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对策思考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对策思考

【摘要】中学时期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水平,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初中阶段阅读教学开展的基本条件。在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活动时,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发展需求,调整教学方式,通过前期的导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名著阅读活动。本文将深入探讨在初中阶段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时,老师应该怎样开展有效的导读工作。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导读教学

初中阶段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关键阶段,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名著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部分,老师在学生的阅读前期,通过有效的导读,让学生对整本书产生较浓厚的阅读兴趣;老师在学生的阅读中期,通过主题式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阅读的内容、深入理解名著思想的内涵;老师在学生的阅读后期,通过激发情感共鸣、领略名著精要,全面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积极性,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全面强化,从而有效提高初中阶段名著导读教学的成效。

一、当前初中阶段名著阅读的情况

初中阶段名著阅读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篇目达不到初中生学习发展的要求;二是部分学生不会自觉购买书籍或者借读书籍;三是部分学生虽然能够主动阅读课外书籍,但阅读兴趣脱离了中学生课外阅读范围。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名著阅读的质量。除此之外,初中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尚有不足,除教材推荐的篇目之外,还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名著进行阅读。为此,语文老师要树立正确的名著阅读教学意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对教材中推荐的名著选择有效的方法推动学生爱阅读、会阅读,从浅阅读走向深阅读,吸收名著中的文化养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选择对其发展有利的课外名著读物,帮助学生培养名著阅读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名著,在阅读中提升个人素养。

二、初中阶段开展名著导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引导学生深度了解名著背景,为学生搭建通往名著的桥梁

不同的名著作品所产生的年代不同,时代背景也大不相同,导致每一篇名著作者写作的意图大不相同。在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状况中,很多作者会根据环境和自身经历创作一本经典的著作,而这些作品也会在某种意义上影响历史的发展。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活动的时候,老师可以在导读阶段深度挖掘名著的历史背景,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名著作品和作者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而且通过历史背景的引入可以丰富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促使学生主动对名著作品进行探索。比如,老师在组织开展鲁迅先生所著的《朝花夕拾》这部名著教学的时候,可以在导读阶段为学生介绍本部作品的历史背景。首先,老师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展前让学生对鲁迅这一人物的基本信息进行了解,对其生活的年代、写作背景进行深入的探索,引导学生在对历史背景的挖掘中和作者融为一体。此外,《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记录的是鲁迅本人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经历的人和事,老师可以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为学生介绍一些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和人生发展,让学生感悟作者的经历与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为学生理解名著内容、深入理解名著思想内涵搭建桥梁。这种从历史背景入手进行导读的方式,能够让学生通过历史背景对名著产生初步的认识,减小学生阅读名著的压力和难度,缓解学生阅读名著的畏难情绪,同时在丰富的历史背景下,学生的阅读热情也会快速上升,这对中学生阅读名著活动的开展有积极的影响。所以老师可以在名著导读中合理地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二)遵循由浅及深的阅读原则,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阅读理解能力尚有不足,而部分名著作品的用语、表达的思想都较为深刻,一般学生很难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并明确某些章节的内容与含义,这就导致学生在接触名著的初始阶段就感到困难。对此,老师应该遵循由浅及深的原则进行导读,进而有效降低名著阅读的难度。比如,我国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这本书内涵深刻,人物描绘淋漓尽致,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展现不同的人物形象。但是其用语、结构深奥,如果缺少老师必要的指导,那么学生在阅读这本名著时难免会陷于困难重重的境地从而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另外,学生还有可能将经典名著作为一般的小说来泛读,不能深入感受其中的丰富内涵。对此,老师可以转换导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由浅及深地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首先带领学生一起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然后建立整本书的阅读框架,让学生初步认识文中的人物。之后让学生自己选择比较感兴趣的人物,老师引导其选定经典的故事片段,让学生进行阅读。在学生对文章产生较为全面的认知之后,老师就可以专题探究的形式来组织学生对整本书进行细致深入的阅读。在这样循序渐进的导读中,学生能够把握名著阅读的技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有效降低名著阅读的难度,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在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技巧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名著的深层次阅读,使学生获得启迪和思考,生命成长得到滋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与发展。

(三)开展主题名著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推进初中阶段的语文名著阅读活动的教学工作中,老师可以结合课本中的阅读指导方法和主题研究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带动学生进行名著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的活动,创造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为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主题研究活动,拓展名著阅读的方法路径,使学生在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提升听说读写的能力,有效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西游记》这部名著的导读教学活动中,老师首先让学生自行选择《西游记》中的某个片段,如“三打白骨精”“盘丝洞”“收徒”等故事情节进行自由阅读,然后梳理清楚故事的情节变化和结构并分析不同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最后挖掘人物所展现出来的品质和情感。在学生获得初步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老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西游记新记”“师徒茶话会”等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片段进行探讨,深入剖析人物角色,然后组织学生对故事进行改编或续写,由此发展学生的思维。另外,老师可引导学生再次进行名著阅读,并谈一谈自己的阅读体会。通过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模式,促进学生阅读思维和能力的发展,确保初中阶段名著导读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设置阅读思考问题,促进师生交流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重,问题导向容易引起他们的探索和思考。为此,在名著阅读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名著内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发出疑问,让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趣味的导入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名著的学习过程。比如,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之前,可以围绕文章的中心提出问题:“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大家在出游过程中突然被抓走,然后被当成奴隶,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你的内心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会产生相对活跃的思维,之后老师就可以借助学生的疑问导入《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名著,并给出解释:这本书的主人公鲁滨孙,就是被人抓走沦为奴隶之后走上了漂流的人生之路。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他会怎样去做。鉴于学生思维的定向性,学生可能猜测“鲁滨孙会逃跑”,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那他能成功逃跑吗?后面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通过问题导向,让学生对本节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促使学生对本部名著进行深入探索和阅读。这种设置疑问的方式能够快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所以在开展名著导读活动的时候,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内心活动,设计多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名著阅读活动,提高初中阶段名著导读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与发展。

(五)引用名著中的经典语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就是因为其在内容、表达中有很多独特之处,至今为止这些名著的内容都被人们所赞叹。在开展名著导读教学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挖掘名著中经典的语录内容,让学生深度体验名著的魅力、价值所在。老师在开展名著导读工作之前,可以通过多方面资源搜集名著的解读,发掘名著的价值点,进而让学生通过经典的语句对名著产生认知,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艾青诗选》这本著作时,为了引起学生对诗选内容的阅读和学习兴趣,老师就可以通过其经典的语录开展教学工作。如“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这些经典语句,学生会产生较强的文章体验感,为此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经典语句。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老师要注重灵活运用朗诵技巧,在朗读过程中融入情感,同时结合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理解,对这些语句加以生动化的展现。通过这样的语录朗读,给学生带来情感的碰撞,从而引起学生对《艾青诗选》的阅读兴趣,进而提高名著导读的教学成效。这种名著经典语录、片段引入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快速融入名著阅读中,从而对名著产生较强的探索欲望。这种方式对初中阶段名著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积极的影响。老师组织导读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参与其中,丰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的名著阅读教学中,导读活动的开展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状态。老师想要确保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得到切实的发展,就要深刻剖析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结合实际来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多样化的导读活动引领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名著阅读活动,从而实现通过名著阅读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推动名著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人才培育工作的质量。

作者:罗峥嵘 单位:北海市第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