实施困难重重。加强教育文化环境的建设,应当成为我国今后在教育领域的重点努力方向之一。

作者:张雪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何倩.芬兰高中教育成功的因素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8(8).

[2]汪霞.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3]彭虹斌程红.我国当前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