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与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艺术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需要重塑理念,挖掘课程的价值意蕴,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突出内容的拓展性、课程的参与性、教学的实践性,营造育人氛围,从而在课程建设中回归人性,激发情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小处,落到细处,实现知识与价值的同频共振。

关键词: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党的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环节在于立德树人时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如何贯彻在艺术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同向同行,本文进行了实践探究。

一、“课程思政”对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意义

“课程思政”有助于帮助艺术院校音乐、美术、舞蹈教育专业学生提升未来教师的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今后服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公共教育学是艺术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在艺术院校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专业开设。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内容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学、德育等部分。学习公共教育学课程本身就是帮助学生认识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使学生深刻领会教育理论,培育科学思维,深刻认识作为未来教师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树立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努力培养自身从事教学实践、开展教育研究以及培育学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优秀人才的基本教育素质,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定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确新时代教师的职业道德的要求,正确看待教师职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其今后能够在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思想和教育理论基础。“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担任课程教学教师的思想认识和教学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艺术院校音乐、美术、舞蹈教育专业学生情感丰富,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面对未来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需要,要培养作为一名合格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更应当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鉴于此,“课程思政”与公共教育学课程的融合,有助于担任课程教学的教师重新审视课程内容,开展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获得感、成就感,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摒弃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程价值取向,树立和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价值取向,变革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从而实现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的变革。“课程思政”是在公共教育学课程实施中实现全方位育人的需要。将“课程思政”与公共教育学课程相结合,必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育观念,挖掘公共教育学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教育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相融合,对学生开展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形势教育,以生动的案例,回应学生在学习中对教育的认识、对国家现行教育制度、教育目的等问题的思考,从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表达,学会在课外合作中与人交往,学会文明礼仪,尊重他人,通过价值引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共教育学课程中进课堂进头脑,在课程教学育人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思政”在公共教育学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作为教育的主渠道,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在知识传授中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注重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课程思政”就是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引入并将教育发展前沿动态补充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中,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关注共鸣、情感共鸣。因此,突破传统公共教育学课程的价值缺失,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特征,坚持紧跟时代,因势而新,在已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育人作用,增强内容贴近实际,将艺术教育发展与公共教育学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引入新媒体,让学生添加《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微信公众号信息,第一时间获取当前教育发展信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程学习,厚植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专业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紧紧围绕培养人的目标,使其养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健康心理,将“德”转化为课程中的理想信念、时代精神,坚持知识学习与品德修养的提升相统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于教学全过程,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发展。真正的课程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只有当学生的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课程目标才能得以实现。“课程思政”使公共教育学课程从群体转向人人。在课程教学改革中,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教学体验任务分解表,明确学生需要准备的内容,要求每一个学生进行一次课堂教学设计,完成一次课堂教学体验,撰写一次课堂教学反思,参与多项教学实践活动。“课程思政”与教育学课程相结合,促使教师注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思想成长的有机结合,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尊重人、发扬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张教师发挥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更加突出学生人人参与课程的意识,创设更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机会和氛围,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发展,进一步帮助学生提升政治素养、坚定理想信念。“课程思政”使公共教育学课程更加注重营造学思结合、参与合作、表达共享的育人氛围。课堂是育人的重要环境,教学是育人的重要过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挖掘显性和隐性课程的价值,开展专题教学、课堂实践、互动问答、情景表演、道德讲堂、基本功比赛等,使艺术院校音乐、美术、舞蹈教育专业学生在感悟教育、参与教育、追问思考、寻求认识的氛围中,提高对于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理性认识水平,增强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培育良好心智,养成健康人格、优良品质,引导学生作为未来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三、“课程思政”融入艺术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引着教育实践,课程中的教育理念影响着未来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个人世界与教育世界。从生活中的子女、父母、自我角色的认知,到教师、教育者角色的认知,从个体教育经历到身边教育现象、教育领域的认知,作为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而言,要在行动之前重塑教育理念、要在行动之中贯穿正确的教育理念,必须在课程中、在育人过程中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向同行,重塑教师和未来从事艺术教育教学学生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教学观、时空观。因此,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中,课程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课程要关注学生的活动,内容的选择和更新要成为学生连接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桥梁,教师要与学生共享共创,体验精神的丰富,感悟教育的科学与艺术,在学习中努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不是机械的、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是简单的、技术化的执行者,只有了解把握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只有回归人,尊重人,注重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课程才是人们追寻的课程,只有启迪思想,滋养精神的课堂才是人们追寻的课堂,只有感受充实、愉悦、成就的教育才是人们追寻的教育。这不仅是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要坚持的理念,更是向艺术院校音乐、美术、舞蹈教育专业学生传递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育只见物不见人,忽视学生的生命存在。人是具有高级情感的个体,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的展现形式,艺术教育更是人的情感、思维、活动的集中体现。学生和教师都不应当在课程中感受的是单调、乏味甚至压抑,作为公共教育学课程而言,不能对人视而不见,漠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对生活实际、对实践视而不见。课堂是师生生命中的重要人生经历,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当下和今后的发展。学习教育学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知识内化、激发情感、建立意义的过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没有对教育现实世界的情感体验,没有唤起学生生命中积极的教育情感,就无法形成教育专业精神的陶冶,无法树立起科学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学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在观看《感动中国》之优秀教师的事迹后潸然泪下,在讲述“心目中的好老师”时满怀感恩,在课堂教学体验中激情挥洒,在表达理想与现实的教育冲突时鲜活生动,在探讨教师职业时信心坚定,这些情感和体验化解了书本世界中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点燃了学生生命中的激情和情感,再一次强化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使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命世界发生联系,进而为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注入了积极的意义。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忠实实现者,更应是共同的参与者、开发者。师生是构建教育经验的主体,课程创新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享共创、持续成长的过程。学生对于现实教育问题的负面情绪、认识,需要教师疏导、引导;对于经验中的教育认识,需要教师总结、提升;对于片面的教育观念,需要教师纠正、重建;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倾听学生的体验、感悟,引导学生的认识,为学生的每一次努力鼓励打气,教师需要更加集中注意力关注学生的言行、关注学生的情绪、关注学生的状态、动机、表达,需要及时捕捉教育的时机,向学生进行反馈,进行对话与交流,帮助其获得感悟、实现成长。鉴于此,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更新观念,就要先努力使自己体验到教育的快乐,丰富教育生活的内容。只有让学生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内容革新与教学改革中,才能使师生双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提高思维能力,提高表达能力,提升教育学理论素养。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体验,教师并没有卸下传授知识、价值引领、课程育人的任务,反而进一步增强了教师引导、疏导、关怀、示范、引领的教育作用。

作者:马欣 单位:新疆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