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方向与实践

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方向与实践

摘要:计算机教学在高等教育多年发展中逐步成熟,但在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变迁中,并未真正找到可行性更高的教学方法与实践路径。为了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信息化水平,分析高校计算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本质诉求,总结信息化视域下高校计算机教学的缺失及误区。同时,探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实践方案,以期进一步提高高校计算机教育在信息化时代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信息化;高等教育;计算机;教学改革;实践方案

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智慧教室解决方案,是智能校园总体解决方案,是新媒体技术的延伸,是多维视角阐述计算机知识与其他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高校计算机教育需重视信息化发展的时代特征,需关注学生所具备的信息化处理能力和技巧。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更多与本专业知识点相互融合的互联网思维,让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知识和信息化手段不断增强自学能力。基于信息化时代对于高校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要求,本文以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为探究路径,分析了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方向与实践方案。

一、高校计算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本质诉求

1.辅助专业学时技能延伸

计算机技术的教学任务,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一种辅助性学科的应用价值。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升级和更新的过程中,其延伸至诸多领域和产业,高校诸多专业学科不断与计算机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例如,电子商务、电算会计、视觉传达等等。市场营销引入计算机技术,构成电子商务学科范式。会计专业引入计算机技术,构成电算会计学科范式。设计专业引入计算机技术,构成视觉传达学科范式。这样的学科知识点交叉融合,令计算机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之中,帮助学生掌握其专业领域之内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方法。故而,高等教育中所创设的所有专业内容,在信息化发展中皆具有专业学时技能延伸的作用。

2.扩充普遍学科知识延展

在非计算机专业领域,学科知识在教授过程中能够发现,学生理解部分知识点容易存在感知性的体验度不足。以市场营销专业商品包装学科知识点为例,学生虽然能够以消费者角度考量包装设计需求,但无法从设计者角度思考商品价值的输出方式。而计算机教育的知识则从侧面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解读规律,诸如在学习Photoshop以及相关设计软件之后,学生的设计思维得到了延展,运用设计者角度综合了解消费者需求,方能真正形成对于商品包装知识点的深层认知与理解。因此,计算机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具有扩充普遍学科知识延展的功能,亦是计算机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诉求之一。

3.升级教学方法多维延用

信息化教育的本质诉求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现代社会信息数据的日均流量超过以往任何时期。高等教育任何学科专业,都可能在最新研究成果借助网络传播之后,快速打破以往的知识体系,抑或产生了新型的学科理解维度。那么如果学生仅以书本教材知识为学习载体,实则已经失去了对其专业知识的宏观视野。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有责任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技术掌握信息数据调研的基本方式。诸如,新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已然存在多种学科知识点学习价值。再如,微课、慕课、APP学习软件,也是可以拓宽学生信息化学习路径的可利用资源。那么高校计算机教学可在很大程度上升级不同专业性学科的学习方法,建立多维学习路径的信息化延用,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高校计算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本质诉求,也具有升级教学方法多维延用的教学目标。

二、信息化视域下高校计算机教学缺失及误区

1.非实践性导向缺失

高校计算机教育以往时期很难界定信息化教育的标准,其根本因素在于始终并未脱离终端PC机的教学范式[1]。在智能手机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教育势必需要考量新型信息载体的学习价值。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三年前淘宝平台的80%交易量仍然保持在PC终端,而今80%的交易量来自智能手机终端。计算机课程需要从网页设计延伸到H5页面设计,才能令学科知识点的实践性具有更高价值。再如,以往时期高校计算机教学延伸了部分PC端应用软件的教学内容,在于辅助不同专业的学生掌握信息采集或加工处理的方法。而今智能手机终端的APP软件功能不断优化和更新,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辅助功能也在不断加大。那么在这种信息化时代变革的过程中,高校计算机教育有必要延伸智能终端的教学维度,方能具备更强的实践性教学价值,补齐此前在信息化教学路径上的导向性缺失。

2.非实用性理解误区

以往时期高校计算机教育对最适合的教育存在理解误区,适合的教育是实用性的表现[2]。办公自动化、五笔打字、平面设计软件等等,其教学内容在实用性维度上并不欠缺应用价值,但本质上缺乏一种信息化时代的解读功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微平台、社交媒介等等,已经随信息化发展而呈现出对于多种专业学科或产业领域的辅助功能。这些教学内容必须广泛延伸和渗透于计算机教育中,方能令学生掌握与时俱进的计算机技术。基于此,适合的教育是时展所需的学科知识传授,实用性的计算机知识,是信息化发展而来的相关知识结构。那么高校计算机教育,有必要将更多与时俱进、包罗万象、动态更新的计算机学科知识点引入其教学规划之中,方能增强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为学生提供实用性更强的学科知识点,支持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扩增自身的专业知识容量,加深对于其所在专业的未来发展的理解。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解析

1.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式改良

高校计算机教育的以往时期,虽然也将实践内容作为主要的教学重点,但总体而言缺乏信息化解读标准与认知规律强化。信息化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引导学生掌握自学规律。需要完善计算机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式,继而通过实践内容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实践方法中的自学形式与特点。故此,需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提升计算机教学本身的实践度,令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形成互动,令信息化得到更为广泛的教学延伸与渗透。

2.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内容更新

高校计算机教育宏观知识面始终保持了较强的先进性,但是在微观教学体验上略有不足,需要针对教学内容调整微观方向。这种微观视域的界定,是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化层面上的输出方式,需要更加具有现代性、智能性、便捷性。让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技术时可随时应用、可随时下载、可随时上传、可随时互动,进而完善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实践应用价值。

3.从空间到时间的教学路径转化

高校计算机教学必须打破课堂地点的空间束缚性,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自学方法,让计算机教学内容可广泛延展于课堂教学的前后,从时间上形成更为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这样的学习路径迁移,需引入更多的学习资源,令学生能够广泛吸收来自本专业和计算机领域的交叉学科知识点。计算机课堂教学主讲技术应用方法,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各种专业领域计算机技术应用模式可由学生自行学习,由各科专业教师辅助教学。

4.从学时到学用的教学理念升级

高校计算机教学以往时期过于注重教学进度,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标准。但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教学的具体学时并不重要,更新速度过快的计算机技术已经超越课本教材。高校计算机教育势必需要与时俱进,将更多的知识点迁移至课堂,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新型技术的应用规律和方法。因此,信息化时代下,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需要完成从学时到学用的教学理念升级。

四、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方案

1.分层教学引入实践活动

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法改良,需要在计算机教学模式中增强实践性,可采取分层教学模式,最终以实践教学互动输出[3]。例如,在办公自动化教学中,教师可将Office办公软件的功能进行简单介绍,并为所有学习小组设置挑战内容。小组内成员细致分工,一部分学生对挑战问题进行分析,检索其中的关键词和Office办公软件技术类型,另一部分学生对其检索信息进行汇总,在网络中查找和收集解决方案。最终由负责操作的学生完成任务输出,对文本题材进行编辑和整理,递交小组任务。信息化教育强调学生合作能力,计算机技术知识点讲授亦可转化为实践活动,让学生协商信息采集方案,总结计算机知识规律,形成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使用认知,间接引导学生自学计算机知识的方式。继而在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的信息化时代中,掌握必要的自学能力,增强应对学科专业计算机知识点的问题解决能力。

2.微课、慕课合并实践内容

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内容更新,可由具体的实践内容来完善。这种实践内容可由微课、慕课等教学方式呈现,进而令计算机教学模式更加契合多种专业学科的普遍学习方式,完成信息化教育的扩充与对接[4]。诸如,在传授学生计算机硬件知识点时,可由微课输出简单的学习框架和重点知识,通过微课引导提示,让学生快速总结本节课程的知识点。而后由学生自行利用计算机硬件的字典APP查找相关知识,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传授学生计算机安全方面的知识时,可将大型慕课作为知识传授平台,将其中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由学生自学完成。而后由相关实践类题型,增强学生的信息总结能力。题目:下列哪些行为存在计算机病毒侵入风险(A.接收未知文件;B.查看外网信息;C.切断网络保护;D.更换系统软件)。学生通过慕课学习掌握了部分计算机知识,仍然需要在线下完成实践对接,让学生能够对信息化知识加以总结和凝练,真正学有所用,增强其信息处理能力。

3.虚拟课堂架构实践平台

从空间到时间的教学路径转化,主要是通过构建虚拟课堂来完成的教学时间延续。教师可通过建立微信群的方式,在社交平台内不断更新计算机技术学习资料,由学生在课后或课前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虚拟课堂的构建并非仅提供学习资料,更多的情况下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例如,教师在微信群内提出某项计算机技术问题:快速查找就业信息的方式是什么。A学生提出将个人求职信息于网络平台,B学生提出利用Word软件设计个人简历再上传至网络平台,C学生提出以视频方式制作求职简历更加具有丰富的表达性。而后教师并不需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任何评价,而是要求学生依据自身的想法设计个人简历,并上传于网络平台,最终统计学生接到应聘回复的总数。那么这样的实验,令学生能够客观了解到何种求职方式更为有效,是强化学生对于互联网思维认知的虚拟教学实践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实践方法的验证,同时掌握了运用计算机技术的方法,形成了更为有利的自学环境与条件,强化了高校计算机教学的信息化效果。

4.外网迁移融合实践评价

上述学生设计个人求职简历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求职网络平台的反馈信息,是一种实践教学方案,也是一种评价反馈收集的信息化手段。这种反馈信息对学生形成计算机技术应用效果的认知具有很大帮助,亦可延用于其他方面的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评价。例如,依据学生所在专业特点,由学生自主设计某节课程的PPT课件,而后上传至同一网络平台。下一节课时,可观察学生所设计的PPT课件被下载了多少次。可以认为,学生所设计的PPT课件下载次数越多,其设计效果网络群体的认可度也相对更高。这样的教学模式令外网终端评价迁移至课堂,让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内容,可广泛与学生专业知识对接,形成互动与互补关系。来自外网的评价内容更为真实,是验证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客观参考指标,能够最大限度上加强高校计算机教学与网络信息化资源的对接,形成更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整合本专业知识点的综合素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令更多的教学资源广泛渗透于网络之中,高校计算机教学可选择的信息化教学方法较多。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方法更新,需参考四点极为重要的改革方向: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式改良,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内容更新,从空间到时间的教学路径转化,从学时到学用的教学理念升级。同时,需要在实践路径上强调学生自学能力,本专业知识整合能力,信息采集、处理、加工能力,以及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信息化呈现方式的可行性。可通过分层教学活动引入具体的计算机课题实践互动内容,可依托微课和慕课为载体合并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构建虚拟课堂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的实践平台,可借助外网迁移并融合实践性的评价内容,进而令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具备信息检索和应用能力,对接自身的专业特点完成自主学习,加强学生对于信息化时代的认知,真正走出以往时期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盲点和误区。

参考文献:

[1]王立新.探析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J].数码设计,2017,6(8):113—114.

[2]迟永芳.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教学困境与创新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8):208—209+212.

[3]李剑波,李小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探究[J].现代交际,2018(9):36—37.

[4]杨洪军,张修军,喻晓红.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教改探究[J].电子测试,2015(17):85—87.

作者:马欣 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